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风骨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最新版2篇)篇1 目录1.建安风骨简介2.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3.建安风骨的影响和评价篇1正文一、建安风骨简介建安风骨,又称为“汉魏风骨”,是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它源于汉朝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当时文人和官僚之间交往频繁,文化交流活跃的背景下产生的。
建安风骨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等。
二、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1.鲜明的个性:建安风骨的文人们有着强烈的个性,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示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2.语言优美:建安风骨的文人们善于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文学意境。
3.丰富的情感:建安风骨的文人们有着丰富的情感,他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4.深邃的思想:建安风骨的文人们有着深邃的思想,他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思考。
三、建安风骨的影响和评价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篇2 目录1.建安风骨简述的概念2.建安风骨的特点3.建安风骨的影响4.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篇2正文一、概念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史上一股重要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了三国时期建安年间一批文人的诗歌风格。
建安风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特点建安风骨的特点在于其诗歌的雄浑、豪放,以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诗歌常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建安风骨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三、影响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学家。
许多文学家都受到了建安风骨的影响,并从中汲取了灵感。
四、地位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骨丰肉润,入妙通灵”——谈汉魏六朝的书学风骨论
5、王僧虔《笔意赞》:“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6、袁昂《古今书评》:“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骏快”。
7、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8、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纯骨无媚,纯肉无力”;“肥瘦相和,骨力相称”。
作为书法美学思想中风骨范畴的萌芽,早在秦时已有见到,据卫夫人《笔阵图》言,李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但只是转引,未见确证。风骨范畴的真正确立实在魏晋。在六朝书论中,“骨”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下引各例,便是明证:
1、卫铄(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2、王羲之《书论》:“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3、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4、王僧虔《论书》:“崔、杜之后,共推张芝,仲将谓之草圣,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
书学理论的发展与创作同步。魏晋以来,书学著作不断出现,它们或探讨用笔技巧,或总结体势规律,乃至著录书家法帖,考证碑帖迁流,从各个侧面对书法这一艺术门类的创作规律作了充分的揭示,故刘因、郝经、龚自珍等人都以为书学当始于此期[2]。而风骨这个美学范畴几乎是与书学理论的萌芽一起,进入书法美学体系的中心,并在历代书家和书论家的阐释、运用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对“书”与“点画”的论述,可看作是对卫夫人《笔阵图》中关于书之势、骨、筋与用笔关系的阐释:“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鏊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欲出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点画不是书,只有将创作主体的“意”灌注于笔墨之中,使其筋脉相连,别具意韵,才是作为艺术的“书”。可见,在王羲之看来,点画仅是“书”的物质媒介,“筋”、“骨”自然不仅仅是笔法技巧。这样,王羲之书论对“筋骨”的认识较之于卫夫人更多了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名词解释: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1、20、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21、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首推潘岳和陆机。
22、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等。
2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创作风格的评价。
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感慨深沉、情调激昂,笔力矫健,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24、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刘宋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25、竟陵八友: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
