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感遇诗》对左思《咏史诗》的接受
感遇其二陈子昂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 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 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 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 “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 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 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 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 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 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 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 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旧唐书·陈子昂传》说,子昂“善属文,初为《感遇》 诗三十首,京兆司功王適见而惊曰,此子必为天下文宗矣。 由是知名,举进士。”《新唐书》所记也差不多。这样说, 《感遇》诗是陈子昂举进士以前的作品了。但三十八首诗中, 所暗指的有许多是武则天执政时的事,第二十九首起句云: “丁亥岁云暮”,全诗是为“荷戟争羌城”而作,这分明是 武后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的事,可知史传所述有误。作 《诗比兴笺》的陈沆以为陈子昂屡次触犯武氏,深恐得罪, 告退归隐。其中有几首诗是归隐后所作。我们可以假定, 《感遇》诗非一时一地所作,随遇兴感,陆续写成,大多数 在武则天酷政猖狂的几年间。至于成进士以前,或归隐以后, 可能也有几首,则为少数。
感 遇
小组:5-203
岁 华 尽 摇 落 , 芳 意 竟 何 成 ?
迟 迟 白 日 晚 , 袅 袅 秋 风 生 。
幽 独 空 林 色 , 朱 蕤 冒 紫 茎 。
兰 若 生 春 夏 , 芊 蔚 何 青 青 !
感 遇 ( 其 二 ) 陈 子 昂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 是个富家子弟,但能刻苦读书。高宗开耀二年(公 元六八二年)进士及第。高宗崩于洛阳,他上书请 在洛阳建高宗陵墓。武则天召见,有所咨询,很 欣赏他的对答,拜麟台正字。武则天将发兵讨伐 西羌,他又上书谏止,历官至右拾遗。武攸宜统 军北伐契丹,以陈子昂为记室,主撰军中一切文 件。屡有建议,武攸宜不能用。圣历初,以父老 辞官归。父殁后,县令段简以其家豪富,罗织入 罪,逮捕狱中,忧忿而死,年四十三。 关于陈子昂的生平,两《唐书》本传所记, 大略如此。说他是被县令关入狱中,忧忿而死, 这是根据当时官方文件,其实他是被县令段简杀 害的。段简也不是为了垂涎他的财产,而是由于 一个政治阴谋。这件事,大约当时人人知道,但 是没有文献纪录。过了一百多年,才由诗人沈亚 之透露出来。沈亚之在《上郑使君书》中说: “武三思疑子昂排摈,阴令桑梓之宰拉辱之,死 于不命。”这是他真正的死因。大约陈子昂在政 治上、言论上触犯了武三思,使武三思恨得非杀 他不可。
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与发展
陈子昂《感遇》诗的继承与发展摘要:《感遇》诗是陈子昂的重要作品,学界普遍认为《感遇》诗由阮籍的《咏怀》诗继承而来,但《感遇》诗题材多样,思想丰富,在创作中,诗人不仅继承了《咏怀》诗以兴寄托喻的方法来表达对人生世事的哲学感喟,而且继承了曹植的以物喻己来表达失意情感和左思的借咏史、用典来批判社会现实的创作特点。
此外,《感遇》诗的创作有它的独特之处,在诗中,诗人揭露了战争造成人民苦难的根源,借史表现对国家时事的关切,通过探究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来抒发感慨。
总之,《感遇》诗的创作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它是诗人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创新的作品。
关键词:陈子昂《感遇》诗托物喻意家国情怀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enZi-ang´s Poems GanyuRen Lixia(Liberal Arts of College of He Xi University Gansu Zhangye 734000)Abstract: Ganyu poems are important works of Chen Zi\'ang. There is generally belived that Ganyu poems are inherited from Ruan Ji´s Yong-huai poems in academia. But the former contain varied themes and are rich in thoughts. In the creation, the poets inherited not only Yong-huai poem expresses the philosophical feelings of life and life with the means of sending and receiving wisdom. It also inherited CaoZhi´s implying his frustrated feelings by some objects and ZuoSi´s satirizing social reality by allusion. In addition, the creation of Ganyu poems has its uniqueness. In poetry, the poet exposed the root of people´s suffering caused by the war; expressed his concern to current affairs throung the history ; and presented his emotion by the working of the universe. .In short, Ganyu poems reta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but they are some new works based on inheritance.Key words:Chen zi\'s; Ganyu poems; Implying meaning by obejects; Emotion of family-country.初唐为唐诗的繁荣作了积极地探索,它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方面都为唐诗的兴盛创造了必要条件,尤其是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和创作更是影响了后来唐诗的创造。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陈子昂的《感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早已走出诗歌界,成为一部现实主义思想家的杰作。
