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下一句及作者出处和全文赏析_1856

合集下载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全诗翻译赏析
及作者出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
1全文赏析《雨霖铃》是柳永着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
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上一句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上一句下一句出自清朝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翻译: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人:美景) 雨霖铃·寒蝉凄切拼音版:hán chán qīqiē,duìzhǎng tíng wǎn ,zhòu yǔchūxiē。

dōu mén zhàng yǐn wúxù,liúli àn chù,lán zhōu cuīfā。

zhíshǒu xiàng kàn lèi yǎn ,jìng w úyǔníng yē。

niàn qùqù,qiān lǐyān bō,mùǎi chén chén chǔtiān kuò。

duōqíng zìgǔshāng líbié,gèng nàkān lěng luòqīng qiūji ē!jīn xiāo jiǔxǐng héchù?yáng liǔàn ,xiǎo fēng cán yuè。

cǐqùjīng nián ,yīng shìliáng chén hǎo jǐng xūsh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全文翻译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全文翻译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全文翻译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译文]多情人自古就为离别忧伤,更何况在那深秋清冷的晚上。

[出典]北宋柳永《雨霖铃》注:1、柳永《雨霖铃》【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

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2、【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3、【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柳永词作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词作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词作赏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人称“柳”,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

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

永少时流连于汴京,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

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

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

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清波杂志》卷八)。

所著《乐章集》凡一百五十馀曲。

其词自成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

《避暑录话》卷三记西夏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

其词对后世词家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

浪淘沙漫柳永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更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

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阕。

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殢雨尤云,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柳永词作鉴赏这首词,衍之为一百三十五字之长篇巨制,共三片。

第一片写主人公夜半酒醒时的忧戚情思;第二片追思以往相怜相借之情事;第三片写眼下的相思情景。

体制扩大,容量增加,主人公全部心理状态及情思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这是柳永创制慢词的一个范例。

词作从“梦觉”写起,说窗风吹息寒灯,夜雨频滴空阶,可知并非天亮觉醒,而是夜半酒醒。

其间,于“灯”之上着一“寒”字,于“阶”之上着一“空”字,将当时所见、所闻之客观物景,染上了主人公主观情感色彩,体现了主人公凄凉孤寂之心理状态。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题解】选自《唐宋名家词选》。

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

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

为人放荡不羁,因不得志,多混迹于歌楼舞榭,流连坊曲。

据说科举考试时,宋仁宗见了他的名字,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去填词!”特意将他落第。

他又以不满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后改名柳永,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

然仕途坎坷,并未得到重用,一生潦倒。

因排行第七,又曾官屯田员外郎,故有柳七或柳屯田之称。

作品以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见长,善于捕捉物候的变化,点染离情别绪,凄楚动人。

又多描绘城市风光,能反映出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和市民生活的面貌。

《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为其代表作。

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词人所达到的成就。

词作工于铺叙,善用口语,音律谐婉,语言通俗明畅,词意真切妥贴,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传播四方”,“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熟习旧调,并能创制新调,创调之多,超过其他词人,而且大都为长调。

当时有人认为“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张端义《贵耳集》)诗仅存《煮海歌》一首,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真实深刻,风格较词别致。

有词集《乐章集》,流传后世者二百余首。

《雨霖铃》本是唐曲,传说是唐明皇在入蜀栈道中为悼念杨妃,仿照雨中车骑的铃声制成的。

柳永这首写离情别绪的词,故选用了这个低沉怨抑的调子,和作品内容相配合。

【解读】全词上下两阕。

上阕记别,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

全词上下两阕。

上阕记别,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多情自古空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辞别在无相见时,终是伊人度春秋。意思

多情自古空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辞别在无相见时,终是伊人度春秋。意思

多情自古空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辞别在无相见时,终是伊
人度春秋。

意思
摘要:
1.诗句背景和出处
2.诗句意义解读
3.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4.诗句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诗句背景和出处】
这两句诗出自清代文学家魏子安的《花月痕》。

