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图版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教案
03-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图版
状况是( B )
A.下降运动
B.上升运动
C.向低纬运动
D.东西向运动
【解析】由材料可知,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不适
宜其生长,青藏高原上发现棕榈叶化石,说明了该地区地质历史时期海拔很低,后
来由于地壳上升运动,海拔升高,才演化成如今的高原气候。
(2)由棕榈叶化石的发现可推知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D )
C.沉积岩越来越古老
D.生物复杂度在增加
【解析】图中箭头方向从古生代到新生代,这反映了从古到今的地质年代顺序,古
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都属于显生宙,冥古宙是比显生宙更古老的地质年代,B项错
误;沉积岩的成岩规律是形成时间越早越古老,因此沿着图中箭头方向沉积岩越来
越新,C项错误;从图中演化顺序可以看出,最先出现的是鱼类,然后依次出现了两
6.知识点3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 A )
A.现代海陆轮廓形成
B.劳亚古陆形成
C.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D.是重要成矿期
【解析】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为新生代。现代海陆轮廓形成发生在新生代,A正
确;劳亚古陆形成发生在古生代,B错误;重要的造煤时期为古生代和中生代,C错
误;重要成矿期为太古代和元古代,D错误。
8.知识点2、3图1中与“南京花”所处地质时期对应的地层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南京花”化石出现在1.74亿年前的侏罗纪地层中,侏罗纪为中生代中期,恐
龙在中生代中期繁盛,末期灭绝,①地层含有恐龙化石,A正确,B、C、D错误。
B 综合练 选考通关
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完成9—10题。
栖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析规律】由海洋到陆地,再由地面到空中),生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2 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3. 2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模型等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应用板块学说解释山脉、岛弧、海沟成因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壳运动的三部曲,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海底扩张过程。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录像片:海底扩张过程、板块运动过程,投影片:大陆漂移证据的复合片、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海底扩张旋转片、六大板块空白图、练习题,教学挂图:两半球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模型:地球仪、吹塑纸、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是运动的,现在的地表状况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短暂的一瞬。
很久以来,许多科学家对地壳为何运动,如何运动,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等提出了许多观点,建立了许多理论体系。
直到本世纪初,年青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一个全新的学说,打破了当时固定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拉开了全球构造理论的序幕。
【板书】第二节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在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卧病在床,他望着墙上的地图(停顿,指两半球图),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吹塑纸演示,将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与非洲轮廓拼合在一起。
魏格纳联想已有的知识,提出大胆的猜想,是否其它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呢?从此,他开始收集大量证据,请看投影片1。
【出示投影片1】鸵鸟、肺鱼、舌羊齿化石等古生物分布,大西洋两岸古地质构造连续性,赤道有冰川遗迹、南极有巨大煤层等古气候的复合片。
【启发讲解】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他的学说。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47页,读最后一段,并观察第148页的插图,思考:这个学说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学生读课文,回答。
这个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论点是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这片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地球的演化教案
地球的演化教案
《地球的演化教案》
同学们,大家好呀!今天咱们要来一起探索超级神奇的地球演化之旅哦!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舞台(就像咱们学校的舞台一样),在漫长的时间里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
一开始,地球可不像现在这样哦!那时候啊,它可热啦,滚烫滚烫的,就像刚出炉的烤红薯一样(你们吃过烤红薯吧,烫得很呢)!然后呢,随着时间慢慢流逝,地球上开始出现了各种变化。
比如说,地壳的运动!你们看那些高山、峡谷,像不像是地球这个大舞台上不同的布景呀?(就像咱们表演节目要布置场景一样)。
还有啊,大气的形成也很重要呢!没有大气层,我们可怎么生活呀,对吧?这就好比我们在户外没有遮阳伞,那不就要被晒惨啦(哎呀,那可不行)!
