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策略研究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中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
提高中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构建中高职教育的良性衔接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学科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进行研究,以推动中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学科设置不合理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和高职学校的学科设置存在重叠和不协调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
对于学科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对策:1. 加强协调与沟通。
中职和高职学校应建立起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研究学科设置的合理性,避免重复和冲突。
2. 推进学科整合。
对于相近和重叠的学科,可以进行整合,建立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避免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性。
3. 加强就业指导。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根据不同学科的就业情况,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的指导,避免学科设置不合理导致的就业压力。
二、师资力量匮乏在当前的中高职教育中,师资力量匮乏一直是个问题。
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远远不能满足中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于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1. 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使其能够适应中高职教育的需要。
2. 强化激励机制。
对于中高职教师,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吸引一批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中高职教育中来,丰富中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
三、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践教学是中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存在不足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备受关注,通过研究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加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信息沟通。
应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确保中职生能顺利过渡到高职学习。
还应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根据中职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加强业界与学校的合作,为中职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是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高职教育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导致中职生无法对高职教育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应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中高职教育之间的信息共享。
这样,中职生可以更早地了解高职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为顺利过渡到高职学习做好准备。
要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确保中职生能顺利过渡到高职学习。
中职生和高职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较大,很多中职生在高职学习初期难以适应。
应加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让中职生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职学习。
可以通过制定共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将中高职之间的教学内容进行衔接,还应提供一些过渡性的培训班,帮助中职生逐步适应高职学习的要求。
还应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根据中职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中职生和高职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方面。
应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对一的培养计划,帮助中职生顺利过渡到高职学习。
可以通过分层次、分学科和分专业的培养计划,满足中职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加强业界与学校的合作,为中职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中职生往往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中职教育缺乏实践环节。
应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中职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
可以通过签订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开展实践项目等方式,让中职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中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和方式应与实际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实际教学中,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就业发展。
本文将分析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对策。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不连贯,导致学习困难;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应实际需求,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
针对课程内容不连贯的问题,应加强中高职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共同制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构建起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桥梁,使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就能系统学习和掌握一些高职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高职学习做好铺垫。
应加强中高职教师的培养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中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高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指导学生进行高职专业的学习和实践。
高职教师应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教学方法不适应实际需求的问题,应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中高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和实验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实际岗位上的工作技能。
在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实际案例的引入和实践项目的开展,让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真实地感受和掌握各类职业技能。
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渠道。
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中高职学生在学习期间应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规划,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专业方向和岗位。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机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准备和就业推荐。
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共同努力。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摘要:中高职教育是我国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之一。
本文通过对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存在课程内容不衔接、教学方法不衔接、评价方式不衔接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策略,包括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加强教师培训、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等。
本文总结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策略一、引言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国家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中高职教育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
而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是影响中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的探讨,为中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些建议。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与问题分析1. 中高职课程内容不衔接在现行中高职教育中,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方面,中职教育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则更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同一职业领域内,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设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入高职阶段时可能出现无准备的情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
2. 教学方法不衔接3. 评价方式不衔接中高职教育的评价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职教育中,评价主要以考试形式为主,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而在高职教育中,则更注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实践操作、课堂表现等。
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入高职阶段时可能无法适应新的评价方式,从而影响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和能力培养。
为了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针对中高职教育的课程差异问题,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来加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统一的课程标准可以确保中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减少学生在升入高职阶段的适应问题。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断层、教学理念不对接、学生素质差异等,导致学生在升学或就业过程中面临困难。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进步。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对于推动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改革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从现状分析、问题解决、研究方法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研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能够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内容结束】.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加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 探讨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学习内容不匹配、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等;3. 提出改进和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4. 探讨可行的研究方法和实施路径,为进一步推动中高职教育衔接改革提供思路和支持。
