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设计

机械 制 图 l 3 6 工程力学 8 4 互换 性与技术 测量 5 2 机 械 机 械 制 图 1 4 8 工程 力 学 5 6 极 限 配合 与技 术测 量 5 2 机 专 业 基 础课 设 计 基 础 7 8 电 工基 础 5 2 液 压传 动 5 2 金 属 材 料 与 热 处 械 设 计 基 础 7 8 电 工 与 电 子技 术 5 2 液压传动 5 2 金 属


引 言
差异 较大 。 2 . 同专业 的专 业课教 学 内容 重复
“ 终身教育” 指导下的职业教育不再是 “ 终结教
育” , 近年来 , 中高 职毕 业 生 继续 学 习 深 造 的愿 望 越
目前 , 中高职各专业并无统一的课程标准, 都是 各学校根据各 自的市场调研情况设置课程和制定课 程标准 。因此 , 中高职学校 同专业课程设计 、 教学内
【 收稿日期】 2 0 1 3 — 0 9— 1 2 【 基金项 目】 2 0 1 2 年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 学研 究项 目
“ 机械 类专业 中高职课程 体 系衔 接 实证研 究” , 项 目编 号为 鄂教 高( 2 0 1 2 ) 1 2号, 序号 : 2 0 1 2 4 4 3
普通机械类专业衔接情况 , 其对应关系如表 2 所示。 湖 北省 在 “ 知识 +技 能 ” 的技 能 高 考 中 , 以专 业 大类划分技能操作考试 内容 , 给学生在升学后 的专 业选择上留有宽松余地。因为广义上的普通机械类 专业 涵 盖 面广 , 中高 职 机 械 类 专 业 衔 接 难 以实 现 。 但按 区域 的不同, 依托区域内职业学校 、 行业组织和 企业组建“ 区域性” 职业教育集 团, 既能推进校企一 体合作办学和形成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 又能满足该 地 区行业 、 企业对某一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

中高职学校联合协作方案

中高职学校联合协作方案

中高职学校联合协作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中高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高职学校联合协作,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目标与原则2.1 目标1. 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2. 深化专业建设与合作,提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3.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 拓宽学生发展渠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2.2 原则1. 平等互利:中高职学校在联合协作中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2. 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不足,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3. 开放共享:打破校际壁垒,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4. 持续发展:注重长远规划,确保联合协作方案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3.1 教育教学资源共享1. 课程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教学设施共享:充分利用各自教学设施,开展联合教学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

3. 教育科研共享:加强教育科研合作,共同申报课题,提高科研水平。

3.2 专业建设与合作1. 专业设置优化:根据社会需求,共同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专业契合度。

2. 课程体系衔接:搭建课程体系衔接框架,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对接。

3. 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3.3 教师队伍建设1. 师资互聘: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 教育教学培训: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 教育科研合作:鼓励教师共同开展科研合作,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3.4 学生发展渠道拓宽1. 学分互认: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实现学生课程研究的无缝衔接。

2. 升学途径拓展:为学生提供多种升学途径,提高学生学历层次。

例析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例析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例析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3月,教育部内部司、局级工作职责进行调整,高职高专处由原高教司调整到职成教司。

这一未经宣布的举措,标志着高职教育正式归位到职业教育,中国国民教育系统正式分类为“普教”和“职教”两大系列。

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8月30日,下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提出了中高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界响起普遍声音:中高职的有效衔接,迫在眉睫。

1 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对口招生模式,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业课内容重叠目前国家和各地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统一教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

各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

中高职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大量重复现象,有的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基本相同,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2 文化基础课脱节“三校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英语等课程。

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迅速增长,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中高等教育的一体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浙江省的劳动力质量不断提高,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更好地调整中高等教育的关联关系,促进社会发展,浙江省提出了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该计划将为浙江省中高职教育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各类学科和专业发展的优势,促进学生就业,提升社会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1.建立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机构。

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提供一个统一的机构,统筹规划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管理和实施。

2.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课程。

建立以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建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体系,合理搭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3.开展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活动。

在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重点开展专业立项、教学实践、技能培训、实践教学、关联支撑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素质。

4.完善中高职一体化政策。

更新中高职一体化政策,制定中高职一体化考试大纲,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奖励机制,为学生的就业及社会发展提供便利。

三、实施策略1.构建统一的资金管理系统。

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提供统一的资金管理,有效促进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发展。

2.强化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训。

加强对中高职一体化教师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理论与技能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一体化评估体系。

