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时不如地利》提纲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天时不如地利》的意思,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2.学习课文中描述天时、地利、人和的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词语。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1.课文《天时不如地利》2.多媒体教学设备3.学生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预测课文内容。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三)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含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词语,复习生字词。

(二)课文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活动a.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b.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感悟。

2.复习课文,熟读成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天时不如地利》,让学生理解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并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概念。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含义,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

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互相联系。

(4)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这篇文章。

1、作者简介及《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具体见PPT2、听录音,朗读课文(1)正音夫郭粟寡戚畔(2)指导朗读节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3、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解释加点字词。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提出观点,提挈全文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教案标题:天时不如地利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时不如地利”的意义和应用;2.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环境因素对决策的影响能力;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

教材和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白板和马克笔;3.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在白板上写下“天时不如地利”这个成语,并请学生尝试解释其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并与“天时不如地利”进行联系。

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天时不如地利”的含义和由来。

2. 解释环境因素对决策的重要性,并列举一些实际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案例分析(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场景或问题进行分析。

2. 学生需要考虑天时和地利因素,并讨论它们对于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影响。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其中包含一些与“天时不如地利”相关的问题。

2. 学生个人完成练习,并随后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答案和观点。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天时不如地利”的重要性。

2.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和练习中的表现,并提供反馈。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更多与“天时不如地利”相关的例子,并进行分析。

2.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环境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并记录下来。

教案评估:1. 学生对“天时不如地利”含义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评估能力;3. 学生在练习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4.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应用能力。

教案扩展: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环境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要求他们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天时不如地利”的原则,并撰写报告。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课件【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课件【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课件【三篇】【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准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不过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不过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不过(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协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协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协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协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课文结构】本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天时不如地利》教案长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天时不如地利》教案长版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教学目的】1.在熟读的基础上,讨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轻重关系,体会孟子的思想。

2.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集体朗诵和个人朗诵相结合,体会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1.在熟读的基础上,讨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轻重关系,体会孟子的思想。

2.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朗读文言文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之前学的《论语八则》是出自哪本书?由何人编纂?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著作?师: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文学常识参考: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3.解题。

回答预习题问题:(参考: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初读课文、翻译疏通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 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解释重点加点字: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2)【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之《天时不如地利》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之《天时不如地利》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之《天时不如地利》(六年级下)复习指南(本文为背诵篇目)一、字句解释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关键字: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如:比得上。

句译: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

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1)而不胜。

关键字: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之(1):代词,指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城池。

句译: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胜利。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关键字:夫:发语词。

得:得到。

是:这。

句译:(敌人)能包围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不能够胜利,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者,……也——判断句)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关键字: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武器。

革:用革制成的甲、胄、盾。

坚:坚固。

利:锐利。

句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

5.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关键字:委:抛弃。

去:离开。

之:代词,指代这个城池。

是:这。

句译:但是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逃离了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判断句式同上)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关键字:故:所以。

域:限制。

以:用。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限。

固:巩固。

国:国家。

威:建立威信。

句译:所以说: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限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用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坚固锐利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关键字:得:得到。

道:道义。

得道者:指施行仁政,得民心之人。

寡:少。

句译:施行仁政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没有施行仁政,不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亲戚畔.之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原意为: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用作动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原意为:稳固,安定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3.其他重点实词(1)七里之郭.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多助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得道..(8)寡助之至.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亲戚畔之亲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下顺.之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言文虚词(1)之①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②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③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天下之所顺 ___________________(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5.句子翻译(1)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

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

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时不如地利”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地利”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天时不如地利”的含义。

分析“地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天时不如地利”的概念和意义。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测学生对“天时不如地利”的理解。

第二章:地利的概念与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利”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地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地利”的概念和含义。

分析“地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利”的概念和作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展示“地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测学生对“地利”的理解。

第三章:地利的实际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地利”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地利”在农业、商业、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探讨“地利”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如选择居住地、就业等。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展示“地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利”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测学生对“地利”应用的理解。

