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化学核心概念原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案例

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案例一、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平衡》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案例描述1.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图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并提问:“这些图像反映了什么化学原理?”学生回答:“化学平衡。
”教师继续提问:“什么是化学平衡?如何建立化学平衡?”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1.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教师通过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反应前后物质浓度的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改变反应条件,化学平衡会发生什么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
1.探究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化学平衡的移动。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加热反应容器,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并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温度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教师继续提问:“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化学平衡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浓度、压力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出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力。
1.创新应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工业上如何提高合成氨的产率,或者如何减少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新课标视域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新课标视域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必备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新课程视域下,各中职学校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响应教育号召,提升化学教学设计与课堂效,在有限的时间内扎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思维,并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文章基于当前中职化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希望可以对中职化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中职化学;优化措施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各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改变。
中职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在中职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和走入社会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视域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中职化学教师应当思考的首个问题。
重视中职化学教学设计与素养培养为现代化社会及时输送高质量的复合人才。
1.优化中职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新课标的教育要求中,提出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其也成为了现阶段中职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与此同时还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人才的需求提供了保障。
在我国现阶段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中职阶段属于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佳年龄段,对出现的新型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
因此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并注重教学中的趣味性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思考。
1.当前中职化学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改变。
但就目前中职化学教学现状而言,不少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及其教学建构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及其教学建构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近年来,“大概念”教学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化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及其教学建构,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以期推动高中化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本文将首先介绍“大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点,然后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概念”及其重要性,接着探讨如何构建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化学教学框架,最后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和探讨,能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二、“大概念”的内涵与特征“大概念”(Big Ideas)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特别是科学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在某一学科或领域中具有统摄性、迁移性和解释性的核心概念或原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大概念不仅是知识体系的核心和骨架,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大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它通常涵盖了某一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基本原理和重要方法。
在高中化学中,大概念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反应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也可能是一个关键的科学概念,如原子结构、化学键等。
这些大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大概念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大概念具有统摄性,能够统领和整合学科中的其他概念、原理和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
大概念具有迁移性,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不同的情境和问题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大概念具有解释性,能够帮助学生解释和预测化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建构大概念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大概念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大概念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一、前言高中化学教育是指学校在高中以化学为主要学科进行的教育。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及其变化,是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高中阶段,化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要将基本化学原理和概念传递给学生,更要在学生中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结合高中化学课程特点,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化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化学学科中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化学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根据教育部《高中学校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化学学生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高中化学学生应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并能熟练使用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2.质疑精神与实验精神。
高中化学学生应具有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也应具备实验精神,勇于探索和实验,遇到困难能够挑战自我,不断探索新思路。
3.生活应用与创新思维。
高中化学学生应能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也具备发掘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基础。
4.国际视野与团体合作。
高中化学学生应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化学科学的最新发展与成果,并能通过团体合作、交流互动,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5.生态环境与社会责任。
高中化学学生应具有对生态环境的基本认识,了解化学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同时也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和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三、高中化学课程特点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中学化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学生关于化学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主要特点包括:1.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内容更加深入。
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了化学基本概念和方法,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规律和化学原理。
其中有些概念是较难掌握的,如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化学键等。
核心的化学概念知识及教学