建立动态评估模式,以有效把握教学效果,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4.强化学生就业辅导。

针对学生就业能力相对较弱的方面,提供有效的职业规划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总结以上是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的内容,致力于通过改革课程,提高浙江省中高职的整体水平,逐步实现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发展目标。

未来,浙江省将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提升浙江省中高职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1.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理论基础在当前教育体系中,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课程设计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等。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整合与深化,形成了一套具有内在逻辑脉络的课程体系,旨在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核心理念在于系统性、连续性和适应性。

系统性要求在课程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整体性,确保知识体系和技能培养的连贯性。

连续性则强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过渡与延续,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或断层。

适应性则要求课程能够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确保学生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

职业教育发展理念:重视职业教育的整体性设计,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衔接的理论基础是一个综合了多种教育理念和理论的体系,旨在构建一套系统化、连续性和适应性强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具备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1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的概述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实施一体化课程组织是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促进职业发展链的重要举措。

这一组织形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层次割裂,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和教学方法的相互融合,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组织并非简单的中高职课程叠加或内容重复,而是在深入分析两者教育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度整合的教育方案。

它强调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满足中职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又要为高职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循序渐进,以及学习兴趣与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

区域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方案

区域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方案

区域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区域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成为当务之急。

二、目标1.建立区域内中职与高职之间的人才培养衔接机制,实现学生的顺畅升学和就业。

2.促进中职和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

3.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方案内容1. 课程设置中职和高职学校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生兴趣特点,共同制定符合长学制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 师资队伍建设中职和高职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联合培养师资体系,着重培养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3. 教学资源共享中职和高职学校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实验室、图书馆、网络教育资源等教学设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教学效能。

4.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职和高职学校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实习实训机会,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

5. 就业指导中职和高职学校建立统一的就业指导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四、实施计划1.第一阶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联合课程设置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第二阶段: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3.第三阶段:完善就业指导机制,总结实施经验,推广模式。

五、效果评估1.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学生升学率和升学质量。

3.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反馈。

以上为区域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特殊应用场合1. 少数民族地区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中高职学生,应该增加以下条款:1.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民族文化课程,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和文化的介绍和培养。

2.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鼓励各民族的优秀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中高职学校任教,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教育能力。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近年来,中国的中职教育机构正面临着诸多变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中高职教育。

浙江省很早就发现这一现实,于是出台了《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为浙江省中高职教育改革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旨在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中高职教育协同体系,建立一完整有机的中高职教育、培养路径。

这一改革方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支持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为重点,着力把中职教育的终身化、立体化、技能化作为主要指向。

改革的具体措施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

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将整合省内外、学校企业之间的资源,深度挖掘、积极开展素质培养活动,把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施双方课程的交叉开放,实现中职教育的终生化、立体化、技能化的建设。

二是推进中高职教育资源共享。

浙江省将探索新型的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实施中高职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中高职教育的教学空间,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优化中高职教育的综合优势,提高学生受教育和获得就业的能力。

三是推进高中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

浙江省将深化中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解决学生上学没有专业的烦恼,以及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困境,实施“主动就业”的素质教育,支持社会企业实施“高校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中高职教育将得到有效的改善,浙江省将取得与时俱进的发展。

将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精准的中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更好地贡献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旨在为浙江省建立一完整的中高职教育体系,提供更加优质的中高职教育,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支持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建立更具竞争力、更具创新力的中高职人才体系,为浙江省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文 / 高龙士 吕原君 何吉利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一、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当前,国内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确实存在着许多“脱节”“断层”“重复”“偏向”等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案“脱节”——衔接目标不统一许多中职学校误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熟练的操作工,没有与高职阶段及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衔接。

不少中高职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没有经过中高职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充分调研、分析、论证,没有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相契合,更没有与企业需求真正匹配。

2.课程体系“断层化”——衔接主体不渗透一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断层”。

许多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会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很少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

而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当前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中所必备的能力,它也必将成为中高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是文化基础课被“忽视”。

由于中职学校大多偏重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基础文化教学和基本素养的提高,导致中职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

三是专业核心课程“缺失”。

普通的三年制中职教学,部分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就业了(追求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培养),部分学生升入高职学校(追求升学高考分数),这必然导致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存在较多的“缺失”。

四是专业拓展课程“跑偏”。

中职学校因为追求升学率,必然忽视专业拓展,即使设置了专业拓展课程,也是根据现有专业教师的特长来设置的,而并没有根据“五年贯通”教学的一体化需要进行统筹安排。

五是专业技能课程“倒挂”。

许多中职学校历经20多年的发展,在实训教学的设施设备上,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

