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豪:期待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听《吴忠豪讲座——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所思
听《吴忠豪讲座——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所思阜南县新村镇中心小学邬冠磊大家好,吴教授这个讲座内容太丰富了,“教课文”和“教语文”真的很值得我们思考。
下面我来和大家聊一聊自己刚才听课的感受。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自己的教育故事吧。
2012年秋季那会儿,有次邻班语文老师有事请假,学校安排我去带班。
既然是带班,我当时的心理就是,得精心准备,因为首因效应很厉害,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可不想被第一印象拍死在沙滩上。
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征服学生,掌握课堂主动权。
所以上课的前一天,我非常用心的备课,预设了很多值得探讨的东西,晚上临睡觉时还把教学流程在脑子里过了一个遍。
我跟自己说努力做到最好,才不至于让学生们失望。
第二天上课,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我的兴奋点始终不断。
因为课文是意大利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的节选,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
从我个人来说,我特别喜欢这些文章,因为我们的教育离不开爱。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教育之间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十年的心血,文本的(日记体)形式及感人的故事所散发的魅力,加上我对教材的认真解读及对“爱”的激情万丈,我觉得孩子们肯定会被感染。
在安排学生对照预习提示后,我就开始走下讲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随后,我就开始按照设计流程,又是讲解汉字悠久历史,又是串讲文章内容,由点及面抓重点词到重点句,又是忙着感情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我忙得不亦乐乎,可效果却不是很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眼神很淡然,感觉不是在学习,游离于课堂之外,有个别学生甚至在“朗读”环节里,在我眼皮底下做数学作业。
在下课铃声打响的那刻,一名女生说的话让我刻骨铭心,“讲的什么呀?还没有我们语文老师好呢,连近义词反义词都没抄。
老是读,老是读,读什么呀,考试又不考!“说完,还轻蔑地看了我一眼,我当时就懵了,估计满脸丰富的表情也着实让他们吃了一惊。
阅读教学华丽转身的航标灯——基于目标制定的过程与反思
( 责任 编辑 : 符
洁)
学科教 学
( 1 ) 正确 、 流利 、 有 感情 地 朗 读课 文。 ( 2) 抓 住 文 中 的 关键 词 语 , 感 受 父母 间如 茉 莉 般
看似平淡、 实则 深厚 的爱 。
与 非 本 体 性任 务 : 本体 性 课 程 内容 , 即语 文 课 程 独 有
教 学 目标 的偏 差 。 “ 跨越 ” 这 个距 离 是 教 学 必 须 经 历 的
过程。
其次 , 以说 明 方法上 的阅读 距离 作 为教学 的基
点 。说 明 文 中 的打 比 方 、 列数字、 举例子、 作 比较 等 方 法作 用 迥 异 , 但 紧 密 关联 , 学 生初 次接 触 , 不免 理 解 不
写” 。 说 明 性 文 本 的学 习正 是 在 理 解 中 运 用 说 明 方
法, 在 运 用 时提 升 说 明 方法 , 从 而 实 现 说 明 性 文 本 教
学 目标 的过 程 。
“ 阅读 教 学 是 学 生 、 教 师、 教科 书编者 、 文 本 之 间 对话 的过 程 。 ” 学 生是 语 文 学 习的 主体 , 阅 读 是 学 生 的
导 致 教 师 的课 堂教 学 随 意 性加 大 。 其 次, 这 样 的 目标 仅 仅 聚 焦 课 文 内容 及 其背 后 的
括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 、 审 美教 育 、 多 元 文 化 等 。 由此
可见 , 这 样 的学 习 目标 虽 然 关注 了 文 本 的 特 点 , 但 是
中小 学教 学研 究2 0 1 5 . 5
阅读 教学华 丽转身 的航标灯
— —
基 于 目标 制 定 的过 程 与 反思
听吴教授报告有感有感
转变观念,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今天有幸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报告,深受启迪,我想谈谈其中的从教课文道教语文的内容。
以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以文本的深入解读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这是“教课文”的语文课的主要特征。
而“教语文”的语文课主要特征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以语言的运用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获得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
要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艰难转身,首先要把握语文课程性质,转变思想观念。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是依靠理解课文内容渗透语文知识、技能和方法,而是在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转变了思想观念,才能为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艰难转身奠定思想基础。
课文只是个例子,那么不同的课文可以用来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同一篇课文也可以用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每篇课文实现一个或几个小目标,再通过几篇课文巩固这些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一个学期之后得到显著提升。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目标是统一标准的,并未量身定制。
不能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容易造成目标过高或过低。
目标的制定以及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学生学习起点为依据。
做好读写结合训练,注重语言的运用练习。
“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可实践告诉我们,说这个再见是很艰难的。
这要求我们多关注语文的因素,多关注语言的运用,多关注语文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只要教师有语言运用的意识,并努力创造语言运用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学生创造多种运用语言的途径,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的广阔空间里摸打滚爬,增强训练的胆量和自信,感受语言运用的规律,提升语言的敏锐度,从而逐步把握语言运用的方法。
在阅读时同学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让学生说说简短的话,哪怕一句话都要鼓励学生,特别要指导学生说正确、说完整、说流利,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自信和习惯。
修炼内功提升自我 努力学会美丽转身
修炼内功提升自我努力学会美丽转身——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四年级组刘亚妮早就知道《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难得的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臻品,一直苦于没有时间拜读,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寒假里腾出时间,潜心阅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汇集的12个研究课例。
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的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这个四个问题,从大到小,从抽象到具体,就是我十几年教学中真真切切的困惑和胶着。
于是如获至宝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对我来说,在这四类问题中,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或许是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这一方面,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语文基础知识:拼音、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子,标点符号,简单的修辞,常用的文体等;(2)语文学习方法:理解词语句子,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达顺序,各种文体的阅读,除了读的方法,还有写的方法和听说的方法等;(3)学习习惯:预习,使用工具书,积累摘录词句,质疑提问,收集资料,细心观察生活,收听广播电视,看书读报等。
