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PSSD文摘︱如何理解“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如何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思修

如何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思修人性,作为人类最为深远的本质,在世界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认识人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探究,也是一种对人类最本质精神的探求。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范畴、人的本质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认识人的本质,追求的是一种真理,一种去到那个最本质的状态,挖掘、研究,去了解人类最本质的本性、本质、习惯和性质。
当我们了解人性的本质、本质、习惯和性质,我们也就能更加清楚地看清和理解人的行为,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说到人的本质,肯定就不得不提之哲学家们的思想。
以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皇帝派,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调和的结果。
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引申出来的“理性论”,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只有理性才能带来幸福,并维护自然界的秩序。
另一边,有些人认为人更多的是受自身本质和心理倾向的约束,比如哥尔德,他认为人的本质不仅仅是理性,而是一种潜在的意识,一种心理的倾向。
哥尔德的民族志学,研究的不仅仅是人的理性本质,把心理对人的影响纳入到理解人的本质中来。
再有,新儒学的兴起把道德素质放在第一位,认为人的本质是“行善”,只有坚持道德素质,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实现最伟大的梦想。
以上,是不同思想家们关于人的本质思考出来的结论,这些思考能够激励我们,去做最正确的事情,去找到人的本质,找到和自然的和谐平衡。
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如何去正确认识人的本质?要正确认识人的本质,首先要做的就是真正去接受和理解不同的观点。
除此之外,认识人的本质也需要伴随着思考,不断思考,若遇到问题,可以从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心理本质上去理解;还可以从社会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等视角去研究,从而更好地去了解人的本质思维及其所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感。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真思考,经过多方比较,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达成自己的认识,找到自己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诚然,正确认识人的本质,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有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做出最终判断,才能得出最接近真实的结论。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但《手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思考,正确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
1843 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
《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①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以实践的目光去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质,因而是后来形成的以改变世界为主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态。
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
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
关于人的本质正确观点

关于人的本质正确观点
作为人类,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人的本质?他们企图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诠释人的内在本质,以此来深入地理解人的存在。
以下是一些有关人的本质正确观点的介绍。
首先,人的本质是多样性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人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层面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比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都使人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独立性。
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独特性,以此来表达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实现。
其次,人的本质是创造性的。
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发现秘密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新的想法,挑战既有的理论。
人类通过创造性思维,持续发明出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新事物,从而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人的本质是智慧的。
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思维、判断和洞察力,可以通过思考和推理,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因此,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旅程中,智慧将会成为我们求知的动力,指导我们达成我们的目标。
最后,人的本质是能力的。
人们拥有灵活的思维逻辑,以及具有适应性的决策能力,可以在各种情况下,快速判断和作出决定,从而完成更多工作,更快地应对突发事件。
此外,人们也拥有抗压能力和忍耐力,可以在承受巨大压力时,仍然坚持追求理想,获得最终的成功。
综上所述,人的本质是多样性、创造性、智慧和能力,它们一统席卷一个人,将一个社会性动物转变为有品质的人,用以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完善。
希望我们能够深刻理解自身,以此来拥抱自己的本质,用最真实的自己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由此可得出一切自由和平等的当代启示:我们都来自于人的通用的本质,尊重这种本质,尊重彼此,尊重一切被遗忘的群体,这样我们才能为真正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近代政治理论家马克思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的思想始终传播着他的关于人的最高本质的体会和思考。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最高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最高本质在于拥有理性,在理性的力量的作用下,人可以理解自然,可以合理地从自然当中得到有价值的资源,人们利用这些资源对自然和自身进行认识,不断地改变现有状态,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资源。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人类本性中还包含着社会性,人类自然而然会把自己融入到一个集体的思想中,在集体的思想中,人们可以限定和发展自身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地介入自然状态,创造出更多新的事物。
二、马克思有关人性最高本质思想的当代启示(1)我们应当发掘理性的力量马克思认为,理性是人的最高本质,当今社会应当更多地发掘人类理性的力量,人类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和把握未来潮流,形成更可持续的发展策略,而不是盲目跟随神秘力量的决定。
(2)把科技创新贯彻到生活中把科技发展投入到生产和生活中是一种有效的人类本性体现,科技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把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做到生产更多而不是生产更少,从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3)重视和发挥社会性马克思认为,人类本质中还含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合作交流,使我们的思想得以发展,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因此,当今社会必须给予社会性更多关注,把合作和共享作为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基础,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总之,马克思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我们借鉴这种思想来指导当今社会,在理性能力上不断提升,在加强社会性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最终实现社会繁荣发展。