1.3 研究意义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各类人才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深入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有助于完善我国教育体制,提升教育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有力支撑。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专业水平。
通过开展对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并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中职和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高职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实现专业课程的衔接。
本文将探讨目前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课程设置不同步中职和高职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同步,是导致专业课程衔接不顺畅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方面,中职教育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对行业的初步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高职教育则更加注重职业背景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行业规范和标准的遵循。
因此,两者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差别。
2.师资力量短缺一些中职和高职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短缺和不平衡的情况。
一些高职学校的教师讲授课程时,可能没有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足够的调研,也没能掌握中职学生的核心需求。
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就很难在高职学习过程中得到循序渐进、体系化的指导。
3.不同院校之间的差异从中职到高职的过程中,不同院校之间存在着观念差异、内容差异、方法差异等问题。
这些差异会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选择和高职生的职业生涯造成一定的影响。
4.缺乏交流和沟通中高职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是影响专业课程衔接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一些中职学生在申请高职学校时,缺乏系统化的指导和信息。
同时,一些高职学校也对中职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不了解中职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的现状和需求,这也增加了中高职之间的对接难度。
1.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步性中高职之间应该及时调研、研讨、更新和同步各自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以确保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专业素养方面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同时,加强中高职之间的协作,共同研究未来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相应地调整和修订课程设置,使中高职之间的教育过程更加合理化和有针对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职和高职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加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对接,实现教学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有机结合,以提升教师质量和专业能力,同时也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互相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中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目前,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不协调: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入高
职时,可能会遇到大量的新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高职学习的要求。
2. 基础知识薄弱: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实践和技能培养,但在基础知识
的教学方面相对薄弱。
这会造成高职学生在接受高水平知识的学习时,可能会面临一定的
困难。
3. 学习方法不适应:中职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后,可能会面临学习方法的转变问题。
中职教育强调实践操作,而高职教育更注重理论学习。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自主学习
能力,但中职学生在这方面的培养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协调课程设置:中职和高职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制定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
可以通过高职专业教师与中职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提高中职学生对高职专业课程的了解,
有针对性地开设补充课程,为其顺利过渡铺垫。
2.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职教育机构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机构也应在招生录取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评估,为补习提供必要的机
会和资源。
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间的衔接问题需要中高职教育机构、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
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中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起到关键作用。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一直存在,给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带来了困扰。
本文将对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不连贯。
由于中高职学校各自独立开设课程,没有明确的衔接规划和标准,导致中职和高职之间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连贯。
这使得学生在升入高职阶段时,往往需要重新学习一些基础知识,造成了学习上的重复和浪费。
2. 教学内容重复。
中高职学校虽然存在不同的课程设置,但是由于教材选用和教师培训不同步,导致教学内容重复。
这种重复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发展。
3. 教学方法不同。
中职和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职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职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差异使得学生在升入高职阶段时,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1. 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规范。
制定统一的课程衔接标准,明确课程设置的框架和层次,保证中职和高职之间的专业课程连贯性。
鼓励不同学校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和教师交流,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2. 统一教材选用和教师培训。
建立统一的教材选用制度,确保中高职之间教材内容的一致性和衔接性。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中高职教育的需求。
3. 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建立中高职教育的教学研究平台,推广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是中职和高职教育中的重要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学校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衔接机制和规范的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课程衔接问题展开研究。
首先介绍了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概况,分析了课程设置的特点。
接着深入探讨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这些问题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并总结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的启示。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加强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和合作,提升教师培训水平等方面。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中高职教育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学生职业发展、应对策略、启示、发展方向、研究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现实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课程体系衔接问题。
学生在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时,常常面临着课程内容不对接、学习能力不适应等种种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就业机会。
为了解决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中高职教育体系的特点、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才能找到有效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本文旨在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进行深入研究,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提升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脉络和发展方向,为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体系提供参考和依据。
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还能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深入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意义重大,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价值。
2. 正文2.1 中高职教育体系概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技能和知识。
由于中高职教育之间存在课程体系衔接和转换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升学或就业时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日益突出。
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和桥梁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断层,不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或就业。
深入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中高职教育的特点、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以及影响衔接的因素等进行探讨,有助于寻找解决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借助案例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提供更加具体和可行的方案。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中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与协调,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通过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对中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制定改进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
探讨影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因素以及提出解决策略,对于推动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终,通过案例分析和总结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内容已达到2000字要求】2. 正文2.1 中高职教育的特点中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
