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强调了人的活动和劳动在人的本质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中特定条件下形成的。
人的本质由人类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所决定。
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和社会的,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人的本质不是固定和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而变化的。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劳动能力。
人通过劳动创造和改变世界,同时也改变和创造自己。
劳动是人的生活必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界进行相互作用,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
通过劳动,人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也改变了自己,形成了自身的个性和个人特点。
劳动对于人的本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指出,通过劳动,人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还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
劳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直接联系的手段,也是人与社会进行联系的手段。
通过劳动,人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活和社会。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他认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来决定的。
人的本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通过社会关系来体现和实现。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是通过生产关系来体现的。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所有的生产力和所有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产物。
他认为,阶级社会存在着压迫和剥削的现象,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们的利益冲突和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改变和塑造的。
他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被压迫和剥削的阶级可以推翻压迫者,实现自己的解放和发展。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种表述,即: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劳动即人的本质。
这三种表述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只有从这三种表述及其意义上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真正揭示了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超越了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人的本质观。
在当今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重新研读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我们的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都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契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发现“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发现“历史”的过程,因为在他看来,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人和历史不可分离,反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的。
(二)关注民生问题,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的理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坚持“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人民幸福,需要首先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中国梦,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应当深入学习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克服指导思想上重增长、轻民生的取向,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三)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正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并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人的本质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实现,而人的劳动实践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精品)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智能生物,“人性”应当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和人的非生物属性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人的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的非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对立,是人的特殊属性“人的本质”,按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马克思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非生物属性,又称为“人的特性”。
人的本质也是一个系统质。
可以区分为即人的属性、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三个层次。
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理论界,通常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经济、科学、文化等背景下,提出这样的认识,无疑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但是目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陷于空泛化、教条化的迹象,已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新发现不相适应,也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认识原则。
那么,人与生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就从分析马克思提出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吧。
首先,“自觉自由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意识性”,其重要标志是语言文字。
作为人类“意识性”重要标志的语言呢?其实许多动物种类内部也是有语言交流的,只不过这些语言没有完全被人类所理解罢了:我们常说鸟语花香,鸟类的谈情说爱,通风报信,都是靠鸣叫来完成的;猫,悠闲高兴时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我们一般熟悉的“喵”声,兴奋渴求时短暂而柔和,恐惧哀怨时绵延而凄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价值[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述,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理解也有不同。
对此,我们应该深入马克思的原着,结合他当时的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找出不同历史阶段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内部联系,从而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一条万世不渝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人的尊严。
但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展缓慢,只有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完整理解。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程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的解放,因此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是即成的,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而逐步深入的。
马克思在他的第一部哲学着作《博士论文》巾就表现了他对人的问题的关心,他接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观点,并看到“自我意识”和周同世界的联系,但是此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维领域。
在《莱菌报》时期,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肓》中开始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的批判,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并且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思想,认为人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整个自然界。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同动物的区别的实质,为马克思形成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一、理论描述——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有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的本质理论,一个是价值本质,回答“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另一个是事实本质,回答“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什么”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事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实际上,事实本质是一种现实性本质,用来说明人的实际生存与活动状况的。
这种现实性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性,揭示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的区别;另一个是自然性,阐述人的自然特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中,社会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社会关系是人与人的区别。