人的本质理解

人的本质理解人的存在是多么神奇!从婴儿慕名学习的小朋友到满腹经纶的老人,他们的想法、行为及其激情的表达,尤其是调动灵感之时,都令我们惊叹不已。
然而,当我们尝试理解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如何定义‘人’时,就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
一种最常见的观点是,人就是物种中一部分,由于受过特殊的社会选择作用而显得不同。
根据这种看法,人不仅仅是一种物种,还具有特殊的属性,包括以意志力和智力为特点的智能,以及在伦理、宗教和道德等领域所表现出的最高的自主权力。
而这些特殊的能力和特性,是由基因和文化背景等所决定的。
还有一种观点,即人的本质是完美无缺的。
人的精神和精神活动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也是上帝赋予人的特殊神性,不能被物质世界定论的。
借此认识,人类的存在与其他物种的存在有本质的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超越物质世界的独特能力,而且这些能力是无法用任何物质现象来解释的,只能用神性解释。
第三种观点,将人看作是一个综合体,由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构成。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行为和动机是由自然因素(如基因)和文化因素(如文化价值观)共同影响的,从而使得行为和动机受到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
从上述几种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推测,理解人的本质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
人不仅仅是一种物种,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神性,而是一个综合体,由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构成,并因此具有多种特征。
在体验到人的多样性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的本质。
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思考,以便更好地解释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例如,就上帝赋予人的特殊能力而言,我们可以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课题。
就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关系而言,我们可以重点研究基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以及文化如何塑造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行为。
总之,理解人的本质,需要借助于各种学科,加以综合整理,才能更好地认识本质。
通过系统地研究人类存在,我们可以确信,人是一种神奇的物种,具有无法用物质世界定论的特殊性,并且可以超越物质现实,获得人类本质的认知。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解答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解答概念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不合理性,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把它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对阶级斗争进行了历史考察,初步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开辟了人类认识社会和研究社会的新时代。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它揭示了隐藏在社会科学活动中的表征人类科学的最基本特性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实现机制,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其特点主要有:首先,社会科学方法论不同于一般研究的技术手段,即具体的研究方法,它以哲学观点为根本的前提。
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即从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等均可以看出其与哲学观点的紧密相关性。
其次,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
社会科学要求科学的实际分析过程必须排除价值的干扰,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但是人们即使是在选择事实时也有价值的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就无法避免的带有主观性。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陈荟芳【摘要】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于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求实》【年(卷),期】2007(000)004【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灌输;疏导【作者】陈荟芳【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哲学政法惑 t 2007.4思想政治工作论坛‘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一一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陈芬芳-飞,(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2249) [摘要]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于深入椎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妥意义.[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灌输 g 疏导[中图分类号]四4 · [文献标i 只码] A[文章编号] 1007- 8487(2007)04一0080一03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政党、任何组织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特别是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元严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 21 世纪的今天,“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己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诉求。
在这种情况下,发掘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地位、主体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段极为经典的话,这段话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第一篇: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摘要: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初学者往往认为,该论断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
本文则不以为然,而是试图从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透视这一论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从横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三个层面: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丰富而完整的内涵,以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我意识;自由;理性;人;劳动;社会关系;需要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在创建科学理论的活动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复杂、艰辛的过程,揭示出多层面的丰富内涵。
一、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方法论的转变以《博士论文》为始,以《提纲》为终,这一过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自由”、“人” 1841年马克思写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这主要是出于当时反封建专制的政治需要。
这时,他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积极分子,深受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直接投身现实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
