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
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
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产业研究院是一种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它结合学术界的研究力量,与企业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对产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问题与挑战的深入分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和战略指导。
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即探讨如何优化和提升产业研究院的运作模式,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1.组织模式:产业研究院的组织模式应具备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灵活性体现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可以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弱化层级关系,提高决策效率。
可持续性则要求研究院能够建立自己的长期发展机制,确保研究力量和资源的稳定供给。
2.人才模式:人才是产业研究院的核心资源,应该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员。
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借助他们的力量进行研究项目的开展。
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并提供良好的晋升和发展空间。
3.项目模式:产业研究院应根据需求和资源分配情况,制定具体的研究项目。
项目应该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真正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同时,要注重项目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避免流于表面、自欺欺人的研究成果。
4.资源模式:产业研究院应注重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利用。
除了注重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研究院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此外,应建立科学的项目评审和资源管理机制,确保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5.输出模式:产业研究院应注重研究成果的输出和转化。
通过发布研究报告、组织学术研讨会、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向政府和企业分享研究成果,提供政策建议和商业智库支持。
同时,还要积极开发产业化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总结起来,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需要关注组织、人才、项目、资源和输出等方面的优化和创新。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能够合理配置和运作,产业研究院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需要与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各方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为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模式与途径研究
进作用 。从 高校 (科 研 院所 )的角度 来 说 ,它促 进 了 研 院带动 了台湾新 科技 产业 的发 展 ,在新 竹 地 区形
办学理 念 和科研 导 向 的转 变 、获 取更 加 充 足 的办 学 成 了高科 技产 业集 群 ,为 台湾高 新 技术 产 业 的发 展
经 费 、提 升 了培 养人 才 的能 力 、推 动 了服 务 社 会 的 做 出了十 分 突 出 的贡 献 。 台湾 工 业 技 术 研 究 院并
一 、 产 业技 术研 究 院的建 设背 景
区域产 业 结 构 层 级 的 平 台化组 织 。它 是 产 学 研 合
20世 纪 7O年 代 ,台湾 地 区针 对 经 济 从 劳 动 密
作 的一 种 新形 态 ,比较 与其 它 科 研 服 务机 构 ,产 业 集 型 向技术 密 集 型转 变 过 程 中 中小 企 业 创 新 能 力
技术 研 究 院的最 大特 点在 于 它将 企业 、政府 、高校 、 不 足 的现状 ,特 别成 立 了台湾 财 团 法人 工业 技 术 研
科研 院所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对各主体做出明确 究 院 (简 称 台湾 工 研 院 )。其 性 质 是 政 府 出 资 设 立
的功能定 位 和分工 ,使其 研 究 开发 的 重点 定位 在 实 的非 营利性 公共 研发 机构 ,致 力 于应 用 技术 的科 技
75
《决策 咨询)zol5年 ·第 3期
创新 中 ,随着 国家 产业 调 整 与 科 技政 策 的变 化 ,担
政 府主导 型产 业 技 术 研 究 院 是 地 方 政 府 根 据
任着 产业 技 术 研 发 、技 术 服 务 、技 术 转 移 、企 业 孵 区域 产业 发 展 规 划 ,从 战 略 角度 进 行 顶层 设 计 ,并
地方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经验的启示
[收稿时间]2023-07-06[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国家一般课题“高等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机制创新研究”(BIA210157);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委托类)建设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粤教高函〔2021〕29号);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模式和路径创新研究”(2021GXJK221)。
[作者简介]陈国钦(1977—),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管理及教师教育。
2023年11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
国家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从不同层面以项目建设的形式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效。
文章通过分析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经验,结合惠州学院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实践,从合作管理机制、专业综合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剖析产业学院内涵建设路径,探索产业学院建设须把握的关键举措,以期提高产业学院建设实效。
[关键词]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1-0010-06校企协同育人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着力点,也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明确提出要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中提出了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总目标。
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要产教协同育人。
如何破解产教“两张皮”问题,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点难点。
近年来,随着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朝产业需求导向转变,产业学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的桥梁,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面向制造业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面向制造业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制造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然而,尽管制造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着人才短缺和人才培养不适应需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化产业学院应该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1.1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为主,注重学生的学术素质和理论知识的传授。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制造业的基本需求,但是未能培养出具备复杂技能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1.2 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挑战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传统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制造业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另外,现有教育体系中教育与产业结合不紧密,学生在产业实践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二、面向制造业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1 培养方案设计根据制造业的需求,现代化产业学院应该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方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与产业的融合。
2.2 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满足制造业对实践能力的需求,现代化产业学院应该加强实践教育。
可以通过推动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训和实践项目,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
2.3 行业导师制度的建立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现代化产业学院可以引入行业导师制度。
通过与制造业企业合作建立行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行业专业指导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2.4 制造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了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现代化产业学院应该加强制造业实验室的建设。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制造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实践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面向制造业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评估为了评估面向制造业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3.1 就业率通过毕业生就业率来评估培养模式的成效。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为例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为例2020 年8 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共建创新平台,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1-3]。
