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音韵学家述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音韵学家述评

汉语音韵学是传统小学三个分支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前人在缺乏国际音标等方便的标注工具的条件下,以他们非同寻常的智慧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目前,汉语音韵学已经成为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的重要工具。就汉语言文字学这门学科来说,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是训诂学的工具,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昔孔子论政以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同样,可以说“为学在人”,一门学问的发扬光大,跟前贤的发明分不开,前贤的贡献不可磨灭。今择取历代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音韵学家数人,上起顾炎武,下讫王力(瑞典国高本汉因功绩卓越,虽非吾国人,亦并收入),述其学绩,评其优劣。

王国维在《周代金石文韵读序》云:“古韵之学,自昆山顾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宁戴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故训故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之人、后无来者可也。”王国维对顾炎武讫江有诰等人取得的成就给以极高的评价。

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在音韵学方面,他的《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合称《音学五书》),《韵补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清代语言学,顾炎武开其端,其后人才辈出,语言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发展。顾严武在音韵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在古音学部分,顾氏是清代古音学的奠基人。

顾氏注重“采铜于山”,搜集、整理、鉴别、选别原始材料,反对“废铜铸钱”,抄袭第二手材料,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顾氏在陈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仅研究出一些字的古音,并进一步概括成韵部,他首创分古韵为十部。以顾氏的古韵十部和《广韵》二百零六部比较研究,便可以看到从上古到中古汉语韵母系统发展变化的概况,从而初步揭示出语音发展的内部规律。后来的古音学家,就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继续研究,在古音研究方面取得很大成绩。

具体来说,其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

一、为清代古音学奠定下基础,分古韵为十部,十部中的第六、七、八、九等四部,都得到后世的承认,另外六部也初具规模,后人只是在顾氏分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得更细。

二、他创造了“沿流而溯源”,“借今音离合以求古音”这个重要的的考证方法。顾氏用离析《唐韵》(实际是《广韵》)的方法研究古韵。宋人也曾研究古韵,但把《唐韵》的每一个韵部看成一个整体,没有想到把它们拆开,因此,尽管把韵部定得很宽,仍然不免出韵。另一个极端是遇字逐个解决,没有注意到语音的系统性。顾炎武则把某些韵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重新与其他的韵部合并。这样有分有合,既照顾了语音的系统性,又照顾了语音的历史发展。他首先废弃平水韵,回到"唐韵"。比如把尤韵一部分字如“丘”、“谋”归入“之咍”部,这就是“离析唐韵”,回到古韵。再比如把支、麻、庚三韵各分为二,屋韵分为三,令它们归入不同的古韵部,充分体现了古今语音系统的差别。他的这种离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还公认是很有价值的。

三、顾氏改变了《广韵》的入声分配系统。顾氏还改变了《切韵》入声配阳声的系统,以入声配阴声,揭示了上古入声韵和阴声韵的关系,反映了上古语音的实际。《诗经》常常有入声字跟阴声字押韵,以及一个字有去入两读的现象,顾炎武从这些现象中认识到,除了收唇音的入声缉、合等韵没有相应的阴声韵以外,入声都应该配阴声。在古音学的分部问题上,有阴阳入三分法,有阴阳两分法,按两分法说,他的作法是对的。入声配阴声在上古韵部的划分上有很大的价值,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就是以此作为支、脂、之三部分立的旁证。入声配阴声得以后世多数古音学家的承认。

其他方面,在《音论》一书中顾氏继承陈第的古诗无叶音之说,认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另提出“古人四声一贯”的主张。

顾氏古音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他对语音有复古思想,在《音学五书序》中说:“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他作《唐韵正》是要以古音来“正”《唐韵》。顾氏对古音分十部,对清代古音研究有奠基之功,江永评他“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总之,顾炎武的学术著述方面之多,气象规模之大,亁嘉诸儒,恐无人能出其右者。

江永

清代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期。清代学者江永等人在顾炎武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江永(1681-1762)清经学家、音韵学家。字慎修,婺源(今属江西)人。通《三礼》,晓乐律。所著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律吕阐微》等,均为阐释经学之作。其学以考据见长,开皖派经学研究的风气。又精于音理,注重审音,所著《古韵标准》,定古韵为十三部。又著有《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论述等韵学及韵书中分韵的原理。

江永在音韵学上成就主要体现在《古韵标准》《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等书中。《古韵标准》是清代古音学的重要著作。此书继承陈弟《毛诗古音考》、顾炎武《音学五书》而作。本书“例言”中谈了他对古音研究的理论认识,以及对前辈古音研究得失的评价。《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

《古韵标准》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为古韵研究确立标准

江永以前的古韵学家,在治古音时,缺乏严格的时代观念,将先秦韵文与汉魏六朝及隋唐韵文混为一谈,因此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正如《四库全书总》所说:“自昔论古音者不一家,惟宋吴棫,明杨慎、陈第,国朝顾炎武、柴绍炳、毛奇龄之书,最行于世,其学各有所得,而或失于以今韵部分求古韵,或失于以汉魏以下、隋陈以前随时递变之音均谓之古韵,故拘者至隔阂而不通,泛者至丛脞而无绪。”(《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三》)而《古韵标准》“惟以《诗三百篇》为主,谓之‘诗韵',而以周秦以下音之近古者附之,谓之‘补韵',视诸家界限较明”(《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二)。这样,“标准既定,由是可考古人韵语,别其同异,又可考屈宋辞赋、汉魏六朝唐宋诸家有韵之文,审其流变,断其是非”(《古韵标准·例言》)。也就是说,标准确定以后,才好与后代的声韵相比,校其异同,明其流变,以洞悉韵学发展的轨迹。

二、分古韵为十三部

江永分古韵为十三部,分部的特点:

一是真元分部,二是侵谈分部,三是宵幽分部,四是侯鱼分部。

将顾炎武三部分成六部的理论根据是弇侈分立,所谓弇,就是比较闭口,所谓侈,就是比较开口,这样划分以后,除了极少数合韵的情况以外,弇侈的界限是比较明显的。顾氏将古韵分为十部,江氏把其中三部析而为二,又把侯部转入幽部,所以在总数上看,江氏只比顾氏多了三部,分为十三部。

三、关于入声的分配问题

顾氏的古音十部,入声屋、质、药、缉分别附在平声脂、鱼、宵、侵四部里,到了江永才使入声真独立出来,并将顾氏的四部析为八部,即屋部、质部、月部、铎部、锡部、职部、缉部、叶部。另外,江永还从文字谐声通转的关系上,隐约地窥探出阴阳入对转的规律,主张“数韵共一入”,阴阳可以共入,这已开阴阳入三分的先河,对戴震、孔广森等人的阴阳对转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注重审音

江永研究古音韵的着重点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只凭考证,而江永则兼及审音,他在《古韵标准·例言》中曾论及顾炎武时,说:“《音学五书》亦多渗漏,盖过信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说,于‘天'、‘田'等字皆无音。《古音表》分十部,离合处尚有未精,其分配入声多未当,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每与东原叹息之。”(《古韵标准·例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