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实践研究报告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实践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引言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职业学校一般培养中级职业技能和管理人才,而高等职业学校则培养高级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人才。
然而,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断层,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后往往难以顺利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打破中高职教育壁垒,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和贯通为目标,从招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得学生能够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后顺利进入高等职业学校深造,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1.招生方式变革。
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方式不同,导致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后很难进入高等职业学校深造。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采取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与专业相符的能力,并增加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提高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机会。
2.课程设置调整。
为了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需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通过增设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教学和项目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实施实践项目、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实践案例以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为例,介绍其实践情况。
该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项目,实行“3+2”培养方案,即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三年后,可以选择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两年。
在招生方面,该市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组织招生考试,对考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考察,提高了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准入率。
课题——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结题报告
课题——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结题报告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结题报告一、背景介绍初中到高中的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绩。
从广义上来讲,针对不同的地方制定的教学大纲,单列出的各种数学知识的要求和技能也逐渐提高;从狭义上来讲,教学中随着数学知识的逐渐发展,更多的小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分析论证能力也需要在初高中不同阶段引入、固化。
因此,对于数学课程升学衔接的研究变得尤其重要。
二、研究主要内容本研究旨在研究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以期找出衔接问题的准确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针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整合地分析了初中数学知识内容与高中数学知识内容。
深入分析了初高中数学学习对象及其特点,分析学生初高中学习状态及其变化;其次,开展调查、访谈,联系教研室,系统梳理研究调研情况;此外,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得出有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模式,总结发现有的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从而明确研究的主题思路,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三、研究结果1、研究结果一:通过分析和讨论,归纳得出,初中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中求全”的方法来促进衔接,即充分利用中学老师对中小学立异思维、分析论证能力和其他数学技巧的熏陶到学生兴趣中,明确数学知识技能的复和与发展过程,把握学生背景知识的衔接,确保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并积极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正确的数学思维。
2、研究结果二: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数学衔接:首先,构建重难结合、数据感知和发散思维各自独立的教学体系,掌握不同学生学习步调;其次,结合数学变化中的挑战,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规律;再次,重新构建数学学习的一般性模型,提升学生数学分析技巧;另外,精心设计数学衔接实践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态度及能力。
四、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要有效提升数学衔接,必须认真解决初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衔接问题,把知识和技能熏陶到学生兴趣中,在科学合理地设计衔接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数学积极性及技能的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确保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经验交流)
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经验交流)新教材将融进近代、现代数学内容, 精简整合传统高中数学内容, 与现行教材相比, 教学内容将增多, 教材明显变厚, 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 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 而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还将比现在减少。
如何研究新教材, 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 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 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 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 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 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原则精神, 将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这使市教研室数学组主持的泰安市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研究”变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数学有轨尝试目标教学实验与研究, 该课题是“九五”规划教科研重点课题。
课题实验的特色是指导学生进行有轨尝试学习, 即在编印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实验提纲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有步骤、有轨道地尝试学习和目标形成训练,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水平。
有轨尝试学习的设计, 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原理, 有针对性地创设条件, 促使学生的尝试学习顺利进行, 实现学生主动的、生动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有轨尝试学习是在教师的主导下, 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 让学生有轨道、广泛主动地参与学习, 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发展个性。
实施有轨尝试学习,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这里“有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尝试学习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的操作学习材料、有效的练习反馈材料、规范的目标形成训练、及时的小组议论和教师的精讲点拨, 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尝试学习可分为自学启导式、探求发现式、类比迁移式等主要形式。
