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教学反思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教学反思

1、这节课可说是上得非常活跃。

因为事先预习的比较充分,不同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回答问题。

2、本堂课虽然讨论热烈,但也因此整体纪律很好,学生一开始就融入到问题的讨论中了。

3、本堂课中的学生动手实验基本上做到人人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尽管实验过程中有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学生参与活动非常踊跃。

通过探究试验,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效果明显。

分别从仪器装置的探究、学生自己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等方面学习了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方法。

激发了很多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化学微格课教案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化学微格课教案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化学微格课教案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和步骤。

2. 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固体加热型气体制备实验的基本操作,氧气的收集与检验。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高锰酸钾、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水槽等。

2. 教学课件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 知识讲解:讲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操作。

3. 实验演示:进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5.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实验结果。

6. 知识拓展:介绍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原理:2KMnO4 →K2MnO4 + MnO2 + O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2. 检查装置气密性3. 装药、固定装置4. 加热试管5. 收集氧气6. 实验结束,整理器材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总结。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学生对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能力。

4. 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七、安全与环保:1. 强调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如佩戴防护用品、避免接触热源等。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反思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反思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反思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复习提问→演示实验→问题探究→实验前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归纳总结→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教学反思:1、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氛围很好,学生活跃,参与性高;在实验环节中由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来制取氧气,但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这种学生之间充分的讨论,真正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能力。

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2、教学方面: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气体的制法,所以基本上是从零开始教学。

课的容量很大,涉及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合理选择和诸多注意点。

所以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这一节教学中自始至终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达到的效果: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能较好地熟悉制取氧气,知道哪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的收集装置,掌握连接仪器,制取及收集气体的方法。

归纳总结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以后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作了很好的铺垫。

不足之处及努力方向:1、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欠佳,有的同学畏畏缩缩,不善于表现自己。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7-38页(二)教材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和【实验2-7】及学习另一类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课题2 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 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三、教具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药匙、棉花、高锰酸钾等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学生参与活动非常踊跃。

通过探究试验,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效果明显。

分别从仪器装置的探究、学生自己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等方面学习了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方法。

激发了很多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板书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1查、2装、3定、4点、5收、6离、7熄茶、庄、定、点、收、利U、息。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共五则范文)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共五则范文)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通过探究实验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原理。

3、通过对木炭、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实验,加深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感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对实验的观察结果能用化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知道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教学重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教学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注意事项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具准备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铁架台酒精灯水槽集气瓶玻璃片药匙火柴线香坩埚钳石棉网干净的纸污物瓶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制取,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了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的实验。

同学们很感兴趣。

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呢?今天我们就上一节活动探究课《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课件展示课题】【新授】一、探究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师:大家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课件展示】思考1、实验室用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分别是什么?2、比较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它们反应物的状态一样吗?反应的条件一样吗?能否用实验室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3、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4、如何判断氧气是否收集满?生:回答问题。

师:(小结)气体的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气体的收集装置由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决定。

师:下面同学们通过这段视频来概括一下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请同学们认真观看。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学会使用加热分解法制取氧气。

掌握氧气的收集、储存和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会使用实验室仪器和设备,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培养遵守实验规程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2. 实验仪器和材料:实验室用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加热设备、氧气收集装置等。

3.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搭建加热装置,将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

加热高锰酸钾,观察实验现象。

收集氧气,并进行氧气性质实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的氧气制取方法。

激发学生对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兴趣。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演示。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取氧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2. 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等材料。

2. 加热设备、氧气收集装置等实验仪器。

3. 实验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实验:进行不同条件下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对比实验,探讨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2. 氧气性质探究:利用制取的氧气进行燃烧实验,探究氧气的助燃性质。

进行氧气溶解实验,观察氧气的溶解性。

七、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室安全: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使用实验室仪器和设备时,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2. 实验操作安全:加热高锰酸钾时,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防止火焰过大。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1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

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习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

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

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达到复习原有知识点的目的,习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习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

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7-38页(二)教材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和【实验2-7】及学习另一类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三、教具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药匙、棉花、高锰酸钾等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学生参与活动非常踊跃。

通过探究试验,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效果明显。

分别从仪器装置的探究、学生自己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等方面学习了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方法。

激发了很多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板书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1查、 2装、3 定、4 点、5 收、 6离、7 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即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以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为实验操作部分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

通过对过氧化氢实验(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实验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这三组对比实验来讲解催化剂的概念比较好,用时短,现象明显。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部分很多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部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还要求学生掌握催化剂的特点这在学生的理解中是难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强掉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验的操作方法中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确定而收集装置要根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学生对于装置的选择不太陌生只是突然听到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些不知所措以后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发生装置、什么是收集装置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

制取氧气教学心得

制取氧气教学心得

制取氧气教学心得篇一: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本节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导学案的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

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

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

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习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二、不足之处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

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分析和教学设计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合作者指导教师实验地点实验时间一、实验目的与要求二、实验原理1高锰酸钾法2氧气的性质三、实验仪器与药品四、实验装置图五、实验步骤六、实验现象七、实验注意事项八、实验反思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方法,并熟练掌握排水法与排空气法的操作方法。

2、学习如何验证氧气的性质及实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1、高锰酸钾法2、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是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

熔点-218.4℃,沸点-183℃。

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

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 。

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

氧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占地壳质量的48.6%,是丰度最高的元素。

(2)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它不仅可以助燃,而且在点燃或者高温条件下可以和很多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高锰酸钾的性质(1)高锰酸钾的物理性质熔点:240℃密度:2.7g/cm3外观:黑紫色结晶溶解性:溶于水、碱液,微溶于甲醇、丙酮、硫酸水溶解性:6.4 g /100 mL (20 C )(2)高锰酸钾的化学性质在乙醇、过氧化氢中使之氧化分解。

