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和机械能》复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功和机械能教案【引言】功和机械能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非常重要,不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课时安排】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1个小时。

第一部分:主题:认识功和机械能知识点:功与功率,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教学目标:- 理解功及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掌握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 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重难点分析:-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一个难点;- 对于机械能的种类,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

例如,一个持重物的人在爬楼梯,他们需要向上提供一定的力量,通过爬楼梯才能完成目标。

这个过程中,人不但做了功,而且还将机械能转化为了势能和动能。

2. 讲解- 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3. 练习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练习计算功和功率的公式,以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并通过特定的例子来让他们了解机械能的常见类型和转化。

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方法和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主题: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需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要的原理;- 通过实例呈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场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例如,让一个学生推一个块,通过游戏的规则,让学生发现块消失后,它的能量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于系统中。

2. 讲解-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3. 练习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场景模拟,练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A、5W B、50W C、500W D、5000W
冲刺练习.用100N的力推着小车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5s内小车前进了10m,则在这段时间内:(1)推力做得功多少?(2)推力的功率是多大?
三、动能和势能
1、动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同时也移动了一段距离,但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5、下列情形中,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举着杠铃不动B、将弹簧拉力器拉长
C、将实心球抛向空中D、把掉在地上的羽毛球捡起来
变式拓展1下列过程中人对桶做功的是()
A、提着桶站立不动B、提着桶水平移动
C、提着桶站在匀速向上运动的电梯内D、提着桶站在匀速水平运动的车厢内
教学方法
归纳法
学习环节
复习内容
二次备课
一、功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功。
2、公式:W=F·S
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的位移.
(2)物体没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
冲刺练习、某人用20 N的推力把一个重400 N的箱子水平移动了10 m,则此人对箱子做的功_____J;若此人又将此箱子匀速提到高1 m的货架上,此人对箱子做功又为________J.
二、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用P表示。
2、公式:P=W/t
3、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4、注意:做的功多不一定功率大,所用的时间短也不一定功率大;只有相等的时间内做的功越多,功率才大。

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

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

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功和机械能》是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功的定义及其计算,包括地心引力下的体系功,机械能定义,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动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热能定义及其转化等内容。

本单元内容贴近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且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掌握功的定义及其变化规律;2.熟悉机械能定义、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3.理解动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4.了解热能的定义及其转化;5.培养学生综合推理能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的定义,机械能定义及其守恒定律,动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热能定义及其转化。

难点:功的变化规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动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热能定义及其转化。

四.教学方法1.提问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2.讨论法:学生间就本单元内容进行讨论阐述,激发思维,丰富视野;3.证明法:展示公式,定理,原理,实例证明;4.实验法: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规律。

五.教学过程Step1:复习1.复习力学中的势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学中的势能、动能概念。

2.复习体系中的作用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学中的作用功概念。

Step2:提出功的定义1.引入体系功计算,让学生讨论构成体系和外界之间作用力的有关问题,理解功的定义及其变化规律;2.利用示意图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掌握功的力学定义,计算作用功和功的变化规律。

Step3:引入机械能定义1.通过实验演示,引入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含义;2.分析多体系统,引导学生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学习动能、势能的定义。

Step 4:引入机械能守恒定律1.利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2.就状态方程、动能方程两种方式,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进一步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3.学习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及其实际运用。

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

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

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
功和机械能单元教学设计
一、课程安排
1、课程内容:功和机械能
2、课时:五课时
3、课程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识功与机械能的概念;
2)会运用功与机械能的基本定理,计算功与机械能的大小;
3)能够分析简单的动力系统的功与机械能的量大小问题;
4)知晓机械能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及课题知识的水平;
2、给出课题定义,让学生自学能量的概念;
3、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总结功与机械能的基本概念;
4、导师带着学生仔细阅读功与机械能的定理,并提出正确的问题;
5、小组讨论或展示,讨论或展示完成的功与机械能的概念模型。

第二课时
1、教师复习前一课时的内容;
2、教师介绍功与机械能的定理及实例;
3、学生独立完成定理的实例,课堂上定期给予纠正及解答;
4、小组讨论或展示完成的定理实例。

第三课时
1、教师复习前两课时的内容;
2、教师介绍功与机械能的应用;
3、学生仔细阅读,完成功与机械能的实际应用;
4、小组讨论或展示完成的功与机械能的实际应用。

第四课时
1、教师复习前三课时的内容;
2、教师介绍功与机械能的考试题;
3、学生组织小组,分析问题,讨论或展示解答;
4、教师指导学生充分解答功与机械能的考试题。

