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角度

合集下载

叙述角度和写作分析点

叙述角度和写作分析点

分析叙述技巧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我”不一定是作者自己)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便于叙事和议论。

3. 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叙述角度即视角。

根据教材中的分析,首先按照人称区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的不同特点。

重点说明不同叙述方式中视角或焦点的差别,即“无焦点叙述”和“内在式焦点叙述”的差别。

“无焦点叙述”的特点在于叙述者的无所不知,因而使读者得以洞悉故事的任何细节,充分满足了读者对故事内容的好奇心和试图公正、客观地了解故事内容、判断故事意义的愿望。

“内在式焦点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深入到了角色内部,由于视角的限制而产生了更加逼真的效果。

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与作品中人物更加贴近,更容易互相认同。

在这里应当注意的是,第三人称叙述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无焦点叙述,因为有的第三人称叙述实际上采用的是内在式焦点叙述的方式;而有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叙述者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因而使得叙述实际上靠拢了无焦点叙述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同一部作品中叙述视角和人称变换的情况。

由于视角不同,读者所处的地位、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也不同。

因此,在同一部作品中视角的变换会使读者的视角与兴趣也随之变换,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而叙事视角的选择,就像是为小说打开了不同的窗户,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故事中的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迅速地与主人公建立起亲密的联系,仿佛读者正亲身经历着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

“我”的内心想法、情感波动和个人经历都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祥子在那个黑暗社会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痛苦与无奈。

通过“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恶以及梦想的破灭。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其真实性和亲切感。

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喜怒哀乐。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视角的限制,“我”无法知晓其他人物的内心想法,对于故事的全貌可能了解得不够全面。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是小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视角,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被称为“他”“她”或“他们”。

在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更加全面和宏观的故事画面。

比如《红楼梦》,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封建家族的兴衰。

第三人称叙事的优点是视角广阔,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一定的距离。

三、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想法、过去和未来。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对故事有最全面、最深入的了解。

例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以全知全能的视角,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波澜壮阔,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这种视角也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故事过于完美和不真实,因为现实中没有人能够拥有如此全面的了解。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叙述角度的概念,理解不同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叙述角度的基本概念,了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叙述角度的特点和运用。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不同叙述角度的作用,学会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1.3 教学重难点1.3.1 教学重点:叙述角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3.2 教学难点:不同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第二章:第一人称叙述角度2.1 概念讲解讲解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特点,如真实感强、亲切自然等。

2.2 例句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体会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自白等。

2.3 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叙述角度的能力。

第三章:第二人称叙述角度3.1 概念讲解讲解第二人称叙述角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人称叙述角度的特点,如互动性强、情感色彩浓等。

3.2 例句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体会第二人称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如《祝福》中的“你”等。

3.3 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角度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叙述角度的能力。

第四章:第三人称叙述角度4.1 概念讲解讲解第三人称叙述角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第三人称叙述角度的特点,如客观全面、自由灵活等。

4.2 例句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体会第三人称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如《百年孤独》中的叙述等。

4.3 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第三人称叙述角度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叙述角度的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叙述角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叙述角度的概念和重要性。

1.1.2 培养学生对不同叙述角度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1.1.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深入理解叙述角度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叙述角度的定义和分类。

1.2.2 叙述角度的作用和意义。

1.2.3 不同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实例。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叙述角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3.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3.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对叙述角度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叙述角度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

1.4.2 讲解叙述角度的分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1.4.3 分析不同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1.4.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章:第一人称叙述角度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特点和应用。

2.1.2 培养学生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进行写作的能力。

2.1.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深入理解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2.2.1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定义和特点。

2.2.2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实例。

2.2.3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2.3 教学方法2.3.1 采用讲授法,讲解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3.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2.3.3 开展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进行写作的能力。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

2.4.2 讲解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4.3 分析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2.4.4 开展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叙事视角的定义及分类

叙事视角的定义及分类

叙事视角是指叙事时观察故事的角度。

它分为三种类型:
1、全知视角(零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2、内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3、外视角:叙述者<人物。

