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知识图解及疑难解析:认识论
《哲学认识论》课件
认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决策制定
认识论帮助个人和组织在 面对复杂问题时,做出更 明智的决策。
信息获取与处理
认识论指导个人如何有效 选择提供哲学依据。
认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课程设计
认识论影响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确保教育目 标的实现。
教学方法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标准不是绝对的,因为实践本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实践主 体的能力、实践环境的限制等。
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而 言的,不同的观点和真理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限制,没有一种 绝对的、普遍适用的真理。
绝对主义
绝对主义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普遍适用的真理,不受任何 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对主义强调真理的本质是永恒不 变的,与客观实际完全符合。
03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
实践与真理的统一
01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实践水平和条件而言的,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也
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02
实践与真理的相互依存
实践需要真理的指导,而真理也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检验和修正。
03
实践与真理的统一是一个动态过程
实践与真理的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修正和
完善的动态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2 3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并引起实际变化 ,这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客观、公 正的检验,因为实践的结果是可以观察和量化的 。
哲学二轮复习唯物论与认识论.ppt
7、归纳提升: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 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 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 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3)反对: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3、从去年11月5日到今年6月24日,国务院常 务会议共召开了40次。梳理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 的一个个议题、一项项决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 到: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精确把握中国经济自身发展阶段 和规律,科学远眺“国计民生”的大势,运筹帷 幄,沉着应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果断地作 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部署,保增长、保民生、保 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材料二 2009年6月16日举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 代价值学术研讨会”指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既 坚持又发展。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 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 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 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解析 本题以经济全球化这一热点为设题背景,考 查学生对有关规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组织答案 时,应答出规律的客观性的内涵,进而指出应按规律办事, 最后还应表明规律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答题时注意与 材料的结合。
哲学常识知识图解之唯物论、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常识知识图解及疑难解析:唯物论哲学框架辨证唯物论(一)整体知识结构图(二)《世界的客观性》Ⅰ《世界的客观性》整体图Ⅱ考点辨析◇哲学上的物质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关系◇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Ⅰ《意识的能动作用》整体图Ⅱ考点辨析区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
二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意识的支配下从事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
其外延要小于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包括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即想,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即做,人们认识世界和在改造世界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其概念和外延要比前两者大联系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的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反作用能动反映意识本质起源内容证明表现物质基础条件含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性质:正确意识、错误意识水平:具体感觉、抽象思维时间:对过去、现在、将来的认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不仅能正确反映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本质和规律意识指导下改造世界的成功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在不断扩展和加深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不断充实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原因通过指导实践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表现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整体图Ⅱ考点辨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区含义别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的要求联系都辨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二者精神实质一致,都要作到主观符合客观,发挥主观能动性两大、阵营基本观点派别主要区别分歧根本分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古代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的具体物质形态,如“气”、‘‘火”、“水"、“土"等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对哲学基本问题这一重要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否承以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近代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就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还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神”、“上帝”的意志决定的。
马哲部分专题三 认识论PPT演示课件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不可知论
可知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被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3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消 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其根本缺陷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 他们离开人类社会实践来观 察和理解认识问题 ,不了解实践在认 识中的重要作用。