地球的演化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哦,中间经历了好多好多的困难和挑战!这不就跟我们学习一样嘛,有时候也会遇到难题,但我们不能退缩呀,就像地球一直勇往直前一样!
同学们,你们说地球的演化神奇不神奇呀?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的地球呀?
好啦,今天的地球演化就讲到这里啦,希望你们都能记住这些有趣的知识哦!。
最新中图版地理选修1《板块构造学说》教案.doc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3.2 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素材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网站2007年11月21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
“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
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
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
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
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与其板块与板块应力值之间的存在的联系。
这些应力值,部分是很慢的,慢慢地改变着地球的地幔。
应力值是板块变形和潜没(一个板块沉入另一个板块的下面)的背后驱动力。
1.3地球的演化过程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地球演化过程充满好奇,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的专业知识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a.地球演化过程中,生物是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地理环境的?
b.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注重内容的准确性、逻辑性和条理性。
2.作业提交时,请附上相关资料和图片,以丰富作业内容。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思维方法,分析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
5.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球演化过程的兴趣,激发探究地理知识的热情;
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到地球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应当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地球演化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变化;
5.能够运用地球演化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如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分布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章节过程中,学生将运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仪、地质图、生物化石等教学资源,了解地球演化过程;
2.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理环境变化;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地球的演化过程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地质历史的年代划分。
(重点)2.理解地层与化石研究对地球历史认识的主要作用。
(重点) 3.能结合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重难点)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1.地球的演化历史:约46亿年。
2.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形成(1)地球诞生之初表面被熔岩所覆盖:地球受到陨石撞击,岩石持续熔化。
(2)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形成。
①原始地壳:陨石撞击减少,地球逐渐冷却,地幔表层冷却形成原始地壳。
②原始大气:地球内部的气体溢出形成原始大气圈。
③原始海洋:火山喷发释放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云层,云层凝云致雨,雨水在低洼地带汇聚,形成原始海洋。
二、地质年代表1.地层和化石(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3)研究意义:地层中保存有各种化石,它们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知识拓展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
沉积岩是地表碎屑物质在低洼处沉积并经过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地层划分依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2)地质年代表三、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1)海陆演化:岩浆喷溢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剧烈,形成了原始地壳,地表水体分布广泛,陆地面积不大。
(2)大气演化: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大气处于缺氧状态。
(3)地质矿产: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
(4)生物演化: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1)海陆演化:地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2)地质矿产:主要是铁矿,中期出现紫红色石英砂岩和赤铁矿。
(3)生物演化:藻类日益繁盛。
