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2010年11月21日,“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获奖课展示研讨会”正式落下帷幕,大会的主题“深入钻研教材追求教学实效”也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崔峦老师提出的“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无疑成为大会的核心语言。
何谓“华丽转身”?“转身”就是改变、变化的意思,“华丽”就是指这种变化朝着积极的、好的、公众认可或期望的方向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就是指我们语文教学活动向着更有作用,更有实效性,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展。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逐渐对崔峦老师谈到的一些教改方向有了一些体会,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些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
首先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在课堂上变“授鱼”为“授渔”。
即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课文为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变过去的重阅读,轻作文,为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加强语言运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钱学森》一文语言简洁、朴素,学生一读就懂,我一改以前的重内容分析,轻写法感悟的毛病,揣摩作者的意图,引导学生向着理解作者的语言精华和表达方法,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努力,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了第19课《钱学森》,说说钱学森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钱学森是一个爱国的科学家。
师:是的,学完了课文,我们都被钱学森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所感动,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我细数了一下,全文还不足700汉字,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深受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都抓住了钱学森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爱国?画出相关的语句。
二、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学生交流抓住钱学森语言描写的语句,老师相机出示:
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
师:回忆一下,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当时钱学森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钱学森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爱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这就叫做“富贵不能淫”。
师:第二句话是什么情况下说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当时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可钱学森并没有嫌弃祖国妈妈,而是诚恳地说:“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吧。
”)面对祖国的贫穷初衷未改,这就叫做“贫贱不能移”。
师:作者抓住了钱学森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们读来感受到了他浓浓的爱国之情。
此环节通过抓住钱学森的语言,学生不仅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学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可谓一箭双雕。
那心理刻画我是怎样研究的呢?
先出示语句: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师:心理描写有什么好处?去掉读一读,体会一下。
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去掉心理描写的句子就体现不出钱学森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以及想要早日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
从而深切地感受到心理描写的好处就是深化主题,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人物的了解又加深了一步。
三、活用方法,练习写作。
教师总结:通过读书,我们发现了写作中的秘密,看来要写好人物,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再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进行描写,写时最好创设情境,借助一两件具体的事,进行认真细致地刻画。
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闯关的形式。
第一关:火眼金睛。
我让学生找出《詹天佑》一文中,作者对人物进行语言、心理描写的语句?这样詹天佑的杰出、爱国的形象跃然纸上,进一步深化语言描写、心理刻画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第二关:小试牛刀。
我出示了三张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地震来临时,面对着失去亲人的孩子,温家宝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在被成功救出的那一刻,这位用稚嫩的右手向解救自己的叔叔敬礼的男孩郎铮,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一位等待救援的少年,面对着生与死
的考验,他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神态,抓住人物的动作,交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可谓热情高涨,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此时迅速动笔,一气呵成。
第三关:锦上添花。
我先出示老舍先生话:“写作的窍门一定是再念再念再念,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然后引导学生用上此方法来修改自己的文章,当学生提出对第一幅照片不知从何下手时,教师随机出示下水文,让学生找出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差距,从而使作文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当学生闯关成功的时候,及时地送上圣诞老爷爷的真玉良言:读书是学习写作的法宝,从《钱学森》一文中,我们懂得:语言描写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心理刻画是心灵深处的真情独白,只要你能不断学习实践这些方法,你们的习作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大量的信息吗?显然不是,学习最终应为得心应手地表达服务。
因此读写结合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此教学设计,我就把课文作为例子,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分析上。
老师跳出了“教课文”的老路子,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总结写法与表达,然后再延伸到生活中去,针对生活的需要练笔,读写的用武之地就变得无限广阔。
有了此种方法的引导,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我总是怀着一颗黛玉进贾府的心,处处留心,处处探询那些有效的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提供给学生合适有效的练笔机会:如学完《学与问》《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后,我便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归纳议论文的写作方式,由此提炼出课文在写法上的可取之处——第一步提出一个观点,第二步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步解决应该怎样做?第四步提出结论。
当学生谈完后,我将“读报”两个字擦掉,使课文题目变成了一道半命题的作文题目。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把题目补充完整后,我便指导学生进行了仿写训练。
就这样,凭借文章的例子,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摆脱了以前的那种“无话可说”的尴尬,个个文思如源。
课改的路程还有很长很长,我深知需要自己不停地摸索、实践,去追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