这本著作反映了陈子昂象征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感遇》是陈子昂最伟大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实践的思索和反思,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想形态。
陈子昂不仅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文学中,使它们更加深入,更易于接受。
陈子昂的《感遇》融合了悲观的看法和乐观的情感,表达了社会中的不同政治思想,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正,将自己的批判性思想灌注进文学创作之中。
陈子昂在《感遇》中提出的实用主义思想是:思想的基础是社会现实,而思想的价值在于它是否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发展。
他坚持以实际出发,以社会实践为根据,把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这有助于改造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
陈子昂在《感遇》中提出的象征主义思想是:文学创作是对实际的镜像,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表达思想,更在于利用语言的可能性、提出精神的建议和赋予人类价值的信仰。
因此,文学应从现实出发,并以此来展示实际中未被表达出来的思想,以及实践中未显示出来的真实状况。
陈子昂的《感遇》内涵丰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它影响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方式和内容,促进了未来中国文学思想的发展,并且改变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思想派别。
总之,陈子昂的《感遇》反映了他的象征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以象征主义为根据,把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相结合,以达到改造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目的,使他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浅谈陈子昂《感遇诗》的思想内容
浅谈陈子昂《感遇诗》的思想内容摘要陈子昂的主要作品是三十八首《感遇诗》,本篇论文主要目的是浅析诗的思想内容。
从诗人本身的生平、性格特点及政见入手,深入到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来举例浅析。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了解与研究,能够更好的描述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诗中有一部分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突破了以往边塞诗的传统风气,即在诗中歌颂了士兵们爱国精神的同时,又谴责了武后不赏边功。
除了边塞诗外还有其他内容的诗歌,思想内容里指出了武则天时期的多种弊病,也塑造了诗人自己的正面形象。
且《感遇诗》为唐诗开辟了一条讽喻现实的道路,对封建统治者各种不得民心的措施进行口诛笔伐。
关键词陈子昂《感遇诗》思想内容前言作为诗国骄子的陈子昂,其《感遇诗》三十八首可以说是贯穿他一生的作品,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的人。
他希望能够积极入仕,因而《感遇诗》就有他入仕前心志的描写与壮志的表白,也有入仕初的见闻与感受。
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分析《感遇诗》的艺术手法和诗的传承流变,而本文是在借鉴学者们的写作方法的同时寻求更多的素材来证明本文的论点,最后呈现出《感遇诗》大致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陈子昂以自身的实践和理论,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和高亢的激情,谱写出超越前人、影响后人的感遇诗作。
一、作者陈子昂的介绍(一)出生背景及其生平陈子昂(公元659-700),字伯玉,仔州射洪县人(今四川射洪县)。
出生于庶族地主。
年轻时豪放任侠,十八岁时折节读书。
二十四岁中进士。
二十六岁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
二十八岁从军,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
三十一岁迁右卫胄曹参军。
三十三岁以继母忧解官返里。
三十六岁陷冤狱,翌年狱解。
三十八岁从武攸宜征契丹。
四十岁辞官归隐。
久视元年(700),因武三思阴嘱县令段简罗织诬陷,再度下狱,忧愤而卒,享年四十二岁。
(二)陈子昂的性格特点及政治主见陈子昂是诗国的骄子,又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的人。
他“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经,立观丘坟,旁览代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1](《谏政理书》;同时,他更密切地关注现实的政治、经济和边防问题。
读《感遇》,惜陈子昂悲怜人生
读《感遇》,惜陈子昂悲怜人生摘要:《感遇》诗,乃陈子昂感奋之作,是时代之产物。
这组诗的内容主要抒写诗人平生遭遇及因之触发的感想,诗意尽削浮靡,一振古雅风骨,在唐朝初年自是振聋发聩,首开先河。
这里,试读陈子昂《感遇》,探及其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对一个时代的影响,感悟作者的悲怜人生。
关键词:诗歌;风骨;悲怜;人生一初唐前期,诗坛盛行齐梁绮丽柔靡的诗风,诗歌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出新的气息。
