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ppt课件
《交通流理论 》课件
数值模拟法
定义:通过计 算机程序模拟 交通流现象的
方法
优点:可以模拟 复杂的交通流现 象,包括车辆之 间的相互作用、
道路条件等
缺点:需要较 高的计算能力 和技术水平, 且可能存在误
差
应用:用于研 究交通流的基 本规律、优化 交通设计和控
制等方面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
交通流流量分析
交通流量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交通流量分类:基本流量、设计流量、实际流量 交通流量调查方法:路边调查、断面调查、连续调查
交通信号优化:通过调整交通 信号的配时方案,减少车辆在 路口的等待时间和延误
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利用智能 交通系统技术,实时监测交通
状况,调整交通流分配
交通流控制策略
交通信号控制:通过调整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优化交通流分配,减少 拥堵和事故发生率。
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车速等参数, 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交通流优化与控制。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在交 通安全与控制中的应用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介绍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在环境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交通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的发 展趋势与挑战
交通流优化与控制策略
交通流优化方法
道路设计优化:优化道路布局 和设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 安全性
交通管理优化:加强交通管理, 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交通组织优化: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网络、优化交通标志标线等措施,提高 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冲突。
公共交通优先:通过设置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服务质量等措施,鼓励市 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而优化交通流。
道路交通流理论-PPT课件
• 应用条件:车流密度不大,车流随机; • 泊松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均为λt; • 均值m,方差S2;二者接近时可用。
i 1 n i i n n
f
i 1
i 1
i i
N
i
• 其中:n——观测数据分组数; • fi——计算间隔T内到达xi辆车(人)发生的次(频) • •
数; xi——计数间隔T内的到达数或各组的中值; N——观测的总计间隔数。
泊松分布
• 递推公式
P (X 0 ) e m P (X x ) P (X x 1 ) x
Greenshilds模型
• 1933年(Greenshields)在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之后,
提出了速度——密度的单段式直线性关系模型:
• V=a-bK • 当K=0时,畅行速度V=Vf ; • 得: a=Vf • 当密度达到最大值,即K=Kj时,车速V=0; • 得: b=Vf/Kj
K • 将a、b代人式(7-2)得: V V ( ) f 1 Kj
V Q K j (V ) Vf
2
例
• 已知车流速度与密度的关系V=88-1.6K,如限制车流的实 • • • • • • • • •
际流量不大于最大流量的0.8倍,求速度的最低值和密度 的最高值。 解:V=88-1.6K,则Q=VK=88K-1.6K2; V=0时,Kj=88/1.6=55辆/Km; K=0时,Vf=88Km/h Qm=KmVm=88/2*55/2=1210辆/h Q≤Qm*0.8=968辆/h 88K-1.6K2=968 得: K=(55±11)/2=39.8(不符,舍去)=15.2 故:Kmax=15.2辆/Km ; Vmin=88-1.6*15.2=63.7Km/h
《交通流理论》课件
3 神经网络与系统动力
学模型
发掘交通流背后的规律与 数据。
常用的交通流模型
绿波
通过交通灯间绿灯时间调整, 实现路口道路上车辆优化通行。
无控制交通
一些道路没有交通标志或交通 灯控制,全靠驾驶者自行协调 给对方的机会和道路行驶的权 限。
公路服务交通
通过引导车辆运行于同一车行 道,降低车辆混乱程度,提高 道路通行及吞吐能力。
2
城市道路交通流
以城市道路为主的交通流。由于道路等级较低,更容易发生道路障碍和拥堵现象。
3
公共交通流
由公共交通工具构成的交通,包括地铁、公交、轻轨等。
微观交通流理论
车辆行驶过程的数学理论
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往往涉及到加 速、减速、换道等复杂问题。数 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组织各种数 据,更好地理解车辆的行为。
主要国内外研究案例介绍
佛罗里达州因交通而 发生的经济灾难
对佛罗里达州交通拥堵进行了 研究,并呼吁提高城市公共交 通的质量。
北京市搭乘出租车的 人群出行行为分析
搭乘出租车的人群出行行为分 析,结合城市交通,为出租车 行业提供决策依据。
道路自由拥堵模型
对交通系统反应的宏观建模, 从而预测特定情况下交通拥堵 的机制和规律。
1 减少拥堵
相互通信的车辆可以确定最短路径且快速调整,降低交通拥堵。
2 降低性能损失
车辆可以通过感知和响应方式,使驾驶效率大幅提高。
3 提高安全性
车辆自主驾驶减少了驾驶员对车辆控制的干扰,更加安全。
城市交通拥堵解决方案分析
提供公共交通
政府应该投资构建高效、舒适、 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以提 高市民出行的质量。
交通流理论
欢迎来到交通流理论PPT课件!在这里,我们将一起探讨交通流基本概念、常 用的交通流模型以及交通流量预测方法等主题。
《交通流理论 》课件
研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群体行为和相互作用,揭示交通流 的内在机制。
交通流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适用范围
