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皮肤病总治法。

合集下载

皮肤病中医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赵炳南

皮肤病中医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赵炳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一)内服
养血生发胶囊 羚羊角粉 清热暗疮片 清开灵口服液 湿热痹颗粒 新癀片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二)外用药
丁香罗勒油乳膏 山宝皮宁酊 日舒安洗液
皮肤康洗液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二)外用药
丝白祛斑软膏
冰黄肤乐软膏 如意金黄散 复方卡力孜然酊 铍宝消炎癣湿药膏
皮肤病中医治疗 •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特点
(二)辨证循法
确立了证型,就可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原则。皮肤科已形成 了较系统的治疗体系。一般分为疏风解表法,清热解毒法,清热 凉血法,清热利湿法,养血润燥法,健脾除湿法,活血软坚法, 温经通络法,舒肝理气法,补益肝肾法,调和阴阳法等。在此基 础上还可经数法合参后,辨定出相应的治则治法。每个证型都要 有明确的治疗法则,为具体施药提供理论依据。
统一在一个相同的大前提下,用一种药、一种方法或多种药、多
种方法,治相同病或不同病,此即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实 了中医在疾病治疗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来传承和发展传统中
医药学。
谢谢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化腐清创
• 其他疗法 针灸、拔罐、推拿、熏蒸、热烘、脐疗、穴位注射等。

选择相应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是中医治疗体系的关键,也
是最具特色及优势的一个方面。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一)内服
一清胶囊
二妙丸 川芎茶调颗粒
大黄蟄虫丸
天麻钩藤颗粒 四物合剂
皮肤病中医治疗
• 常用中成药导引 (一)内服
为鼎盛时期,亦为近代将皮肤科从中医外科中分支出来打下了坚
实的理论根基。
皮肤病中医治疗
• 概述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外科感染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外科感染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外科感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科感染问题,如疖、痈、丹毒、蜂窝织炎等。

这些感染不仅会给我们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中医外科在诊治常见外科感染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中医认为,外科感染的发生多与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导致人体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从而引发局部的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对于常见的外科感染,中医外科首先会进行详细的诊断。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观察患者感染部位的形态、色泽、分泌物,询问发病的经过、症状的特点,以及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情志等情况,综合判断感染的病因、病机和病情的轻重缓急。

以疖为例,中医将其分为有头疖、无头疖和蝼蛄疖等不同类型。

有头疖表现为红肿热痛,中心有脓头;无头疖则红肿弥漫,无明显脓头;蝼蛄疖则是多个疖相互融合,缠绵难愈。

中医会根据疖的不同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在治疗方面,中医外科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

内治法是中医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感染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体质,选用不同的方剂。

在感染初期,多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常用方剂如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在成脓期,则以托毒透脓为主,如透脓散;在溃后期,以益气养血、生肌收口为法,如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

除了内治法,中医外科的外治法也独具特色。

比如,对于初起的疖肿,可采用外敷金黄散、玉露散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物;已成脓的,则切开排脓,然后用九一丹、八二丹等提脓祛腐;溃后则用生肌散、白玉膏等促进伤口愈合。

再来说说痈,这是一种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中医认为,痈的发生多与热毒壅盛、气血凝滞有关。

治疗上,初期同样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可内服仙方活命饮,外用金黄膏;成脓期则切开引流,排脓后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祛腐;溃后则用生肌玉红膏等生肌收口。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前不久,在黑龙江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首届主任委员杨素清教授如是说。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杨素清教授指出,大多数皮肤病的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是相对应的,如“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风热疮”相当于“玫瑰糠疹”,而有些病并没有相应的对应病名,有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有人认为中医的辨病大体相当于西医的诊断。

有了疾病的明确诊断,才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预后。

但中医认为相同的疾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和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临床的证型也不相同。

一般是先辨病后辨证。

辨病的过程往往与鉴别诊断分不开,通过询问病史、诱发因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等加以确定。

明确了疾病的诊断,就要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

比如湿疹,诊断时要看其发病部位是否对称、皮损特点是否呈多形性和渗出倾向,是否伴有瘙痒等。

然后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确定其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则。

如急性期多以“湿热证”为主,亚急性期多以“脾虚湿盛证”为主,慢性期则多以“血虚风燥证”为主,但因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伴有阳虚症状,临床故采用温法,以“温阳健脾除湿”为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原则“同病异治”是指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发展、病机变化、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

杨素清教授说,“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治则。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取决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

如何通过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

如何通过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

如何通过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多种多样,首先要说的是中药外治法。

这包括了敷贴法、熏洗法、涂擦法等等。

敷贴法是将调制好的中药膏或散剂直接敷贴在患处。

比如,对于红肿热痛的疮疡,可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物敷贴,促进炎症的消退。

又如,对于慢性皮肤溃疡,可采用生肌收口的药物敷贴,加速创面的愈合。

熏洗法是利用中药煎汤的热气熏蒸和药液浸泡来治疗皮肤病。

这种方法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例如,对于湿疹、瘙痒症等,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中药熏洗,能有效减轻症状。

涂擦法是将中药制成药液或药膏,涂抹在患处。

像治疗痤疮,可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药膏涂擦,减少痤疮的发生和炎症反应。

除了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皮肤的病理状态。

比如,对于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与情志、神经调节相关的皮肤病,针刺相关穴位能够缓解紧张情绪,调节神经功能,减轻症状。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对于寒湿凝滞型的皮肤病,如冻疮,艾灸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拔罐疗法也是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出体内的毒素和湿气。

对于一些因湿热、血瘀引起的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拔罐能够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效果。

中医外科学还注重情志调理。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能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皮肤病。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

这对于皮肤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饮食调理同样不容忽视。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类型和患者的体质,中医会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

比如,对于湿热型的皮肤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助湿生热的食物;对于血虚风燥型的皮肤病,则要适当多吃一些补血滋阴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等。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病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病
添加副标题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 病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皮肤病的概述
02 中医外科学概述 04 中医对皮肤病的认