第四章:天时与地利的对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时”与“地利”的对比。

让学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地利”优势。

4.2 教学内容:分析“天时”与“地利”的对比,探讨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运用“地利”优势。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利的天时条件下,运用“地利”来取得成功。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天时”与“地利”的对比及运用“地利”优势的方法。

孟子二章预习提纲

孟子二章预习提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预习提纲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简介。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收集整理“仁政”思想包含的内容:三、正课1.朗读课文(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翻译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环而攻之而不胜:环:而:夫坏而攻之:夫:兵革非不坚利也:坚:米粟非不多也:米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寡助之至:之:3.请给课文分层并归纳层意。

4.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5.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9.提问:文章中“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10.提问:文章中“故曰……天下顺之”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11.提问:本文的论证思路有什么特点?四、小结1.古今异义。

郭古义:今义:池古义:今义:去古义:今义:亲戚古义:今义:委古义:今义:域古义:今义:是古义:今义:2.通假字。

畔通“”:3.虚词。

之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而泉香而酒例夫环而攻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

五、作业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l.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____。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疆域固定震慑B.区域固守威吓C.限制巩固震慑D.限制巩固威逼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被人们称为亚圣 ,在儒家仅次于孔子,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课文题解】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原文: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孟子说: 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课文结构】本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 ,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思维训练】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得道者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二教学目标: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畔、夫三、把握中心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道的本意是道路 ,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 ,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四、论证过程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 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决定外因.有了人和 ,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正反论证.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五、复习总结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 .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了解课文层层递进的写法.教学重点:积累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观点.一、导入课文我们刚学了《论语》八则,了解到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圣人 .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 .我们今天要学的《天时不如地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散读、齐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3.说说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五、作业1. 背诵2.分类积累词句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圈划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子的翻译.2、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班级讨论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3、积累几个实词和虚词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环而攻之:指城郭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然而不胜者, :这样却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去:委而去之放弃域:限制,名词作动词.畔:通叛 .4、掌握几个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四、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1、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一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三段:分析论点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 ,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第四段:总结论点,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 ,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 ,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 , 仁政之道 .由此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2、关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四、朗读训练五、作业1. 背诵2.分类积累词句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孟子二章》复习提纲

《孟子二章》复习提纲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提纲:(一)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谈战争)分论点1:天时不如地利——论据:环而攻之而不胜(举例论证)分论点2:地利不如人和——论据:守坚城,委而去之(举例论证)(注意文中使用四个双重否定句式的作用:强调守城一方占据了有利地利条件,却弃城而逃,是因为失去了人和,从而有力的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总结: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由此强调“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第二部分:文章主旨(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谈治国)反面论证: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正面论证: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结论:君子战必胜。

(由治国回到战争)(二)主题拓展1、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运用实例。

天时: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

地利: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据长江天险以抗曹操,最终火烧赤壁,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

人和:牧野之战,商朝军队临阵倒戈2、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的例子得道多助:周文王勤于治理,施惠于百姓,得民心,最终周朝代商而立。

失道寡助:秦王朝暴政,二世而亡天下;商纣王骄奢淫逸,设炮烙酷刑,终失民心而亡天下;隋炀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提纲(一)复习提纲第一段:举例论证了艰难困苦的环境可以造就人才。

(逆境出人才)举例论证中,六个人物的共同点:出身贫贱,都历经了艰难困苦的磨练,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艰苦磨练的益处:1、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2、培养增长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第二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强调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即:“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原文)1、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要有忧患意识和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反面论证:“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原文)3、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10《孟子》两章复习提纲

2010《孟子》两章复习提纲

《孟子》两章复习提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学常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二、重点词语解释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7、得道者多助得道:施行仁义8、亲戚畔之亲戚:骨肉兄弟。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1、寡助之至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16、亲戚畔之:通“叛”背叛三、重点语句翻译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四、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如何利用地利克服天时的不利影响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如何利用地利克服天时的不利影响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如何利用地利克服天时的不利影响天时乃至国运,当是难以左右的。