当然语文课程内容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内容,好在现在每篇课文对人文教育内容规定非常明确,不需要我们进行太多的思考。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吴忠豪教授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听吴忠豪教授讲座心得有人说,成长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需要经历蜕变的煎熬;我要说,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我喜欢听到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今天听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念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对自己原有语文教学观念的打破。
我享受这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快乐。
一、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认识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细心解读,就会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1性质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这和原来01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描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比较而言,突出了工具性的地位。
这也是01版课标在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个重新定位。
十年的课程改革,编写者看到了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落实课标中重人文性,轻工具性带来的诸问题。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一个再定位,也向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我们观念的转变。
二、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再思考语文教学教什么,作为一线教师很少去思考这些问题,现成的教参,现成的教材,老师们所要做的只是去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落实就好。
面对语文教学投入多,收效少,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情况,一线老师更多的是困惑。
吴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很少从课程层面去反思语文课程的症结所在。
其实,语文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上,诸如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重点取向失当,课程教材编写2不够合理等等。
而与语文老师最贴切的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教课文是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教语文则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
吴中豪教授
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_____语文教师学习反思2014年12月14日,我有幸听取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吴中豪教授的“语文本体教学与非本体教学”的报告,他的报告给我们指明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方向,那就是过去的读读谈体会,情感教育大于天的的语文教学路子已经彻底被摒弃,因为这样的教学让语文变得空虚,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能力.吴中豪教授告诉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到教(学)语文“从非本体(课文内容)到本体(知识技能方法)”“从理解到运用”“从学内容到学方法”“从教过到学会”转变,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吴教授还总结了“教课文”的特征是“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
”而“教语文”的主要特征则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组织,渗透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深刻地知道:一个孩子如果1个月,甚至2个月不上语文课,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还是优等生,原来差的还是差的。
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教的不是课程内容。
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一堂课中又有多少时间是花在言语实践中的,几乎是少之又少。
这不由得让我们反思……吴中豪教授还特别强调学生应“海量阅读”。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15岁以前,小学生阅读量应达到2000小时,即每天阅读应达到1.5小时。
是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一句大众化名言,孩子知道,老师知道,但却很少做到。
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
语感是怎麽培养的?是读。
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吴教授所说的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期盼着自己的语文课堂也有一个美丽的转身。
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语文教师学习反思辉渠镇夏坡小学雷丽燕。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减法思维,期待转身更美的遇见-----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路走的久了,总要停下来思考,该如何走,往哪走才能见到最美的风景,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从教数年,从一开始的青涩模仿到如今的站好课堂,越来越觉得,思考和学习是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
然,弱水三千,百家之言,该取哪瓢饮,该采何枝艳,总是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具体怎么转,从哪下手,如何操作却一直困扰着大家。
吴忠豪教授这本书汇集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结合实际案例,给了我们这些迷惘求索的教师们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
只有我们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做到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以课文为载体,抓住语用点,追寻“言”、“意”兼得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才是高效的。
我特别认同书中提到的语文课堂要有“减法思维”的观点:语文课堂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秘妙所在,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做到“一课一得”,唐懋龙老师也提到语文课就是要立足文本,关注‘学情’,寻找具有个性价值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是教“有用的语文”。
当前,我们的课堂中,教师们总是能找到很多“知识点”,一篇文章,既想抓生字词,又放不下写法指导,一句话反复挖掘,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就是什么也没训练扎实。
山东省小学语文远程研修专题一业务学习指南
专题一——《专家引领》业务学习指南一、填空1. 小学语文第二批双对接远程研修的基本理念是要树立()意识,实现从()向()的转变;强化()意识,准确把握(),围绕(),让语文教学更有效;倡导()意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2.吴忠豪教授提出的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指的是由()转向()。
3.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两多两少”的偏向,两多是指(),两少是指()。
现在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学生(),让学生在()中咀英嚼华、涵泳浸润。
4. 当前语文教学还存在着不让学生()的错误偏向。
语文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把阅读作为一种()来培育。