(4)大气演化:大气从缺氧状态发展到存在较多游离氧。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1)海陆演化:构造运动使一些地区褶皱隆起,陆地面积扩大,北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形成冈瓦纳古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0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部分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地层和化石【教学目标】1、通过对地层组成物质、厚度、相互关系和化石的研究,重塑古地理环境。
2、推测地壳运动幅度和地壳发展过程。
【教学重难点】1、古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
2、地壳运动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分析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塑料瓶、水、泥沙、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导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也被誉为地质学史的教科书,究竟是什么力量造就了科罗拉多大峡谷呢?今天我们将走进“科罗拉多大峡谷”,一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推进新课)峡谷简介。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罗拉多高原西南部。
大峡谷全长446千米,平均宽度16千米,壁立千仞,当你走进大峡谷,从顶部往下望去,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最深处2133米,是世界上最深邃的裂口之一。
总面积为2724平方千米。
走进峡谷,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一层层岩石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看到,岩石多呈层状分布,峡谷壁上这一层层的岩石是经过数十亿年形成的,越往底部岩层形成越久远,越往顶部岩层年龄越新。
这种具有时间顺序的岩层称为地层。
(板书:地层)借助地层的帮助我们可以重塑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大峡谷中央段内侧最深处的岩石是由大约17亿年前形成的毗湿奴片岩(变质岩)组成。
岩石中的的一种矿物质,石榴石在压力的作用下会改变化学成分,钙质会增多,而钙质含量越高,在显微镜下就越亮。
科学家们通过技术手段测得这种片岩上部约有9600米高的岩石。
可见17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最古老的山脉的一部分。
科学家推测,这里原来是一片海洋,海岸线从怀俄明州南部一直延伸到苏必利尔湖,最后到达加拿大境内,和如今的北美海岸线大相径庭。
这些山脉沿着古老的海岸线慢慢浮出海面,但是我们学过,高地容易被风化、侵蚀,这些山地也不例外,在5亿年后,经过不断的侵蚀,只剩下最底下的一层,便是大峡谷最古老的一层。
中图版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word教案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相关素材中微子地球演化说是一种关于地球演化的科学假说。
1996 年,由青年学者张国文提出。
地球演化的能源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板块运动和咱们所熟知的其他一些地球运动和现象,如地球磁场的形成和维持、钱德勒晃动和地球自转的其他不均匀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内部的分层和热运动、地热流的释放等的能量来源都没有十分确切的答案。
但是,在地球的形成和一系列演化进程中,能量的产生、迁移、转化和消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能够说,找到了地球演化的能量来源就等于解决了地球科学的要紧问题。
该学说以为,地球演化的能源来源于太阳中微子。
中微子( neutr ino )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预言的一种不带电、静止质量极小或为零的中性小粒子( 1930 )。
和通过估算得出中微子在原子核上浮获的截面约为 10 的负 43 次方厘米 /核子( 1934 )。
柯温和莱因斯通过核反映堆发出的反中微子与质子碰撞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 1956 ),实验探测到的中微子的反映截面与和的估算大体吻合。
据此,物理学家以为绝大多数中微子能够轻而易举地穿过地球和其他任何行星和恒星。
太阳内部的热核反映在不断地产生大量中微子,向周围辐射。
标准理论预言,在由四个质子( P )转变成一个氦原子核的进程中要释放两个中微子。
据此能够推算,太阳中微子抵达地球表面时 , 每平方厘米每秒钟约为 660 亿个。
一年内抵达地球的太阳中微子的能量为: 1790 万亿亿焦耳。
那个能量是地球每一年以火山、地震和地表热流等形式消耗能量的 167 倍。
因此,只要有百分之零点几的中微子被地球吸收,就足以为地球的各类演化提供能量。
中微子地球演化说以为,太阳中微子进入地球后,将与地球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作用,归纳起来可能有如下几种:1. 康普顿散射2. 中微子生电子效应3. 中微子韧致辐射4. 中微子对湮灭生成光子5. 中微子对湮灭生成电子对6. 电子俘获快中微子或说高频率的中微子反映截面较小(不易与物质作用),当中微子被减速,使其运动速度(或频率)慢到与原子核内的中微子相近时(现在中微子就变成了热中微子),它便更易参与反映(弱彼此作用)因此,太阳中微子进入地球,通过必然物质散射、减速,频率变低或速度变慢的热中微子,便与地球物质反映,提供地球演化的能量。
1.3地球的演化过程说课稿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确保重点内容得到充分讲解。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通过作业、小测验和学生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后,我将进行以下反思和改进措施:
1.分析学生的作业和小测验,找出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2.与同事交流,分享教学经验,获取建议和反馈。
3.定期对教学计划进行回顾,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1)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及早期演化特点。