魏子安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寓意深刻、情感丰富而著称。

《花月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两句诗描绘了人生中美好时光的易逝和离别之痛。

【诗句意义解读】
“多情自古空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意味着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留下遗憾和痛苦,美好的梦境总是最容易醒来。

诗人用“多情”和“好梦”来象征人生中美好的时光和经历,而“空留恨”和“最易醒”则表达了这些美好时光的短暂和易逝。

“辞别在无相见时,终是伊人度春秋。

”意味着在离别的时候,我们无法再次相见,心中的那个人将独自度过春秋四季。

这里,“伊人”指的是诗人心中挚爱的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离别之痛以及对挚爱之人的牵挂。

【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中美好时光易逝和离别之痛的感慨。

诗人以多情和好梦为切入点,展现了人生中美好经历的短暂和易逝,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

同时,诗句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心中挚爱之人的牵挂和离别之痛。

【诗句的启示和影响】
这两句诗启示我们珍惜人生中美好的时光,因为这些时光总是转瞬即逝。

同时,诗句也提醒我们面对离别时要勇敢面对,学会释怀。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苏轼言"人有悲欢离合"柳永道:"多情自古伤离别"。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一、我们先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柳岸、西楼、南浦、阳关、渭城、望江楼、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寒蝉凄切》(5)意思-全诗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寒蝉凄切》(5)意思-全诗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寒蝉凄切》(5)意思|全诗赏析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

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

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

恐怕别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

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

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

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

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

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作者:佚名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

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经典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翻译与赏析

【经典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翻译与赏析

【经典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翻译与赏析【经典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翻译与赏析自古多情,伤别离,更值得寒秋。

[译文]多情人自古就为离别忧伤,更何况在那深秋清冷的晚上。

【摘自】北宋刘涌《雨铃》雨霖铃刘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伤感自古伤人离别。

中秋节更令人尴尬,更被忽视。

你今晚在哪里醒来?柳岸,风和月亮。

这过去的一年,应该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风景徒劳。

即使有成千上万的习俗,与谁?[注释]① 玉林岭:唐娇芳的歌名。

宋人借用了旧音乐,并依赖于新的声音,这在刘涌的乐章集中首次出现。

②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

③ 窒息(y)ē):想安静地哭,喉咙里的空气被堵住了。

④暮霭:晚间云气。

⑤ 都有。

更具价值,也就是说,两者都更具价值,更具时代感。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 兰舟:据《故事书》记载,鲁班曾雕刻过一棵木兰树作为船。

后来被用作一艘船的美名。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

⑦ 走:走一条又一条路(分手后越走越远)。

⑨沉沉:通“沉沉”深厚的样子。

⑩ 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和浙江属于楚国。

在这里,“楚天”一般指的是南方的天空。

⑾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2)年份:一年或多年后,指年复一年。

⒀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翻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事就是离别,更不用说这凄凉凄凉的秋天了,他们怎能承受离别的悲伤!谁知道我今晚醒来时在哪里?河岸上恐怕只有柳树,迎着凄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及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及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及赏析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出自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及赏析见下文:一、全诗及注解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解: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暮霭:傍晚的云气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二、赏析赏析一: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课件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课件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诗海探珠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 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 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 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 落花知!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赏析】 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 春天画图,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 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景物。第三句用沈约之 典,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下片选 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写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 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 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末句用移情手法 ,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表 达了作者此时的复杂的心情:一是无人理解作者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课堂互动探究
高三语文唐宋词第8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情绪人教版
⑥旅思:_羁__旅__之__思__。 ⑦离席:_饯__别__的__筵__席__。_ ⑧榆火:寒__食__这__天__禁__火__。__唐__时__朝__廷__于__清___明_ _日__取__榆__、__柳__之__火__以__赐__近__臣__。_ ⑨数驿:_几__个__驿__站__的__航__程__。_ ⑩津堠:渡__口__附__近__供__瞭__望__歇__宿__的__处__所__。_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_北__宋__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北宋
前期改良运动的领袖。景祐年间
接任开封府知府,上《百官图》,
讽刺宰相吕夷简,被贬饶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
副使,戍边多年,西夏不敢窥边,人称“龙图老
子”。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
范仲淹诗词文均很出色,有《___________》,词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段秉武)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多情自古空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辞别在无相见时,终是伊人度春秋。意思

