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生态学概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可持续发展二、问答题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2、生态系统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2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三大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2、生态作用3、生态适应4、生态幅5、胁迫6、生态位7、阳性植物8、阴性植物9、耐阴植物10、生活型11、生态型12、光周期二、问答题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5类。
2、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为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物对环境的和生物对环境的三种形式。
3、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种生态因子或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三讲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知识网络考点1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考点梳理】1.种群(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的的总和。
(2)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如种群有、、、和等。
2、群落(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的总和。
(2)群落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存在有和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等关系。
3、植被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它。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
【活学活用】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B.一条小河里所有的生物C.一块稻田里全部的水稻D.一片山林里所有的植物2.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
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A.种群B.生态系统C.群落D.植被3.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没有什么关系B.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群组成的C.生物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都属同一物种4.(2013 杭州)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是一个生态湿地公园,它收集流域内的污水,利用自然廊道输送至下游的水质调节池。
之后,池水被泵送到亭子下面的“迷你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净化处理。
2009年公园建成后,经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原来的劣V类水跃升为Ⅲ类水。
该公园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2012年度“全球百佳范例奖”。
请回答下列问题:(1)公园内水质调节池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其中可以大量吸收池水中的N、P等元素,从而使水质得到初步净化。
(2)亭子下面的地埋式“迷你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能提供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促进污水中的微生物通过作用将池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3)污水流经该生态修复公园后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但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没有被破坏。
七年级生态系统知识点
七年级生态系统知识点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影响,形成多样的生态关系。
本文将对七年级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地理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体)和非生物性生态因素(如气体)等因素组成。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群集合而成的,是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2. 生物种群生物种群是同一物种在某个特定区域内的集合,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貌、土壤和水体等,它们相互作用影响着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和生物种群。
4. 非生物性生态因素非生物性生态因素如气体,对生态系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层次生态系统按照物种数量和生态影响力的大小不同,可以分为生态圈、生态区、生态型、生态带、生态系、生态群系等层次。
三、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必须不断流动,而物质循环也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1. 能量流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源的主要来源。
进过光合方式,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动物提供能量。
然后,食物链就将能量逐步传递,直至最终归于分解者,即维持土壤肥力和物质循环。
2.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
通过死亡生物和其他碎屑的分解、分解虫、分解菌和其他分解生物的各种作用,将一些旧有“物”的成分转化为新的“物”,不断的循环利用。
四、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关系生态系统是由众多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千丝万缕的生态关系贯穿其中。
1. 捕食关系在食物链中,存在各种捕食关系。
例如,草-eater-herbivore-carnivore高度相互依存和调节。
在这几种畜牧业生态系统中有许多例子。
2. 共生关系共生是生物之间互利共生的一种生态关系。
有许多类型的共生关系,如寄生共生、互惠共生、协同共生等。
3. 竞争关系当生物的生存必需品(如食物、水、空间)因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生物的需要时,生物之间就会产生竞争关系。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4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种群的年龄结构既取决于种的遗传特性,同时也取决于具
体的环境条件,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关系。
表 4.1 东海大黄鱼的种群数量与年龄结构 年份 1957 1967 1977 资源生物 量 (万 t) 57.6 49.9 15.6 资源尾数 (亿尾) 14.96 13.28 3.78 年龄范围 1~14 95.2% 1~14 97.8% 1~14 99.7% 优势年龄组 2~8 79.6% 2~7 81.8% 1~4 96.9% 平均年 龄 5.5 4.5 2.7 产量 (万 t) 17.8 19.6 8.9
4.5
4.5 0 2 —
0.409
0.692 0.000 1.000 —
1.45
1.12 1.50 0.50 —
lx = nx /n0
dx = nx - nx+1
q x = d x / nx
计算平均期望寿命ex : nx+n+1 x 先计算每年龄期的平均存活数目: L = x
2
其次计算“个体年”的累积 数:
Tx =
L
x
x
最后计算:
Tx ex = nx
ex 表示某年龄阶段(x期)开始平均还可能活多少时间的估计值。
2、 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所以
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 。
静态生命表 (特定时间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 (特定年龄 生命表) 年
1、离散增长
2、连续增长(世代重叠)
N t=N t—1 λ =N0 λt 即: N t= N0ert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
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物种群是指在同一时空范围内,由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总体,而生态环境则是指生物体所处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
本文将从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相互关系以及种群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方面探讨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数量与分布主要受到生物个体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种群数量会趋向于达到动态平衡。
例如,当某一种群的个体数量过多时,会导致资源竞争加剧,食物分配不均,最终会影响到个体的生存与繁衍。
相反,当某一种群的个体数量过少时,种群中的基因多样性会降低,从而减少了种群的适应力和生存能力。
种群的分布也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资源分布均匀的情况下,种群会呈现均匀分布。
例如,某一种植物的果实在树上分布均匀,吸引了大量动物前来食用;而当某一资源分布不均匀时,种群的分布会呈现集群分布。
例如,水生植物的栖息地通常在水边,而鸟类就会集中在这些地方。
二、种群相互关系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和共生等相互关系。
竞争是指不同种群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产生的争夺行为。