第五课时
1、教师复习前四课时的内容;
2、学生讨论加强习题,教师指导学生解决习题;
3、学生补充完善记录,教师给出改正建议;
4、教师小结全部内容,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复习导学案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复习导学案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功及功率的概念,能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及功率的含义。

2、能正确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

3、理解功的原理,知道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4、会用W=FS、P=W/t、η=W有/W有这些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的转化。

学习难点:功、功率、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

课前预习1、在力学中,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二是。

功的物理量符号是,单位是,2、和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其计算公式是,除了理想机械外,任何机械的效率总是 1,这是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除了做外,都不可避免的要做功。

3、功率是表示的物理量,功率的单位是。

一台机器的功率是400w,其物理意义是。

4、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运动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和有关。

5、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和有关。

6、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弓拉的越弯,放手后箭射得就越远,可见,弓拉的越弯,它的能就越大。

7、雨滴在空中匀速下落的过程中,雨滴的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填“变大”或“变小”“不变”)学完本章你有哪些疑问?11、。

2、。

课内探究自主学习:1、在什么情况下力不做功?要说做了功必须满足的条件有哪些?2、你能正确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吗?3、仿照前面学过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想一想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有哪些?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总小于1往往是由于那些因素造成的?说一说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哪些?2、列举生活中见过的能量转化现象,并说出它的能量转化方式。

3、为什么说使用机械并不能省功,举例说明。

使用斜面省力,但需要多做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精讲点拨:1、在修建奥运会场馆时要用起重机,起重机把8000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升5m后又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2m,在这一过过程中钢丝绳向上的拉力对物体做功多少焦?点拨:本题重点考察对物体“做功”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知道物体做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前进的距离。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复习(实用上课)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复习(实用上课)

二.功的原理:
简单机械的作用是什么?
省力 使用简单机械的作用省距离 改变力的方向
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省距离,能省功吗?
例如 : 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有 哪些方法? 1.用手直接把物体提上去. 2.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 3.用动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上去.
1.用力F直接将物体匀速提升h m,
P—功率—瓦特(W) W—功—焦耳(J) t—时间—秒(s)
4.单位:瓦(W) 千瓦(KW) 1W=1J/s 注意:做的功多不一定功率大,所用的时间 短也不一定功率大;只有相等的时间内做的 功越多,功率才大。 在力F作用下做匀速 直线运动时,有:P=W/t=Fs/t=Fv
三、功率
1、功率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用P表示。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做功______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即P=W/t P—____—____(W) W—____—____(J) t—时 间—___(s) (4)单位:瓦(W) 另外还有:千 瓦 1W=1J/s 注意:做的功多不一定功率大,所用的时间短也 不一定功率大;只有______的时间内做的功越 _____,功率才大。 在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 动时,有:P=W/t=Fs/t=_____
F对物体做功
F
w=Gh
动力臂为阻力臂的三倍
2.人利用杠杆将物体匀速提升
h m拉力 F 做的功
W=Fs
3.使用动滑轮或滑轮组将 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h 米.拉力F做的功为:W
n=2 ﹑当不考虑摩擦和滑轮重时:F=1/2G W=FS=1/2Gnh=Gh=W/ 当不考虑摩擦考虑滑轮重时:F=1/2(G +G动)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构造以及四个冲程中能量转化,知道热值概念会用公式q=mq计算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热量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点火爆炸实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探究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热量,认识燃料的热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介绍热机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社会发展关系,激励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教学重点: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教学难点:认识汽油机的工作循环教具: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图12—25、演示装置、汽油机模型及挂图;学生实验:铁丝,图12—32实验装置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将图12—21制成课件:行驶中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温度升高很多,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2、研究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1)学生做图12—23反复弯折铁丝实验,交流感觉,判断铁丝内能是否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铁丝的内能增加是由机械能转化而来的。

再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方法能使铁丝的温度升高。

方法可能有:放在火上烧,放在热水,用砂皮摩擦,用铁锤锻打,放在太阳下晒。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进而归纳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学生弯折铁丝实验时,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弯折次数不宜太多,小心烫手。

(2)演示空气压缩引火实验,学生观察棉花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压缩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棉花燃烧,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能否成功取决于仪器密封性,另可通过实物投影,放大实验现象,能使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3、观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2)在做点火爆炸实验时,要注意滴入数滴酒精,酒精量不宜过少,另外要等酒精挥发,变成酒精蒸汽后再点火。