在产教融合政策的推动下,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载体应运而生。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2019 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A 档建设单位,教学目标为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学校“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明确提出要把围绕装备制造产业链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抓手和载体。
本文以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为例,介绍了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的模式,以期带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他产业学院的建设,也为职业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提供参考。
1 产业学院建设意义和可行性分析1.1 服务区域支柱产业,支撑地方经济发展陕西省作为西部重要的经济省份,以及国家早期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其航天航空、军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史相对悠久,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是陕西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以西飞集团、西航集团、西光集团、西安昆仑实业、陕西秦川等知名企业为代表,形成了先进制造、精密加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也是我国航天航空、军工、高端机床的主要生产基地。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类专业一直致力于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创新发展,始终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保障与支持,响应政府号召,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校企联合建设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既能保证产业人才需求侧与学校人才供给侧的紧密衔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解决企业技术升级问题,又能实现校企资源共用、共享,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4]。
1.2 高水平专业群对接支柱产业,奠定合作的基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要选择与支柱产业对接紧密的优势专业,以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为例,共建专业群选择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涵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技术、机械设计及制造、电气自动化、机电设备维修等专业。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1.研究合作模式研究合作是最基本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共同解决产业问题。
这种模式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非常重要。
2.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企业提供实习、毕业论文指导等形式,将学生引入企业进行实践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企业可以借助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培养符合其需求的人才。
3.技术转化模式技术转化是将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通过产学研结合,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可以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4.产业研究院模式产业研究院是企业与学术机构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的研究机构,专注于其中一产业的研究和创新。
通过产业研究院,企业可以获得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5.创新基地模式创新基地是指企业与学术机构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的研发和创新基地。
企业可以将研发团队安置在学术机构或研究机构内部,与研究人员密切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6.技术中心模式7.产业联盟模式产业联盟是由多个企业、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组成的合作组织,目的是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知识来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
产业联盟可以通过共同研发项目、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广等方式,实现产业协同和资源整合。
总之,产学研结合的七种主要模式为研究合作、人才培养、技术转化、产业研究院、创新基地、技术中心和产业联盟。
这些模式有助于促进产业创新和发展,提升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发展模式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发展模式温兴琦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基于不同的组建动因、收入来源、构成主体、功能任务、运行机制及利益分配等因素,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是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战略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不仅直接关系到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属性特征与创新绩效,而且也会对其发展方向、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而,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不同模式类型并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发展与绩效改进,具有基础性意义。
第一节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界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43号)》,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提到“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同时,也明确提出,在总体部署中要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由此可见,探索科技创新的科学制度安排和合理运行模式,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目标。
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一种有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组织方式,不仅承担着科技成果创造和转化及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职能,也负有探索科技体制改革路径的重要责任。
因此,对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进行正确识别与科学设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的内涵所谓模式,是指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主要包括科学实验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盈利模式等,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具有一般性、简单性、重复性、结构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等特征。
模式在实践运用中必须结合具体环境和条件,实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要素与结构,提升模式的可操作性。
现代产业学院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标题:现代产业学院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育的“创新引擎”在教育的浩瀚海洋中,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就像是一艘航船,而产教深度融合的实现,就像是给这艘航船装上了一台强大的“创新引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推动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其在教育的大海中驶向成功的彼岸。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将传统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比作是一只风筝,那么产教深度融合的融入就像是给这只风筝装上了牢固的线轴,使其变成了一只能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
产教深度融合,就像是一根根牢固的线轴,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稳定而强大的支持。
这不仅仅是形态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就像是从风筝到鸟儿的转变,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在产教深度融合的推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扩展。
其次,产教深度融合在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就像是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一幅杰作,他运用夸张的修辞和强调手法,让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力量和表现力。
同样地,在人才培养中,教师可以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创造出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像是艺术家的每一笔都旨在触动观者的灵魂,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触动学生的思维和行动。
再次,产教深度融合在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就像是艺术家在创作前需要深思熟虑作品的构图和主题。
我们需要思考,在产教深度融合环境下,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学生,还是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我们需要分析,如何将产教深度融合与教育理念相结合,以实现这些价值目标?这需要我们像艺术家一样,不断地尝试、反思和修正,最终找到那条通往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路径。
最后,产教深度融合在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需要我们用形容词来评价,就像是艺术评论家用词语来描述一幅作品的美。
产业研究院管理机制与服务模式探讨