但若不甘被人蹂躏,若想自己决定船到哪里靠,就得在利用好地利上花些巧思。

本文将利用军事、政治、经济三个角度分别介绍,在坚持对天时的敬畏和尊重基础上如何运用地利取得战胜困难的制高点。

军事:采取主动防御策略谋士孙子曾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想保家卫国,得深刻认识战争中国缘何如此。

咱们看看常见的天时不利因素有哪些。

一、雨雪大难,河流暴涨。

如孙武所言:“兵者,诡道也。

”带兵走军事教条,往往只会死于天灾人祸之下。

政客周恩来反复研究了鲁迅的《阿Q正传》后总结出一句“工夫在诸葛亮之下,神仙也未必做得到”,拿的就是这层意思:孔明比天气预报厉害,依据自身长处灵活应对,走主动防御策略。

二、地域复杂,交通不便。

道路崎岖、人烟稀少,除了对野战中的兵力和运输带来影响,还方便了敌军偷渡过河湖入侵本土。

好比美国的达拉斯就是一座无人问津的草原小镇,但只要核武库在那,谁也别想占领。

以上两点说得实在,那如何运用地利提升自己呢?下面介绍两种军事策略:以少打多和迅速攻破为突破口。

一、以少打多策略派骑兵奇袭敌后,可以在巧妙运用地形和地貌方面获胜。

错综复杂的山路和辽阔无垠的平原,对登山家和平民车辆的艰难脱离,在战士眼里是隐藏优势和精神支援的战利品。

这里人迹罕至,突袭敌人吃惊、击中对手要害、发动对方退却,就不止因为数量上的优势而赢得关键胜利。

二、迅速攻破策略为了突破被动局面,领导者应对战的攻坚能力和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做出比较充分的准备。

清军乾隆时期也学过游击战,把步卒藏在树丛中,只有等对方逼近近十米之内,才予以一起迎击,藉此免去了负伤的风险。

政治:奠定自身政治基础一个国家政治稳固,有利于经济稳定,从而保障国家安全。

政治上,国情和外部环境两面都要考虑周全:一、国内稳定稳图远不稳图近。

凡是国家政治本身就有不稳定的因素,需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决策,并且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力量,让政府更多地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孟子被人们称为“亚圣”,在儒家仅次于孔子,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教案主题: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教案目标:1.了解天时与地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3.掌握几个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案例;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2.掌握几个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案例。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2.启发学生思考天时与地利在自己身边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地图、图片资料、相关视频;2.学生准备:学生地理笔记本、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教师依次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图片(如高山、河流、沙漠等),并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2.提问:你觉得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有什么影响?Step 2:观看视频(1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关视频。

2.学生观看视频并做简单记录。

Step 3:案例解析(30分钟)1.教师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案例。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小组合作,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填写分析表格。

3.分组展示分析结果,学生进行讨论,整理出案例中天时和地利的重要性。

Step 4:相关讨论(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你觉得有哪些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2.学生发言讨论,并进行相关案例分析和思考。

Step 5:综合训练(1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地理环境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信息进行推测,分析该地区可能的发展情况。

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他们的推测结果,并进行讨论。

Step 6: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进行简单的课堂小结,总结天时与地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将课堂讨论的结果整理成一篇小结,写在学生地理笔记本上;2.准备下节课的相关预习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义 的 孟
题并不完整,你能把它加完 整吗?说说你的理由: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讲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仁 利。(治国亦以人和也!)得道者 政 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 孟 两个句子中间承前省略了一句 子 话,你能把它加上吗? 你的理
由是什么?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表现了孟子
__反__对__不_义__之__战_,__主______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__张__“__仁_政__”__统_一__天_的思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想下。
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战国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孟子反对不义战争,他向往尧舜功 绩,到处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使天下归 顺,达到“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孟子继承发展了前代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 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 一定的作用。