(2)掌握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活动的基本知识。
(3)理解外部因素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气候变化等。
(4)掌握地球演化过程中生物的演化与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演化过程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运用地图、模型等教具,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性和系统性。
-在课堂上适时更新板书,与学生互动,确保板书与讲解同步。
-使用不同颜色和符号强调关键信息,提高视觉吸引力。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地球演化过程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地球内部活动的影响。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成与早期演化。
(2)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活动的基本知识。
(3)外部因素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1.3.2地球的演化过程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代。关于矿产资源的形成问题,完成10~11题。
10.铁矿石形成的地质年代主要是在( A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11.煤炭是目前人类的常规能源之一,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
被掩埋在地下逐渐形成的。主要的成煤期是在( D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典素题精养练培优
美国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主要讲述了一名博士召集大批 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 传基因,将已绝迹6 500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复生。使整个努希拉岛 成为恐龙的乐园,即“侏罗纪公园”。 (1)[区域认知]恐龙主要出现
6.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D )
A.冰期Ⅰ B.冰期Ⅱ C.冰期Ⅲ D.冰期Ⅳ
7.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 C )
A.温带自然带北界偏南 B.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陆地总面积更大 D.全球降水增加
典题精练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D )
A.①②
新生代
海陆 变迁
原始海洋 陆地形成
联合古 陆形成
联合古陆解 现代海陆分 体大陆漂移 布格局形成
植物进 化历程
原始单细 苔藓植物 胞藻类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动物进 化历程
原始单细 无脊椎动物
胞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哺乳类 鸟类
典题精练 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地球历史的一小段。据此完成1~3题。
1.原始鱼类出现在( B ) A.元古代 B.古生代中期
一个重要造煤期。
三、地球的演化史---走进中生代和新生代
新生代 时间:距今0.66亿年前~至现在 海陆变迁:发生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 局及海陆分布。 生物进化: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 发展,出现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人 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4
《地球的演化历史》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课标解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质年代表,能够形成一种观念:地球有自身的演化规律,并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有不同的生物进化特点。
【教学目标】:能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
培养学生地理计算能力,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内容分析】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历史的方法——地层和化石,然后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把地球的历史按照宙、代、纪进行了编年,就形成了地质年代表。
然后逐一介绍的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壳运动、生物(动物和植物)演化、矿产和气候。
地球的演化历史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后出现的,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具有普通性也具有特殊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用《流浪地球》的片段引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法】实物展示法、图片演示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没有?大家有没有想过地球的未来地理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流浪地球》的片段。
播放视频教师:通过这段视频,我们了解到在未来,人类的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源、河流、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生态环境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其实地球的地理环境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从地球诞生那一刻起。