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名词解释建安文学指的是建安时期出现的诗歌作品,也称“汉魏风骨”。
建安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奠基时期,其标志性人物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建安文学所体现的“慷慨悲凉”的创作风格和以气势为美的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五言诗从民歌中脱胎独立的滥觞,并影响到两晋南北朝诗坛,甚至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的近体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东汉末年,在动乱的局面中,一些名士避难江淮、荆州等地。
他们以诗酒自娱,用慷慨悲凉的笔调,写下了不少气魄雄伟、慷慨激昂的诗篇,形成了所谓“建安风骨”。
后人将这些作品结集,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之后又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建安诗歌》。
建安诗歌包括《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民歌》、陶渊明《归园田居》、曹操《步出夏门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应贞《饮马长城窟行》等。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贞。
他们大都在建安年间( 196-220)活跃于中原文坛。
后因他们七人大都年纪轻轻而死,故称“七子”。
他们虽都未留下正式诗文,但由于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因此被称为“建安七子”。
“七子”之说,始于何时已不可考。
最早提及“七子”的,见于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五引《七修类稿续稿》:“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埸、刘桢也。
”现代学者一般以《三国志》作者陈寿和鲁迅的说法“七子”分别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贞、刘桢。
1、曹操是诗歌理论家、创作者。
他倡导的乐府运动,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对我国诗歌的音节、声律、风格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曹丕是诗歌理论家、创作者。
他以“文章可以载道”为名作《典论·论文》,提出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应该统一”的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反对用虚浮的贵族化妆粉来掩饰内容上的贫乏。
汉魏风骨名词解释
汉魏风骨名词解释
汉魏风骨是汉魏之际的文学风格。
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等特点。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文中又有“仆尝暇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以及“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诸语,可视作是从正反两方面对此语的阐释。
汉魏诗有风骨,早为刘勰、钟嵘论及,但将两者连言,铸成新词,对唐宋以降历代论者具有极大的规范作用。
高中历史史学动态 清代骈文汉魏风骨—浅议王闿运的骈体文素材
清代骈文汉魏风骨——浅议王闿运的骈体文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宽泛的文章体类,形式上的自足性和内容上的兼容性为其突出特征。
一般认为,骈文在汉魏之际已经形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骈文对骈俪、隶事、藻饰和声律等的要求也不同。
以时而论,康雍间李绂就以对仗、句式、音韵等方面的不同,将骈文分为六朝体、唐人体、宋人体三类;光绪间胡念修进一步将骈文分为汉魏体、齐梁体、唐体和宋体四种。
确实,六朝文只有在与唐宋文对举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整体才有其合理意义。
就六朝文本身而论,除了重情、句式较为整齐外,魏晋文与齐梁文的差别较大。
嘉道以来,骈散交融、骈散兼行成为文章领域的时代潮流。
多用四言,句式整齐但不求工整对偶,较少使用四六隔句对,语言精练,风格雅洁的汉魏体(含晋宋)成为骈文的典范。
晚清文学大家王闿运推崇八代文,骈文中汉魏体和齐梁体兼备,但其主要取向是典丽渊雅的汉魏文风。
王闿运注意到汉魏六朝文学的阶段性特征,不是笼统视之,而是分开评价。
论诗,他将汉魏晋宋视为一体,齐梁至隋为一体,前者为五古正宗,后者为律化变体。
论文,其《与杨庄书》中认为自刘宋以后,日加绵密。
至齐梁纯为排比,庾信、徐陵又加以抑扬,声韵弥谐,意趣却更俗。
唐人渐同律赋,宋体更加雕琢,更加接近俳偶。
在他看来,汉魏至宋朝的文章每况愈下。
因此,他主张为文应该从模拟汉魏佳作而不是唐宋八大家入手,循序渐进,然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论文和为文不规避前人,而是大力宣扬模拟,从模拟中自立,这也是王闿运的独特之处。
他强调先取东汉小简,熟谙诸葛亮、曹操手牍;同时学习《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体会汉魏文章的字句用法,达到心口调谐、整齐语句自然喷发的地步。
然后再学大篇之文:先成传记,再作论说;先有绳尺,后始放纵。
这同时需要熟谙周秦浩瀚之文,学其文气与行文往复之法,泯其端倪,融化自然,超越唐宋八大家为文有起伏痕迹的缺点,这样才达到"入古"境界。
但入古不能沉溺于古,而是为了用更好的形式反映个人所处的现实,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更加有个性地表达自我的思想。
重焕生机的“汉魏风骨”
重焕生机的“汉魏风骨”“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初唐时期,陈子昂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到了盛唐,殷璠指出唐诗注重声律与风骨两种创作倾向。
标签:风骨;唐代诗学;兴寄;声律初唐时期,文坛上盛行的是陈隋余风,即那种只求词采华艳而毫无风骨可言的宫体诗。
“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
不同的只是现在词藻来得更细致,声调更流利,整个的外表显得更乖巧,更酥软罢了。