根据研究目的和场景选择合适的交通流模型,宏观模型适用于整体交通状况分析和预测,微观模型适用于个体车辆行 为研究和模拟,介观模型适用于揭示交通流内在机制和规律。
精度与计算成本
不同模型的精度和计算成本各不相同,需根据研究需求进行权衡和选择。
交通安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02
交通流模型
宏观交通流模型
80%
平均速度-流量模型
描述交通流中车辆的平均速度与 流量之间的关系。
100%
交通流密度-流量模型
研究交通流密度与流量之间的关 系,用于描述交通流的拥堵状况 。
80%
宏观交通流模拟模型
通过模拟整个交通网络的运行情 况,预测交通流的变化趋势。
数据需求
不同模型所需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也不同,需根据可获取的数据情况进行选择。
03
交通流特性分析
交通流的流量特性
流量定义
交通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 车辆数。
流量变化
交通流量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道路条件下会有所 变化,通常呈现早晚高峰现象。
流量影响因素
交通流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道路状况、交 通规则、车辆类型、驾驶员行为等。
微观交通流模型
车辆跟驰模型
描述单个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与 前车的跟随行为。
车辆换道模型
研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换道的 决策过程和换道行为对交通流 的影响。
微观交通流模拟模型
模拟单个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 行为,用于评估交通设施和交 通管理措施的效果。
介观交通流模型
流体动力学模型
将交通流视为流体,通过流体动力学理论描述交通流的运动 特性。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ppt.Convertor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ppt.ConvertorTraffic Flow Theory第四章交通流理论1Generalization第一节概述2交通流理论: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来描述交通特性的一个边缘科学,它用分析的方法阐述交通现象及其机理,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交通现象及其本质,并使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发挥最大的功效。
31 初期:概率论方法(20世纪30年代)1933年,金蔡(Kinzer.J.P)提出了泊松分布;2 中期:跟驰理论、交通波理论和排队理论(20世纪50年代)1959年12月,首届交通流理论学术讨论会召开;3 后期: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丹尼尔(Daniel .I.G)和马休(Marthow.J.H)1975年出版了《交通流理论》。
发展历程41. 交通量、速度和密度的相互关系和量测方法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3. 排队论的应用4. 跟驰理论5. 驾驶员处理信息的特性6. 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拟理论7. 交通流模拟主要内容第二节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Traffic Flow61、到达某一断面的车辆数:离散型分布2、到达同一地点的两辆车的时间间隔:连续性分布3、离散型分布:计数分布连续性分布:间隔分布、车头时距分布、速度分布、可穿越空档分布统计分布的含义71、泊松分布2、二项分布3、负二项分布离散型分布81、泊松分布(1)适用条件:车流密度不大,其它外界干扰因素基本上不存在,车流是随机的(2)基本公式:令:计数间隔平均到达的车辆数,泊松分布参数。
离散型分布91、泊松分布离散型分布101、泊松分布(3)递推公式:(4)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离散型分布1、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 belongs to discrete function with only one parameter.In traffic engineering Poisson distribution equation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arrivals of vehicles at intersections or toll booth, as well as number of accident (crash)Poisson distribution is appropriate to describe vehicle’s arrival when traffic volume is not high. When field data shows that the mean and varianc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e can no longer apply Poisson distribution离散型分布122、二项分布(1)适用条件:车流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2)基本公式::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n,p为二项分布参数。
交通流理论课件11二共145页文档
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
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
本章小结
重点掌握:
• 1)概念:反应强度系数、局部稳定性、渐进稳定性
• 2)线性跟驰模型及其推导 • 3)三种典型非线性跟驰模型 • 4)跟驰模型通式 • 5)局部稳定和渐进稳定性的判定
熟悉:
• 1)跟驰模型的原理 • 2)非线性跟驰模型得到的速度和密度关系以及推导
了解:
• 任意形式的跟驰模型、跟驰理论的缺陷
第4章
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
课后作业
• 1.假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的置信水平为90%,
头车的长度为5m,跟驰车辆的初始速度为 10m/s,试求: 1)当跟驰车辆和头车的车头间距不发生波动 时的最大反应强度系数? 2)在此反应强度下,跟驰车辆为了保证在头 车停止时不与其发生碰撞的最小车头间距为多 少?