相反,一些高职学校在近几年才得以发展,实训设备设施反而缺乏先进性,出现了高职与中职专业技能课程的“倒挂”现象。

3.课程内容“重复化”——衔接基础不坚实一是课程重复。

如果中职学校、高职学校都独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必然导致课程的重复设置,有些学校甚至出现课程大面积的重复。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高职教育正迎来重要的改革。

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是浙江省改革中高职教育的首要指导方针,在高质量中高职教育建设上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本文从教育理念和目标、入学制度和学制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论述了该方案中重要的实施细则,为浙江省中高职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中文摘要随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到更大的关注,社会对高质量中高职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此,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旨在加强中高职课程改革,提高高质量中高职教育建设水平。

本文从教育理念和目标、入学制度和学制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论述了该方案中重要的实施细则,为浙江省中高职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一、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的教育理念和目标1.1育理念:坚持“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融合、联系、融入、发展”的课程改革思想,突出教师学习发展理念,探索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2育目标:通过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拓宽学生学习技能,强化学生知识积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细则2.1学制度和学制制度:浙江省一体化课程实施前,对报考高职的学生需经过职业院校的入学考核,实施后,将采用普通中小学,职业院校学籍制度。

中职生在满足中职学制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学制提高,申请成为三年制高职学生;高职生也可以借助职业院校,拓展知识面,掌握新技能,提升职业能力,进行高级职业教育。

2.2程设置: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将实施班制,中职课程、高职课程进行融合,适应专业特色需求,补充高职课程,强化中职课程,实施技能课程,并将这些课程与职业实践分配到各个学校中去,以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案例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案例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案例一、课程背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一体化教学是为了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推进的一种教育改革措施。

这种模式下,中职和高职之间的界限消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和实训。

因此,如何有效地融合这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学资源,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是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理解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掌握其基本理念和特点;2.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为个人职业规划奠定基础;3.学会如何进行职业探索和选择,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4.掌握基本的就业准备知识,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5.培养沟通、合作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合作和个人竞争力。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4个内容模块,分别为:模块一: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意义和特点(1课时)1.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的定义和特点;2.中职和高职之间的不同之处;3.理解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模块二: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规划(2课时)1.不同职业领域的需求和发展趋势;2.职业探索和选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如何进行个人职业规划和定位。

模块三:就业准备与面试技巧(2课时)1.如何撰写简历和求职信;2.面试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3.面试中的表现技巧和应对策略。

模块四: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1课时)1.如何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2.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实践。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材参考1.胡德夫,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 马燕青,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3. 袁伟华,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中职阶段)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中职阶段)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中职阶段)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一、专业编码1405—4二、专业名称室内设计三、学制与生源学制:三年招生对象: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四、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室内装潢工程设计的中级技能人才。

五、职业能力与培养规格培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了解室内设计流程,熟悉室内装饰施工工艺规程,重视环境保护,并能解决一般性专业问题。

同时还要具备以下职业能力:1、能与客户进行有效交流,准确全面地记录、整理和理解客户要求。

2、能协作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物理环境设计。

3、能根据建筑结构图审核室内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4、能根据室内设计方案选择装饰和施工材料。

5、能应用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软件绘制室内装修工程图和效果图。

六、资格证书要求1、考取室内装饰设计人员(中级)、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中级)证书、Photoshop 平面设计等级证。

2、学生在学籍有效期内所修课程考核合格,即可获得国家承认的技工学校毕业证书。

七、专业主要教学内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室内设计基础、人体工程学、绘画基础、建筑视图,装饰材料与施工设计、室内设计基础、室内设计制图、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软件。

八、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表备注:1、“26”表示集中整周教学按每周26学时计算、×2(3、4)表示该课程为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周数;2、表格中2×18表示:每周2学时×18周;3、表格中2×18,表示按照课程表,进行一体化教学(理论实操一体)周;4×18表示在实训一体化教室进行一体化教学;4、可根据本校实际与地区行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安排,每学期学时数基本控制在520左右(第六学期顶岗实习除外)。

5、第二课堂选修课程不计入正常安排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表。

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发展,但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高职一体化建设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实施目标1. 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融合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社会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需求;3. 推动中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实施策略1. 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高职学校间开展合作,共享教学资源,推动一体化建设;2. 推进课程融合。

