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三)“若”“ 所”“ 为”20150115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若所为焉

文言虚词若所为焉

2、语气助词:放于句末,“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 辞为?《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 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是国家的臣属,为攻打它呢?
3、动词:做、认为、以为、是…… • ①做,干 •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 人墓碑记》) • ——并且在他们的坟墓前立了石碑,用来 表彰他们所做的事情。 • ②引申为“治理”“管理”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 论》) • ——治理国家的人啊,不要使自己被敌人 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吧!
(三)用作连词。
•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 战》) •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 高 帝纪》) • 3.至,至于。 •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 文之事》)
(四)副词
• 似乎,好像 / 如果 •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仿佛若有光 • (五)介词:好像 • 注意:若翻译成“好像”时,如果是 谓语,则为动词;如果是与后面的名 词、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则为介词; 如果是状语,则为副词。
•【若夫/至若】是用在一段话的 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 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 ——要说那细雨连绵不断地下着, 几个月都不晴。
• • • •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 •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 “多少”。 •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高祖还乡》)— —车子后面跟着好多递送的男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七、若ruò(一)连词(1)表另提一事。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3)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4)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希望斩取吴王和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

(二)代词1. 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精品PPT】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课件 ★★文言虚词(若、所、为、焉、也、以)用法归纳

【精品PPT】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讲座课件 ★★文言虚词(若、所、为、焉、也、以)用法归纳

①为之奈何 ②如姬为公子泣
(《鸿门》) (《信陵》)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①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
(三)句末语气助词(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 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译为"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表原因 (四)为……所……,表被动。 (五)“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
【所】
一、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 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 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 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1、助词,句中表停顿 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3、句末语助,表祈使语气 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以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C(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 ⑥像,如 ⑦及, 比得上 ⑧你)
二、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
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 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 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 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文言虚词-若所为

文言虚词-若所为

若1、用作代词。

①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若毒之乎?更若疫,复若赋有时可活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他的”。

例: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公何为出若言?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用作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等。

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3、固定结构。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若其”“若乃”,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例:若夫淫雨霏霏(至于说到)至若春和景明(若说那)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至于)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至于说到)若何、何若例:我视君何若?(怎么样)此为何若人?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4、作动词,译为“像”“如”“好像”。

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若明若暗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所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字后面如果是名词或形容词,那么这个名词或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鱼网捕鱼)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身养生)3、“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4、“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5、复音虚词“所以”。

“所”和“以”连用,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所“和“为”的用法及练习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所“和“为”的用法及练习课件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 感激我吗?
(一)【为】--用作介词。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 ①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飞鸟听了由于它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一)【为】--用作介词。
6.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高中语文
18个文言虚词 用法及练习
文言虚词
十八个文言虚词:之乎者也 因为所以
何则而与焉 于其乃且若
• 注意:不能机械地套用十八个文言虚词通过前
后语境进行辨析
龙哥出品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八、【所】
(一)用作助词。 (二)用作名词。 (三)固定搭配。 (四)其它意思。
(三)【所】--固定搭配。
4.【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
“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现在如果不赶快去,恐怕被曹操抢先占了荆州。
(四)【所】--其他意思。
(三)【为】--用作动词。[wéi]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我私意认为大 王不采取这种做法好。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
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________《孔雀东南飞》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________《鸿门宴》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________ 《六国论》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的用法文言文十八个虚词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而后】才,方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5.【其】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6.【且】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 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 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 暴见孟子》)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8个文言虚词
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 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
答案:D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虚词详解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虚词详解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①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③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 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经史子集何其多,
常见虚词十八个。
之乎者也乃焉矣, 因为所以与然而。 若属先得识规则, 且于文中辨差别。
文言功夫当日进, 书海扬帆定自得。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 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 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 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④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 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 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 “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地”。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011届高考复习之文言虚词

2011届高考复习之文言虚词

不同于其它句的一项是( C

A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B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河水清且涟漪
C 尚且 其它都表并列 而且
(一)用作代词。

1. 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 (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 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 1、下列文句中,“且”作连词但用法 不同于其它句的一项是: • A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 疲 • B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D 河水清且涟漪
2、解释下列“且”字的意思:
• • • • (1)不出,火且尽 (2)兽相食,人且恶之 (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4)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 之中 • (5)且行千里,谁人不知?