“初唐四杰”不遗余力地摆脱齐梁形式主义诗风的影响,虽有成效,却未能完全冲破那牢固的藩篱。
唯有陈子昂扛起了革新的大旗,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观:提倡“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一味追求形式与技巧、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的齐梁诗风。
他写《感遇》诗,便是用来体现自己这种文学主张的。
最后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创健康发展之路。
这些《感遇》诗风格质朴雄健,曲笔揭露时弊、厌恶现实、忧谗畏讥,敢于揭露朝政与社会弊病,体恤民生疾苦,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大胆讽喻朝政,落地铿锵。
刚直的性格,激进的作风,也给他悲怜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其《感遇》组诗是本人经历和生活的体现。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第十九首)主要采用夸饰、反诘法,斥责了劳民伤财、愚弄百姓的所作所为。
“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第二十六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生活。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
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第二十七首)与“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第二十八首),借楚襄王骄奢淫逸,不图国事,致使权丧国亡的史实,讽喻统治者:吸取教训,莫迷于声色而误国。
在第十六首《圣人去已久》里,诗人慨叹以天下为公的圣人早已逝去,识用贤士的燕昭王和功成隐退的鲁仲连也无影无踪,不复再见了,曲折而深刻地批判了武则天暴戾、奸佞得势、酷吏逞凶、世人争权夺利的丑恶现实。
陈子昂感遇诗的主要内容
陈子昂感遇诗的主要内容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感遇·其一》是一首写景抒怀
的诗篇,表现了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的感慨和情感体验。
这首诗的
主要内容可以分为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诗人的感受两个方面。
首先,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诗人通过描绘春风、春水、春
草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通过对春风和明月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
春天的向往和期盼。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之情。
其次,诗中表现了诗人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诗人通过对春天景
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感慨。
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
使金樽空对月”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借助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
的期盼,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陈子昂的《感遇·其一》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和
对自己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情感体验,
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陈子昂的《感遇》是中国近代文学大师陈子昂创作的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文艺著作,他在文章中把英雄式复仇精神与唯物主义思想融合在一起,为后来的文艺美学指明了发展方向。
《感遇》中最为突出的思想是英雄式复仇。
文章开头就以“敝有仇,必报仇”的叙述,把一种强烈的复仇欲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陈子昂笔下的人物,不管是复仇者许渊冲,还是背叛者李宗仁,都深陷在复仇之中,以复仇为生,竭尽全力要向仇敌报复。
许渊冲在文章中表达出极度的仇恨,他说道:“岂无仇,敝有仇!报仇本义、正气宁行,何所怯于?”他的复仇心态坚定,他把他所要报仇的勇猛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感遇》也融入了唯物主义思想,作者在文中阐述“灵魂的力量”,认为人的历史活动是由物质性的条件所决定的,贯穿全篇的是许渊冲在历史环境下的精神搏斗。
他在苦难中继续生存,却仍然坚持英雄式复仇,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他不灭,便当绝汝族”,他把复仇作为一种生存的智慧来理解,这是一种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复仇,也是对英雄式复仇的超越与发展。
在思想层面,《感遇》以英雄式复仇为主线,将英雄主义与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把英雄式复仇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来体现,这深刻地表达了陈子昂所提出的“感情史”这一理论观点。
他主张,历史发展是以大众情感为基础,是以几千万个个体的感情之和形成的。
在《感遇》一文中,许渊冲在复仇中克服了苦难,他认为只有复仇才能拯救他的族类,他的复仇活动也象征着反抗压迫,甚至是英雄性的奋斗,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文艺创作,为文艺美学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总之,《感遇》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艺著作,融合了英雄式复仇精神与唯物主义思想,指明了后来文艺美学的发展方向。
陈子昂的《感遇》影响深远,其中提出的“感情史”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也为中国文艺独立思想作了重要贡献。
