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专题1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重点词语
1.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专题1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识梳理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孟子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言现象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词类活用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 2一、文学常识1、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二、词语积累1、一般实词发:起,被任用。
举:任用,选拔,这里指被选拔任:责任、使命士:狱官。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喻:明白,了解恒:常。
过:犯过失入:指在国内。
出:指外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一、生与安乐—祸福相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篇即指出,人生在忧患中诞生和成长,但在安乐中却容易走向衰落和消亡。
这揭示了忧患与安乐这对矛盾体的辩证关系,二者相生相克,相互依存。
忧患孕育生命,安乐催生祸患。
二、忧患之利—砥砺意志忧患如磨刀石,可以磨砺个人的意志。
面对逆境,人们需要坚忍不拔、迎难而上,这正是磨练意志、增强韧性的良机。
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坚强和不屈。
三、安乐之弊—消磨斗志安逸舒适的环境往往让人沉湎其中,失去进取心和奋斗精神。
安乐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懒散懈怠,失去拼搏的勇气和动力。
故而,安乐不可贪图,只有在忧患中磨砺,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
四、忧患之需—防微杜渐忧患可以让人保持警惕,未雨绸缪。
当身处顺境时,容易掉以轻心,忽视潜在的危机。
忧患则能促使人们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从而避免陷入困境。
五、安乐之害—麻痹大意安乐会导致麻痹大意,让人失去危机意识。
当一切顺风顺水时,容易滋生懈怠和轻敌的情绪。
一旦遭遇变故,往往猝不及防,难以应对。
因此,居安思危十分重要,不能被安乐蒙蔽双眼。
六、安乐之戒—不可沉迷安乐犹如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消磨人的斗志。
过于沉迷安逸,会让人逐渐丧失进取心,失去生命的活力。
因此,切勿陷入安逸的陷阱,应时刻保持进取和拼搏的精神。
七、以忧御安—平衡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强调了忧患与安乐的平衡之道。
不能沉溺于安逸,也不能过分忧虑。
唯有以忧御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从而经受住人生的各种考验。
八、忧患意识—人生态度忧患意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它要求人们时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时刻准备应对各种挑战。
忧患意识使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避免陷入被动和困境。
九、忧患教育—立身之本文章指出,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人物都经历过忧患的磨砺。
忧患教育是立身之本,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品格,使其在逆境中不فصاوعلادئادشلاو.屈不挠,يفةهجاوم十、安乐警示—前车之鉴历史上,因安乐而衰敗的例子不胜枚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一、文学常识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
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任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
管仲(名夷吾)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百里奚从集市上赎出来,用他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第一段: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
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二段: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学常识】《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三、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仔细四、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古义:“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诽谤。
5、窥镜而自视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重点字词解释: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
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
//偶然进谏。
间,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满一年。
七、课文内容理解: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部编版八上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发:起,指被任用。
2.举:任用,选拔.3.士:狱官。
4.故:所以。
5.降:下达。
6.任:责任,使命。
7.苦.其心志:使……痛苦。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空乏:财资缺乏。
使动用法,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拂乱:使……受到不顺12.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坚强。
1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能:才能、才干。
14.人恒过.:恒:常常。
过:犯错误。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征:征验,表现。
色:脸色18. 发.于声:显露,流露。
19.而后喻.:了解,明白。
20.入.则:指在国内。
21.出.则:指在国外。
22.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3.拂.士:拂:通“弼”,辅佐。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4.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25.所以..动心忍性:用(通过)这些办法26.然后:这样以后27.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29.而死于.安乐也:在30.所以.动心忍性:用来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二、翻译下列句子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4.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一、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
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
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发,起,指被任用。
于,介词,从。
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
亩,田垄。
“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
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
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
士,狱官。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9)于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是,指示代词,这。
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知识点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知识点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是关于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知识点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感谢您的阅读!中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知识点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
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有哪些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有哪些一、重点词语解释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田地。
畎,田间小沟。
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
管夷吾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方法。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人恒过:常。
//犯过失。
衡于虑:思虑堵塞。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征:征验。
而后喻:明白,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有法度的世臣。
//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常。
生于忧患:生存发展。
二、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三、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饿其体肤(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
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四、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五、中心意思: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六、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一、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使动用法)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3.饿其体肤(饿:使……受饥饿。
使动用法)4.空乏其身(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使动用法)5.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
使动用法)6.动心忍性(动:使……震撼;忍:使……坚忍。
使动用法)7.人恒过(过:犯错误。
名词用作动词)8.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
动词用作状语)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
动词用作状语)10.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使……生存发展。
使动用法)11.而死于安乐也(死:使……萎靡死亡。
使动用法)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敌对的。
名词作形容词)三、一词多义1.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3)征于色(介词,在)(4)生于忧患(介词,在)2.发:(1)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2)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3.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拂士(同“弼”,辅佐)四、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发生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往上托,推举3.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4.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6.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7.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9.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五、重点句子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和民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以期提醒我们在忧患中成长,避免陷入安乐的困境。
首先,生于忧患的必要性。
忧患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不断进步。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揭示了生于忧患的奥秘。