整合中高职教育课程,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课程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中高职教师交流平台,促进师资培训和教学经验分享,提高教师教学水平;4.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中高职实训基地联盟,共享实训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5. 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中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实施保障1. 加大财政投入。

增加中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支持一体化建设的实施;2. 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建设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确保实施效果;3. 加强社会支持。

鼓励企业参与中高职一体化建设,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4. 完善政策法规。

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为中高职一体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五、实施效果1. 中高职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整合,教学质量得到提升;2.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3. 社会对中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提高,就业率明显提升。

六、总结中高职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融合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努力推动中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1. 明确目标:咱得先知道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要达成啥目标啊,就像射箭得知道靶子在哪!比如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让他们能明辨是非,对社会有责任感。

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吗?
2. 课程设计:那课程咋设计呢,得像搭积木一样精心规划呀!高职的课不能和中职的脱节呀,它们得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比如中职讲基础理论,高职就能深入探讨一些实践案例,多有意思!
3. 教师团队建设:老师们可是关键呐,得打造一支超强的教师团队!就像一支精良的部队。

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共同进步,一起为学生的思政教育努力,多棒啊!
4. 教学方法创新:咱可不能老用那些老套的教学方法,得创新啦!就好像给饭菜加点新调料,让教学变得更有味儿。

可以多用些实践活动、小组讨论啥的,学生们肯定更爱参与。

5. 资源共享:中高职之间要资源共享呀,这可太重要了!像大家一起分享好吃的一样,知识和经验都共享起来,让大家都能受益。

6. 学生反馈机制:得听听学生们咋想的呀,这就好比走路得看着路呀!他们觉得好的咱就加强,不好的咱就改进,这样才能让思政课真正走进他们心里。

7. 与实践结合:思政课不能光在教室里讲呀,得和实践结合起来!就如同给理论插上翅膀,让它能在现实中飞翔。

可以带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亲身体验。

8. 评估体系:咱得有个好的评估体系呀,看看效果到底咋样!就像给种的庄稼打分一样,知道哪儿长得好,哪儿还需要改进。

9. 持续推进:这可不能是一阵风,得持续推进呀!像跑马拉松,一直坚持下去。

咱要让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越来越好,让学生们真正受益终身。

我觉得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太重要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邢婷婷牛彩雯王凤华郑宏亮(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摘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更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为拓宽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途径,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建设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教学改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0引言随着工业发展逐步进入4.0时代,制造业也在向智能化转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要任务的职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高职衔接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环节值得深入探讨,中高职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是合理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1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1.1基础课程薄弱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现象,使得很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弱,升入高职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

1.2课程衔接问题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最大瓶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标准。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各自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缺乏总体设计,造成某些专业课程重复,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Auto CAD、电工与电子技术、数控机床加工等。

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某些课程的应用性没有体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1.3能力培养错位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

高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有建立起维普培养的衔接通道。

中职的培养定位是技能,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存在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情况,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院校理论和技术的学习,达不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中高职衔接结题报告

中高职衔接结题报告

中高职衔接结题报告篇一: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项目负责人:鲍贤俊报告撰写人:吴国伟摘要:当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不断完善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本项目通过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中、高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课程衔接;方案设计一、实验研究目标作为本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特色实验学校,以及本市首批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职业院校,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本项目借助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课改实验这一平台,以“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为实验任务,以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攻目标,以力求确保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朝着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发展,并力求为本市职业教育教改实践提供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二、实验研究过程与方法本项目自XX年9月起开题,至XX年3月申请结题,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课题调究、案例分析、报告形成、专家论证”等四个阶段。

主要方法或步骤,可简要概括为:①收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各类文献资料,熟悉现状背景;②开展“实验任务”的项目调研,明确重点难点;③制定“实验任务”的研究计划,确定设计思路;④组织“实验任务”的案例分析,提炼普适经验;⑤推出“实验任务”的阶段成果,开展改革试点;⑥形成“实验任务”的试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⑦综合“实验任务”的论证意见,最后形成较完整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成果。

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教育管理课程教学KE CHEN G JI A O XU E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摘要:目前中高职贯通课程衔接中存在目标培养模糊、课程设置缺乏调研、课程实施存在同一性等问题。

以百色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为例,通过专业岗位调研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重新定位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使中职向高职的教育层次递进、相互沟通、相互衔接,既能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也能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目标,符合学生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百色职业学院附属中等职业学校黄忠仕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罗英和引言我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不管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公民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当今社会正是需要大量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时候,而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恰恰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服务社会,提升自我价值。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1]。

2011年8月30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因此,建设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衔接体系迫在眉睫[2]。