在1842年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他针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反动本质,提出:自由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只有自由的出版物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精神;这一制度不是理性国家给人民颁布的法律,而是取消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仍然把国家和法看作正义、理性的代表,应当代表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把林木占有者的“利益占了法的上风”斥责为“下流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对人本质界定的视野与维度-2019年文档

马克思对人本质界定的视野与维度一、马克思人本质界定的理论视野(一)马克思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对人本质的理解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理论关注的主题。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对人本质阐述的最初尝试,文中马克思高度赞扬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将其看做是对自我意识的全面阐述。
马克思强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而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指称的是现实人的存在,因而人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逐渐认识到了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自由的限制,开始改变了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观点,转向对人的本质是理性的自由的强调,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自由是人类的精神特权,限制出版就是对自由理性的扼杀,是违背国家和法的本性的,因为国家和法律的基础是自由理性。
这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上,得出的也只是普遍的、抽象的人学理论,仍然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
(二)马克思站在旧唯物主义立场上对人本质的理解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得到了发展,受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论开始质疑,走上了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道路。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自然是人存在的根基,所以人的本质首先应该是自然性。
费尔巴哈通过对人本质的理解批判的宗教哲学,神学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的本质,宣扬神创造了人。
而费尔巴哈立足于现实世界,把这种理解彻底颠覆,提出“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神,揭示了宗教哲学的虚幻本质。
费尔巴哈对神学的这种批判对马克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异化思维方法为马克思后来分析所运用。
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1](P.1)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就是人本身,人是自我确定的,不能用任何外在标准去限定,只有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才能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和社会。
但是,这跟之前的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只有获得了自由和理性,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人。
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人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哲学问题,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家对此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生物物种,具有特定的遗传特征和生理结构。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有生存、繁殖和适应环境的本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动物,具有特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
人类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来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制度规范的影响。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精神存在,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人类能够思考、感知和判断,具有追求真理、美好和幸福的内在动力。
总的来说,人的本质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生物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不同的学科和学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人的本质,而这些观点和理论也可以相互补充和启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
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思想解读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思想解读第一,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称导言)中批判了宗教关于人的虚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中。
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因此其对人的本质的解释,不仅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相反真正现实的人却被忽视。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他在导言中再次强调: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就是承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学说。
第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多次,提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为什么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呢?“因为对某种物的需要最明显地、最无可争辩地证明: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的为我的存在、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和特点。
”在原始社会,没有私人财产,人也没有异化,这时人的“需要”自然表现为真正的人的本质,生产者生产的物品刚好满足他的需要,就是说需求和供给刚好相等,不存在剥削和奴役,这种需要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原始状态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的本质没有被物所奴役、控制。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需要才表现为人的真正本质,到那时,自己的产品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而且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是主动的、积极的、自由的,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被强制的,劳动成果既满足劳动者的需要,也满足其他人的需要,劳动过程本身能使劳动者感到快乐。
别人享受自己的产品,我们不仅不觉得被占有、剥削,而且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第三,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
19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处于危害人的尊严的严重境况,作为多数的工人阶级,劳动过程异常艰苦,生活十分悲惨,马克思十分同情工人阶级的遭遇,提出真正的人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自主的而不是被动的,能选择的而不是给定的。
“人的本质”之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认识人的本质,有何意义?