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单元复习学案

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单元复习学案

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单元复习学习目标 1.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会正确使用W=FS 计算功的大小;2.理解影响功率大小的因素,能用公式P=W/t 计算功率,知道功率的推导公式P=Fv 及应用;3.理解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会用η=W 有用/W 总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4.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能正确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学重点:功的相关计算教学难点:功与功率的综合运算 (一)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一、功与功率功率和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区别如下:(2)在运用P=W/t进行计算时,功和时间必须要对应起来,即要弄清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及完成各部分功所用的时间,不能“张冠李戴”。

二、机械能的分类三、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____。

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的要做部分额外功,所以任何机械的效率都要小于1,但使用机械可以省力、省距离或改变力的方向。

例1.建筑工地上,施工人员用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组吊起建筑材料(如右图所示)。

绕在滑轮组上的钢丝绳最大拉力为6×103N ,不计滑轮、吊钩、绳的自重及摩擦,一次最多能起吊 N 的建筑材料,实际使用该滑轮组最多只能吊起5.4×103N 的建筑材料,且将建筑材料1s 内匀速吊起了1m ,起重机的功率是 W ,机械效率为 。

若吊起的建筑材料重力减小,机械效率将 。

(“增大”、“减小”或“不变”)例2:如下图所示,钢珠沿竖直平面上的光滑轨道abcd 从a 点运动到d 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9-1A .通过d 时的速度比通过c 时大B .在c 点比在b 点的重力势能小C .从a 运动到b 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D .从b 运动到c 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例3.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下,利用一滑轮组匀速提升物体.下表是在利用该滑轮组将一物体匀速提升到一定高度时采集到的信息。

(1)通过计算确定该滑轮组提起物体的绳子段数,并在下边虚线框中画出该滑轮组的组装示意图.(2)用该滑轮组将重为800N 的物体匀速提升1m 时,拉力做的总功为多少? (解答要求:写出依据的主要公式或变形公式,有数据代入,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熊春明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熊春明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功和机械能》习题复习课教学设计荆州市实验中学 熊春明一、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深刻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和功率的公式,掌握功和功率的计算。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决定它们大小的因素,了解 动能和势能如何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组竞赛,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和 功率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功和功率的计算,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结合实际掌握功率的计算。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学生和老师分别演示奶粉罐从斜面上滚下。

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形成强烈反差,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

这其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就跟今天所要复习的《功和机械能》有关。

(二)回顾基础知识(1) 功 W =F s(2) 功率 tW P 动能 ( m , v )(3) 机械能 重力势能 ( m , h )势能弹性势能(4)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三)将全班分为四个代表队,分别命名为“做功”代表队,“功率”代表队,“动能”代表队,“势能”代表队。

然后进行多轮答题比赛,每轮比赛由小队长推选同学参加答题,答对1 题得1分。

最终得分最高的小组成为今天比赛的第一名。

比赛开始,进入第一关:基础关。

“做功”代表队推选同学答题:给回答正确的同学发精美卡片(1张卡片代表1分),同时加以表扬和肯定,并请这位同学帮我们解释原因。

如果没有回答正确,则老师帮助同学们一起分析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功率”代表队推选同学答题:表扬和肯定。

如果没有回答正确,则老师帮助同学们一起分析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动能”代表队推选同学答题:给回答正确的同学发精美卡片(1张卡片代表1分),同时加以表扬和肯定,并请这位同学帮我们解释原因。

如果没有回答正确,则老师帮助同学们一起分析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功和机械能复习导学案A

功和机械能复习导学案A

功和功率的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会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难点:功和功率的综合运用。

一、功(1)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__ _;②物体在这个___的方向上移动的____。

(2)力没做功的三种情况:①“劳而无功”:物体受力但没______;②“垂直无功”:物体受力和移动的方向______;③“不劳无功”:运动物体缺力凭_______保持继续运动。

[针对练习]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2.下列几种情况,力对物体做功的是()A.人用力推桌子,桌子不动B.人从一楼上到三楼C.足球在草地上滚了10米后停下来D.起重机吊着重物沿水平方向移动思考: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应用]3、如图所示为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在a到b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B. 在b到c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C. 在c到d的过程中,没有力对铅球做功D. 在a到d的过程中,铅球运动状态不断变化二、功的大小(1)规定:在物理学中,力做功的多少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______的方向上移动_____的乘积。

用字母______表示。

(2)公式:________;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____。

(3)理解: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F和s是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内,且同一方向上的两个量。

[针对练习]1. 用100N水平拉力,将质量为100kg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匀速拉动10m。

求:①拉力对物体做多少功?②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2用10N的水平拉力,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N,若木块移动了0.5m,则拉力做的功______J.3.用100N的力将重30N的铅球掷出7m远,则铅球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人对铅球所作的功是J。

思考:物体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应用}1.甲、乙两物体在相同的水平推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单元复习学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单元复习学案