这篇课文标题“天时不如
仁 地利”,但是我认为这个标
中 考
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戚之所畔,故君子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有不战,战必胜矣。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1996年吉林题)
革之利。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 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 能取胜。能包围着攻打 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 令的有利条件了。虽然 这样,却还是不能取胜 (的原因),这是因为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

2、天时不如地利提纲 (1)

2、天时不如地利提纲 (1)

二、《天时不如地利》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作者孟子,名轲,人称“亚圣”,朝代战国,选自《孟子》,这是儒家经典之一,他与孔子的学说合称为“孔孟之道”。

我们还学过他的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

2、天时(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3、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形)4、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5、环.而攻之(围)6、得.天时者(得到,获得)7、然而不胜.(胜利)8、池.非不深(护城河)9、兵革..非不坚利(兵器,武器)(皮制甲衣)10、米粟非不多(粮食)11、委.而去.之(抛弃)(离开)12、域.民不以.(限制)(用)13、封疆之界.(界限)14、固国..(巩固)(国防)15、威.天下(建立威信)16、得道.者(道义)17、寡.助之至..(少)(达到)(极点)18、亲戚..畔之(亲属)(指族内)(指族外)19、亲戚畔.之(同“叛”,背叛)20、天下顺.之(服从)21、故.君子有不战(所以,因此)22、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23、作者在文中将论证范围从军事引向政治,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治国之道,充分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

24、本文论证结构是层进式,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修辞手法是排比、对比。

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②③段:这两段分别从攻城和守城两个角度举例论证。

天时地利(客观条件)、人和(主观条件)两两对比,层层递进。

微教案《天时不如地利(二)》李斌

微教案《天时不如地利(二)》李斌
220秒
环节二
深入剖析中心论点,指出文章的艺术特色如:排比、对偶
200秒
环节三
总结知识点内)
引出苏轼的相关拓展历史知识,显示联系二维码以便联系
20_秒
新泾中学微教案
授课教师姓名
李斌
学科
语文
教龄
7
微课名称
天时不如地利(二)
视频长度
6:38
录制时间
2017年8月
知识点描述
1.学习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2.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适用对象
初一、初二、初三
教学过程
内 容
时间
1、片头
明确学习目标
40秒
2、正文讲解
(6分钟左右)
环节一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中应用得举例论证方法及由事到理的层层推进的关系。
新泾中学微课教学设计表格
主讲教师姓名
李斌
讲授内容
七年级(年级)语文(学科)
(教材版本)沪教版
(课目/知识点/主题)《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类型
☑知识讲授 □ 解题演算 □ 问题答疑
□ 实验演示 □ 学习活动 □ 其他
制作手段
☑屏幕录制型微课
□现场录播型微课
□混合型微课
微课简介
(一般最多不超过150字)
孟子的文章富于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明了其论证的逻辑,使用图解的方法,加以精讲,以视频的形式跨越时空,是十分贴切的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作者孟子,名轲,人称“亚圣”,朝代战国,选自《孟子》,
这是儒家经典之一,他与孔子的学说合称为“孔孟之道”。

我们还学过他的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3、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4、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5、环.而攻之(围)
6、得.天时者(得到,获得)
7、然而不胜.(胜利)
8、池.非不深(护城河)9、兵革
..非不坚利(兵器,武器)(皮制甲衣)
10、米粟非不多(粮食)11、委.而去.之(抛弃)(离开)
12、域.民不以.(限制)(用)13、封疆之界.(界限)
14、固国
..(巩固)(国防)15、威.天下(建立威信)
16、得道.者(道义)17、寡.助之至
..(少)(达到)(极点)
18、亲戚
..畔之(亲属)(指族内)(指族外)19、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20、天下顺.之(服从)21、故.君子有不战(所以,因此)
22、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
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23、作者在文中将论证范围从军事引向政治,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治国之道,
充分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

24、本文论证结构是层进式,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修辞手法是排比、对比。

第②③段:这两段分别从攻城和守城两个角度举例论证。

天时地利(客观条件)、人和(主观条件)两两对比,层层递进。

2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运用排比的修辞,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2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天时不如地利》译文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5、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