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杞人忧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一则寓言。
七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几课童话、诗歌、神话的学习过程中,已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练习和想象,学习本课,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体验,通过快速阅读、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1、积累“亡”、“中伤”等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
2、通过多种朗读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激发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提到这句话,我们不禁会想到古时候的一则寓言故事——“杞人忧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则寓言。
(板书课题)二、诵读1、教师配乐范读,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明确节奏(3)读出情感课件展示:重点字音和重点句子的节奏:(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2)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明确节奏。
3、全班齐读。
4、分角色朗读: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杞人和哓之者,体会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杞人——忧虑、恐惧;哓之者——真诚、耐心劝导。
5、学生展示朗读,教师评价并总结。
三、疑读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质疑解疑,全班交流。
2、教师指导:课件出示重点字词:(1)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2)若躇步呲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3、假设让你把“杞人忧天”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你会怎么说清楚明白呢?学生讲述故事。
四、思读1、杞人“忧”什么呢?“忧”到什么程度?明确:天地崩坠、废寝食2、讨论:杞人的忧有没有必要?教师提示:天崩地坠发生了吗?教师小结:对于不会发生的或毫无根据的事没有必要忧虑,而让自己陷在一个牢笼中。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含义,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
3、帮助学生领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寓言的寓意。
2、难点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杞人忧天”的行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别杞人忧天了”,那你们知道“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出自《列子》的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1)亡:无,没有。
(2)晓:告知,开导。
(3)中伤:伤害。
(4)积气:聚积的气体。
(5)若:你。
(6)屈伸:弯曲和伸展。
3、学生再次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四)深入探究1、故事中的杞人为什么而忧?明确:杞人担心天地会崩坠,自己无处安身。
2、他的担忧有道理吗?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杞人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
3、晓之者是怎样开导杞人的?明确:晓之者从天地不会崩坠的原因进行开导,指出日月星宿也是气的积聚,不会坠落。
4、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事情而忧虑,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身边有没有类似杞人的人或事。
2、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忧虑和担忧?(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重点字词、文意理解和寓意。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在教学方法上,我发现运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分配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避免个别学生过于依赖他人。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寓意以及寓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寓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寓言四则:杞人忧天》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寓言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2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寓言《杞人忧天》,理解故事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
2.分析寓言的主题思想,了解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3.通过对寓言的朗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寓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第24课《杞人忧天》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的翻译。
3.理解字词句,积累文言词语,概括寓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了解杞人忧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字词句,积累文言词语,概括寓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了解杞人忧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检测自由朗读课文,读对字音中伤(zhòng)星宿(xiù)躇(chú)步跐(c ǐ)蹈杞(qǐ)人忧天充塞(sè)四虚二、谈话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提到这句话,我们不禁会想到古时候的一则寓言故事--“杞人忧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则寓言。
(板书课题)三、整体感知1.了解《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等。
2.知识链接——寓言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四、学习本文(一)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把握文中两个人物的情感)(二)感知文本1积累文言词语。
(自读课下注释)2.翻译句子。
(借助课下注释,使用连词成句的翻译方法)(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2)奈何忧崩坠乎?(3)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气。
3.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舍(同“释”,解除、消除)然大喜(2)古今异义词:中伤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别人受损害。
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