在某一时段内随时
间线性增长,增长 率为2辆/km/分钟, 试分析该路段上的
密度在位置上的分
布特性?设初始位
置初始时刻的密度 为60veh/km,求20米 外在初始时刻和10 分钟后的密度?
k k k
[uf
2uf
] kj x t
0
[182 018k0]k120 0 20x 0
驾驶员对所 获信息进 行分析, 决定驾驶 策略;
驾驶员根据自
己的决策和
头车及道路 的状况,对车 辆进行操纵 控制。
第4章
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
跟驰原理框图
一般跟驰
第4章
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PPT课件
w2
要求出参与过排队的车辆总数,首先要确定排 队消散处距超限车驶入处的位置,由下图可见:
5km w1tj=4.69km
5-w1tj=w2ts =0.31km
可见,排队消散处距超限车驶入处为4.69km。
28
第28页/共32页
5km w1tj=4.69km
5-w1tj=w2ts =0.31km
在超限车驶入至排队消散的排队持续时间tj内,从左
• 一、车辆跟驰模型的研究: • 方法:动力学方法 • 范畴:单一车道,无法超车,一列车队,后车跟随前车
第12页/共32页
• 1、非自由行驶状态——在道路上行驶的一队高密度汽车,车间距离不大,车队 中任一辆车的车速都受到前车速度的制约,司机只能按前车提供的信息采用相应 车速。
第13页/共32页
2、非自由行驶状态的车队的三个特征:
第15页/共32页
一、车流的连续性方程
• 流入量-流出量=△X内车辆总数的变化
• 即:[Q-(Q+△Q)]△t=[K-(K-△K)]·△X
•或
k Q 0
t
x
k Q 0
t
x
•
k
又∵Q=KV,则: t
(KV x
)
0
程)
(连续性方
• 上式表明:当Q随距离而降低时,K则随时间而 增大。
第16页/共32页
T 1
• ⑤平均消耗时间(等第待7页/时共32间页 +服务时间):
例1
• 一收费站,车辆到达是随机的,单面车流量为300辆/小时,收费员平均每10秒完成一次收费并放行一辆汽 车,符合负指数分布。试后计在检查站上挤占队系统中的平均车辆数。平均排队长度,平均消耗时间及平 均等待时间。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2013-03-21共84页PPT资料
λ=240/3600(辆/s ),
当t=1s时, m= λt=0.067 P(0) e0.0670.9355
当t=2s时, m= λt =0.133,P(0)e0.13 3 0.875
m 2
P(1)
0.0446
P(3)
m 3
P(2)
0.0892
P(4)
m 4
P(3)
0.1338
P(5)
m 5
P(4)
0.1606
m
P(6)
7
6
P(6)
0.1606
2019/9/5
无车的概率为: 小于5辆车的概率为: 不多于5辆车的概率为:
P(0) 0.0025 P(k5) 0.2850 P(k5) 0.4456
在交通工程中,对于研究车辆延误、通行能力、信号灯配时以及停车场、加 油站等交通设施的设计与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二:排队论的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 1)“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不包括正在被服务,而“排队系统”既包括
了等待服务的,又包括了正在被服务的车辆 2)排队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
输入过程 就是指各类型的“顾客”按怎样的规律到达。 排队规则 指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损失制,等待制,混合 制)
2019/9/5
解:行人横过单向行车道所需要的时间:
t =7.5/1=7.5s
因此,只有当h≥7.5s时,行人才能安全穿越, 由于双车道道路可以充分超车,车头时距符合负
指数分布,对于任意前后两辆车而言,车头时距
交通工程学课件
