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社会大变革(社会大转型时期)时间跨度: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长达500多年。
春秋、战国: 动荡时期、转型时期、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的时期1东周的建立与分期1)平王东迁都城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年东周时期是一个政治上分崩离析,道德上危机重重的时代。
(2)分期:春秋(前770——前475年)得名:《春秋》•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战国策》•A政治体制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向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转变,历经500年,完成社会大转型。
•B分裂: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连年战争,社会动荡。
(由统一走向分裂,再由分裂走向统一)• C 列国进行内政改革:•1)背景:A经济领域的变革,铁器、犁耕的使用,土地的买卖和竟占;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整个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局面•B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改革2)目标:富国强兵(改革的原因:背景+目的)3)内容:废世卿世禄制,起用贤能之士;耕战并重等4)结果:A推动社会转型,封邦建国体制逐渐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形成.B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秦强大起来为统一全国奠定物质基础2)礼崩乐坏(政治体制变革、分裂混战)的原因:• A生产力发展、铁器、犁耕技术的使用瓦解了井田制;(新经济)•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内政改革,封邦建国制破坏,社会动荡;(政治)• C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士”活跃(新阶级)• D整个社会追逐利益、注重实力竞争,百家争鸣(思想、社会风气)•(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权力转移的轨迹:•春秋时期政治动荡,政治权力逐步下移。
•最后不同程度地朝君主集权方向发展。
•(列国内部的权力纷争,大体沿着这一轨迹转移)(1)生产力发展(直接代表——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1)农业:提高到新水平(原因或表现)A 新工具: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铁制农具:铲、锸、镢•农用动力变革:犁耕依据: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青铜牛尊• B 耕地面积:大量空旷生地被开垦(为农耕熟地),耕地面积扩大• C 政策鼓励:各国推行奖励农耕的政策2)私营手工业和商业:活跃• A 先前“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在官营手工业之外出现私人手工业——代表:鲁班• B商业活跃——代表:越国范蠡•(2)生产(社会)关系变革:• A 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活化历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以《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为例谈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海南汇中学包克林【背景与场景】历史解释是全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确定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具体内涵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思考与践行的问题。
笔者在本学期带教青年见习教师,其中叶佳老师在试讲《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这堂课时,在具体进行历史解释的教学时暴露出一些问题。
1.在说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时,引用了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材料,并出示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图片。
设计的问题在于,这段文献是评述,虽能依据材料能得出礼崩乐坏的结论,但学生的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2.在介绍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变革时,引用樊树志《国史概要》,介绍铁器、牛耕的出现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各国为生存而纷纷进行变法的概况,并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
这些陈述类的史料,虽然介绍清楚了经济、政治变革的内容,但经济变革与政治、思想、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尚未清晰的揭示出来。
3.在介绍百家争鸣时,出示儒、法、道三家的言论材料并引导学生提炼其核心观点,然后指导学生填写三家主要思想表格。
这样安排虽能了解主要观点并掌握基础知识,但缺少对其思想的价值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认识。
【归因与策略】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再来看看课标中关于历史解释的陈述。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叶老师教学充分的做到了以史料为依据,但是对历史理解、理性分析还有客观评判的认识与实践还略显不足。
高一历史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PPT课件

社会大变革
西周灭亡后,周天子控制
的土地越来越少,在诸侯国中 的威信逐渐降低。郑国国君郑 庄公对周王傲慢无理,周王亲 率军队讨伐郑国,结果被打得
溃不成军,自己的肩膀也中了
一箭。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 周王慢慢仅存有天子的虚名。
郑庄公(雕像)(前757—前701年)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 季氏》
百家争鸣
主要学 派 代表人物 孔子 主要思想 仁、克己复礼 仁政 熔礼、法于一炉 肯定社会变革 提倡“法治” 君主集权制 影响 在世不得志;汉以后 逐渐成为正统;对中 国文化影响深远。
儒家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法家
积极:适应时代需要,受到 当政者欢迎;促成统一完成。 消极: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容易激化矛盾。
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
治的根本区别。”他们还指出,“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 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 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
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
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西周的灭亡——平王东迁,东周建立
东 周
春 秋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战 国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文献选读:(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
调“《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以期加深语气。 稳定秩序和安抚人心的道理,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更加流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充分体现 了社会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 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2.影响 (1)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
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
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 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 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使文化下移, “士”阶层活跃起来。
二、主要派别 及主张
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 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 智慧纷呈。
(一)儒家——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
1.孔子
从“累累若丧家之犬”“孔老二”到“万世师 表”“至圣”“素王”“至圣先师”,孔子可
真是经得起多少诋毁,就担得起多少赞美。
2.孟子