这种叙述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本反拨,因为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

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

“全知全能”的叙述,可以使阅读者感到轻松,只管看下去,叙述者会把一切都告诉我们。

“人物”叙述可以使阅读者共同进入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后视角”的叙述,给人无穷的诱惑力,并给人极大的想象的空间,韵味十足。

各种视角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我们不能把某种视角定于一尊,而又无条件排斥另一视角。

文字的叙述方式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

文字的叙述方式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

文字的叙述方式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在文字的叙述方式选择上,选取最适合的叙述角度是十分重要的。

叙述角度决定了读者对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是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探讨文字的叙述方式应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叙述角度。

一、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第一人称叙述角度是指由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作为叙述者,以自我身份参与其中的叙述方式。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贴近故事中的人物,亲身感受到人物的思考和情绪。

例如,当我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来叙述一段悲伤的故事,读者可能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彷徨。

二、第三人称叙述角度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是指由一个旁观者或外部人物来叙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客观地展现故事的全貌,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通过多个角色的叙述,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元。

例如,当我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来叙述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读者可以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去理解事件的起因和影响。

三、交叉叙述角度交叉叙述角度是指在故事中交替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

通过不同叙述角度的切换,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叙述方式适用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或有时空转换的故事。

例如,当我们交叉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来叙述一段跨越数十年的爱情故事时,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四、环视叙述角度环视叙述角度是指叙述者在故事中像摄像机一样环视全景,全面展现故事的各个角度和细节。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全息式的故事体验,将他们置身于故事的中心。

例如,当我们采用环视叙述角度来叙述一场紧张刺激的战争场景时,读者可以感受到炮火纷飞、弹雨密布的氛围。

五、心理叙述角度心理叙述角度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的动机和目的。

例如,当我们采用心理叙述角度来叙述一个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矛盾时,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纠结和困惑。

常见的三种叙述视角作用

常见的三种叙述视角作用

常见的三种叙述视角作用
三种叙述视角作用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包
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以“我”为视角,通过自身的经历来叙述故事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更具有亲身感受和体验,能够深入读者心灵,产生
强烈的感情共鸣。

此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还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了解、认知和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第二人称叙述视角是指通过“你”和“你们”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像是在跟读者进行交流,让读者深入融入到故事情境中,产
生共鸣。

同时,第二人称视角也能够将故事情节揭示的道理更加深刻
地刻画出来,有助于更好地传达作者的观点。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以“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等非主体
角色作为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方式通常更加客观、中立,可以透过描
述主人公的行为、语言、心理等来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的形象,强调
主人公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突出其他角色的特点和故事的背景,使
故事更完整、深刻。

总的来说,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适用于不同的文学
创作当中。

创作者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叙述视角,来表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地叙述故事,让读者更为投入,感悟更深。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叙述角度》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叙述角度的概念及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不同叙述角度的感知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叙述角度的定义与分类。

叙述角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叙述角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角度。

1.4 教学步骤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叙述角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导入:讲解叙述角度的定义与分类。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角度。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不同叙述角度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第一人称叙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第一人称叙述的定义与特点。

第一人称叙述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第一人称叙述的基本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

2.4 教学步骤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人称叙述的定义与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第一人称叙述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第二人称叙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二人称叙述的特点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第二人称叙述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第二人称叙述的定义与特点。

第二人称叙述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第二人称叙述的基本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第二人称叙述。

3.4 教学步骤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第二人称叙述的特点。

新课导入:讲解第二人称叙述的定义与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第二人称叙述。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第二人称叙述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第三人称叙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和应用。

叙述视角的分类和作用

叙述视角的分类和作用

叙述视角的分类和作用1. 哎呀,说到叙述视角,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就像是咱们看电影一样,同样一个故事,换个角度看,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啦!2. 第一人称视角就像是戴上了主角的眼镜,直接钻进他的脑袋里。

"我"成了故事的主人公,所有的所见所闻都是通过"我"的眼睛来看的。

这种视角特别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就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样!3. 来看个例子:"我站在教室门口,心砰砰直跳,手心全是汗。