如图4.11所示,当C=0.50 时,间距值的摆动衰减很快;当 C=0.80时,其罢动逐渐减小;C=1.57时,摆动停止衰减 ,其间距基本稳定;当C=1.60 时,摆动幅度逐渐增大 。可见,C=1.57为线性跟驰模型中车头间距从稳定到非 稳定的临界值。 渐近稳定:一列处于跟驰状态的车队仅当C<0.5时,才是 渐近稳定的。 与局部稳定相比较,这里C=0.50时,车头间距的摆动衰减 很快。头车运行中的扰动是以 1/λ(s/辆)的速率沿车队向后传播。当C>0.5时,将以增大变 动幅度传播,增大了车辆间的干扰,当干扰的幅度增大 到使车间距小于一个车长时,则发生追尾事故。图4.12 显示了一列有8辆车的车队,可知,前车改变运行状态后,后车也 要改变。但前后车运行状态的改变不是同步的,而是 延迟的。这是由于驾驶员对于前车运行状态的改变要 有一个反应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感觉阶段——前车运行状态的改变被察觉; 认识阶段——对这一改变加以认识; 判断阶段—— 对本车将要采取的措施做出判断; 执行阶段—— 由大脑到手脚的操纵动作。 这四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假设反应时间 为△t,前车在t时刻的动作,后车要经过△t在(△t+t)时 刻才能作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是延迟性。
1.制约性 在一队汽车中,后车跟随前车运行,出于对旅行时间的考 虑,驾驶员总不愿意落后很多,而是紧随前车前进,这 就是“紧随要求”。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跟驶车辆要满 足两个条件:一是后车的车速不能长时间大于前车的车 速只能在前车速度附近摆动,否则会发生碰撞,这是“ 车速条件”;二是前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安全距离, 即前车刹车时,两车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从而有足够的 时间供后车驾驶员做出反应,采取制动措施,这是“间 距条件”。显然,车速高时,制动距离长,安全距离也 应加大。紧随要求、车速条件和间距条件构成了一队汽 车跟驰行驶的制约性,即前车的车速制约着后车的车速 和两车间距。
第4章 道路交通流理论
������=������ ������
������������ ������������
= ������������
������=������
������������ ������������
������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
一. 离散型分布
(2)递推公式
������ ������ = ������−������ ������ ������ ������ + ������ = ������ ������ ������ + ������
式中:Km—为最大交通量时的密度。
交通工程基础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三. 连续流的数学关系
(K1,V1) (K2,V2)
交通工程基础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三. 连续流的数学关系
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 = ������������������ 流量与速度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交通工程基础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一. 离散型分布
④ 到达数大于等于k的概率:
������(≥ ������) = ������ − ������(< ������) = ������ −
������=������ ������−������
������������ ������−������ ������!
