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概述ppt课件
合集下载
内科护理血液系统护理ppt课件
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与控制
总结词: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和症状,做到早发现、 早诊断、早治疗。
详细描述
1.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 预防出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外伤,预防内脏出血 。
3. 及时就医: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贫血等症状时,及 时就医检查。
总结词: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和控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包括避免过度劳累、预防出血和及时就医等方面。
治疗信心不足
由于治疗时间长、难度大,患者可能对治疗 失去信心。
情绪波动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恶心、呕 吐等,会使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
护理措施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 病,增强治疗信心。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焦虑情绪
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患者出血倾向加 重,从而引起紧张、焦虑等情绪。
碍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症概述
定义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导致止 血功能下降的一种常见疾病。
分类
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小板 减少症多由免疫性因素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则可由 感染、药物等因素引起。
表现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常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急症状。
内科护理血液系统护理ppt 课件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血液系统概述 • 血液系统常见疾病概述 •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饮食指导 •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 血液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01 血液系统概述
血液系统的组成
血管系统
负责输送血液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血液在生理系统中地位
重要性
血液是生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接着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作用
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 素等输送到全身各部位,同时将代谢废 物和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
血液生成与循环路径
生成
血液主要由造血器官(如骨髓)生成,通过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循环路径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心脏泵血作用,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各部位。 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不断流动,完成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等生理功能。
凝血酶原等。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伤口 愈合、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及肿 瘤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止血功能是血小板最为人
熟知的功能之一。
止血过程及影响因素
止血过程
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环节。当血管受损时,首先发生血管收缩,减小血流量; 接着血小板迅速黏附于损伤部位并激活,形成血小板血栓堵住伤口;最后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网 加固止血栓。
血红蛋白性质与作用机制
性质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易溶于水。 它具有氧合作用和脱氧作用,能与氧气和二氧化碳 结合或分离。
作用机制
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是指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形成 氧合血红蛋白,从而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脱氧作用是指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器官中释放氧气, 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血红蛋白还能与二氧化碳 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将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 出体外。
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调节免 疫应答,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04
血小板与止血机制
Chapter
血小板形态、结构及功能
血小板形态
人体的血液循环PPT
运动可以改善血脂水平,特别是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的水平。
防止动脉硬化
通过降低血压和改善血脂水平, 血液循环运动可以防止动脉硬化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03
常见的血液循环运动
拉伸运动
肩部拉伸
有效放松肩部肌肉 ,改善血液循环。
大腿后侧拉伸
能够减轻腿部疲劳 ,促进腿部血液循 环。
骑行
骑行方式
可以选择室内骑行或户外骑行,户外骑行可以欣 赏风景,对精神也有益处。
骑行时长与频率
建议每次骑行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骑行3-5次 。
作用机理
骑行能够加快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心 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扩胸运动
练习方法
练习者双手伸直,向外扩展胸部,同时抬头挺胸,然后放松 。
作用机理
通过反复扩展胸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瑜伽
瑜伽类型
如阿斯汤加瑜伽、流瑜伽等,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身体状况选择 合适的瑜伽类型。
练习时长与频率
建议每次练习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练习3-5次。
作用机理
瑜伽能够调节呼吸、放松身体,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和减轻压力。
提肛运动
练习方法
练习者收缩肛门周围的肌肉,同时深 吸一口气,然后缓慢呼出。
血液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肺 部和消化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 织和器官,为细胞提供必要的能 量和养分。
维持内环境稳态
血液循环通过调节体液成分和渗 透压等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保证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
07
血液循环运动在健康管理 中的应用
提高心肺功能与健康水平
增强心肺耐力
(HDL-C)的水平。
防止动脉硬化
通过降低血压和改善血脂水平, 血液循环运动可以防止动脉硬化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03
常见的血液循环运动
拉伸运动
肩部拉伸
有效放松肩部肌肉 ,改善血液循环。
大腿后侧拉伸
能够减轻腿部疲劳 ,促进腿部血液循 环。
骑行
骑行方式
可以选择室内骑行或户外骑行,户外骑行可以欣 赏风景,对精神也有益处。
骑行时长与频率
建议每次骑行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骑行3-5次 。
作用机理
骑行能够加快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心 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扩胸运动
练习方法