产业研究院管理机制与服务模式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产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各个企业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产业研究院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文将围绕产业研究院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进行探讨。
一、管理机制产业研究院的管理机制是保证顺利运转和利益最大化的关键。
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保证研究院的高效运作,同时也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1. 分工合理一般来说,产业研究院是由研究开发、技术支持、市场营销等多个部门组成的。
为了能够让每个部门都能更加高效地工作,需要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
例如,技术部门负责研究开发,市场部门负责推广销售等。
每个部门之间需要协调合作,确保产出的成果顺利地推向市场。
2.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为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员工考核制度。
这一制度包括绩效考核、晋升机制等,可以督促员工积极工作,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
同时,考核机制应该与工资激励挂钩,这样可以让员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提高工作积极性。
3.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研究院最核心的职能之一。
因此,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创新和技术升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研究院应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探索创新成果。
同时,研究院也应该鼓励员工创新,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二、服务模式研究院的服务模式是公司成功的关键之一。
一个好的服务模式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1. 客户需求导向研究院的服务必须以客户为中心。
研究院应该随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及时反馈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开发,为客户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高质量服务。
同时,研究院应该时刻与客户保持沟通,了解他们对服务的反馈和建议,及时改进自身的服务质量。
2. 优秀的团队研究院的成功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团队。
这样的团队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专业的背景、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研究院不断进步。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_黄玉兴
任务 "如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定位与其 重 复 , 或流于形式 , 或沦为政绩工程 , 那么就可能失去了其建设的根本意义 " 2004 年 , 清 华 大 学 与 国 内 20 所
术研究院为纽带的 /产业共性技术 0 研 发机构 , 能够有效地促进理论研究向应 用研究的转化 , 发挥出高校 ! 科研院所 与企业各 自都难 以发挥的 / 集成 0作用 " 以中国台湾工业 技术 研究 院 ( 简
和设 想 ! 任 务和举 措落 到实处 , 保 证 其可持续快速地发展 "
重点工作和建 议
基于 以 / 共性 技术 0 为 目标 , 以 /产业链技术 0 为核心 , 以 / 集成技术 0
程技术促 进 中心 , 为创 办企业提供 强
大的技术支撑平 台 " 2! 创办企业 ! 孵化企业和提升企业 "
运 行模 式的构想
研究 ! 应用研究到工业设计的主要科研
广之间形成 有效 的连 接通道 , 提高我 国科技转 化 ! 转 移 的效 率, 乃至培育
高科技支柱 性产业 , 促进产业 结构升 级 , 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 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 , 在
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建立以产业技
/桥梁 0 作用和重要合作平台地位等等 ,
险 , 在刚性体制的组织与弹性机制 ! 柔
性机制的组织之间 , 必须建立有效 ! 顺 畅 ! 规范的连接 " 如采用合同研发 ! 委 托投资 ! 人才流动等等 " 这样 即可以扬 长避短 ! 衍生衍化 ! 发展创新 " 弹性 机制 : 研 发 中心 的共 建与合 作 机 制 , 即 产业 技 术研 究 院与 大 学 ! 科研 院所联合共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 中心 可将相关子课题 合 同委托给相关
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模式与功能定位
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模式与功能定位作者:刘辉杨忠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14期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企业、产业竞争的加剧,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得到较快发展。
陕西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等6家产业技术产业研究院对运行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取得到较好成效,但仍存在着理事会会议未形成制度化、联系分散、目标定位分散、赋予太多功能等问题。
应借鉴国内新型研发组织实践的成功经验,将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功能定位在主要为区域和主导产业提供公共共性技术支撑和服务。
关键词:陕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功能定位;共性技术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66-04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地方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不断涌现,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为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但在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陕西省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试对此作一探索。
一、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科技发达省份涌现了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其快速发展,有其客观的现实需求和条件。
首先,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传统企业和产业类研发组织在高端人才聚集、激发研发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快速跟进服务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等方面存在严重体制机制障碍,迫切需要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这就为服务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机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而产生集产品开发和产业创新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为统筹产业创新资源,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迫切需要在政府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共建新型研发组织,形成新的研发机制[1]。
其次,企业竞争由产业链向研发链前移,新产品研发速度加快,对专业化研发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
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产业研究院是推动高校发展,促进高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方式,也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手段;产业研究院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的特点,通过对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产业前沿、共性技术的研发,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创新资源,由政府主导、依托高校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通过校地共建研究院这个载体,使校地双方由简单的优势互补走向双赢,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产业研究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产业技术研发、行业技术服务、行业知识产权经营以及行业人才培训等四个方面;在技术上,建立技术富集与创新机制、项目运行机制和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人才上,建立人才汇聚机制、人才筛选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在资本上,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机制、资本追逐技术机制、高校投资机制、资金取得使用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产业研究院的运行的一般目的:一是加快行业产业结构升级;二是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三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四是提升地方政府的对外开放水平;五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以下是对目前国内已有的产业研究院情况的调研和梳理;通过对已成立的研究院基本情况、组织机构、业务范围的学习,将有效指导我校产业研究院的运行和发展;一、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1、简介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是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批示,由佟星副省长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亲自倡导,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牵头组织下,由广东省内有关从事物流行业和投资业务的企业、物流研究机构、相关社会团体利用非国有资产组建的社会组织;研究院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的前提下,坚持“政府引导,注重实用,兼顾市场,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一个既能为政府宏观决策、制订物流发展规划服务,又能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支持,在国内物流研究领域达到领先水平的研究机构,显着增强我省物流业的研究、技术推广以及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广东省民政厅;本单位的业务指导单位是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接受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业务指导,接受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指导和管理;2.