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武侠篇

合集下载

电影史考前

电影史考前

填空:1、八个样板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2、姜文导演的四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

3、第一部电影的诞生:《定军山》,谭鑫培主演4、梅兰芳《天女散花》、《春香闹学》5、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作品)与《庄子试妻》,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6、《劳工之爱情》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中国电影胶片。

7、《黑籍冤魂》是中国长剧情片的最初实践,最初的长剧情片是《阎瑞生》8、《孤儿救祖记》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民族电影的确立。

9、张石川开创了中国导演艺术的基本形态。

10、包笑天编剧《空谷兰》,主演张织云当选为第一代电影皇后。

11、《火烧红莲寺》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开端。

12、孙渝被誉为“银幕诗人”。

《故都春梦》成为中国电影开始摆脱武侠神怪之风的标志性作品。

其代表作品《野草闲花》是最早的一部歌曲配音片,片中《寻兄词》是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

13、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主演是胡蝶。

《都市风光》是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有声片。

14、蔡楚生的《渔光曲》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国际奖项。

15、袁牧之《马路天使》、《桃李劫》16、吴永刚的电影《神女》,是中国无声电影成熟的标志。

主演阮玲玉,饰演的是母亲与性工作者的叠合。

17、马徐维邦被誉为“恐怖大师”,代表作《夜半歌声》、《歌剧魅影》18、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片《铁扇公主》。

19、《塞上风云》的民族团结主题,是当时中国电影中唯一表现少数民族的电影。

20、东影的《桥》是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无形的战线》是第一部反特片,《内蒙春光》是第一部少数民族电影,上影厂的首部当代农村题材电影《农家乐》,《智取华山》是第一部军事惊险片。

21、名著改编片《五朵金花》和历史传记片《林则徐》以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成熟的镜头语言,成为新中国电影艺术的标志。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第一代电影人:民族电影意识初萌· 郑正秋
郑正秋(1889—1935)
原籍广东潮阳,生于上海。14岁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1910年开始 发表“丽丽所剧评”,主张改革旧剧,提倡新剧,认为戏剧应是教化民众的工具。后 任《民言报》剧评主笔,并主办《民立画报》和《民权画报》。 1913年与张石川合组 新民公司,专事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并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中国第 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任矜萍、周剑云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 司(同人参与、股份制),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任校长。一生编导、编剧、导演、 演出影片计40多部。 代表作:《二八佳人》(1927)、《血泪黄花》(1928-1929)、《桃花湖》 (1930)、《自由之花》(1932)、《姊妹花》(1933)、《再生花》(1934)等。
中国电影史
——六代电影人
中国电影史
第一代电影人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 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 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代表作品有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 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 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 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 寺》。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 · 四”新文化运动 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中国电影史
第一代电影人:民族电影意识初萌· 郑正秋
获奖记录或主要贡献: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难夫难妻》,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 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3年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曲折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惩 恶扬善、改良社会的思想内涵以及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探索,使影片上映后 反响热烈,第一次为国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他十分注重故事的 曲折离奇,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该片创下了在同一家 影院连续放映六十余天的空前纪录。

武侠动作电影《卧虎藏龙》影评

武侠动作电影《卧虎藏龙》影评

武侠动作电影《卧虎藏龙》影评《卧虎藏龙》电影讲述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己的青冥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

李慕白隐退江湖的举动实际却是惹来更多的江湖恩怨。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卧虎藏龙》影评,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武侠动作电影《卧虎藏龙》影评作为华语电影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金人,落在武侠类型片的头上实在是再适合不过。

《卧虎藏龙》或许可以算是华语影坛最顶尖的一群高手,联袂奉献的武侠巅峰之作。

李安导演,鲍德熹摄影,袁和平武指,叶锦添服设,谭盾配乐,加上马友友的演奏和一众演员的出色发挥,将儒家的淡雅冲和与道家的抱元守一在如诗般的画面中淋漓展示。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那个获奖季里,《卧虎藏龙》还收获了另外一个看起来不怎么搭界的奖项——雨果奖最佳科幻电影。

中国人或许很难理解,江湖儿女,快意恩仇,怎么就科幻了呢?其实,对于并不习惯于飞天遁地、爆山裂石之类武侠美学的西方观众而言,《卧虎藏龙》完全可以当做是一群异能人士之间的战斗,而对武打设计更加夸张化和浪漫化的《东方不败》等影片,估计即便是将人物放进《X战警》中也毫无违和感。

就像我们常常对印度影片里莫名出现的歌舞片段难以接受一样,观影习惯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早就了这个小小的冷幽默。

从影调来看,我们可以将整部影片划分为五个部分。

开篇李俞二人重逢,俞秀莲独自赴京,将青冥剑交到铁贝勒手中,整个影调是明亮的,在青山竹林、古寨奢院的影影倬倬里呈现一派安详,让人沉下心来,用一种内敛的思绪来感受这一段故事。

之后,玉娇龙黑夜盗剑,俞秀莲城墙缉凶,李慕白点拨娇龙以及碧眼狐狸与刘护院等人之战,影调转为冷峻灰暗,既符合隐藏在光明背面的江湖本质,又暗示着玉娇龙的明珠暗投。

从闪回的玉娇龙与罗小虎邂逅开始,到娇龙离家出走,在酒楼上大战八方、威风凛凛,画面再转至明亮,从大漠黄沙的原始生命感和力量感,到飒爽英姿的剑走身飞,将“一遇风云便化龙”的脱困感与不羁的反叛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