高锰酸钾是最强的氧化剂之一,作为氧化剂受pH 影响很大,在酸性溶液中氧化能力最强。

其相应的酸高锰酸HMnO4和酸酐Mn2O,均为强氧化剂,能自动分热,和有机物接触引起燃烧。

[1]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在实验室中业上常用作氧化剂,遇乙醇即分解。

在酸性介质中会缓慢分解成二氧化锰、钾盐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药品:高锰酸钾2、仪器:大试管,酒精灯、木条、火柴,集气瓶、水槽。

四实验装置图五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查一装一定一点一收一移一熄谐音牢记法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药品定——把试管固定到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预热,注意:一律先让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骤冷炸裂)收——收集气体(可以使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法)移——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如果使用向上排空法,此步骤基本不需要,但是最好先取出导管在上玻片)熄——熄灭酒精灯六实验注意事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在管口冷凝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之后可以将酒精灯外焰对准装有药品部位定向加热,不过还要不时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大约0.5cm)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并堵塞导管,使所制得气体无法较好排出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此时收集气体不纯)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进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炸裂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以便把空气排尽教学设计《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第一个气体制备实验,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反思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反思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反思
本实验的实施让我懂得按照实验步骤来认真、仔细地操作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也给我提出了有效应对实验遇到的挑战的能力。

比如在高锰酸钾分配对氧气量检测时,在用水条件下检测,发现氧气量几乎为0,经过思考,我发现它可能是因为水将其中的氧气氧化,从而使量减少,于是我就尝试将水添加进实验瓶中,发现有一点显著变化,而实验顺利完成。

这次实验让我明白如何去分析一个实验的局限性,以及实验的实施中可能会遇到的失误或问题,在遇到实验上的问题后能够多调整、发挥灵活性去尝试解决,并且要有意识地记录实验过程,以便可以画出完整的实验流程以及重要实验结果,以供其他人参考。

2023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2023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2023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2023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11、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答: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如收集不到氧气或收集的氧气不纯。

2、装有药品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答:防止药品表面吸附的湿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答: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4、在对药品加热时,为什么有的时候试管内出现火星并发生爆炸?答:可能药品中混有可燃性的炭粉、纸屑等。

5、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为什么不宜过长,只需稍稍露出胶塞即可?答:伸入过长,不利于气体的排出。

6、实验过程中试管为什么会炸裂,原因可能有哪些?答: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有:①对药品加热前未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口向上倾斜;③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就加热;④试管质量较差;⑤铁夹夹试管过紧;(以上五个原因也是用试管给其他固体加热时造成试管炸裂的主要原因);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先撤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导致水槽中的冷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⑦实验结束洗涤试管时,试管炸裂,其原因可能有:实验刚结束,未等试管冷却就用冷水洗涤;洗涤时用力过猛。

7、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再熄灭酒精灯?答: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槽里的水就会被倒吸入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8、为什么可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答:对于气体的收集应采用什么方法,与它的物理性质(即溶解性和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有关。

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采用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9、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放出时,为什么不宜立即收集?答:因为导管口刚有气泡放出时,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净,当导管口有连续且均匀气泡放出时方可收集。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学反思「篇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

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

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

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讲课讲稿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讲课讲稿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7-38页(二)教材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和【实验2-7】及学习另一类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三、教具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药匙、棉花、高锰酸钾等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学生参与活动非常踊跃。

通过探究试验,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效果明显。

分别从仪器装置的探究、学生自己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等方面学习了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方法。

激发了很多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板书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1查、 2装、3 定、4 点、5 收、 6离、7 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j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使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等实验室仪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1)如何掌握好实验操作步骤和技巧。

(2)如何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导管、集气瓶等。

2. 实验试剂:高锰酸钾、稀硫酸、棉花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讲解氧气的发现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如何制取氧气?2. 探究与实验:(1)引导学生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2)讲解实验步骤、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3)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3. 讲解与演示:(1)讲解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室仪器。

4. 练习与巩固:(1)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检验自己的操作技能。

(2)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了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要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设计一份关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课题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文字表达式,板演默写表达式的方式;小组合作探讨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两名学生动手展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并纠错指正等多种方式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动手、动口为主,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许多化学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特别是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看不见、看不清。

本节课首次在校内开始引领尝试使用“希沃助手”同屏器,将实验以实时视频的方式投影到屏幕上,实验效果特别显著,得到师生一致好评。

不足之处:
1.总结学生实验步骤环节应放手给学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对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预设不足,使后面的时间略紧。

改进:
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教学设计与反思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7-38页(二)教材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和【实验2-7】及学习另一类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三、教具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药匙、棉花、高锰酸钾等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学生参与活动非常踊跃。

通过探究试验,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效果明显。

分别从仪器装置的探究、学生自己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等方面学习了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方法。

激发了很多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板书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1查、 2装、3 定、4 点、5 收、 6离、7 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关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探索一、课题分析:氧气制取实验,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

通过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本教学设计内容主要有:1、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2、了解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掌握分解反应的概念三、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此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了解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教学流程图:教案课题制取氧气授课人孙雪学校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坦途中学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催化剂的特点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探究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该课内容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仪器与药品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趣导入(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观后谈感受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课题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文字表达式,板演默写表达式的方式;小组合作探讨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两名学生动手展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并纠错指正等多种方式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动手、动口为主,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许多化学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特别是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看不见、看不清。

本节课首次在校内开始引领尝试使用“希沃助手”同屏器,将实验以实时视频的方式投影到屏幕上,实验效果特别显著,得到师生一致好评。

不足之处:
1.总结学生实验步骤环节应放手给学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对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的预设不足,使后面的时间略紧。

改进:
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