组织架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研究院日常政务工作,协助院领导处理日常事务;负责会议组织、文电处理、秘书事务、保密、保卫、档案管理、信访、督办、行政后勤等工作;组织建立业务信息系统,承担统计、综合信息管理工作;负责宣传报道工作;负责学院机关基建及装备购置等管理工作;研究规划部:负责物流专家库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并实施物流专家管理办法,组织、协调专家开展物流课题研究;结合专家意见对研究院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意见;财务部:负责研究院的开支预算管理和费用控制工作;员工的各种报销工作,以及各项目的成本核算工作,日常财务核算的账务处理;积极配合研究院其他部门的工作,做好后勤保障;负责会议通知的下发工作,上报院材料及文档的归类整理等相关工作;完成办公室主管、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业务拓展部:负责承接物流研究课题、物流项目咨询、物流培训项目的业务以及跟进各项目的实施、验收和收款等工作;策划宣传部:负责研究院的日常宣传推广、方案撰写和各种物料制作,以及研究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会议、展会的组织和实施;信息服务部:负责研究院网站的设计、更新和维护,物流行业资讯、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收集,以及研究院各会员单位的服务工作;3.主要业务范围:一接受政府部门委托,承担广东省重大物流研究课题,制定广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广东省物流发展年度报告;二接受有关部门和企业委托,承接物流园区、港口码头工程技术规划和设计,接受企业物流技术改造、物流项目规划的认证和咨询服务;三参与物流行业标准的制订与修订,协助省经贸委进行“物流业高新企业” 认定和“物流龙头企业”考评工作,宣传和推广物流行业最新装备、信息技术成果;四组织和协调国内外物流专家学者,举办各种形式和类型的物流学术讨论会、报告会,推广交流物流先进经验和成果,促进物流经济理论和管理、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加强我省和国内其他地区包括港、澳、台以及国外的物流合作和学术交流;五编辑出版物流行业刊物、建立物流资讯网站,搜集国内外物流资讯、法律法规、资料论文以及专业书籍,整理并分析出行业发展的各项数据,建立物流行业交流平台,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和个性化的资讯服务;六整合广东省内物流培训和教育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物流行业管理和研究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我省物流学术理论研究水平和能力;4.组织管理制度第一条本单位设理事会,其成员为 5人;理事会是本单位的决策机构;理事由举办者、出资者、职工代表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及业务主管单位推选产生,理事的最终人选需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批;理事每届任期 3 年,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第二条理事会行使下列事项的决定权:一修改章程;二业务活动计划;三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四增加开办资金的方案;五本单位的分立、合并或终止;六聘任或者解聘本单位监事、院长、常务副院长和其提名聘任或者解聘的本单位副院长及财务负责人;七罢免、增补理事;八提名、选举、聘任及罢免法人代表;九内部机构的设置;十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十一从业人员的工资报酬;第三条理事会每年召开 2次会议;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召开理事会会议:一理事长认为必要时;二1/3以上理事联名提议时;第四条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2名;理事长、副理事长由理事会以全体理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或罢免;第五条副理事长协助理事长工作,理事长不能行使职权时,由理事长指定的副理事长代其行使职权;第六条召开理事会会议,应经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并于会议召开10日前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一并通知全体理事;理事因故不能出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理事代为出席理事会,委托书必须载明授权范围;第七条理事会会议须有业务主管单位参加,且应有1/2以上的理事出席方可举行;理事会会议实行1人1票制;理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理事的过半数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实施;下列重要事项的决议,须经全体理事的2/3以上通过方为有效:一章程的修改;二本单位的分立、合并或终止;第八条理事会会议应当制作会议记录;形成决议的,应当当场制作会议纪要,并由出席会议的理事审阅、签名;理事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或章程规定,致使本单位遭受损失的,参与决议的理事应当承担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反对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理事可免除责任;理事会记录由理事长指定的人员存档保管;第九条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会议;二检查理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三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第十条本单位法人代表由理事会推荐、选举,并由研究院聘任,若法人代表连续两年未能完成工作目标或出现其他不适宜继续担任法人代表的事项,理事会可召开理事会会议对其工作进行审核并罢免;法人代表对理事会负责,并行使下列职权:一主持单位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理事会的决议;二组织实施单位年度业务活动计划;三拟订单位内部机构设置的方案;四拟订内部管理制度;五提请聘任或解聘本单位副职和财务负责人;六聘任或解聘内设机构负责人;本单位院长、常务副院长列席理事会会议;第十一条本单位设监事1人;监事任期与理事任期相同,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第十二条监事由理事会从举办者、出资者、本单位从业人员或业务主管理单位的人员中推荐或选举产生;本单位理事、院长、法人代表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第十三条监事行使下列职权:一检查本单位财务;二对本单位理事、院长、法人代表违反法律、法规或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三当本单位理事、院长、法人代表的行为损害本单位的利益时,要求其予以纠正;监事列席理事会会议;二、上海物流研究院1.简介上海物流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是上海市政府和复旦大学共建的一个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合成的开放性研究机构,主要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创新理论方法和关键应用技术的研究及推广;上海物流研究院是复旦大学服务上海的重要抓手,也是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将依托复旦大学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金融、贸易、统计学、经济学、法律和通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成一个进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前沿理论和创新技术研究的基地、推动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产学研"平台,为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大型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高端的咨询和培训服务;努力建设成一个国内技术领先,世界上有影响的物流和供应链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努力建成上海市和国家级物流和供应链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并通过物流研究院创新性研究工作,带动和提升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建设;2.业务范围一课题研究二项目咨询三高端培训四学术交流,举办论坛和专题研讨会;五国际合作六编辑学刊与简报3.人员组成一院长:徐以泛复旦大学管理科学系系主任二院务委员会主任:刘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新生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林尚立复旦大学副校长副主任:于成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性服务处处长刘敏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陆雄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徐以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系主任成员:何勇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性服务处副处长郭笑捷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助理刘季平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刘承功复旦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龚新高复旦大学科技处处长杨志刚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郑立荣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闵昊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副院长刘士国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医事法研究中心主任张晖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黄丽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叶耀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秘书长:葛宏波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三研究人员研究院兼职教授2名、专职研究人员4名、实验室人员1名;4.研究热点一高端物流二城市配送与快递三物流金融四低碳物流三、北京中文协物流研究院1.简介北京中交协物流研究院是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于2001年6月成立;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根据政府委托,进行中国物流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研究;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研究;物流企业的项目建设、经营管理咨询;物流人才培训;参与组织编写“中国物流发展报告”;研究院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教授任院长;研究院的科技力量主要由国内知名的物流专家、计算机软件专家以及有高等学历的中青年科研队伍组成;研究院还设有一个从事物流工作多年的国内外知名物流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并聘请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作为研究院顾问;2.