《功和机械能》复习提纲一、功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1N·m。

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二、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4.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mW 马力。

换算:1kW=103W 1mW=106 W 1马力=735W。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三、机械能(一)动能和势能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

也不一定要做功。

2.知识结构:3.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方法:控制变量。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块做功的多少。

·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

·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

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小组的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构知识体系。

2.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结合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现象。

4.理解机械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5.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法与学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展示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根据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变化。

3.能根据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4.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程序设计提出目标(1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及要求。

一、知识回顾,抓基础(15分钟)1、功(5分钟)教师一一说明并板书。

师:做功的两个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板书)学生思考、回答。

2、功率(5分钟)学生:回答师:弄清功率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板书)根据公式P=W/t进行计算。

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1牛·米=1焦)。

3、机械能(5分钟)学生:先阅读课本课堂:小组交流答案老师:(板书)二、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10分钟)教师: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然后个别点拨。

学生:完成练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

三、考点聚焦:(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重点点拨。

教师:强调解题注意事项,学生应对中考能有的放矢。

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四、巩固检测(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换批改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功和功率功的计算公式功和机械能功率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公式动能及其影响因素2、机械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课后反思本章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清楚。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授课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知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是也许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没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大胆的提出来。

因为老师过于考虑课堂的进程化推进,所以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

例如: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做功为零。

现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充分的把不清楚的问题能够提出来,通过充分的讨论,这些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

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23人,男生27人,作为一个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也很高。

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效果分析一、效果分析应重视评价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导学案备用2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导学案备用2

简单机械期末复习学案【考点扫描】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能区分杠杆的种类,了解各类杠杆的特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知道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认识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知道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杠杆和滑轮【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和滑轮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基本概念整理1.杠杆:一根在______的作用下能绕着____________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支点: __ ____ (O); (2)动力: __ ____ (F 1);阻力:___ __;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______的______(L 1);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______的______(L 2)3.杠杆平衡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写作:____________。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 (1)省力杠杆:L 1>L 2,平衡时F 1____F 2。

特点是______,但____。

(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2)费力杠杆:L 1<L 2,平衡时F 1______F 2。

特点是______,但______。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 1=L 2,平衡时F 1______F 2。

特点是既______,也______。

(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__________________。

(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

11简单机械和功复习教学设计-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

11简单机械和功复习教学设计-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

11 简单机械和功复习教学设计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苏科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复习杠杆的分类、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 第二节“滑轮和斜面”,复习动滑轮、定滑轮、斜面的特点和功能。

3. 第十二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复习功的概念、计算以及各种功的计算方法。

4. 第二节“机械能”,复习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回忆和掌握杠杆、滑轮和斜面的分类、特点和应用,以及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和机械能的转化。

2. 教学重点:杠杆、滑轮和斜面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滑轮组、斜面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杠杆例子(如撬棍),引导学生回顾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 课堂讲解:讲解杠杆的分类、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示,讲解滑轮和斜面的特点和功能。

复习功的概念、计算以及各种功的计算方法。

解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分类、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 滑轮和斜面的特点和功能。

3. 功的概念、计算方法。

4.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滑轮组帮助下提升的高度。

答案: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利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

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力的作用,移动了一段距离。

计算这个力做的功。

答案: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利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中学物理九年级《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九年级《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九年级《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o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区分动能和势能,并能计算简单情境下的动能和势能。

o掌握功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2.能力目标:o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所做的功。

o能够分析物体在不同位置时的机械能变化,以及功与机械能转化的过程。

o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o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沟通能力。

o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区分及计算。

-难点:功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功和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对功和机械能的理解。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功和机械能转化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复杂概念。

四、教学资源-教材:九年级物理课本及相关教辅材料。

-教具:投影仪、电脑、白板及白板笔。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弹簧、砝码、米尺、秒表。

-多媒体资源:功和机械能相关的动画、视频、课件。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鼓励小组内互助合作。

2.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不打断他人讲话等,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策略:对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的学生给予表扬,设置小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学生合作●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 1 - / 12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 一、功二、合作探究: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中考物理《功和机械能》复习讲评课教案

中考物理《功和机械能》复习讲评课教案

中考物理《功和机械能》复习讲评课【教学目的】1.以小组的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构知识体系。

2.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结合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现象。

4.理解机械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5.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展示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根据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变化。

3.能根据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4.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一、提出目标:教师说明本节复习内容及要求二、知识梳理:(一)组内合作交流:<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结合课本、笔记本,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知识梳理与回顾。

