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哲学新论
章太炎的思想与宣传
章太炎的思想与宣传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着一代人的学术观念和政治信仰。
章太炎的思想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转化,在他早期的思想中,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儒家思想。
他热爱传统文化,认为儒家思想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和道德支撑。
他将“尊儒抑佛”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并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改造,中国才能够走出自己的困境。
然而,在思想演变的过程中,章太炎发现了传统文化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对知识和读书人的歧视,这种歧视会导致社会的分化和不公。
而且,传统文化中对个体自由和知识的追求也存在着局限性和约束,这种约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章太炎开始对西方文化进行研究和借鉴。
他深入研究了英国政治制度、美国的宪政民主和法国的人权思想,认为这些西方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性特点,并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章太炎也意识到,知识分子需要像西方那样,通过组织和团结来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在他的倡导下,华兴会和光复会成为了早期中国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
除了思想的转变和西方文化的借鉴,章太炎还通过宣传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他广泛撰写各种文章和著作,通过文字传播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他的著作包括《民族主义的转变》、《日出东方》、《世界小史》等,这些著作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西方文化和思想,还呼吁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努力奋斗。
同时,章太炎还通过讲座和公开演讲来宣传自己的思想。
他的讲座主要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他认为只有通过普及教育和提高人民素质,才能够有效地改善社会的状况。
总的来说,章太炎的思想和宣传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他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找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联系和融合点。
通过宣传和活动,他也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传播给了整个中国社会,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2章 章太炎[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2章章太炎[视频讲解]2.1 复习笔记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因仰慕顾炎武之为人而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以号行,浙江余杭人。
一、以太阿屯说和真如说1.以太阿屯说(1)阿屯①在前期哲学思想中,章太炎根据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成果,认为“以太”“阿屯”(即原子)是宇宙万物的始基。
②这是将“阿屯”作为万物的本原,而将“以太”作为更为基本的粒子;无论“以太”还是“阿屯”,都具有质量,是物质性的存在。
章太炎这种观点,是近代哲学本体论走向自然科学化的表现。
③章太炎还对“性海即以太”一类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超越了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思辨相混淆的本体观。
(2)物质和运动①基于“以太”“阿屯”观,章太炎认为宇宙万物无非物质和运动。
他认为天体均为自然造化之物,彼此因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运动,并不依赖神格之“天”即“苍苍者”的主宰。
②作为一切生命基元的细胞乃以“原形质”作为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本身具有新陈代谢(同化)和自我繁殖(增殖)的机能。
③再就人本身来看,人体不过是氮、氧、碳、氢、盐、铁、磷、钙诸种物质元素的合成体,人生则以其物质性的肌体承载其精神性的人性;而一旦死亡,则构成其肌体的诸种物质元素即发生分解和转化,精神性的人性也就不复存在。
这就明确指出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一概统一于物质。
④从物质性的“以太”“阿屯”观出发,章太炎断然否定神鬼之类的谬论。
章太炎否定了上帝、造物主、神鬼、灵魂等虚谬观念,坚持无神论的主张。
2.真如说(1)真如①章太炎认为,阿赖耶识永恒存在于无限时空之中,像玉米状包含着宇宙万有的一切种子,是宇宙万有的真实本原,即“舍阿赖耶识而外,更无他物。
此识是真,此我是幻”。
②唯识学又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说。
前二性乃是诸识妄加分别而产生的幻象或假象世界,唯有圆成实性才是幻象或假象背后的真实本体。
③章太炎认为,圆成实性乃是自然而然、自在自为的存在,也是阿赖耶识脱离主体复归涅槃寂灭的存在。