总之, 有轨尝试学习可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一、实施有轨尝试学习的有利因素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分析, 实施有轨尝试学习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 注意力更加集中, 自觉性更强, 他们善于阅读分析, 乐于自行钻研。
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结题报告
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结题报告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结题报告简介本文档旨在总结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提供一个结论报告。
背景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是指将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与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有机地衔接起来。
这对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学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学生在初高中转换时遇到了教学内容和难度上的差异,导致学业困难和研究动力下降。
因此,加强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重要性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顺利过渡: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能够帮助学生更顺利地过渡到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适应高中教学的要求和难度。
2. 培养兴趣:通过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研究动力,为将来深入研究生物学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策略为了有效进行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温故知新: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及时回顾和强化初中所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充基础。
2. 探究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展示生物实物、图片和视频,增加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4.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与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研究和实践活动,扩展学生的生物知识面,提高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论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对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学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保持研究的连续性。
我们应重视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实现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目标,教师们应持续关注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研究需要和发展要求。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积极支持和配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资源,共同促进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有效实施。
> 注意:本报告为结题报告,仅总结了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具体的教学方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制定和实施。
涉农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结题报告
《涉农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研究报告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1、问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在当前“农民市民化”和“土地城市化”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技能型的人力资源支撑,满足并服务于区域产业需求成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改革发展的逻辑起点。
改革开放30年来,涉农专业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主干专业之一,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农村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对于新型农民的要求日趋迫切,对于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生产技术的提高有了更深的要求,特别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等技术推广,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教学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农业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要求。
这样涉农专业的教育中职向高职的衔接自然而然形成并发展。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已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进行科学有效衔接,也必将成为推进中、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各省级政府都积极地不断推出了各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已经形成了“3+1”模式、综合高中模式、“3+2或3+3”模式等。
虽然全国各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还没有形成总体的理想的目标模式,在中高职衔接问题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两种教育发展的问题。
“中职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中职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在新的形势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是适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这一政策,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XX市中等职校在党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抓住国家重视中职教育的大好机遇,克难奋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扭转了职业教育严重滑坡的局面,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保障机制方面还很薄弱,亟待研究和解决。
202X年秋,XX州教所(现教科院)申报了湖北省“十三五”职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研究的目标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保障机制,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保障机制有效形成”,研究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水平与评价体系;学分制(弹性学制)教学管理;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校本课程与校本教研;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实训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八个方面。
我校结合目前的迫切需求,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向州课题组申报了二级子课题“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并于202X年12月得到立项批准,拟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监控与评价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最突出的体现是专业设置,因为职业技术学校正是通过设置专业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某方面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的,并因之与社会分工的职业岗位相对应,满足不同职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
初高中数学衔接结题报告