这可是我第一次上台演讲啊!"瞧,是不是感觉特别真实,好像自己也紧张起来了?4. 第二人称视角可有意思了,就像是在跟读者玩捉迷藏。

"你站在人群中,感受着周围的喧嚣。

"这种写法让读者立马变成故事主角,特别容易产生代入感,就像是在跟读者聊天似的。

5. 第三人称视角就像是一个隐形的摄像机,可以随意转换拍摄角度。

它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就像是上帝视角,可以看到所有人的心理活动;限知视角就像是跟着某个人的肩膀后面走,只能看到这个人知道的事情。

6. 全知视角的例子:"小明坐在教室里发呆,心里想着昨天的足球比赛,而老师正在想着怎么把这个走神的学生抓回现实。

"看,连两个人的心理活动都一清二楚!7. 限知视角就像是带着脚镣跳舞,只能跟着一个人转悠。

"张三看着李四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

"你看,只能知道张三的想法,李四在想啥可就不知道啦!8. 多重视角就更厉害了,就像是变魔术一样,可以在不同人物之间自由切换。

这种写法能让故事更立体,就像是把一个故事翻来覆去看个遍!9. 不同视角的作用可大着呢!第一人称最擅长制造代入感,读起来特别真实;第二人称最会调动读者情绪,让人感觉特别特别亲切;第三人称最灵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10. 选择视角的时候得看故事需要。

想要读者感同身受?用第一人称准没错!想要故事更客观?第三人称最合适!想要特别的表达效果?第二人称来一个!11. 有时候作家们还会玩点花样,在同一个故事里混用不同视角。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文学的叙述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是指作家通过哪种角度来叙述故事,传递信息和情感给读者。

不同的叙述视角可以呈现不同的故事效果,给予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分析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几种叙述视角,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及对作品的影响。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某个故事中的角色来叙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感受来理解故事。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可以深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由于叙述者是主人公本人,也可能对故事进行主观处理,产生片面或有限的观点。

例如,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就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故事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的视角展开,通过她的叙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对各类人物的看法和内心的矛盾。

同时,第一人称视角也使得读者在伊丽莎白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她共情,加深了阅读的情感共鸣。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旁观者可以是一个普通的观察者,也可以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提供更客观的叙述,让读者跳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全面了解故事的发展和各个角色的情况。

同时,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也允许读者了解到一些主人公所不知道的信息,增添了悬念和戏剧性。

例如,J.R.R.托尔金的小说《魔戒》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故事中,旁观者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描述了中土大陆上的冒险和斗争,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个角色的思想和行动。

同时,第三人称视角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些主要角色不知道的线索和信息,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三、多人称叙述视角多人称叙述视角是指作者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展现多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增加故事的层次和深度。

多人称叙述视角可以展示出不同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

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一、概念阐释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简单地说就是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

作家创作小说一样要选择最佳叙述视角,否则也会影响小说的创作质量。

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不单是个技巧问题、艺术形式问题,它与作品的内容和作家为表现这一内容所采取的整体构思都密切相关。

小说的叙述视角就是根据作家主观意图所确定的叙述主体及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二、分类1、有限视角2、全知视角3、特殊视角:儿童视角、女性视角、老人视角、动物视角三、有限视角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有限视角多以第一人称方式呈现,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

,“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也可以是混合第一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有限视角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好处: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1.主人公视角主人公视角就是由作品中主人公叙述的视点。

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进行描写。

2.见证人视角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点。

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

叙述话语中的叙述视角

叙述话语中的叙述视角

叙述话语中的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即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或聚焦),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视角按叙述人称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

1.第三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的叙述。

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

这种叙事视角的优势在于,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无限的自由度。

《药》就属于此类叙述,叙述者是超越于故事进程之外的旁观者。

2.第一人称叙述,这是叙述者既是叙述者本身而同时又是故事角色的叙述。

这种叙述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兼角色的人物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狂人日记》正文属此类叙述(开头作者题记属第三人称叙述)。

