2020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统编版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测试(word版 有答案)
第12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版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材料主要表明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B.北宋时期活版印刷取代雕版印刷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2.北宋初年,人们主要通过手抄方式传播书籍,至北宋中叶,则“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苏轼感慨说,学者获得书籍“多且易致如此”。
这一材料可以说明A.“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B.雕版印刷术有助于文化传播C.程朱理学受到了官府尊崇D.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繁荣3.宋仁宗时期(1022~1063年),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打破了宋初学术界谨守先儒注疏、不敢异议的局面,开创了弃传从经的疑传之风。
刘敞则改经就义,开了宋代改经、删经、补经之先。
他们的行为A.实现了唐宋儒学的复兴B.造成了儒学理论的混乱C.有助于儒学的理性发展D.动摇了儒学的独尊地位4.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等主张恢复古代宗法制度,纂宗谱、建宗祠,以凝聚宗族;范仲淹则设立“族田”“义田”,收入用来宗族内的各种公共开支。
他们的做法体现出A.宗族势力的衰落B.文人士大夫的情怀C.儒学平民化的发展D.理学对宗法观念的重视5.据史书记载,北宋国子监刻印的书籍,“例许世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
当时刻本书籍的价格只是抄本书籍的十分之一,“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
上述现象可以表明当时A.国子监书籍畅销于书市B.雕版印刷推动文化传播C.政府大力推广活字印刷技术D.理学借助官方渠道扩大影响6.南宋儒生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在爱梅、种梅、赏梅,长期观察记录梅花各种形态的基础上,撰绘了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木刻画谱《梅花喜神谱》。
他观察到梅花有的花型很像一把扇子,就会联想到这是儒家教化天下,赋诗一首说明其意,他的行为()A.体现了“发明本心”B.遵循了“格物致知”C.表明了“明心见性”D.表达了“致良知”7.朱熹说:“遇事触物,皆撞着这个道理:事君便遇忠,事亲便遇孝,居处便恭,执事便敬,与人便忠,以至参前倚衡,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作业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练概念】1.南宋朱熹合编四书,并进行解释。
四书是________理学提出人生的目标是________2.________的繁荣,推动了松原文学新体裁的发展。
比如宋词、元曲。
3.三大发明(________)和________等科学家的成就,是宋元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
4._______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______________。
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______________》。
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它在_______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练能力】1.成书于元朝的《宋史》认为: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
直到北宋,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佛教的传播B.道教的兴盛C.儒学的复兴D.理学的僵化2.朱熹曾经亲自撰写了白鹿洞书院教条《朱子家礼》,相当细致地修订《吕氏乡约》,其弟子程端蒙、董铢为乡塾教学作《程董学则》。
这些举措意在( )A.适应科举取土的要求B.推动儒学的世俗化C.加强朝廷对教育管控D.宣扬知行合一思想3.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尤其是君王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但这种主张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理学阻碍社会发展 B.理学家的思想需要补充完善C.民众生活日益艰难D.理学思想顺应现实政治需要4.宋代士大夫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对那些“街谈巷说,鄙俚之言”是“全不拣择,入手便用”;那些“其言至俚”、多为“街巷鄙人”所歌的蕃曲,也为士大夫所青睐,“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由此可知,宋词的繁荣得益于( )A.社会政治的稳定B.印刷技术的进步C.士人素质的提高D.市民阶层的扩大5.据《乐府传声》记载:“元曲为曲之一变……若其体则全于诗词各取,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述古人之言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基础训练
2020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基础训练一、单选题1.据史料记载:“鬼谷子(战国时期楚国人)云: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
”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A.司南主要用于采玉业B.楚国人发明了司南C.司南已用于社会生活D.郑国玉石加工先进2.《资治通鉴》载,隋文帝伐陈前,“送玺书暴(陈)帝二十恶;仍散写诏书三十万纸,遍谕江外”。
据此推断,隋时雕版印刷术A.尚未得到推广使用B.推动了與论宣传C.具有印量大的优势D.产生于北宋之后3.请阅读下面的精美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タ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塞时候,最难将息。
”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①④D.③①②④4.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A.天人感应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君权神授5.有一种思想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准则。
这种思想属于A.孔孟儒学B.宋明理学C.墨家学说D.董仲舒新儒学6.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体现在()①《黄帝内经》的编定②活字印刷术的出现③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④《授时历》的编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④7.有学者认为,朱嘉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既继承了二程思想,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朱熹对二程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B.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C.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8.如图,宋代之前的观音画像大都有饱满婀娜的妇女形态,以唐朝典型;而入宋以后的观音画像却基本都是端庄、慈善形象,没有妩媚妖娆的女性特征。
这种差异反映了A.画家审美取向发生变化B.妇女地位不断降低C.理学影响社会文化生活D.世风逐渐趋于淳朴9.历史学家余英时说:“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更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明、清”。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某学者指出:“宋朝是(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导致宋朝以来女性地位“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B.民族战争的影响C.租佃关系普遍化D.传统主流思想演变2.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是为了()A.不断吸取外来思想,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B.去粗取精,使儒家思想更加纯洁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D.批判继承儒、道、佛的思想精华3.宋朝城市居民的消费选择丰富多样,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在于()A.商品经济的繁荣B.城市人口的增加C.商业政策的调整D.文学艺术的发展4.元杂剧的作者中,有高级官僚、平民、江湖游医和商人,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这主要反映出元杂剧()A.演出角色的多样性B.剧本创作的多元性C.演出服务的上层性D.戏剧内容的娱乐性5.20世纪初,某学者在敦煌附近的遗址中,发掘出一种用“新文字”书写的佛经。
后来有人找到一本名为《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字典,才逐渐了解此种新文字的创制原则为:使用楷书偏旁以代表各种意义。
这种文字是()A.西夏文B.藏文C.波斯文D.蒙古文6.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
据此可知,朱熹()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B.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D.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7.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在文学、历史、律令、辞书等方面留下了大量文献资料。
这表明()A.北方社会发展水平超越了北宋B.宋元新文学体裁有了新的物质基础C.中华文明史上又书写了新内容D.新的统一王朝建立的时机已成熟8.下表反映了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对比,某同学据此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9.黄仁宇认为宋朝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宋儒认为宇宙之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荀子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3.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4.“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B.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D.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5.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官僚 B.市民C.皇族 D.农民6.与前代相比,宋代藏书家的人数大增,藏书数量最多者超过十万卷。