初高中数学衔接结题报告篇一:初高中数学衔接研究报告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报告平舆县第一高级中学“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执笔人:韩雨濛摘要:国家教委在八十年代对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和内容的调整,较大地降低了有关知识的要求,造成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较为严重的脱节。
从高一数学老师的现状看:各校大部分是教学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有学历,有热情,但对高一数学教材不熟悉,对初中数学教材知之更少,他们急需要有一个学习、了解初高中数学数学教材的衔接与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以便于更好的组织教学,使学生更快适应高中、一、问题的提出1.学生升入高中学习之后,无论选择理科或者文科的学习,数学课程都是必须继续学习的课程之一。
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上有很强的延续性,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高中数学是建立在初中数学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方法上,均密切相关。
因此,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高中刚开始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是高中数学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2.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主要从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要求,试图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3.近年来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这一宏观课题,在很多地方被人们提及,一些教育科研部门也作过尝试,试图寻找其间的规律与共性,但大多是从教学内容上进行简单地分类研究,也没有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
因为这一课题将直接影响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有进行全面研究的重要价值。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1.找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相关关键点,从而为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有用的建议,为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进行有效地定位。
2.从教学内容、数学思想方法上,理顺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高中初期阶段强化初高中衔接点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SGH10345课题名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结题报告目录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八、附件1、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教学课程设置调整与改革方案;2、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3、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4、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计算机基础课程调整方案;5、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语文课程调整方案;6、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技术物理课程调整方案;7、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实用英语课程调整方案;8、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数学课程调整方案;9、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调整方案;10、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体育课程调整方案;11、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园林工程课程调整方案;12、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园林美术课程调整方案;13、基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五年制《语文》课校本教材编写方案和基本框架;14、相关论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结题报告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科学、有效地衔接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上,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还存在很多滞约因素,不利于中高职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课题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为切入点,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进行浅尝的研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有效衔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2010年7月29日,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初 高 中 英 语 教 学 衔 接 研 究结题报告
《初中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研究》结题报告执笔蔡华忠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由来、目的1、由初三进入高一的第一学期,是中学外语教学的一个转折点。
从语言知识体系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看,高一和初三同属基础阶段,高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不是新阶段的起点,而是基础阶段的继续。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衔接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参加全省会考和全国统考的成绩。
因此,这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深入探讨。
2 、本研究以对学生存在的两大问题为研究对象:(1) 知识和能力链接不上,导致课堂效率底下。
(2) 没有合适科学的学习方法,一部分学生仍在沿袭初中较为死板局限的学习方法,没有以阅读为主,反而以抄写、死板地记忆单词、对话为主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大容量阅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提高缓慢,最终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
3、针对学生的知识衔接的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的“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
4、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
本研究旨在帮助学生探索和总结学习方法,以大量的实践为依据,不断进行改进,以找对适合各自的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最终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本研究将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帮助学生解决从初中到高中衔接过程中的两大问题,扫清学生学习障碍,以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而为初高中的英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方法,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上都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1、本课题的实施,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师探究更加优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2、本课题的研究,着重解决高一英语初始阶段教学的问题,有助于教师调整高一初始阶段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3、本课题的实施,能帮助学生更快速的过渡并适应高中英语学习模式,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意识,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对学生存在的两大问题为研究对象:1、针对学生的知识衔接的问题(1)听说训练衔接教学研究(2)阅读训练衔接教学研究2、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
中高职衔接结题报告