那么地球是从哪儿来的?它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模样吗?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地理环境发生了那些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历史》。
提问:首先,我们来思考人类在地球上存在只有200-300万年,如何知道地球的年龄?学生:略总结:地层和化石。
展示地层和化石的图片。
问题探究: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高一【地理(中图版)】地球的演化过程(1)-教学设计
二、
地
质
年
代
表
【提供】太行山王莽岭的地层图片、十三陵水库二坝附近山体图片
【讲解】了解地层、化石的概念,沉积岩特点。
任务二:读“甲、乙两地岩层”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总结】1.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
2.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不可逆)。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地球的演化过程(1)
教科书
书名: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 年6月
教学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对地层、化石和沉积岩的学习,了解认识地球演化过程的途径。
2.了解地质年代表的的划分,简要描述太古代、元古代的特点。
【总结】46亿年前地球诞生,诞生之初陨石撞击,地表温度升高岩石处熔融状态,撞击次数减少,地球逐渐冷却,表层冷却凝固形成原始地壳,地壳内部气体溢出形成原始大气圈,同时岩浆从裂隙喷涌出来,形成火山,火山喷发出大量气体,形成云层,云层冷却成云致雨,降落到地表的雨水汇集到低洼地带,原始海洋形成。
【过渡】初期,地球外部圈层中,缺少生物圈,与现代大气成分比较,原始大气处于缺氧状态、原始地壳形成之后,地球进入地质时期,地质时期是指地球历史中有地层记录的一段漫长的时期。地层的记录为我们研究地球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的途径。
下节课我们将运用地质年代表进一步研究地球演化过程。
3
分钟
课
堂
练习
读“地质构造图”,完成1~2题。
1.图中岩层按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7
经典实验之一。
我们学习完了这四者的形成过程,发现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过渡:人们是如何得知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呢?地层好比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一本书,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是这本书的文字,下面我们学习第二框题三、讲授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地层和化石(一)岩石和地层我们学过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多呈层状,具有时间顺序的岩层成为地层。
三大类岩石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推断一些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二)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地层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根据化石,不仅可以确定地质年代,而且还能重建地理环境。
比如:①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古代海洋的鱼化石?(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
)②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炭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两亿年前,全世界所有的大陆都连在一起,称为联合古陆,也就是说在远古时代,南极大陆这块陆地并不在这么寒冷的位置上,当时他在温带或者热带,只是后来板块的分裂和漂移才到了现在的南极圈内。
)过渡: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据此把地质历史主要分为宙、代、纪、世四级时间单位,编制了地质年代表四、讲授地质年代表学到这,我们换个方法,根据生物进化史来学习地质年代表。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冥古宙没有生命,记录非常少,这部分我们不研究。
到太古宙,原核生物出现。
到元古宙,出现了藻类植物和低等无脊椎动物。
距今5.4亿年以来的显生宙有丰富的地层和化石资料,对其认识比较细致。
古生代动物从。
到。
再到。
植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合作交流,探究活动观看视频,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思考①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古代海洋的鱼化石?②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炭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地球的演化 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演化高中地理教案课题:地球的演化一、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演化理论。
掌握地球演化的主要特征和证据。
分析地球演化对地球表面和生命的影响。
培养对地球演化和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材料:幻灯片或投影仪地球演化时间线图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地球演化过程的图像,引发学生对地球演化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演化的了解,并讨论地球演化对地球和生命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介绍地球演化的概念和地球演化理论,如大爆炸理论、地球内部热对流等。