4.文章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了什么程度?“忧天地之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
“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用原文回答)“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用法;(2)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的构成规律;(3)提高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成语“杞人忧天”的内涵;(2)学会通过成语来理解古文,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3)学会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3)通过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用法;(2)成语的构成规律;(3)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成语的来源及演变过程;(2)深刻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杞人忧天”的来源,引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2)学生分析成语的构成规律,总结成语的特点。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成语“杞人忧天”背后的文化和道德观念;(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成语“杞人忧天”造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2)教师选取优秀句子进行点评,给予鼓励。
5. 课后作业:(1)学生课后搜集其他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成语“杞人忧天”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3. 学生对成语背后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掌握程度;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成语“杞人忧天”的相关内容;2. 参考书籍:成语故事集、成语词典等;3. 网络资源:成语故事动画、成语讲解视频等;4. 教学工具:PPT、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精彩5篇
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精彩5篇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篇一这个故事,载于《列子·天瑞篇》。
大约三千年前,现在河南杞县地方,有个小国,叫做杞国。
杞国有一个人,老爱瞎操心,明明不用担忧的事情,他也总是不能放心。
最可笑的是:他长年害怕天会坍下来。
时时刻刻在嘀咕着:“天啊,你这么大,又这么高,一旦坍下来,可怎么办呢!咳,叫我躲到那里去才安全呢?……”因此,他日夜忧愁,寝食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好心的人,见他如此苦恼,便去劝慰他道:“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哪里都有气,你整天在气里呼吸活动,等于是整天在天里生活着,为什么还要怕天会坍下来呢?”这人听了果然明白了一些,可是他还不敢放心,他说:“即使天不会坍下来,日月星辰难道不会掉下来吗?地难道也不会坏吗?地要是往下一陷落,可怎么办啊!……”“札人忧天”,常被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观念看来,杞人之忧未必没有道理。
杞人忧天成语故事教案篇二【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
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
忧天:担心天会掉下来。
老是怕天塌下来,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比喻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主谓式【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之忧、伯虑愁眠【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押韵词】啮雪餐毡、心不在焉、冲锋陷坚、航海梯山、虎体鹓班【成语故事】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杞人忧天教案
杞人忧天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准确运用成语“杞人忧天”;2. 培养学生正面应对困难、乐观向上的态度;3. 培养学生的阅读、听说能力。
教学内容:1. 成语“杞人忧天”的意义和用法;2. 相关阅读理解;3. 听说练习。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引入成语“杞人忧天”及其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
Step 2 学习1. 学生一起阅读相关文章,包括这个成语的起源和故事。
2. 分组讨论成语的内涵和使用场景,并记录下讨论的结果。
Step 3 读懂文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杞人忧天”,教师可以选择一篇相关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并根据理解来完成相关问题。
Step 4 口语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学生扮演杞人,其他小组成员轮流提问和回答。
提问的问题围绕“杞人忧天”的主题展开,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回答。
Step 5 拓展练习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类似“杞人忧天”的例子,并写下来。
Step 6 归纳总结和学生一起总结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和应用场景,并再次强调成语背后蕴含的乐观向上的态度。
【教案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准确运用成语“杞人忧天”;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3. 激发学生对于乐观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内容:1. 成语“杞人忧天”的意义和用法;2. 观察力训练;3. 口头表达练习。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和学生们一起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情境引入“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Step 2 观察力训练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图片或情境,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成语“杞人忧天”来讲述故事或解释问题。
Step 3 创作小故事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发挥想象力,编写一个与“杞人忧天”相关的小故事,要求故事情节有趣并能体现成语的意义。
Step 4 口头表达练习让学生轮流上台表演自己编写的小故事,并引导其他同学提问或点评。
Step 5 情景演练教师准备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景设定和自己的角色,展示出杞人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其来源。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成语“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跟风,理性看待问题。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来源。
(2)通过成语故事,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语故事中的道理。