1、解释下列“且”字的意思 (1)不出火且尽(


尚且 )
(2)兽相食,人且恶之(
(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暂且

(4)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且引且战 ( 一面---一面 (5)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6)且行千里,其人不知(
况且 并且



下列文句中,“且”作连词但用法
之 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助词,无义 动词后的衬字,调整音节, 起提顿作用 消独,助词 的,助词 前“之”代词,代百姓
பைடு நூலகம்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结构助词,的
赵奢之朋制其兵

指示代词,这
商君佐之 代词,他,指秦孝公 聚之咸阳 代词,它们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一:而、何、乎、乃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一:而、何、乎、乃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 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
⑦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二、【何】
• • • • • (一)用作疑问代词 (二)用作疑问副词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四)何:通“呵”,喝问。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 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乃尔】译为“这样”。
②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 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 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 于”“如果”等。 (缺例句)
(三)【乃】--固定搭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比)
(三)【乎】--可作词尾,译为 “……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高考25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25个常用虚词详解

高考25个常用虚词详解“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欤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矣”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而连词关系例句译并列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又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而且、并且承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后序》就、接着,或不译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但是、却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如果、假如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连接状语,可不译因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所以目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表目的,来代词,通“尔”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你的通“如” 军惊如坏都舍。

《察今》好像,如同复音虚词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限止语气,罢了而后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才,方才而况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反问语气,进一步意思既而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不久,一会儿 2.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前置,哪里、什么作定语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什么作谓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什么原因、为什么疑问副词句首、动词前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为什么、怎么形容词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复音虚词何如/奈何 /若何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怎么样、什么样何以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以何,拿什么,凭什么无何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不久、没多久何乃阿母谓府史: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怎能何异(于)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有什么不同何则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

何则,陵迟故也。

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如…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将…怎么办呢?何…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还(做某件事)干什么? 3.乎语气助词疑问语气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吗、呢测度语气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吧感叹语气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啊、呀词尾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小学而大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祭十二郎文》)--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5、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注意: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

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

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在程度上或范围上更进一层。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与“参省”,“知明”与“行无过”之间有一个要求上更难更进一步的关系,可以译为“并且”或“而且”。

(强调一点,古汉语中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不要求区分,所以递进关系译成“并且”是可以的)6、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可译为“地”或不译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表示动作的频率)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高考18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高考18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来”“着”等。

①登高而招、顺风而呼②笑而止之曰、环而攻之7、表因果关系①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其他组合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2、【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文言虚词二若所为焉矣

文言虚词二若所为焉矣

文言虚词二、若、所、为、焉、以【若】(一)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二)用作代词。

1.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

1.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2.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3.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若的巩固练习】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孟子见梁襄王》)3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4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5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所】(一)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二)助词①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为……所】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1.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2.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所的巩固练习】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2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4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5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为】(一)动词。

1.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②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2.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感谢您的阅读!(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蒲松龄《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司马迁《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柳宗元《捕蛇者说》)(若: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司马光《赤壁之战》)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中必背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之欧阳文创编

高中必背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之欧阳文创编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教育资料-精品干货-高中、高考

