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
它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陶冶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人的精神面貌上也受到了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内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想像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语文课的有限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
那么,浯文教学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1.应注意挖掘教材的美.懂得欣赏美和感受美1.1道德的美。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通过描写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救济穷人等日常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苦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品质、宽厚仁慈的美德、坚强不屈的性格。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构成一曲弘扬中华”女性”美德的颂歌。
1.2图画的美。
主要体现在说明文中。
如《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等,无不从事物的构造、用材、做工、雄壮等等方面向人们展现这些建筑的美,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图画美。
那些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也给人以”人在画中游”的图画美的感觉。
如《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等文章。
2.领略文章的情境美很多文学体裁都需要描写环境。
一般说来.怍者在描写环境时都会带上他观察世界、感受世界的个性特点。
在这里,我们把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环境称之为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章语言的具体意义.再参照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样日然而然就会在想像中加以补充,而形成一种”完整情境。
3.感受文章的人格美人格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主要通过社会性的人表现出来。
特定身份的人物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层面;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物折射出来的审美因素也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美学内涵。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等方面,介绍一些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1. 创设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布置课堂环境,如挂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图片或名言警句,定期播放音乐等,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通过精彩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和美感。
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作品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 组织课外剧社和朗诵队等艺术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课外剧社、朗诵队等,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也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名家或艺术家来学校授课,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力。
二、课外阅读1.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往往来源于他们所读的书籍。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名著、诗歌、散文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让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一个安静、舒适和有趣的环境。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阅读角,为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并定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尽兴地阅读。
三、写作活动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如日记写作、诗歌创作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提供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如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的思想,欣赏美的表现,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发现美的思想。
教师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引出关于美的概念,如礼仪、和谐、和平、爱心、宽容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美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其次,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欣赏美的表现。
教师可以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如抒情、哲理、比喻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美的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应注重审美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体会美的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美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总之,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注重审美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发现美的思想、欣赏美的表现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美感和审美情趣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那么,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以下是一些途径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教导学生从其中体验文字的美感、人物的形象、情节的扣人心弦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藉由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帮助他们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
二、注重课文的选取和呈现语文教育的教材应该选取具有美感和含义的课文,例如诗歌、散文、经典文学等,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产生美的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音韵、形象和意蕴等方面进入审美的境界,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美的力量,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呈现有关艺术和文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审美体验。
举例如通过播放优美的古诗音频,展示名家书法作品,播放经典音乐或者欣赏艺术作品的图片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美的存在。
四、推广文化艺术活动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各类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比赛、书法展览、绘画比赛等,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美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的书法家、绘画家、音乐家等开展讲座和演出,为学生呈现更多元、更广阔的审美空间,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五、鼓励学生进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写作、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创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审美情感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并通过作品与他人交流分享,获得他人对自己作品的欣赏和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美感的学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美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包括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审美元素,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其中的美。
例如,在讲授《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情感的描写,感受荷塘和月色的美丽和静谧。
二、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感知能力,才能更好地感受和欣赏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方式,发现和感受语文学科中的美。
例如,在讲授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在讲授散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感受散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创设审美情境审美情境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创设审美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当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感受和体验美。
例如,在讲授《黄河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黄河的视频和音乐,创设出雄壮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到黄河的伟大和壮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创设出生动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四、拓展审美空间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拓展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拓宽审美空间,增强审美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学的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作品的美。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阅读兴趣,以及启发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启发情感。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审美能力、阅读兴趣、情感、融入、全面发展、研究方向1. 引言1.1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感知和理解文字、语言中蕴含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蕴。
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通过审美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操,提升其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从而使其在生活中更加细腻、完整地感知和欣赏美的存在。
将审美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还可以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 研究背景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目前国内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探讨。
本文旨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是培养人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在学校众多的美育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而在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美育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意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却忽略了语文课的美育作用,只把它当成智育、德育的手段,而很少注意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的独到价值。
可以这样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视线,对美的创造的完成,对美的观念的确立,都与语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美学有关,语文课自然也就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语文课可以培养人正确认识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
而艺术美又包括文学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
