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wei)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繁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繁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者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 30 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者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管理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管理技术指南(试行)背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健康状况恶化和延长住院时间。
为了减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制定本技术指南旨在提供预防和管理该类感染的有效措施。
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技术指南1. 术前准备:- 确保手术环境整洁,排除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
- 对手术部位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
2. 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手术人员应佩戴洁净的手术衣、手套和口罩。
- 使用无菌巾覆盖手术部位,避免环境污染。
- 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3. 患者术后管理:-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
- 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决定使用方式和剂量。
4. 医疗团队培训和管理:- 对医疗团队进行规范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手术部位感染的能力。
- 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和监测系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技术指南1. 感染监测和诊断:- 设立感染监测机制,及早识别手术部位感染。
- 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细菌培养和荧光显微镜检查,以明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感染治疗:- 根据感染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 给予患者适当的支持治疗,如伤口引流和局部伤口护理。
3. 术后康复:- 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伤口护理和自我管理。
- 指导患者注意营养和充足的休息,以促进伤口愈合。
4. 感染控制:- 全面消毒手术室和相关设备,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定期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异常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请注意,本技术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执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及控制技术指南
可编写可更正《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伤害,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必然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胃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峻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连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状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峻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依照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状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干净切口、干净 - 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干净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干净 - 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地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迂腐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 / 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 30 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也许皮下组织的感染,并吻合以下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也许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拥有感染的症状也许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难过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以下状况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经过处的略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对手术部位的皮肤和组织造成损害。
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中涉及的器官或腔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和手术。
患者的主要因素有: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的主要因素有:术前住院时间、皮肤准备方法和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消毒、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时间、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根据危险因素加强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程度,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和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伤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口咽,但无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切口感染。
陈旧性创伤手术,组织失活;临床感染或器官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浅表伤口组织感染、深部伤口组织感染和器官/腔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表面组织的液体或组织培养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以下病例不属于浅表伤口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深部伤口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的患者术后30天内以及有植入物的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涉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肉层)的感染,并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_百度文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0-12-15 8:01:03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2012年2016版
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 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
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 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 下列条件之一: 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 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
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 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 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 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 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 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
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 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 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 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 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 流充分。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
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 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 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 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 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
4.若可以采集穿刺物或活检标本,
应避免拭子标本。 二、采集方法 (一)封闭性脓肿 1.注射器穿刺抽取脓液。 2.若无法抽到脓液,应先皮下注 射少量无菌生理盐水,再次穿刺
抽吸脓液;若脓液过多,应先切
开引流,在基底部或脓肿壁采集 标本。脓液的量以大于1 ml为宜。 3.排除注射器内部及针头的气体, 用无菌橡皮塞封闭针头送检;或 直接打入血培养瓶中。
疑为厌氧菌,应迅速将脓液打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2019年整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30 天以内发生的仅
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 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 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
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
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
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
织感染、器官 /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
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 /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 30 天以内、
有植入物者手术后 1 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
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 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
菌。
3.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
泌物)。 2. 外阴切开术或Fra bibliotek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
染。 3. 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
30 天以
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 1 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
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 /
最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完整word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
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完整word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