课改指导下的阅读教学,重在养成阅读的(),发掘学习的(),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5. 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6.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需要实现()、()、()的一致性。
二、简答题1. 什么是语文?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的问题,否则天天教语文,却不知道我是在教什么。
课标修订稿对语文是什么,作了正面的、明确的回答,请写下来。
2.什么是“课程内容”?什么是“教材内容”?3.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什么?4.《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已经完成,在进行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教学的梯度,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请以阅读课为例,简单谈谈应怎样把握教学的梯度?5.语文教学走向“生本”指的是什么?6.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呢?7. 本次研修的课例研究都采用“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磨课基本方式。
请简要描述一下“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含义。
三、论述题。
1.如何具体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本,对“语文是什么”的界定?2.请以一篇课文的重点段落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参考答案:一、填空1.课程意识教课文教语文效率意识教学目标目标教学生本意识主体2. 教课文教语文3. 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阅读时间默读与细读4. 读“闲书”读书习惯基本的生活方式兴趣与习惯主动性与创造性5.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6. 目标过程评价二、简答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美丽转身
美丽转身,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学习吴忠豪教授抓“本体性教学内容”有感今天,学习了吴忠豪教授“教语文”应该抓住“本体性教学内容”,收益匪浅。
在学习中逐渐领悟“本体性教学目标与非本体性教学目标“的区别,逐渐认识到本体性教学内容,将指引我们真正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吴中豪教授指出: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
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
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
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语文课本,都是如此。
而实质上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教师领着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特别是看了于永正老师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个课例,更让我认识语文课如何正确处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在这堂课中,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学习感情朗读,学写批注,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信,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开展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的体会,也就是“非本体内容”教学,则是渗透在朗读、批注、写信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过程之中的。
我们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
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笔记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笔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纳专题行动研究,依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完成教课文向教语文的漂亮转身这一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12个研究课例进行分析。
对我援助最大的是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的问题。
关于这一方面,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1〕语文根底知识:拼音、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子,标点符号,简单的修辞,常用的文体等;〔2〕语文学习方法:理解词语句子,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达顺序,各种文体的阅读,除了读的方法,还有写的方法和听说的方法等;〔3〕学习习惯:预习,使用工具书,累积摘录词句,质疑提问,搜集资料,细心观察生活,收听播送电视,看书读报等。
当然语文课程内容还应该包含感情、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内容,好在现在每篇课文对人文教育内容规定非常明确,不需要我们进行太多的思考。
首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吴忠豪教授认为学生的开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到达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开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开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开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开展区而到达其应有水平,然后在此根底上进行下一个开展区的开展。
美国的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复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依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吴忠豪教授也选择了一个个前后比照的生动的案例,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让我们了解了,教学目标确实定不能仅仅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不能局限于教师对文本的主观解读,也不能只考虑年段的目标要求,而是要以学生为本,要严格按照儿童认识规律来确定,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
吴忠豪:从“教课文”转为“教语文”.docx
吴忠豪:从“教课文”转为“教语文”一、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认同的。
课文只是用于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來教学生学语文。
然而这只是我们对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性认识,令人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最后能够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血的收获。
比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最后教师作总结时问学生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懂得了香港是我国南部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香港很美丽很繁华”,“香港是万国市场,是美食天堂,述是旅游胜地”等等;至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方而究竟有何长进,学生包括老师往往都说不清楚。
这样的语文课,其教学效率当然很低,甚至其语文课的性质也令人质疑。
二、崔峦老师在2010年宇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來难度很高。
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是讲课文的课程设计,语文课就是一篇一篇讲课文,教材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
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
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笫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
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