大师就是大师,透彻!章太炎:中国哲学的精髓在“直观自得”
大师就是大师,透彻!章太炎:中国哲学的精髓在“直观自
得”
小编按:
关于中国哲学是什么?中国哲学的精髓在
哪里?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比较,什么是我们
的精华所在?学者们各有见解。
章太炎在《国
学概论》中有一段论述,相当精到,可谓一语
道破天机——
直观自得,才是真正的功夫
中国哲学在晋代为清谈,只有口说,讲来讲去,总无证据。
在宋、明为理学,有道学问、尊德性之分,自己却渐有所证。
在清代专在文字上求,以此无专长者,若戴东原(戴震)著《孟子字义疏证》,阮芸台(阮元)讲性命,陈兰甫(陈澧)著《汉儒通义》,也仅在文字上求、训诂上求,有何可取!要知哲理非但求之训诂为无用,即一理为人人所共明而未证之于心,也还没有用处的。
必须直观自得,才是真正的功夫。
佛家内证功夫最精深
王阳明辈内证于心,功夫深浅各有不同,所得见解,也彼此歧异,这也是事实上必有的。
理,仿佛是目的地,各人所由的路,既不能尽同,所见的理,也必不能尽同;不尽同和根源上并无不合呢!佛家内证功夫最精深,那些堕落的就专在语言文字上讲了。
西方哲学,有理论无事实
西洋哲学,文字虽精,仍是想象如此,未能证之于心,一无根据,还不能到宋学的地步,所以彼此立论,竟可各走极端的。
这有理论无事实的学问,讲习而外,一无可用了!近代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渐注重直觉,和直观自得有些相近了。
治哲学不能直观自得便不能进步
总之,讲哲理决不可像天文家讲日与地球的距离一样,测成某距离为已精确了。
因为日的距离,是事实上决不能量,只能用理论推测的,那心像是在吾人的精神界,自己应该觉得的。
所以,不能直观自得,并非真正的哲理,治哲学不能直观自得便不能进步。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简述1、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二、简述1、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章太炎写了一篇文章,叫《俱分进化论》,意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道德上讲,善进化,恶也进化,即是善恶俱进。
章太炎观察资木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知识丰富,物质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贫富悬殊,道德败坏,人们更加痛苦,人与人之间虚伪奸诈,诲淫诲盗,穷奢极欲,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号称“文明”,实际上进行着兽性的屠杀,因此, 他得出了善恶俱分进化的结论。
当然,他没有探讨其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仅从种了、我慢、好胜的心理去解释则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2、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
孔子思想是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反映了对早期奴隶制的氏族统治体系和这种体系所保留的原始礼仪的维护。
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而非“礼”。
“仁”的这一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它把人(其当时的具体内容是氏族贵族)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
“仁学思想” 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
孔子的政治经济主张是既竭力维护氏族统治体系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强调这个体制所仍然留存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主义,坚决反对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
墨子具有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特征,墨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概括起来,似乎可说是强调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对所谓“力” “强”的强调。
墨子并不反对“劳心”与“劳力”、统治与被统治的“分工",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尚贤使能” 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
这里与孔孟的区别是;第一,孔孟虽讲举贤,但基木是限制在和服从于尊尊亲亲的氏族血缘传统范围内,反映着上层贵族们的利益;墨子的“尚贤”则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认为应该不管出身贵贱、血缘远近,唯贤是“尚”第二,孔孟举贤是为了修礼乐行仁义,然后才天下太平,百姓富庶;墨子则首先和直接强调百姓的食饱衣暖,作为“为政之本”的“尚贤”。
中国哲学史4-6章太炎
试论章太炎《五无论》的大同思想
试论章太炎《五无论》的大同思想
太炎《五无论》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太炎写的一篇著名论著,弘扬了大同思想,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大同思想是太炎在《五无论》中倡导的高尚哲学思想,他倡导人们维护社会公正和道义,要求大家追求普世价值,推崇开发公正,维护公平公正,使社会处更加和谐稳定,使群众共享和平与安宁。
大同思想作为一种通用的伦理思想,对当今社会来说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高校作为培养公民和国人的地方,更要将大同思想作为经营理念之一,纳入教育教学,使学生在学校形成关爱他人、守信实、维护正义的一种为他人着想的观念,以及积极进取、以公正的态度处世的价值观。
