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实践和认识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二、课程目标的分类
(1)行为取向性目标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
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问题设计
识记
对具体事实的记忆
学生是否已经记牢?能否进行识别?鉴别?
识别、描述、命名、列出、辨认、重现、遵循
说出一起交通事故中受伤人数
这次交通事故中谁受伤了?
领会
把握知识材料的意义,对事实进行组织,从而搞清事物的意思
学生能否解释?转换?推断?对比?讨论?鉴别?
总结、转换、论证、解释、说明、举例
描述这起交通事故的经过
泰州学院备课教案纸
授课
课题
第三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课型
新授
课时
安排
2
授课
日期
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的作用;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具体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学段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
了解课程目标的作用;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具体要求;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学段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关系
你能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应用
应用信息和规则去解决问题或理解事物的本质
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进行计算?分类?展示?
建造、制造、构造、建模、预测、预备
运用交通法的规定解释这起交通事故的性质
它是一件大的交通事故吗?
分析
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解释因果关系,理解事物的本质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概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影响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实践对认识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可以获得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发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和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完善: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思,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让学生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问题。
4.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研究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认识,并通过认识来指导新的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社会实践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社会现实,并通过认识来指导实践活动。
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问题。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展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未来的发展。
23版马原原理
23版马原原理
2023版马原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原理》的2023年最新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教材之一。
以下是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
第一章:绪论
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和特征,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介绍物质及其存在方式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阐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介绍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阐述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介绍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阐述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强调学习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
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介绍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阐述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介绍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阐述真理的检验标准和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介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介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阐述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介绍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阐述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认识与实践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以及认识 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人的认
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最根本的观点。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辨证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含义、基本形式及特点 第一,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 于客观事物的现象、某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如我们同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打交道,首先得到的是关于他 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说话声调等印象,这
吃一堑,长一智;
为了学会游泳,就得下水;
钓鱼知鱼性,樵多识树名;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
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 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 事物的认识。
识向前发展。”
——邓小平
圣人标准
众人意见标准
实用标准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 ,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 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 的美名的。 --胡适
实践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 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 践的特性决定的
第三章
掌握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 “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 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参与改造、创造和实现目标的活动,而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知、思维和推理等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理解和把握的过程。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通过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实践操作,获得感知、经验和直觉等直接的认识素材。
实践依靠认识,可以实现目标和取得成效。
其次,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人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获得更加复杂和深刻的认识。
这种深入的认识又可以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性。
此外,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和验证,通过实践活动的结果,可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总结,人们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认识,提高认识的水平和质量。
最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存在矛盾与统一。
实践和认识是作为两个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过程存在的。
在实践中,认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把握来指导实践行动。
而在认识中,实践是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来深化认识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实践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发展,找到新的解决办法,实现新的目标。
综上所述,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和前提,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内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原则。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原则。
2.2 教学内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
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规律。
3.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规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和规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方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和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
2023考研政治基础班讲义
2023 考研政治大纲基础考点讲义目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体系 (1)专题一:唯物论 (2)专题一唯物论练习题 (6)专题二:辩证法 (10)专题二辩证法练习题 (12)唯物论2023 考研政治基础班讲义2023 考研政治大纲基础考点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查分值:24 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七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八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一:唯物论(基础必学考点)考点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考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考点 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考点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04强化课程马原第三章
•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 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 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 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验证。
•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 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 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 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 果。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 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 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
现。 •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
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 展着的实践。
• 强化考点2:实践的基本结构
•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 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 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马原第三章第三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1.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的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2.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 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根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呈现出不断深入和拓展的过程。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三)必然走向自由1.认识、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2.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3. 自由是有条件的认识条件:要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最重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认识实践条件: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真正的自由。
4.意志自由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做出决定的能力。
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说明不自由。
5.必然与自由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1.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所以,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的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3.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考研政治名词解释
政治名词解释---------------------------------------------------------------马原部分-----------------------------------------------------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1. 实践和认识实践:指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活动。
认识: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关系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错误的使实践失败)2. 真理与价值真理: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价值:客体对主题的意义。
价值观:人对价值的评价,认识标准,原则。
价值的形成,实现以坚持真理位前提。
关系真理必定有价值。
3. 自然与必然(大纲p31)第四章社会发展规律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上物质的东西的总和社会意识:政治,宗教,文化,道德。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关系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且反作用于社会意识。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改造的能力。
生产关系:生产中,不同人之间的关系(雇主和劳工)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
(古代生产力决定了帝王和农民,近代-资本家工人,现代-老板和员工)关系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且反作用于社会意识。
(关系好,提高生产力,反之削弱)3.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制度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上采取的经济管理制度)经济经济制度:经济基础的实质。
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具体实行方案。
上层建筑:政治制度,人民观念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 阶级,革命阶级:被生产关系相连,但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或人群(资本家与劳工)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最终?)形式。
5.科学、技术科学:反映客观世界实质,规律的知识体系。
技术:人改造自然的方法,手段。
6. 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它决定社会意识。
实践与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直接接触和感知客观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能够逐渐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科学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对实践产生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果;而错误的认识则可能阻碍实践的发展,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因此,人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发展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的进步。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人们会遇到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认识的进步。