先说自然美,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徐霞客的《游黄山记》中认识了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劲松,也从徐霞客的《黄山记》看到了大自然中黄山的鬼斧神工之趣,从而认识了黄山的自然之美。
《与朱元思书》中春江的清流幽谷,《风景谈》断壁残磨的“桃林小景”、《岳阳楼记》洞庭湖阴雨季节的浊浪排空和晴日的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不同的自然景物,给与我们不同的自然美,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或诉诸于视觉——线条、形状、色彩,或诉诸于听觉——冷冷作响的清流、婉转悦耳的鸟鸣,或诉诸于味觉、嗅觉——暗香浮动、清香扑鼻、芳草诱人。
而这些感受,让人由自然而社会,在流连忘返之后,既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感受到美的意蕴。
如《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之后,顺手带过“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事务者,窥谷忘返”,说明自然景物让忙于事务的人也会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净化。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二、理论探讨1.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自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情感性,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二是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三是具有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创造力。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资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文章的美学价值。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感美。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如何挖掘文章中的意境美、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方法多样地加强美育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语文的艺术美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育资源审美观意境美美育教育艺术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教学变得程式化、功利化和抽象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样的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让语文这一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走出枯燥而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挖掘文章中的意境美审美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而美育则直接与情感相联系。
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
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情感教育,因此,语文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举行一场读诗会,看看谁读得最好。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将学生引入这个意境。
二、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三、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针对审美心理,引导阅读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在课外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好的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即作为施教者只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却忽视审美教育。
这个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造成语文教学不健全,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不健全,最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一、要进行语言美的教育1、纯净美的教育。
语言的纯净美,指语言的纯洁,不含丝毫杂质,“透明度”极高。
它象山间的清泉,雨后的露珠,给人以身清气爽之感。
冰心的《笑》,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杨逆的《荔枝蜜》、《海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等,都是语言纯净美的典范,读之,可使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通过语言纯净美的教育,纠正学生用语中的不良习惯。
改掉说脏话,讲恶语的毛病。
要使学生懂得,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句好话,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使经济效益成千上百地增长。
此外,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近年来,一些不健康、丑恶,甚至反动没落的东西又死灰复燃。
如有的牌匾上写着“刘文彩纪念馆”,有的广告词写着“挺得起胸,才能抬得起头。
女人多‘曲折’,人身好精彩。
做一个胸怀丘壑的女人。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若论黄色书刊,那肉欲横流的污秽文字,更加令人恶心。
我们要将这些东西清除出语言阵地。
2、朴素美的教育。
语言的朴素美,指语言自然,不造作。
它宛如一身着素衣的村妇,淳朴淡雅。
王国维说:“自然之舌言情”即指语言在表达感情时要注重自然。
语言的自然,能达到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给人以美的愉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几处描写:……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逆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惴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没有任何惊人的词藻,却勾画出一幅有人有景,情景交融的风雪图。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努力寻求正确的方法,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途经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学好语文知识,通过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使其自觉地把美育和智育、德育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受到教育之中发现美、创造美。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源于作品的语言,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
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
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又称“美育”。
它的目的是将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审美成果传给下一代,使人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高。
美育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作为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
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
一、以情感人,启迪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与人的需要和认识是密切相关的,客观事物符合或不符合人的需要,都会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积极的情感可驱使人积极地活动,消极的情感会削减人的活动能力和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情绪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回答得对的同学,教师要给予鼓励,特别是中差生,要让他们真正获得成功的体验;对未能准确回答的学生,不当众指责,要投以鼓励的目光,让他们坐下来再思考。
另外,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加以辅导,能使学生备感亲切,从而增强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能力。
有了情感,才能去发现美、审视美。
离开了情感,审美就不可能实现。
语文教材里文学作品是依美的法则再现生活的,它是用一个个美的事实、美的形象打动人的情感,使读者完全沉浸到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里,以至忘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获得审美愉悦的满足。
再经过欣赏者自己的思考,由情感上升到理智,从而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逐步掌握辨别是非美丑的道德标准。
所以,情感是审美的主要标志,情感是美育的核心。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去拨动学生的“情”弦,去启迪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讲读李白的《望天门山》时,师生不能不被诗人的激情所感染。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一“断”一“开”“流”又“回”,既写出了楚江千回百折的雄奇秀丽景色,又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既写出了青山、红日的壮丽,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更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审美修养,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审美教育是一种对美的感受、认知和创造的培养过程。
它既是一种直接的美的体验,也是一种间接的美的感知和欣赏。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内涵,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增强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风格和流派,感受其中的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析一首诗的意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的美感;或者通过讲解一篇散文的文学特点,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散文的独特之处。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通过开展写作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表达,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写一篇诗歌、散文或小说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创作来感受文学的美和艺术的力量。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不仅要感受美,还要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评价。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批评讨论,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文学艺术素养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创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增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几点做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几点做法1. 引言1.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在当今社会,审美素养已经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增强审美观念,培养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更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个拥有良好审美教育的学生,不仅在语文领域表现出色,同时在其他学科也能展现出更好的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该引起广泛重视和深入推广。
1.2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而审美教育则是通过感知、体验和鉴赏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和写作技巧,更要求他们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感受美的力量。
审美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艺术的魅力,激发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审美教育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提高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引入多样化的审美观念,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活动,以及注重语言表达的美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文学艺术素养。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提倡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提倡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意味着不拘泥于传统的审美标准,而是要尊重每个个体对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浅议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素质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21世纪的一代新人的教育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的素质培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主题。