另外,人的自然特性是人的生理、心理在内的各种自然特性的总和,而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两者都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对象。
价值本质是一种可能性本质,用来描述人类社会能够达到的最终形态。
这种可能性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指人的意识即主观能动性,二是实践性,指人对自由的追求。
人的本质总的来说是事实本质和价值本质的统一,实现人类解放这一最高理想。
二、案例分析——资本家与雇佣工人将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用于现实作理论分析,得出现实社会的真实状态和最基本矛盾,预测社会的整体变化趋势。
这里,我将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为例利用马克思的理论进行分析。
首先,可以看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是一组相对概念,是同时出现的,而且标志着两种人群的相对社会关系。
一般来讲,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从而有能力并实施对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进行剥削,达到资本积累。
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作为人类,自然的与动物进行了区分;显然,在现实中,两种人是不同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还是以其他方式展现,那就是社会关系。
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通过劳动(生产产品等)关系结合到一起,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在生产关系中,雇佣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同样,在分配关系中,资本家占主导地位。
但是,在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架构下,人产生了异化,包括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第一,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称《导言》)中批判了宗教关于人的虚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中。
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因此其对人的本质的解释,不仅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相反真正现实的人却被忽视。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他在《导言》中再次强调: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就是承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学说。
上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人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现实的人,他超越了德国哲学抽象的人以及费尔巴哈丢掉人的社会本质而仅仅强调人的自然本质的观点,而以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把人从神的统治和奴役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原给人,并认为只有做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才是德国求得解放的唯一途径,这里马克思提倡了一种价值理念:即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本身。
即便在今天,“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深邃含义,也没有被深刻理解。
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金钱、物、官、各种“神”等等“非人”的东西处于根本的位置,而人的地位、人的尊严遭到贬损,“以官为本”,“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神为本”仍然控制着人、危害着人、扭曲着人,并且仍然有很大的市场。
第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多次提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为什么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呢?“因为对某种物的需要最明显地、最无可争辩地证明: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的为我的存在、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和特点。
”[3]173在原始社会,没有私人财产,人也没有异化,这时人的“需要”自然表现为真正的人的本质,生产者生产的物品刚好满足他的需要,就是说需求和供给刚好相等,不存在剥削和奴役,这种需要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原始状态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的本质没有被物所奴役、控制。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两个层面,客观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所谓类本质,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个体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的本质就是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的辩证统一。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超越,包括对抽象人性论和以往人的本质论的超越,并对人性的善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人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当代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问题作了系统化的阐释。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反对一切抽象的人性理论,他主张和坚持的是具体人性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本质是劳动,将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实践基础上从两个不同角度客观辩证全面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即人的类本质和人的个体本质两方面内容,而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为我们正确的认识人和对待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实践基础上的“内涵”揭示对于人是什么这个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几千年来众多哲学家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却并没有得出一个站得住脚的理论。
大部分学者以唯物辩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充分尊重客观之间的前提下,对过去的有关于人的本质的概括进行了大胆的借鉴和创新,从两个角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内涵。
人的类本质,就是人区别于其他非人类的独特的固有属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从上面的话中,正是说明了人和动物的区别。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与所处环境产生形式各异的反应,人类与“非人类”的本质差异在于,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客观环境进行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改造。
也只有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方能真正揭示出人的本质,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类本质是一个既有关心又被关怀的活物,人是一种自然社会性
存在,对其他人由本能地产生吸引力。
马克思将人和动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它们都是被自然施以“报复性压力”的物种。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联系。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的本质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思维存在。
在社会
阶层的分歧现象之下,对于上层阶级的非理性暴政形式,人们需要运用理性思维来反抗。
理论的本质就是通过理性的思考来揭穿非理性的主义,促进阶级制度的变革。
因此,马克思对于社会的思想,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更大的反抗能力,从
而带动了社会变革的理论推动力。
而在高校与高等教育领域,也是将理性文化变革视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领域,教育者和学习者将不同学科的传统和现代理论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培养出具有理性意识、勇于进取的后生,启迪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更有能力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高校和高等教育对于探索人的本质以及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至关重要。
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学说
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而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
他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社会中实现的。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意识和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这是因为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产物。
他指出,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也随着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与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本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
他认为,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和创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要联系方式,通过实践,人不仅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也能够改变和创造社会。
人的本质是通过实践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基础和动力。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本质是具有创造性的。
他认为,人是能够创造和改造世界的动物,通过劳动和创造,人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也能够改变和创造社会。