另一方面,认识的进步又能够指导实践的发展,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果。
这种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人类的认识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提高。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何理论或思想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真理性。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或思想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学的。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验证理论或思想的正确性,如果理论或思想能够经受住实践的检验,那么它就是真理。
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途径和唯一标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a)社会根源b)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本阶级的斗争中c)思想: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d)有关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神圣家族》●奠定了思想基础《德法年鉴》●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标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a)科学性b)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a)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b)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可知论●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2.物质a)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概念从这些总和中抽象出来●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b)共同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类无法改变其客观性c)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空●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空间特性:三维性、伸张性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物质是什么●意识是什么●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e)规律●定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规律——能动(目的)●必然——偶然●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社会历史趋向性——人的主体选择f)人工智能: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g)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h)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i)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在于它的物质性,基础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理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考研政治马原思维导图
考研政治马原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表示该知识点是往年分析题考点,表示该知识点是高频考点,表示该知识点是重要考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三章实践和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社会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设国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三、商品的二因素四、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五、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六、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七、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八、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三、资本所有制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五、资本积累六、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七、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配八、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到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第七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第八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实践论》全文引言:《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性质和实践与认识关系的重要论述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实践论》全文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著作。
正文:第一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则是实践的反映和再造。
只有实践才能将认识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使之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而认识则是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规律把握。
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性在于实践是对已经实践了的认识的肯定,认识是对已经实践了的实践的总结。
第二章:实践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实践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阶级性。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实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而不同的社会阶级对实践的特殊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实践的特殊性和革命性。
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实践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指出,实践的兴起和发展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密不可分。
实践是人类主动改造世界的行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兴起是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改造社会的必然结果。
实践的发展则是人类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提高生产力的结果。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四章:实践的自觉性与自我反省实践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关键。
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动方向,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的理论,为指导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实践出真知(课堂PPT)
➢实践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 研究
➢实践提供大量经验材料和新的认识工具 ➢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16
唯一标准
天然杂交稻
人工杂交
来源
(三系法杂交水稻南优2号)
两系法杂交水稻
一系法杂交水稻
动力
17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8
含义: 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
实践
客 观性 特征 能 动 性
社会性历史性
不 其他动物本能 是 纯主观的思维
活动
9
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
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10
天然杂交稻
人工杂交
来源
(三系法杂交水稻南优2号)
11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2
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 口尝一尝。
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实 践的能动性)
三是指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并随着社会历史
条件的发展而发展。(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7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和探索 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客观性
(2)实践的基本特点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自觉地将
积极参加实践与认真学习书本知识结
合起来。
辩论过程 正方与反方各出四名选手,
经过一、二、三辩陈述后,进入自由辩论, 然后由四辩总结陈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则这 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 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判断: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多参加实践,学习 书本知识无关紧要。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认识就其总体而言主要来自直接经验 认识就其个体而言主要来自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牛顿:“假如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 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识的发生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实践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
儿童自王伤思误我安仲维推中石永特心点 唯灵性
缺乏守恒观念 缺乏空间意识 缺乏自我意识
近水知鱼性,空山识鸟音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实践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 实践推动认识的深化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识的发生
(一)什么是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总之,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认识 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目的,到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标准,都决定于社会实践。人的认识一步也 不能离开实践。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实际工 作中,就要尊重实践,勇于实践,积极投身到 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第二,实践活动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 是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下的活动,并不是人们日常 的所有活动都能称作实践。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识的发生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构成实践活动 的要素是可以 感知的客观存
在 实践的结果是 不依赖于人们 思想意识的客
皮浪:“我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 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假的。所以我们 不应当相信它们,而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 发表任何意见,也不作任何判断。”
不可知论
孔德:“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 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 唯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就必须局限在经验 的范围内,不能超出经验之外。至于人的经 验之外的东西,我们无法认识,我们的能力 无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本性、一切现象的起源 和目的之类的问题”
第三章 实践和认识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认识论
认识论即研究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过程、发展规律 的学说。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识的发生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
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 活动。
理解实践
第一,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一种可知可 感的现实存在。实践活动不等于认识活动。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识的发生
(一)什么是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理论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
邓小平:“高科技领 域的一个突破,带动 一大批产业的发展”。
生产—技术—科学 科学—技术—生产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理论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 理论对实践和事物的未来发展具有预见作用
旧唯物主义思想家没有强调人的认识的能动 性。
– 白板说
– 蜡块说 – 影像说
机械反映论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识的发生 二、认识的本质
(一)哲学史上几种不同的认识路线
1、不可知论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3、唯心主义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思想、认识先天具有。
– 柏拉图:理念说
观实在 实践的水平、 深度、广度, 都要受着客观 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
配
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目的 性、计划性
实践具有主动 性、创造性
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主体离不 开一定的社会关
系
实践总是在一 定的社会历史 阶段进行,受 一定的历史条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识的发生 二、认识的本质
(一)哲学史上几种不同的认识路线
1、不可知论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
荀子:“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 理也。”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
费尔巴哈:“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 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
海王星的发现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理论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 理论对实践和事物的未来发展具有预见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 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识的发生 二、认识的本质
(一)哲学史上几种不同的认识路线
1、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件的制约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识的发生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
社会交往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第一节 认识的不可知论发生与本质
一、认识的发生
(一)什么是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 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里固 有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 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和化 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 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 加革命。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侍女妙对
– 稻草捆秧父抱子 – 竹篮装笋母怀儿
徐悲鸿画马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柏拉图:回忆说
先验论
– 苏格拉底:助产术
– 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识的发生 二、认识的本质
(一)哲学史上几种不同的认识路线
1、不可知论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3、唯心主义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
一、认识的发生
二、认识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