尤其突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如何真正高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泓清泉,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与德育、智育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协调发展,使之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融“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为一体,语文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智能训练,培养其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借助语言美的、形象美、意境美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也就是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去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塑造独立而开放的人格。
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审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的基本途径。
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
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时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
孩子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育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美”。
一、美育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教师运用教学艺术、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课堂教学,以最大限度师生的创造性为核心,突出教学中的激励机能,高效功能和美育功能,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审美则是语言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学习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美好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用美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培养自己对于美的情感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能够让学生从中汲取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情感和修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和情节都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和构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有一定的创造力。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不断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情感和情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品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审美教育,通过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欣赏美的也汲取到美的力量。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审美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什么是审美教育;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三、如何促进初中生的审美能力。
一、什么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对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学习和体验,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它不仅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名著、诗词歌赋、戏曲等文艺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品味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名著阅读名著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2.诗词歌赋鉴赏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歌赋,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和感受力。
3.传统戏曲学习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传统戏曲,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和能力。
4.现代文学阅读现代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下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观念。
通过阅读现代文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人性,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思维能力。
三、如何促进初中生的审美能力1.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讲解、分析、演示、互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实践体验式教学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地进行实地观摩和体验。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艺术,增强他们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3.多方位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建立多方位的评价机制,既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又注重评价学生的文艺素质和审美能力。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教育形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文学作品、经典诗词、散文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培养艺术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拓展思维,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下面我们来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注重选材。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文学作品。
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故事、诗歌、童话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的感受。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美妙动人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注重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情感。
可以采用情境再现、趣味展示、美学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美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创作、绘画等方式,将阅读中的美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美的力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对美的追求和感受。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文学作品的选择、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注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美、注重将美融入生活并进行实际应用,从而真正发挥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力量,享受美的乐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注: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若需要高中级别的,请详细说明。
】。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审美教育的概念和意义审美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其审美水平和素养的教育过程。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美学知识和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感知、欣赏和理解美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文学作品作为审美教育的载体,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使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方面具有更高的水平。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具有更加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提高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和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学研讨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批评和评论,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和批评能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和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文化眼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情怀。
五、思考和建议在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丰富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要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教学氛围和文学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学作品,善于欣赏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引导他们进行文学鉴赏,提升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将其融入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将审美教育纳入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审美情操、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兴趣、重视、学生发展、教学效果、融合、意义。
1. 引言1.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修养和素养。
通过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情感修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艺术作品。
审美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参与艺术创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审美教育,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1.2 大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大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育因素,既不能牵强附会,又不能视而不见,它需要我们潜心研究。
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在审美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语文课本——美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课本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荟萃,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
如当我们随作者一起放舟《长江三峡》时,似乎“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那激流澎湃的三峡,那万千气象中优美动人的传说,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的意境美,更感受到了母亲河流长江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雄奇和伟大。
读《风景谈》,我们难忘作者在那“高原归耕”一节绘制的“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缭绕的歌声”、“牵牛掮犁”交织着自然美与人物美的图画,令我们为作者讴歌的民族精神美而热血奔涌。
再听《荷塘月色》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随那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我们被带进诗一般的音乐仙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笼着轻纱般的青雾,高高低低的树,树梢上
隐隐约约的山,旋律是那样清新、和谐,在这迷人的月色中,作者用心尽情吟唱了一支委婉、深沉而又悠扬动听的小夜曲,读者便从这优美动人的语言美、音乐美的旋律中深切感受到了一个出污泥而不染,极力追求理想世界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心灵美。
可见,语文课本是一本多么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二、启发、体验——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
怎样使我们的教学走向美学,使其成为洋溢着美的天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美育呢?