与之相关的因素是( )A.小说在社会上流行B.造纸术的发明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D.印刷术的进步7.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8.有一种思想,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准则,将个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练习题(精选近年高考真题,带解析)
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2020江苏卷·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
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
这反映出北宋()A.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3.(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 12 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篇稳固提高合格考专练1. 宋朝 , 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虑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 从矛盾对峙变换出发B. 从天人感觉出发C.从万物来源出发D. 从人的天性出发答案 C分析程朱理学认为 , “公理”是宇宙万物的来源, 而且将“公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天理”就是以儒学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据此可知, 这个新的角度是从万物来源出发。
2.“未有天地之先 , 毕竟也不过理 , 有此理 , 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 , 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 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当是()A. 朱熹B. 孟子C. 董仲舒D. 荀子答案 A分析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重申“理之源在于公理”, 应选 A 项。
3.汉代的儒学是经学 , 孔子依赖于六经 : 宋此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 , 使孔子真实获得了独尊地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由是()A. 罢黜百家的结果B. 科举制度的繁华C.程朱理学的影响D. 民间书院的兴隆答案 C分析依据题干剖析可知, 从汉代到宋朝“孔子真实获得了独尊地位”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宋朝影响很深, 主假如因为程朱理学宣扬“理是三纲五常, 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 故孔子获得了独尊地位, 应选 C 项。
4.“自宋以降 , 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 , 论者认为程朱讲学之效。
”该资料表示程朱理学对宋朝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保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迫了人的个性发展D.重修了人们的价值与崇奉答案 D分析由题干资料反应的信息来看, 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 , “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 说明程朱理学有利于培育人们的道德涵养, 重修了人们的价值与崇奉。
5. 词发源于唐朝, 到了宋朝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朝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A. 士人集体的形成B. 市民阶层的壮大C.财产阶级的产生D. 农民文化需求的增添答案 B分析词的特点是能够传唱, 属于街市平常文化, 所以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阶层的壮大,应选 B项。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分层练习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佛教传入中属后曾经一度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遭到了许多儒士的反对,但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
宋代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
这是因为()A.商品经济发展,儒上价值取向变化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放弃了原始教义C.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D.佛教没有与时供进,实现理论创新【答案】C【解析】从材料和所学可知,儒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佛道等思想主张,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发展与建设,形成更主完整的思想体系,更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因此不断发展,呈现生机,故C正确;儒学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变化,排除A;B项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B;D项是佛教没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儒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
2.有学者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
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王安石)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元晦(朱熹)而遂。
”。
“元晦”创通的“经义”A.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B.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C.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D.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流行【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元晦”是指朱熹。
其对儒家的教育进行了探讨,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A项正确;B项是二程,排除B;C项是心学的确立,排除C;D项是心学,排除D。
3.下表为唐到宋各绘画题材画家人数汇总,推动唐宋绘画之变的原因主要是A.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B.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C.穷理尽性的时代精神D.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唐宋之际,山水画和花鸟画主题的画家数量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理学逐渐兴起,影响力绘画类型,C正确;唐宋时期的政治格局并没有大的变化,排除A;山水、花鸟绘画符合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排除B;D不是绘画主题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
4.据史载,“至正嘉时,湛甘泉、王阳明诸先生出,而书院生徒乃遍天下。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后精练: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基础达标(限时5分钟)1.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
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
这是因为()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2.唐代女人喜欢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宋代妇女却只能站在重重帏帘之后,掀起一角向外悄悄张望一下。
唐代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露齿。
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宋代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B.程朱理学的盛行C.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D.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3.元杂剧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作为舞台艺术也取得很高成就。
下列对元杂剧的认识,正确的是()A.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体现B.代表作家有关汉卿、李清照C.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的废除D.是士大夫文学的代表形式4.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
”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A.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C.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素养提升(限时12分钟)5.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
其根本出发点是(A.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D.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6.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7.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 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
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2、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B.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注重研究社会现实,强调人的社会责任3、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4、朱熹认为穷理离不开格物,他要格的物主要是天理、人伦、圣言等。
朱熹的着眼点是()A.注重实学、经世致用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通过教育宣扬“三纲五常”D.加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5、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北宋苏轼笔下尚有“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的描述,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却比比皆是了。
造成宋代女性地位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传统宗法观念的发酵C.小农生产的客观需要D.城市商业发展的影响6、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430多人。