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
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
这样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
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
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 -篇课文教两个课吋,只够教师讲课文。
三、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來教语文呢?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
这篇课文允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
阅读教学华丽转身的航标灯获奖科研报告
阅读教学华丽转身的航标灯获奖科研报告“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这是当下小语界颇为流行的一句话。
因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要“用课文来教语文”。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长期以来,用课文来教语文还停留在对语文课程的理性认识层面,“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令人遗憾。
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呢?吴教授指出:教课文的主要特征是以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以文本的深人解读组织教学过程,课堂表现为引导学生感悟教师的感悟。
在此,笔者围绕学校教研组研讨《爱如茉莉》第二课时三次学习目标制定的过程,来阐释阅读教学如何实现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一、目标制定的过程(一)课文内容处“聚焦”,目标过于抽象当前,学习目标的制定依据往往来自教参。
一线老师在开学初人手一本教学参考书,里面的目标大同小异,成了雷打不动的“老三样”:一是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是抓住语言文字感受(懂得)……这些学习目标甚至可以从教材的第一课复制到最后一课,从一年级复制到六年级。
下面是《爱如茉莉》教参中的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受父母间如茉莉般看似平淡、实则深厚的爱。
首先,这样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大且泛化。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几乎可以套用于所有的文本,目标表述笼统抽象。
一节课结束后,我们难以根据这样的目标评价老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达到什么程度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些不具有结果测量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意性加大。
其次,这样的目标仅仅聚焦课文内容及其背后的人文情感、价值观,如“感受父母间如茉莉般看似平淡、实则深厚的爱”直指人文价值的教学与引导,忽视了语文特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渗透与教学。
正因如此,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痴迷于引导学生感悟教师的感悟。
最后,目标缺乏年段特点。
第二届全国小语生态课堂—吴忠豪《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儿童知识演示课件.ppt
努力.幸运
下面带点词语哪些是用对的
• 1、干涸 • 干涸的湖泊( ) 干涸的马路( ) • 干涸的水渠( ) 干涸的操场( ) • 2、急中生智 • 小于连急中生智,撒了像纪念小于
连。( ) • 隐藏的敌人急中生智,想趁人们欢庆胜利时引爆
炸药。( )
努力.幸运
二、为何难以跳出教课文怪圈
• 长期来,我国语文教学五分之四时间用于讲一 篇篇课文,语文教学改革,主要也是聚焦在如 何讲好一篇篇课文,怎样提高讲课文的效率。 语文教学竞赛,也是在比谁讲得精彩,讲得有 深度,有新意,有水平,谁能讲得听课老师佩 服得五体投地。
努力.幸运
词语教学效率
三年级 学校一 学校二 学校三 平均
前测 50.7 41.55 41.51 44.6
后测 50
57.96 42.19 50.05
五年级 学校一 学校二 学校三 平均
前测 55.6 53.5 62.1 57.3
后测 6501 49.1 59.1 57.6
努力.幸运
用圈划出和带点词语意思最相近的 词语
“教课文”效率调查
• 三、布鲁塞尔人民欢庆胜利的因为(勾出正确答案) • 比利时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 ) • 导火线被浇灭敌人阴谋没有得逞( ) • 比利时人民赶走了侵略者 ( ) • 外国侵略者不敢攻打比利时 ( ) • 四、于连的雕像成为布鲁塞尔城市标志的原因是(勾出正
确答案) • 撒尿的小男孩又调皮又可爱 ( ) • 这个小男孩是救布鲁塞尔城的英雄 ( ) • 这座雕像在布鲁塞尔中心广场 ( ) • 到比利时的游客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 ( )
吴忠豪 语文美丽转身
领会
指导运用
独立实践 反思总结
3、课程没有预留语文实践的时间
口头表达 听说
语文知识
阅读
书面表达 写作
其他 学习方法
二年级课文《岁暮》(6课时)
• 一、准备活动,提出教师和学生事先需要 作的准备工作。 (预习) • 二、发展活动,主要用于新课传授,包括 生字新词教学,课文内容、课文形式深究, 课文写作特色的欣赏等等。 (讲读课文)
语言的输入
• 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 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 语言输入是学习 者学习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 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语言 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 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
语言的输出
语言输出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 表现,而且也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
前测 50.7 41.55 41.51 44.6
后测
50
57.96
42.19
50.05
五年级 学校一 学校二
前测 55.6 53.5
学校三 平均
62.1 57.3
后测
6501
49.1
59.1
57.6
用圈划出和带点词语意思最相近的 词语
•
•
断定: 判断 决定 一定 认定
隐藏: 隐患 隐瞒 埋藏 收藏
四、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话
• 介绍上海南京路,外滩,
• 1、分别介绍:美食、购物、旅游观光
• 2、综合介绍
《第八次》教学课例
一、预习检查
抵抗侵略、失败、失去信心、蜘蛛结网、 终于、感动极了、四处奔走、招集、 动员、成功
二、为何难以跳出教课文怪圈
• 长期来,我国语文教学五分之四时间用于讲一 篇篇课文,语文教学改革,主要也是聚焦在如 何讲好一篇篇课文,怎样提高讲课文的效率。 语文教学竞赛,也是在比谁讲得精彩,讲得有 深度,有新意,有水平,谁能讲得听课老师佩 服得五体投地。
吴忠豪讲座
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吴忠豪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执教《太阳》一课。
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
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
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
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
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延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
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一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
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践行美丽转身蒲公英的梦教学设计
践行美丽转身——蒲公英的梦教学设计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在今年山东省小学语文教师研修活动中提出了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的全新理念,听了报告感觉受益匪浅。
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
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生活。
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感情朗读,在读中悟语,读中悟情。
《蒲公英的梦》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它通过童话题材和故事中鲜活的形象,向人们介绍了有关环境污染问题,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尤其对儿童来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渗透。