“人的本质”之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认识人的本质,有何意义?“人的本质”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们认为人们要对“人的本质”之概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名词定义:人的本质即“人的类本质”。
指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性,即人的本质属性。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建立在生命活动基础上的意识活动和意识活动统帅下的生命活动的时空混元整体结构。
”道德是人的本质的内在根据,从社会层面讲,道德就是人的本质表现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于其真正的社会联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人与人之间不仅互相实现着各自的本职,而且互相完善和丰富各的本质。
“人的科学”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并站在“人体生命科学'的高度,上升到“意元体”的层次进行阐述,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联系内化到意元体参照系后引发的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这种活动的类特性,是有了自我的自由而自觉的活动。
道德是人类本质的内在根据。
对个体的人来说,其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活动关键在于意识活动本身是自由自觉的;这一活动实现的过程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意识领域中的“自我”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自然道德、社会道德统一起来,表现出人的统一本质。
在原始社会人自由自觉的类本质,似乎得到某种程度的体现,但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体现。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自然界中的自由度不断扩大,人的本质也在不断进化。
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道德的变化,都是人类的类本质进化的表现并影响着人的类本质的进化。
但随着私有制和神学的产生,人的意识被对物质的占有欲和自己所创造的神所奴役而失去其本身固有的灵明自由之性,致使人的类本质在物质和精神领域被扭曲和异化。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作者:李旭华来源:《桂海论丛》2012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包含三个维度:人是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
马克思主张通过从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条件成熟时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本质复归。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在当代对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关系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最高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启示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4-0031-04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
通过文本解读,再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本质的回复为立足点,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当代实现人的本质复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三个维度人的本质问题是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核心,而“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则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一个最重要的命题。
在费尔巴哈那里,人是指感性存在的人、人的类本质、感性存在和类本质相统一的人。
费尔巴哈从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出发,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1]60虽然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有很大的缺陷,但他“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它打破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把人看作是抽象的、超验的精神实体的做法,而把人看作是感性实体,认为人的本质在人自身,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考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考原文作者:张小莉,李玮内容摘要:马克思先后把自由、人本身、实践、社会关系等重要概念和人的本质相。
他对于人的本质的许多提法,与其看作是固定的答案,不如看作是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未完成的和方向性的探索。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马克思曾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本质的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思考,提出过许多颇有价值的结论。
他先后把自由、人本身、实践、社会关系等重要概念和人的本质相。
自由是人的本质?在1842年到1843年初写下的一系列政论文章中,马克思把自由作为人的本质,并以此为依据对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作了猛烈的批判。
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对自由极为推崇,认为自由具有不言而喻的价值。
他说:“如果一定要自由的忠实朋友用表决的方式回答‘自由是否应当存在?’这一问题,他本来应当感到这损伤了他的自尊心”。
自由的价值是根本无需讨论的。
马克思还说:“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
……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
可见,各种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不过有时表现为特殊的特权,有时表现为普遍的权利而已”。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把自由看作人的本质。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表现在:自由是人人都追求的,即使反对自由的人,也只是在反对别人的自由,但不会放弃实现自己的自由。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还表现在自由是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人人都享有自由呢,还是仅仅为一部分人享有?马克思认为自由应该是普遍的。
他认为自由是“理性的普遍阳光所赐予的自然礼物”。
从马克思早期的政论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马克思对抽象的自由理念推崇备至,以致把它看作是人的本质,显示了自由主义思潮对他的影响。
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马克思逐渐改变了思考的模式。
他对自由以及人的本质的理解也进一步深化。
在1843年写下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此文中马克思未用此概念)的人权、自由等理念进行了反思。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李旭华
【期刊名称】《桂海论丛》