交通工程基础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交通流理论PPT(讲课)
向旭 2009年11月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向旭 2009年11月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交通流理论
二、车流连续性方程
设车流顺次通过断面Ⅰ和Ⅱ的时间间隔为△t,两断面得间 距为△x。车流在断面Ⅰ的流入量为Q、密度为K;同时,车 流在断面Ⅱ得流出量为:(Q+△q), (K-△K),其中: △K 的前面加一负号,表示在拥挤状态,车流密度随车流量增加 而减小。 △x Q (K-△K,Q+△Q ) △t Q K Q+△Q K-△K (K,Q)
(K1,Q1)
K
向旭 2009年11月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交通流理论
三、车流波动状态
•当Q2>Q1 、K2>K1时,产生一个集结波, w为正值,集结波在 波动产生的那一点,沿着与车流相同的方向,以相对路面为w 波动产生的那一点,沿着与车流相同的方向,以相对路面为w 的速度移动。 Q (K1,Q1)
(K2,Q2)
Q
(K2,Q2)
(K1,Q1)
K
向旭 2009年11月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交通流理论
四、停车波和起动波
1、模型变化 通过速度— 通过速度源自密度模型分析交通模型ui = u f (1 − Ki / K j )
设标准化密度
ηi = Ki / K j
则, u1 = u f (1 −η1 ) u2 = u f (1 −η2 ) uf为自由流速度,将上两式带入下式 uf为自由流速度,将上两式带入下式
uw = u f [1 − (η1 + 1)] = −u f η1
向旭 2009年11月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交通流理论
四、停车波和起动波
2、起动波 当车辆起动时,k1为阻塞密度,则 当车辆起动时,k1为阻塞密度,则
第四章现代交通流理论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
▪ 4.1 概述
▪ 4.2 交通流特性的统计分布 ▪ 4.3 排队论及其应用
▪ 4.4 跟车理论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
4.1 概述
▪ 何为交通流理论?
——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的定律来描述交通特性的
一门边缘学科,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
何为现代交通流理论
——以先进的车辆系统和智能高速道路概念为背景 ,形成的交通流新认识与理论。
▪连续型分布——负指数分布(续)
(3)负指数分布在应用中的局限性:
负指数分布概率密度
P(t) p(t)=d [1-P (h>t)] /dt=e- t
车头时距越小出现的概率越大?
0.5
1.0
1.5
2.0
t
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
4.2 交通流特性的统计分布
▪连续型分布——负指数分布(续)
(4)负指数分布的应用
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可采用负指数分布,常 与计数的泊松分布相对应。
(2)基本模型:车流平均到达率为(辆/秒)时,到达
的车头时距 h 大于 t 秒的概率为
= P (h>t) =(t)0e- t/0!= e- t exp(-Qt/3600)
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
4.2 交通流特性的统计分布
求任意400m路段上有4辆及4辆车以上的概率。
解:把公式中的t理解为计算车辆数的空间间隔,则本例在空间上的分布服
从泊松分布
Pk=(t)ke- t/k!= (m)ke- m/k! P0=e-m, Pk+1=mPk/k+1
t=400m, =60/4000(辆/米),m= t=6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时间间隔),为确定设施规模、信号配时、安全对策提供依 据;
.
4.2.1 离散型分布
车辆的到达具有随机性
描述对象: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到达的车辆数, 在一定长度的路段上分布的车辆数
4.2 概率统计模型
.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1 离散型分布
2. 二项分布:
适用条件: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 基本模型: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的概率
P (k)C n k n t k 1 n t nk,k1 ,2,.n ..
λ:平均到达率(辆或人/秒) 令:p=λt/n, 0 <p <1
出分布参数 p 和 n;
.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1 离散型分布
3. 负二项分布:
适用条件:到达的车流波动性很大时适用。 典型:信号交叉口下游的车流到达。
4. 离散型分布拟合优度检验——χ2检验
用于根据现场实测数据来判断交通流服从何种分布 原理和方法:
1) 建立原假设:随机变量X服从某给定的分布 2) 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3) 确定统计量的临界值 4) 判断检验结果
.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1 离散型分布
1. 泊松分布:
递推公式:由参数m及数量k可递推出Pk+1;
P0 em
Pk1
m k 1Pk
分布的均值M与方差D皆等于λt,这是判断交通流到达规律是否 服从泊松分布的依据。
运用模型时的留意点:关于参数m=λt可理解为时间间隔 t 内的 平均到达车辆数。
4. 有效性指标——延误
经常用于表征间断流服务水平的一个指标。 停车延误 运行延误
.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 概率统计模型
基本概念
1) 交通流分布:交通流的到达特性或在物理空间上的存在特性; 2) 离散型分布(也称计数分布):在一段固定长度的时间内到
达某场所的交通数量的波动性; 3) 连续型分布(时间间隔分布、速度分布等):在一段固定长
2)瓶颈(Bottleneck)
4.1交通流特性
.