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上成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
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受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多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加深课文的理解,落实”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小课题。
2、通过朗读,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板书——“梦”。
学生用“梦”组词,并用所选择的词说一句话。
2、学生简述自己的一个梦。
过渡谈话:不光我们人类会做梦,在植物王国有位朋友也会做梦,想知道她是谁吗?(出示蒲公英的图片)3、板书课题:蒲公英的梦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生A: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生B:蒲公英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出示课件请学生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梦乡烦恼迫不及待饮料遭遇污染体操愁眉苦脸废气恬静脸颊不偏不倚咳嗽惺忪四、自读课文1、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蒲公英梦的句子,读一读。
吴忠豪教授的三篇文章
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吴忠豪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执教《太阳》一课。
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
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
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
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
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延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
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一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
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_作文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众人拾柴火焰高—《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去年,在参加“省陪”计划时,我见到了吴忠豪教授本人,他的讲座使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我明白了为什么语文老师“出力不讨好”,懂得了语文老师应该干语文该干的事情,清楚了语文成绩不佳的原因。
于是,我开始咀嚼他讲座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例子。
于是,我开始购买他的书籍,仔细品读。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我近段时间一直在读的吴教授的书。
这本书从“语文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四个章节讲解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这本书是2010年秋季“国培计划”中的12个研讨课例,这些课例是老师们最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
是由学员们提出,在吴教授的指导下由学员们自己解决。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就像叶圣陶老人说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者“例子”来教学生学习语文。
从这本书中,我还读懂了什么是“集体的力量”。
比如第一章的第一节“理解”与“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开始主题研究,先定一位老师基于个人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再团队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做课的老师在设计教案,上课,然后再研讨,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再上课,再点评。
在每一次的研讨、上课中,吴忠豪教授都亲自精细指导。
在这样的团队中,他们既分工细致又合作紧密,这样的“集体力量”既紧张而又不忙乱,每一位学员都参与其中,收益较多。
这就是使我想起我们的老祖宗总结下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
线多搓绳挑千斤。
团结就是力量。
我就在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能这样组成一个个由专家带领的团队,把每一课都这样研讨,实践,反思,再实践,那么我们每一位老师成长该多快呀!我们的课堂该多么得精彩呀!我们的学生该多么的受益呀!但是,诸多的原因不能如愿,不过,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能完成一些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
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
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
读经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
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
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
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
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i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
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一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
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内容。
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
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
为什么教材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
我曾经统计过1980年代京津沪浙四省市的语文课本和1990年代上海S版、H版语文课本,这几个版本中的课文到2000年以后还在用的不到四分之一。
再追溯到50年代的语文课本,当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
为什么那些课文现在都可以不教呢?因为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
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
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语文课1个月、2个月不上,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还是优等生,原来差的还是差的,因为语文教师教的不是课程内容,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这实在是浪费时间。
一位香港老师在大陆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这篇课文。
课文写的是战争年代,老人的孙子在阳台上放白鸽,结果一个小鸽子没有回来,小孙子很着急,跑到阳台上用红布条召唤鸽子,没想到被德军士兵看到了,他以为小孩是在向游击队发信号,于是跑上阳台,把孩子从阳台上推下去,小孩活活摔死,老人悲痛欲绝,找到毕加索让他为孙子画像。
如果大陆老师上这篇课文,肯定是要分析感悟小孙子怎么可爱,德军士兵怎么样残暴,然后学生带着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走出教室。
香港老师上课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他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分解人物的动作并画出人物动作的‘流程图’”。