《祝福》也属此类。

3.人称变换叙述,这是上述两种以上叙述视角交替出现的叙述。

《狂人日记》先后运用了第三、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以下是我能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叙述角度,以供大家参考!叙述角度小说的叙事角度决定了故事的讲述方式和进程。

常见的叙事角度包括: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意识流、第二人称叙事、主要人物第一人称叙事、次要人物第一人称叙事,以及上述叙事方式的组合体。

谁在讲故事对于读者非常重要,因为叙事的角度限制了我们对于小说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第三人称总给我们一种真实客观的幻觉,而第一人称则让我们对叙事者产生身份认同。

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小说多喜欢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而现代小说则热衷于交织不同的叙事声音。

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的好处是它只提供有效的真相。

叙事者的盲点和迷惑制约着我们对于故事的了解,也制造了悬念吸引我们继续阅读和探索。

我们甚至最终也无法获知一个客观的东西,而这种探索的过程和与真相角逐的张力正是小说给与我们的乐趣。

如果换成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这一切乐趣就消解了。

一部小说中往往不止一位叙述者,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作者虚构的声音。

如何让不同的叙事者发出不同的声音,是留给作者的难题。

不同的性别、种族、身份地位和年龄段的叙事者要被设计出不同的词汇、语法、节奏和叙事的内容,很考验作者的能力。

而正是多重叙事声音的互动制造出小说内部的张力和阅读过程中的乐趣。

叙述角度所谓视角就是叙述者:这个故事尤谁来讲述。

这是任何一篇小说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论是几百字的微型小说还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基本上常用的叙述角度无非就是“我”“你”“他”,即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

最常见的大概就是第三人称叙述,但是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同样是第三人称叙述也是不一样的。

一,第三人称叙述①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第三人称叙事也可以称为上帝视角,虽然这个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但是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对它来讲都没有秘密,它什么都知道,不管是密室里的杀人案还是你脑子里琢磨的坏主意。

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

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
作用延展: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作用思考:讲述者、旁观者
第三人称
例:《祝福》语段 (P61,第四段)
PART 01
全知视角
作用延展:
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灵活; 客观公正,利于评论分析; 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内容分析: 祥林嫂的外貌、背景、特点和工作环境, 其他人的反应和特点(四叔、四婶)
探究活动一
作用思考: 叙事者、见证者、参与者 、感受者
202X
有限视角
作用延展: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现场感,利于描写和抒情议论,尤其利于写心理 分析:关键词——“豫备”、诧异、悚然(遭了芒刺一般)、“踌蹰”、疑惑、吞吞吐吐、吃惊、“支梧” 作用:以“我”的视角将读者带入故事中我是叙述者,同时我也是参与者,通过“我”和祥林嫂的对话,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表明“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着重表现“我”对祥林嫂同情却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的窘境。全文“我”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旧题重做 《老校长的雨靴》: 小说中“我”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我”从第一人称叙事,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见证者,使故事真实可信,使老校长形象更真实可感。 2我“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终,通过我的见闻感受展开故事情节,使故事完整紧凑。 我”衬托了老校长的形象,我先后心理的变化对比,突出了老校长的乐观豁达、以苦为乐,使其形象更鲜明。 “我”是一个青年乡村教师形象,小说歌颂了以老校长和“我”为代表的朴实、安贫乐道的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突出主题。
小结:叙述角度转换的妙处的思考方向
充分理解把握设题内容的特殊性
人物:角度人物的身份、内心、感情变化 情节:推动发展、氛围特点 主旨:情感多样、多角度
四、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叙述的角度与视角

叙述的角度与视角

叙述的角度与视角引言在创作文学作品或者进行叙述性写作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和视角。

叙述的角度和视角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效果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从叙述的角度和视角两个方面展开,对其含义、选择和影响进行探讨。

叙述的角度叙述的角度指的是叙述者对于故事事件所持的立场和观点。

不同的角度可以呈现不同的效果和阐述不同的主题。

以下是常见的叙述角度:1.第一人称角度:故事通过叙述者自身的视角进行呈现。

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感受到真实而亲密的情感共鸣。

2.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故事通过一个特定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只呈现该人物的感受和观察。