【年(卷),期】2012(028)004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包含三个维度:人是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马克思主张通过从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条件成熟时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本质复归.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在当代对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关系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李旭华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 陈荟芳
2.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 陈荟芳;赵庆杰
3.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J], 孙全胜
4.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 于洋
5.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 于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四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张国安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5(0)6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确切含义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准确、全面理解这一重要问题的内涵,有助于解读马克思其他理论观点,也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前提.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阐述主要包括:人的最高本质不是其他任何事物而仅仅是人自身;人的本质是需要;人的本质还是自由、自主的实践活动(劳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用整体的辨证方法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确切含义,不仅最符合马克思的基本思想,而且对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落实以人为本的战略决策以及对是否存在"普世价值"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张国安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三种表述及其现实意义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现实意义
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四重维度
5.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四重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的本质读书文摘读书笔记

人的本质
2.1 人的本质的定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成长”实际上是在谈论“人”这一客观事物在某些维度上的某种积极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谈论“人的成长的本质”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人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才能对“成长是人的哪些维度的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得出合理的结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是重要的命题,我们看下相关领域的专业论文是如何分析人的本质的:
第一,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人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现实的人,他超越了德国哲学抽象的人以及费尔巴哈丢掉人的社会本质而仅仅强调人的自然本质的观点,而以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把人从神的统治和奴役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原给人……
第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总之,马克思在多部著作中阐述:人的需要的产生既受现实状况制约又有主观能动性;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是人认识、确证和实现自己的社会本质的过程(本文作者解释:这个过程即是“实践”);人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确证他的本质的重要对象,人的需要充分地表现了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过程性,也就充分地表现了人的本质。
第三,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
第四,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社会性和受制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CPSSD文摘︱如何理解“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作者:仰海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摘自:《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原题为“人的存在与自由——马克思关于人的五个论题”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命题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确立批判德国当时的宗教哲学、法哲学、历史哲学,进而确立批判德国社会现实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认为,在宗教批判基本结束之后,需要对产生宗教的现实以及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上的思辨哲学展开批判。
对德国现实政治及其思辨形态的批判要想超出德国的现实,就必须将批判提高到人的高度,这种批判要想彻底,就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意味着什么?马克思结合宗教批判进一步指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是青年马克思批判德国现实的根本原则。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命题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而是他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运用与发挥。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有两个目的:第一,“未来哲学应有的任务,就是将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
境界,使它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间”;第二,要从人本身出发来阐述人的生存与活动,去建构一种新的哲学。
“但是用一种纯粹而真实的人的态度去思想,去说话,去行动,则是下一代的人才能做到的事”。
对费尔巴哈来说,他的著作主要集中在第一个问题上,对第二个问题他并没有真正展开。
马克思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做的批评是比较中肯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
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消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
”只有完成了对世俗基础的批判,才可能以人的方式来表达自身,来建构新哲学。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就是要阐明思辨哲学是思辨神学,思辨神学的上帝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必须以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取代上帝,成为新哲学的起点,使哲学成为人类学。
在《未来哲学原理》中,费尔巴哈指出:“这些原理的任务,就是从绝对哲学中,亦即从神学中将人的哲学的必要性,亦即人类学的必要性推究出来,以及通过神的哲学的批判而建立人的哲学的批判。