中高职衔接结题报告篇一: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项目负责人:鲍贤俊报告撰写人:吴国伟摘要:当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不断完善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本项目通过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中、高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课程衔接;方案设计一、实验研究目标作为本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特色实验学校,以及本市首批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职业院校,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本项目借助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课改实验这一平台,以“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为实验任务,以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攻目标,以力求确保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朝着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发展,并力求为本市职业教育教改实践提供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二、实验研究过程与方法本项目自XX年9月起开题,至XX年3月申请结题,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课题调究、案例分析、报告形成、专家论证”等四个阶段。
主要方法或步骤,可简要概括为:①收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各类文献资料,熟悉现状背景;②开展“实验任务”的项目调研,明确重点难点;③制定“实验任务”的研究计划,确定设计思路;④组织“实验任务”的案例分析,提炼普适经验;⑤推出“实验任务”的阶段成果,开展改革试点;⑥形成“实验任务”的试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⑦综合“实验任务”的论证意见,最后形成较完整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成果。
中高课程衔接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为了更好地推进中高课程衔接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现将中高课程衔接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使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能够顺利过渡,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我校高度重视中高课程衔接工作。
二、工作内容1. 制定衔接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中高课程衔接工作方案》,明确了衔接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及保障措施。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了中高课程衔接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衔接工作的认识,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3. 优化课程设置针对初中和高中的课程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衔接课程,如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预科课程。
4. 开展教学研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中高课程衔接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5. 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中高课程衔接工作,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三、工作成效1. 学生适应能力提高通过中高课程衔接工作,学生较快地适应了高中学习生活,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在中高课程衔接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家校关系更加融洽家校沟通更加紧密,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信任和支持。
四、存在问题1. 部分教师对中高课程衔接工作认识不足,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2. 家长对中高课程衔接工作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3. 中高课程衔接资源不足,部分课程难以开展。
五、改进措施1. 加强对教师的中高课程衔接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 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长对中高课程衔接工作的关注程度。
3.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增加中高课程衔接资源。
总之,中高课程衔接工作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与结果统计分析
中高职衔接调研报告与结果统计分析本次调研旨在分析当前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情况,旨在探究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一、调研结果及分析1. 学生学习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中职生在毕业前决定升入高职学习,他们自我评价中等左右,在平时学习与自主学习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自信心和毅力方面较强。
高职生相比中职生,自我评价更高,平时学习更刻苦,但是在自主学习方面稍有欠缺。
2. 学校教学质量90%的中职生和85%的高职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较高,且高职生对此比中职生更有信心。
调查中也发现了部分学生反对高职毕业生对高级职称职务、手机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 学生升学机会从问卷结果看,四分之三的中职生有升上高职的机会,其中约1/3的人准备继续读研,另有1/3的人准备就业。
4. 升学方式接下来,我们分析了中职生和高职生升学的方式。
结果显示,升学主要通过网上报名、独立报名、督导报名和学术派单等方式实现。
另外,高职生也通过就业路径升学。
其中,独立报名成为中职生主要的升学方式,督导报名和学术派单成为高职生的主要升学方式。
5. 学生转专业从统计数据中可见,约4%的中职生中转专业,主要原因是对专业的选择不满意或者因就业压力更换专业,而高职生更多的是因为兴趣或者就业前景选择转业。
二、结论结论显示中高职衔接问题不算太严重,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有机会而且是通过独立报名方式进入高职学习。
但是还有一些可改进的地方,比如为考虑就业方面的工作设立一些新的课程;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议学校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科技活动,以及通过创新教师和学生相互协作,建立互信、互帮和互相学习的科技团队来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底政策。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过 程 ,是 在 新 水平 上对 原 有认 识 活动 来激 活 大 脑 中 原有 的认 知 尤其是知 识上 的衔 接 ,以大面积提 高数 学教学质 量 ,更 好地
结构 ,使具有逻辑意义 的新知识和认 知结构中的旧知 识发展 相 落 实新课 改 目标 ,把素质 教育落在 实处 , 由此逐 步提 出符合 互 作用 ,才 能 实现 内化 中 的再建 构 。 布鲁 姆 的 “ 掌握 学 习 ”策 略:美 国著 名 的教育 家和 心理 学家布鲁姆的 “ 掌握学习”策略认为 :绝大部分学生都是 “ 可
‘
本校初高 中衔接的特 点和行 之有 效的数学创新 教学 新思路 。 五、课题 研究 的方 法 调查研 究法 、个 案研 究法 、统计分 析法 、文献法 ,以及
造 之 材 ” 许 多 学 生 没 有 获 得 虽 优 异 的 成 绩 , 问题 不 在 于 学 实 验 法 、 观 察 法 等 。 ,
‘ ‘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
山 东省 济宁
1 研究初中基础 课程 教学 ,使学生经历初 中阶段教育 ,能 .
2 3年秋季 ,我省高中开始使用新 教材 。高 中数学新教 获得坚实的数学基础 知识 和基本技 能,具备进入高中阶段学习 0 0
助 ,使 其 树 立 信 心 , 明 确 学 习 目标 , 掌 握 学 习 方 法 , 促 进 每 个学生 都得到最 充分 的发展 。 三 、 课 题 研 究 的 目标 第 二 阶 段 : 课题 目标 体 系 构 建 阶 段 ( 0 8年 6月~ 2 0 20 08
年 l 0月)课题 论证、开题 ,组织课题组 成员学习相关 理论 ; 第三阶段:研 究方 案实施阶段 ( 0 8年 9月~2 l 20 Q 1年 1 2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结题报告《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依据中央关于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相关精神,立足内蒙古自治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实际,全面深入地调查、分析了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衔接、招生等方面衔接的现状、问题和成因,等等。