05 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06 常见皮肤病的中医 治疗
07 皮肤病的预防与保 健
添加章节标题
中医外科学概述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中国,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神经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导致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瘙痒 症等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导致皮肤病,如湿疹、特应性 皮炎等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红斑、丘疹、水疱、 脓疱、鳞屑、瘙痒 等
诊断方法:皮肤镜 检查、皮肤活检、 皮肤病理学检查等
皮肤病的分类:感 染性皮肤病、过敏 性皮肤病、自身免 疫性皮肤病等
定期检查皮肤:定期检查皮肤,及时发 现并治疗皮肤病。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六淫、内伤七情等
辨证论治:认为辨证论治是中 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
皮肤病的概述
皮肤病的定义和分类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皮肤和附属器官的 疾病
分类:根据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不同,可分为 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 等
感染性皮肤病: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引起的皮肤病
皮肤病的预防与保健
皮肤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和病毒感染 避免过度日晒,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皮肤病

皮肤病的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皮肤病的常用中医治疗方法

一、祛风法 (一)疏风清热 银翘散 (二)疏风散寒 麻黄汤 (三)祛风除湿 消风散
(四)平肝息风,重镇潜阳银翘散、麻黄汤、 消风散
(一)疏风清热
适应证:风热证.红色风团、红色斑片、丘 疹、鳞屑、瘙痒,可伴发热、微风热寒、 口渴、苔薄、脉浮数。
常见方剂:银翘散、消风散。
(二)疏风散寒
适应证:风寒证。风团颜色淡白,硬化或 者萎缩斑块,遇冷加重,舌苔白,脉浮紧。
☆第二节 内治法
一. 祛风法:疏风清热、疏风散寒、袪风胜湿、 驱风潜镇。
二. 清热法:清热解毒、清热凉血 三. 祛湿法:清热利湿、健脾化湿、滋阴除湿 四. 润燥法:养血润燥、凉血润燥 五. 活血法:理气活血、活血化瘀 六. 温通法:温阳通络、通络除痹 七. 软坚法:消痰软坚、活血软坚 八. 补肾法:滋阴补肾、温补肾阳
常用方剂:肾气丸、右归丸、真武汤。
第 三节 皮肤病的外治法
☆(一)、外用药物的剂型 1、溶液——药+水煮后去渣,所得溶液。
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消炎, 适用于 急性皮肤病
2、粉剂——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
(散) 适用于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病。 青黛散、六一散、枯矾粉、滑石粉等。
3、洗剂(混悬剂)——水+粉,混合在一起
五、调理气血法
(一)理气活血 (二)活血化瘀散结 (三)益气活血
(一)理气活血
适应证:气滞血瘀证。黄褐色斑片、白班、 暗红色丘疹、紫癜、苔藓样斑片,或刺痛, 或瘙痒,伴胁肋胀满,情志不遂,妇女经 血色暗夹块,舌质暗,脉弦涩。
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二)活血化瘀散结
适应证:血瘀凝结证。暗红色斑块、结节、 增生性瘢痕,疼痛或瘙痒,舌质紫暗。