论陈子昂《感遇》诗的复古主张
论陈子昂《感遇》诗的复古主张
复古主张在历史上备受赞誉,不仅在人们行为准则上深刻反思,更有唐诗宋词
的慢歌,它凝聚了各个时代人们的文化情怀。
伴随历史的走向,复古主张在历史学家的研究中被更好的仰望,令人叹服。
其中,《感遇》诗,出自陈子昂之手,极具历史意义,其中就包含着陈子昂对
古代清新诗句的致敬,代表着其复古主张的明显标示。
诗中,陈子昂仿佛把当年那曾经发生的历史灵感都融入到诗中,以“含英蕙兰,种烟草翠”之类描写古代生活,以“萧萧几夜月,弱风篁雨声”,让读者想起了古典文学中的风声雨声,情绪激昂。
此外,还有“云淡风轻”,一般认为,陈子昂在这里打就对着一轮明月而歌,将夜晚的清凉情怀贴到诗歌中,超越时空,乘着月光乘舟,把古代生活的文化精髓展现给读者,让后世都可以感受传承中历史文明的奇妙,重拾古典文化的美。
在陈子昂的《感遇》诗中,复古主张体现的淋漓尽致,不仅体现出当时人们的
情怀,也成功的传达了复古主张崇尚古代文化,古朴自然的理念。
它以一种永恒的古韵,将古朴和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这篇诗具有很强的古韵色彩。
它的表达方式,将连续不断的历史旅程一一现出,形象而生动,使人能够感受到古典文学的思想之美,也使人深刻地反思这一道文艺古典精神。
总之,《感遇》诗对复古主张的介绍颇为明确,潜移默化中,召唤着人们来感
受那一派非凡之美,它也传承着古代文明深厚的文化力量,令古今中外都感受到历史精神的生动性,使其得以继续在坚实的历史底蕴中进行愉悦的演变。
可见,复古主张仍有其不可抹灭的价值。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
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
②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
③芊蔚,草木茂盛。
④朱蕤,红色的花。
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⑤冒,覆盖。
【翻译】:
兰草和杜若在春夏之间长出,多么茂密又多么繁盛。
在空寂的山林中幽静独处空有丽色,红色的花朵覆盖着紫色的枝茎。
春天白昼渐渐长天黑得晚,秋季刮来寒风微微拂动。
一年盛开的花朵都被吹落,美好的心意竞怎样实现!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
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
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
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
“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
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
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陈子昂( 661— 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学纵横之术,又喜击剑为任侠,名闻京师。
后解释“子昂”二字,意思是要昂首前行,不可有所屈。
事见《唐故右拾遗内供奉班德音》、《陈伯玉文集序》。
陈子昂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进步政治思想与复古理论,在当时较有代表性,他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作为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对于抨击门阀制度和武后的骄奢淫逸,讽刺藩镇割据,都是积极的,他主张兴寄、反对齐梁浮艳诗风,提倡刚健清新的诗歌风格,为初唐诗歌发展方向的转变起了重大作用。
本文试从作者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两方面来简述《感遇》诗的思想内容。
陈子昂是一个政治上主张革新的进步文人。
作为一位立身朝野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冲破封建统治阶级长期[gPARAGRAPH3]构下形成的保守僵化的诗坛格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具有强烈的进步精神。
《感遇》是一组具有鲜明特色的政治抒情诗,共十二首。
每首四句,一韵到底,多数是排比句式,它们写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典型生活事件,或是亲眼目睹的自然景象。
但是,这些诗篇的思想内容,已不再像李白、杜甫的同类诗那样倾注着作者的某种感慨或抱负,而是借助写景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
因此,读者可以看出,这些诗大都采用象征手法,即通过形象描绘和生动叙述,表现高尚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其次,这些诗还深刻地揭示了武则天的暴虐专权,残害忠良,打击异己,称赞汉高祖刘邦的英明神武,对李唐宗室的陷害,批评佞臣张说、桓彦范对唐室江山的窃据和李隆基的昏庸腐朽,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歌,无疑也会使读者产生共鸣。
这是陈子昂反对“宫体”诗和齐梁轻靡诗风的重要表现。
《感遇》中《燕昭王》、《登幽州台歌》等篇,可以说就是代表作品,尤其是后者。
诗人借燕昭王求贤若渴,得贤人乐毅之助复兴燕国,并封乐毅于万户侯的故事,称颂了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膑、改革家邹忌和富有远见卓识的名相晏婴,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广阔胸襟。
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赏析
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赏析《感遇诗三十八首》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
这三十八首诗借咏物叙事抒写作者的种种感怀,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抨击了武周王朝的腐败统治,同情广大人民的苦难,抒发自己身逢乱世、忧谗畏讥的恐惧不安和壮志难酬、理想幻灭的愤懑忧伤,以及向往隐逸、远祸全身的愿望。
许多诗篇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极富现实意义。
组诗内容充实,形式质朴,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屈赋的比兴手法,一扫六朝浮靡习气,是作者自觉摒弃华丽辞藻,实践其诗歌革新理想的成功范例。