”[1](10)“初唐四杰”以一种与宫廷文人对立面的形象积极面对这种淫靡的诗风,他们敏感的意识到当时的诗歌缺少某种东西,这种缺少的东西正是发端于东汉时期的“汉魏风骨”,即文学“气骨”与“刚健”的风格。
一、“风”发源于儒家诗教,《毛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2](30)“骨”最早见之于《老子》:“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3](67)《老子》第五十五章又云:“骨弱筋柔而握固。
”【3】(269)。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4】(388)由此可见,刘勰论“风”的多与“情”相联系,论“骨”多与“辞”相联系。
当“风”和“骨”结合时,“风骨”这个概念就诞生了。
刘勰认为,最高的美是“风骨”与“文采”的统一和兼备。
他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指出:“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4](388)这就是说,如果辞藻过于富赡,风骨不能飞动,那么文采就会失去光泽,声韵缺乏力量,这样也就不能使读者受到感染。
同时刘勰又指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
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4](389)这就是说,如果文章有风骨存在但是缺少文采,就会像鹰鸷一样其貌不扬,如果文章只有文采而缺少支撑文采的力量,就会像野鸡一样羽毛鲜艳但却不能高飞。
文章应当追求的是文采鲜明,风骨端翔。
古代诗人绰号
古代诗人绰号1、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3、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
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11、诗魔--白居易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6、郑鹧鸪--郑谷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建安风骨简介2.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3.建安风骨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正文(篇1)一、建安风骨简介建安风骨,又称为“汉魏风骨”,是指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诗歌风格。
这个时期的诗歌作品,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建安风骨的主要代表作家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等。
二、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1.思想内容:建安风骨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疾苦以及追求国家统一的愿望。
2.表现手法:建安风骨的诗歌作品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比兴等手法,表现深刻的主题和情感。
3.语言风格:建安风骨的诗歌作品语言简洁、质朴、自然,富有感染力。
三、建安风骨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建安风骨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一直被后世文人所借鉴和模仿。
目录(篇2)1.建安风骨简介2.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3.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正文(篇2)一、建安风骨简介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诗歌风格,因多出现于建安年间而得名。
这种诗歌风格以其刚健质朴、慷慨悲凉、清新明快、语言平易近口语等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王粲、陈琳、刘桢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为主题,抒发对人生短暂、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对家人亲友的思念之情。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曹植的《七步诗》、王粲的《七哀诗》等都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
此外,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刘桢的《赠从弟》等也具有浓郁的建安风骨特色。
三、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建安风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诗经”、“楚辞”等宫廷文学向“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多样化主题方向发展。
魏晋风骨名词解释
魏晋风骨名词解释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自古来,诗便有“言志”之说.所谓的“志”从《尚书》的实际讲应“是指作者的志向抱负”(朱自清《诗言志辩》),也就是一种个性的主张.而在后世的社会实践中,“志”的内涵逐渐开始包含有儒家的道德内涵,而个性化的含义越来越少.西汉初,五言不盛,止于民间,士大夫多视作民间俚曲,不甚重视.后进于乐府,这才渐为吸纳.也正因为如此,乐府诗中包含了许多民歌的气息.其诗,天真率洁,不尚雕琢.辞风上自然古朴,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语言.这对后世的诗歌影响颇大.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众耳能详的莫过于“三曹”父子.关于“三曹”其它文章说的很多,这里不再多说.我只有一点想说明一下.曹氏父子不同于其它建安文人.“三曹”是诗人,但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这种显而易见的主角意识是旁人所不能比的.也正是这种主角意识使他们可以说旁人所不能说,想旁人所不能想.曹操的率直从里到外都透着大气.他的“悲凉”、“古直”(锺嵘语)不是一般文人的感叹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再有,曹植的《白马篇》中的游侠与一般文士的游侠也大不相同,没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感情高迈不凡”(见《汉魏六朝诗鉴赏大辞典》).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至于正始文学,则明显具有文人气的特征,但在表现个性上却与建安一脉相承.至若入晋之后,则渐少爽朗刚健的风骨.。