多情自古空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辞别在无相见时,终是伊人度春秋。意思

多情自古空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辞别在无相见时,终是伊人度春秋。

意思多情自古空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辞别在无相见时,终是伊人度春秋。

这句诗来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离别和情感之苦的深切感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探讨这句诗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一、从文学角度解读在我国古诗词中,多情自古空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辞别在无相见时,终是伊人度春秋这句诗属于“如梦令”体裁,是描写离别情怀的伤感之作。

诗人以“多情”、“好梦”等词语,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而“空留恨”、“易醒”、“辞别”、“伊人度春秋”等词语,则表达了离别后的悲伤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诗句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词人对于人生离别和情感的真挚表达,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二、从情感角度解读从情感角度来看,多情自古空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辞别在无相见时,终是伊人度春秋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伤感和遗憾,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人生变化的无常和无法预测。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经历不同形式的离别,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会让人感到伤感和惋惜。

这句诗通过对离别的描绘,让读者共鸣并体味到离别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思考。

三、从人生哲理解读在人生的旅程中,多情自古空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辞别在无相见时,终是伊人度春秋这句诗也启示了人们对于生死和离别的态度。

诗人通过“伊人度春秋”的表达,表明了对于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以及对于永恒和不朽之追求。

从这句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词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生命的积极态度和人生哲理的启示。

总结回顾多情自古空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辞别在无相见时,终是伊人度春秋这句诗以其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了词人对于离别和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慨。

通过文学、情感和人生哲理的解读,我们能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句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正如诗中所言,“伊人度春秋”,我们应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的美好,让我们在离别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让我们在风雨中品味生命的意义。

张九龄在郡秋怀二首赏析

张九龄在郡秋怀二首赏析

张九龄在郡秋怀二首赏析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而闻名。

其中,他在郡秋怀的两首诗更是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这两首诗分别是《折杨柳》和《秋怀》。

本文将以“张九龄在郡秋怀二首赏析”为中心,详细阐述这两首诗的内涵和特点,并从诗歌形式、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折杨柳》这首诗。

诗人以折杨柳为触发点,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写道:“折杨柳,春风无限恨。

”这句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和痛苦。

杨柳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象征,它通常与别离和离愁联系在一起。

诗人通过对杨柳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离散的思念之情。

诗人接着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句诗揭示了人们离别时的情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离别往往伴随着无尽的伤痛和痛苦。

尤其是在清秋时节,寒意渐浓,人们的思念之情更加深重。

接下来,我们来看《秋怀》这首诗。

诗人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人写道:“惟有北风秋月夜,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对故乡的思念。

北风秋月是秋天的典型象征,诗人通过对北风秋月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继续写道:“人生一世几回伤,不似苍茫出使园。

”这句诗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次的伤痛和离别,但与苍茫的天地相比,这些伤痛显得微不足道。

诗人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张九龄在郡秋怀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他通过对杨柳和秋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离别的痛苦。

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感和在秋天的孤独之感。

这两首诗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张九龄独特的诗歌才华和感悟力。

总结起来,张九龄在郡秋怀的两首诗《折杨柳》和《秋怀》是他思乡之情和对离别的痛苦的真实写照。

通过对杨柳和秋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离别时的痛苦和无奈。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雨霖铃》作者:柳永原文: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1、凄切:凄凉急促。

2、骤雨:急猛的阵雨3、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4、无绪:没有情绪5、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6、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7、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8、暮霭:傍晚的云气9、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10、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诗意: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赏析: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