例如,食肉动物之间为了捕食同一种猎物而展开的竞争。
合作是指同种群或不同种群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展开的行为。
例如,蚂蚁的分工合作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合作行为。
共生则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互补共生或寄生共生。
例如,蜜蜂从花朵中获取食物的同时,也帮助花朵传播花粉,实现了互利共生。
三、种群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种群与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如果水体受到污染,水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会减少,种群结构会发生变化。
同时,种群的存在和活动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种群的繁殖行为会改变物种的分布格局,一些植物的生长能力也会受到动物种群的影响。
生物的群体与种群
群体侧重于描述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而种群则更强调在一 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此外,种群具有遗传特性,而 群体则不一定。
02
生物群体结构
年龄结构
年龄组成
生物群体的年龄组成,即各个年龄级 的个体数目的情况。群体的年龄结构 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稳定 型和衰退型。
在生态系统中地位和作用总结
维持生态平衡
生物群体和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和生态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和稳定。
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物通过摄食、消化、吸收和排泄等过程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具有重 要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通过生长、繁殖和代谢等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植 物的生长改变土壤性质,动物的排泄物促进物质循环。
环境对生物的反作用
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影响,如气候变化 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污染导致生物中毒或死亡。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 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对生物产生 影响。
生物的群体与种群
汇报人:XX 2024-01-15
目录
• 群体与种群基本概念 • 生物群体结构 • 生物种群数量变化 • 生物群体遗传多样性 • 生物群体间相互作用 • 生物群体与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
用
01
群体与种群基本概念
群体定义及特征
定义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 的集合。
特征
群体内的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空 间联系和相互作用,可以共同利 用资源、抵御外敌等。
年龄金字塔
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生物群落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相互依存的各种生物种群。
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依赖。
一、生态系统的构成1.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是由各种不同物种所组成的。
这些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
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直接影响着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
2. 环境因子:生态系统内的各种非生物要素如水、土壤、气候等,被称为环境因子。
这些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物群落的生存和繁衍。
例如,水的质量和温度变化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 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驱动着各个物种的生存和活动。
太阳是生态系统中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供给其他物种使用。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的相互关系1. 生境提供:生态系统为生物群落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不同生物种类对于环境因子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生态系统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群落。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适合树木和森林动物的生存,而湿地生态系统则适合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存。
2. 物种相互作用:在生物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
例如,食物链中的食物关系使得生物群落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适应性强的物种可以控制其他物种的数量,维持整个生物群落的平衡。
3.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性依赖于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拥有多样性的生物群落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对外部压力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4. 气候调节:生态系统通过作为碳汇调节气候。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
同时,森林等生态系统还能够保持水源,缓解洪涝和干旱问题。
三、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的保护与恢复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保护和恢复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概念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概念一、生物的分类1.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反之就越少。
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基本概念:(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的结构层次: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植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营养,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
(2)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3)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矿物质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食物链的模式: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如:草→鼠→蛇→鹰。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成网状的形式。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如碳、氢、氧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和循环。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物要适应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生物会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包括动植物)和非生物(如水、气候、土壤等)组成的复杂网络。
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其中的相互作用。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部分,是一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群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总体。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树木、草本植物、昆虫、鸟类等。
2. 生物种群:生物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总体,互相之间通过繁殖、竞争、捕食等方式相互影响。
例如,狮子种群的数量和繁殖状况会受到其猎物数量的影响。
3.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个体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殊地位。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避免竞争,实现共生共存。
例如,鸟类可以通过占据不同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来避免竞争,实现生态平衡。
4. 生态地位:生态地位是指生物个体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不同物种通过各自的生态地位,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5.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指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物种群落中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具有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下面是其中几种重要的相互作用方式:1. 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来维持生态平衡。