中医外科学专业多选题

中医外科学专业多选题

中医外科学专业多选题(二十九)D型题1.华佗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进行的手术是A.剖腹术 B.截肢术C.死骨剔出术D.割痔术E.骨折内固定术2.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总结了元以前各种方书的经验,他认为外科病的原因是A.外感六淫B.阴阳不和C.跌打损伤D.气血凝滞E.情志内伤3.明代薛已的《外科枢要》第一次详细地记述了新生儿破伤风的A.病因B.致病菌C.诊治D.预防E.预后4.以部位命名的外科疾病是A.肠痈B.蛇头疔C.背疽D.颈痈E.冻疮5.以疾病特性命名的外科疾病是A.流注B.麻风C.鹅掌风D.流痰E.烂疔6.以穴位命名的外科疾病是A.蛇头疔B.时毒C.疖D.委中毒E.人中疔7.疮疡是指A.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B.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C.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D.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溃烂的疾病E.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8.以下病变属痈的是A.生于脏腑的脓肿B.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C.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D.体表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E.骨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9.结核好发于A.头面B.颈项C.胸腹D.腰背E.四肢10.“漏”所包含的病理改变是A.盲管B.瘘管C.溃疡面的渗出 D.窦道E.肛窦11.以下疾病属于中医“痰”的范畴的是A.结核性疾病B.咳喘类疾病c.肺的病变D.化脓性疾病E.腺体囊肿性疾病12.以下疾病属于丹毒的是A.流痰B.红斑C.流火D.流注E.抱头火丹13.以下病变属于结核的是A.痰核B.流火c.乳房结核D.瘰疬E.流痰14.疮疡毒邪传里,内传脏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化脓性感染称为A.流注B.走黄C.发D.内痈E.内陷15.被称为“多气多血之经”的是A.手太阳小肠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阳明胃经D.足少阳胆经E.手阳明大肠经16.下列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是A.流痰的形成B.肾脏的亏虚c.情志不畅D.内陷证的发生E.外来伤害17.有头疽病变中有密切关系的是A.病变部位B.患者年龄c.热毒的轻重D.病变的转归E.病程分期18.丹毒病因病理中有特殊联系的是A.新生儿丹毒B.挟有肝火C.抱头火丹D.内热火毒E.挟有湿热19.下列两个之间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的A.锁喉痈 B.发颐C.流注D.发E.红丝疔20.下列疾病和临床表现间有对应联系的是A.瘰疬B.初起肿块坚硬C.严重贫血D.发颐E.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21.内陷证与脉象间有对应关系的是A.火陷B.干陷C.虚陷D.洪数E.细数22.走黄外治时用药有特殊关系的是A.五五丹B.八二丹C.冲和膏 D.生肌散E.金黄膏23.下列病变与部位间有关的是A.疪疽B.肘疽C.膝部D.髋部E.足踝部24.下列疾病与临床表现间有关的是A.骨肉瘤B.环跳疽C.附骨疽D.好发于中老年人E.夜间钻子钻孔哦样疼痛25.流注初起时內治时可以合用的是A.十全大补汤B.黄连解毒汤C.托里消毒散D.五神汤E.二陈汤26.臀痈内治时可以合用的是A.普济消毒饮B.安宫牛黄丸c.黄连解毒汤D.仙方活命饮E.清营汤27.红丝疔辨证时有关的是A.高热神昏B.皮色如涂丹c.5~6天后出现脱屑D.走黄E.内陷28.颜面部疔疮后期辨证有关系的是A.走黄B.疔毒走窜,躯干四肢有明显痛C.附骨疽D.流注E.毒邪内传脏腑29.疮疡外治用药有联系的是A.金黄膏B.阳证C.回阳玉龙膏D.丁桂散E.冲和膏30.下列治法与药剂间有关的是A.清热解毒B.黄连解毒汤C.托里消毒散D.益气E.透脓散X型题1.《中医外科学》包括的疾病有A.创伤B.皮肤病C.外科杂病D.疮疡E.肛门和直肠疾病2.明清时期中医外科术流派很多,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A.《疡科心得》B.《外科启玄》C.《外科钤》D.《外科全身集》E.《外科正宗》3.流注与流痰的鉴别诊断中,有助于流痰诊断的是A.发于肌肉B.起病缓急C.发生无固定部位D.好发于骨与关节E.溃后不易愈合4.结核的特点是A.多生于四肢或胸腹部B.累累如串珠状C.结如果核、坚而不痛D.溃后流脓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E.生于皮里膜外5.以下皮损属于癣的是A.皮肤增厚B.伴有鳞屑c.伴有水疱D.伴有渗液E.伴有瘙痒6.痔可生长在A.耳道B.肛管c.鼻腔D.乳房E.直肠7.瘘管的特点是A.多伴有剧痛B.脓水淋漓不止C.病理性盲管D.有内外两口E.贯通体表与脏腔8.外科以“风”命名的病症,其共同特点 A.多数起病较急B.多与风邪有关C.发展较快D.病位多在皮肤E.病程长、预后差9.失荣的特点是A.颈部肿块B.面容消瘦C.肿块坚硬D.推之不移E.属恶性肿瘤10.引起瘤的病理产物是A.热毒B.痰滞C.瘀血D.湿热E.浊气11.经脉阻塞可导致A.肿B.痛C.痒D.脓E.麻木12.被称为“多血少气之经”的有A.足阳明胃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厥阴心包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厥阴肝经13.被称为“多气少血之经”的有A.手太阴肺经B.足太阴脾经C.足少阴肾经D.手少阴心经E.足少阳胆经14.以下毒邪中属于“特殊之毒”的是A.无名肿毒B.食物毒C.虫毒D.药毒E.蛇毒15.瘰疬的病因病理有A.情志不畅,肝气郁结B.气滞伤脾,脾失健运C.肝郁化火,下烁肾阴D.肺肾阴亏,阴亏火旺E.毒邪攻心,蒙闭心包16.内陷多见于A.膻中疽B.少腹疽C.发背疽D.脑疽E.瘰疬17.流注后期腰背酸痛,下肢瘫痪用人参养营汤加A.黄芩B.菟丝子C.川断D.怀牛膝E.鹿角粉18.瘰疬初起表现有A.结块肿大如豆粒B.皮色不变,按之坚实C.推之不能活动D.推之能动E.表皮暗红而微热19.流痰后期属气血两亏的是A.舌红少苔B.自汗C.脉虚大D.心悸,失眠E.午后潮热20.颈痈初起时内治可用银翘散加减,脓成加A.炙山甲B.皂角刺C.黄芩D.生山栀E.莱菔子答案D型题X型题(三十)D型题1.以下皆循喉咙的经脉是A.心B.肝C.脾 D.肺E.肾2.颈部非甲状腺的肿块与瘿病的鉴别要点是A.位于颈靥部B.伴有甲亢症状C.位置不在结喉两侧D.与吞咽动作关系不明显E.多为恶性肿瘤3.与痰火郁结所致的瘿病有关的外邪是A.痰凝B.肝郁C.血瘀D.风温E.风火4.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瘿病。

溻渍法——一种中医特色的皮肤外科疗法介绍

溻渍法——一种中医特色的皮肤外科疗法介绍

溻渍法——一种中医特色的皮肤外科疗法介绍中医外治法是通过采用中药、手术及物理方法等治疗手段,直接用于患者体表或病变部位,进而发挥治疗效果的疗法,是作为中医外科的特色疗法。

当前中医外科常用的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药物外治疗法、手术(砭镰、结扎、切开、挑治等)与其他疗法(针灸、溻渍、热烘、熏蒸等)。

在其中,中医溻渍法是一项重要疗法,其具有鲜明的特色、历史悠久且操作简便易行等特点。

该疗法的疗效明确、疗法应用灵活,且久用无副作用,在当前中医外科临床使用中得到推广应用。

溻渍法具体有什么作用和特点呢?本文将向读者们科普溻渍法这一中医外科的中医特色疗法。

一、何谓“溻渍法”现代中医之“溻渍法”又可分成“溻法”和“渍法”。

其中,“溻法”是将饱含有中药液的纱布、棉絮等湿敷于患处;而“渍法”则是将患处皮肤浸泡于中药液当中。

中药溻渍法主要是通过应用湿敷、淋洗或浸泡等手段,发挥对患处皮肤的物理作用,使之不同的中药液通过体外途径发挥对患部的药效作用,以而达到治疗之目的。

溻渍法可使药物经人体之肌腠、毛窍及脏腑,从而通经贯络,并作用于全身,可疏通气血、软坚散结及祛风止痒等,进而收到与内治法异途同功之疗效。

“溻渍法”即为溻、渍结合,可将药物当中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患者病变部位,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二、溻渍法之历史追溯我国现存最早医书——《五十二病方》当中,记载了多种中药外治法,其中就包括浴法、熏法、封法、洒法、沃法、涂法、傅法、膏法等,据发现,该书中所载的283首方剂,就有110余首方剂为外敷方剂,可见外治法自古代就有较为完整的用法。

在医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当中也提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意为“用汤液浸泡,使之(患处)汗出”,这是用“溻渍法”祛邪、治病的最早记载。