激活学生已有认识, 通过学生的大胆 猜想、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参与概念理 论观点的建立,在探究体验中建构概念, 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与未知的概念有机 结合起来。
例如:
建立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让学生分析 他们熟悉的物质,逐渐认识到有限的元 素与庞大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
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已知的酸碱 盐溶液具有导电性、阴阳离子形成的知 识,让学生发现、分析问题,建立起新 概念。氧化还原反应从熟悉的反应入手, 发现存在的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新概念。
在学习硫酸铜溶液之பைடு நூலகம்看到的只是蓝色
溶液,学习之后,能“看”到 Cu 和 SO42 ,认识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物质的 性质,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 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脱离了化学方程 式的束缚,用离子反应的观点分析问题。
2
例如: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对物质的组成 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定性到定量层次, 将宏观的质量、体积、浓度与微观的微 粒个数之间建立联系和定量关系。
③发挥概念知识的认识功能
高中课程将概念知识放在“常见无机物 的性质和应用”主题中,旨在发挥概念知 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例如:
分类和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对研究物 质性质有指导作用,物质的类型,与 物质间的反应,物质中元素化合价与 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为新物质性 质预测提供思路。
例如: 在电解质与电离、离子反应的概念知识 指导下,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 中的存在状态和行为。认识物质在水溶 液中的反应实质。
例如:
“物质的分类”一节,大部分学生会把探究目 标定位在各类物质的相互反应关系上,很少会 意识到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意义何在。 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体现元素与物质的 关系,体现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使知识观念 化,整体化。 有了观念的形成,在学“氧化剂和还原剂”一 节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 探究活动中,以铁及化合物为例,运用氧化还 原理论探究氧化性和还原性。而不是就事论事, 能在变化多端的反应中悟出规律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钠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与实施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钠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与实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描述钠与水的化学反应过程;2. 能够明确钠与水反应产物的特点和性质;3. 能够分析和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 能够评价钠与水反应对环境和安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通过实验演示钠与水的反应过程;2.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体验钠与水的化学变化;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钠与水反应产物的性质和特点;4.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钠与水反应后产生的现象和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验装置和实验物质,激发学生对钠与水反应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演示钠与水的反应过程,并观察产物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 讨论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钠与水反应产物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实验结果,总结出钠与水反应的规律性。
5. 知识拓展教师向学生介绍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理解反应机理和原理,并展开知识拓展。
6. 总结评价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学生评价钠与水反应对环境和安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七、教学手段1. 实验装置和实验物质;2. 实验记录表和观察记录表;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教学课件和教学实例。
八、教学评价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报告和观察记录,评价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2. 布置钠与水反应相关试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 进行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4. 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要关注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实验,做好实验安全防护工作,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大概念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以九年级“溶液”主题为例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大概念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以九年
级“溶液”主题为例
单媛媛;郑长龙
【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年(卷),期】2024(25)1
【摘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基于大概念的建构,整体设计和合理实施单元教学。
如何抽提凝练主题大概念,并结构化地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是实施大概念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
结合“溶液”主题,系统性结构化地呈现大概念单元教学的设计理念与实践。
研究认为:通过基于学科理解探寻大概念、基于学习进阶明确大概念、基于单元整体落实大概念可以系统抽提、持续聚焦特定主题的大概念;通过逻辑拆解总目标为课时学习目标、本原性问题驱动挑战性学习任务、持续性开展目标导向的学习评价,可以进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
【总页数】7页(P31-37)
【作者】单媛媛;郑长龙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8
【相关文献】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单元教学设计
——以"酸和碱"主题为例2.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式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生
态系统的稳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为例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以“水和溶液”为例4.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化学大单元作业设计——以“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单元为例5.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视角下概念课教学实践——以“生活中的轴对称”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最新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2024年最新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引言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2024年最新化学课程标准,为广大师生提供详细、专业的指导。
我们将分析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新增内容以及教学建议,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新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1.1 课程结构2024年最新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增了“研究性学习”模块,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1)增加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内容,强调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在物质结构中的作用,以及物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2)强化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教学内容,新增了“化学反应热力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两部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3)优化了“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强调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验思维的训练。
1.3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
二、新增内容解析2.1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化学相关的课题,通过调查、实验、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最后撰写研究报告。
2.2 化学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化学反应热力学主要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包括反应热、焓变、熵变等概念。
化学反应动力学则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现象,涉及反应速率方程、平衡常数等内容。
三、教学建议3.1 重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教师应注重讲解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一原理。
3.2 强化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提高学生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3.3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应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钠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与实施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钠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与实施一、教学设计目标1.了解钠与水的反应原理2.掌握钠与水的反应方程式3.能够观察和描述钠与水的实验现象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三、教学设计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了解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特点及反应规律,为今天的学习做铺垫。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钠与水的反应原理,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方程式等。
重点介绍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实验现象。
3. 实验操作(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自行操作实验步骤,老师进行指导和监督。
实验材料:钠片、蒸馏水、试管、试管夹、点火棒等。
实验步骤:a. 将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b. 用试管夹夹住一片钠片,小心放入试管中;c. 观察钠片与水的反应过程。
实验指导:学生要认真操作,小心处理钠片,避免受伤。
实验后及时清理实验器材。
4. 实验现象观察及描述(20分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描述。
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设备将实验现象放大展示,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和讨论。
5. 总结(10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中发现的规律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产生的氢气有什么用途,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四、教学设计实施效果评价通过实验教学的开展,学生对钠与水的反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化学反应产生了更强的兴趣。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教学设计实施的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结合新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频展示等方式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化学新课程标准2024