高考语文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教育资料-精品干货-高中、高考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江市一中高三语文小练习(二十三)
虚词(三)“若”“所”“为” 2015年1月14日
编校:李棠霞黄润娇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3分,共15小题,45分。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②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杨雄相若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2.下列句子中“若”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③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④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⑤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⑥予我千金,吾生若
⑦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⑧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④⑤ D.⑦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与例句中的“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C.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下列句子中“若”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若入前为寿
A.若夫乘天地之正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天若有情天亦老
5.下列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A. 其视下矣,亦若是则已矣
B. 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
C.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D.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6.下列的“所”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
例: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对句子中“所”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②太祖所乘马被创
③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今庆已死十年所(庆,阳庆,人名)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A.②③B.①②C.④⑤D.③⑥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
C.为仲卿母所遣D.置人所罾鱼腹中
9.与“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中“所”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秋毫不敢有所近
B.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 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D. 以其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
10.对下列各句中“所”字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③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④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⑤太祖为流矢所中⑥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⑦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⑧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A.①②⑥⑦|③④⑧|⑤ B.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11.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①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④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⑤为.赋新词强说愁⑥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⑦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A.③④ B.①② C.⑤⑥ D.③⑦
12.下列对“为”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北冥有鱼,……化而为鸟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③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④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⑤为之奈何⑥臣请为王言乐
⑦秦为知之,必不救也⑧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3.对下列各句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进行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以桀亡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④何辞为.
⑤战而不克,为.诸侯笑⑥王子晞为.尚书
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⑧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A.①③/②/④⑦/⑤/⑥/⑧ B.①③/②⑥/④⑦⑧/⑤
C.①/②/③/④⑥/⑦⑧/⑤ D.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B.为.击破沛公军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余为.伯儵(shū),余而祖也15.下列加点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羸兵为人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甚众。

A.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冰,水为之 D.若属皆且为所虏
阳江市一中高三语文小练习(二十三)
虚词(三)“若”“所”“为”参考答案2015年1月14日
1.C ( ①如,像②如,像③假如④假如⑤你⑥像,如⑦及,比得上⑧你。

“你怨恨这件(捕蛇)事吗?”若毒之乎? 若:你毒:怨恨,埋怨. 之:代指捕蛇的差事乎:语气助词 )
2.C(①像。

②③⑦你的。

④⑤如果。

⑥你。

⑧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3.D表比较,比得上( A.像; B.表假设,如果;C.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4.C你。

( A.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B.好像、像;D.项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5.A像,如( B.你的 C.假设 D.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6.C ( 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即名词性短语。

“所过”,即“拜访(朋友)的事情”。

句意:(公子)在大庭广众之间去迎接我,(我本)不应该有拜访(朋友)的事情,现在公子却特意地(同我)去访问朋友。

D. “所以”,表原因)
7.B①②“所”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所”字结构充当定语。

(③“为…所”结构,表被动。

④所以,用来……的人。

⑤表约数,可译为“左右”。

⑥所以,……的原因。


8.B“所”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事(东西、人、地方)”(A.名词,“处所”; C.助词,与“为”组合表示被动; D. “所”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所”字结构充当定语。


9. D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 A、B、C都是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10.A(①②⑥⑦表处所。

③④⑧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⑤与“为”组合表示被动。


11. A (①因为②是③对,向④对,向⑤为了⑥呢⑦“为所”表被动。

)
12.C(①动词,成,成为;②③⑥介词,替,给;④⑤介词,对,向;⑦连词,如果,表假设。

句意:秦国如果知道这件事,必定不会出兵救援。

⑧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13.D(①介词,“替”;②③介词,表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④⑦⑧语气词,“呢”;
⑤被,介词⑥“是,担任”。

②句意: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就不存在。


14.A( A.被; B.介词,给,替; C.动词,作为; D.表判断,可译为“是”。

句意:我是伯儵,我是你的祖先.。

伯儵,黄帝的后裔。

而,你)
15. D表被动的介词,“被”( A.表示反问的语气词,“呢”。

句意:是什么原因(让你)谨守美好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怀瑾握瑜( huái jǐn wò yú ) 瑾、瑜:美玉。

比喻人具有纯洁美好的品德。

B.动词,“创作、写”; C.动词,“变为、成为”)
注:硕鼠硕鼠,无视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大老鼠呀大老鼠,你怎么没看见我的黍粮,从小时候就开始养你,竟然不顾我的生活。

于是决定把你驱逐,驱逐到你的乐土上去,乐土啊乐土,不要在我的住所就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