(2)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成语“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成语“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成语的起源和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成语故事。
(2)分享成语“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小组合作,讨论成语故事中的道理和历史文化背景。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来源。
(2)引导学生分析成语故事中的道理,联系现实生活。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表演成语故事,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和用法。
2. 结合个人兴趣,选择一个成语故事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评估他们对成语“杞人忧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杞人忧天》这篇古代寓言故事,了解寓言的特点和作用,理解故事中的隐喻意义。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寻找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3. 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对于生活态度和内心修养的思考,培养他们乐观向上、不患得患失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故事的理解和隐喻意义的把握。
2. 难点:通过思考、讨论和分析来深入理解寓言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简短的故事情节引入寓言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寓言作品的特点。
2. 学习基础知识(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杞人忧天》的作者、背景和寓言故事的定义,让学生对该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阅读与理解(15分钟)分发《杞人忧天》的文本给学生,让他们阅读短篇故事,并思考以下问题:- 主人公杞人忧天的忧虑是什么?- 杞人为何选择放弃幸福的生活?- 故事的意义和深层含义是什么?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地给予引导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和启示。
5. 课堂呈现(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各自对于故事中含义的理解和个人感悟。
6. 理解与探究(1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人们会像杞人一样忧虑未发生的事情?- 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忧虑?- 杞人最终的选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警示?7. 拓展阅读(15分钟)选取其他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寓言的作用和启示。
8.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他们对于寓言故事的理解,分享他们对于故事启示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于杞人的忧虑情绪,如何面对困难和忧虑。
四、课堂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题为《我的忧虑与改变》。
要求结合自身经历或观察,描述自己曾经的忧虑或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并谈谈自己是如何调整心态、克服困难的。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
中学教学设计教案:杞人忧天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1. 故事中的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准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介绍《杞人忧天》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它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 教师讲解故事中的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如“杞人”、“天”等词语的含义。
4.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杞人忧天》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准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讲解《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如杞人的忧虑、天文学家的高尚品质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杞人和天文学家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4.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画出一幅故事插图。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主题。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故事主题的理解。
2. 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故事主题的理解。
2. 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讨论话题和问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2.结合语境,分析人物。
3.转换视角,讨论寓意。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讨论寓意。
【教学策略】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用“忧”字引领课堂学习。
二、抓住“忧”字,理清情节,读懂杞人故事。
1. 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 按照“为何而忧→忧成何状→谁来解忧→何以解忧→是否解忧”的顺序,寻找对应原句,串译课文。
3. 教师小结:解释重要文言现象,强调重点文言字词用法和句式特点。
三、紧扣“忧”字,分析人物,讨论故事内涵。
4.分角色朗读,体验杞人忧状,看作者如何看待他。
明确: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5.转换角度,联系杞人表现,谈我们如何评价他。
明确:杞人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放下的人,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
以后的众多天灾地难,证明了忧者该忧。
他是一位具有远见的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6.学生质疑,解析晓之者“是否解忧”?明确:智者非智。
7.教师小结:我们要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四、创读“忧”字,研讨问题,赋予新的寓意。
8. 根据下面《杞人忧天新篇》提示,尝试寄寓新的寓意。
杞人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信息,内容是他将要在宜昌东山开辟旅游度假村。
消息一传出,网友纷纷评点赞、吐糟。
一时众说纷纭、热闹非凡。
看到这些,杞人开始坐卧不安、茶饭不思了,他一会儿担忧降雨滑坡造成交通堵塞、一会儿又担忧环境污染破坏景区风光。
一筹莫展之际,他打电话把晓之者和一群朋友约来,对他们说出了他的忧虑,……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忧良策。
如今,他的度假村已经门庭若市,游客爆满。
思考:①杞人的忧虑对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②展望我们的未来生活,你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吗?五、齐读课文,小结“忧”字,强调学习态度。