中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的培养。
中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真实参与职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高职教育注重与行业的对接,紧密结合行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中高职教育还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学生的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课程设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当前,中高职教育体系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拥有了各种各样的专业课程。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
有必要对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推动中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1. 学科内容不系统在中高职教育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专业课程内容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某些领域,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无法很好地衔接到职业学校的相关课程,导致学生缺乏深入学习的机会。
2. 教学方法不适应在中学时期,学生主要接受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而在职业学校,则更加强调实践性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适应,容易造成学习压力和学习兴趣的下降。
3. 学生素质匹配度低由于中高职教育体系的差异性,学生在升入职业学校后,往往会出现学科知识掌握不牢、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受到一定影响。
1. 加强跨学段教育协同中高职教育的关键在于对接,要做好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必须进行跨学段教育协同。
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建立起起完善的课程衔接机制,确保学生在升入职业学校后能够顺利过渡,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 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中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引入实践性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技能。
3. 实施素质教育中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升入职业学校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
4. 加强教师培训中高职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开展教学案例分享等方式,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5. 建立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的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帮助学校和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确保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顺利进行。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专业课程和高职专业课程是中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研究。
一、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1. 中职专业课程与高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由于中职和高职学校在办学理念、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中职专业课程与高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在中职学校,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在高职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差异导致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学校后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和转变,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就业竞争力。
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重复和断层现象。
一些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高职学校相似度较高,导致学生在升入高职学校后需要重新学习相同的专业知识,浪费了时间和资源。
由于中职与高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专业课程衔接机制,导致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难以有序衔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 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我国中职和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健全,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
这导致了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差异化,难以有效衔接。
2. 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的差异化。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理念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上出现失衡和模糊现象。
3. 社会需求对教育人才的不断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导致中高职教育之间存在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脱节。
三、对策研究1. 完善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
加强中高职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机制,通过合作办学和教师互动交流等形式,促进中高职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中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是提高中高职教育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改革途径,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深度发展,促进中职基础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衔接和贯通,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在学科和课程体系上的对接,建立一流、多元、灵活、精准的高职高专教育体系。
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课程衔接体系。
一是加强中高职学校课程改革,完善中高职专业建设的课程的内容,不仅是深化学科课程建设,而且要考虑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合理设置选修课,使其内容适合学生能力和发展水平,促进中职和高职教学衔接。
二是加强专业、课程技术认可,确保中职课程和高职专业课程完全衔接。
其次,要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衔接体系。
一是依托学校组织实施课程改革,推广学而思、'学而优等先进的课程体系,针对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进行对接,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过程的重复负担;二是开展课程和实践活动,加强专业课程和行业实践技能的结合,深入渗透,调动学生创新学习的激情;三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建立就业实现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建立针对入学学历、就业能力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等特点的课程衔接体系。
最后,要构建一体化的学习、考试和评价体系。
一是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开展基于学生毕业要求的综合性考试,发挥大规模标准化文凭考试的重要作用;二是建立课程体系衔接的学生升学、迁徙政策,解决中高职学生的衔接问题;三是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教育等内容,建立立体的评价机制,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综上所述,中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更加精准的衔接体系,使学生能够在中职学习基础上有效过渡到高职,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推动中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中高职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中高职之间的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中职生顺利升入高职院校或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知识技能的不匹配、职业意识薄弱、教学资源不足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现状分析1. 知识技能不匹配:由于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面临知识技能不匹配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学习和培训来弥补差距。
2. 职业意识薄弱: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中职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需要加强对职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3. 教学资源不足:许多中职学校在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在升入高职院校后面临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差异的问题,需要增加对学生的衔接培训和支持。
二、中高职衔接对策研究1. 优化课程设置: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应加强协作,对接课程设置,确保中职生的知识技能在升入高职院校后能够顺利衔接。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中职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培训和辅导。
2. 强化职业意识培养:中职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知和理解。
高职院校则可以开设相关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帮助中职生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
3. 加强教师培训和资源支持:中职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向中职学校提供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中职生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环境。
4. 建立衔接机制: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衔接机制,通过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中职生升学和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
可以开展双方联合办学、教师交流等活动,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效果和质量。
三、总结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中职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中高职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就是研究如何使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之间能够紧密衔接,促进学生从中职阶段顺利过渡到高职阶段,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课程设置的衔接。
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之间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合理设置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使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高职课程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和层次,中职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之后,应该能够顺利地进入该学科的高职课程,而不会出现重复学习或者学习难度跳跃的问题。
