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一、概述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本篇所论,包括了诸多以发黄为主症的疾病。
根据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湿热发黄(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寒湿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以及虚劳发黄等,其中以湿热发黄为重点。
本篇分为:谷疸、酒疸、黄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元代的罗天益《卫生宝鉴》把黄疸分为阴黄、阳黄两大类。
二、病因病机、分类与辨证
(一)病因病机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湿热发黄病机:湿热蕴脾,溢于血分
风邪化热与湿互结,郁闭于脾,湿热陷入血分。发为黄疸。
主症:全身发黄,四肢重滞不舒。
应用: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去。
(二)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辨别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9)
腹满,舌(身)痿黄,燥(躁)不得睡,属黄家。(10)
湿热发黄:(1)渴欲饮水,不喜热饮,或饮水不多;(2)腹满,硬、胀、拒按;(3)小便不利;(4)大便多燥结;(5)脉弦数有力或沉弦;(6)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寒湿发黄:(1)喜热饮,或者不渴;(2)腹满,软,喜按;(3)小便难;(4)大便多溏;(5)脉沉迟;(6)舌萎黄(身萎黄),色如烟薰、晦暗。
(三)分类及其主症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2)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4)
谷疸:
病因病机:食谷不节,湿热蕴结脾胃。
主症:食谷即眩(食难用饱),胃脘痞闷,小便不通,全身发黄。
女劳疸:
病因病机:房劳过度,肾虚有热。
主症: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加重,小腹拘急,小便自利,腹水。
酒疸:
病因病机:嗜酒过度,湿热蕴结脾胃。
主症: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不利,全身发黄。
三、证治
(一)谷疸
1.湿热俱盛证证治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3)
病机:湿热蕴蒸脾胃,湿热并重。
主症: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腹满,小便不利,全身发黄。
治则:清热利湿,微通腑实。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清利湿热退黄;栀子清三焦而利水;大黄泄其瘀热。
煎煮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茵陈量大,先煎,后下栀子、大黄;大黄栀子为前茅,茵陈为后劲。
(二)黄疸
1.正治法——利小便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8)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16)
黄疸病的基本治则:利小便以祛湿。
2.热盛里实证治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19)
病机:湿热蕴结,热重于湿,里热成实。
主症:全身发黄,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大便秘结。
治则:通腑泄热,利湿退黄。
方药:大黄硝石汤
栀子黄柏清泻里热;大黄硝石攻下瘀热。
3.湿重于热证治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18)
病机:湿热蕴结,湿重于热。
主症:全身发黄,黄色不甚鲜明,食少脘痞,身重倦怠,小便不利,苔腻淡黄。
治则:利水清热,祛湿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化气行水,通利小便,茵陈利湿退黄。
4.兼表虚证治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16)病机:湿邪郁表,营卫不和。
主症:身黄,发热恶寒,脉浮自汗。
治则:解表祛邪,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加黄芪汤。
5.兼少阳证证治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21)
病机:少阳邪热犯胃。
主症:身黄,腹痛,呕吐,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治则:和解少阳,或兼通腑实。
方药: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
(三)虚黄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22)
病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
主症:皮肤发黄而无光泽,伴见气短懒言,身体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
辨证要点:小便自利。
治则:温补脾胃,生化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
应用:黄疸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