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四编 现代文阅读篇 (二)议论文阅读精讲课件

合集下载

河南2014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议论文2

河南2014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议论文2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2
孩子,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 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 大大增加。全心专注在你所期望的一件事 上,必如所期。祝你进步! 深爱你的父亲
(作者弗罗姆,有删改)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2
文章解构 【中心论点】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
【论证思路】文章第①段提出“专心地做好一件事, 就能有所收益”的中心论点,第②段用研究发现的事 实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第③段列举名人事例论证成 功的人都是先确定明确的目标,然后专心朝这个目标 努力。 第④⑤⑥段分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专心。 第⑦⑧段更进一步论述了“专心地做好一件事”的好 处。
【针对训练】见面对面第154页《快乐者未必是拥有者》 第3题,第155页《放弃,是一种美德》第2题,第156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2
考点4: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把你决定去做的那件事当成是一大排 抽屉中的一个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 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 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 于你已经打开了的那个抽屉。”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 作用?(3分)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2
考点2:补写论据 2. 请给第③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2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示例:居里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 研究,她专注于此,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现了镭并 分离出纯镭,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古今中外的事例 均可。事例1分,突出目标和专心1分,共2分)Biblioteka 专题二议论文阅读2
【思路归纳】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论证过程的 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细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 ③到⑥段,第③段主要列举名人事例来论证成功的人都 是先确定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 个目标努力;第④段主要写自信心和欲望是人们专心的 主要因素;第⑤段写必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思想集中于 你的欲望上才有助于目标的实现;第⑥段写了必须长期 专注于一件事,才能有更高的成就。通过对这4段内容 的 概括可理清作者思路:先列举——成功的人都先确定明 确的目标,然后专心朝这个目标努力——如何做到专心。

考点02 论据论证(课件)-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精讲精练(全国通用)

考点02 论据论证(课件)-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精讲精练(全国通用)

论证方法 及作用答 题步骤
第一步,阅读画线句或全段,明确题干设问是针对全文还是某 个段落或某几个段落、某几句话,是问一种还是几种论证方法。
第二步,通过标志词判断运用了哪种(哪几种)论证方法 。
第三步,回忆这种(这几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 第四步,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并 整合答案。
谢 谢 观 看
论据放在文 中哪一处合 适?(答题套 路)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其中又有……分论点 。
②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所表达的观点是……
③该论据论证了……这一分论点。
④所以应放在X段处。
第一步,明确全文中心论点或该段中作者的观点;
概括事实 论据方法
第二步,找出论据包含的两大要素——人物、事件, 如果需要其他要素,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 等具有特殊意义,也要找出来;
明论点的方法。
引用论证:笑引话用趣名闻人等名,言从、而格证言明警论句点、的权方威法数。据、名人佚事、
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 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言、诗句 的作者、国别或朝代。
答题模板: ①事实论据:人物十事件+结果。 ②道理论据:时代(国籍)+作者+言论。
论据放在文中哪一处合适?
答题模板:
这是一个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述了……内容。 (而)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论据有力论证(不 能论证)中心论点,所以能(不能)做论据。
某个事例或道理是否适合做论据?
答题模板:
这是一个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述了……内容。 (而)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论据有力论证(不 能论证)中心论点,所以能(不能)做论据。

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议论文阅读课件

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议论文阅读课件
表达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方法帮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回归教材 图解考点

回归教材 图解考点

回归教材 图解考点

第一层(第①段):批判网络阅读,进而提出中心论点——阅读是有重量的精 神运动。 第二层(第②—④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证阅读的重量在于它的“重〞。 第三层(第⑤—⑦段):运用比照论证,论证阅读的重量在于它的“轻〞—— 无用之用。
此题要求分析的加点短语出现在文章第三段,因此要认真阅读第三段,从 第三段中寻找答案。 第二步:通读第三段,区分加点短语指代内容的位置。
第三段中,作者层层论述,指出“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 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进而得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 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的结论,因此“这一点〞应是近指,且所指代内容 应从上文中寻找。
一题多问 ①结合全文,说说“××〞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②“××〞一词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③结合第×段内容,对“××〞一词的具体含义作出解释。
方法帮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回归教材 图解考点

回归教材 图解考点

回归教材 图解考点

[?谈创造性思维?,九上 P97]第三段中“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 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句中的“这一点〞指代什么内容 第一步:审读题干,锁定答题区域。
回归教材 图解考点

方法帮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回归教材 图解考点

回归教材 图解考点

回归教材 图解考点

参考答案 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 重感。(共2分)
失分点 ①理解有误,选择文中其他句子作答。 ②扩大指代内容,如将“逐渐替代……传统阅读〞一句也答上。 ③审题失误,自己组织语言作答,未用文中原句答复。