感遇诗三十八首作品原文其一微月生西海1,幽阳始代升2。
圆光正东满3,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其二兰若生春夏4,芊蔚何青青5。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6。
迟迟白日晚7,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8,芳意竟何成。
其三苍苍丁零塞9,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10,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11。
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12。
骨肉且相薄13,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14。
孤兽犹不忍15,况以奉君终16。
其五市人矜巧智17,于道若童蒙。
倾夺相夸侈18,不知身所终。
曷见玄真子19,观世玉壶中。
窅然遗天地20,乘化入无穷。
其六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21,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22,谁能测沈冥23。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其七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24。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25。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26。
其八吾观昆仑化27,日月沦洞冥。
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
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28。
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其九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
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29。
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
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
感遇诗的原文注释和赏析
感遇诗的原文注释和赏析感遇诗十九首的原文注释和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感遇诗十九首的原文注释和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感遇(其十九)》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感遇(其十九)》注释:⑴陈子昂共写有《感遇》诗三十八首,此篇是其第十九。
⑵圣人:指贤君。
⑶忧:忧患。
济:接济。
元元:百姓。
⑷黄屋:车名,古帝王所乘,车盖用黄缯作里子。
⑸瑶台:用玉石装饰的台子。
《淮南子·本经训》:“晚世之时,帝有桀、纣,为琁室、瑶台。
”安可论:更不必说。
⑹西方化:指佛教的教化。
⑺弥:更。
敦:敦厚,淳厚。
⑻穷:穷尽,耗尽。
⑼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
⑽夸愚:指如此劳民伤财以夸耀的行为实际上很愚蠢。
适:只。
累:即“物累”,佛道二家视不能超然物外的行为为“物累”。
《感遇(其十九)》赏析:原文: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作者简介: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诗词赏析:武则天当政时期,搜刮民财,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佛寺。
《感遇》陈子昂唐诗鉴赏
《感遇》陈子昂唐诗鉴赏《感遇》陈子昂唐诗鉴赏感遇(其三)陈子昂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陈子昂诗鉴赏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春,金微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都督仆固始叛乱,南下烧杀掳掠,边境受到很大危胁。
同年四月,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率领的北征军,在疆场战斗了三个月。
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征中所作。
从首句的“苍苍丁零塞”可知,它作于其年五月唐军进驻同城(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废墟)之后不久。
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
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今古”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
对于近处的“亭堠”(戍边的城堡),诗人在用“何摧兀”(多么险峻)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的惨死沙场,暴尸旷野。
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
在《感遇》(三十七)中诗人曾经明确写道:“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
”在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书的《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也曾指出,边防惨败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主将不选,士卒不练”,轻率出兵。
由此可知,本篇慨叹士卒丧生,亭堠虚设,旨在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
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的黄昏景色: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
这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