(一)反复诵读,诱发美的情感
高尔基说:“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型描写的艺术”。
捕捉住那些富有色彩、声音、形象的词句,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各种器官的功能,展开想象的羽翼,从无声的文字中跳动出一个色彩斑斓、有声有色的图景,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的形象。
当我们高声吟诵《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大海翻腾、波涛汹涌、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一幕如现眼前……这时你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沧海的礼赞,也是诗人叱咤风云、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它给予鉴赏者的是大海的雄浑之美,也是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意义的力量之美。
当我们吟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时,仿佛置身于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苏轼兀
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之大令人振奋。
当我们读到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中这一段:“在这幽静的湖面上,唯一活动的东西是天鹅。
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
”这时,看到的不仅是一幅美丽的天鹅湖的情景,而且使湖泊成了有形、有声、有色,可触可感可听的东西。
面对如此幽静的美景,一幅高山湖泊的优美景致就栩栩如生地映入学生的眼帘,此时此际,在诵读中,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美丽天鹅湖的画面,使学生享受到大自然的幽静与明净,把学生深深地引入
到了美的氛围中。
通过朗读,启发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意会到作者的
所见所感,体验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并明白美具有时代性、共同性的道理。
(二)含英咀华,启发美的想象
语文美育,是通过一篇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来实施的,语言文
字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
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说、心思),反复对课文进行理解,可用实物直观教学、电化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尽快感知材料,获得美感。
例如学《长江三峡》,随着峰回壁转,在课件上展示瞿塘峡的雄奇、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凶险,再配之以跌宕起伏、旋律优美的音乐放声吟诵。
这样,同学们便于目、耳、心的感知中获得极大的美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更会油然而生。
讲《琵琶行》,可利用与作品紧密相扣的画与背景音乐营造一份古诗词的意境,运用“通感”的手法调动学生各种感觉来体会作品中苍凉、空旷的沧桑氛围,让学生在感受色彩、音乐艺术美的同时,进行一场潜移默化而又深切动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审美冲动中获得思想力量。
(三)真情倾注,引入美的意境
常言道:“山水无情人有情。
”中学生感情胜于理智,他们的心灵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渴望,远远地超出接受一个理念的说教。
感情在他们的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老师要用发自肺腑的语言传递炽热的情感,让学生的胸中
泛起涟漪起波涛,引起感情共鸣,寓情感陶冶于课文具体形象中,进行美的渗透。
而精心设计、饱蘸真情的导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讲《孔乙己》一课时,我设计的导语是:“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感动。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回忆,先生在世时,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用怎样的笔墨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悲剧一般是催人泪下的,而我们读了《孔乙己》之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但心中却涌起阵阵痛楚,这究竟是命运的悲剧,主人公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这发人深省的导语,如同看不见的丝绳,牵住了学生的心,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美的导语是点燃学生学习知识烈焰的助燃剂。
三、走出教材——在广阔的社会活动中进行美育
(一)树立鲜明的“大语文观”
社会之大,无处不有语文。
语文美育无处不在。
对我们而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懂得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美好的事物倾注感情,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并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培养绘画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把课堂内外的学习都当作审美训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使其天然的“爱美之心”,“天赋的美感”提高到由学习、修养而形成的审美意识水平。
(二)鼓励多看课外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假如仅局限于课本这块小天地,学生的见识毕竟有限,很难完成审美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所以,我们要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占领学生课外阵地,使我们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与能力能得到和谐发展,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深刻的感觉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马克思语)。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理想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为练笔作文打下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艺术价值和思想内容较高的影视作品;举办演讲会、辩论会、讨论会;编排课本剧;阅读优秀报刊;到博物院、纪念馆参观;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等调动一切手段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地接受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便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语文教学和美育不可分离,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
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
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
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