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说课
《六国论》教案15篇
《六国论》教案15篇《六国论》教案15篇《六国论》教案1 作品定位这是一篇史论,评议战国时期六国对付秦国策略的得失,阐述了六国____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必然资敌而弱己。
文章以古喻今,借六国“赂秦”而亡,提醒治国的人汲取这个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阅读这篇文章,应该注意到作者并非单纯评论史实,而是采用借古讽今之方法。
文脉梳理六国论〔构造〕第一节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论史〔第二节〕论证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韩魏楚三国赂秦而力亏〔第三节〕论证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不赂而亡-讽今〔第四节〕总结历史教训,申明政见议论抒情——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第五节〕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覆辙借古讽今——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之下资料展板1、字音词义①率〔shuài〕赂秦:全都,一概。
②思厥(jué)先祖父:这里相当于“其”。
③抱薪(xīn)救火:柴草。
④暴〔pù〕霜露:暴露。
⑤燕〔yān〕赵之君:燕国。
⑥洎〔jī〕:及,等到。
⑦革灭殆〔dài〕尽:副词,将近。
⑧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2.词语积累①通假字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晒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饱,满足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使,表假设关系理解通假字要注意如下两点:(1)通假字在文中运用假借意如:厌不当“厌恶”讲,而应理解为“满足”,即餍为饱,引申为满足(2)读音应读假借字音如当通倘,音tǎng莫读暮音mù②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1)其实:即实际情况,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今义为“实际上”(2)祖父:古义祖辈父辈如“思厥先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
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如可谓智力孤危颠覆:古义____,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今义翻倒,推翻。
③多义词理解:或〔1〕不定指代词,有的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表〔2〕有时:一食尽粟一石〔3〕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相(1)指代一方,他你我:相见恨晚(2)观看:伯乐相马(3)宰相,名词:况于将相乎(4)互相:当与秦相较以〔1〕介词,依靠,凭借如:秦以攻取之外〔2〕因为,由于如:不赂者以赂者表〔2〕用,拿,把如:以地事秦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来:举以于人动词:认为:以为神1作家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庆历七年,他27岁,因应试不中,归而尽焚前所为文,闭门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六国论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苏轼所著的一篇政治论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著作之一。
本文将从六国论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背景1.1 战国时期政治乱象: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各国争霸不休,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1.2 苏轼的政治抱负:苏轼是一位政治家兼文学家,对战国时期的政治乱象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反思和改变当时的政治状况。
1.3 著作动机:苏轼写作六国论的初衷是为了探讨六国之间的政治对比,以期启发当时的各国君主和政治家,促使他们改善国家政治。
二、内容2.1 六国之比:苏轼通过比较六国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指出秦国的强大是由于其集中统一的政治制度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2.2 政治改革建议:苏轼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建议,包括加强君主的权力、建立有效的军事制度、发展经济等,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3 预测未来:苏轼在六国论中也对未来的政治走向进行了预测,认为只有实行有效的政治改革,才能使国家在未来长治久安。
三、影响3.1 启发后人:六国论对后世的政治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他们反思政治现状,提出政治改革的建议。
3.2 历史地位:六国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著作之一,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 教育意义:六国论也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成为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重要教材。
四、现实意义4.1 指导国家治理:六国论中的政治改革建议对当代国家治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各国政府更好地解决现实政治问题。
4.2 增进国际交流:六国论的研究可以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帮助各国政治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4.3 促进社会进步:通过研究六国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五、结语六国论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六国论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独特魅力,指导我们更好地解决当代政治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六国论》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和学情分析《六国论》这篇课文是高中鲁人版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中的一课。
《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
主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
这一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把文章的脉络放在首位,《六国论》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论证严密,它以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与贾谊的《过秦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代政论文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师法。
基于选修课的基本要求,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根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2、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
学习并实践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学习并实践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论证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3、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文言文教学把握文意,学习文言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都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种阅读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不能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章,一切鉴赏都是空中楼阁。
因此我的教学重点首先就确定为对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的掌握,能够正确译文。
《课标》强调,选修课教学除了重点进行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外,也包括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和相关文体的写作,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应予以兼顾,促进“读”和“写”的互动与转换。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范文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范文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内容一、说教材《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示例篇目。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
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
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
《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苏洵其人其作能力目标: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洵的《六国论》。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六国论》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赏析。
关于文言文阅读欣赏,《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要钩玄,精辟地指明主要内容;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是反复朗诵;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散文,核心词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所选文章在其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上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性文章,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文特色,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疏通文言字句,归纳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巧设分论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的特点。