只有让学生通过正确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正价值观和开发公正的思想,才能使社会处更加和谐稳定,使群众共享和平安宁。
此外,在教学管理上,有必要根据大同思想弘扬公平,浓厚教育责任感,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体精神,通过改善校舍、提升体育健身设施、改善教学经费和物资保证等方式。
公正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以普世的价值观处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品质。
综上所述,太炎的《五无论》的大同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作为培养公民和国人的地方,要将大同思想作为经营理念之一,纳入教育教学,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培养有js价值观的社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
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章太炎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晚年,章太炎的思想更加成熟和系统,涉及到中国历史、哲学、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论文将对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政治。
章太炎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已经过时,需要推动民主政治的实现。
他提出了“教育民众,促进自我解放;发动群众,推翻专制”这一口号,呼吁广大民众参与到政治改革中来,推动中国走向自由民主的道路。
2、反对科举制度。
章太炎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随着社会的变革,科举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他提出了“学以工为本”的口号,主张把技术学习和人才选拔结合起来,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
3、关注历史文化。
章太炎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认为要传承和发扬好中华文化,必须了解和尊重历史。
他撰写了《中国历史文化源流考》等著作,提出了“史籍为己所用,道德为治国之本”的思想,强调历史文化对于国家治理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4、探索马克思主义。
章太炎对马克思主义持开放、探索的态度,他翻译了马克思的著作,也在《庶民的朋友》杂志上发表了多篇介绍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有力工具,但也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应用和发展。
二、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的贡献章太炎晚年的学术思想,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主政治的实现,都有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首先,章太炎的反对科举制度和倡导“学以工为本”的思想,为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章太炎的民主政治思想和“发动群众,推翻专制”的口号,深刻揭示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和问题,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再次,章太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思想支持。
最后,章太炎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开放,为中国的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会。
章太炎的历史哲学
章太炎的历史哲学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
他的学问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了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启发和影响。
在其思想体系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哲学观点。
本文将就章太炎的历史哲学进行一些探讨。
一、历史观在章太炎看来,历史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不断产生的。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同时,人类在历史中所展现的努力和创造力也将会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
章太炎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是在文化、民族、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性,每个民族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贡献。
二、儒家思想与历史哲学章太炎深深地受到了儒家哲学的影响。
他认为,儒家的传统哲学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原则被章太炎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理念。
在章太炎看来,儒家所强调的“礼”则具有特别的意义。