捕食者依靠捕食猎物获取能量,而被捕食者则避免了过度繁殖和种群暴涨的可能性。
例如,狮子靠捕食羚羊来维持食物链的平衡。
2.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共生关系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例如,蜜蜂与花朵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
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作用
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相互作用生物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本文将探讨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由同一类生物种类组成的群体所构成。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包括树木、灌木、草丛以及它们所依附的其他生物。
2. 种群种群是指同一种生物个体在同一区域内的群体。
例如,在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鱼类种群指的是同一种鱼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生活。
3. 生物个体生物个体是一个独立的生物生命体,可以是动物或植物。
生物个体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
4. 非生物环境因素除了生物组成部分,生态系统还包括非生物环境因素,如土壤、水、空气和阳光等。
这些非生物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种群有着重要影响。
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1. 共生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和谐共生的关系。
例如,蜜蜂和花朵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蜜蜂通过采集花粉和花蜜为食,同时为花朵传粉,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2. 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就是捕食关系的体现。
动物A捕食动物B,而动物B又捕食动物C,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
食物网则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
3. 竞争关系竞争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生存资源而进行的斗争。
例如,森林中的树木之间进行阳光和养分的争夺,草原上的动物争夺有限的食物和领地资源等。
4. 共存关系共存关系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同存在而没有明显的损益。
例如,草原上的狼群和黄鼠狼群各自为了生存而猎食,但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位置和角色。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具有差异性,它们通过利基分化实现了彼此之间的共存和相互作用。
总结起来,初一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群落、种群和生物个体,同时还包括非生物环境因素。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最新修正版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三、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完
整的系统。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以及它们所处的地理区域和环境因素。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是指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依赖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
生物群落可以包括植物、
动物、微生物等不同层次的生物。
2. 生物种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域内的个体总和。
种群的数量、密度和分布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3. 地理区域:生态系统的地理区域是指生物群落所处的空间范围,可以是一个
小的湖泊、森林、草原,也可以是一个更大的生态区域,如河流流域、山脉等。
4. 环境因素: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包括了非生物的自然要素,如气候、土壤、
水体等,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和种群的
分布、生长和繁殖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成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包括生物学、地理学和
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
以上是对生态系统定义和组成成分的一个较为全
面的回答。
生态学基础作业
《生态学基础》作业第1章绪论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
简答题1.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划分,可形成什么样的学科体系?答: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分析题1.试析现代生态学的特点。
答:1整体观的发展2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更加明显3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是其发展的趋势4生态学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第2章生态系统名词解释1.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
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
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简答题1.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可分为哪几类,每类请各举两种生物说明。
答:生产者:绿色植物,一些化能合成细菌消费者:鹰,蛇分解者:真菌,细菌2.与一般系统相比,生态系统有何特点?答:生命成分的存在决定了生态系统具有不同于一般系统的特征: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3.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答: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分析题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答: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一般从形态和营养关系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1形态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分部、垂直分布)、种的时间变化(发育、季相)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文章标题:探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定义与关系一、引言在生态学领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几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下面我们将从个体开始,逐步深入探讨这几个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个体的定义与特点1. 个体指的是一个生物体,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生长、代谢和繁衍能力。
2. 个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基本的生物单元角色,其健康状况和数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个体的存活和繁衍需要受到适宜的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
三、种群的定义与特点1. 种群是指生态学上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2. 种群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繁殖、竞争和协作等。
3. 种群数量的增减和变化不仅受到生物自身的特点,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四、群落的定义与特点1. 群落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有机联系的生物总合。
2. 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之间相互依存,通过捕食、共生、共存等方式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3. 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因素、物种之间的竞争和共生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五、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特点1.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生态整体。
2. 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生物群落以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水文环境、大气环境等。
3.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六、生物圈的定义与特点1.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水、陆和空气中由生物所占据的全部部分。