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

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

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

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

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

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

“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

一曲雨霖铃_千古离别情_龙杰

一曲雨霖铃_千古离别情_龙杰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龙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当时宋金十大流行曲之一。

千百年后,那汴京郊外的长亭,那寒蝉,那暮雨,那兰舟,那一对泪眼凝噎的恋人,如风景,如意象,还依然站在那历史的长河上,执手相看,眺望着那浩阔的南天。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读来感人肺腑。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起首三句写一幅清秋长亭送别图,以景入情,点明离别的地点在京郊长亭,时序在清秋时节,时间为日暮时分,天气是骤雨初歇,情绪是凄凄惨惨戚戚。

“寒蝉凄切”,当在农历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时当秋季,万物成熟,千景萧瑟,正是收获享受的季节,怎忍心离别呢!而这一对恋人恰在这收获的季节里离别,怎不让人心如刀绞!站在长亭里,面对着暮色苍茫的傍晚,离别在即,心情更加沉痛。

“寒蝉凄切”奠定了全词凄清悲凉的情调。

“‘晚’字一来说明时间,但也不只是说明时间。

送别的人依依不舍,二人相对甚久而不觉天色已晚。

‘骤雨初歇'一解蝉鸣之谜,雨过天晴之后蝉声则更凄厉;但此句也解’对长亭晚'。

”长亭是建在路途中的简单亭舍,供人休憩纳凉,送行时常在长亭告别。

古有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之说。

如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如今我黔东南侗族乡间仍不时见木制凉亭,小巧别致,纳凉休憩话别极雅。

长亭为送别之地,而傍晚为归家之时,这是一对矛盾,而一对恋人恰在此时此地分别,凄凉况味顿满身心。

词一开篇就给读者酿造一种触动离情别绪的浓浓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词人通过痛楚的声音、萧条的景物、无情的时间,用凝练的文字映衬出了内心的深沉痛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寒蝉凄切作者:柳永朝代:宋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译文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

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天空,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注释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

风情:情意。

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全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作者:柳永【宋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全词注释:⑴“寒蝉”是蝉的一种,亦名寒蜩、寒螀。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

”据说它可以叫到深秋。

凄切:凄凉急促。

⑵“长亭”,馆驿,古代送别的地方。

骤雨:急猛的阵雨。

⑶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帐饮无绪”,喝饯行的酒,没有心绪。

“帐饮”,古作“张音同帐,竹亮反饮”,见《汉书·高帝纪》及《疏广传》;《文选·别赋》李善注引《汉书》两条,并作“帐”;是两字通用。

又《高帝纪》注引张晏曰:“张帷帐也。

”《疏广传》:“供张东都门外”,原指长安之东门。

这里当借指北宋之汴京。

叶廷珪《海录碎事》卷六酒门:“野次无宫室,故曰帐饮。

”⑷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⑸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⑹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孟浩然《送吴悦游韶阳》:“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

”⑺暮霭:傍晚的云气。

沈沈:即“沉沉”。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暮霭生深树。

”⑻今宵:今夜。

这两句情中带景,为上文“伤离别”的较具体的描写,自来传诵,当时人认为宜于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来歌唱,见俞文豹《吹剑续录》。

韩琮《露》:“晓风残月正潸然”,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字句俱相似。

柳词后出,而措语实佳,虽似过艳,在柳词中犹为近雅音者。

⑼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⑽纵:即使。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全词翻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下一句及作者出处和全文赏析篇一: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自古伤离别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他总是和根连在一起!”无论你走得多远,老师的心始终和你们在一起。