由中心发言人发言,其他成员补充,还有一人主笔,主要记录知识要点和本组质疑的问题。

小组分工明确。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了解各小组情况(二)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活动>本章内容分两部分进行展示,一是功和功率;二是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

小组代表将本组梳理的结果呈现并解说,展示本组梳理的结果;在小组交流或小组进行补充时,各小组将自己小组质疑的问题提出,请求其他小组解决;全体同学认真倾听并踊跃补充。

<教师活动>教师及时评价,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启发点拨。

三、讲评练习题:《学苑新报》复习检测题一、二、重点错题:一、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我们要注意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⑴物体受力,但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此情况叫“劳而无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龙五式”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学设计
孝感市安陆市德安初中刘云
【教材分析】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涉及本章内容及要求有:
3.2.2 知道机械功和功率。

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3.2.1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又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和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还比较弱,我们在复习时,应注重复习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分析】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含“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重要内容,本节复习课,把大量的生活实例转化为物理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学法指导】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按照思考、合作交流、分析、得出结论、反思的方法进行学习。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机械功的概念,深入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
(2)巩固功率的概念,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3)巩固动能、势能的概念,加深对影响动能、势能因素的理解;
(4)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5)了解功和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功和功率的计算、用机械能守恒的观点解释实例等习题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章的习题复习,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功和功率的概念;
(2)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3)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
由过山车的内容导入课题《功和机械能》习题复习,用金庸的“降龙十八掌”导入今天的复习方法——“降龙五式”。

第一式:见龙在田(起手式)
【招式要领】梳理基础知识,把握知识要点
一、功
1、做功的必要因素;
2、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3、功的计算。

二、功率
1、概念;
2、物理意义;
3、公式;
4、单位。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
2、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的概念;
2、机械能及其转化;
3、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第二式:飞龙在天
【招式要领】典型例题分析,理解知识点
例1、试分析举重冠军周璐璐在抓举和挺举过程中的做功情况。

A B C 例2、周璐璐勇夺金牌后,同学们掀起了向冠军学习、努力锻炼身体的热潮,小芳利用体育课练习举重,她在3s 内将重为60N 的哑铃举高2m 后, 在空中停留了3s,小芳在整个过程中做了多少功?她举起哑铃做功的过程中,功率为多少? 例3、如图所示,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用质量不同的A 、B 两个小球(m A >m B )碰撞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纸盒。

实验中控制小球的高度相同,是为了控制两球到达底端时速度相同;实验中通过观察纸盒被推动的距离的大小,可以比较A 、B 两个小球的 的大小。

(2)将甲与乙两实验比较可知,小球动能的大小与小球的 有关;将甲与丙两实验比较可知,小球动能的大小与小球的 有关。

(3)本次实验采用物理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是 。

第三式:鱼跃于渊
【招式要领】习题训练,巩固提高
1、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快
B.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多
C.物体做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用的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2、如图所示,一辆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洒水车正在洒水作业,关于该洒水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机械能不变,动能不变
B .机械能变小,动能变小
C .机械能不变,动能变小
D .机械能变小,动能不变
3、一辆汽车匀速上坡,它的( )。

A .动能增加,势能增加
B .动能不变,势能增加
C .势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D .势能增加,机械能减少
4、玩“过山车”是一项非常惊险刺激的娱乐活动.如图所示,过山车时而从轨道的最低点C 上升到最高点A ,时而从最高点A 飞驰而下。

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点机械能小于B 点机械能
B .
C 点动能最大,A 点势能最大
C .C 点动能最大,A 点机械能最大
D .A 点势能最大,机械能最大
5、如图所示,是撑杆跳高运动的几个
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横杆。

助跑
时运动员跑得越快, 越大,从运
动员撑杆起跳到越横杆的过程中,有关
能变化的情况是:运动员的重力势
能 ,杆的弹性势能 。

6、人造卫星在大气层外运行,不受空
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因此 守
恒。

卫星在远地点时 最大,当它从远地
点向近地点运动时 减小、 增大。


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它的 增
大、 减小。

第四式:亢龙有悔
【招式要领】小结反思,学有所获
第五式:神龙摆尾
【招式要领】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思考一、甲、乙两个同学体重之比是4 : 5,都从一楼走到三楼,甲和乙所用时间之比为8 : 7,那么甲、乙做功之比为 ,功率之比为 。

思考二、一般汽车上坡时,为什么速度比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要慢一些?(汽车上坡时输出功率一定)
【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复习内容立足于基础,从基础概念入手,循序渐进。

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通过基础知识的复习,让学生注重基础;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习题,针对学生在做题中暴露的错误进行分析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功和机械能》复习 一、功 W=FS 二、功率 P=W/t=FV 三、动能和势能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