分享地球演化的主要特征,如地球的年龄、岩石和化石的记录等。
解释(15分钟):解释地球演化的证据和方法,如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地质地层和化石记录等。
解释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如地球的形成、地壳运动、生命的起源等。
实践(3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特定的地球演化事件(如地球的形成、地质纪录等)。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该事件对地球演化和生命的重要性和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对地球表面和生命的影响。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地球科学的发展,并培养对地球演化和地球科学的兴趣。
拓展活动(根据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地质地层和化石遗迹,了解地球演化的证据。
设计模拟实验,模拟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地球科学书籍,深入了解地球演化和地球历史的研究。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1.3地球的演化过程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地貌变化的原因,并撰写一篇短文。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4.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本案例以学生家乡地貌变化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真实、生动的地貌图片和地理信息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演化过程的魅力,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使他们认识到地理学科在服务家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环境变迁,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勇于探索地球演化过程的奥秘。
2.设计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深入探讨地球演化过程的规律。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球演化过程的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4.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地球演化过程对家乡地貌的影响。
2.强调地球演化过程的知识点,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3.总结地理信息技术在研究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球的演化》 教学设计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球演化的大致历程,包括地球的形成、早期地球的环境、地质年代的划分以及各时期的主要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和各阶段的特征,地质年代的划分及依据。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复杂地质变化和生物进化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科普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吗?”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地球的形成(1)讲解宇宙大爆炸理论,简单介绍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2)重点阐述地球是由星云物质经过引力收缩逐渐形成的,强调地球形成初期的高温、高压环境。
2、早期地球的环境(1)展示早期地球的图片和相关资料,描述地球表面的状况,如炽热的岩浆海洋、强烈的火山活动等。
(2)解释大气和海洋的初步形成过程。
3、地质年代的划分(1)介绍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如宙、代、纪、世等。
(2)通过图表展示不同地质年代的时间范围和主要特征。
4、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1)太古宙讲解太古宙时期地球的环境和地质特征,如地壳的初步形成、频繁的火山活动。
提及太古宙时期出现的最原始生命形式。
(2)元古宙描述元古宙时期大气成分的变化、海洋的发展。
强调这一时期真核生物的出现和演化。
(3)古生代依次介绍古生代的六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重点阐述每个纪的生物特征,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泥盆纪的鱼类繁荣等。
讲解古生代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4)中生代介绍中生代的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强调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如恐龙的繁荣。
《地球的演化》 说课稿
《地球的演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演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演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历史、自然环境的形成以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成、地质年代的划分、地球演化的历史以及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地球漫长演化历程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演化的细节和原理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在理解复杂的地质过程和历史事件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2)掌握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和主要地质年代的特点。