初中语文22《杞人忧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22《杞人忧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描述文章大意。
(通读)2.分析其中人物形象。
(品读)3.理解寓言的寓意。
(思读)4.联系生活实际,多方位的解读这则寓言故事。
(悟读)教学重难点:1.分析其中人物形象。
(重点)2.联系生活实际,多方位的解读这则寓言故事。
(难点)教学过程一、寓言导入1.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是民间口头创作。
寓言故事往往源远流长,即使是千年后的现代社会也有着它的意义,足以可见它强大的思想启示性。
2.看猜成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3.学生描述寓意。
二、展示目标1.描述文章大意。
(通读)2.分析其中人物形象。
(品读)3.理解寓言的寓意。
(思读)4.联系生活实际,多方位的解读这则寓言故事。
(悟读)三、通读理解文章大意1.齐读文章,复习文章大意,分角色复述寓言故事,明确学生的复述的部分——杞人、晓之者、旁白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2.读课文思考问题①杞人忧什么事情呢?②晓之者如何帮助杞人消除忧虑?③杞人的忧虑最终解除了吗?请同学们尽量用原文回答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天,积气耳,无处无气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中地,积块耳,充塞四虚释然释然大喜四、品读评析人物形象齐读文章,复习文章大意,分角色朗读1.杞人人物形象明确:①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杞人忧天》教案:古代寓言的智慧启迪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杞人忧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复述《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掌握寓言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寓言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理解寓言背后的深层寓意。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传统文化价值观。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寓言的简洁美与寓意深远,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编写简短的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
•把握寓言的深层寓意,理解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寓言,培养批判性思维。
•将寓言寓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迁移应用。
教学资源•《寓言四则》教材(含《杞人忧天》原文)•多媒体课件(包含寓言插图、背景介绍等)•相关寓言故事视频或音频资料•学生预习材料(含故事梗概、生字词预习)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寓言的基本概念及《杞人忧天》的背景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寓言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见解。
•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寓言情境。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寓言中的深层寓意。
教学过程要点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与“过度担忧”相关的现代小故事,引出“忧虑”这一主题。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哪些关于忧虑的寓言故事,自然过渡到《杞人忧天》的引入。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杞人忧天》,标注生词难句,初步了解故事大意。
•精读分析:•分析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探讨杞人担忧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分析晓之者的开导方式及效果。
•寓意挖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寓言的寓意,如个人心态、社会现象等。
课堂小结•总结《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及深层寓意。
•强调寓言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对比分析:选取另一则与“忧虑”相关的寓言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者在表现手法、寓意等方面的异同。
杞人忧天教案
杞人忧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故事内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明白不能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2、难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人啊,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以至于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你们说这个人是不是很奇怪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杞人忧天”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理解文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四)深入探究1、思考:杞人为什么会忧天?2、讨论:杞人的忧虑有没有道理?3、引导学生明白,我们不能像杞人那样毫无根据地担忧。
(五)联系生活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像杞人一样过度担忧的时候呢?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要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
考试前一天晚上,我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
我不停地想:“要是题目太难了怎么办?要是我忘记了知识点怎么办?”越想越害怕,结果一晚上都没睡好。
第二天考试的时候,因为精神状态不好,发挥得也不太理想。
后来我反思自己,其实那些担忧都是多余的,只要我平时认真学习,做好准备,就不应该过分担心。
就像我们有时候担心作业写不完,担心考试成绩不好,担心和同学闹矛盾。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认真去做,积极面对,这些担心往往是不必要的。
(六)总结拓展1、总结“杞人忧天”这个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2、让学生回去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2《杞人忧天》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2《杞人忧天》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寻杞人之忧,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培养叙概括能力和述能力。
2、品杞人之忧,补白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锻炼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3、悟杞人之忧,多角度体会寓意,培养全方位阅读品味的意识。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内容,培养阅读与概括能力2、补白人物的动作和心理等,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难点:培养辩证思维意识,多角度解读寓意教学流程:一、导入:出示汉字图片图片请同学们猜测是哪个字,由“忧”字引入新课。