人的创造力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还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和发展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强调了人是社会的产物、历史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具有创造性,并且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学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多重属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产生是人的哲学研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而又重要的变革,《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第六节颇受学者们的推崇,其对人的本质的论述更被作为研究人的本质的核心原则,并被大部分教材所沿用。
通过认真研读马克思的原著文本资料,不难发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句并没有涵盖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全部思想,而任何一种片面的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都是一种障碍。
一、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出自《提纲》的第六条,其完整论述如下:“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为正确理解这段话,首先需要明确马克思提出这段话的背景,才能有效抓住重点,才能明确马克思的意图主要是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问题,而非给人下定义,那么,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怎样的呢?首先,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的、感性的人。
具体而言,费尔巴哈认为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根本;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创造者。
“完全与动植物一样,人也是一个自然本质”。
他所论述的“人的本质”,是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生理学范畴的实体。
费尔巴哈认为“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说,我也是它的本质”。
费尔巴哈正是利用这一论点作为基点,成功地批判了宗教神学,也为其人的本质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费尔巴哈认为人是“类”的人。
“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
”但是费尔巴哈又不仅仅满足于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仅仅归结于意识。
费尔巴哈认为人区别于自然物之处在于人有类意识。
人类特有的这种类意识具体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在于人以外在的个体为对象,另一层意义则是以人的共同本质为对象。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 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试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试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学说摘要: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到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实践是马克思引入人的本质的关键点和生长点,文章具体阐述了实践思想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思想中的开展以及他的关于“人的本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扬弃。
在"181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实际存在出发去考察人的本质,引入劳动实践,对人的分析的出发点转移到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认为劳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用人的感性活动的性质来确定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本质,并把劳动看作人的自由自觉社会生活的展开和实现。
到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就上升为人的需要本性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从现实性的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本质即实践去理解、把握和界定人的本质。
他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两部著作,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经历了一个人黑格尔的关于“人〞的观点到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观点,再到自己的关于“人〞的观点的过程,即从研究人的“自我意识〞到人的“类本质〞再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过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本质的分析"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出发全面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总结。
马克思在克制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过程中,又吸取了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黑格尔虽然把人的本质看作有意识的劳动,但他只把劳动当作是绝对观念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他的劳动概念指的是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它所表现的能动性不过是思辨行为的抽象能动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论断试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论断试析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最著名的之一便是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最著名的部分莫过于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思考。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对《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的本质论断展开试析。
一、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的本质是劳动。
他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自然关系,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本质。
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本质不是特定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而是与历史和自然条件有关的。
由此,马克思认为,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劳动是决定人类形态和本质的关键。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人的本质体现在创造和自我实现中。
他认为,人类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不仅是因为人具有智力和技能,更是因为人的创造性本质。
他还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类在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时,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二、资本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扭曲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严重扭曲了人的本质。
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让人类成为了商品的生产者和交换者,因此人被迫对自己的生产和劳动进行剥削和压迫。
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的强大控制力,人们被迫在资本家的意志之下进行劳动,而失去了自我掌控的机会。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商品逻辑也扭曲了人的本质。
人被迫按照市场需求去生产商品,而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去从事一定的劳动。
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权重发生了改变,人抛弃了与自然的本然关系,而且被被迫置身于一个无情的市场竞争的海洋中。
三、人的本质与社会革命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扭曲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摆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束缚,才能够让人类找回自己的本质。
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革命是人类从资本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和自我实现的关键。
此外,马克思也认为,人的本质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进程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智能生物,“人性”应当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和人的非生物属性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人的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的非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对立,是人的特殊属性“人的本质”,按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马克思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非生物属性,又称为“人的特性”。
人的本质也是一个系统质。
可以区分为即人的属性、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三个层次。
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理论界,通常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经济、科学、文化等背景下,提出这样的认识,无疑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但是目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陷于空泛化、教条化的迹象,已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新发现不相适应,也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认识原则。