练习者双手伸直,向外扩展胸部,同时抬头挺胸,然后放松 。
作用机理
通过反复扩展胸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瑜伽
瑜伽类型
如阿斯汤加瑜伽、流瑜伽等,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身体状况选择 合适的瑜伽类型。
练习时长与频率
建议每次练习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练习3-5次。
作用机理
瑜伽能够调节呼吸、放松身体,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和减轻压力。
提肛运动
练习方法
练习者收缩肛门周围的肌肉,同时深 吸一口气,然后缓慢呼出。
血液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肺 部和消化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 织和器官,为细胞提供必要的能 量和养分。
维持内环境稳态
血液循环通过调节体液成分和渗 透压等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保证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
07
血液循环运动在健康管理 中的应用
提高心肺功能与健康水平
增强心肺耐力
血液系统PPT经典课件
存在形式——与铁蛋白结合聚集成铁黄素颗粒 转运形式——与转运蛋白结合 利用形式——Fe2+
孕妇,儿童营养不足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大量失血,长期慢性出血
②蛋白质:主要从食物中来。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
远远满足红细胞生成需要。
⑶必要的成熟因子: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①叶酸
②VitB12 :+内因子(胃内)
(一)血液的比重
Specific Gravity
全血比重为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
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
红细胞比重为1.090,主要决定于血红蛋白。
(二)血液的粘度
Viscosity
(三)血浆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
(四)血浆的pH值
50Kg
3500~4000ml
少量失血 <10% 无明显临床症状 中等失血 20% 休克症状 大量失血 >30% 危及生命
输血200ml,以50kg体重来计算,大约占血量5%, 对机体无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 健康公民献血的最高年龄为: A.55岁 B.60岁 C.69岁
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2、功能
•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Hb) • 缓冲作用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四)红细胞的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Fra bibliotek生后主要在骨髓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⑵造血原料: 蛋白质和铁
①铁:
内源性铁——红细胞破裂
来源
孕妇,儿童营养不足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大量失血,长期慢性出血
②蛋白质:主要从食物中来。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
远远满足红细胞生成需要。
⑶必要的成熟因子: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①叶酸
②VitB12 :+内因子(胃内)
(一)血液的比重
Specific Gravity
全血比重为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
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
红细胞比重为1.090,主要决定于血红蛋白。
(二)血液的粘度
Viscosity
(三)血浆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
(四)血浆的pH值
50Kg
3500~4000ml
少量失血 <10% 无明显临床症状 中等失血 20% 休克症状 大量失血 >30% 危及生命
输血200ml,以50kg体重来计算,大约占血量5%, 对机体无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 健康公民献血的最高年龄为: A.55岁 B.60岁 C.69岁
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2、功能
•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Hb) • 缓冲作用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四)红细胞的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Fra bibliotek生后主要在骨髓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
⑵造血原料: 蛋白质和铁
①铁:
内源性铁——红细胞破裂
来源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的概述(共57张PPT)
极重度 ﹤30g/L 常并发贫血性心脏病
第二十三页,共57页。
贫血表现
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
疲乏困倦、软弱 无力,皮肤黏膜 苍白
1
2
3
4
5
多尿、蛋白尿、夜尿增多,
月经失调性功能障碍等。
第二十四页,共57页。
心悸气短、心脏
杂音,心脏病
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腹胀、腹 泻、便秘,舌炎 和口腔粘膜炎等。
概念: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的外周血中血红
蛋白(Hb)浓度、红细胞(RBC)计数 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 值的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其中以血红蛋
白浓度降低最为重要。
第二十页,共57页。
我国成年人贫血的诊断标准
性别 Hb
RBC
HCT
男 ﹤120g/L ﹤4.5×1012
女 ﹤110g/L ﹤4.0×1012 妊娠 ﹤100g/L ﹤3.5×1012 女性
心悸气短、心脏
杂音,心脏病
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腹胀、腹 泻、便秘,舌炎 和口腔粘膜炎等。
(三)心理-社会状况
病人常感不安,易激动、 生气或忧虑,严重者常有 烦恼和自卑,不愿参加社 交活动。
第三十七页,共57页。
(四)辅助检查
1 血常规血涂片
2.网织红细胞计数
3 骨髓穿刺
(1)有助 于贫血诊断 及分类; (2)可判 断贫血的性 质和类型
改变体位宜缓慢,避免登高, 防止晕倒。
第二十九页,共57页。
二、出 血
(一)概念
出血
出血是指机体止血和凝血机制 障碍而引起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 后出血不易停止的一种状态。
第三十页,共57页。
【护理评估】
血液系统课件ppt
(异物表面)
XI HK IX
Ca2+ XIa IXa
XII XIIa
VIIIa
Ca2+
PL Xa
Va Ca2+
XIII
II
PL IIa Ca2+
I
Ia CXa2I+ IIa CLIa
促凝血药(coagulants)
通过激活某些凝血因子,使血液凝固 性增强,防治由于凝血功能低下导致得出 血性疾病得药物
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右旋糖酐铁
体内得铁约95%用于合成Hb 铁也就是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系统、 过氧化物酶等必要成分
铁缺乏可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 缺铁性贫血
铁的吸收利用
1. 吸收形式与部位 口服铁剂以无机Fe2+形式在十二指肠 及空肠上段吸收(食物中铁均为Fe3+ )
2、 转运 吸收后进入骨髓供造血,或与肠粘膜 转铁蛋白结合以铁蛋白形式储存
注射100、400、800U/kg,抗凝活性t1/2分 别为1、2、5与5小时
♛ 肺栓塞、肝硬化患者t1/2延长
临床应用
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与扩
大(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以及 急性心肌梗塞)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应用
可防止纤维蛋白原及其她凝血因子耗竭 导致得继发性出血
心血管手术、心导管、血液透析等抗凝
三、维生素B12
为含钴复合物,存在于动物肝、肾、 心脏以及蛋、乳类食品中 细胞人分体裂维与生维素持B神12经必须组从织外髓界鞘摄完取整,所为 必需
药用维生素B12为氰钴胺与羟钴胺
体内过程
因子”维结生合素才B1能2必免须受与胃胃液壁消细化胞而分进泌入得空“肠吸内 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实现的。
红细胞
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能力。与氧结合的血红蛋
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色鲜红;与二氧化碳结合的血红蛋