3、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三、说教法学法本文拟采用诵读法、翻译法、点拨法、讨论法进行教学,通过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同时,本节课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如果出现课件打不开,突发停电等意外情况教学手段无法实现时,此时教师要随时调整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思想内涵,并逐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
引言概述: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苏秦。
本文将对《六国论》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思想内涵和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部经典著作。
一、《六国论》的背景
1.1 战国时期政治乱象
1.2 各国争霸格局
1.3 苏秦为何提出六国合纵抗秦的主张
二、《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2.1 合纵抗秦的战略思想
2.2 合纵抗秦的具体实施方法
2.3 合纵抗秦的意义和影响
三、《六国论》的思想内涵
3.1 外交策略的重要性
3.2 合纵抗秦的智慧
3.3 政治家的胸怀与气度
四、《六国论》的现实意义
4.1 对当代政治的启示
4.2 对国际关系的借鉴
4.3 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五、《六国论》的传世价值
5.1 作为政治经典的地位
5.2 对后人的影响和启示
5.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结语:
通过对《六国论》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苏秦的政治智慧和胸怀,以及他对当时政治乱象的深刻洞察。
这部著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政治启示和智慧。
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六国论》的思想精髓,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六国论》是苏洵的一篇史论文章,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对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政策进行了批评和警示。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单元的主题是“历史的回声”,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代的史论和史传作品,了解古人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六国论》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从文章本身来看,《六国论》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简洁有力。
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从赂秦者和不赂秦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结论,发人深省。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初步的文言字词理解和翻译能力。
但是,对于史论这种文体,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背景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这也会影响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把握。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以史为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六国论说课课件
三、教具应用: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我制作了课 件,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多媒体 教学,并印制了课外比较阅读篇目苏辙 《六国论》和李桢《六国论》,通过同 类型文章的比较,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扩展阅读视野。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设置情境出示战国形式图和秦灭六国图 激发学生关注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 为败的话题。 2、介绍作者3、朗读课文4、自主学习疏通本课字词句 (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一是通过同类型文章的比较,加强文言文阅读 能力,扩展阅读视野;二是课堂练笔砸实课堂教学,培养 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六 合久必分。 国 论苏
洵
一、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 单元文言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这是一篇长于 议论,借古讽今对后代散文创作有深远影响的史论 文章。 全文论点鲜明,说理透辟,结构严谨,语 言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包括古诗 文词曲小说等在内)占了1/2的篇目,这篇文章教 学上成功与否,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能 否学好后面的文言文有着重大的影响。
第二课时(全文的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如何围绕中心 论点展开论证,分析出论证方法。 2、了解文章主旨,作者的写作用意 3、在理清课文思路倒装省略句,如何顺装并补充 完?
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问题二:第一段是否提出中心
论点,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 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问题三:第二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 论述,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弊在赂秦
对 ①秦所得与战胜所得,诸侯所亡与战败而亡;
《六国论》说课文稿
《六国论》说课文稿第一篇:《六国论》说课文稿一、教材分析:《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
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
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全文论述非常严密: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三两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
最后两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读背全文,领悟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六国论说课稿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议论文(最好用到借古讽 今的手法或通过史实论证)
谢谢观赏
(六)赏析课文,理解一下文章论证的严密 性。 探究一:本文属于兴亡论,一开篇就体术弊 在赂秦。是所有的国家都赂秦吗? 探究二:既然不是,那坐着的观点是不是以 偏概全? 研究三:文章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写作 目的?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议论文的行文结构
• • • • • 第一段:中心论点+分论点+分论点+…….. 第二段:论述分论点 第三段:论述分论点 ……………………… 最后一段:联系现实 展望未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失。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 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 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 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 论》。
常用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 …………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
(三)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 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 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 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 斤。这样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 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 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 》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 提醒当朝统治者。
《六国论》教案说课稿
六国论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要点,难点:1.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2.疏通文意。
教学方法:介绍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对照注释,试着翻译全诗,由教师着重指出需注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现象。
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课时: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
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豁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
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
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
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引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著作之一,作者为战国时期的韩非子。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部份对《六国论》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六国论》的背景和意义、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六国论》的内容概述、《六国论》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六国论》的背景和意义:1.1 战国时期的政治乱象: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的时期,六个国家相互争斗,国家疆域频繁变动,社会秩序混乱。