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当中也有对溻渍法的描述:“阳气沸郁在表,当解之以熏之。

”,在《后汉书》中指出,华佗提出“夫病有宜汤……宜蒸熨……病若在肠中,便断煎洗,缝腹膏摩”的溻渍治法。

中医外科内治法(1)

中医外科内治法(1)
中医外科学
——内治法
历史沿革
金 刘完素明确提出托里、疏通、和营三法
元 齐德之《外科精义》订立内消法与托里法
明代《疡医准绳》、《外科正宗》将外科疾 病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 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
内治法的三个总则
消法 初起: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托法 成脓期:瘀久化热、腐肉成脓—— 补法 溃后:脓毒外泄、正气耗损——
外感风寒证 如麻风病初起、风寒证附骨疽 初起、风寒证瘾疹等,证见局 部肿痛酸楚,皮色不变;或皮 肤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 色白,或皮肤麻木,伴有恶寒 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 痛、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紧 者。
解表法
4.注意点
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
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
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因而
明•《薛氏医案》
认为疽“若已发出,用托里消毒散以壮元气,助令腐溃”, 强调补托可以促使化脓及脓毒外泄。
明•《医学入门》
认为:痈疽“毒在外感发者,内为便溺阻隔,外有六经形证, 肿痛虽甚,饮食如常,脉浮数,邪在表也,直托里微汗以表 散之”,指出了托里与表散可同时运用。
托法的应用
“溃后气血大虚,惟恐毒 陷,托里之法,一日不可缺 也,……,盖托里则气血壮
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适应证
攻下法
表证已罢,热毒入腑,内 结不散的实证、热证。如 外科疾病局部焮红肿胀, 疼痛剧烈,或皮肤病之皮 损焮红灼热,并伴口干饮 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 脉沉数有力者。
润下法
阴虚肠燥便秘,如疮疡、 肛肠疾病、皮肤病等阴虚 火旺,胃肠津液不足,口 干食少,大便秘结,脘腹 痞胀,舌干质红,苔黄腻 或薄黄,脉象细数者。

中医外科学――第11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中医外科学――第11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中医外科学――第11章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常见皮疹的特点,如原发性皮损与继发性皮损之不同。

2.熟悉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内治法及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3.掌握蛇窜疮、疣、癣、湿疮、接触性皮炎、药毒、瘾疹、风瘙痒、牛皮癣、风热疮、白驳风、黄褐斑、粉刺、脂溢性皮炎、油风、淋病、梅毒等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4.熟悉热疮、黄水疮、虫咬皮炎、疥疮、日晒疮、猫眼疮、葡萄疫、瓜藤缠、紫癜风、酒齄鼻、红蝴蝶疮、艾滋病等的皮疹表现及其治疗。

5.了解各种皮肤病的鉴别诊断,西医学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皮肤结构。

2.因有风、湿、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八个方面,举例说明其临床特点。

3.全身症状辨证与内科相同,局部自觉症状有瘙痒、疼痛、灼热、麻木等辨证。

4.皮肤损害的形态及其辨证。

5.内治常法的作用、适应症和常用方药。

6.分别介绍溶液、粉剂、洗剂、酊剂、软膏、油剂等常用外用药的制剂、适应症、用法。

7.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第一节热疮目的要求1.熟悉本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2.了解本病的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1.病因病机:风热毒盛阻于肺,反复发作,阴虚内热。

2.辨证:在红斑基础上的群集透明小水疱,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3.治疗:局部未破者搽洗剂黄连膏,已破者用青黛膏,严重者根据辨证。

第二节蛇窜疮目的要求1.掌握本病疱疹特点及主要证型的治疗。

2.了解本病的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1.概述:本病不同名称及特点,说明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2.辨证:缠腰火丹的症状,簇集成群的水疱排列成带状,皮肤刺痛为其主要特点。

3.治疗:1)内治:清肝火、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2)外治:按概论外治法。

4.鉴别诊断:与热疮的鉴别。

第三节疣目的要求1.掌握各种疣的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2.了解疣的种类。

教学内容1.病因病机:风热毒邪搏于肌肤。

2.辨证:分寻常疣、扁平疣、跖疣、传染性软疣、丝状疣的好发部位及形态特点。

3.治疗:1)内治:活血解毒。

(完整word版)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完整word版)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内治法(一)外科疾病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的应用与内涵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

1.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2。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托法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3.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巳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法则,所以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证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但毒邪未尽之时,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二)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1。

清热法清热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的方法。

在具体运用时,首先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者,当清气分之热,邪在营分者,当清血分之热;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1)代表方剂: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热方,如黄连解毒汤;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2)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之证,症见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疔疮、疖、痈诸疮疡;清气分热适用于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疱、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便干,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者,如颈痈、流注、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

外治法在皮肤病中的运用

外治法在皮肤病中的运用

外治法在皮肤病中的运用作者:刘欢何鸣超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年第08期摘要:《医统源流》云:“外科之证最重外治”。

而在皮肤病的治法中外治疗法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外治法中除用药物配制成各种剂型外用,还有针灸、拔罐、耳针等其他疗法。

本文从经络传导、皮肤透入、黏膜吸收3种外治途径说明外治法为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并补充了内治法的不足,临床治疗多内外结合,相辅相成。

关键词:外治法;皮肤病;经络;黏膜中图分类号:R2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8-0083-02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使用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作为中医药的优势疗法之一,外治法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配合内治法以提高疗效,而一般轻浅之症,可以专用外治收功。

《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说明外治与内治在病因病机、辨证用药等医理上是相同的,只是给药途径不同而已。

其包括外敷法、熏洗法、拔罐、穴位注射、梅花针疗法等,临床应用较广,在辨证内治的基础上,常常配合外治疗法,方可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中药外治法由于作用方法不同,吸收途径也有所差异,故本文从以下3方面来探讨外治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情况。

1皮肤吸收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地膜带相连接。

皮肤被覆于体表,与人体所处的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在口、鼻、尿道口、阴道口、肛门等处与体内各种管腔表面的黏膜相互移行。