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
宋词的繁荣( )A.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D.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7、元朝杂剧的出现( )A.标志着适合百姓观赏的戏曲出现B.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成为我国古老戏曲的源头之一D.在中国艺术宝库中占有最重要的历史地位8、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测试(解析版)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基础过关练1.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
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
这主要反映出( )A.佛道的思想冲击B.佛教的中国化C.儒佛的思想融合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2.宋代之前儒家经典主要是指“五经”,宋代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
其原因主要在于( )A.社会主流思想演变B.政府选官的需要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D.八股取士的实施3.近代学者陈寅恪指出,“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
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由此可知,他所说的新儒学( )A.是构建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B.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D.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
它反映出苏轼的词风是( )A.刚健豪放B.清新婉约C.通俗易懂D.沉郁悲壮5.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
这些优秀作品jJ}{现的主要因素是( )A.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C.元朝南方经济迅速发展D.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6.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7.有人以进化论解释中国文学的演进,“即以韵文而论:《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诗之变为词,五大革命也。
词之变为曲、为剧本,六大革命也”。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训练(含解析)部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程颢、程颐、朱熹都认为“仁”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 ×)提示:程朱理学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2.程朱理学认为得到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 √)3.元散曲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 ×)提示: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
4.宋朝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 √)5.沈括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 ×)提示:《授时历》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定的。
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题组一儒学的复兴1.“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为政以德”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解析】选B。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以法治国”是韩非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选B。
2.宋朝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隆礼至法,则国有常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解析】选C。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理学家张载提出的,体现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正确;A强调的是礼法并治,排除;B体现的是仁爱思想,排除;D体现的是兼爱思想,排除。
·题组二文学艺术3.(金榜原创题)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
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
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 )A.苏轼B.辛弃疾【解析】选D。
“婉约细腻”指的是宋词中的婉约派,柳永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以切身感受入词,以市井风光入词,以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描写了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故选D。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含答案)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选择题1.宋之后,忠臣、烈士增多,并对忠义者盛赞,对变节者唾弃。
唐代忠臣颜真卿死于叛军之手,其书法在宋代开始受到推崇;五代“贰臣”冯道遭到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贬斥。
这一现象()A.说明了佛教的地位受到冲击B.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C.反映出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D.体现出先秦儒家的经世思想2.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3.宋初最高统治者开始重视《大学》和《中庸》,不仅亲自抄写,还赐予臣下学习,“仁宗天圣八年( 1030年)赐进士王拱辰《大学》篇一轴。
……自后,登第者必赐《儒行》和《大学》《中庸》篇"。
宋统治者的做法A.意在抬升理学的政治地位B.助推了儒学新形态的形成C.践行了“知行合一”理念D.确立了传统儒学主流地位4.宋明理学中贯穿着某种“终极关怀”,某种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完善自身,达到超越的理想境界的意向。
理学重视人的修养,主张将格物所得到的物理,诠解为道德性的天理,知识与道德同一、善与美合一。
这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为人的终极关怀的实现,提供了一条世俗的、美学的道路。
据此可知,宋明理学()A.具有一定的理性与人文价值B.倡导民众抒发个人内在感情C.注重提升个人修养D.强调积累更多知识5.《东坡志林》记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作为例证可以说明当时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C.三国故事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6.北宋的张载提出了“民胞与物”的伦理观,认为每个人都当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人人都应该对他人、对社会、对万物尽一份职责和道德义务。
2020-2021学年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练习-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双基巩固学考突破一、选择题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
”这话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A.儒家思想遭到冲击B.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解析:题干信息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与儒家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儒家思想遭到冲击,A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其他思想流派的传播情况,也没有社会动荡的信息,B、C 两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A2.宋朝之前儒家经典主要是指“五经”,宋朝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
“四书”在宋元主要是作为( )A.儒家基础读物B.科举命题的唯一依据C.研究儒学的学术根据D.儿童教育的启蒙读物解析: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四书”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础读物,A 项正确。
答案:A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
它反映出作者的词风是( )A.刚健豪放B.清新婉约C.通俗易懂D.沉郁悲壮解析:根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知作者的词风是刚健豪放,A项正确。
答案:A4.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
这些优秀作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B.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元朝南方经济迅速发展D.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增加解析:题干中的“四大悲剧”都是通俗易懂的戏剧,是“俗”文化代表之一,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D项正确。
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对元杂剧的繁荣没有影响,A 项错误;科举士人欣赏的主要是“雅”文化,B项错误。
元杂剧并非仅仅出现在南方,C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的现象,错误。
答案:D5.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进阶训练第必备知识基础练一层知识点一儒学的复兴1.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朱熹主张()A.理是万物的本原B.气是万物的本原C.“气在理先”D.“格物致知”2.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
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知识点二文学艺术3.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原因是()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阶层壮大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4.后世将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充分肯定了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