1.2 韩非子的政治抱负:韩非子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希翼通过《六国论》来提供一种治国方略,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1.3 《六国论》的意义:《六国论》通过对六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管理论和治国策略,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韩非子的政治思想:2.1 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根本手段。
2.2 强调君主的权威:韩非子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威,通过集权的方式统治国家,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3 强调利益和功利:韩非子强调人们追求利益和功利,认为通过制定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可以激励人们为国家作出贡献。
三、《六国论》的内容概述:3.1 对六个国家的评价:《六国论》对六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包括秦国的强大、齐国的富庶、楚国的勇猛等。
3.2 对政治制度的思量:《六国论》对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如加强君主的权威、建立科学的选拔制度等。
3.3 对国家统一的探讨:《六国论》认为国家统一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强盛的关键,提出了一系列的统一策略和方法。
四、《六国论》的影响:4.1 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影响:《六国论》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法家学派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理论方面。
4.2 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六国论》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对后来的统一王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六国论说课
《六国论》说课一、教材分析1.《六国论》是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结构严谨,论述精密,语言生动的政论文。
作者采用议论的方式,把六国破败的历史根源展现出来,可以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的典范。
2.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教学目标可设置为:A熟读并背诵课文B整理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C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习严谨论证的议论文写法D理解六国破败的历史教训。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A开篇导入:引用“唐宋八大家”中有关“三苏”的关系,引出作者的相关资料,包括苏洵27岁立志勤奋学习、苏氏三父子同进士、北宋当时的外交,得出苏洵作文的目的是“言当世之要”。
让学生对作者有大概的了解。
(约用5分钟)B进入正式解读课文: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初步了解与回忆课文大意,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难把握的字词的读音、解释以及句子的翻译,并引导学生通译全文,这个过程可由学生相互问答,教师点评或矫正。
(约用20分钟)C进入重难点学习:低声诵读一遍课文,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难理解的、精辟的常用的字、词、句,解释并分析其用法,句法,把握全文的大意,对文章有了整体的认识与了解,从整体上把握住作者的总论点--弊在赂秦。
布置好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找出论据的课后作业(约用20分钟)第1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的前3部分。
其过程中用到了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并为第2课时开篇留下了悬念。
第2课时A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完成前一节课布置的分段、概括大意、找出论据。
从中学会赏析精辟句子的表达,语言的严密优美的表述。
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观点:六国各自为政,没有团结抗秦,反而贿赂秦国,最后被秦国逐一吞并!(用时约10分钟)B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旨在什么?教师预设答案为:告诫北宋当政者,不要重蹈六国破灭的覆辙,应奋起反抗外来的侵略。
适当延展“靖康之耻”和“澶渊之盟”。
并让学生了解作者爱国忧民的情感。
(用时约为10分钟)C让学生分析作者在本文所运用的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教师指导学生以后在写议论文时注意相关手法的应用,学习作者论证自己观点的严密性,条理性。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引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六国论的背景、内容、思想核心、影响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背景1.1 荀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荀子,名况,字卿,鲁国人,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1.2 六国混战的时代背景《六国论》成书于中国战国时期,当时是六国混战的局面,各国争霸,内乱不断。
1.3 荀子撰写《六国论》的目的荀子撰写《六国论》的目的是为了剖析战国时期的政治乱象,提出自己的政管理念和治国方略。
二、内容2.1 六国的兴亡周期荀子在《六国论》中指出,一个国家的兴旺和衰亡都有其规律性,存在着一个循环的周期。
2.2 君臣关系的重要性荀子强调君臣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君主与臣民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尊重、互相依存的关系。
2.3 政治管理的原则荀子提出了许多政治管理的原则,如以德治国、尊王攘夷等,为当时的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三、思想核心3.1 以法治国荀子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3.2 以德治国荀子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以德行来感化臣民,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
3.3 尊王攘夷荀子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思想,主张尊重君王的权威,同时强调对外要有强硬的姿态,保卫国家的疆土。
四、影响4.1 对后世的影响《六国论》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广泛引用和借鉴。
4.2 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六国论》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促进了中国政治思想的繁荣和进步。
4.3 对当代的启示《六国论》中的许多政管理念和治国方略,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五、现实意义5.1 宏扬传统文化通过深入研究《六国论》,可以更好地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5.2 提升治国能力借鉴《六国论》中的政管理念和治国方略,可以提升当代政治家和领导者的治国能力,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引言概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兵书,被誉为兵家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六国论》的背景、内容、思想、影响和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背景1.1 孙武的生平背景: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人,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1.2 写作背景:《六国论》是孙武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治国经验后所著,是其对战争和政治的深刻思考和总结。
1.3 传世情况:《六国论》是《孙子兵法》的前传,虽然在历史上曾一度失传,但后来被重新发现并传世至今。
二、内容2.1 军事思想:《六国论》主要讨论了战争的策略、战术、兵法等内容,强调了以智取胜的思想。
2.2 政治思想:孙武在《六国论》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如善战者不怒、善战者不争等。
2.3 统帅才能:《六国论》中还强调了统帅的才能和作用,强调了领导者的重要性。
三、思想3.1 智慧:《六国论》强调了智慧在战争和政治中的重要性,提倡智取胜。
3.2 谋略:孙武在《六国论》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谋略,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
3.3 谦虚谨慎:《六国论》中也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认为统帅应当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四、影响4.1 对后世的影响:《六国论》对后世的战争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许多军事家和政治家所借鉴。
4.2 对兵法的影响:《六国论》为后来的兵法著作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中国古代兵书的经典之作。
4.3 对军事理论的影响:《六国论》对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现实意义5.1 战争思想:《六国论》中的战争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2 领导才能:《六国论》中对领导者的要求和作用也对当今社会的领导者提出了一定的启示。
5.3 战略谋略:《六国论》中的谋略和策略也对当今国家的政治决策和外交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语:通过对《六国论》的背景、内容、思想、影响和现实意义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部古代兵书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六国论》优质课说课稿
文本分析
1 作品全称及简介
《六国论》是商鞅的一 部政治著作,探讨了六 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 和统一的重要性。
4 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2 作品的背景
作品写于战国末期,当 时六国争霸,商鞅以此 书表达自己对国家统一 的想法和建议。
3 作品的主要内容和
特点
作品主要讲述了六个国 家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及 领导者应该如何运筹帷 幄。
3 安内攘外之外交原则
4 间接统治之理论
商鞅强调了外交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稳定 国内才能有效抵御外来侵略。
商鞅说明了通过间接手段来对国家进行管 理和统一的理论。
阅读提问
1 1. 《六国论》的背景是什么?