第二,师资力量的衔接。
中职和高职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应该是相互衔接的,中职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高职学历背景和专业知识,而高职教师也应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这样可以保证中职和高职教师之间的衔接,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学生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学生培养目标应该是相互衔接的,中职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培养出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高职阶段的学习和就业做好准备。
而高职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第四,实践教学的衔接。
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应该搭建起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中职阶段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现实问题,并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并获得实际工作经验。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做好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研究,不断改进衔接方案和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模式与策略研究
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模式与策略研究中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连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推动国家人才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角色。
在中高职教育中,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际能力的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高职英语课程的横向衔接模式和纵向衔接模式出发,深入分析其特点和效果,同时还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实现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旨在为中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模式引言: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中职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的衔接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进步和职业发展。
然而,由于中职和高职阶段的英语课程存在着知识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在过渡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无疑阻碍了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职业技能提升。
因此,探讨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模式与策略,以实现中高职英语教育的无缝对接,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率,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中高职英语课程衔接模式的探讨(一)横向衔接模式中高职英语课程的横向衔接模式主要包括同步衔接和渐进衔接,这两种模式都是在同一教育阶段内部进行衔接,通过这两种模式可以解决课程之间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的差异问题。
同步衔接模式是指在同一教育阶段内部,通过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使不同课程之间形成一种整体的教学体系,这种衔接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1]。
渐进衔接模式是指在同一教育阶段内部,通过逐步深化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英语水平,这种衔接模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渐适应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以某高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为例,该校采用了同步衔接模式,统一了英语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方法,无论是大学英语、商务英语还是专业英语,都遵循相同的教学大纲,采用交际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在接触不同英语课程时,可以快速适应和掌握,不会因为教学方式的差异而影响学习效果。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近年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们也面临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
中职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则更加注重对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何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无缝衔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需要对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
我们应该明确中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定位。
中职教育是培养基础技能人才的阶段,高职教育则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阶段。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应该加强中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与协调。
中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有机衔接,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引入高职课程元素,让学生提前接触高职课程内容,为高职教育打下基础。
中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和培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我们还应该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沟通和合作。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之间应该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解决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
可以通过举办教师培训班、开展教育研讨会等方式,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合作发展。
还可以加强中职学生的高职实习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我们还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中高职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为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提供有力的支持。
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要解决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需要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深度合作与交流。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中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发展人才的重点领域之一。
然而,由于多年来我国中高职教育的分离式管理模式、职业教育的单一化和创新意识的薄弱等问题,使得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现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问题出发,探讨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对策。
1.课程不匹配高职教育课程的要求更加专业实用,而中职教育则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由于两者的课程内容不匹配,让许多中职毕业生在进入高职阶段时会感到自己处于一片陌生的领域中,难以适应。
2.师资不足中职教育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而高职教育则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学历和教学经验。
由于两者的工作强度和薪资待遇不同,很多中职教师无意愿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这一方面导致高职教育的教师供需矛盾,使高职学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质量。
3.评估不科学中职教育阶段普遍贯彻政府主导的命题考试制度,而高职教育则注重综合能力评估。
由于两者的评估标准不同,导致中职毕业生在高职招生中的竞争力受到不利影响。
1. 教学资源整合针对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不匹配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整合,建立联合教学机制,采取互通有无的方式,使得中职教育课程能够更好地与高职教育衔接。
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中高职教育共同发展。
2. 师资培养体系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师资不足问题的缓解,需要建立中高职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来实现教师资源的交流、合作,提升他们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专长。
此外,需要优化职业生涯发展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帮助中职教师更好地了解高职教育,从而进一步加强中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3. 评估标准统一为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需要将中高职评估标准进行统一。
鼓励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考、考研等更加科学、全面的考评体系,同时也建议高职教育从社会、产业、企业等方面的需要出发,对高职毕业生进行更加全方位的评估。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策略研究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策略研究【摘要】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是21世纪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衔接则是最核心的问题。
课程衔接是衔接内涵的核心。
通过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中高职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衔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一体化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提出了“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等具体要求。
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是实现这些具体要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姜大源指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课程是职业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直接的现实性。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衔接是整个中高职衔接的重点和难点。
2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及其成因《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
2.1 文化课程内容脱节中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上存在衔接断层。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安排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而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文化基础课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中高职文化基础课在内容上衔接不起来。
在此情形下,普高生源的高职生因内容重复而失去学习兴趣;而对口招生的中职生源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倍感困难,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挫败感。