在中高职“衔接模式”问题上,创新性地提出在“教育集团”框架内和平台上率先启动的中高职衔接“直通车”这一新模式。
第一部分所涉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基本概念技能型人才: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劳动者,其既具有当代专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培养模式:指职业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所应用的培养手段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关涉“教学”过程,更关涉“教育”过程,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
二、核心概念“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应重点在十个方面做好衔接工作: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等。
中高职衔接美术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中高职衔接美术课题结题报告范文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美术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明确指出:“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美术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小学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美育的重要课程。
它通过教育者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塑造学生具有人格美、道德美、修养美的基本能力。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不高,现实生活中欣赏作品的机会不多,与实际生活没有多大联系,且欣赏多为大师作品,与学生的生活有所偏离;第二,学生对美术欣赏能力的欠缺,学生主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产生对作品的浅显认识;第三,学生对美术欣赏缺乏表达和评述的平台,大都以教师讲解为主,导致美术欣赏课缺乏有效的交流。
以上诸多片面的认识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美术名作欣赏课的兴趣,严重挫伤了美术教师的积极性,失去了美术欣赏课的本质意义。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时代的隔膜。
当今的学生已经习惯沉醉于多彩易懂的动漫中,部分学生对现代艺术也能给予关注,而对于年代十分久远的古代名画,则失去了了解的兴趣。
第二,学生美术知识的贫乏。
欣赏美术名作,除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直觉感知之外,应该具备一些必要的美术知识,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兴趣的缺乏和理解的困难。
第三,学生交流平台的'缺失。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美术名作后,对美术名作的欣赏仅限于课堂上师生之间语言的交流。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结题报告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结题报告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结题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分析和概述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学生在这个过渡阶段的研究和发展。
背景初中和高中是中国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历史教育在这个过渡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知识和理解。
然而,由于学校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的不同,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断层。
分析课程内容衔接初中历史教学主要侧重于综合性历史知识和基本历史概念的介绍。
而高中历史教学则更加深入和系统地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变革。
这种课程内容转变的不连贯性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惑和挫折。
研究方法和技巧转变初中学生惯于被动接受教育,而高中历史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
这种研究方法和技巧的转变可能需要时间和指导,对某些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
考试模式的变化初中历史考试通常侧重于记忆和理解,而高中历史考试则更加注重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适应这种考试模式的变化,并培养相应的技能。
建议为了更好地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沟通与协作: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以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2. 阶段性过渡:在初高中过渡阶段,应设立特定的研究过渡期,引导学生逐步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 研究方法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适应高中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包括主动阅读、思辨分析和写作能力等。
4. 考试准备支持:学校可提供适当的辅导和培训,帮助学生熟悉高中历史考试的要求和考试模式,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结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需要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教师间的沟通、提供过渡期支持、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及提供考试准备支持,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实现平稳过渡,促进他们的研究和发展。
【最新】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最新】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结题报告“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研究”结题报告国本中学高中数学课题组一、课题背景。
由于义务教育的需要,初中数学教材进行了大量削减或弱化,其中一部分是高中数学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必不可少的知识方法。
作为新课程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初高中衔接方面局部比原来的教材要好些,但仍然不尽人意。
我们会经常听到学生或家长提到的一个问题:初中时数学学得很好,每次考试不下90分,到了高中怎么学习数学这么吃力呢?甚至经常徘徊在及格线附近,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种现象应该说也是正常的,但是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要了解学生数学能力的实际水平,衔接好初高中数学知识方法,并引导学生改变数学学习方法,尤其是高一的新生,教师应帮助他们完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数学的技能,以适应高中的大容量、快节奏的学习。
因此做到初高中数学的有效衔接尤为重要。
针对此类问题,我们认为要了解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有何不同从教材内容和要求到学习知识的能力需求分析:初中数学以常量数学教学为主,内容比较平面化,直观,针对某些知识还经常反复训练,机械模仿等。
由于新课标强调的是学习的螺旋式上升,教材对知识章节的编排不够连贯,结构比较松散,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配置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
同时初中对抽象思维要求较低,况且初中升学门槛降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能力下降较多,诸如:运算能力差,不会化简代数式,不会解方程组,不会准确画二次函数图像等等,这些对高中教学无疑增加了难度。
相对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丰富,思维要求高,题目难度大,抽象概括性强,灵活性综合性强。
教材中概念的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抽象思维增多,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和应用。
不仅要求学生运算能力,还要有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比如:高一数学教材上期数学1,数学4涉及集合函数,三角,向量,内容多,符号多,概念多公式多,特别是函数的性质部分,这一连串的内容有许多难点,有些学生直到高中毕业也还是惧怕函数内容,还有不等式中,对二次项系数的分类讨论问题,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缺乏分类讨论的意识。
课题——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结题报告