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
“仁政”
说,主张施行“仁政” (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 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
民本的民本思想,成 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主张 “性本善”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 的善性
⇓
制出现,井田制瓦解。 3.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社会变革(包括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政治制度)
历史课件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法治
“以法为教”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以上材料选自《韩非子》
•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 思想:否定现实政治 主张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影响: “无为而治”成为后世王 朝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 依据。 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无为而治
材料一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 守之,万物将自化。
商鞅变法
• 奖励军功按功受爵--有利于新兴地主登上政 治 • 废分封,行县制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稳定社会秩 序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利于封建经济的 发展 “燔诗书而明法令”-- ----------统一思想
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 定基础
战国:孟子
思想:仁政
依据:人性善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民贵君轻)
战国:荀子 思想:礼、法结合 影响: 汉朝以后成为正统,
依据:人性恶
荀子的性恶思想也被后 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
但是儒家所强调的“仁”等 道德规范,对中国历史却产 生了重要影响。
中央集权
材料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阶级关系变化
私田 的增 多带 来的 影响
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阶级关系的变化
一部分奴隶主贵族 耕种井田的奴隶
封建地主
依附农民
社会风气变化
• 材料七:“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 地馀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女子 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後宫,遍 (女子打扮、学文艺来通过做侍女、歌女生活) 诸侯。” •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 纹不如倚市门”。(可看《史记货殖列 传》) 追逐利益、实力竞争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东周的分期、百家争鸣的含义、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理解: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变革表现、成因及其影响②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及其意义。
阅读教材,知道东周分期、百家争鸣含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通过老师导读、分析,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是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变革的反映。
②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学术和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①重点:百家争鸣主要学派的主张②难点: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三、教学过程导入:西周建立以后,为巩固统治,在制度上有何创新?(教师提示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西周时期制度创新师:这种制度在西周末年被逐渐破坏了。
同学们一定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吧,西周末年,少数民族犬戎乘机攻破了西周都城镐京,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历史上叫做东周。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东周师:这个段历史时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长达500多年。
又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得名是由于鲁国史书《春秋》和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还有其它说法,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探究。
板书:一、东周的建立——大动荡ppt:展示春秋、战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春秋战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个时期的特点——大动荡。
师: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初年的封邦建国体制逐渐走向了瓦解。
西周初年诸侯们表面上还能给周天子面子,打着周天子的旗号。
如齐桓公就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而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们连周天子的招牌都不打了,周天子连生计都要依赖诸侯了。
出示ppt: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宋王应麟《三字经》板书:二、大变革1、经济:铁农具、牛耕、土地私有2、政治: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改革内政3、阶级关系:自耕农—地主阶级产生4、社会风气:追逐利益、实力竞争5、思想: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师:经济决定政治。
【历史】百家争鸣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档案
孔子(清代画像)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卒: 前551年~前479年 籍贯:鲁国(今山东曲阜 )
头衔: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春秋》、《诗经》、《论语》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思想的核心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复习导入
政治变革:各国变法改制,加强 中央集权和王权
战国时期 的社会变革
经济变革:铁器牛耕的普及,确立 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现从奴隶制 走向封建制
思想变革:百家争鸣,儒家兴起
名词释义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影响较 大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百家争鸣 各学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各种问题著书讲学,
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
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全盛在战国
老子 孔子 孙子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档案
老子(明代画像)
姓名:姓李,名耳,又称为老聃 生卒:约前571年~前471年 籍贯:楚国(今湖南) 头衔: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老子》(《道德经》)
成书于明清。 孙武(后世想象画)
三、百家争鸣
1.政治背景: 社会大变革,旧制度瓦解 ↓
诸侯招贤纳士,建立新秩序来强国 ↓
宽松的学术氛围
学者们对如何解决当时的社会 问 形题成,不春同著秋后的书期学讲诸派侯学国。,互相论战,
2.经济背景: 铁器牛耕的普及,经济极大发展 ↓ 更多人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学术活动
漫画“庖丁解牛”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知识点素材中国古代史考点梳理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的编年史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①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2、春秋时期社会变化:(注意三点)(1)经济发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是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2)王室衰微:社会经济发展使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郡县制出现,分封制瓦解,周天子地位下降,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霸主地位)。