(一个“忧”字竟然有这么多的含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对话列子,探究一个“忧”字。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由一个”忧“字导入,并设下一个寻杞人之忧的任务,创设文学意趣,暗示本课中心。
二、寻杞人之忧:这是一篇文言寓言,需要我们首先读懂文本,把握《杞人忧天》的故事大意,再更好地探寻杞人之忧。
1、正音:2、读懂文本:3、寻杞人之忧:再读课文,寻杞人之忧,从文中勾画标注“杞人所忧何事、忧成何状、何人解忧、如何解忧、解忧结果”,梳理故事内容。
明确:杞人忧“天地崩坏”以至“废寝食”,“晓之者”前来解忧,劝慰“天,积气耳;地,积块耳”,最终“舍然”解忧。
4、分角色朗读体会杞人和晓之者的语气语调。
【设计意图】借助“寻杞人之忧”梳理文章内容,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训练信息梳理和整合能力。
三、品杞人之忧杞人话语里充满了忧虑,但是作者用“废寝食”就概括了他的全貌,想象如此忧虑的杞人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的神情,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学生仿照参考示例,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心理、神态和动作。
(评价以激励为主,绝对不打击,以点燃自信,激发思维的火花。
)【设计意图】提供示例,从文本中发掘可以拓展想象,加以补充的地方,可加动作,可描神态,可添心理活动,以想象丰满人物形象,锻炼想象能力,为品悟“忧”之状,奠定基础。
四、悟杞人之忧1、了解故事大意,也初步分析了“杞人”和“晓之者”,那么作者通过杞人忧天想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故事本身出发,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三篇】
【导语】杞⼈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在《⼭海经》、《淮南⼦》、《路史》、《列⼦》、《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忧考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杞⼈忧天》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杞⼈忧天教案⼀ 教学⽬的 1.理解课⽂,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2.理解杞⼈忧天的含义,并进⾏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
流星⾬砸到杞国⼀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连烧三个⽉。
经历过此事的⼈,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于是列⼦写下了《杞⼈忧天》这样⼀个富有启发的寓⾔故事。
列⼦,名寇,⼜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和庄⼦之后的⼜⼀位道家思想代表⼈物。
其学本于黄帝⽼⼦,主张清静⽆为。
著有《列⼦》,是道家重要典籍。
对于列⼦在中国⽂学史和思想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封为“冲虚真⼈”,所著《列⼦》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北宋景德年间加封“⾄德”,号⽈《冲虚⾄德真经》。
列⼦著书常⾔⼈之所未⾔,⽓伟⽽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探究⽣趣 第⼀步,泛读课⽂,理解⽂意。
指导学⽣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相关位置处。
⽤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积累语⾔: 杞(qǐ)⼈躇(chú)步跐(cī)蹈舍(shĕ)然中(zhÒng)伤星宿(xiù)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亡所寄:没有地⽅存⾝。
(亡,同“⽆”。
寄,依附,依托) 忧,忧愁、担⼼。
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体四肢的活动。
⽌:⾏动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怎么办呢 四虚:四⽅。
躇步跳蹈:泛指⼈的站⽴⾏⾛。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杞人忧天》的主要内容,掌握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用法。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提炼其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内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懂得珍惜时间,不做无谓的忧虑。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杞人忧天》的主要内容。
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提炼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用法。
2. 学会通过课内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杞人忧天(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寓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成语“杞人忧天”的含义及用法。
(2)分析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提炼其中的道理。
4. 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忧虑现象。
(2)讨论如何克服无谓的忧虑,珍惜时间。
5. 课堂小结(2)强调成语“杞人忧天”的用法及寓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运用成语“杞人忧天”造句。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如何克服无谓的忧虑,珍惜时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检查: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成语“杞人忧天”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用生动的语言和例子讲解成语“杞人忧天”,提高学生的兴趣。
2.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含义和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故事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2)分析杞人的心理和行为,理解其忧虑的本质。
2、难点(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讨。
(2)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避免过度担忧和盲目乐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字词含义和语法知识,使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杞人的忧虑是否合理,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担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杞人的心情,增强对故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过度担忧的经历?比如担心明天会不会下雨,考试会不会考砸等等。
(2)引出“杞人忧天”这个成语,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初步理解。
2、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出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停顿。