课题——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结题报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高中数学教学间的衔接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即老师的教学安排、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等角度谈论当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老师教学;知识储备;学习方法介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高中数学教学间的衔接变得尤为重要,每年都有大量学生从初中转学入高中,由于各高中教学内容的差异,他们不同程度的知识储备、作业习惯使学生面临着过渡衔接的难题。
因此,如何正确地处理初高中各学科教学衔接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大课题。
老师的教学安排是解决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因素。
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应在初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学期教学内容,给予合理的衔接,以保证学生在接受新教学内容时尽可能受到满足。
其次,高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当新生出现学习不熟悉的情况时,除了以辅助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新的教学内容外,还应当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仔细理解老师上课内容中涉及的基础知识,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基本功的目的。
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也是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量大,新高中生在短时间内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温习和巩固初中学习内容,让自己在面对高中教学内容时能更加顺利地完成。
因而,新生应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使复习初中知识不被高中新知识所打断,这样也能够有效的预防新生无所适从的尴尬处境。
最后,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也是决定衔接是否成功的关键。
学生在接受学习新知识内容时,可以灵活地选择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掌握和巩固,而重点不应局限于高中教材,可以灵活多样的选择书籍,甚至于网络学习资源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又能在更快速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结论当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确保初高中学生能在衔接中受到最大限度满足,教师应结合学生自身情况,给予合理的衔接,让学生能够迅速适应新教学内容,重点落实在老师的教学安排、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上。
中高职衔接结题报告
中高职衔接结题报告篇一: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项目负责人:鲍贤俊报告撰写人:吴国伟摘要:当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不断完善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本项目通过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连续性,以及中、高一体化衔接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课程衔接;方案设计一、实验研究目标作为本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特色实验学校,以及本市首批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职业院校,为不断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建设,本项目借助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课改实验这一平台,以“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为实验任务,以科学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主攻目标,以力求确保本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朝着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发展,并力求为本市职业教育教改实践提供有普适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参考案例。
二、实验研究过程与方法本项目自2009年9月起开题,至2011年3月申请结题,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课题调究、案例分析、报告形成、专家论证”等四个阶段。
主要方法或步骤,可简要概括为:①收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各类文献资料,熟悉现状背景;②开展“实验任务”的项目调研,明确重点难点;③制定“实验任务”的研究计划,确定设计思路;④组织“实验任务”的案例分析,提炼普适经验;⑤推出“实验任务”的阶段成果,开展改革试点;⑥形成“实验任务”的试点方案,组织专家论证;⑦综合“实验任务”的论证意见,最后形成较完整的“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结题报告《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依据中央关于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相关精神,立足内蒙古自治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实际,全面深入地调查、分析了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衔接、招生等方面衔接的现状、问题和成因,等等。
在中高职“衔接模式”问题上,创新性地提出在“教育集团”框架内和平台上率先启动的中高职衔接“直通车”这一新模式。
第一部分所涉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基本概念技能型人才: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劳动者,其既具有当代专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培养模式:指职业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所应用的培养手段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关涉“教学”过程,更关涉“教育”过程,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
二、核心概念“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应重点在十个方面做好衔接工作: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近半个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出现了与中等教育分化相对应的高等教育分化。
但是分化并不意味着相互隔绝,彼此间仍存在着衔接和沟通的渠道,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国十分重视学历教育,在中高职衔接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但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虽然体现了内涵衔接的一面,主要还是重视学制的衔接。
随着时间的演变,内涵式衔接应该成为我国中高职衔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经过近年来很多省份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加强中高职衔接,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现实需求,也是变终结性中等职教为阶段性教育,拉动中等职教发展的改革必然。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
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预期目标和基本内容(一)预期目标形成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总结出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特别是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以行业为依托,在“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教育集团”框架内和平台上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在自治区率先启动的中高职衔接“直通车”;形成一整套促进中高职衔接的方法,如目标接轨、课程统筹、学分制的采纳,等等。
(二)基本内容1.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但速度很快,短短的几十年间,中、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等都发生了飞跃,几乎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然而,中高职之间缺乏便捷有效的通道,制约了中、高职的进一步发展;现有中职升高职以纸笔考试为主,缺乏直接升学的通道。
2.学制衔接模式研究中高职衔接模式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招生制度、学制、教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内容。