2 2. 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3 3. 商鞅通过《六国论》中的比喻表达了哪些思想?
课堂互动
作品与现实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六国论》中的思想如何与当今社会和政治形势联系起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 的见解。
优秀漫画片推荐
推荐一些具有政治与历史背景的优秀漫画片,激发学生对于政家,展示 了他们的智慧和心机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 性。
商鞅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让读 者更好地理解政治斗争和统一的原则。
思想阐述
1 六国及时之比喻
2 图穷匕现之政治法则
商鞅通过比喻六国的关系,强调了当务之 急是团结一致,以应对外来威胁。
商鞅提出了在政治斗争中必须勇于直面困 难和问题的重要原则。
在课堂上,我们将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深入探讨《六国论》的 精华思想,并提升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将体验到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以及政治领域的重要性。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 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
《六国论》说课
• 胜负之数 shù
日削
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2、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朗读节奏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朗读,学生自读,齐 读。
(四)翻译课文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联系上下文提供 的语境和文脉推断词义翻译大意,小组合作 翻译。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是老师翻译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 翻译、课件展示。
•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 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 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再:古——两次 ,今——又一次 •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 洎:等到 • 以:因为 为:成为 • 终:坚持到底,动词 • 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 诚:确实 得:能够 • 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短语后置,赵尝于秦五战 •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诛”表示被动
六国论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宋 苏洵)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教师补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 嵋共比高”。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 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 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 232年秦攻 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六国论》优质课说课稿课件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环节二:检查提问,弄通文意。 环节三:散而不乱,理清脉络
环节四:背景补充,弄通意图。
环节五:诵读指导,体悟感情。
环节六:创设问题,激发探究。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一分。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园1057年),苏轼二十岁去京师汴梁去考进士。在京
2、讨论法: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
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3:点拨法:我会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创设良好的诵读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一分。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通过必修一至五的学习, 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本文作为本单元的示例文, 课下有详细的注释,课后有具体的赏析,学生通过课前的 认真预习,大概可以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遵循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 法指导,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紧扣教学,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使学生自主思考、 分析、诵读,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 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即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
位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吃菜喝酒,苏轼说:“各位,该我 行酒令了。”他说出六个字,不紧不慢把六个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 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一分。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一分。
文中重要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一分。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识记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范文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范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示例篇目。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
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
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
《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苏洵其人其作能力目标: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培养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教材与学情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设计
说教材
文体 单元
文本
选修 古代散文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范式史论文 逻辑性和抒情性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句 式,能够正确译文。
2.感知议论文论证严密的特点,理清作者写作 思路。学习并实践作者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论 证逐层论证的方法。
第二课时
检查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5分钟) 小组合作,完成文章结构图(20分钟) 探究学习—悟读,明确写作意图(10分钟) 教师总结归纳(5分钟) 作业(仿照《六国论》的结构,用现代汉语改
写《过秦论》)
板书设计
预期目标和诊断方法
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早读知识清单检测
学习议论文论证思路和结构
——第二听!
3.了解并体会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 殊句式,能够正确译文。
教学难点:
感知议论文论证严密的特点,理清作者 写作思路。学习并实践作者围绕中心论点 用对比论证逐层论证的方法。
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点拨法和提问法
说学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和探究学习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说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1—2分钟) 作者和背景介绍(3分钟,多媒体展示) 自读课文(5分钟) 组内互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圈点出小组无法解决的字词,15分钟) 答疑解惑(各组互相答疑,教师指导,10分钟) 作业(归纳文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