业务范围一根据政府委托,进行全国的和区域性的物流运输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技术经济政策的研究,向政府提供咨询建议;二根据委托进行重大物流建设项目的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三为物流企业的发展与管理提供战略、规划、经营等方面的咨询,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效率与效益;四组织物流服务方案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及相关参数的研究,以及运输地理信息地理数据库的建设与开发,以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五参与和研究物流技术装备与设施,以及物流作业行为的标准化工作;六研究和促进中国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推广;七组织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的培训;八参与组织编写年度“中国物流发展报告”兰皮书工作;九推动国内外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3.研究力量一自有科技力量一批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科技队伍;一批具有丰富研究咨询经验的老专家和学者;二社会科技力量高等院校的专家和学者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三国外专家和学者4.近期工作一承担国家计委委托的“2001一20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二承担国家计委委托的“2001一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三承担国家经贸委委托的“中国物流发展政策研究”;四开展“物流服务方案设计决策支持系统及相关参数的研究”项目;五一些地区和企业委托的物流与运输发展战略、规划与方案的研究、咨询工作;六作为中国集装箱控股公司的长期顾问单位,承担中国集装箱控股公司的物流发展规划、物流服务设计方案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设计项目和物流人才培训工作;七参与组织编写“中国物流发展报告”的工作;四、云南财经大学物流研究所1.简介云南财经大学物流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3月,是云南省第一个专业物流研究机构,依托云南财经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工商管理学科、云南省重点学科企业管理、首批研究生省培养联合创新基地物流管理硕士点与云南物流产业集团联合和物流工程硕士点、物流管理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云南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物流工程本科以及自考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独立本科,被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授权为中国物流师培训云南中心和国际注册采购师云南培训中心、中国物流产学研基地;2.主要成员一所长:李严锋云南财经大学物流学院院长二副所长:冉文学云南财经大学物流学院副院长窦志武云南财经大学物流学院副院长金桂根现代物流创新实验中心主任研究所拥有教授6名,博士及在读博士6人;五、中远物流大连海事大学物流研究院1.简介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和大连海事大学合作成立的中远物流大连海事大学物流研究院,依托管理、物流、经济、信息、法学等学科,在物流基础设施、信息设备、物流系统规划与评价、现代物流管理及物流信息化等方面向中远物流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使物流研究院成为双方共同研究国际化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物流操作平台的基地、做大做强综合性的运输服务体系的基地、培养物流及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大连海事大学在国际交通运输管理方面有着雄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人才、技术优势,在现代物流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实践能力,拥有一大批物流研究专家,共同组建“物流研究院”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不仅会使双方受益,也必将会对中国现代物流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六、福州大学物流研究院1.简介福州大学物流研究院的成立是福建省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物流工作,把物流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举措;福州大学充分发挥公共管理、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和离散数学等学科群体优势,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成立了全省首家物流研究院;物流研究院成立后, 福州大学与贝立达物流咨询公司签署了贝立达——福州大学合作意向书,采用“政——产——学——研”新型合作模式,构建高水平、跨学科、开放式的现代物流教学科研平台,积极为我省和我国物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贡献;七、湖南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所1.简介湖南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所是由一批从事运输工程、物流工程,交通工程,信息工程等的资深博导、教授、博士、出国留学人员和硕博士研究生等组成;该所与德国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院合作成立有湖南大学中德交通运输与物流研究中心,与国内外相关政府、着名运输物流研究所、物流园区、内港与海港、运输物流企业等有着广泛的合作与联系;研究所研究学科隶属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2.研究领域一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绿色物流、企业物流系统等战略开发与规划,运营与管理及评价,诊断与方案设计,咨询与培训等;二区域经济与交通区位分析、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战略开发、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区域运输业规划包括客货运站场规划、客运线网规划等与管理评价等, 交通组织规划及评价、诊断与方案设计,咨询与培训等等;三智能交通运输物联网研究与开发、咨询与培训等,涉及交通运输电子政务、交通运输业务和交通运输公众服务中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一体化管理,基于物联网相关交通运输管理中的标示、采集、传输、发布、信息资源挖掘与服务等关联产业和上述的行业运用;四供应链战略开发与规划、供应链中心化与非中心化多级库存控制策略、供应链协调模式与运作管理、供应链信任与风险管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评价等;五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管理:包括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本旨、核心价值与发展趋势研究,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概念模型与业务模式优化设计研究,物流与供应链金融风险与信用管理研究;六交通运输与物流工程等领域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咨询与培训等;八、临沂大学现代物流研究所1.简介临沂大学现代物流研究所创建于2011年8月,是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的号召,以及在临沂大学“为沂蒙服务”办学宗旨的指引下由临沂大学成立科研机构;现代物流研究所由国内物流科研机构、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知名物流企业等物流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进行决策管理,目前由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专家教授组成的委员会,为中心制定战略目标、规划研究方向、建立管理模式;现代物流研究所面向临沂现代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解决临沂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政府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制定物流发展战略、物流流程方案设计提供技术服务等为首要任务,同时培养造就一支科研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科研队伍;2.组织架构一专家委员会二研究室1、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室2、物流信息系统研究室3、物流管理与工程技术研究室4、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研究室5、电子商务研究室三实验室物流虚拟仿真技术实验室3.研究领域一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二物流信息系统三物流管理与工程技术四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五电子商务研究4.科研力量临沂大学现代物流研究所现有从事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运筹学应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虚拟仿真等方向的专、兼职科研人员20多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4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九、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现代物流研究所1.简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现代物流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依托浙江大学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基础,专注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科研工作,为政府及各种类型的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研究所投资150多万元,建设了先进的物流实验室,拥有立体化仓库、电子标签分拣系统、自动分拣系统、水平搬运机械、零售超市等硬件设备和大规模微观交通仿真软件Paramics Enternprise、日本乐龙公司自动化仓储仿真软件、供应链仿真软件Anylogic 以及Flexsim CT 港口仿真软件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仿真软件,形成了物流实验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的多功能综合教学实践基地;2.研究力量研究所正式在编人员10名,其中教授及博导一名,副教授2名,博士以上5名;3.研究领域主要研究领域有:港口物流战略规划、港口物流仿真、供应链服务外包、自由港发展、工程物流、智能交通及运筹学OR应用、企业物流信息化、储运配送计划与优化,车队调度与监控、仓储管理系统、需求预测、物流品牌战略与评估、大规模微观交通仿真、供应链管理与系统设计、自动化物流中心设计、物流系统仿真、物流标准化及相关法规等研究;4.近期成果近三年来,完成省市及企业委托课题30多项,获得业界好评;2007年研究所与宁波市物流协会及其相关企业联合共建宁波市物流人才实训基地,为当地企业培养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物流人才;同时研究所承接宁波市官方的物流门户网站——宁波现代物流网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1.简介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组织;研究院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引领产业发展和服务企业创新为根本,组织开展产业技术研究和集成攻关,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先行先试,建成需求引导、多元共建、统分结合、体系开放、接轨国际、水平一流的新型研发组织,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发转化的先导中心、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研究院以构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方向,坚持课题来自市场需求,成果交由市场检验,绩效通过市场评估,财政支持由市场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突出两大功能把服务中小企业和突破产业共性技术问题作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功能;开展合同科研、技术转移、国际交流等专业化服务,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和开放性研究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面向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创新科研组织机制,加强分工协作和统筹推进,集中突破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引领产业向高端前端攀升;引导三类资源。