”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对象化才能显现出来,上帝的无所不能折射的是人的类本质的
无所不能,“所以上帝本质的特点,就是他不是人以外的其他实体的对象,上帝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对象,那么上帝的本质对我们表示什么呢?它所表示的,不是别的,只是人的本质。
一个实体以最高实体为对象,它的地位愈高,它便愈加接近人类”。
“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的东西;因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有理性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
如果说过去认为上帝是人的最高本质,那么当上帝成为人的类本质的代名词时,“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中,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体现在对类本质的理解上。
对于类本质,费尔巴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类本质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中形成的。
在《精神现象学》的“自我意识”部分,黑格尔强调真正的自我意识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上、通过劳动的中介而形成的意识,因此这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外在的意识,而是内在于两个个体意识中的自我意识,或者说,这是相互间通过劳动交往形成的自我意识。
当然,在黑格尔那里,这种关系是倒立的,人只是自我意识的载体。
对于这种自我意识,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之后,将之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并从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中去理解个人。
“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
在这种统一中,人不仅把自己当作“我”,
也当作他人的对象“你”,从而在自身中也就既当作“我”也当作“你”,自己是在作为他人对象的“你”中成为自己的对象的,是“我”与“你”的统一。
“人本身,既是‘我’,又是‘你’;他能够将自己假设成别人,这正是因为他不仅把自己的个体性当作对象,而且也把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
这种“你”“我”关系,只有在人与人的现实交往中才可能形成。
因此,“人与人的交往,乃是真理性和普遍性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
第二,类本质是无限的、完满的。
宗教的上帝体现了人的类本质,上帝的无所不能正好表明了人的本质的无所不能,这意味着人的类本质是无限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无限中,人才能得出上帝的无限性和无所不能。
“无限者的意识,不外是对意识之无限性的意识。
或者说,在无限者的意识中,意识把自己的本质之无限性当作对象”。
第三,类本质是自由自主的。
在人的类本质中,理智、意志、心构成最为基本的东西。
“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
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
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
上帝的完善性正是人的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上帝的自由正是人的类本质的自由的体现。
比如理智,具有独立性和不依赖性,“只有思维着的人,才是自由的和独立的……一般说来,只有那自己就是自己的目标、自己就是自己的对象的东西,才是独立的和不依赖的”。
这是
对人的类本质的确证。
人的完善性、独立性表明人在类本质上是自由的。
费尔巴哈关于人本学的这些核心理念,成为青年马克思哲学理念的重要基础。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的颠倒方法颠倒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
与国家的理念,指出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相反。
在讨论市民社会时,其基础是人的类本质及其现实颠倒的思想。
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将市民社会、国家等都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
马克思针对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指出:黑格尔的国家是君主制国家,这是将人抽象为抽象人格、国家人格;与此相对,马克思提出民主国家,即从人出发的国家。
“人格脱离了人,当然只是一个抽象,但人也只有在自己的类存在中,只有作为人们,才是人格的现实的观念”。
这里的人们,就是政治意义上的人民,“在君主制中,整体,即人民,从属于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即政治制度。
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
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中,人的类本质存在颠倒为抽象的理性存在,并使之成为君主制的哲学根据。
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进一步来批判市民社会中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现实。
这些批判可以归结如下:第一,市民社会是一个私利性的社会,处于市民社会中的人是利己性的、原子式的个人。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就指出:在市民社会中,“人作为私人
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
在这个意义上,犹太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就是成为市民社会中的个人,这与其说是犹太人的解放,不如说是犹太人精神的实现。
因此,宗教解放并不能真正地解放犹太人。
第二,市民社会中的人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存在。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中的权力体现为相互对立的个体的私人权利,市民社会中的人都是“退居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与共同体分隔开来的个体的人。
在这些权利中,人绝对不是类存在物,相反,类生活本身,即社会,显现为诸个体的外部框架,显现为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
因而在市民社会中,人是丧失了自身的人,外化的人,是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从异化劳动入手来讨论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存在状态,从而实现了从政治异化批判向经济异化批判的逻辑转换。
第三,人的类本质对象化是人的解放之途。
对象化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通过对近代以来的哲学史的批判,费尔巴哈指出感性事物是未来哲学的基础。
这种感性事物当然不是思辨哲学之下的直接存在的东西,也不是世俗的、一目了然的、自明的东西。
“哲学,一般科学的任务,并不在于离开感性事物即实际事物,而是在于接近这些事物——并不在于将对象转变成思想和观念,而在于使平常的,看不见的东西可以看得见,亦即对象化”。
对
象化的另一个层面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决不能越出他自己真正的本质。
他虽然可以借幻想而表象出属于所谓另一个更高的种的个体,但他决不能再进一步脱离掉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他给予这另一个个体的本质规定,总只是从他自己的本质中汲取出来的规定;就是说,他只是在这种规定中摹绘出自己,使自己对象化而已”。
只有在这种对象化中,人的类本质力量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并摆脱人的异化状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正是从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出发来论证共产主义的合理性的。
在这些讨论中,“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构成了论述的基点。
(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