化学新课程标准2024引言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国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化学课程进行了全新的改革。
本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强化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课程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化学实验;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化学思维方法,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内容2.1 必修课程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实验等模块。
2.2 选修课程包括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
三、课程实施3.1 教学建议- 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2 评价建议- 注重过程性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 结合笔试、实验操作、研究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课程资源- 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化学教材。
- 实验设备:满足化学实验教学需求的设备。
- 网络资源:化学学科相关的网站、数据库和在线课程等。
五、课程修订本课程标准每四年进行一次修订,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修订过程中将充分考虑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化学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结语化学新课程标准2024的制定和实施,将为我国的化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教案

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教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化学学科,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3.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3. 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
4.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5. 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
6.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教学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实验和案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
4. 创设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探究等,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化学反应。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和分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讨论。
4. 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考察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2. 注重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大概念理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

基于大概念理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发布时间:2022-09-04T18:13:08.31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8月3期作者:郭磊[导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大概念的理论给学生开展单元教学,在此过程中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让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大概念的基本内涵,其中需要提取出每个大单元的概念,然后将其整合为一个教学体系,给学生在课堂上全面地介绍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大概念的引领下更好地吸收其中的知识线索,从而基于递进式学习模式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
这样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在化学学科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可以了解更加深层的化学原理。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大概念理念下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的优势以及基于大概念教学理念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两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郭磊山东省聊城市水城中学【摘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大概念的理论给学生开展单元教学,在此过程中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让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大概念的基本内涵,其中需要提取出每个大单元的概念,然后将其整合为一个教学体系,给学生在课堂上全面地介绍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大概念的引领下更好地吸收其中的知识线索,从而基于递进式学习模式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
这样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在化学学科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可以了解更加深层的化学原理。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大概念理念下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的优势以及基于大概念教学理念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两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大概念;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课堂设计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8-173-01引言大概念并不是一种基础的概念,而是在教学整合背景下所产生的教学形式,将课本中其他的小概念聚合起来,然后给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框架。
大概念教学模式既是单元教学的理论指导,也是突破当前化学教学局限性核心,因此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研究以“化学平衡”教学单元为例

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研究以“化学平衡”教学单元为例一、本文概述在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核心素养不仅涵盖了知识与技能,更强调了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在此背景下,化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有效地进行化学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提升科学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成为当前化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研究,以“化学平衡”教学单元为例。
文章首先介绍了核心素养理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化学平衡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对“化学平衡”教学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以实现教、学、评的有效融合。
在教学设计方面,文章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策略选择,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教学实施方面,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方式,展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评价方面,文章提出了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文章总结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展望了未来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本文旨在为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化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研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化学教学研究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以“化学平衡”教学单元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到化学教学中。
在“化学平衡”单元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浅谈核心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浅谈核心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李雪佳,蔡亚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国外对核心概念的研究较多,费德恩认为核心概念是教师希望学生记忆、理解并能在忘记其本质或周边信息之后,仍能应用的陈述性知识。
他认为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教师对知识去粗存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聚合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的,能广泛的应用于任何学科的概念。
他强调的核心概念具有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作用。
笔者认为,化学核心概念是处于化学学科中心的知识,是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并具有能有效地联系其他概念的属性。
例如,定量研究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其知识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内容中。
通过定量研究中量的思想,有助于将质量和物质的量这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联系起来(质量是宏观上量的积累,物质的量是微观粒子数目的积累),所以定量研究可以看做是中学化学阶段的一个核心概念。
一、核心概念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化学知识的特点,可将化学知识分为三类:理论知识、事实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
理论知识可以包括化学概念(如物质的量)和化学理论(如物质的结构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骨架。
事实性知识主要指的是元素化合物知识,是理论知识的承载,也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操作性知识主要是实验操作、实验技能等。
本文认为核心概念能有意义的组织和引领理论知识和事实性知识。
奥苏伯尔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提出了下位学习法(如图1)。
下位学习法是指在上位概念1的引领下,联系已有的知识,通过同化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的过程。
本文认为在下位学习法中,概念1即是核心概念,它的作用是引领和组织零散的知识。
概念1概念2概念3新概念图1下位学习同样,在化学教学中,也应为新知识寻找理论归属即核心概念,在核心概念的引领下,将新知识的学习与已有知识的建立联系,使新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同化的过程,构建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网络。
二、核心概念引领作用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新版化学教材涉及两个必修、六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包含3~7个专题不等。
在概念原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盐类的水解”为例