2024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课件
3、将材料的观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进行比较,作 出判断
答题模版
1、材料可以作为第x段的论据。理由:这一材料 是……(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写出了……,突出 了……,与第x段论证的……观点相一致,所以应 该放在第x段 2、能。材料着力论证了……,与文中的观点一致 ,所以可以作为文章的论据 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 【答题模版】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事例 ),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答题模版】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论据 ),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吸 引读者阅读
分析论证思路的答题模版
1
首先通过……引出……的论点,然后用……事
例(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2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分析议论文的段落作用 开头段
中间段
结尾段
开头段的作用(一)
结构上: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引出下文。 内容上: 1、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观点)进行分析后, 提出论点或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 点的论据。 3、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或 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常见题型: 1、以下材料可以作为文章哪一段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2、以下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解题思路
1、通读文章,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分析材料,明确材料所表达的观点。看材料是人物事迹
2、还是名言、谚语等,判断材料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 据,弄清其想表达什么意思

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议论文阅读议论文基础知识梳理复习课件

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议论文阅读议论文基础知识梳理复习课件

三、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引论的作用:(1)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2)交代背景, 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3)因事设问,启人思考。(4)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5)引经 据典,说古道今。 2.本论的结构(本论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注意顺序条理) (3)对比式:正反对比。 (4)综合式:综合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 3.结论的作用:总结、号召、勉励、警示等。
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 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
⑥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当然了,安静的人更
愿意与自己厮守。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 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
⑦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
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 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
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只因为,安静
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4月14日,有删改)
1.仿照文章开篇的句子,续写两句。(4分)
四、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性。“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词语的感情色彩;语气、句式(设 问、反问、祈使、肯定或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
主题一
个人修养类
一、(2017· 湖北荆州)阅读下文,完成各题。(20分) 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
马德
①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

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五议论文阅读讲解部分

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五议论文阅读讲解部分

(1) 立论文: 就某个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
己阐述道理论证某一论点的方法ꎮ 作用是使论证具有说服力ꎬ 或具有权威性㊁科学性ꎮ (3) 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述某一论点ꎬ 使说理更通俗易
驳ꎬ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ꎮ 反驳的方法 有三种ꎬ驳论点㊁驳论据㊁驳论证ꎮ
懂ꎬ化深奥为浅显ꎬ更容易使人接受ꎮ 如« 谈读书» 中ꎬ用 盖天生 才干犹如自然花草ꎬ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来证明读书对人 天赋的作用ꎮ (4) 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㊁道理进行对比ꎬ 强调某
蒋建国 ①提升国民素质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多途径ꎬ 最基本的
引出中心论点ꎮ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ꎬ 提出论题ꎬ 通过分析 论述ꎬ归纳出中心论点ꎮ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ꎬ 归纳出中心 论点ꎮ (2) 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取方法
①摆事实㊁讲道理后ꎬ 归纳出中心论点ꎮ ② 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语言ꎮ d. 在结尾ꎬ 即归纳全文ꎬ 篇末点题ꎮ ( 这时ꎬ 在论点之前往往有 所以 而言之 总之 因此 归根结底 等总结性的词语出现) 总
论证ꎮ
常用的论证方法 有: 举例 论证㊁ 道 理论 证㊁ 比喻 论证㊁ 对比 (1) 举例论证:具体㊁ 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ꎮ 或
分析ꎬ进而阐明自己的见解或反驳别人的主张的一种文体ꎮ 2. 议论文的种类 按论证方式ꎬ议论文可以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ꎮ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ꎬ 对某件事㊁ 某个问题进行
论据充分ꎬ论证有力ꎬ具有说服力ꎮ 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一文 作者列举了王阳明 格 竹子的事例ꎬ有力地证明了 传统的中国 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ꎮ (2) 道理论证:包括引用什么论证某一论点的方法与作者自
张ꎬ同时通 过 摆 事 实㊁ 讲 道 理 的 方 式ꎬ 直 接 表 达 自 己 的 观 点 和 主张ꎮ (2) 驳论文: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ꎬ或直接批驳ꎬ 或间接批