中医经皮肤给药的方法很多,如敷、熏、洗等。

一般药物若能通过表皮,都容易从真皮吸收到人体内。

皮肤给药的最大优点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与肝肾的损害,同时也避免了胃肠道与肝对药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药物利用度[1],常见的有金黄散外敷治疗丹毒。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炎症。

其特点是局限性红肿,色赤如丹。

在内治使用足量抗生素的情况下,根据其皮损特点可选用蜂蜜调金黄散外敷于皮损处。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外科内治法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温通法、祛痰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外科内治法之温通法(20新增):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的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为治疗外科内治法之祛痰法(20新增):用咸寒软坚化痰的药物,使因痰凝聚之肿块得以消散的法则。

外治法外治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疗法三类药物疗法包括: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

手术疗法包括: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

其他疗法包括: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溻渍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

膏药(硬膏)、油膏(软膏)的应用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掺药的应用续表: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其他疗法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1.引流法:使脓液畅流---分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引流。

2.垫棉法:纱布衬垫疮部,使脓液不至于下坠而潴留。

3.药筒拔法:药物与竹筒同煎,趁热扣于疮上以吸取脓液毒水。

4.针灸法:注意:针刺一般不直刺病变处。

疔疮等阳证不宜灸法。

5.熏法:燃烧药物,使烟气上熏,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

6.熨法:药物加酒、醋炒热,布包熨摩患处。

7.溻渍法:溻是用药液湿敷患处;渍用药液浸泡患处。

8.冷冻法:9.激光法:温阳托毒法的代表方剂是A.右归丸B.托里消毒散C.金匮肾气丸D.神功内托散E.四君子汤『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内托法分三类:1透托,适于肿疡已成,正虚毒炽,如透脓散;2益气托毒,适于肿疡毒盛而正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如托里消毒散;3温阳托毒,适于虚寒肿疡,如神功内托散。

对升丹过敏者,提脓祛腐时宜选用的外用药是A.红灵丹B.八宝丹C.平胬丹D.黑虎丹E.九一丹『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对升丹过敏者,提脓祛腐时宜选用的外用药是黑虎丹。

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应选用的外用药物是A.冲和膏B.太乙膏C.阳和解凝膏D.咬头膏E.玉露膏『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太乙膏用于阳证;阳和解凝膏用于阴证;咬头膏适于阳证疮疡但脓头始终不破溃者;玉露膏适于阳证。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内治法(一)外科疾病内治消、托、补三大法则的应用与内涵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按照疮疡初起、成脓、溃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

1.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2.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托法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3.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巳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法则,所以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证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

但毒邪未尽之时,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二)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1.清热法清热法是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的方法。

在具体运用时,首先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

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者,当清气分之热,邪在营分者,当清血分之热;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

(1)代表方剂: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气分之热方,如黄连解毒汤;清血分之热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

(2)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热毒之证,症见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疔疮、疖、痈诸疮疡;清气分热适用于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疱、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便干,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者,如颈痈、流注、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

(整理)皮肤病中医治疗

(整理)皮肤病中医治疗

常见皮肤病中医诊疗指南 (解读)一、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学科。

早期,中医外科包括疮疡外科杂病、中医皮肤科学以及肛肠病等。

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属于外科。

医学发展,分工,全国各地中医院逐渐成立中医皮肤科。

有渊源、发展的过程。

1、渊源从原始社会起,劳动生活中与野兽搏斗、大自然抗争,创伤,用草、树皮外敷,包扎伤口,压迫止血等原始的治疗方法。

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青铜铭“疥”“疥”。

如有“疾自、疾耳、疾舌、疾足、疾止、疥、疕”等记载。

1973年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最早医书,记载创伤、冻疮、虫咬、肿瘤、皮肤病。

记载40多种治疗皮肤病的外用制剂,外用药已经有散剂、膏剂、水剂、醋剂、水银剂等。

《内经》已有皮肤病病名的论述。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有治疗狐惑病的症状方药。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六介绍多种皮肤病,其中描述“沙虱毒”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恙虫病的记载。

•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记载几十种皮肤病,并有相应治疗方药。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头生疮,有虫,白痂甚痒”,指发癣;“湿疥,疣、癣、疥、隐疹的症状和辩证,并且指出漆过敏与个人体质有关。

•唐孙思邈曾治疗6000多例麻风病,详细描述症状。

《备急千金要方》用丹砂、矾石、水银、石膏治疗多种皮肤病和保健美容方。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40多种病,专著《黴疮秘录》梅毒、指出性交传染、遗传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解围元薮》麻风。

•清吴鞠通创立温病学说,采用疏风清热解毒、凉血治疗皮肤病,丰富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方药。

•综上所述,从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内经、金匮等,到明清《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有260余种中医外科专著几乎都有皮肤病内容,包括症状、理法方药一并俱全,这是今天中医皮肤病学发展的基础。

•在性病方面,历代众多医籍和性病专著记载“疳、下疳疮、横痃、杨梅疮、阴痒、阴蚀、疥、淋证、带下病等10多种与性行为和性接触传染有关的疾病。

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摘要:本文从临床病例出发,结合有关文献对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在现代皮肤病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浅析,发现主要治则集中于祛风、和解、清热、滋阴及温里等几方面,现进行粗浅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经方皮肤病中医名医经验病案举隅艾儒棣,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致力于中医皮肤病的基础与临床的研究。

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医外科学学术带头人,四川省精品课程中医外科学负责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候选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师。

对于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颇丰,临床疗效显著。

《周礼·天官冢幸》中指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

此后中医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种,然而任何疾病都必须从基础理论,从内而治[1]。

明代汪机指出:“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皮肤病的病因复杂,其病机主要因气血失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化热、伤阴等[2]。

艾儒棣教授认为只要辩证得当,切合病因病机,应用经方治疗皮肤病可有切实疗效。

艾儒棣教授运用经方在治疗皮肤病,主要集中于祛风、和解、清热、滋阴及温里几方面。

1.经方应用1.1祛风:风病可分为内风和外风,外风病位在肌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而内风病位主要在肝,可有肝风上扰、热极动风、阴虚风动、血虚风动等证型。