( 2 ) 他们不了解认识发展的辨证 本性,把认识看作是机械的和一次就可 以完成的。
4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 识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以实 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实践和认识 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反复无限、 前进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第一 次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同一性
关系的问题。实现了认识史上伟大 的变革。
5
话题二:实践的重要性
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 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实践发 挥能动反作用。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21
2.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 相结合。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 的中介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 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经验论——经验主义 唯理论——教条主义
反对主观主义有两个方面,即
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经验主义。教
条主义,就是只知道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词句,不从具体情况出发来运用,
它使我国的革命遭受过失败和挫折。经
验主义,就是只看到一些具体实践,只
看到一国一地一时的经验,没有看到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
20
㈡由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第十三讲认识论ppt课件
•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必须自觉地
掌握唯物辩证法,避免和反对静止地、片 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 经验派与理性派的观点之所以最终在认识 论的全体上都陷入错误,其思想上的根源 就在于两派都是受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支 配,既看不到认识活动是一个发展过程, 又在一系列问题上各执片面。(正确处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理智中的没有不先在感觉中”这一古老原则, 也就是认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从人类认识的 总体来看是符合实际的。特别是就唯物的经验主 义来说,这一原则意味着肯定人类的一切知识首 先总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感官影响人的 意识而产生的。这就是把认识看作主观对客观的 反映,并把感觉看作联系主观与客观的纽带或桥 梁。这种反映论的根本观点是正确的。从人类认 识过程的总体来看,不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物的影 响两先获得一些感觉印象和观念,整个认识过程 就无从发生。
• 首先,人类认识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关于事
物的规律性认识即“真理”,而根本的目 的则是以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去规范人的思 想与行为,改变世界的现存状态以满足人 自己的需要。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这既 是认识(获得真理性的观念)的根本动力,也 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因此,人们追求什么 样的真理,怎样去追求真理,如何去对待 真理,都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 3、树立正确的真理观 • 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真理问题的实质是思想的客
观性问题,即人的思想能否表述客观规律,人的 思想如何表述客观规律,以及怎样检验思想的客 观性等问题。
• 然而,人的认识是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
而存在的,是在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扩展 与深化的。所以,真理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认识论 问题,而是与价值观和历史观等众多哲学问题密 不可分的问题。我们应当从开阔的哲学视野去看 待真理问题。
哲学概述、唯物论、认识论课件-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哲学主干知识一(共23张PPT)
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
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是客观的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5.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
史性
生活与哲学
哲学主干知识一——哲学概述、唯物论、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
哲学主干知识一——哲学概述、唯物论、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
哲学主干知识一——哲学概述、唯物论、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
哲学主干知识一——哲学概述、唯物论、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
哲学主干知识一——哲学概述、唯物论、认识论
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生活与哲学
哲学主干知识一——哲学概述、唯物论、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
哲学主干知识一——哲学概述、唯物论、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
哲学主干知识一——哲学概述、唯物论、认识论
综合探究二
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369名青年踏上了塞罕坝。自此, 三代塞罕坝人不畏艰难,顶风冒雪,垦荒植树。他们改进“水土不 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荫育苗法,向一寸一 寸的沙土要绿色,开展持久绿色攻坚战,实现了从一棵松到一片森 林,从一片森林到百万亩林海的巨变。
生活与哲学
哲学主干知识一——哲学概述、唯物论、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
哲学主干知识一——哲学概述、唯物论、认识论
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规律是客观的要求尊重规律,按客规律办事,否 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人有主观能动性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哲学认识论》课件
和意义。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03
在跨学科研究和实践转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认识的理解
和探究,推动认识论的发展和完善。
THANKS。
知识的可靠性的标准
知识的可靠性的标准是指衡量知识真 伪的标准,即我们如何判断我们所获 得的知识是否真实可靠。
经验主义的标准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 性,认为只有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知 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在哲学认识论中,知识的可靠性的标 准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经验主义 和理性主义的标准。
理性主义的标准则强调理性思维的重 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 获得的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实用主义
要点一
总结词
实用主义者认为真理是相对于实践的结果而言的,一个观 点或理论是否为真,取冠于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实践 结果。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实用主义者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真理是相对于 实践的结果而言的。实用主义者认为一个观点或理论是否 为真,取决于它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实践结果。如果一 个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和结果,那么它 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实用主义者注重实践的验 证和效果,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象学