3、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重点讲解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
4、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思考:杞人为什么会忧天?他的忧虑有道理吗?(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分析杞人的心理和行为,指出他的忧虑是没有根据的,是过度的担忧。
5、探究道理(1)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不要为没有根据的事情过度担忧,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等。
6、联系生活(1)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杞人忧天的现象。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杞人忧天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寓言故事,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勇于挑战。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 学会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杞国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引导学生学会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练习。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将课文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谈谈自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3. 搜集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和鉴赏。
杞人忧天文言文教学设计
杞人忧天文言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背景和内容2.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3.能够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含义4.能够运用文言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和讨论: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介绍杞人忧天的故事背景和内容,分析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并协助学生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含义。
2.阅读理解和解析:分发给学生包含杞人忧天文言文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进行理解和解析,讨论关键词、句子和段落的含义。
3.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的形式,让学生运用文言文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杞人忧天的理解和思考。
4.角色扮演和创作:将杞人忧天的故事改编成话剧或小品,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和创作,加深对故事和文言文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引入1.教师简要介绍杞人忧天的故事背景和内容。
2.分发给学生杞人忧天的故事大纲和相关材料。
步骤二:文言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杞人忧天的文言文,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式。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教师引导的方式,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修辞手法。
步骤三:文言文解析1.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解析杞人忧天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句子和段落。
2.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对文言文进行进一步解析和理解。
步骤四: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杞人忧天的故事和文言文中的观点和思考进行交流和讨论。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个人写作,表达对杞人忧天的看法,可以选择写一篇文章或一首诗。
步骤五:角色扮演和创作1.学生分组,根据杞人忧天的故事,改编成话剧或小品的形式。
2.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和创作,通过表演的方式加深对故事和文言文的理解。
教学评价方式1.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够主动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解析: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文言知识有了粗浅的认识,但是底子依旧薄弱,只能对文言文本作浅层的阅读。
同时他们对问题的解读常常出现单一化、片面化的特点。
但是他们自我表现欲较强,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敢于踊跃发言,表达想法,对于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很乐意。
所以通过跳板型文本教学构建立体思维模式,能激发他们对文言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品味精炼的语言,初步领悟寓言内涵。
教学难点:
1.发展思维能力,学习多元化思考,对文本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溯本求源的方法,理解忧患意识背后的深层含义,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
预习任务:
1.熟读成诵。
2.借助相关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依据文本抒写自己的阅读疑惑。
教学安排:
一、导入激趣
今天我们来研究“忧”这个行为。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忧患,觉得他消极又负面,但是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们行为背后有着心理的需求,当我们走进《杞人忧天》这篇文章后,将会发现忧患后面有着大大的学问。
(一)初读正音,校对古文关键词句
1.通假字亡舍
这是中国古代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借用,古时候的字不是很多,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就会别的字来代替一些字。
2.充塞这是个多音字,解释为堵塞星宿
(二)整体感知,了解行文格局
文章写了什么一件事?(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1.杞人的“忧”。
①杞人所忧何事?
②品“忧”字。
预设:“忧”,在古时候不是写成这个样子的。
他的繁体字上“页”(xie)下“心”。
会意。
心中有了忧愁,必然在脸上(用“页”即人头代表)反映出来。
后加“攵”( suī表示行走),形成“憂”字。
在百科中是这样解释:忧,指担忧、发愁。
它是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表现为双眉紧锁、额部肌肉收缩、思维定向(只思虑他所考虑的问题,不想其他)。
③杞人的忧,到了什么程度?
预设:“废寝食”,你能想象他忧愁的样子吗?什么神态、什么动作?嘴里会不会还念叨什么呢?
2. 晓之者的“晓”。
①文章里的劝导者是怎样开解杞人的呢?
②请生翻译“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分角色朗读
①问杞人朗读者,听了晓之者的话,自己的忧愁减弱了吗?你从哪里读出?
②杞人消除的是什么忧虑?晓之者呢?