“多情自古伤离别”。

同学们,尽管我们很留恋这段时光,很珍惜这段缘分,但我们深知时钟的“滴答”并不因为我们的祈祷而停息。

分别之际,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踏实走好每一步,成功永远属于你们!“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同学们,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初中只是你们人生的一个驿站,我无法预知你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创造的业绩,但我相信,未来一定属于今天精彩、明天更加精彩的你们!青春与你们为伍,希望与你们同行,成功永远属于你们!篇二: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项城一高史明才(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了解词牌、词题、词的平仄、押韵等知识,为学习鉴赏词打下基础。

(2)了解离情别绪类词的特点,学习词运用语言的方法,理解词中的意象,进而整体把握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要养成反复朗读的习惯。

(2)注意理解的用典、照应等方法,认真体会上下片之间的衔接、过渡,准确把握词的主题。

(3)从“离情别绪”这一主旨上解读本课词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柳”“长亭”等意象的意义。

2、理解词中所抒发的伤离别恨之情3、分析词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阅读、朗读、引导启发。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鉴赏《清平乐》教学过程一、题目解说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二、走近作者[李煜](937-987),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即位,在位15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室七年(974),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降,被浮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42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葬于洛阳邙山。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基础,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旖》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了。

李煜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44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心确定者仅38首。

三、阅读诗词、总体感知1、个读、齐读2、诗词意思的理解译文: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愁肠寸断。

就象白雪飘飞的阶下落梅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梦中要回去也难形成。

离别的愁恨正象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四、问题探究1、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2、词中梅花形象是怎样的?诗人的形象又是怎样的?这两者有何联系,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落梅如雪”,一片洁白。

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

“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字尤语意双关。

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

“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

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

3、请自选角度,对“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作简析。

明确:“砌下”二句,承“触目”二字而来。

“砌下”即阶下;“落梅如雪”,一片洁白。

向梅是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

“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曰为雪,尽为冷声,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悲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衣吗?“乱”字语意双关。

“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4、词的最后两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明确:“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

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叠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

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

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

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总结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愁恨的名篇。

从作者的创作动因来讲,的确很可能是对景伤怀,怅触了内心深处对某一亲近者(其弟)的想念之情。

2、这首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明确:这首词多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淡雅,不事雕琢,恰如清水芙蓉,天然成姿。

这首词没有任何典故,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

只是借助落梅、鸿雁、春草等意象来直抒胸臆,却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字字写物,句句写景,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写人心。

用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迂回曲折的复杂心情,故能取得清而不淡的动人魅力。

六、作业完成学案二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鉴赏《苏幕遮》教学过程篇三: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项城一高史明才(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了解词牌、词题、词的平仄、押韵等知识,为学习鉴赏词打下基础。

(2)了解离情别绪类词的特点,学习词运用语言的方法,理解词中的意象,进而整体把握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要养成反复朗读的习惯。

(2)注意理解的用典、照应等方法,认真体会上下片之间的衔接、过渡,准确把握词的主题。

(3)从“离情别绪”这一主旨上解读本课词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柳”“长亭”等意象的意义。

2、理解词中所抒发的伤离别恨之情3、分析词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阅读、朗读、引导启发。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鉴赏《清平乐》教学过程一、题目解说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

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

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二、走近作者[李煜](937-987),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即位,在位15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室七年(974),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降,被浮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42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葬于洛阳邙山。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基础,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旖》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了。

李煜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44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心确定者仅38首。

三、阅读诗词、总体感知1、个读、齐读2、诗词意思的理解译文: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愁肠寸断。

就象白雪飘飞的阶下落梅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梦中要回去也难形成。

离别的愁恨正象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四、问题探究1、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2、词中梅花形象是怎样的?诗人的形象又是怎样的?这两者有何联系,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落梅如雪”,一片洁白。

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

“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字尤语意双关。

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

“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

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

3、请自选角度,对“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作简析。

明确:“砌下”二句,承“触目”二字而来。

“砌下”即阶下;“落梅如雪”,一片洁白。

向梅是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

“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

梅曰为雪,尽为冷声,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悲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衣吗?“乱”字语意双关。

“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4、词的最后两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明确:“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

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叠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

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

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