他认为,礼就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帮助人们建立道德标准,保持社会秩序和和谐,同时也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然而,章太炎也对儒家有所批判。
他认为儒家的某些思想已经过时,需要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例如,儒家所强调的“天命”、“等级观念”等,这些东西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一些要求和标准。
三、社会变革的重要性章太炎强调了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思想体系已经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他提出了一种“推陈出新”的方法论,即要弃左右翼极端思想,要“以史为鉴、以理为用”,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使中国走向繁荣和兴盛。
同时,章太炎认为,社会变革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主张在变革中保留儒家等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四、人文思想的重要性章太炎非常重视人文思想的发展。
他认为,人文思想能够培养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才,更能推动社会发展。
《建立宗教论》疏解
在《建立宗教论》一文中章太炎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唯识学思想并以之为衡评判其它宗教哲学流派之短长,其思维力度之深在近代思想史上罕有其匹。
本文尝试顺著章氏之思路继续疏解发挥,以期使其晦涩而富有创见的观念获得新的生命。
太炎以为建立宗教之因缘晦而不彰——似太空之鸟亦难以构画;然而佛学所论之三自性犹如白日悬空、无幽不显,虽即微尘亦莫能逃于日外——此三自性依次为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
「第一自性唯由意识用遍计度刻画而成。
若色若空,若自若他,若内若外,若能若所,若体若用,若一若异,若有若无,若生若灭,若断若常,若来若去,若因若果。
离于意识,则不得有此差别。
其名虽有,其义则无。
是为遍计所执自性。
」相宗依三法印之「诸法无我」义对普通所谓主客观境界采取悬置日常经验的心理描述法——其万法唯识观实乃服务于「转识成智」的一种方便施设,而与关注如何圆满地解释世界的西方现象学迥异其趣。
意识为法相八识第六识,以遍计简别余识故而生第一自性,当其作用之时原本绝待无知之主体开始周遍计度色空、自他、内外、能所、体用、一异、有无、生灭、断常、来去、因果种种虚妄分别,从而异化为与境象相待之「我」——此乃人生烦恼与痛苦之承受者。
境象则因意识之计度刻画而被执为实有,而由佛法之无分别智观之自是「其名虽有,其义则无」。
「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
即此色空,是五识了别所行之境;即此自他,是未那了别所行之境;即此色空、自他、内外、能所、体用、一异、有无、生灭、断常、来去、因果,是阿赖耶了别所行之境。
赖耶惟以自识见分缘自识中一切种子以为相分。
故其心不必现行而其境可以常在。
末那惟以自识见分,缘阿赖耶以为相分。
即此相分,便执为我,或执为法,心不现行,境得常在,亦与阿赖耶识无异。
五识惟以自识见分,缘色及空以为相分。
心缘境起,非现行则不相续;境依心起,非感觉则无所存。
而此五识,对色及空,不作色空等想。
求真、求通、求用——论章太炎解《易》的三种维度
Seeking Truth, Commun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Zhang Taiya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 作者: 梅寒[1]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8-6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章太炎;易学;求真;求通;求用
摘要:章太炎治《易》有三重维度:求真维度、求通维度以及求用维度.求真维度即向客观世界求真知,以训诂法、考据法为主;求通维度即以佛学、人类历史学等学术与《易》汇通,为《易》寻求新解;求用维度即借《易》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章太炎以三种维度给《易》以较为全面的解释,为易学研究展开了新的范式.。
提要钩玄,妙达神旨——章太炎对西方哲学的吸纳与批评
渡, 都得 到视野与思维的开阔, 尤其是第三次留居 日本 (96 11)广 泛 接触 西方 哲 学 , 别 是 德 10 —9 1 , 特 国古 典哲学 。在此 期间 , 章太 炎发表 了一 系列 哲学 论文 , 俱分进化论》《 如《 、无神论》《 、建立宗教论》 、 《 五无论》 《 、 四惑论》 《 、齐物论释》 始撰于11年 , ( 90 初版 于1 1年 ) 92 。 章太炎深入研究西方哲学的另一契机在于佛 学。3 岁时,应好友宋恕之劝 ,读佛书,渐进玄 0 “ 门” 。三年牢狱(93 10 ) 他潜心研读 了《 10 —96 中, 因 明入正理论》 《 、瑜伽师地论》《 、成唯识论》等唯识 经典 ,乃悟 大乘 法义 。”] 学“ “ [ 唯识 以分 析名相始 , 以排遣 名相 终” ] [.这一路 径从此 深刻地 影响 了太 2 炎的思想。在此“ 理解的前结构” 之上 , 章太炎开始 对 东西 哲 学进行 会通 性理 解 , 最初 的成 果是 《 至黄 宗仰 论佛 学书》 10 ) (95 。他 将 日译西 方哲学和佛 教 相较 , 认为二 者 “ 有彼此 溶 合无 少 分相异 者 。特 以 文字 不 同 , 更数译 , 又 立名既异 , 莫能明其 一致 。 [ ”] 3 此 后 , “ 瘁 光复 之 业 ” 于 尽 之余 。旁 览 彼土 所 译 希 “
与眼、 鼻、 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 。”】 耳、 舌、 [ 色心
作者 简 介 : 愿 来 (9 0 ) 湖 北兴 山人 , 京 大 学 中 国 思想 家研 究 中心 博 士 研 究 生 , 究方 向为 明 清 思 想 史。 李 1 8~ , 南 研
5 1
《 建 论 坛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2 0 第 6期 福 人 0 9年