一、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一)培养目标模糊随着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从2012年起,广西省采取中职对口升高职形式,实行中高职院校贯通人才培养。

在摸索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很多老师进行了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上。

听障生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一体化设计以浙江省听障生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听障生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一体化设计以浙江省听障生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摘要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学生对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分析浙江省内听障生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可以发现听障生中职教育的向上延伸和对接问题也比较突出,应该通过构建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来改变现状。

论文结合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装饰专业提出了构建整体一体化课程的思路,建议要进行系统的专业规划设计,实施一体化的教学计划,建立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促使中高职处于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实现职业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听障生职业教育装饰艺术设计On the Integrated Design of Secondar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 Cohesion for Students with Hearing Difficulty:A Case Study on Decoration and Art Design Major for Students with Hearing Difficulty in Zhejiang Province//LaiLixiang,DingXianzhouAbstractWithcontinuingsocialdevelopment,therequirementsforspecialeducationishigher.Throughanalyzingthecurrentsit-uationofsecondary-highervocationalcoursecohesionofdecora-tionandartdesignmajor,thispaperholdsthatanintegratedpro-fessionalcurriculumsystemcanchangethesituation.BasedonthepracticeinZhejiangVocationalCollegeofSpecialEducation,thispaperproposesseveralmeasurestopromotetheintegrationofsecondaryandhighereducation,soastooptimizetheefficiencyofvocationaleducation.Key wordssecondary-highervocationalcoursecohesion;voca-tionaleducationofstudentswithhearingdifficulty;decorationandartdesignAuthor's addressZhejiangVocationalCollegeofSpecialEdu-cation,310023,Hangzhou,Zhejiang,China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努力建立符合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沟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新课程教学改革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新课程教学改革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一、“一体化课程”的概念和构建1、一体化课程的概念一体化课程(简称一体化课程,下同)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一体化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学习领域,它针对一个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由若干学习情境组成。

学习情境是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常表现为综合性的学习任务2、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一体课程既不同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也不同于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CBE 和MES课程模式,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

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二、学制衔接模式的一体化课程构建步骤一体化课程构建分为四个步骤,即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

其主要内容包括: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和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

一体化课程的特点在于不仅要有岗位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即除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诸如解决问题、与人交流等核心能力。

与此对应,不仅要传授事实性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项目负责人:鲍贤俊报告撰写人:吴国伟摘要:当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不断完善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本项目通过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中、高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课程衔接;方案设计一、实验研究目标作为本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特色实验学校,以及本市首批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职业院校,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本项目借助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课改实验这一平台,以“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为实验任务,以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攻目标,以力求确保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朝着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发展,并力求为本市职业教育教改实践提供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二、实验研究过程与方法本项目自2009年9月起开题,至2011年3月申请结题,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课题调究、案例分析、报告形成、专家论证”等四个阶段。

主要方法或步骤,可简要概括为:①收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各类文献资料,熟悉现状背景;②开展“实验任务”的项目调研,明确重点难点;③制定“实验任务”的研究计划,确定设计思路;④组织“实验任务”的案例分析,提炼普适经验;⑤推出“实验任务”的阶段成果,开展改革试点;⑥形成“实验任务”的试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⑦综合“实验任务”的论证意见,最后形成较完整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成果。

三、实验研究成果本项目按照市教委教研室明确的“实验任务”的立项要求,通过近两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完成的实验研究成果,由“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调研报告、项目试点方案”等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的“研究报告”由“项目结题报告、项目主题报告”组成。

其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主题报告,分别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11月,荣获上海市职教协会2009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和第二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获”。

第二部分的《上海市中、高职学生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认识的调研报告》,系本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的支撑材料。

第三部分的“试点方案”,分别由我校《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施方案》、《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核心课程标准》等组成。

以上项目研究成果,既是我校开展教改活动的实验案例,也可供本市相关职业院校在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时参考。

现遵循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关于汇编“课改实验研究成果”的通知要求,就本项目“研究报告”的正文内容概述如下:(一)关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背景本项目主要从“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并重点从“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这一背景分析加以切入,以力求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较系统地把握“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项目认为,主要凸显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就项目研究的重要性而言,在构筑中、高职教育“立交桥”平台时,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它是实施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也是本项目着力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层面,就项目研究的目的性而言,本项目的研究,旨在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避免教育资源或智力资源的浪费,并为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一体化衔接课程的设计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试点案例。

第三层面,就项目研究的适用性而言,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力求适用于中、高教育衔接,尤其适用于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改革实践。