陈子昂风雅兴寄、汉魏风骨的两首诗
陈子昂,字茂丘,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雅致高远而著称,被誉为“陈子昂风雅兴寄”。
一、《登幽州台歌》1.登幽州台歌远望,夫既飘侣,妾且飘侣。
2.埃彼丹山则无丈夫。
3.彼丹之山则无屋,且为我佳人,契若故徐。
4.契若故徐,送我思往。
5.愿言思往,则长在息忘。
6.长在息忘,无复白色。
7.人扰其中,是游人地。
8.我恶此世,与归为奴。
9.无为奴,阳为我祭。
二、《悯农》1.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2.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3.王孙归不归,山中苦短歌。
4.松颠起学无人传,山水净若逢世间。
5.君看暗声啼君,高音不起兮踣锡而行。
6.我过不进,请看上礼不知来为家。
以上两首诗展示了陈子昂清新脱俗、雅致高远的文学风格。
在《登幽州台歌》中,他以飘逸的笔触描绘了幽州的壮美景色,同时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悯农》则通过描绘山中归途、对大自然的感慨和对王孙归家的期盼,展现了诗人对平民百姓的深切关怀。
这两首诗表现出陈子昂对自然和人民真挚的情感,显示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陈子昂的诗歌还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与关注,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风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在其诗作中,他用深沉、激昂的语言,批判社会黑暗和劝喻人民,表现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陈子昂的诗歌以清新高远的文学风格,深沉激昂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民的深切情感,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与关注。
陈子昂的诗歌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以清新脱俗、雅致高远而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深刻关怀和深切情感。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生活、情感、人性的思考和体验,以及他对社会与时代的反思和呈现。
《陈子昂诗集》中有一首《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远望,夫既飘侣,妾且飘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辨
作者: 王宇红
作者机构: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03
出版物刊名: 贵州社会科学
页码: 72-73页
主题词: 陈子昂;文学研究;左思;陶渊明;鲍照;建安文学;'汉魏风骨';艺术风格
摘要:“汉魏风骨”是指建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艺术风格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在此盛名之下,便有了陈子昂的“晋宋莫传”说法,这就彻底否定了晋宋文学的贡献。
其实,从两晋到南朝宋代,左思、陶渊明、鲍照、谢Tiao等不少文人,都取得了突出的文学成就,因此,“晋宋莫传”之说乃是前人的偏见。
诗词研究:汉魏风骨陈子昂
汉魏风骨陈子昂雅号既体现诗人的风格,也体现诗人在诗坛的地位。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峰。
唐代诗人众多,著名诗人多有雅号,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李贺被称为〃诗鬼〃,贾岛被称为〃诗奴〃,王维被称为〃诗佛〃,贺知章被称为〃诗狂〃等,而初唐诗人陈子昂则被称为〃诗骨〃。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J11省射洪西北)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自幼聪颖、少而任侠、酷爰经史,20岁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刻苦用功,博学多闻,敢于直言,文采洋溢,被人们誉为〃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并称为仙宗十友。
但因其貌不扬遭人轻视,其才学无人所知。
两次参加考试皆名落孙山,直至武则天光宅年(684年)才进士及第。
史书记载,有一次他在街上见有乐工在卖一把胡琴,喊价甚巨,众人无不咂舌。
陈子昂上前毫不犹豫买了下来,说要为大家演奏精妙乐曲,果然引来人们蜂拥围观。
这时,陈子昂高声宣称,我乃蜀人陈子昂,擅长诗赋文章,已达百篇却无人问津,着实令人遗憾。
说罢,他当众将胡琴摔毁,将其诗文分发给众人,为自己做了一次〃广而告之〃,充分展示了陈子昂率直豪放的性格。
是金子终会发光。
因唐高宗李治病逝于洛阳,陈子昂当即发表《大周受命颂》对朝廷大事直抒己见,得到武则天的重视,被授麟台正字,又升迁右拾遗等职。
唐代的右拾遗,相当于谏议大夫,又称谏官,这为陈子昂提供了施展才华抱负的平台。
他屡次上书指陈时政,议论民生,不避权贵,多有独到见解,我想这也是陈子昂被称为政治家的原因,唐代诗人被称为政治家的唯此一人。
垂拱二年(686年)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自幼喜武好侠的陈子昂从军随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北征契丹才旦任军中的管记(即参谋)。
武攸宜骄横自大,容不得不同意见,陈子昂因献策不合被降职贬为军曹。
陈子昂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便忧心忡忡登上蓟北楼,望苍茫大地,〃感叹乐杰、燕昭之事〃,愤慨中写下了《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中一首《燕昭王》写道:〃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汉唐气象”“汉魏风骨”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汉唐气象”“汉魏风骨”我国汉唐时期,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这种局面被称为汉唐气象汉魏风骨风骨是我国古代文论物有的范畴。