章太炎论佛哲学佚书二札
作者: 何新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62-64页
主题词: 章太炎;佛学;西方哲学;叔本华;大藏经;哲学认识论;章炳麟;色心不二;康德;中华书局
摘要: <正> 序《致宗仰上人书》二札,是章炳麟讨论哲学认识论和佛学问题的两篇重要文章。
原刊于1912年9月出版的《佛学丛报》创刊号,署名“太炎”。
经查,此二札未收入《章氏丛书》、《太炎文录》(五卷本)、《太炎最近文录》等章著合集。
亦不著录于汤志钧所编《章太炎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同期《佛学丛报》在刊出章氏此两札的同时,并载录了后被收入章集的《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序》。
据此又可考知此序当作于1912年,而非《年谱长编·著作系年》所考订的1913年。
章太炎对“公理”的批判及其“齐物”哲学
章太炎对“公理”的批判及其“齐物”哲学慕维仁(著)[美];马栋予;张春田(译)【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晚清的社会精英和官僚们在当时极尽所能地为一种基于物化和科学理性的政治制度铺平意识形态及制度建设的前提,“公理”的概念正是这一宏大计划的一部分。
而从独特的佛/道视角出发的章太炎则是当时少数几位能够对这一概念进行透彻的哲学批评的知识分子之一。
章太炎对“公理”的批评是与他构想一种“齐”的世界的尝试相关的。
我们可以将章太炎的“齐”视之为是一种对一个被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变得日益风行的抽象原则和势力所统治的世界的抵抗。
在表述这个世界时,章太炎援引了传统思想,并试图将语言本身推到其极限,以表达一种能够逃逸出种种概念范畴的理想形式。
【总页数】10页(P18-27)【作者】慕维仁(著)[美];马栋予;张春田(译)【作者单位】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美国麦迪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062;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 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59.2【相关文献】1.东亚的"天籁"r——《齐物的哲学:章太炎与中国现代思想的东亚经验》评介 [J], 董灏智;吴红蕾2.“随顺”的主体实践:《大乘起信论》与章太炎的“齐物哲学” [J], [日]石井刚3.论章太炎的平等思想——齐物哲学与中国现代价值的建立 [J], 孟琢;陈子昊4."齐物哲学"与华严宗之离合——以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对法藏的辩难为中心 [J], 周展安5.论章太炎《齐物论释》中的"齐物哲学" [J], 徐潇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真知与道德:章太炎的宗教思想逻辑
2009/3108真知与道德:章太炎的宗教思想逻辑袁先欣 汪太理摘 要:以民族革命需要发起国民道德为最初目的,以/不失真0的佛教唯识理论为论证资源,最终在/理0与/势0的对立中,回到对现实所需的坚持,章太炎宗教思想的内部逻辑由多条线索发展交织而成,呈现出错综复杂、甚至不乏矛盾、断裂的形象。
然而,正是通过这理论的断裂与矛盾之处,我们得以窥见,晚清的知识分子在新与旧之间、西方与东方的不同思想体系与传统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徘徊的痕迹。
关键词:章太炎;宗教思想;逻辑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9)3-108-02作 者:袁先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汪太理,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00一 以/三性0求真章太炎提倡宗教,最初目的在于为民族革命提供伦理资源,激起人们百折不回、坚忍刚毅的道德心。
在章太炎5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6里,章太炎就谈到宗教之用在于/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0。
»在5答铁铮6中,章太炎又这样说:/顾以为光复诸华,,非不顾利害、蹈死如饴者,则必不能以奋起;就起,亦不能持久。
顾治气定心之术,当素养也。
0¼可见,章太炎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以宗教发起道德、应用于民族革命。
不过,/发起道德0的功利目标却并非章太炎唯一的论述方向;章太炎在5建立宗教论6里谈到应当以何种标准分别/宗教高下胜劣0时,提出/上不失真,下有益于生民之道德为其准的0,½在这里,/不失真0作为另一个向度被加进来了。
在5建立宗教论6里,章太炎关于宗教的论述首先是从/求真0的向度展开的。
文章一开始,章太炎就论到:/,,以何因缘而立宗教?曰:由三性即/遍计所执自性0、/依他起自性0、/圆成实自性0。
三性不为宗教说也。
白日循虚,光相煖相,遍一切地,不为祠堂从社之幽寒而生日也,而百千微尘,卒莫能逃于日外,三性亦然。
0¾三性说在这里并不是被处理为一种特殊的宗教理论,相反,章太炎试图将三性说建构成为一整套阐释、评判世界的基础性知识。
'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析章太炎的佛学思想
'From Vulgar to Genuine at first, and Back to Vulgar From Genuine at last'——'An Analysis into Zhang Taiyan's thought on Buddhism
作者: 张鸣祥;陈九如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
湖,241003
出版物刊名: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66-69页
主题词: 章太炎;佛学思想;历程
摘要: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章太炎不仅深入研究过佛学.而且造诣颇深.他在研究佛学的过程