白称为碳酸血红蛋白。氧及二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都 不牢固,很易分离。在氧分压较高肺内,静脉血中的碳酸 血红蛋白解离,并与氧结合转变为氧合血红蛋白;而在氧 分压较低的组织内,动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并与 二氧化碳结合转变为碳酸血红蛋白,红血球依靠其血红蛋 白的这种特殊性而完成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的任务。
。
嗜碱性粒细胞
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血
流
细胞呈圆形,直径10~14μm,胞核分叶不清楚,胞质含形
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用甲苯胺蓝染色,颗粒 由蓝变紫,称为异染性,大颗粒直径可达 1.2μm,易溶于水
。电子显微镜下,颗粒内含物电子密度较高。胞质有复杂的
囊泡,丰富的糖原。其他细胞器都不明显。
B淋巴细胞
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一实现的。当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
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处抗体,抗体通
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
消作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
来源于骨髓的 B细胞经过类腔上囊组织的处理并接受抗
原刺激以后。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于细胞膜表面的免疫
成为种类繁多的抗体,以保障机体的健康。
T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
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
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
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 毒繁殖;并同B细胞协同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正常参考值
百分值 0~0.01 或(0%—1%) 绝对值 0~0.1 10^9/L
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呈圆形,直径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
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细胞核的
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呈眼镜状,深紫色 。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
白蛋白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中有重要作用 球蛋白与抗体产生有关 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
其他
血糖
血浆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其含量与糖代谢密切有 关,正常人血糖含量比较稳定。
血脂
血浆中所含脂肪类物质,统称血脂。包括磷脂、三酸甘油 酯和胆固醇等。这些物质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合成激素等物 质的原料。血脂含量与脂肪代谢有关,也受食物中脂肪含 量的影响,血脂过高对机体有害。
单 核 细 胞
淋 巴 细 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吞噬能力很强,它们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 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 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
Hale Waihona Puke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
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
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
其绝对值为0.05-0.50×10^9/L。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
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
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
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
【作用】
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嗜碱性粒细胞
被激活时,释放出趋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同一局部,
并从三个方面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可产 生前列腺素E使嗜碱性粒细胞合成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受到抑 制;二是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嗜碱性粒细胞所排出的颗粒,使其 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不能发挥作用;三是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 胺酶等酶类,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等活性物质
红细胞
红细胞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
细胞使血液呈深红色。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没有细胞核和线 粒体,富含血红蛋白。
红细胞是在骨髓中制造的,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衰老的红血球被 脾、肝、骨髓等处的风状内皮系统细胞吞噬和破坏,平均寿命120 天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这主要是通过红
球蛋白(Ig)(限于IgM与IgD两种)作为特殊抗原的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在 B细胞表面的形成,促使其进一步增 殖,并发育成为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有些 B细胞同样 能发育为长寿命的记忆细胞。Ig共有五类,即IgG、IgA、
IgM、IgD与IgE,每一类Ig的分子组成,均有恒定与可变两
部分,因而能根据体液免疫的需要,改变其分子结构,
白细胞
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
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
的颗粒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
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
粒细胞
无粒细胞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中 性 粒 细 胞
嗜 碱 性 粒 细 胞
细胞免疫包括迟发过敏反应,同种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对感染(病毒、霉菌、某些细菌)的防御,还包括对体内瘤细胞生长的
防御等。
T细胞的亚群中,还有辅助细胞与抑制细胞,调节体液免疫反应,但不
能分泌抗体。
大多数活化的T细胞成为杀伤细胞,直接攻击细胞抗原,另一些则需
要抗体与抗原在其表面结合后而将其破坏。有些活化的 T细胞成为记 忆细胞,在长时间内(甚至是机体的一生)处于静止与不分裂状态, 一旦再与此特殊抗原相遇,则立刻恢复增殖而发挥其杀伤作用。
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
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虐原虫和细 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 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 的作用。
瑞氏染色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又称免疫细胞,负责机体的免
疫防御任务。由于发育路线与表面标记 不相同,淋巴细胞分为T与B两类,分别 负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任务
血液系统概 述
主
血液的分类
要 内 容
CONTENTS
血液的功能 血细胞的演化 血液的实验室检查
学
习 目 标
熟悉血液的实验室检查
CONTENTS
了解血细胞的演化
掌握血液的分类及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液的组成
血浆蛋白
血浆
水 其他
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
血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血浆蛋白
分类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