2.2 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目前,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同、教学内容不连贯、教学方法不适应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建立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信息共享机制。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可以建立专业课程衔接的信息共享机制,共享双方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大纲。
通过共享信息,可以让中职学生提前了解高职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准备。
优化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可以合作,共同研究和修改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使中高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
可以增加一些过渡性的课程,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职专业课程的学习。
优化中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可以共同研究和探索适合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方法。
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中高职专业课程之间的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生动有趣。
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是一个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质量,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职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策略研究
【摘要】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是21世纪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衔接则是最核心的问题。
课程衔接是衔接内涵的核心。
通过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中高职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衔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一体化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提出了“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等具体要求。
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是实现这些具体要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姜大源指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课程是职业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直接的现实性。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衔接是整个中高职衔接的重点和难点。
2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及其成因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
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
2.1 文化课程内容脱节
中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上存在衔接断层。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安排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而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文化基础课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中高职文化基础课在内容上衔接不起来。
在此情形下,普高生源的高职生因内容重复而失去学习兴趣;而对口招生的中职生源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倍感困难,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挫败感。
2.2 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学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
2.3 课程开发没有兼顾生源的差异
目前高职的生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职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一类是通过对口招生考试、单考单招等方式进入高职的中职毕业生。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高职文化课的比重远远大于专业课的比重,专业课又趋于理论化而缺乏实际操作性,致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在高职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中职毕业生经过系统的
专业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强,但文化基础薄弱,普遍感到文化课的学习存在很大困难,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
2.4 实践技能训练“倒挂”
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
高职应该是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结构的扩展、职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相当一部分高职学校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未能明显体现高技能的特征,甚至有不少高职学校在这方面还不如中职,出现中高职技能训练“倒挂”现象。
2.5 课程体系仍然是学科型的结构
绝大部分高职学校的课程仍然未摆脱传统的学科体系,都采用“先理论后实践”三段式课程模式,实践只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颠倒了职业教育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得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完全不相符合。
这不仅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使学生就业后仍然需要接受企业的培训才能上岗,而且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不符合“喜欢动手实践不喜欢接受灌输”的学生特性,导致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
2.6 教学模式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模式仍采用“先教后学再做”的模式,即教师先灌输理论知识,学习在学习之后再去进行实践操作。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习这些知识用在什么地方。
实际上,高职学生在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和推理能力等方面无法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拟,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认为教师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讲一些没用的东西,讲一些没趣的东西,从而对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
3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策略
从中高职课程衔接所存在的问题及职业教育本质视角出发,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应包括不同层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不同等级的教育资格要求,以及灵活的教学制度。
3.1 统筹专业设置,明确培养目标
中高职学校专业设置应从大局入手,统筹安排。
应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技能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明确中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避免中职、高职在培养目标方面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错位。
3.2 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制定并出台国家课程标准,是应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困难和挑战,推进职业教育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发达国家与国际组织的通行做法。
中高职学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共同依据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方面,既要考虑中职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又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
才的需求和社会成员终身职业发展的个性需求。
本着“基础同构”、“素质为主”、“能力为本”的原则,采用阶梯式课程模式,将五年的课程划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逐步上升的阶梯,在这五年中相对应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理论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
既保证了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辅相成,又保证了课程整体的完整和层次上的衔接,最终实现“素质厚、基础宽、技能实”的目的。
三个阶梯:(1)基本技能培养——第一、二、三学期,达到初级工的要求;(2)专业技能培养——第四、五、六学期,要求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并通过中级工的考试,其后可立即从事职业活动也可紧接下一阶梯的培养;(3)迁移能力的培养——第七、八、九、十学期,要求进一步将专业技能向专精发展,其专门化更强,同时允许部分横向发展,并取得高级工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教学内容随阶梯增加而逐渐由简浅发展到精深,能够保证学生在广泛的基础培养前提下通过分化而最终达到掌握专长技术的目的,这样既保持了职业教育的完整性,也有利于中高职的衔接。
3.3 重构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模式
课程结构主要是指单一课程的内在组织结构,即课程实施的组织方式。
姜大源先生所倡导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是课程结构的代表,它以工作过程(或任务)作为组织课程的载体,根据工作任务的难度、复杂程度、综合力度等,将课程设计成典型的、相互关联的、层层递进和交叉融合的情境或者项目群群。
从较低级、浅易、
简单的情境或项目开始,让学生熟悉和了解整个制作过程,以新鲜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接着完成中等难度的情境或者项目,使学生能基本上完成行业领域的一般的工作任务,达到企业职业一般岗位的技能要求。
更深层次的情境或者项目培养创新性和技能拓展水平。
一般来说,中职阶段完成前中等难度以下的情境或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就行了,更深层次的情境或综合性项目,留待高职再进一步深化学习。
3.4 统一教材编写标准,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编写分类明确的中高职课程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因此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的编写,要和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相匹配,依据不同层次技术领域和具体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结合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系统地开发课程教材。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外聘教师及行业专家的三方联动作用,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
加强教材实践性环节编写内容,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知识体系与劳动部门的技能鉴定标准衔接,提高教材编写的应用性与实用性。
要实现中高职课程全面合理的衔接,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实施。
既不能单纯地让中职学校适应高职学校,也不能一味地让高职学校照顾中职学校;既要考虑到中职学校的现状,也要考虑到高职学校的特点。
合作双方要以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迁移为目标,通过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逐步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同时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的教学消耗,促进中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 9号.
[4]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重要意义[n].中国教育报,
2011-11-1(09).
[5]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责任编辑: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