中融会了国学思想,故其佛学思想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章太炎不仅从学理上阐发佛教哲学的基本观点,考辨大乘源流,评判中国佛教流派,呼吁佛教改革,还将佛学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为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太炎哲学新论
【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进入现代体系性创造之前,章太炎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有深度的哲学家。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章太炎的哲学尤其是他的后期哲学的研究却相对欠缺。
本篇论文着重研究章太炎后期(1906年以后)的哲学思想,即探讨章太炎如何从其所构建的真如哲学思想出发,通过对中国现代主体性内在包含的诸环节的建构、批判和反省,如何证成、消解以及某种形式地超越了主体性,即现代性的根本原则,既对章太炎那曾经被称为“夭折了的哲学革命”做出新的理解,也试图以此为个案,一定程度展示中国现代性的复杂面相,探讨现代性观念的哲学根基。
1906年之后的章太炎建立了以“依自不依他”为根本原则的真如本体论。
它确立了主体性原则,此原则内在地包括了“进步”、“竞争”、“科学”、“民主”、“平等”、“自我”和乌托邦理想等一系列现代观念,它们构成了主体性结构的诸多环节,同时又是中国的现代性的某种展开。
真如本体论主要融合了唯识学、中国佛学、包括康德哲学在内的西方哲学以及包括庄子哲学在内的诸子学,具有高扬主体性、真如的普遍内在性、相对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及由于思想来源未经充分整合而内涵的紧张和唯我论的理论偏向。
这些特色贯穿于章氏对主体性的各个观念环节的审思中,使之在充满洞见的同时又包含了冲突和自我瓦解的因素,最终导致了主体性原则的落空。
在进步、竞争(实践)、科学、民主、平等、自我人格和乌托邦世界等诸观念环节中,进步是主体性展开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框架。
章氏从真如
哲学出发,对进步所预设的必然性维度和目的论成分作了全而的解构,批判了其中所蕴含的机械决定论思想。
然而,由于章氏对康德哲学的误解以及将中印两种佛学系统的混淆,他的必然性批判和目的论批判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无懈可击。
试图替代进步哲学的是章氏独创的“不齐而齐”之齐物哲学。
它肯定了每一个个体、文明的价值,是一种新型的历史哲学。
和对进步的批判一样,齐物哲学的实质是拯救主体性。
然而,唯我论等问题也困扰着齐物哲学。
竞争不仅是主体性原则展开的动力,而且是主体能动性的实现和表现。
真如哲学一方面为竞争作了辩护,另方面,它的相对主义倾向又消解了竞争的合法性。
科学指向主体性原则展开的认识论、方法论维度。
真如哲学在借鉴康德思想对科学的必然性持肯定意见的同时,又否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以及规律的存在。
民主、平等是主体性原则展开的政治哲学、伦理学维度。
真如哲学强烈的证成了直接民主制以及万物平等,但是,它的唯我论倾向又束缚了民主,并导致了对平等的消解。
主体性原则必然涉及主体和客体。
真如哲学确立了自我和现代人格,对华严宗“无尽缘起”说的肯定又包含了突破唯我论的因素。
但由此也导致了真如哲学中包含着向个人主义发展和向恶性集体主义发展两重倾向。
同时,真如哲学对客体世界的“去魅”高扬了主体性。
但鉴于主体性的恶性发展,章氏主张无生主义作为新的乌托邦模式。
这种模式在根本上消弭主体的同时,又残留了主体性思维(同一性思维)的痕迹。
真如哲学最终难以成为现代主体性原则的有效辩护,一方面似乎透露出现代性的悖论,另一方面也预示了时代需要新的哲学。
【关键词】:章太炎主体性真如唯我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5
【目录】:内容提要7-9Abstract9-14导论14-27一、主体性:从”普罗米修斯精神”到”依自不依他”14-19二、后期章氏思想的一贯性19-27第一章真如本体论——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及其偏向27-49一、真如本体论的基本构成27-31二、对其他哲学思想的批判31-35三、真如本体论的特征与偏向35-49第二章真如哲学的历史方位49-59一、对古典主体性的继承和转进49-51二、现代主体性的集大成者51-54三、章氏为何”转俗成真”?54-59第三章对进步观的批判与困境59-77一、批判必然性:从经验论到唯识论60-64二、章太炎对进化论的目的论批判64-72三、简评72-77第四章”不齐而齐”之齐物哲学77-92一、一种新的历史哲学77-79二、本体论的论证79-82三、语言哲学的向度82-86四、”不齐而齐”与殊途同归86-90五、简论90-92第五章”竞争生智慧”92-106一、动力的追寻92-93二、竞争的根据93-95三、齐物哲学的挑战95-99四、竞争生智慧99-106第六章反思科学106-119一、科学之方位:从康德回归休谟106-110二、科学的限度110-113三、科学精神及其反思113-116四、认识论的悲观主义者和”命遇相合”观116-119第七章反思民主119-132一、现代民族国家:现代民主的运行
框架119-121二、直接民主如何可能?121-127三、章太炎民主思想的贡献与缺陷127-132第八章反思平等132-142一、现代平等的追求132-135二、平等的辩证法135-138三、抽象性和唯我论的限制138-142第九章”大独必大群”142-165一、自我与个体原则的确立143-147二、现代人格的培养147-153三、大独与大群153-160余论160-165第十章无生主义的归宿165-179一、天的”去魅”及其效应165-167二、无生主义之现代性167-169三、无生主义之缘起169-172四、无生主义的途径和特征172-175五、主体性哲学的超越与回归175-179附录一:研究综述179-186附录二:现代和谐的哲学基础——以冯契哲学为例186-196附录三:试论章太炎对黑格尔的批判——以现代性反思为中心196-203附录四:征引文献举要203-208后记208-20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