风即情志,骨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的结合所形成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
风骨指作品具有充沛感人的思想情感内容和精纯委婉言所表现出的一种劲健清峻、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
汉魏风骨,出自陈子昂《修竹篇序》。
他所推崇的是汉魏时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汉魏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
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它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
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
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唐代:陈子昂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
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译文: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
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龙种生长在南岳衡山,孤傲的翠竹茂盛高耸。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上面是峰岭高峻挺拔,下面有烟雨幽暗朦胧。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夜里听到飞鼠的叫唤,白天乱耳有山泉淙淙。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春日和风正舒缓荡漾,洁白露水已清凉晶莹。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哀厉声响如击钟鸣奏,深密色泽被霜雪滋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称建安风骨,是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曹操父子与建安七子创作的优秀诗歌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特色。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骨本指人的精神风貌,在古代文艺中用来指作品的刚健质朴风格。
中所描绘的“风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就是建安风骨的特色。
建安时代,曹操在众作家中具有代表性,他被钟嵘称“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概括了曹操诗歌沉雄、悲凉的诗风。
章培恒在《三曹集.序》中曾对曹操诗作过深刻概括:“(曹诗)最能打动人的植基于强烈主体意识的高昂或悲凉的感情,那是作为主体的个人在与客体英勇搏斗中的命定败北与悲哀、顽强,而作为它的对手的客体,则不但有社会,更有自然。
”别林斯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从而,艺术的任务不是修改、不是美化生活,而是显示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
”忠实反映汉末动乱和民生疾苦,是曹操诗歌的重要内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这些诗中,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毫不掩饰正视现实,结合大动荡时代的自身经历抒写时事,既有对重大题材的着力描写,也有对日常困苦生活片段的撷取。
诗人忧时悯世,关心国运和民瘼,表现了对乱世不治的忧虑,对动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可以说,这些诗是汉末乱世的一面镜子。
《薤露行》和《蒿里行》均是以末战乱为题材的。
《薤露行》中作者沉痛地追述了汉末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召四方军阀为助,导致董卓作乱京师的事。
“此诗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姿真朴。
一起雄直高大,收悲痛哀远,”(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内容与此相联系的《蒿里行》,从关东群雄兴兵讨董写起,接写各路军阀“军力合不齐”,各争势利,互结兵祸,掀起了新的大规模混战,而实力最强的袁氏兄弟,一个在淮南称帝,一个在淮北刻玺,都企图攫取最高位权位而自相残杀,造成百姓的大量死亡和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最后六句诗概括地写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惨象,苍凉激楚,形象鲜明。
诗人为百姓的死亡而悲伤肠断,流露了诗人人道主义的感情。
这两首诗,以极简约的文字真实地描写了汉末的重大史实,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真史诗史也”(钟惺《古诗归》)。
曹操的这类诗,流风所及,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笔下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抒写。
曹植的创作风格,钟嵘《诗品》这样评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曹丕:“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元好问《论诗绝句》:“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晋王敦酒后辄咏曹操《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边尽缺。
见《晋书.王敦传》。
后因用"缺壶歌"为发抒壮怀之典实)。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陈子昂倡风骨,就是要恢复和发扬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是为了反对晋宋梁齐的诗歌“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倾向。
他以东方左史虬的《咏孤桐篇》作为具有汉魏风骨的代表作,提倡“风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