只有经历过忧患,人才能真正成长,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其次,死于安乐的原因。
安乐使人懈怠,忘记忧患。
一旦人们沉浸在安乐之中,便很难自拔。
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衰亡,往往是因为内部腐朽,外部无患。
安乐使人们失去警惕,无法应对外部威胁。
那么,如何克服安乐死的困境呢?我们要保持忧患意识,不断自强。
孟子曰:“吾丧我马,亦可矣;吾丧我国,亦可矣;吾丧我身而国家不兴,吾将何面目见先王之地!”这句话表达了保持忧患意识的决心。
只有时刻警惕,才能确保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最后,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要在忧患中成长,不断自强,以确保国家和民族的繁荣。
同时,我们要警惕安乐的陷阱,以免走向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原创版)目录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义2.生于忧患的表现3.死于安乐的表现4.如何在忧患中成长,避免死于安乐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寓意深刻的名言,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需要在忧患中锻炼自己,而太过安逸的生活则可能导致一个人的衰败。
这里,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我们来看生于忧患的表现。
在忧患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能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人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例如,一个国家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往往会团结一致,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同样,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也会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
而个人在生活逆境中,也会变得更加坚强,更有毅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然后,我们再来看死于安乐的表现。
在安逸的环境中,人们容易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从而导致衰败。
历史上有很多朝代的衰亡都与此有关。
如明朝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朝政腐败,导致国家迅速衰落。
同样,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过于安逸,不求创新,也必将被淘汰。
对于个人来说,过于安逸的生活容易导致懈怠,不再有前进的动力,从而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么,如何在忧患中成长,避免死于安乐呢?首先,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认识到忧患是促使我们进步的动力。
其次,我们要在忧患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在忧患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安逸带来的陷阱,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进取。
总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主题告诫我们,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忧患中锻炼自己,不断成长,而避免沉溺于安逸。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三、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仔细四、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古义:"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诽你谤。
5、窥镜而自视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重点字词解释: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
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
//偶然进谏。
间,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满一年。
七、课文内容理解: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出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斯(9)人也(10),必先苦其心志(11),劳其筋骨(12),饿其体肤(13),空乏(14)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5),所以(16)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8)。
人恒过(19),然后能改。
困于心(20),衡于虑(21),而后作(22);征于色(23),发于声(24),而后喻(25)。
入则无法家拂士(2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7),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题目是后人所加。
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音字形舜()畎()亩胶鬲()曾益()拂士()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 任: 人恒过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通假字1. 曾益其所不能2. 衡于虑3. 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股国外患者3.名作动:人恒过(四)一词多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根据部编教材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根据部编教材整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XXX从田野中被任用,XXX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贩鱼卖盐中被任用,XXX被从XXX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XXX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XXX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祸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虑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一、文学常识⒈本文出自《孟子》中《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富贵不能淫》出自《滕文公下》。
《孟子》是记录XXX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一般认为是XXX及其弟子万章、XXX等人共同编著。
⒉XXX,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位置仅次于XXX,后世常把他和XXX并称为“XXX”,并称其为“亚圣”。
⒊XXX把XXX“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XXX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语文版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文版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预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一、文学知识l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载。
l〝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l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先人尊称为〝亚圣〞。
二、原文舜发(1)于畎(2)亩(3)之中,傅说举(4)于版筑(5)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7)。
故(8)天将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劳(15)其筋骨,饿(16)其体肤(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乱(20)其所为,所以(21)动(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恒(26)过(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虑,然后作(31);征(32)于色,发(33)于声,然后喻(34)。
入(35)那么无法家(36)拂(37)士,出(38)那么无敌国际乱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注释(1) 发:被起用。
(2) 畎:田间水沟。
(3) 畎亩:田间。
(4) 举:被举用。
(5) 版筑:筑墙时,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土,用杵捣实。
筑:捣土用的杵。
(6) 举于士:从狱中释放出来并被任用。
士:狱官。
(7) 市:市场。
(8) 故:所以。
(9) 任:担子,责任。
(10) 是:这样。
(11) 必:一定。
(12) 苦:使……苦恼。
(13) 心:心意。
(14) 志:志向。
(15) 劳:使……劳累。
(16) 饿:使……忍饥挨饿。
(17) 体肤:身体。
(18) 空乏:穷困缺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本文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首先,文章解释了括号前的字,如___发于畎亩之中,___说举于版筑之间等等,说明这些人都是在困难中成长起来的。
作者认为,人生必须先经历苦难,才能磨练心志,锻炼身体,以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的信念,迎接未来的挑战。
其次,文章提到人恒过,但只有经过反思,才能改正错误。
作者强调,必须在心中审慎权衡,深思熟虑后才能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向失败的道路。
最后,文章引用了___的名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说明一个人只有在困难中不断磨练自己,才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保持强大的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主张以仁义之道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现存篇目共七篇,是由他的弟子及其后人所编撰的。
本文出自后人之手,题目是后人所起,采用了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在字词方面,畎亩、___说、胶鬲、行拂、拂士都是我不太熟悉的字。
而曾、衡、拂、发等字有多种意义。
在活用方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引言、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经受磨练的好处、古今异义词、重点句子翻译和理解性背默。
2、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只有经历过苦难和磨练,才能达到真正的安乐和成功。
3、阐述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在生活上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行动上磨练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样才能达到“曾益其所不能,有余不足”的目的。
4、中心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三)
■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
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
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
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
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
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
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
“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
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
..:犯过失。
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
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脸色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
空乏
..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
入.则:在里面。
指国内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在外面。
指国外曾益
..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二、翻译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