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秋无义战);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固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在不断的战争中,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民族交融)。
3、春秋首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
●战国时期形成的标志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将晋国分了(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田氏代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周朝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国吞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仁、义、礼 是儒家思想学说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尊君爱民、重义轻利 是儒家基本的思想倾向。
第三,以孔子为师。
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除老子外,代表人物有庄周等。
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在道家学派看来,道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最理想的状态,因此,道家把道 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儒家之名源于六艺之教和孔子的职业。所谓六艺指的是 “礼、乐、射、御、书、数”,在春秋时期,人们习惯上 称懂得古代礼仪、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而孔子在三十 多岁时,就以深通礼乐而著名,后人就将孔子所创立的学 派称为儒家。
六艺
儒家
儒家学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尤其重视对于夏商周三 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继承。
战国——百家争鸣
战国初年,士人成为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的政治力量。士 人有文化知识,有政治谋略,有军事才能,他们的活动不 受国界的限制。
一方面,士人的活跃奠定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基础;另一方 面,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国家无暇顾及思想文化领域。
儒家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自春秋后期孔子开创私人办学之风后, 孔门弟子便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派。到了战国时期,人 们便习惯上称孔子创立的学派为儒家或儒者。
春秋末年,已经出现了铁器,但不普及。进入到战国,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 业,都已使用铁制工具。锐利而坚固的铁制工具的使用,必然会大大提高生产 效率和生产能力。
周氏衰颓
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处境与西周时代全然不同。首先 是王畿大为缩小,周天子所能控制的仅洛邑及其四周,形 同一小国;其次是各诸侯国对王室的态度日渐冷淡。
各国变法的内容是大体相同的,即打击旧的贵族势力,加 强王权,削弱或废黜世卿世禄制度,实习富国强兵政策。
“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管子.霸言》
“有能出奇技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
有远见的统治者都懂得,要在列国纷争的局势下称霸占先, 必须先进行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法改革,变 法需要有才能之士。因而统治者招贤纳士,往往直接委以 重任,进行国内改革(地图册p12)
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为,然后达到无不为 的境界,因此,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 张。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一个主张以法治国的重要学派。“法家” 一词,最早见于《论六家之要指》,有云:“法家不别亲 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的代表有李悝、吴起、申不害、慎到、商鞅、韩非、 李斯等。
法家
法家思想特点之一,是重视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治国 不二法门,主张以法治国,“一断于法”。在执法上,法 家主张赏罚严明,严刑苛法,轻罪重罚。
法家思想特点之二,是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法家思想特点之三,是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法家认 为,耕战是富国强兵的根本途径。法家主张实行重农抑商 政策,把民众禁锢在土地上,然后以农养战、农战结合, 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出现五位霸主,意在取代周天子的领导地位,以维 持列国间的秩序——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 庄王。
战国——战争
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可以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战争、 变法和百家争鸣。
战争:与春秋时代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普遍扩大了。 春秋时期,即便是规模较大的战役,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 最多不过数万人;而战国时期,战争双方在一场战争中投 入的兵力少则十余万,多则数十万。从战争目的来看,战 国时期的战争,不再是列国之间争夺霸主地位的战争,而 是以兼地略土为直接目的的战争。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 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 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 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 程。 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 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 国形势的转折点。
长平古战场尸骨坑
战国——变法
进入战国以后,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魏、楚、赵、 韩、秦等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对于原有的政治、经济制度 进行改革。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东周
周朝建都镐京的那一段历史,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之后的 一段历史,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终于公元前476年 周敬王卒,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 而得名。
战国继春秋之后,因各国之间连年战争而被称为“战国”。 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始作为历史时代的名称, 现以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为起点,终于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中国。
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晋文公大会诸侯于温(今河南 温县西南),居然以臣召君,把周襄王召去开会,天子的 威信,扫地以尽。
春秋
春秋时期邦国林立,见于史书记载的不下一百多个。著名 的有齐、鲁、晋、秦、楚、宋、郑、卫、陈、蔡、曹、燕、 吴、越等。
随着周天子权威的逐步衰弱,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想取代 周天子的地位而代之。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公开夺取 天子位,会惹起其他诸侯国的嫉妒和反对,不如表面打着 “尊王”的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不敢不听”。
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
经济背景:中国进入铁器时 代,生产力大为提升。
政治背景:周王室衰微,群 雄并起。
战国时期
各阶层人的身份、地位发 生了变化,旧有的政治制 度和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社会各领域都亟需变革。
铁器时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区域
两河流域和埃及 希腊 印度 中国
时间
公元前1300——前1000年 约前1000年 约前800年 约前8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