总结词
现象学主张通过直接审视事物本身来获得对事物的认 识,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直接经验和直觉把握。
详细描述
现象学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的现象, 主张通过直接审视事物本身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现 象学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直接经验和直觉把握,认为只 有通过直观和反思,我们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 意义。现象学反对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 和方法,认为它们无法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现象学对于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一张图了解近代哲学之认识论
一张图了解近代哲学之认识论亚里士多德与经院哲学希腊哲学历史上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即古希腊(大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
亚里士多德曾贵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希腊哲学思想随着马其顿帝国的征战四处播撒,这比大希腊时期迅捷的多。
不消多时,犹太人亚历山大城的斐洛将宗教和希腊哲学结合。
罗马帝国治下,普罗提诺基于柏拉图的学说,融合斯多葛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发展了出了新柏拉图主义。
后奥古斯丁调和了柏拉图思想和基督教神学。
到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大都秉持着双重真理论,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基督教神学是通往真理的两种途径,这种推动背后阿奎纳功不可没。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假设和基督教神学有非常多内容冲突,但是在严禁用神学来做哲学论证的规定下,自然哲学近乎独立于神学。
总体而言,中世纪根据想象力的推理方式,使得问题的种种可能都被考量在内,其对理性的极致化追求和对事物边界的穷尽探求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所以中世纪也不尽是黑暗。
认识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谬误后被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天文学发现所推翻,时代急需一个自然哲学的救世主,弗朗西斯·培根站了出来。
中世纪对亚里士多德探究方法的讨论汇编成了《工具》一书,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出版了《新工具》一书。
他反对亚里士多德和经院哲学家过分倚重抽象演绎推理而罔顾人类经验的做法。
他认为上帝的心智与人的心智断然有别,信仰问题与自然问题各有其适用性,因此作为自然哲学家的任务是扩展知识,并使其符合世界,系统实验是获得自然知识的途径,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观察,经验的作用因而体现。
“科学”一词对应中世纪所谓的“自然哲学”,问题有五种基本类型:经验问题、形式问题、预测问题、抉择问题和超验问题,超验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领域,经验论先驱培根的心思放在了“新工具”上,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但未系统阐明其哲学基础。
就科学的哲学基础这一任务,笛卡尔是接棒人。
他同时也促成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这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常识高考考点1: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二轮复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1
考点2、透过现象看本质
1、现象与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个别的、多 变的东西;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事物的 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 东西;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 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分)马寅初经过 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1分)随着人日形势的发展,实 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 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我 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 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2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取得成功的实践,只要人们能 够正确对待失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够推进认识和实 践的深入发展。(3分)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成功的实践是在无 数次失败的基础上获得的。
因此,笼统地说没有成功的实践是毫无意义的是不科学的。 (1分)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 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 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 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 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 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 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 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 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 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 的历史性转变。
哲学常识知识图解及疑难解析:认识论
要注意抓住各要素、各部分、各阶段之间的内在 联系,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去区分 粗和精,去抓住主要的和重点的方面,把握整体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联 系
A、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必先分析,不分析无法综合;分析是为了 综合,不综合,分析就失去意义,而且分析时也要在综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分 析。B、分析和综合二者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科 学 理 论
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 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高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 是人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 邓小平理论
◇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理性认识、理论的关系 属于(有正有误) 真理 理性认识 (只有正确的) 系理 系理 统论 统论 化化 化化 科学理论 属于(有正有误)理论 (只有正确的)
人民群众
定 主
的要
的 稳
劳动群众
◇
分析和综合
分析 综合 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事物
含 义 作 用 要 求
分析是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必经阶段。要正确 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分析。 第一,分析各要素和、各部分、各阶段;第 二,要分析各部分、各要素、各阶段之间的 关系,分析事物的矛盾关系;第三,要在整 体中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飞跃
内容 在实践基础上 由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回到 实践中指导实 践,并接受实 践的检验
第二次 飞跃