这样的叙述角度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但限制了读者对其他角色的了解。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故事由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进行呈现,可以自由切换不同角色的视角。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展示更全面的故事情节和深入描绘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选择合适的叙述角度取决于作品的主题和故事情节的需要。

如果作品着重于叙述个人成长和内心变化,第一人称角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如果作品关注于多个角色的关系和复杂情节,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能更为适合。

叙述的视角叙述的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在故事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

不同的视角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观察和叙述方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叙述视角:1.主观视角: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具有丰富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通过主观视角,叙述者可以更生动地描写事件和展现角色的独特性格。

2.客观视角:叙述者是一个旁观者,没有参与到故事事件之中,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叙述事物的发展。

客观视角可以提供客观的观察和分析,能够呈现出更客观、冷静的叙述效果。

3.内部视角:叙述者站在故事中某个角色的角度,以其视角进行叙述。

通过内部视角,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角色的想法和感受,并且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选择恰当的叙述视角可以有效地传达故事的内容和意图。

如果作品着重于思考和探索人类内心世界,主观视角和内部视角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的复杂性和情感变化;而如果作品注重客观事实的呈现,客观视角则能更好地达到表达的目的。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
前两者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内心感受, 所以说他们的感知和理解范围都是有限的, 后者非常清楚前两者的思想感情,他能以自 己的立场对前两者进行任意的评价和判断,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似乎就是一位冷静地观 看苹果和丁琦表演的全知的上帝。
写作启发
变换叙述视角可以使得同 一个故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 感情色彩,选择合适的叙述视 角可以使得平凡的故事变得跌 宕生姿,还可以使得刻板老套 的题材变得新颖而有趣。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也就是小说讲述者的 角度。故事由不同的人说,必然 会导致它的视角和口吻都不一样。 参考例文: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 赛二等奖获奖作品《苹果的 “心”》
例文分析
【问】这篇例文采取了几种叙述角度,每一 种叙述视角都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取了三种叙述视角,分别是苹果、 丁琦和潜在的叙述者(作者本人)。
【问】前两篇文章分别是什么叙述腔调?为 什么会有这种差别?他们能不能互相交换叙 述腔调?
前者为一个欺软怕硬,已经具有深刻奴 性的小市民的叙述腔调,作者意图在荒诞的 叙述背后寄予一种辛辣的讽刺。后者为对北 平有着深深眷恋的游子的叙述腔调,作者在 随意的对比和温柔敦厚的讲述中突出北平的 平和之美。他们不能互相交换叙述腔调,否
优点: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 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 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课文解析
【问】《桥边的老人》采取了怎样的叙 述角度,这种叙述角度又具有什么特点?
文章采用的是“我”的有限视角,“我” 是故事中的人物,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 “我”并不知道老人内心的想法,一切只能 通过读者借由“我”的眼睛去观察,然后再 让读者自己来感受和思考。这时,作者已完 全消失在文字背后,只是客观地呈现人与事。
则会妨害主题的表达。

叙述的角度——精选推荐

叙述的角度——精选推荐

一、定义:作家写作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事角度。

二、分类:小说的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这两者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灵活转换。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三、人称:第一人称(我)是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人。

所有的叙述一般是由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承担的。

第一人称:①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②便于抒情,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③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将自己和主角进行人物交换. 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如鲁迅先生的《祝福》运用了第一人称的笔法,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较为真实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全知视角。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

《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

《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

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

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

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

《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

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

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
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如宋元时的话本小说,由说书人讲述故事,这个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者。

3、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

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

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有不同:
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4、引申阐释叙述角度的实际运用及其意义
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

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例如,《水浒传》第8回末尾第9回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改变,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变化,鲁志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两个公人眼中看出:先写自己水火棍被物隔去,再写一条禅杖飞到。

再写出现个胖大和尚,最后写公人眼中胖和尚的装束,这样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

小说中人物叙述视角的变化,往往被忽视,故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