广西2019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二记叙文阅读课件

广西2019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二记叙文阅读课件

为一个短语或一句话。
(2)深层含义:①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手
法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有些文章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
这就要先将它的本义还原后再作分析。②分析标题的双关义。③
分析标题的象征义。④分析标题和文章内容、作者情感之间的关 系。
3.考向1:(2017北部湾经济区25题)本文的标题“笨拙的土豆”有怎 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和第⑨段“偶尔,我会想起火车上遇到的那个人。”一句照应。
考点 5
方法指导
概括文章主旨(2012南宁.25)
(1)标题提示法,即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2)首尾归纳法,即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3)段意串联法,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4)重复即中心法,即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
中心主旨。 (5)层次顺序分析法和关键词归纳法。 答题规范: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景物), 抒发/揭露了作者……的感情/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5.(原创)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设问】(2012柳州23题)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补充完整下面一段
【答案】A 回忆名画
A 听闻故事
B 探究土豆 C 想种土豆
爱吃土豆 C
考点 2
信息提取与概括(2017北部湾经济区.23)
【考情搜索】直接提取类:北部湾经济区:2017.23;原因概括类: 其他地市常考考点

中考语文精讲专题2议论文阅读2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复习省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赛课微课获奖PPT课件

中考语文精讲专题2议论文阅读2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复习省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赛课微课获奖PPT课件

力地说明了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条
件。)
论证
第5页
要素 分类
概念(作用)
• 含义:用人们熟知事物作比喻来证实论
点。
• 作用: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形
象生动地证实了________,(进而证实
了中心论点),使所论证道理浅显易懂,
比喻 论证
易于被人接收。
• (如《敬业与乐业》中“没有职业懒人,
议论 文
• 分析其语言特点,要注意语言概 括、简练,用词准确、严密。
语言
生动
• 利用修辞生动、形象;利用打比 喻、摹状貌、引用等说明方法。
第8页
明确判断;起统领全文作用。
第2页
要素 分类
概念(作用)
•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依据,分为事实论
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论据
• 在议论文中,论点是“统帅”,论据是
为论点服务,它们是证实与被证实关系。
• 论证是利用论据之间逻辑联络纽带。

• 论证过程:①指基本结构类型:一是逐
第1页
要素 分类
概念(作用)
• 议论文是经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 示作者看法和主张一个文体。它以议论 为主要表示方式,主要目标是以理服人。
•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看法和主张。 应该是一句表示判断陈说性质完整话。

• 区分:

• (1)论题:是作者对所叙述话题,议论
文 三
范围。
要 素
论点 • (2)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叙述问题看 法和主张;是作者看法完整表述; 是
要素
分 类
概念(作用)
• 含义: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事例
证实论点。
• 作用:举例论证:举出________(事例或

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PPT)4-2

九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PPT)4-2
炼论点的方法:
(一)、看题目 (二)、看开头 (三)、看结尾 (四)、看中间 (五)、自己归纳
议论文的定义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 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 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 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 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 畴。
定 [>.× 年] /+ . (7) . ~. 74 H .4777(4) 稳定 + .(7) .~.4 H .4 777() .() 年 /+ 4H 4.7() . ()×- s [4.( ) MeV] - H 4 .() > .×- s (/+) H .44 4() . (7)×- s [.(4) MeV] -# 7H 7.7()# .()×-# s [()# MeV] /+# 备注:画上#号的数据代表没有经过实验的证明,只是理论推测而已,而用括号括起来的代表数据不确定性氢是 一种能量密度很高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但其特; 少儿英语加盟 少儿英语加盟 ;殊性质导致难以常温常压储存,泄漏后有爆炸危险。 若能突破储存技术便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动力设备。中国利用特殊溶液大量吸收氢气,一立方米可以吸收超过公斤,平常可以稳定储存,加入催化剂便可释放 氢气,储氢材料可重复使用次。该技术国际领先,或引发氢能利用革命。 [] 保存氢气方法很多,但是高效的储氢方法主要有:液化储氢(成本太高,而且需 要很高的能量维持其液化);压缩储氢(重量密度和体积密度都很低);金属氢化物储氢(体积存储密度较高,但是重量密度低),还有一个是现在正在研 究的碳纳米管吸附储氢(已经证明在室温和不到bar(约一个大气压)的压力下,单壁碳管可以吸附%-%,多壁碳纳米管储氢可达4%,但是这些报道都受到了质疑, 原因是目前尚未建立一个世界上公认的检测碳纳米管储氢的检测标准)目前根据理论推算和反复验证,大家普遍认为可逆储/放氢量在%(质量密度百分比) 左右,但是即使是只有%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储氢材料。 氢的储运技术是制约氢能发展的最主要技术瓶颈,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压储氧罐、轻金属材料、 复杂氢化物材料、有机液态材料等氢储运技术。将氢气经特殊处理溶解在液态材料中,实现氢能的常态化、安全化应用,甚至用普通矿泉水瓶也能装运,这 一愿景正在逐渐接近现实。业界认为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有可能引发氢能利用革命。 [] 4年 月 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开发的液 态储氢技术已经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研究,正准备进行大规模中试和工程化试验。 [] 团队利用不饱和芳香化合物催化加氢的方法,成功攻克了氢能在常温常 压下难以贮存和释放这一技术瓶颈,实现了氢能液态常温常压运输,而且克服了传统高压运输高成本、高风险的弊病,所储氢在温和条件下加催化剂释放后 即可使用。储氢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超过了美国能源部颁布的车用储氢材料标准。 [] 实验室