那么,人与生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就从分析马克思提出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吧。
首先,“自觉自由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意识性”,其重要标志是语言文字。
作为人类“意识性”重要标志的语言呢?其实许多动物种类内部也是有语言交流的,只不过这些语言没有完全被人类所理解罢了:我们常说鸟语花香,鸟类的谈情说爱,通风报信,都是靠鸣叫来完成的;猫,悠闲高兴时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我们一般熟悉的“喵”声,兴奋渴求时短暂而柔和,恐惧哀怨时绵延而凄厉。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一生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
本文通过阐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进而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来的,旨在批判黑格尔把国家的本质说成是理念,他认为国家与社会是人本质的表现。
后来在该书的导言中,马克思注意从宗教批判出发,探讨实现“人的高度的革命”的途径,从而实现“社会自由”和“人类解放”[1]。
马克思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理想的人,是摆脱了异化、强制、奴役状态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个性,是自由的人。
从这一角度看,马克思的理想终身不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提法意在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着眼在社会革命。
(二)人的本质是劳动马克思说:“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2]他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生命活动、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它包含着整个类的特征也就是说,类所具有的创造、自由、能动和社会性等特征都从此而来,或以此为基础。
因为人只有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理性、意识、交往才得以发生,人类社会实际上是通过劳动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历史。
所以从此角度看是劳动创造了人。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劳动的特定社会历史形式角度研究劳动,指出劳动在奴隶制、封建制等历史形式下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在资本主义社会更是异化、鄙俗、主客体的颠倒。
以劳动及其社会历史形式理论为基础,马克思终于完成了一系列伟大的历史发现。
(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名言,旨在批评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观点,同时揭示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马克思在《提纲》中批评费尔巴哈把宗教本质归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又被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归结为类,即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马克思主义对人哲学上的理解为:人的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人。
自然人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形成系统的外在矛盾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人其总体的都是通过人的内、外矛盾关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体矛盾关系。
人的自然本质是动物的进化产物,人超越自然的创造是人本身。
人性就此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阐述:1、自觉是人的基本属性,其贯穿内外矛盾。
人是自觉必然的主体。
人的一切行为即为有意识认识、解放自我的存在。
意识的基本属性就是自觉的属性,人性的根本内容就是自觉。
2、实践是自觉的。
人产生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存在。
以实践发现自觉的认识,以实践解放自我的创造。
创造自我的实践是解放的基本路径。
3、解放自我的主体。
以实践的劳动创造人类自我存在,形成自我存在的发展。
人自然的受外在物质世界的约束,人类的产生是对于自然的解放,获得对于自然的相对自由。
新生个人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在新的实践中发展自我必然与旧世界产生矛盾,人类通过扩展实践范畴,创造新型实践工具来解放人的内、外矛盾。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自我实践能力才可以发展自我的存在。
人的基本创造力即生产力是人类发现、创新具体自然及社会矛盾的总体总体。
生产力具体表现为劳动力。
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
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体的。
他的学说可以总结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认为人类是通过社会活动,创造、维护和改变社会关系来实现自身价值和意义的。
他认为,人的本质和人的历史发展是相互联系的。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异化和扭曲,但是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将得到彻底的恢复和发扬光大。
他强调了人类的创造性,认为人类的本质在于创造,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肯定。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幸福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张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支持和保障。
人类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人的本质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得以体现。
因此,马克思认为,要真正理解人的本质,必须把它放在社会关系的背景下来考察。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与其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生产活动是其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必然导致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因此,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关系的转化和变革,不断地实现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一种以人类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所构成的。
同时,马克思还关注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关系,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人的本质得以发挥和实现的重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学说摘要: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到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实践是马克思引入人的本质的关键点和生长点,文章具体阐述了实践思想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思想中的发展以及他的关于“人的本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扬弃。
在《181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实际存在出发去考察人的本质,引入劳动实践,对人的分析的出发点转移到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认为劳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用人的感性活动的性质来确定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本质,并把劳动看作人的自由自觉社会生活的展开和实现。
到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就上升为人的需要本性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从现实性的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本质即实践去理解、把握和界定人的本质。
他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两部著作,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经历了一个人黑格尔的关于“人”的观点到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观点,再到自己的关于“人”的观点的过程,即从研究人的“自我意识”到人的“类本质”再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过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本质的分析《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出发全面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总结。
马克思在克服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过程中,又吸取了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黑格尔虽然把人的本质看作有意识的劳动,但他只把劳动当作是绝对观念自我运动的一个环节,他的劳动概念指的是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它所表现的能动性不过是思辨行为的抽象能动性。
而费尔巴哈只是简单地用作为自然界的产物的人的感性活动来代替自我意识。
马克思用费尔巴哈的自然人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相对立。
他分析了物质生产活动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认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在此基础上通过劳动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改造对象,从而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人所具有的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能力即人的实践能力,人的本质就在于运用这一能力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实践性的自然本质,这里的实践是指从人的劳动特性中归结出来的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改造活动,它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活动的一切形式的总和。