2. 生物圈中包括了各类生物种类以及它们所处的各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3.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命的集合体,其中不同的生物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七、总结回顾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环境分析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环境分析海洋是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功能,例如调节全球气候、提供食物和营养物质、支撑经济活动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加剧,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因此,对海洋中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组成与特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海洋浮游生物、海洋底栖生物和海洋洋陆过渡带生物。
1. 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浮游生物是指在海水中漂浮或游动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底层生物的重要饵料来源。
浮游植物中最重要的是硅藻和钙藻,它们贡献了海洋中约一半的光合固碳量。
浮游动物则分为浮游放射虫、浮游甲壳动物和浮游水母等,它们与浮游植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
2. 海洋底栖生物海洋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底或海水底层的生物。
它们一般栖息在海底沉积物或海底岩石上,包括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
底栖动物包括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蠕虫等,它们和底栖植物一起构成了海洋食物链中的次级消费者和上级消费者。
3. 海洋洋陆过渡带生物海洋洋陆过渡带生物是指生活在海岸线上或海陆过渡带的生物,包括海藻、有机质生产者、栖息于石滩、盐沼和泥滩的底栖生物、沿岸鱼类等。
它们是海洋与陆地交界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纽带。
二、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问题海洋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物种携带和物种入侵等。
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温度、盐度、氧气、酸度等物理和化学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海洋中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
例如,温度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周期、繁殖和分布;酸化会导致海洋生物骨骼和壳体的破坏;氧气减少会影响生物的呼吸和生长等。
2.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是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的最主要的人为干扰之一,包括化学物质污染、垃圾污染、海洋酸化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
空间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布 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分布:气候、土壤、水文等 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营养结构
生产者: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 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 能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将有机物质 分解为无机物质,供生产者重新利 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 系统的影响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空气、水、土壤等受到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物入侵: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资源过度开发:过度捕捞、砍伐等,导致生态系统资源的枯竭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工业排 放、汽车尾气、生 活垃圾焚烧等
消费者:以生产者和其他消费者为食的 生物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将 其转化为无机物质的生物
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环境因素,为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非生物环境
土壤:质地、酸碱度、养分 等
气候:温度、湿度、光照等
水:水质、水量、统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 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田、城市、工厂等 半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林场、牧场、渔场等 微型生态系统: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主 要是太阳能
能量消耗:生物呼吸作用消 耗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能量循环:能量在生态系统 中不断循环,形成闭合回路
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动态平
衡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的定义: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 信息传递的方式: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等 信息传递的作用: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信息传递的例子:蜜蜂通过舞蹈传递花粉信息,鸟类通过鸣叫传递领地信息等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拟态
毒 蛇
毒蛇
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 且具警戒色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 害性 毛 毛 虫
警戒色
典型例题
• [例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分别属 于 ( B ) A.群落和种群 C.种群和植被 B.种群和群落 D.群落和植被
[例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在草 鹿 狼多构成 (C) 的食物链中,如果狼被大量捕杀,则鹿的变化是 A.一直变多 B.先变多后变少 C.先变多后变少,再稳定 D.几乎不变
水圈大部:水面以下12千米
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全部的生物以及它所生活的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4).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热量、水、 空气、矿物质等。 (2)生产者:绿色植物。 (3)消费者: (4)分解者:如细菌、真菌、腐食性动物蚯蚓。
(5).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 的一种联系。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往往有 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食物网 。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的现象 生物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生物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 竞争、捕食
螳 螂
青 蛙
变 色 龙
蝴蝶
动物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以便捕食 或 躲避天敌, 从而适应环境
保护色
稚鸡 竹 节 虫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形或色斑,与 其他生物或周围环境非常相似的状态
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是物质和能量.
写出下面的一条食物链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草
第一 营养级兔ຫໍສະໝຸດ 第二 营养级狐第三 营养级
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
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群系,由各种生物种群、非生物要素和能量流构成。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指的是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对生态系统的运作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一、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生物群落通常是由几个物种组成的,它们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群落。
在一个生物群落中,不同类型的物种可能会占据不同的地位,但它们都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方面相互联系,并对该系统的运作产生重要影响。
以下是典型的生物群落成分:1.原始生产者: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并且通过光合作用生成食物和氧气,维持着食物网络的起点。
2.消费者:它们是吃生产者和其他消费者的动物,一般分为三类传统分类:a.食草动物:如大象、水牛。
b.食肉动物:如在食物链顶端的狮子、虎。
c.杂食动物:如猴子、鸟类。
3.分解者:它们吃已死的动物或植物,并将其分解成化学物质,如氮和磷,这些化学物质很重要,它们维持群落的生命和运转。