产业研究院运营模式选择方案
一、政府主导,基于科研院所筹建产业研究院简要说明:由政府主导,在相关产业资源基础上,依托XZ的科研院所力量,发挥现有政府支持建立的产业公共技术平台的有效力量,整合资源,有机协作。
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可采用课题制或项目负责制,力争通过3-5年的发展,把产研院建设成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研协作、人才培养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平台。
优点:政府主导,筹建迅速;可以给予相关政策扶持以及人才引进政策倾斜。
缺点:容易产生机制束缚;不利于整合产业力量,成果转化效果不明显;产业发展潜力不明。
二、政府引导,基于产业资源筹建产业研究院简要说明:有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将产业研究院定位于相关产业资源的战略合作联盟。
由区域内多家较为领先的相关企业组建而成,其使命有二:一是为联盟内的成员企业提供研发资源,使其能够分享成果,减少重复研究造成的浪费;二是形成产业集聚,增加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数量,同时增强企业之间的协作。
优点:研究院组织相对比较开放,有利于扩大影响;机制较为灵活;缺点:产业研究院各个子研究所之间关系相对松散,缺乏纽带,需要在筹建之初设计好运行规则并有专门人才协调组织。
三、政企合作,基于龙头企业筹建产业研究院简要说明:通过政企合作,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政府与产业龙头企业为基础的产业研究院,将研究院打造成集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环境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的产业研究载体。
更为重要的是,依托龙头企业,研究院可以建立投融资体系,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如设立产业基金、设立创投公司、设立担保公司,以研究院作为主体,运作政府资源和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源,通过对相关研究项目的培育、参股等方式,形成研究院的良性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优点:产权清晰;产学研结合紧密;后续发展潜力巨大;缺点:需要强大的政策支持;需要有长远的设计目标;短期效应不明显。
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三篇
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三篇篇一: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产业研究院是推动高校发展,促进高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方式,也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手段。
产业研究院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的特点,通过对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产业前沿、共性技术的研发,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创新资源,由政府主导、依托高校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通过校地共建研究院这个载体,使校地双方由简单的优势互补走向双赢,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又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产业研究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产业技术研发、行业技术服务、行业知识产权经营以及行业人才培训等四个方面。
在技术上,建立技术富集与创新机制、项目运行机制和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人才上,建立人才汇聚机制、人才筛选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在资本上,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机制、资本追逐技术机制、高校投资机制、资金取得使用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
产业研究院的运行的一般目的:一是加快行业产业结构升级;二是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三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四是提升地方政府的对外开放水平;五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
以下是对目前国内已有的产业研究院情况的调研和梳理。
通过对已成立的研究院基本情况、组织机构、业务范围的学习,将有效指导我校产业研究院的运行和发展。
一、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1、简介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是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XX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批示,由XX副省长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XX亲自倡导,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牵头组织下,由广东省内有关从事物流行业和投资业务的企业、物流研究机构、相关社会团体利用非国有资产组建的社会组织。
研究院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的前提下,坚持“政府引导,注重实用,兼顾市场,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一个既能为政府宏观决策、制订物流发展规划服务,又能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支持,在国内物流研究领域达到领先水平的研究机构,显著增强我省物流业的研究、技术推广以及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产学研结合的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种主要模式1.研究院联盟模式:大型企业或研究机构联合成立研究院,通过集结各类研发资源和资金,共同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研究院将主要的产学研力量集中在一起,提高研究和开发的效率和成果,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2.企业研发中心与高校合作模式:企业为了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进行研究和开发,并进行技术转让和人才培养。
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能够获得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科研设施,高校也能得到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和实践经验,实现共赢。
3.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模式: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和技术转移。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改进科研课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企业与高校合作,能够获得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技术研发成果,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4.科技园区模式:科技园区是由政府主导和扶持建设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技园区通过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吸引科技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入驻,并提供科研与开发、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的支持。
科技园区既促进了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也为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与产业合作的机会和条件。
5.产学研合作基地模式:政府在地方或区域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基地通过整合产业和学术资源,组织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技术与市场的对接和互动。
基地还可以提供政策、资金、人才和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以上是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不同的环境和需求下,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机制及运作模式——以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
作者: 王英平[1];董海林[1];段鑫星[2]
作者机构: [1]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徐州221000;[2]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0
出版物刊名: 中国高校科技
页码: 91-9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协同发展;特色分院区块化运作
摘要:地方产业技术研究院对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推动地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产业技术研究院一般存在缺少专业的科研服务与独立研发能力、缺少充足的项目资金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机制与运作模式迫在眉睫。
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立足地方,通过创新组织机制,整合“政产学研金”等资源,创新性的提出了特色分院区块化运行模式,构建网络化生态创新体系、形成了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与保障。
高校产业学院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高校产业学院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合作办学模式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与此产业学院作为高校的一种新型学院模式也逐渐受到了关注。