皮肤疾病多为外风所致,而经方中太阳经方证其主方为麻黄汤与桂枝汤。

麻黄类方适用于表实证,桂枝类方适用于表虚证,二者的共同点为“祛风发汗”[3]。

荨麻疹为皮肤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症为皮肤瘙痒及风团,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

其发病由汗出受风所致,或伴有发热,或伴有便干、溲赤等阳热之证。

若皮疹色粉白,遇风遇冷加重,舌淡苔白,脉浮紧,则辩证为风寒证,可用麻黄汤峻汗。

如汗出受风所致,脉浮缓可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寒冷性荨麻疹多属风寒束表,方选麻黄桂枝各半汤;如大汗不止,汗出较多,取桂枝加附子汤加以治疗。

天疱疮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天疱疮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疮的中西医治疗良方天疱疮( Pemphigus)是一种由于表皮棘层细胞松解所致的慢性、复发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

在正常皮肤、粘膜或红斑上出现难以愈合的松弛性大疱,多见于中年人,预后较差,有特征性的免疫学所见。

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火赤疱》谓:“初起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赤者为火赤疮;若顶白根赤,名天疱疮。

俱延及遍身,焮热疼痛,未破不坚,疱破毒水津烂不臭……”。

其天疱疮近似于现代医学的寻常性天疱疮,火赤疮近似于红斑性天疱疮。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各型天疱疮患者血循环中均存在有抗角朊细胞间物质抗体,而且抗体滴度与病情轻重平行。

在表皮器官培养中加入天疱疮患者血清,48~72小时后可在基底细胞上部出现棘刺松解现象。

棘刺松解的发生可能与抗原抗体结合后产生的蛋白酶有关。

已证实天疱疮抗体与角朊细胞结合后,可使表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后者使纤维蛋白酶系统激活而导致棘刺松解。

天疱疮抗原存在于角朊细胞的连接蛋白桥粒,为糖蛋白,寻常性天疱疮的抗原分子量为210000U(道尔顿);红斑性天疱疮抗原为桥粒芯糖蛋白,分子量为16000U。

天疱疮常与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合并存在。

烧伤、药物(长效青霉胺、保泰松、利福平)可诱发天疱疮。

2.病理天疱疮共同的基本组织病理变化是棘层松解,形成表皮内裂隙和水疱。

疱腔内有棘层松解细胞( tzanckcell)。

这种细胞较正常棘细胞大,圆形,细胞间桥消失,核大而深染,胞浆均匀呈嗜碱性,核周有浅蓝色晕,具有诊断价值。

各型天疱疮的病理特点为:①寻常型:裂隙或水疱位于基底层上方。

疱底有不规则的乳头向上生长,覆有一层呈“墓碑”状的基底细胞,即所谓“绒毛”。

②增殖型:早期损害与寻常型相似,其后绒毛形成和表皮突下伸更显著,棘层肥厚,表皮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所组成的微脓肿。

晚期呈乳头瘤样或疣状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皮肤病)总论治法歌----米氏真传。