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
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
陈子昂《感遇》主题思想
陈子昂《感遇》主题思想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感遇》属于离骚诗,主要抒发出诗人宁静而沉思的心境。
诗歌中把怀旧的思情和回忆得到了写满,也体现出其对家乡的想念。
分析诗歌内容,其主题思想主要表达的是追忆故乡的思乡情怀。
整首诗歌以抒发诗人思乡之情为前提,灌输让读者能够感到深藏其中的怅然情感与意境。
诗中以柔和的调调来表达,让人心情慢慢融入波澜,回溯在浪漫的风景里,回到故乡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把思乡之情表现地很准确,让人在情感上能够感受到一种深沉,宁静而怅然的心境。
诗中“萧萧两岸柳,轻拢慢捻词”,这里使用“萧萧”来描绘出故乡的光景,表达出一种恬静的夜晚的形象,而“柳”的存在使人联想到康桥情怀,诠释出诗人夜晚默寤思念故乡的情景。
“拢”“捻”在此表现出,诗人有似把离乡之苦捻在远方,无处发泄,只有静静地回想起故乡,来解答内心无尽的怀思和思念。
诗歌的结尾也是一种弥漫的萧疏的意境:“梦回山林隐,去也无踪迹。
”放眼到望,屋舍渐行渐远,剩下的只有对离乡之苦的牵挂和思念,故乡的梦廊让我们的思念也照进许多的隐秘的地域,而无踪迹的归宿被安置得在远方,让诗人只有让自己无奈安慰,道出“去也无踪迹”这样的结尾。
从整首诗来看,主题思想主要在于追忆故乡的思乡情怀,表达出深沉宁静而抑郁的心境。
也让人们感受到深刻的文学语言与感情细腻的思念中的苦恋的意境,这种思念也是非常深厚的,携带着哀怨的心情沉浸在灵魂的深渊之中,要看到更加深刻的心灵,更加心慈的景色,需要在这萧疏中仰望去追忆和归宿,去回忆我们曾经追逐的梦,去让期待的离乡归与这柔和的夜中交汇,这样的诗歌能让人从不同方面了解故乡,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思乡之情深深地藏入心底,去感受历久弥。
谈《感遇》与《咏怀》诗
谈《感遇》与《咏怀》诗陈子昂与阮籍在人生际遇上有相似之处,其《感遇》与阮籍的《咏怀》在表达方式和思想情感方面也有类似之处。
由于各自生活的时代和思想不同,两人的诗歌又有一些差异。
和阮籍相比,陈诗情感指向更加明确,情感表达更为直接。
陈子昂阮籍咏怀诗子昂感遇之作,历代论者多以之比于阮嗣宗咏怀诗。
唐大历年间的赵儋在为陈子昂撰写的《旌德碑》小字注中,便说“道不可合,运不可谐。
遂放言于《感遇》,亦阮公之《咏怀》”。
其后之僧皎然,更明确地指出“子昂感遇三十首,出自阮公咏怀”。
明时胡应麟也说“四杰,梁、陈也;子昂,阮也”。
陈子昂自己也曾有“怅尔咏怀,曾无阮籍之思”。
因而,阮陈的渊源关系自是不言而喻。
陈诗学阮,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和哲学思想有相似性。
陈子昂生活于武后当政时期,政局混乱恐怖,斗争激烈。
这与魏晋易代之时,臣僚名士动辄得咎,少有全者,多有忧生之嗟的境况是相类的。
二人皆不得志,受道家思想影响,内心忧苦,又不免有怨时伤世之感和消极求仙的颓靡情绪。
因而,在用词上,在思想情绪上,阮陈二人皆有许多相似之处。
籍“本有济世志”,史载他“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语,其感情与阮籍之叹何其相似。
但陈阮二人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陈子昂生活的大唐王朝,自非魏晋时代可比,因而,唐人特有的张扬与自信是魏晋时人所难以比拟的。
在魏晋易代之时,统治者内部斗争比较严格地划分为两派,一是与司马氏合作者,一是不与司马氏合作者。
在司马氏一手遮天之时,不与合作,自然难以免祸;与其合作,又无异助纣为虐。
而司马氏又要逼使士人明确态度。
于是,嵇康最终因不合作而丧失性命,七贤之中,大多转变态度而附司马。
因此,在阮籍的时代,难以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既不愿依附司马氏,又要保全性命的阮籍,就必然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进退失据,上下无依。
在哲学思想上,阮籍是把名教与自然严格对立起来的,在《达庄论》中,他主张崇尚自然,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是由自然而生。
感遇 陈子昂 阅读答案及赏析
感遇陈子昂阅读答案及赏析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①陈子昂(公元661 702)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
②兰若:均为香草名。
③芊蔚:叶茂盛状。
1.整体感知这首,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4分)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
(4分)【答案】1.这首诗描写空绝春夏之间的兰若在秋风起时便枯萎调零的命运(2分),借以抒发自己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年华流逝而芳意无成的苦闷(2分)。
2.托物言志(2分)。
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后四句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2分)。
或答比兴(2分)。
前四句着力赞美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兰若凋零写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2分)。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与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从表面的内容和实质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结合作答。
本诗情交融,貌似写景,实则抒情。
诗歌前半写在春夏的茂盛、灿烂,后半写秋风起时的枯萎凋零。
诗人以兰若自喻,兰若的命运即诗人自己的命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诗表达技巧。
先答是什么表现手法,然后作分析。
本诗托物抒情,以物喻人。
个人感觉托物言志不够准确。
另外,比兴手法也可以作为主要表现手法回答,前四句盛赞兰若幽独空林色,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赏析】详见:其二兰若生春夏|陈子昂。
.举例说明陈子昂感遇诗的特点。