他说“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里的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劳动,是指人的活动相对于动物活动的类本质,即指认识活动,又指实践活动。
正是劳动实践这个对象化活动把人与自然区分开,同时也是劳动把分化后的人与自然统一起来。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生命活动——自由的有意识(自由自觉的对象化)的活动——实践本质开始,区别人和动物,并揭示这种活动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人的本质。
他提出并区分了两种劳动,一种是作为人的“类生活”的普遍的生产劳动,这种劳动实际上凸显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另一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即私有制的异化劳动。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异化劳动的分析,就是对人们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分析。
他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而异化劳动又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表现,所以从私有财产主体本质来看,实际上就是人的自我异化。
“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情的表现。
”这样,他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转变为异化劳动和人的发展问题。
他以人的本质为依据,把私有财产归之于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本质与人相对立。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社会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这一人的本质的理论的提出,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全部哲学的基础或轴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手稿》中马克思批判地总结、分析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他立足于生产、实践,揭示出人的本质及其特点。
他把劳动生产同实践结合在一起,突破了把实践仅限于理论批判的范围,赋予实践以感性的物质的内容。
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实际上也就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绝对精神”,把人看作“抽象的”精神性的存在。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
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但由于他把人归于自然存在物,不理解劳动的意义,因而把人和自然界理解为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看不到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能动的创造活动,劳动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的辩证思想,他从生产活动中引出人的社会性,他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创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他认为,他和自然界、人和人相统一的社会前提在于生产,社会生产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物质生产的进步,他把人的本质界定为主客体相统一的、能动的与手动相统一的劳动实践活动。
第二,《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全面具体地把握了人的两重性本质。
人的诞生,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但又是以超越自然为条件的。
人一方面依靠自然界生活,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也表现着人控制和利用自然的力量。
马克思称这种力量为“人的本质力量”。
实践的发展,就标志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
此外,人不仅能把自己的类本质作为意识的对象,在主观领域发生关系,而且能把自己的类本质对象化,即把自己的类本质外投到客观对象中去,也就是说人可以在自己的活动中能动的、现实地复现自己,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综合所述,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论述表明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已经逐渐开始形成,他在《手稿》中是用生产劳动来说明和规定人的类生活、类本质的,说明人类是不同于它类的社会存在物。
在他看来,人的社会实践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创造着社会,并使人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具有社会性质。
这种实践主体的现实性本质要通过劳动得以确认和实现。
但是,这时候的马克思只是把理想的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从抽象一般的劳动和社会出发仍然引出的只是抽象的个人,只有对现实的劳动和社会作出具体的历史分析,才能把握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的个人。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在1840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做了经典阐述,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其中马克思从考察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入手,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人的本质的定义,而应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通过社会关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环境和人都随实践的发展而改变,那么人就是作为一定社会中特殊的一员而存在,就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理想化的人。
其次,“现实性”是指任何人都是生活于一定时代,处于一定社会中的人;而每个人又都是处于一定社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最基本的又是生产关系,因而,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丰富性。
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这里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这个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质的飞跃,实现了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革命性变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人的本质的意义:第一,马克思在《提纲》中以实践的观点考察社会,提示了各种社会形式的共同本质。
他认为,由于人是社会存在物,因而探讨人的本质的方面要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探讨。
他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真正现实的实践与社会关系是融为一体的,因此要以实践为契机去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的,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的需要总是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生产方式相联系的。
人的劳动生产,一方面生产出物质产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则生产出人的社会关系,这样的社会关系包含着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所以人不仅是具有一定需要本性的个人,同时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因此马克思强调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社会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二,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的论断,指明了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和方法论。
首先,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表现人的现实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是人的独特的存在形式,人的本质就只能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本质。
人的自然属性以扬弃了的形式蕴含在社会属性之中。
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人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本质,完全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其次,人的本质不在于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在于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要了解人的本质,必须从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的分析,而不能只从其中的一种方面或一种关系出发。
因为正是这些物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把人当作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来研究,从而把对人和社会的研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至此,马克思确立了自己的关系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逻辑联系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的性质来确定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本质,把着眼点落到了人的“活动”上,进而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具体化为“劳动”,即把劳动看作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展开和实现。
到了《提纲》,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把人的本质问题研究深入到人和社会关系中。
第一,从一般劳动进入到具体的物质生产劳动。
在《手稿》中,由于马克思着眼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把生产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指出人能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而一般劳动则是本能的活动;人是社会存在物,而一般动物则是自然存在物。
但是,马克思撇开了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具体形式,把劳动设定为人的固有特性。
而到了《提纲》,马克思摒弃了类本质的看法,把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个体和类转变为人和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