外科之疮有治例,说与君家须切记,病端百出别根因,方法一囊岂同类。

热与寒,通与秘,其中消息知端的。

通多不足秘多余,热实寒虚分症治;阳似阴,阴似阳,似中妙理要推详。

不分表里一例治,轻变重而重变亡。

医者贵乎多应变,不可偏执用其方,且如表症恶寒,宜用荆防败毒散;里症发热,可将内疏黄连汤。

疮势已成,托里消毒散诚为正法。

内脓将溃,十全大补汤最得相当。

人参养荣汤治溃后虚热发作,木香流气饮散结肿寒湿为殃。

饮食不甘,定用香砂开胃;精神怯少,须将参术回阳。

阴虚阳虚,须八珍最为要领;盗汗自汗,得独参一味可强。

溃后多疼,乳香定痛散功奇莫缓;脾虚下陷,补中益气汤功效尤良。

口燥谵言,泻实火须黄连解毒(汤);心烦衄血,理虚阳必犀角地黄(汤)。

古法治痈疽,称述仙方活命饮;今时医发背,还期神授卫生汤。

蟾酥丸在外科称为独品,护心散解内毒号曰无双。

讵知蜡矾丸护膜、护心,可羡淡中有味;还赞玉红膏生肌、生肉,堪夸坏里呈祥。

身凉自汗,腹痛肠鸣、呕逆,岂逃异功散;睡卧不宁、虚阳发燥、脓多定用圣愈汤。

生脉散接虚羸脉来微细,归脾汤除惊悸睡得安康。

竹叶石膏(汤)治虚烦、身热者何须疑虑,麦冬清肺(饮)除膈热有痰者毋待商量。

金鲤汤治肺痈吐脓气急,玄龟丹攻结毒臭腐顽疮。

风热生疮通圣散,疮疡狂躁破棺丹。

小柴胡(汤)除客邪往来潮热;大防风(汤)攻腿膝寒湿为殃。

咽肿咽疼定用清咽利膈散,斑红斑紫岂逃化斑解毒汤。

八味丸捐口干妙药,二神丸治脾泄奇方。

香连丸为脏腑泻痢通用,甘露饮治口齿腐烂相当。

六和汤和脾止吐泻,双解散解表理内伤。

逍遥散善治女人诸病,保元汤常扶赤子多伤。

皮肤毛发干焦,芦荟丸效应甚捷;咽喉口齿肿痛,冰硼散功实非常。

滋肾丸治下元肾虚不固,凉膈散解上焦膈热多烦。

九龙丹消鱼口吞之灭迹,二蛟散行湿肿服下安康。

吕祖一枝梅止痢定惊,称为仙药;真君妙贴饮消疼止痛,号曰神方。

痔漏、瘿瘤、疔毒,古夸三品锭;痈疽、流注、诸风,今羡万灵丹。

柴胡清肝汤治鬓疽肝胆有效,黄连消毒饮医对口督脉尤良。

小儿口内生疳必用人中白散,大人咽喉肿痛须将金锁匙汤。

下疳新久珍珠散,小便淋涩木通汤。

玉真散破伤风效,复元汤跌扑称强。

提肩散治胳膊强直作痛,拈痛汤除痛腿风湿相伤。

小便生疳,龙胆泻肝汤可羡;大头肿痛,普济消毒饮何妨。

便毒悬痈,内消散吞何足虑;臀痈腿病,柴汤下自无殃。

又有女子阴疮,能肿能疼能至痒,在人活法,或消或补或驱虫。

盖男子之囊痈,泻肝经之湿热;小儿赤游丹,解毒兼砭血。

凡治杨梅疮,戒熏为至切,舌下发痰包,利剪方能泄;出如鸡蛋清,消痰是真诀。

结毒与顽疮,紫金膏可设;风疮彻骨痒,雄黄散效绝。

疔疮先刺血,内毒宜汗泄;禁灸不禁针,怕绵(绵者,毒陷也)不怕铁(铁者,入针坚硬有声)。

又有失荣肿,坚硬如岩凸;强阴失道症,形状要分别。

妇人之乳岩,此中一例决;未破肉增棱,已溃流臭血。

如此几般症,古今无治说;疮有数百种,难以都陈曰∶惟在一点心,何须三寸舌。

学人若向导,万事皆通彻,此为粗糙歌,可讥亦可阅。

痈疽疮疡初如粟,麻痒热痛即大毒。

不论阴阳灸最宜,灸后汤洗膏固护,内用疏解与宣通,外宜敷药四围束。

轻证神灯照三枝,平塌须急补不足,高肿不可过于攻,内热毒盛须消毒。

二便秘结宜通利,脏腑宣通方为福,十日以后疮尚坚,铍针点破最宜先,半月之后脓若少,药筒拔提脓要粘。

疮已溃烂腐不脱,当腐剪破开其窍,能令脓管得通流,自然疮头无闭塞。

频将汤洗忌风吹,去腐须当上灵药,生肌散用将敛时,保养须勤毋怠惰。

切忌脓出投寒凉,冬宜温室夏明窗,肌肉长平将疮敛,谨慎调理更加详,新肉如珠皮不敛,若失保养命多亡。

二,痈疽不论上中下,惟在阴阳二症推,发背虽有正与偏,要取高低两样看。

纯阳初起必高肿,更兼身热有微寒,顶如尖字高突起,肿似弯弓根有盘。

七日之间多溃痛,二七之间脓渐漫,动息自宁食知味,二便调匀无泻干。

肿消脓溃精神爽,脱腐生新气血完,五善自然臻并至,七恶全无半点干。

痛便随脓减精神爽,红肿消退自肌宽;新肉已生红艳艳,腐皮自敛白漫漫,一身多爽快,五脏尽和欢。

此属纯阳俱易治,百人百可保全安。

三,痈疽阴症歌第四纯阴初起不知疮,粟米之形疙瘩僵,不红不肿不知痛,少热色白少提防。

七朝之后身体倦,疮根平大喜浇汤,顶不高兮根不活,色不光兮腐不穣。

陷软无脓空结聚,脉浮散大细飞扬,饮食不餐身战战,尝汤止许意忙忙。

疮上生衣如脱甲,孔中结子似含芳,脓多臭秽身难便,举动怆惶韵不长。

疮形成紫黑,面色变青黄;精神昏愦多鼾睡,言语无人自发扬,口干多舌强,痰喘定身亡。

此属纯阴俱不治,百人百可到泉乡。

四,半阴半阳症。

阴阳之症两相交,生死同兼事可招,微热微寒微赤肿,半昏半爽半平高。

脉来虽数多无力,饮食虽餐便不消,肿而不溃因脾弱,溃而不敛为脓饶。

大便多溏小便数,上身有汗下体焦。

五善虽兼有,七恶未全逃;口渴喜茶肠腹痛,面浮餍饮足心高。

心烦不稳睡,神乱怕音焦;投方应病方为妙,阴转为阳渐可调。

心真造化,尔命坚牢,逢之任是神仙手,半死余生定莫逃。

五,五善歌,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润鲜,疮疼兼不渴,睡醒得安然。

肝善身轻便,因烦自不烦,指头红活色,坐起觉平康。

脾善唇滋润,衾帏兰麝香,凡餐俱有味,脓浓更肥黄。

肺善声音响,无痰韵更长,肌肤多滑润,大便自寻常。

肾善诚为要,水升火自降,口和兼不渴,小水得稀长。

六,七恶歌,一恶神昏愦,心烦舌上干,疮形多紫黑,言语自呢喃。

二恶腰身强,目精邪视人,疮头流血水,惊悸是肝损。

三恶形消瘦,脓清臭秽生,疮形多软陷,脾败不知疼。