(3)能够描述地球演化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质年代表和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球演化的案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质年代的划分和主要地质年代的特征。
(2)地球演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板块运动等。
2、教学难点(1)理解地球演化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2)运用地质年代表和相关资料,分析地球演化的规律和趋势。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演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重要事件,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地球演化中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中图版地理选修1《第三章地球的演化》教案章地球的演化相关素材中微子地球演化说是一种关于地球演化的科学假说。
1996 年,由青年学者张国文提出。
地球演化的能源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板块运动和我们所熟知的其他一些地球运动和现象,如地球磁场的形成和维持、钱德勒晃动以及地球自转的其他不均匀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内部的分层和热运动、地热流的释放等的能量来源都没有十分确切的答案。
然而,在地球的形成和一系列演化过程中,能量的产生、迁移、转化和消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找到了地球演化的能量来源就等于解决了地球科学的主要问题。
该学说认为,地球演化的能源来源于太阳中微子。
中微子( neutr ino )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 W.Pauli )预言的一种不带电、静止质量极小或为零的中性小粒子( 1930 )。
H.Bethe 和 R.Peierls 经过估算得出中微子在原子核上浮获的截面约为 10 的负 43 次方厘米 / 核子( 1934 )。
柯温和莱因斯通过核反应堆发出的反中微子与质子碰撞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 1956 ),实验探测到的中微子的反应截面与 H.Bethe 和 R.Peierls 的估算基本吻合。
据此,物理学家认为绝大多数中微子能够轻而易举地穿过地球以及其他任何行星和恒星。
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在不断地产生大量中微子,向四周辐射。
标准理论预言,在由四个质子( P )转变成一个氦原子核的过程中要释放两个中微子。
据此可以推算,太阳中微子抵达地球表面时 , 每平方厘米每秒钟约为 660 亿个。
一年内到达地球的太阳中微子的能量为: 1790 万亿亿焦耳。
这个能量是地球每年以火山、地震和地表热流等形式消耗能量的 167 倍。
所以,只要有百分之零点几的中微子被地球吸收,就足以为地球的各种演化提供能量。
中微子地球演化说认为,太阳中微子进入地球后,将与地球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作用,归纳起来可能有如下几种:1. 康普顿散射2. 中微子生电子效应3. 中微子韧致辐射4. 中微子对湮灭生成光子5. 中微子对湮灭生成电子对6. 电子俘获快中微子或者说高频率的中微子反应截面较小(不易与物质作用),当中微子被减速,使其运动速度(或频率)慢到与原子核内的中微子相近时(此时中微子就变成了热中微子),它便更容易参与反应(弱相互作用)因此,太阳中微子进入地球,经过一定物质散射、减速,频率变低或速度变慢的热中微子,便与地球物质反应,提供地球演化的能量。
中微子地球演化说不仅较好地解释了板块的运动、地磁的形成和磁极的漂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等一系列地球演化现象,而且还能够应用到其他行星和卫星,解释一些我们认为神秘的天体运动现象。
关于板块的动力机制:中微子地球演化说认为, 中微子的最大吸收处是外核,大量太阳中微子在此处被源源不断地吸收而释放能量,结果外核成为整个地球的能量源泉。
这个能量源泉也是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具体地讲:第一 , 少量来自太阳的中微子在岩石圈的上地幔( upper mantle )被吸收,释放一定的能量,使此处的物质熔融,形成一个具有流动性的软流层。
坚硬的岩石板块就“漂浮”在这个具有流动性的软流层上。
软流层的作用类似润滑剂,可以大大降低岩石板块和整个地幔之间的摩擦力。
这样,当有一个足够的横向(水平)力强加在岩石板块上时,岩石板块就能够相对地幔发生移动。
第二 , 大量太阳中微子在地球外核被吸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结果地球内部物质达到极高温度而膨胀。
膨胀力撕裂地幔,高温熔融物质从裂缝向上流,在达到软流层时,变为水平方向流动,并呈放射状扩散开去。
扩散的流体在水平方向强加岩石板块一个巨大的粘拖力,拉动板块移动,从而使附着在岩石板块上的大陆发生漂移。
这一步与热地幔柱模式相类似。
在大洋中脊,地球内部热物质上涌,会填充到板块移动后所形成的裂缝间而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与老洋壳板块焊接在一起继续漂移,在原来裂缝处又产生新的裂缝,地球内部热物质又溢出再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与老洋壳又一起漂移,于是又出现新的裂缝,如此反复,就形成了海底岩石年龄的条带状分布关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中微子地球演化说认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其大气圈层一样起源于外部粒子(或射线)的作用。
研究表明,地球大气的温度、组成和电离程度等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
如果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分,则可把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如果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分,则可把大气层分为均质层和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中还包含着一个臭氧层);如果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分,则可将大气层分为中性层和电离层。