陈子昂的《感遇诗》是一首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长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抒发感叹之情:《感遇诗》以感慨世事变迁、人生无常为主题,通过诗人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慨。
诗中以诗人自身的亲身经历,借古喻今,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2. 哲理思考与人生观:诗中融入了一些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人通过描绘生死离别、昔日荣华与今日贫困等情境,反思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俗的虚幻,展示了对人生真谛的思索。
3. 感情真挚而深沉:陈子昂的《感遇诗》流露出深切的感情,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中透露出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生活困境的忧虑,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感叹。
4. 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感遇诗》运用了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境。
诗句之间的韵律和节奏感流畅,使整首诗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
综上所述,陈子昂的《感遇诗》以感慨世事变迁、人生无常为主题,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人生的思考。
诗中运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展示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和独特的思想观点。
陈子昂感遇的主要内容
陈子昂感遇的主要内容
《陈子昂感遇》是清代诗人陈子昂的名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非常著名的一部作品,至今仍广受读者喜爱。
“陈子昂感遇”描述了一个年轻的诗人与自然的细微而深远的联系。
作品的主题是关于“浩然正气”,它是诗人和大自然之间的感情与互动。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的诗人体验大自然的美,抒发出对自然的严谨、敬畏和爱护之情。
陈子昂感遇中,陈子昂表达了他自己对大自然的看法,他说,“大自然,谁不敬重你?你是有大能者祝福的地方,你更是有英雄豪杰闻名的地方。
”陈子昂把大自然诠释为有着道德意义的地方,而人们也应该以敬畏的态度对待大自然。
在诗中,他还提到了他对“正气”的看法,他认为“正气”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应该被人们以谦卑的态度来接纳而不是被任意滥用。
陈子昂感遇还以“大清宫城”作为背景,营造出一个美丽的诗句,赋予了这首古典的壮丽感。
诗中描述了宫城的壮丽景象,陈子昂写道:“宫殿宏丽,猷重者倏来,丽绮几许,动人心恻。
”用这些精彩的绝句,陈子昂把宫城的辉煌和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引发读者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感悟。
“陈子昂感遇”写出了陈子昂与自然交融的情绪,也体现出诗人所追求的正气,且受到中国古代领袖的尊重,可以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
这首诗作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严谨态度,这种态度可以激发人们尊重自然,品味大自然的美,并通过自然得到
心灵的愉悦。
总之,《陈子昂感遇》是一部非常精彩的诗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把陈子昂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以及他追求正气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作既能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又能带给读者深刻的意义。
论陈子昂《感遇》诗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与革新
论陈子昂《感遇》诗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与革新
陈子昂的《感遇》诗与阮籍的《咏怀》诗同属于唐代“乐府”诗的篇目,虽然在形式上都是五言绝句,但在内涵上有所不同。
阮籍的《咏怀》诗着重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而陈子昂的《感遇》诗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在题材上,阮籍的《咏怀》诗主要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怀和对时局的不满。
他在诗中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来描绘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时代的不满,认为“吾固知不可活,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陈子昂的《感遇》诗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他在诗中借助“秋风诗句入高唐,咏怀古迹动京邦”的描绘,抨击了当时社会上崇尚功利、不重文化的风气,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化的珍视和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在表现手法上,阮籍的《咏怀》诗采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进行了形象化的描绘。
而陈子昂的《感遇》诗则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直接描写,表现出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
总的来说,陈子昂的《感遇》诗对阮籍《咏怀》诗进行了继承和革新,他在保留唐代“乐府”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历史文化的珍视,体现了唐代文化艺术的高度成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