产业学院旨在围绕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和科研,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高校产业学院合作办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对于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培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产业学院合作办学模式的概念高校产业学院合作办学模式是指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学院,共同制定课程设置,开展专业建设,共享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学生,并在科研项目、技术转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出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发展的升级。
三、高校产业学院合作办学模式的特点1. 目标导向性强高校产业学院合作办学模式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目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致力于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2.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研发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学习实践,科研成果也更容易得到应用和推广。
3. 教学资源共享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共享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接受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4. 产业对接高校产业学院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将高校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机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高校产业学院合作办学模式对高校的意义1. 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产业学院合作办学模式能够将高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集中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加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2.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这种模式下,高校的科研活动与产业的需求紧密相连,科研成果更容易被应用和推广,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业的发展。
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理论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温兴琦《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为例
一、前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不仅严重威胁着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且给全球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当前,全球疫情已进入平台期,我国则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基调下,全面有效推进复工复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理论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温兴琦《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研究》为例王海军(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沈阳 111003 )摘 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探索科技体制改革、产业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文化塑造的新型组织模式。
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模式与型态的演化,产业技术研究院自身也必须不断创新升级,即创建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阐述了创建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重要意义,构建了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本内涵和概念框架,最后提出了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建模式与对策。
关键词: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共性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Abstrac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ITRI) is a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It ’s also a new organizational modes of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industrial talents fostering,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ulture.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patter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RI itself needs to upgrade, i.e., to establish innovative ITRI. The authors elabor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innovative ITRI, sketch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ITRI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TRI.Key words: Innovativ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Generic Technology R&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Collaboration ,Development Modes会发展“双胜利”,成为现阶段各级政府的战略任务和基本目标。
EOD模式下的产业研究与选择
EOD模式下的产业研究与选择在进行产业研究时,EOD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信息,及时跟踪市场动态。
比如,每天下班前,我们可以总结当天的行业新闻、市场数据、竞争动态等信息,分析其对市场趋势和公司发展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市场机会和挑战,做出相应调整。
根据EOD模式的工作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产业研究和选择:1.每天结束前,总结当天的行业新闻和市场动态。
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格局、政策变化等信息。
2.分析市场数据和公司业绩。
比如,每天跟踪股市涨跌、公司股价等数据,了解市场的热点和变化。
3.对公司进行SWOT分析。
每天结束前,可以总结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找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
4.定期评估投资组合。
根据每天的信息更新,定期评估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合理的配置调整。
5.制定明确的研究计划。
每天结束时,制定明确的研究计划和目标,为明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在EOD模式下进行产业研究和选择,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和决策。
同时,EOD模式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决策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
在选择产业时,EOD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环境和公司情况,从而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
比如,通过每天的行业分析和公司研究,我们可以找出市场上的热点产业和优质公司,为投资和发展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EOD模式在产业研究和选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每天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抓住机会、避免风险,为公司和投资做出明智的决策。
希望上述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研究院的模式研究产业研究院是推动高校发展,促进高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方式,也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手段。
产业研究院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的特点,通过对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产业前沿、共性技术的研发,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创新资源,由政府主导、依托高校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通过校地共建研究院这个载体,使校地双方由简单的优势互补走向双赢,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又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产业研究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产业技术研发、行业技术服务、行业知识产权经营以及行业人才培训等四个方面。
在技术上,建立技术富集与创新机制、项目运行机制和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人才上,建立人才汇聚机制、人才筛选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在资本上,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机制、资本追逐技术机制、高校投资机制、资金取得使用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
产业研究院的运行的一般目的:一是加快行业产业结构升级;二是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三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四是提升地方政府的对外开放水平;五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
以下是对目前国内已有的产业研究院情况的调研和梳理。
通过对已成立的研究院基本情况、组织机构、业务范围的学习,将有效指导我校产业研究院的运行和发展。
一、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1、简介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是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批示,由佟星副省长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亲自倡导,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牵头组织下,由广东省内有关从事物流行业和投资业务的企业、物流研究机构、相关社会团体利用非国有资产组建的社会组织。