总第362期2021年5月在概念原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盐类的水解”为例贾鹏霞摘 要:中学化学概念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关键,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盐类的水解”为例,针对如何在概念原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盐类的水解;概念原理教学;核心素养作者简介:贾鹏霞,本科,二级教师。
山西省石楼中学,440100一、研究背景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原理,了解了水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具有了分析简单平衡体系的能力和分析溶液中各种粒子微观行为的能力的基础上,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化学平衡的认识。
需要让学生认清盐溶液中多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认清盐溶液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这两个平衡体系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本课尝试以情境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密切围绕学科核心概念进行教学,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因,帮助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学会运用此原理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环节 1.环节一:创设情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种盐,如NaCl ,Na 2CO 3,C 5H 8NO 4Na ,NaHCO 3等,其中NaCl 与C 5H 8NO 4Na 主要被用于作食品调味,而NaHCO 3和Na 2CO 3往往被当作“碱”用于清洗油污和工业制造,尤其是Na 2CO 3又被称为“纯碱”。
提问:Na 2CO 3本应该是盐,为什么被叫作碱呢?设计意图:从生活引入,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价值,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快速切入主题,引出下一环节的探究内容。
2.环节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1)实验探究:用pH 试纸测定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并填写表1。
表1 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NaCl Na 2CO 3NaHCO 3NH 4Cl Na 2SO 4CH 3COONa (NH 4)2SO 4酸碱性盐的类型(2)结果分析: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可归纳出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见表2。
初高中化学核心与本质教案

初高中化学核心与本质教案
教案主题:化学核心与本质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的核心概念和本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化学的核心和本质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化学的核心与本质概念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化学核心与本质的教学资料,实验装备和实验原料。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实例引入化学核心与本质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化学的核心和本质概念,包括物质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等。
3.实验:设计一个与化学核心与本质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体会化学的奥秘。
4.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化学核心与本质的概念,以及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并提出问题和疑惑。
5.总结:教师总结讨论的结果,澄清学生的疑惑,加深对化学核心与本质概念的理解。
6.拓展:教师提供相关拓展知识,让学生探索更深层次的化学奥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化学核心与本质是化学学习的关键,应该注重培
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心得:化学核心与本质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概念,才能更好地学习
和应用化学知识。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化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基于核心概念设计中学化学教学——以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变化为例