4.1.2连续流特征
3. 连续流的拥挤分析
2)瓶颈(Bottleneck)
4.1交通流特性
.
4.1.2连续流特征
3. 连续流的拥挤分析
3)交通密度分析
4.1交通流特性
4)非周期性拥挤
.
4.1.3间断流特征
1. 信号间断处交通流特征
4.1交通流特性
.
4.1交通流特性
4.1.3 间断流特征
2. 关键变量及其定义
饱和车头间距 饱和交通量比率(饱和流率) 启动损失时间:Σ超时 净损失时间:最后一辆车越过停车线至下一次 绿灯启亮之间的时间。
.
4.1交通流特性
4.1.3 间断流特征
3. 停车和让路标志处的车流
无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控制方式 空挡
dt
.
4.2 概率统计模型
.
4.1.2 连续流特征
2. 数学描述
2)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Q
KVf
1
K Kj
4.1交通流特性
.
4.1.2连续流特征
2. 数学描述
3)流量与速度的关系
K
K
j
1
V Vf
4.1交通流特性
.
4.1.2连续流特征
3. 连续流的拥挤分析
1)拥挤类型 周期性拥挤(常发性拥挤) 非周期性拥挤(偶发性拥挤)
.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2 连续型分布
车头时距、车头间距、速度等量具有随机性,且其取 值是连续的
描述对象:
车头时距; 车头间距; 穿越空档; 速度;等
.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2 连续型分布
1. 负指数分布
适用条件:存在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交通流与密度不大的多列 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可采用负指数分布(车辆的到达服从泊松 分布)。
➢4-1交通流特性模拟理论
.
4.1.1 交通设施种类
连续流设施
4.1交通流特性 间断流设施
无外部因素导致周期性中断高 速公路、限制出入的一般公路 路段
由于外部设备导致交通流周期性中断一 般道路交叉口
.
4.1.2 连续流特征
交通流理论概述
交通流理论是交通工程学的理论基础; 它是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的方法来描述交通特性的理论,它 用分析的方法 阐述交通现象及其机理,使我们能更好地理 解交通现象及本质; 研究交通流理论的意义——把握交通流运动机理与规律, 科学地分析交通设施设计效果与运营管理系统
.
第四章 道路交通流理论
4.1交通流特性
.
4.1.2 连续流特征
1. 总体特征
交通流三参数基本关系
4.1交通流特性
几个特征变量 (1)极大流量Qm (2)临界速度Vm (3)最佳密度Km (4)阻塞密度Kj (5)畅行速度Vf
.
4.1交通流特性
4.1.2 连续流特征
2. 数学描述
V
Vt 1
K Kj
1)速度与密度的关系 1963,格林希尔茨(Greenshields)
基本模型:根据泊松分布的公式,车流平均到达率为λ(辆/秒) 时在时间间隔t内没有车辆到达的概率为:
P(0) et
即:到达的车头时距 h 大于 t 秒的概率为
Phtet
.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2 连续型分布
1. 负指数分布
均值和方差
M 1
D
1
2
概率密度:
P(t)dP ht et 车头时距越小出现的概率越大?
P ( k ) C n k P k 1 p n k ,k 1 ,2 ,. n ..
.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1 离散型分布 2. 二项分布:
递推公式:由参数n,p及数量k可递推出P(k+1) ; 分布的均值M=np,方差D=np(1-p) ,用于判断交通流到达规
律是否服从二项分布。 运用模型时的留意点:基于观测数据可估计出M, D, 由此反求
.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1 离散型分布
1. 泊松分布:
适用条件:车辆(或人)的到达是随机的,相互间的影响微弱 也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具体表现在交通流密度不大
基本模型: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的概率
P k tket m kem
k!
k!
λ:平均到达率(辆或人/秒)
m:=λt,在计数间隔t内平均到达的车辆或人数,也称为泊松 分布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