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A.城镇经济的繁荣B.统治者政治清明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知识点三科技5.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目的是()A.尊敬农民B.指导农业生产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D.关注农作物生长规律知识点四少数民族文字6.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其中有些笔画就是直接来源于汉字的笔画。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礼乐文明制度的确立B.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农牧文化的交流融合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1.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2.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 430多人。
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
宋词的繁荣()A.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D.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3.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其反映的我国古代绘画风格是()A.表达主观情趣的写意画B.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C.表现社会百态的人物画D.描绘贵族生活的宫廷画4.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
下列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5.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这些天文观测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引起了农业科技的变革B.有利于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稳定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6.南宋《梦粱录》记述“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中指南针的主要作用是()A.观测天象B.辨别方位C.测量风向D.记录行速7.“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
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因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
”这表明()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8.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这一科技成果产生于哪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图一发明的产生与发展。
(2)根据图二、图三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1.(素养——历史解释)下表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核心素养内涵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史料实证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理解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历史解释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如“客观论述历史事件”等历史价值观指从此种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A.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北宋平民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B.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C.《韩非子》提到“司南”,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知晓磁石指南的特性D.火药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2.(素养——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民。
”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
……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
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
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
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
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
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必备知识基础练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
根据“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可知,朱熹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气”,以及理与气的关系,故B、C两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论,故D项错误。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儒学。
材料“注重蒙学教育”“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说明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故选C项。
3.答案:B解析:词又称“长短句”,句式比较自由,可以配乐演唱,比较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故选B项。
4.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了元曲通俗化的特点,这与当时城镇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是分不开的,故A项正确。
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和所学史实可知,历法起到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故选B项。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民族的交流融合。
在中国古代,北宋、辽、西夏曾出现过并立,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受到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如契丹、西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本民族文字,故选D项。
关键能力综合练1.答案:B解析:程颢是理学的开创者之一,结合“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诗句,将万物的理与人做类比,故选B项。
A、C两项题干中有体现,但不是主旨。
D 项是道家的思想,与材料不符。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词繁荣的原因。
宋代时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社会政治并不稳定,故A项错误;宋代诗词均发达,诗歌没有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宋词的繁荣是一种文学现象,不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素质与前代相比是否有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宋词的繁荣是文学世俗化的体现,迎合了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故D 项正确。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绘画风格。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风俗画,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通俗文学。
材料中描述的“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都属于通俗文学,宋代通俗文学的繁荣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A项正确;B项本身说法错误,君主好恶不能“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材料中并未涉及通俗文学兴起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文言文体的发展,故D项错误。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元代天文观测对农业的影响。
引起农业科技变革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或国家科技政策的引领,与天文观测的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
重农政策的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与认识,与天文观测也不存在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文观测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数据,有利于更加准确地指导农事安排,进而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天文观测与政治制度的演进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指南针的作用。
据材料“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可判断这是指南针应用于辨别方向,而不是观测天象,故A项错误,B项正确;指南针没有测量风向的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指南针主要用来指示方向,不涉及记录行速,故D项错误。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词。
词兴起于唐代,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而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根据材料可知宋词成为市井中的娱乐手段,是随商业的发展而繁荣的,故C项正确。
8.答案:(1)东汉时期。
汉代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竹木简笨重,丝帛昂贵,都不能满足社会对书写材料的需求,故汉朝人发明并改进了造纸术。
(2)佛教等宗教的盛行、科举制的实行、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对印刷品的需求增大。
解析:第(1)问,观察图片得出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结合当时文化发展以及原有书写材料的局限性得出第二小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