2024届中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课件 教学PPT课件

2024届中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课件 教学PPT课件

体、更有说服力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
道理论证 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 用……(填论据),证明了……观
力和权威性
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续表
论证方法
作用
答题模式
让正确与错误对比分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对比论证 明,是非曲直更为明 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观
(二)分析论据
论据是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的。当文章只有一个总论点时,论据直 接论证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论据可能直接证明中心论点,但 更多的时候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证明中心论点。
要明白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论据必须与论点保持方向一致, 即材料与论点要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 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要答对此类题目,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 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主旨上的细微差异。
议论文的鲜明性,表现在它通过语言表达的观点毫不含糊,赞成什 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要求什么不要求什么,一清二楚。
4.生动性 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在于简洁明快的勾画,有时还借助歇后语、俗
语、方言和各种修辞方法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 这些关键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 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 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留在我们 的脑海中。
续表
论点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肯定或表否定的判断句式,它 必须是明确地表明态度的句子,正确、鲜明、简洁明了。从 全文看,它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 心句) 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是很集中,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 论述过程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阅读分析,用明确的语句 把它归纳概括出来

2017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议论文阅读(二)课外议论文分类阅读三修养处世精练

2017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议论文阅读(二)课外议论文分类阅读三修养处世精练

三、修养处世(七)和谐明善(2016黄冈中考)①和谐,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而且认同度也最大的一个词儿。

为什么?恐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谐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

一句话,和谐是求善、显善、明善。

②道理是自明的。

恶言恶语,难有和谐: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

唯有善字当头,善待天下,才能赢得和谐,享受和谐。

③和谐明善,关键在为善。

为善无大小、无远近、无厚薄、无你我。

只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能够善气迎人、善意待物、善对环境,就会使明善和谐现,春意无限艳。

④人无贵贱,人格平等。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善意,关系紧张,和谐就会成为天边云,地边风。

讲和谐,首先就要与人为善: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

遇到忧人勿乐,碰到哭人勿笑,面对失意人勿矜。

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一要丰,出任不去任己意;二要厚,处事不去任己见。

贵了不娇,富了不奢,谦以对人,虚以接物,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心换心,生活求和气,工作求和气。

⑤环境不是小事,它既可影响心态,亦可成就心态。

讲和谐,就不能不重视环境,不得不善待环境。

如果不把环境当回事儿,以至见天落土,见水发臭,鸟儿颤抖,哪还有和谐可言!与环境为善,不仅要龙吟芳泽、虎啸山丘,而且要使“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使天更蓝,树更绿,花更红,草更青。

毕竟,环境有生命,不可随意损毁;环境有感情,不可肆意践踏。

有言道:“天意怜幽草”,“草木有本心”。

只要善待它们,它们就不仅会与你和睦相处,而且会给予你更多:养眼、增氧、提神、添寿。

⑥和谐明善,贵在实践。

只有施舍不倦,求善不厌,修身践言,和谐之风就会以“其声和以其柔”的浓浓爱意洒满人间。

1.第③段与第④、⑤段的关系是__总分__。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才能做到“和谐明善”。

__(1)在为善。

要与人为善,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要重视环境,善待环境。

(2)在坚持。

要施善不倦,求善不厌。

__3.请按照例句的样式仿写一组句子(可从诚信做人、专心为学、文明出游、生活节俭、尊老爱幼等方面思考)。

2024届中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教学PPT课件

2024届中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教学PPT课件
• 闲暇时,可以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上反映 的此类热点问题的文章、评论予以关注,对一些时下流行的文选类杂志上 的此类选文时常留意阅读。在阅读时注意辨析关于这些热点问题的主流观 点和相对另类的认知,在辨析中形成正确认知,提升自我。
议论性文体知识梳理
1. 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 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 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 的表态性的句子。
•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 中心论点的,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
考查方式五:论据是否可以去掉
• ①首先分析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 ②看论据论证的角度(多个论据)。古今中外、男女老幼、不
同阶层、不同领域、正反结合等。使论证更全面更有力。 • ③考虑上下文的照应。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 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 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 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下列两则材料能否作为论据证明本文的观点?请分别说明理由。
材料一: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是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
课本链接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
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