区别 条件 (1) 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 际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 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制作。 (1) 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必 须是正确的; (2)理论与实 践达到历史的、 具体的统一; (3)实践必须掌握群众。
哲学认识论 ppt课件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 一次完成的。
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 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 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 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
2、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教条主义
经验论 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
开普勒
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
实践观念
实践
主 观(见之于) 客观
实践的观念模型,以观念形 式进行模拟实践或实践预演。
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第一次飞跃
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实践
感性直观
理性思维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 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 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F=GM1M2/R2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水果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结构图 -认识论
认
主观世界
识 三观、认能思方、主客关系
和
改
客观世界
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为群众利益而奋斗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始终 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是否,程度)
原因
造
自然界、社会
实现
原因: 青年人的特点决定; 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决定
2、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不是无能为力的 ; 3、否定规律客观性导致 唯心主义,否定主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不可分割合理想象创造性思维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根本性质内在联系主观世界三观认能思方主客关系客观世界能动认识世界自然界社会主观能动性能动改造世界自觉能动性两个统一人的根本特点主观与客观精神状态个人与社会决心意志1要善于发现问题2要敢于超越3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4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5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制约因素必要1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按照性规2要创造一定物质条件使用一定物质工具3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素质4通过实践这个根本途径发挥
1、区别来看,认识了现象 不等于认识本质; 2、水平来看,认识 需要由感性到理性;
两个统一 主观与客观
要求: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虚心学习;
观能动性导致 宿命论
3、作用来看,正确认 本才能更好指导实践个源自与社会自觉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情理行”彻底转变
合理 想象 创造性思维
客观规律 客观条件 主观因素
制约 因素
主观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 人的根本特点
必要 性
认识事物规律需要 正确改造世界需要 创造条件过程需要
前提:
占有丰富和 第
合乎实际的 一
感性材料
次
飞
第四讲认识论(共21张PPT)
2、科学认识中的真理 2、想象范围的扩展与艺术真理的深化
德里达说:“语言可称为在场与不在场这个游戏的中项。
4、艺术认识中的真理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 理是事物与观念或理智相符合,或者是观念或理智符合于事物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诗的真实的意义,认为抽象的概念是最真实的,是唯一的真理,艺术家所创造的典型体现了概念、理念,因而具有艺术的真实 性。 第二,典型所概括的内容都是某类人物或事物的现实的特性,是把感性直观中变化不定的在场的东西集中、总结、提升为定型的东西,这定型的 东西仍然是在场的东西,只不过它是恒定的在场(constant presence)罢了。
2、想象范围的扩展与艺术真理
的深化
2、哲学史上符合论的真理观有哪些类型?试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此在与世界的融合关系这一存在论的基础是第一位的,认识论上的符合是第二位的 。
李白《秋浦歌》之十五:“白发三千丈,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
2.真理与实践
只有生活实践( 而不是理论认识)才让 人领悟到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整体,这 是第一位的,至于理论认识则是后起的、 第二位的。
三、真理的层次
2、哲学史上符合论的真理观有哪些类型?试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四个层次的真理观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四种人生境界或四种人生观。
1、常识认识中的真理 二、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高考政治 二轮复习 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高考二轮复习
体系构建
考点精析
考点一 哲学及其基本派别 1.哲学与实践、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
内容
启示
哲学与实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 认识源于实践,决定于客观世界,同时
践
思考。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 又对实践和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 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 物质和 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 点,又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
运动 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上学观点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
运动和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上学的不变论,又反对只承认绝对
考点精析
2.哲学的两大阵营
阵营
观点
派别
主要区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 土等)
唯物 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 物质决 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 机械运动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 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 性的统一
哲学与世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 把握任何一个哲学原理,都要注意从世
界观
方法论的统一
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去掌握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 在研究哲学的相关概念(如物质、规律、 哲学与具 体科学 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 矛盾等)时,要把握其概括性,不能等同
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于具体生活中的相关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①充分认识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能够预见社会发展规律,预见未来,帮助 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