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在每一种模式内容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学制的衔接为划分依据,综合衔接其他内容,如生源、招生考试政策、专业规定、课程设置、承办机构等,将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衔接模式和非学制衔接模式两种,“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衔接,“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是本研究的创新所在。
学制衔接模式又可分为两种:一贯制衔接模式和分段式衔接模式。
前者主要有"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后者主要有3+2/3+3模式和4+2模式两种:(1)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代表为“五年一贯制”模式。
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
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实施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
第一阶段是前三年,即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后两年,即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以专业课为主,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
两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兼顾和补充。
(2)分段式衔接模式主要代表为:3+2/3+3模式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毕业生,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院校学习二至三年,这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为3+2或3+3模式。
目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十X考试方式。
"3"指三门文化基础课:语文、数学、外语;"X"指专业综合考试。
3+2/3+3模式中,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便于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人才。
上述“分段式”和“一贯制”是现阶段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通过大量的实践分析可知,其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
“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甚至采取由高职院校独立办学的形式,这一优势的存在自不必说),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这种模式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能力要求较高,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高、生源状况也比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好。
而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一贯制”办学的积极性却并不高,在学生管理、资助以及教育教学过程都会出现很多问题。
“分段式”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3+2/3+3所招收的不仅是中职毕业生,还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实践技能差异很大,要同时对这两种不同生源进行授课,十分困难;这种模式分别由中职和高职院校实施,其对中、高职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的理解不一致,要开展实质性衔接也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容易造成重复教学或中职所学专业知识在高职期间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
根据进入高职阶段的选拔方式不同,此类模式又可以分为对口升学、自主招生和高考招生:“自主招生”是指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通过院校自主选拔方式到高职院校学习的模式。
自主招生的主要优点是增强了高职招生的自主权,但是未实现课程的衔接,同时专业对口性差。
“高考招生”是指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到高职院校学习的模式。
高考招生模式基本上没有考虑专业对口和课程的衔接。
“对口升学”是指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通过“3+X”招生考试及推荐入学的方式,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最后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文凭的模式。
其突出特点是强调专业对口衔接,但是并未实现课程层面的衔接,有应试教育的倾向。
从三种衔接形式的比较可以看出,对口升学最符合中高职衔接内涵的,但是这种衔接模式在课程衔接和选拔方式上要做更多改进。
除上述两种主要的衔接模式外,一些地区对“职业教育园区化”模式也进行了探索,中、高职在职业教育园区内可以较为方便地形成教学链、行业链、利益链的全面融合。
3.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在以行业为依托,43家企业参与、8家政府部门支持、3所高校加盟的“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教育集团”框架内和平台上,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在自治区率先启动中高职衔接“直通车”,从而为中高职有效衔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拓宽了中职学校就业与升学两条腿走路、多样化选择的办学路径。
在这个问题上,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基础性和实践性作用,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和输送有别于普通高中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合格生源。
双方签订了《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制定了《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试点工作方案》,科学确立中高职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统一人才培养标准与教学模式,统筹院校课程安排与教材建设,优化教育结构和“一体化”教学;共同确定招生专业,积极探索中职学生注册入学和推荐升学的改革新路;明确6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克服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重复或断层等问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分析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我们通过查找和阅读有关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组织形式的资料;搜集了有关中高职衔接模式、国内外发展现状、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国家有关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大量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努力把握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方向,理念,归纳了一些地区比较成熟的案例和基本观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走访、比较先进地区的成功案例,吸取他们的一些经验。
3.问卷调查法现状调查:调查现有中高职衔接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衔接的有效因素,并加以归纳。
可行性调查: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走访了几所中、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中高职衔接的需求、模式、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归纳。
第三部分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一、在政策建议方面分析了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要搞好中职报读高职的宣传工作,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有鼓励中职生报读高职的具体措施,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在培养目标方面对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重新定位。
中职教育既要侧重培养能从事某一职业的初级劳动者,又要为高职学校提供稳定的高素质生源,而中职和高职教育都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在教学设计方面提出中、高职课程的设计和教学,都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体现岗位及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