2.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项目主要从“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并聚焦于“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的筹划。

一是就“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言,本项目认为,可用“两个研究、两个形成”加以归纳。

所谓“两个研究”,即: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试点模式、方法和内容;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具体问题和方案选择。

所谓“两个形成”,即: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调研报告、实施方案;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二是就“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而言,本项目按实验任务的立项要求,筹划的基本思路是:①坚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明确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专业定位;②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设置;③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内容;④坚持以典型服务为载体,设计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教学活动;⑤坚持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强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技能训练。

3.课题研究的综合元素。

本项目主要从“实验任务”的直接背景,即“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试点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方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内容”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明确本项目研究所依存的“土壤”,力求使本项目研究朝着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衔接的方向发展。

首先,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本项目发现,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来看,我国现阶段正在向工业化科技强国迈进,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单纯依靠中级技能型人才已难以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移。

因此,在不断完善中职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并积极构筑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培养中、高职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已显得十分迫切。

大家知道,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无论是“中、高职对口招生”,还是“中、高职贯通培养”)不仅能够尽早结束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局面,使其毕业生能够拥有继续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机遇,而且也能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理想的生源,从而促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

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同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职业性和技能型的特点,两者又处于相邻的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处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上层,两者“互相衔接”或“贯通培养”均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其次,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试点模式”分析,本项目认为,我国现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试点模式,可分类成“中、高职对口招生”和“中、高职贯通培养”两种。

这两种试点模式,就其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来看,前者远超过后者。

权衡两种模式的衔接效率,显然是后者实现了中、高职实质性的接轨,即:实施了一体化衔接的课改方案;而前者仅仅是实现了“两种学制”的接轨,其“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尚未落实,从严格意义讲,“对口招生”并没有完成中、高职实质意义上的衔接。

另外,也有研究者把国内各种试点模式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分析,将其试点模式归纳成两大类:一类为一体化结构模式(有人称“一贯制”模式),主要包括“五年一贯制”、“六年一贯制”或“四五套办”等,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

本项目以为,自2010年起,本市最新推出的、有职教集团化办学背景、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有别于上述“一贯制”模式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模式也应属于“一体化结构模式”。

另一类为独立性结构模式(有人称“分段衔接”模式),包括中职学校毕业生参加单独的招生考试(3+X),到专业对口的高职学习2-3年模式,也包括保送中专毕业生到对口高职深造的“4+2”模式等。

而本实验项目的研究成果,聚焦的是“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

第三,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方法”分析,本项目认为,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各种改革试点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罗列很多。

如:从招生考试制度分类,可分为“考试衔接法”,即通过考试,按成绩选拔优秀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与“非考试衔接法”,即保送或推荐中职优秀毕业生免试进入高职学习。

从专业文理属性分类,可分为“文理对口衔接法”、“非文理对口衔接法”和“文理兼收衔接法”等。

无论是哪一种衔接,本项目认为,“课程衔接”则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灵魂与核心。

因为,实践证明,国际上成功的中、高职衔接范例,都将课程作为衔接的核心内容和最终落脚点。

犹如英国创立的单元衔接法,法国创立的课程分类衔接法,澳大利亚开发的培训包,德国采用学制的螺旋式上升和课程实行阶段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方式等。

第四,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内容”分析,本项目认为,在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中,对教育衔接基本内容的研究起步较晚。

具体包括教育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的衔接等。

而且,许多研究者认为,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培养目标衔接是前提条件;专业建设衔接是基础;课程衔接是核心和落脚点。

同时,本项目还认为,中、高职教育作为同一种教育类型的不同层次,其在职业能力上的互相衔接,能较完善或系统地解决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中高职升学考试、各阶段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关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特色本项目主要从“以中、高职在校学生问卷调研结论为基础的项目立身之据,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改方案设计,以通用、专项和拓展能力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体系”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以揭示本项目的研究特色,并力求构建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衔接的课程方案体系。

1.以中、高职在校学生问卷调研结论为基础的项目立身之据。

为多角度地寻找《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立身之据,本项目于2009年上半年,采用抽样问卷的办法,对本市在读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开展了“中职学生对高职教育提出要求”以及“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提出建议”的调研活动。

抽样情况,涉及本市4所中职,2所高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被调研高职学生系中职考入高职的三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针对性。

本次调研发出调查问卷2257份(其中高职1123份,中职1134份),回收有效问卷2210份(其中高职1103份,中职1107份),问卷回收率达97.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