大气的这种圈层结构是由于各种宇宙射线和不同频率的太阳辐射,分别在不同的高度与大气物质作用的结果。
例如高层大气物质吸收带电的粒子,形成电离层( ionosph ere );在距地面 10-50 公里处,大气吸收紫外线,形成臭氧层( ozone layer );在靠近地表的底层,大气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形成对流层( troposphere )等等。
当然,大气层的圈层构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宇宙线和太阳光的强弱而发生起伏变化。
例如,经过整整一个白天太阳辐射的影响,电离层在黄昏时最强;在夜晚太阳辐射消失,一些离子便与电子复合而使电离层变弱,至黎明电离层最弱。
因此,如果没有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的维持 , 大气分子的热运动将导致大气层逐渐变成均匀体 , 大气的圈层结构就会完全消失。
同样地,如果没有外部输入的能量的维持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就不可能形成,并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保持相对稳定。
那么 , 是什么粒子或者宇宙射线能深入到地球内部并且供给地球能量呢 ? 这个粒子就是太阳中微来自太阳的快中微子进入地球后 , 就被地球物质散射、减速而消耗能量 , 慢慢地就变成频率或速度与原子核中的中微子相近的慢(热)中微子,最后被地球物质吸收,并释放能量由于太阳中微子的速度 ( 能量 ) 不同 , 而且各种能量的太阳中微子的分布也不均匀,即处于某种能量的中微子相对多一些,而处在另一种能量的中微子则要少一些,所以它们被减速、吸收的位置和形成的热效应也不一样 , 于是就形成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少量太阳中微子能量较低,经过岩石圈( lithosphere )减速就变成了慢(热)中微子,并与岩石圈以下的物质作用,释放一定能量,使少量物质熔融,形成软流层( asthenosphere )。
多数快中微子必须经过整个岩石圈和地幔才能被减速成慢(热)中微子,在地表以下 2900 — 5050 公里处被吸收,释放巨大能量,导致物质熔融,形成液态外核。
液态外核产生磁场,进一步加剧中微子的减速和吸收,释放更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又加剧了外核的熔融,这就是液态外核形成的根本原因。
5050公里以下,中微子不能到达,故那里物质保持固态。
中微子地球演化说的证据:中微子之所以能够被地球物质吸收,其原因就在于它入射地球后,被地球物质的原子和电子散射,消耗了能量。
对于一般天体而言,它们的原子和电子同样能散射中微子,消耗中微子的能量,因而中微子也应该能够被天体物质吸收。
当然,中微子被天体物质大幅度吸收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天体中必须有足够的原子和电子散射中微子,使中微子减速变成易于被物质吸收的慢中微子。
要保证有足够多的原子和电子,其一,天体的直径(或体积)必须满足一定的值;其二,天体的密度不能太小。
如果天体的直径太短,密度太小,那么当中微子穿过天体时,与中微子作用的原子和电子的数量就不够多,中微子的能量消耗就不足以使其变成易于被吸收的慢中微子。
这时,中微子就会畅通无阻地穿过天体而不被吸收。
如果天体的直径和密度达到一定值,使得与中微子发生作用(散射)的原子和电子足够多,那么中微子就可以被减速变成慢中微子,从而被天体物质吸收。
因此中微子被天体物质吸收的条件是,天体的直径和密度必须达到一定的值。
这里我们可以用天体的直径( D )与密度(ρ)的乘积( D ρ)来表示,即天体能够大幅度吸收中微子的条件是:D ρ≥ K其中 K 为某一定值,也就是天体大幅度吸收中微子的临界值。
对于地球来说,我们已经知道,其大幅度吸收中微子的地方在地表下 2900 — 5050 km 的外核。
也就是说太阳中微子在地球内部的最小射程为 2900km ,即在地幔与外核的交界处,在地球内部的最大射程为 5050k m ,即在外核与内核交界处。
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天体的密度,那么, 如果某一天体的直径正好在 2900km —— 5050km 之间,那么可以预见,中微子从一侧进入天体,就会在天体另一侧的表面与物质发生作用,引起天体表面物质熔融,从而在该天体的表面留下痕迹。
考查太阳系各个天体,我们发现,水星、火星和月球等行星和卫星的直径正好处在这个范围。
而这些天体表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都存在大量的环形山。
这些环形山正是太阳中微子的杰作。
当太阳中微子从月球的一面进入月球,经过月球内部物质的散射、减速,到达另一面时,就会被月球表面物质吸收,并释放热量,致使月表物质熔融。
熔融物质向下渗透,引起表面物质坍陷,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环形山构造。
由于太阳和月球的运动,中微子的辐射不可能在某一地点保持不变,当太阳和月球的位子发生变化厚后,原来发生熔融地方的中微子辐射就会减少,这时此处物质对中微子的吸收便逐渐终止,熔融的物质也开始凝固。
然而,经过一个周期后,太阳和月球又会回到原来的相对位置,于是太阳中微子又在此处被物质吸收放热,导致物质熔融,并再次引起表面物质坍陷,如此反复多次,就在月球表面形成了许多同心环结构。
这种同心环结构是火山喷发和撞击作用所无法形成的。
当然,环形山和月海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直到现在一些环形山也应海在形成之中。
环形山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剧烈反应和大面积物质熔融的过程,在这个规模宏大的过程这中,必定会产生放电现象,发出各种可见光。
同时,物质的熔融必然会导致大量气体释放,形成雾气。
由于这种物质熔融和发光等现象是由太阳中微子所引起的,当太阳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后,这一现象即告终止,所以,物质熔融和发光等现象都比较短暂。
这就是月球发光等短暂现象的来源。
不过,由于许多短暂现象十分微弱,人类不可能观察到,只有极少数发出明亮光芒的事件才为人们所觉察中微子地球演化说也许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与现存的所有地球科学理论相比,该理论是最经济、最简洁的,她只用了一个小小的中微子,就把地球和行星以及卫星上众多的错综复杂的看似毫不相干的现象联系起来作出了自恰地统一的解释。
仅此一点,该理论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当然,也许还有其他未知的粒子为地球演化的提供了能量,我们目前还不知道,但是不论怎样,所有的粒子为地球提供能量的原理或机制则是基本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