应 的 中学 化学 教学 的具 体 教学 内容 如 表 1 。
作者简介 : 林红焰 ( 1 9 7 4 一 ) , 女, 福建闽侯 市人 , 北京景 山学校 , 中学高级教师 。
宋晓敏 ( 1 9 6 6 一 ) , 女, 北京市人 , 北 京 市 八 一 中学 , 中学 高级 教 师 。
陈争 ( 1 9 7 3 一 ) , 女, 江苏南京市人 , 北京市第 1 0 1中学 , 中学 高级 教 师 。
2 5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 科 学 版 )
图1 定 量认 识 物 质 及 其 性 质 的 核 心 概 念框 架
表 1 中学化学关 于定量认识物质教学内容的梳理
核 心 内容 学 段 教 学 内容
初 中 混合 物 中 各 物 质 的 含 量 可 被 测 定 和 表示 初 中 初 中
第 8卷 第 2期
2 0 1 3年 6月
北 京 教 育 学 院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OU R NA L OF B E I J I N G I N S TI T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N(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通 过 以上 对 于 中学 各学 段 教学 内容 的分 析 我们 可 以看 到 , 核心 概念 的教 学不 是一 节 课 就可 以 完 成的 , 需 要 多节 课 甚 至是 更 长 时 间 , 多 角 度 的学 习 才 能形 成认 识 , 应 在 核 心 概念 “ 物 质 的组 成 与 变 化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作者:***来源:《新课程》2024年第12期化学是探索物质变化本质与规律的学科,高中化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学科大概念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理解化学现象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文以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为例,探讨了基于学科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期望为高中化学教师提供参考。
一、明确核心概念,引入新课内容核心概念既是构建教学框架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周期表应用的关键,教师在明确了核心概念后,需要构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单元教学框架,这一框架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回顾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基础知识;深入剖析元素周期表的编排规律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验,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性质;指导化学反应等实际应用,总结归纳周期表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每一横行构成一个周期,每一纵列形成一个族,这样的编排方式不仅清晰地展示了元素的排列顺序,还揭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呢?为什么元素性质会呈现出这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这些问题,教师成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随后,教师详细解释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师指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会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元素的物理性质上,如熔沸点、密度等,还体现在元素的化学性质上,如化合价、化学反应活性等。
元素性质会呈现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与其原子结构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也会发生变化,这直接影响了元素的性质。
最后,教师表示本节课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深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并鼓励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掌握这一强大的化学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化学核心概念原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化学概念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学概念因其抽象性使教学难度较大。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死板、乏味,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新课
程教学中要求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挖掘概念原理的多重功能
,注重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和认知功能,需要我们从以下几点入手:
1.准确把握两大反应内容的深广度
在化学1中的概念知识同以往的较大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
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分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
教师在进行某概念知识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该内容在化学1中应该处理到何等程度,更深入地介绍分布在哪个选修模块。
这样,实施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
2.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如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知的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阴阳离子形成的知识,让学生一步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新概念,从而解决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也是让学生分析他们熟悉的化学反应,从而发现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情况,进而建立概念。
教师要让学生从熟悉的现象或事实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认识。
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激活学生的已有认识,如让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等,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上,让学生参与概念理论观点和建立,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和假设,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建构概念,使学生了解化学概念的实际用处,使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与未知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
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录像、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或实验数据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过程图,使本身肉眼不可见的现象或事实在学生面前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数据在概念教学中也使学生的认识不是仅仅停留在感觉,而是有客观的数字作为判断的依据。
概念知识在化学1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同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文字的描述,而是通过微观示意图、真实的实验现象,加以数据和活动栏目等,共同帮助学生建构认识。
即凸显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终态,静态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概念知识的抽象性,便于学生理解。
4.实施观念建构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
化学1概念教学强调观念建构(包括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等),改变原来概念教学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释问题或现象。
因此,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念的建立,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
概括地说,就是要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
观念构建为本的教学在内容上也选择和讲授事实性知识,但事实性知识的作用更多地是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最终目的是要在这些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深层的、可迁移的观念或观念性知识。
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地把本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与此同时,观念建构为本教学强调要把学生置于真实有意义的学习环境里,通过问题解决和活动探究去建构观念而不是仅仅记忆事实。
观念建构为本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关注学生深层思维技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等综合思维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超载事实的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思考。
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中:可分6个环节让学生建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间的转化”这一基本观念。
①你知道吗?:在氯气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提出问题思考)
②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电子转移的情况
③结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④概念引出:人们把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⑤问题解决:
⑥拓展视野: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简单了解: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和卤素离子的还原性)
5.运用探究活动实现整合教学
探究教学运用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比较容易,教师常觉得在概念教学中很难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也常常觉得概念学习比较抽象难懂。
以“离子反应”概念教学为例:
①活动与探究:物质量浓度相同的盐酸、醋酸、氢氧化钠和氨水进行导电性实验
② 概念引出: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的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
③ 交流与讨论:碳酸钠溶液分别与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的现象,说明反应的实质是否相同?
④概念引出: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⑤信息提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⑥问题解决: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训练
6.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
由于受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的影响,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述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市场上的习题教辅资源往往偏难、繁、旧,所以出现了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改变原来的习题处理方式。
首先:要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
其次: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应该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放在新知识获得后处理,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对习题教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合、考点适合的题目,要对新型题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认为在习题中出现的信息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有些综合题目,总是给出情景信息,而这些内容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的。
并且这些综合题目也是习题发展的趋势。
7.坚持不懈做好教学反思:
提倡教师要建立教学工作档案,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可包括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处理精彩的片断、教学后的反思等。
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化学1中概念原理知识的教学工作档案的内容范畴:
(1)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或设计片断
(2)学生的问题:
①学生对元素物质关系的已有认识;
②学生在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相互关系的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
③学生如何理解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④学生在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过程中的模糊认识;
⑤学生在书写离子方程式中存在的主要错误;
⑥学生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时存在的困难
(3)教学反思:
① 在本章教学中提出的哪些问题具有驱动性,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② 在这些概念原理教学中,哪些教学方法比较有效?
③ 哪个核心概念的课上得最成功?为什么?
④ 学生学习物质的量相关概念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4)收集的教学资源(教学动态、教学设计、课改动态、教育理念、相关论文及录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