在学生理解了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课文中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以后,教师就直奔主题,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一步是让学生在课文主要段落中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第二步是以课文中的一个人物为例,示范指导学生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三步以课文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为例,小组合作学习画人物动作流程图;第四步是让一个学生当场作动作演示,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连贯动作分解开来,画成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五步是布置回家作业,观察母亲做家务时的动作,然后画一个人物动作流程图。
听完香港老师的课,大陆老师都非常纳闷:就是课文哪里去了?他这个课不是在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而是在教学生画流程图。
因此理解课文内容,包括词语教学的时间仅占约四分之一,而花在画人物动作流程图指导和练习的时间却占了四分之三。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所秉持的理念非常清楚,课文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画流程图的“材料”,是“例子”,让学生学会画流程图,才是这堂课必须完成的课程内容。
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围绕着画流程图展开设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境练习——回家独立操作。
大陆老师上课,学生留下的痕迹是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香港这位老师上完这篇课文,学生留下的痕迹是怎么画流程图。
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什么叫教语文,什么是教课文。
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二崔峦老师在去年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来难度很高。
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是讲课文的课程设计,语文课就是一篇一篇讲课文,教材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
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
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第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
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
比如教《月光曲》这篇课文,张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月光曲谱写的过程,感悟贝多芬同情穷人的思想感情,侧重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薛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创设情景迁移运用这些语言,重在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于老师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事物和联想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如何运用。
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
相当部分教师包括大多数入职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肤浅,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这样的语文课上和不上当然就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
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
这样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
教师解读的主要是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是成人感悟,与儿童文本阅读感悟相距甚远。
有人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有多深,这完全是成人的一厢情愿。
学生何时能够达到教师的感悟,理论上讲大概需要到成人的年龄。
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
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
就像上面提到的香港老师的这个课例:首先领会什么叫画流程图,然后让同学去尝试运用,让学生去独立运用。
教师教什么非常清楚,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去实践。
这才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
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
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一篇课文教两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课文。
如果把课文减少一半,大概每学期教15篇左右,那么可以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
其实课文多教几篇、少教几篇,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并没有直接关系。
现在有些教师也重视在语文课上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但往往的教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行为。
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
山东烟台搞的双轨教育实验,就是每个星期语文老师少上2节语文课,让同学去图书馆读书,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
我们的语文课,核心是阅读,主线是阅读,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添加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添加什么实践活动,添加多少实践活动,都是老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规定,这是我们课程设计很大的不合理。
三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
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
现在每一篇课文除了生字新词,其他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不清晰的。
我最近和国培班学员一起打磨《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教案,开始学员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悟文本人物的品质”,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目标应该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这才是语文课程内容。
合理开发课文的语文课程内容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比如,一位语文老师上《称赞》这篇课文,课后他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说这篇课文除了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外,主要目标是“懂得称赞能增强别人的自信”,这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而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
教学这篇课文当然应该让学生“懂得称赞别人”这个道理,但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显然不合适。
那么这篇文章的目标怎么定,通过讨论,最后把教学目标定在”“,这是在学习语言交际。
结果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1、刺猬和小欢是怎么相互称赞的,大家读一读。
刺猬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小獾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苹果。
2、互换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
如果刺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板凳”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因为他小板凳做的很粗糙,他做的虽然很认真,但是他做的不好,他自己差不多都要泄气了,所以刺猬这样说是说假话,带有讽刺的味道,所以是不合适的。
3、如果把刺猬的改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真好”合适吗?也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