二、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性生物群落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生物群落结构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它们产生的作用如下:1.维持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最终会到达消费者层面,生物群落结构提供了一个框架来支持能量的流动。
2.保持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结构中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平衡。
3.生态红利的维持:通过物种交互作用的发挥,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红利,这些生态红利是对生物群落结构的有效性和动态性的直接反映。
三、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生物群落结构深受环境因素影响,主要的因素如下:1.土壤和气候: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决定了什么样的植物可以生长,气候也会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类型和数量。
2.借助物质资本: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资本同样是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要素,例如水、光线、空气、土壤和有机物等。
3.组成成分和压力:生物群落与环境反应和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掠夺和合作等,同时外部人为压力和干扰也会直接影响其结构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群分布
集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①微地形的差异:植物适于 某一区域生长,而不适于另外区域生长;②繁殖特性所致: 种子不易移动而使幼树在母树周围或无性繁殖;③动物和 人为活动的影响。
动物成群分布的原因:局部生境差异;气候节律性变 化;动物的社会行为。
集群分布的生态学意义:
① 有利于交配和繁殖; ② 可以结群进行防卫; ③ 集群索饵; ④ 动力学条件,鱼群、鸟群等。 ⑤ 社会分工; ⑥ 增强对不良环境的影响。
2、种群的基本特征
• 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
域和分存形式。
• 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
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 变动。
•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 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二、种群的密度和阿利氏定律
1、种群的密度(population density)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有机体的数量。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粗密度(生物量)。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单位栖息空间内
的个体数(生物量)。
绝对密度的调查方法:
•总数量调查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s):对移动的动物在 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 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 的假设,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比例。
随机分布
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 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易产生随机 分布。
如当一批植物(种子繁殖)首次入侵裸地上,常形 成随机分布,但要求裸地的环境较为均一。
均匀分布
引起均匀分布主要原因:是由于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 (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
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 的生物种群
主要内容:
• 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 种群统计学的基本参数,生命表的应用; • 种群数量的基本模型; • K生态对策、r生态对策的特征; • 种群的调节与种群的衰退。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与 种群统计学基本参数
一、种群的概念
1、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 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性比对种群出生率有很大影响:
•如一雄一雌(♂♀) :1000只鸟♂/ ♀=6:4,
♂♀对为400,而不是500。
•一雄多雌(♂♀♀):如鹿群中,♀比♂多几倍,
不影响出生率。
•一雌多雄(♀♂♂):♂比♀多几倍,影响出生
率。
四、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的数量变动取决于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四种过程
1、出生率(natality):
N=rn/m n:第二次捕捉个数;
r:被标志的动物总数;
m:第二次捕捉中的标志数;
N:种群的大小。
2、阿利氏规律
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种群密度过疏和 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 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
•种群密度过大,个体生活所需的条件便差,导致死亡率上升、 出生率下降,对整个种群带来不利影响。 •种群密度过低,雌雄个体相遇机会太少,也会降低出生率。
三、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1、种群的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种群中各个时期个体的百分 比,即各年龄级的相对比率,称年龄级 比(age ratio)或称年龄结构(age distribution)。
2、年龄结构金字塔(age pyramid):
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自下而上 按龄级由小到大的顺序将各龄级个体数或 百分比用图形表示。它表示种群的年龄结 构分布。
• 下降型种群: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体个体的比例较大, 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说明种群数量趋于下降, 为衰退种群。
3、种群的性比(sex ratio):
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的 数量及其相对比例的参数。
受精卵的♂与♀比例,大致是50:50,这是第一 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 因,♂与♀的比例变化,至个体开始性成熟为止, ♂与♀的比例叫做第二性比,此后,还会有成熟的 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
在自然界中,没有一个生物个体能够单独存在,它或多或少,直接 或间接的依赖别的生物体存在,生物也只有形成一个群体才能繁衍后代。
种群虽然是由个体组成,但并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种群除了具 有组成种群个体所具有的生物学特征外,还具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 与性比等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我们着眼种群时,所关心的不是种群的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等 活动,而是种群如何分布在特定的空间,种群是发展还是消亡,以及种 群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对周围会产生什么影响等。
一般用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框叠合而成, 横框的数目表示年龄组数,横框的宽度表示该年 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理论上分为三种类型:
• 增长型种群: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
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 迅速增长的种群。
• 稳定型种群:大致呈钟型,从基部到顶部具有缓慢
变化或大体相似的结构,说明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个 体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 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集群现象的生态学意义
自然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有三种形式: •均匀分布(regular):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 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随机分布(random):种群内的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呈等距 离的分布格局,如人工林。 •集群分布(clumped):种群内个体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 块状或呈簇、成群分布。
出生率(natality):任何生物产生个体的能力, 用种群产生的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表示。
广义的出生率概念包括分裂、出芽(低等植 物,微生物)、结籽、孵化、产崽等。
最大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当 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 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此条 件下的出生率称最大出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