四恶皮肤槁,声嘶韵不长,疼多兼喘急,鼻动肺将亡。

五恶成消渴,随饮即随干,形容多惨黑,囊缩肾家端。

六恶身浮肿,肠鸣呕呃频,大肠多滑泄,脏腑并将倾。

七恶疮倒陷,形如剥鳝同,四肢多冷逆,污水自流通。

内消治法歌内消表散有奇功,脉证俱实用最攻,脉证俱虚宜兼补,发渴便秘贵疏通。

清热解毒活气血,更看部位属何经,主治随加引经药,毒消肌肉自然平。

内托治法歌已成不起更无脓,坚硬不赤或不疼,脓少清稀口不敛,大补气血调卫荣,佐以祛毒行滞品,寒加温热御寒风,肿消脓出腐肉脱,新生口敛内托功。

虚实治法歌痈疽未脓灸最良,药服托里自安康,发热恶寒身拘紧,无汗表散功最长。

肿硬口干二便秘,下利毒热自然凉,红痛热盛烦躁渴,便和清热自吉昌。

内脓不出瘀肉塞,用刀开割法相当,软漫无脓不腐溃,宜服温补助生阳。

溃后新肉如冻色,倍加温热自吉祥,大汗亡阳桂枝附,自汗肢厥四逆汤。

脾虚溃后肌消瘦,脓水清稀面白黄,不眠发热疮口懈,食少作渴大便溏,宜服清补助脾剂,投方应证保无妨。

痈疽针法歌取脓除毒用铍针,轻重疾徐在一心,皮薄针深伤好肉,肉浓针浅毒犹存。

肿高且软针四五,坚肿宜针六七分,肿平肉色全不变,此证当针寸许深。

背腹肋胁生毒患,扁针斜入始全身,欲大开口针斜出,小开直出法须遵。

气虚先补针宜后,脓出证退效如神,用在十日半月后,使毒外出不伤人。

又有不宜用针处,瘿瘤冬月与骨筋。

痈疽砭法歌痈疽肿赤走不定,赤游丹毒红丝疔,时毒瘀血壅盛证,砭石治法最宜行。

只须刺皮无伤肉,瓷锋对患最宜轻,毒血遇刺皆出尽,肿消红散有奇功。

痈疽灸法歌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疼灸至不疼时。

法以湿纸覆其上,干处先灸不宜迟,蒜灸黄蜡附子灸,豆豉蛴螬各用之。

痈疽烙法歌烙针二枚须一样,箸大头圆七寸长,捻时蘸油烧火上,斜入向软烙斯良。

一烙不透宜再烙,脓水流出始安康。

再用纸捻入烙口,外贴膏药古称强。

此法今时不常用,惟恐患者畏惊惶。

今时多用阳燧锭,代火针烙实奇方。

方歌:阳燧锭灸寒肿疮,朱砂二乌僵硫黄,火炼加蟾共冰麝,乘热倾出成片良。

神灯照法歌痈疽轻证七日时,神灯照法最相宜,未成自消已成溃,即发即腐实称奇。

油浸灼火周遭照,初用三根渐加之,照后敷药贴患上,有脓汤洗不宜迟。

方歌,神灯照法功速急,麝没雄朱血竭宜,为末纸裹麻油润,火点熏疮火毒离。

桑柴火烘法歌痈疽初起肿且疼,重若负石不溃脓,桑柴烘法能解毒,止痛消肿有奇功。

新桑树根劈条用,木枝长有九寸零,劈如指粗一头燃,吹灭用火患处烘。

片时火尽宜再换,再用三四枝方灵,每日须烘二三次,肿溃腐脱新肉生。

牛胶蒸法歌痈疽发背痔漏疮,牛胶蒸法最相当。

熬稠摊纸贴患上,醋煮软布热蒸良。

温易疮痒脓出尽,洗法胶纸贯众汤。

药筒拔法歌痈疽阴证半月间,不发不溃硬而坚,重如负石毒脓郁,致生烦躁拔为先,铍针放孔品字样,脓鲜为顺紫黑难。

煮竹筒方药水煮筒有奇能,令疮脓出不受疼,菖苏羌独艾芷草,整葱竹筒水煮浓。

1,仙方活命饮平剂,疮毒痈疽俱可医,未成即消疼肿去,已成脓化立生肌。

穿山皂刺当归尾,草节金银赤芍宜,乳没天花防贝芷,陈皮好酒共煎之。

2,神授卫生表里剂,痈疽诸疮恶毒良,行瘀活血兼消肿,表里疏通实剂方。

皂刺防风羌芷甲,连翘归尾乳沉香,金银石决天花粉,甘草红花共大黄。

3,清热消风无表里,痈疽诸毒和解方,皂刺防风陈翘粉,柴芩芎芍草当,银花苍术红花入,妇女还加香附良。

4,乳香黄散治气弱,痈疽诸毒痛难当,未成即消已成溃,归芍参芎地黄,乳没粟陈甘草节,更医打扑筋骨伤。

5,内疏黄连汤:内疏黄连泻里热,痈疮毒火阳盛狂,肿硬发热二便秘,烦躁干呕渴饮凉,栀翘薄草芩连桔,大黄归芍木槟榔。

6,回阳三建汤回阳三建治阴疽,体倦身凉脉细迟,不肿不疼不红热,坚如顽石硬如皮,根平软陷无脓腐,参附归芎草茯,枸杞红花与紫草,独陈苍朴木山萸。

7,竹叶大黄汤:竹叶生黄口干渴,清热补正助生津,参军膏夏麦冬地,芍草芎归竹叶芩。

8,内消散:内消散用化诸毒,毒化从尿色变行,知贝天花乳夏芨,穿山角刺共金银。

药渣捣和芙蓉叶,白蜜调敷毒即平。

9,内固清心散:内固清心防毒攻,内弱毒气入心中,发痛热甚兼饮冷,豆粉人参冰片雄,辰砂白蔻元明粉,茯苓甘草乳香同。

10,琥珀蜡矾丸:琥珀蜡矾治痈毒,未出脓时平剂佳,预服护心能解毒,蜡矾雄珀蜜朱砂。

11,护心散,护心散治毒内攻,烦躁口干呕逆冲,豆粉乳香朱共草,二钱调下有神功。

12,透脓散,透脓散治脓已成,不能溃破剂之平,用此可代针泻毒,角刺归黄山甲芎。

13,托里消毒散,托里消毒助气血,补正脱腐肌易生,皂角银花甘桔芷,芎地归芍术参苓。

14,神功内托散,神功内托阴毒证,不肿不高不溃疼,参附芎归附术芍,木香山甲草陈苓。

15,复元通气散,复元通气乳腹痈,便毒兼治耳痛聋,青陈蒌甲银翘草,一服能教毒气通。

16,双解贵金丸,双解贵金治诸毒,肿疡初起木硬坚,大黄白芷为丸服,葱酒煎送汗下痊。

17,黍米寸金丹。

黍米寸金奇效方,痈疽发背服之良。

乳香没药狗鲤胆,蟾蜍宝麝白丁香,蜈蚣黄蜡乌金石,男乳轻雄共粉霜。

18,麦灵丹,麦灵丹治疔毒疽,鲜蟾酥与活蜘蛛,定心草共飞罗面,黄菊熬膏相合宜。

19,保安万灵丹,万灵丹治诸痹病,此药犹能治肿疡,发表毒邪从汗解,通行经络效非常。

麻黄羌活荆防细,川草乌芎石斛苍,全蝎当归甘草等,天麻何首共雄黄。

肿疡敷贴类方1,如意金黄散,如意金黄敷阳毒,止痛消肿实良方,南陈苍柏姜黄草,白芷天花朴大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