研究院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的前提下,坚持“政府引导,注重实用,兼顾市场,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一个既能为政府宏观决策、制订物流发展规划服务,又能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支持,在国内物流研究领域达到领先水平的研究机构,显著增强我省物流业的研究、技术推广以及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广东省民政厅;本单位的业务指导单位是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接受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业务指导,接受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指导和管理。
2.组织架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研究院日常政务工作,协助院领导处理日常事务;负责会议组织、文电处理、秘书事务、保密、保卫、档案管理、信访、督办、行政后勤等工作;组织建立业务信息系统,承担统计、综合信息管理工作;负责宣传报道工作;负责学院机关基建及装备购置等管理工作;研究规划部:负责物流专家库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并实施物流专家管理办法,组织、协调专家开展物流课题研究;结合专家意见对研究院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意见;财务部:负责研究院的开支预算管理和费用控制工作;员工的各种报销工作,以及各项目的成本核算工作,日常财务核算的账务处理;积极配合研究院其他部门的工作,做好后勤保障;负责会议通知的下发工作,上报院材料及文档的归类整理等相关工作;完成办公室主管、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业务拓展部:负责承接物流研究课题、物流项目咨询、物流培训项目的业务以及跟进各项目的实施、验收和收款等工作;策划宣传部:负责研究院的日常宣传推广、方案撰写和各种物料制作,以及研究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会议、展会的组织和实施;信息服务部:负责研究院网站的设计、更新和维护,物流行业资讯、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收集,以及研究院各会员单位的服务工作。
3.主要业务范围:(一)接受政府部门委托,承担广东省重大物流研究课题,制定广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广东省物流发展年度报告》;(二)接受有关部门和企业委托,承接物流园区、港口码头工程技术规划和设计,接受企业物流技术改造、物流项目规划的认证和咨询服务;(三)参与物流行业标准的制订与修订,协助省经贸委进行“物流业高新企业”认定和“物流龙头企业”考评工作,宣传和推广物流行业最新装备、信息技术成果;(四)组织和协调国内外物流专家学者,举办各种形式和类型的物流学术讨论会、报告会,推广交流物流先进经验和成果,促进物流经济理论和管理、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加强我省和国内其他地区(包括港、澳、台)以及国外的物流合作和学术交流。
(五)编辑出版物流行业刊物、建立物流资讯网站,搜集国内外物流资讯、法律法规、资料论文以及专业书籍,整理并分析出行业发展的各项数据,建立物流行业交流平台,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和个性化的资讯服务;(六)整合广东省内物流培训和教育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物流行业管理和研究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我省物流学术理论研究水平和能力。
4.组织管理制度第一条本单位设理事会,其成员为 5人。
理事会是本单位的决策机构。
理事由举办者、出资者、职工代表(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及业务主管单位推选产生,理事的最终人选需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批。
理事每届任期 3 年,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第二条理事会行使下列事项的决定权:(一)修改章程;(二)业务活动计划;(三)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四)增加开办资金的方案;(五)本单位的分立、合并或终止;(六)聘任或者解聘本单位监事、院长、常务副院长和其提名聘任或者解聘的本单位副院长及财务负责人;(七)罢免、增补理事;(八)提名、选举、聘任及罢免法人代表;(九)内部机构的设置;(十)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十一)从业人员的工资报酬;第三条理事会每年召开 2次会议。
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召开理事会会议:(一)理事长认为必要时;(二)1/3以上理事联名提议时。
第四条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2名。
理事长、副理事长由理事会以全体理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或罢免。
第五条副理事长协助理事长工作,理事长不能行使职权时,由理事长指定的副理事长代其行使职权。
第六条召开理事会会议,应经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并于会议召开10日前将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一并通知全体理事。
理事因故不能出席,可以书面委托其他理事代为出席理事会,委托书必须载明授权范围。
第七条理事会会议须有业务主管单位参加,且应有1/2以上的理事出席方可举行。
理事会会议实行1人1票制。
理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理事的过半数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实施。
下列重要事项的决议,须经全体理事的2/3以上通过方为有效:(一)章程的修改;(二)本单位的分立、合并或终止。
第八条理事会会议应当制作会议记录。
形成决议的,应当当场制作会议纪要,并由出席会议的理事审阅、签名。
理事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或章程规定,致使本单位遭受损失的,参与决议的理事应当承担责任。
但经证明在表决时反对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理事可免除责任。
理事会记录由理事长指定的人员存档保管。
第九条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会议;(二)检查理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三)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条本单位法人代表由理事会推荐、选举,并由研究院聘任,若法人代表连续两年未能完成工作目标或出现其他不适宜继续担任法人代表的事项,理事会可召开理事会会议对其工作进行审核并罢免;法人代表对理事会负责,并行使下列职权:(一)主持单位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理事会的决议;(二)组织实施单位年度业务活动计划;(三)拟订单位内部机构设置的方案;(四)拟订内部管理制度;(五)提请聘任或解聘本单位副职和财务负责人;(六)聘任或解聘内设机构负责人;本单位院长、常务副院长列席理事会会议。
第十一条本单位设监事1人。
监事任期与理事任期相同,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第十二条监事由理事会从举办者、出资者、本单位从业人员或业务主管理单位的人员中推荐或选举产生。
本单位理事、院长、法人代表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第十三条监事行使下列职权:(一)检查本单位财务;(二)对本单位理事、院长、法人代表违反法律、法规或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三)当本单位理事、院长、法人代表的行为损害本单位的利益时,要求其予以纠正;监事列席理事会会议。
二、上海物流研究院1.简介上海物流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是上海市政府和复旦大学共建的一个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合成的开放性研究机构,主要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创新理论方法和关键应用技术的研究及推广。
上海物流研究院是复旦大学服务上海的重要抓手,也是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
它将依托复旦大学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金融、贸易、统计学、经济学、法律和通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成一个进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前沿理论和创新技术研究的基地、推动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产学研"平台,为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大型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高端的咨询和培训服务;努力建设成一个国内技术领先,世界上有影响的物流和供应链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努力建成上海市和国家级物流和供应链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
并通过物流研究院创新性研究工作,带动和提升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建设。
2.业务范围(一)课题研究(二)项目咨询(三)高端培训(四)学术交流,举办论坛和专题研讨会。
(五)国际合作(六)编辑学刊与简报3.人员组成(一)院长:徐以汎(复旦大学管理科学系系主任)(二)院务委员会主任:刘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新生(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林尚立(复旦大学副校长)副主任:于成(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性服务处处长)刘敏(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陆雄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徐以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系主任)成员:何勇(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产性服务处副处长)郭笑捷(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助理)刘季平(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刘承功(复旦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龚新高(复旦大学科技处处长)杨志刚(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郑立荣(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闵昊(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副院长)刘士国(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医事法研究中心主任)张晖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黄丽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叶耀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秘书长:葛宏波(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三)研究人员研究院兼职教授2名、专职研究人员4名、实验室人员1名。
4.研究热点(一)高端物流(二)城市配送与快递(三)物流金融(四)低碳物流三、北京中文协物流研究院1.简介北京中交协物流研究院是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于2001年6月成立。
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根据政府委托,进行中国物流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研究;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研究;物流企业的项目建设、经营管理咨询;物流人才培训;参与组织编写“中国物流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