科 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
学 理 论
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高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 是人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
◇比较真象与假象:
真象
假象
区
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 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
别
象
本质的现象
联系 都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都是一种客观的东西,都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内容 对事物现象认识
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区
特点 直接性、形象性、生动性 间接性、抽象性
哲学常识知识图解及疑难解析:认识论
(一)整体知识结构图
认
识
要
在
实
践
中 不
来源
断 发展动力 深
化 根本目的
和 发
检验标准
展
认识 决 定反 作作 用用 实践
感 性 反映 现象
认识
相互 区别
辨证统一 辨证统一
反映
理性
本质
认识
相互 依存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透过现 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认识的根 本任务)
◇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飞跃
第二次 飞跃
内容 在实践基础上 由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回到 实践中指导实 践,并接受实 践的检验
区别
条件
作用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 实现认识根本
际的感性材料;(2)运用科 任务,达到对
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 事物本质的认
行加工制作。
识。
(1)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必 达 到 认 识 目
占有丰富
感性 认识
辨证 统一
理性 认识
相互 区别
相互 依存
从内容上看 从水平上看 从作用上看
理性认识要 以感性认识 为基础感性 认识有待于 上升到理性 认识
现象是事物表面特
现
征,个别、多变 相 互 本 质 是 事 物 根 本 性区别
象
发挥主 观能动
质,一般、相对稳定
性, 辨证 统一
的、合乎实 际的感性 材料, 运用科学 思维方法
体力劳动者
劳动群众 脑力劳动者
邓小平理论
②要认真学习理论,掌握理论
要深入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④要在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注意理 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如何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理性认识、理论的关系
真理 属于(有正有误)理性认识 (只有正确的)
系理
系理
统论
别
地位 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比感性认识更正
确、更深刻
作用 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指导实践 正确的理性认识更能指导实践
联
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
系
的唯物主义);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感
性和理性认识是实践基础上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不可分割两个阶段。
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认识事物的本质,不等于认识了规 规律不仅是从现象到本质,还要从各种
律
本质的关系上去把握
本质和规律 都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本质和规律都是理性
认识的对象。
(三)《实践与认识》
Ⅰ《实践与认识》整体图
人 类 两 项 基 本 活 动
认识世界
科学理念 具有巨大 的指导作 用
的与
界改造主客观世界
主
群人
结践众与
的关系
体
众民
合相实群
Ⅱ考点辨析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 来源;动力;目的;检验
践
决定 标(准唯物论) 认 反作用 (辩证法) 识
正确认识指导实践;错误认识
误导实践 △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
定主
的要
的 稳
量的规定性:人们中的 大多数 质的规定性:一切对社会 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要从现象入手, 感性认识是整个认 识的起点
发挥主 观能动 性,
创造两 个条件
占有丰富 的、合乎实 际的感性 材料,运用 科学思维 方法对感 性材料进 行加工
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
青年知识分子 ﹝掌握科学理论﹞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合理想象创造思维
改造主观客
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 系的实践 主体 科学实验
正确的认识起 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起 消极的指导作用
改造客观 世界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认识 反决 作定 用
实 践
实
来源
践
是
动力
认 识
目的
的 基
检验标 础
准 境世 界界 观
两
坚 持 实 践 第 一 的 观 点
观主
的观
统 一
和 客
个
改造世界
改造主观 世界
改造思想 改造认识能力
实世 现界
境人 界生
观
统社个 一会人
求
关系,分析事物的矛盾关系;第三,要在整 粗和精,去抓住主要的和重点的方面,把握整体
体中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联
A、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必先分析,不分析无法综合;分析是为了
综合,不综合,分析就失去意义,而且分析时也要在综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分
系
析。B、分析和综合二者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
质总表现为现象 相 互
创造两
本 个条件
对感性材 料进行加
依存 质
工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
象是本质的表现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从现象入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合理想象创造思维
Ⅱ考点辨析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
①现象是个别的东西;②现象是多变
区
的易逝的东西;③现象是事物的表面
特征、外部联系、可被人的感觉器官
别
直接感知。
本质 ①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② 本质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③本质是事物 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 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
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①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③认识
系
事物的本质只能从认识它的众 ﹝主要实践主体﹞
通过 实践
观世界
实现主客观、 个人与社会 的统一
(二)《认识的根本任务》
Ⅰ《认识的根本任务》整体图
深度:不断深化 认识要 认识的 把 感 性 认 识 上 升 到 理
广度:不断扩展 进程:不断推移
不断发 展
根本任 务
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须是正确的;(2)理论与实 的,理论才变
践达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成改造世界的
(3)实践必须掌握群众。 物质力量。
联系
二者统一于实 践,构成了从 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 践的完整的认 识辩证运动的 过程。
◇ 本质和规律的关系
区含 别义
程 度 一致性
本质
规律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
统论
化化
化化
科学理论 属于(有正有误)理论 (只有正确的)
◇ 分析和综合
分析
综合
含义
作
分析是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必经阶段。要正确 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事物
用
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分析。
要
第一,分析各要素和、各部分、各阶段;第 要注意抓住各要素、各部分、各阶段之间的内在
二,要分析各部分、各要素、各阶段之间的 联系,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去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