4.再读课文,将自己对这个故事的体会放进去,读出他们各自的语气来。
(一)探究寓意
1.这是一篇寓言,俄国寓言文学家陀罗雪维曾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2.这篇寓言中哪个情节是寓意得以产生的聚焦点呢?
3.这个焦点为什么成为了延续了两千年的笑话呢?
(二)发散思维
1.因为天地不会崩坠,所以我们觉得杞人应该被嘲讽。
反过来,如果天地是会崩坠的呢?那么杞人还会受到后人的嘲笑吗?
2.独立读“杞人忧天”这个故事时,它是一则寓言,但当这个故事放到历史长河中将它跟历史链接起来,就会发现故事背后还有更深的东西让我们去探索。
①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观查道诸如陨石、地震、泥石流之类的天灾。
PPT:
“夜中,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俱也。
”《春秋左氏传》“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
②思考:对于两千年前的古人来说,这些天灾是不是像天崩地裂?
③那这样的忧虑有存在的可能么?在现今社会,这种忧虑有存在的可能吗?
明确:从这个角度解读“杞人忧天”,我们读出的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目光如炬……俗语叫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再读杞人和晓之者
1.这则寓言选自什么书?列子是什么时期的人?
2.战国距今两千两百多年,在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的时候,杞人和晓之者,就开始了对天地的探索,这可以看粗他们是怎样的人?
明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自然奥秘
3.在他们的言谈中哪些是在今天被验证的?
4.我们回顾人类发展史,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是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正是这种求知活动,才引发了人们科学技术大革命。
从这个角度,这寓言不是为了讽刺谁,而是肯定人们有时候看似没必要的忧虑。
总结:寓言的寓意是多元的,我们可以依据故事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1.知人论世
当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道杞人身上时,会发现更有趣的东西。
杞国是个很了不起的国家。
PPT: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大禹之后于杞。
——摘自《史记·周本纪》
①杞人是谁的后代。
看出来了吗?
②大禹有哪些事迹“体现他什么品质?
明确:当年大禹之水,是因忧虑百姓惨遭劫难。
史载,作为大禹后人的杞人也以忧患天下苍生作为自己的信念。
2.联结历史资料与文本
①思考:文中的杞人是为自己忧虑吗?为什么
预设:如果是为自己忧虑,生老病死可能必天灾人祸更有概率。
杞人废寝忘食的担忧是因为自然的劫难,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忧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苍生。
②结尾说:“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因什么舍然?为什么大喜?
3.读出“忧”后的深意
PPT:
天岂有坠理而杞人忧之,忧之诚愚也,然不失为爱天之深。
明丘濬《遏盗之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PPT:
杞人作为先圣大禹的苗裔,忧天正是其爱天代表,……杞人的创造,在于他敏锐地捕捉道天地崩坠的前兆,率先将其揭示出来,如同上古的警世钟,开普天下之隐逸贤人忧虑民生风气之先河。
——《杞人忧天辩》霍然
4.寻找历史中的“杞人们”
中国封建社会多有“位卑不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人士大夫,就是杞人在后世的传人。
你能例举出三位吗?
课后作业:
请从寓言和历史故事的两个角度说说“杞人忧天”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评价:
所有的文本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人物、场景、背景等,尤其是再现历史的文言文。
《杞人忧天》,它出自《列子•天瑞》,讲述杞人担忧天坍地陷而废寝忘食的故事。
这个故事,如果只是孤立地去看待它,其文学形象是干瘪的,文学价值是单薄的。
但当把它置于历史语境中,便能解读出它所承载的深重的传统文化之魂。
而在历史语境之下开展文言文教学,就能打开民族文化精神的大门,让学生在阅读思辨的过程中,将文言词汇、文章主旨、思想情感,精神品质融进他们的一呼一吸中,在浸润文学的、审美的语言氛围中铭记传统文化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