[中国十大经典武侠电影]被遗忘的10大经典武侠电影

[中国十大经典武侠电影]被遗忘的10大经典武侠电影

[中国十大经典武侠电影]被遗忘的10大经典武侠电影篇一: 被遗忘的10大经典武侠电影1、《八百罗汉》导演:王星磊主演:刘振岭、高鸿萍可以认为,《八百罗汉》生不逢时,本片在80年代中期上映,当时国内流行的武侠功夫片基本以《少林寺》《少林小子》等比较轻松的喜剧类型为主,而《八百罗汉》的主题则很沉重,影片讲述了峨眉山报国寺僧众在忍无可忍之下奋起抗击金兵的故事,全片一直处于1种压抑的氛围当中,而且相当的血腥暴力,全片充斥着撕裂飞鸟饮其血、撞石碑脑浆崩裂、挑断筋脉、砍断人腿等血腥残酷场面,至于僧侣苦行、和尚遭金兵殴打等和上述场景相比就更不算什么了。

记得当时在影院看此片时,第一场打斗就接连出现人被踢到撞穿墙壁和被踢到飞起等极具视觉震撼的镜头,而当时国内的功夫片观众是没有在大银幕上见过这些镜头的,于是影院里引起一片惊呼之声。

影片全程在四川峨眉山及周边取景,场景壮观;演员全部选用国内的武术高手和有武打功底的戏曲演员,这些人全都身手敏捷;武指黄哈刘家班出身,也算是香港知名的武术指导,设计的动作既残酷激烈,又有功夫片打斗的美感;动作戏既有单打独斗,也有山石飞落、群猴纷至以及最后僧众群起反抗金人的大场面。

尤其是当僧众们醒悟之后开始反抗的时候,观众压抑了1个小时的心情终于被释放出来,其实这刚好证明了影片的剧情能打动人心。

其实,《八百罗汉》可以说是王星磊导演的呕心沥血之作,他在影片拍摄临近尾声时,由于过度劳累导致癌症复发而猝逝,于是《八百罗汉》便成了他的遗作,影片最后的男女主角大战金国亲王这场BOSS战是别人代替补拍的,和王星磊前面的整体风格稍显不合。

王星磊以执导谭道良主演的功夫片《潮州怒汉》而成名,又以功夫片《八百罗汉》谢幕,也算是有始有终了,虽然他在导演生涯里拍片类型繁多,但是人们认识他还是从功夫片开始。

在20多年后的今天重看《八百罗汉》,其凌厉的影像风格依旧可以带给人震撼,其宣扬的保家卫国的精神依然激动人心!虽然当年《八百罗汉》在香港取得了700多万的票房,但在内地却为人忽视,个人认为,《八百罗汉》在武侠功夫片影史上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

香港电影金像奖7部最佳华语电影,你们看过几部?

香港电影金像奖7部最佳华语电影,你们看过几部?

香港电影金像奖7部最佳华语电影,你们看过几部?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界最具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奖项,每年评选出最佳华语电影。

下面是七部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华语电影的电影,看过与否请读者自行对照。

1.《霸王别姬》(1993年)《霸王别姬》是导演陈凯歌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该片讲述了两位男演员在中国戏曲界的起伏和曲折,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感情纠葛。

这部电影以其精湛的摄影、演技和剧本获得了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华语电影在内的多项大奖。

2.《无间道》(2002年)《无间道》是导演刘伟强和麦兆辉的合作之作,也是香港警匪片的经典之作。

该片讲述了一名卧底警察和一名黑帮份子之间的危险和血腥对决。

《无间道》以其紧凑的剧情、精彩的演技和惊险的动作场面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获得了多个大奖,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华语电影。

3.《投名状》(2007年)《投名状》是导演庄文强的代表作品,该片改编自一部传世经典小说《三侠五义》,讲述了五位江湖英雄联手对抗暴君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宏伟的场面、精美的服装和精湛的演技而闻名,并因此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华语电影等多个奖项。

4.《2046》(2004年)《2046》是导演王家卫的作品,也是其著名的“情深处”三部曲的第二部。

该片讲述了一位作家对爱情的追寻和失落的故事。

《2046》以其唯美的画面、梦幻的氛围和出色的演技而备受赞誉,并因此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华语电影等多个奖项。

5.《喜宴》(1993年)《喜宴》是导演李安的作品,该片讲述了一对男同性恋者为了满足家庭期望而结婚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入的人物刻画和优秀的演技而获得了观众的赞誉,并因此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华语电影等多个奖项。

6.《一个都不能少》(1999年)《一个都不能少》是导演张艺谋的作品,该片讲述了一个乡村小学教师在艰苦条件下努力教育孩子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其真实的故事情节、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表演而感动了观众,并因此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华语电影等多个奖项。

武术与中国电影发展的三次高潮

武术与中国电影发展的三次高潮
还继续在生产,但作为群体性的武术动作片创作、拍摄、效应等逐步减退了。
第三次高潮
中国电影的第三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首拍了刘晓庆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开了武术动作片的先声。1982年由河南开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联华电影联合公司摄制的、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术动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这期间,大量的武术动作片题材的影片诞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当》、《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时,武术动作片有了将动作片与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韵。
1958年,香港峨嵋制片公司首先拍摄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之后,台湾地区也出现了武侠电影,如1960年台联影片公司的《七剑十三侠》等。
1973年,中国武术动作片翻开了重要的一页。《猛龙过江》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认的远征欧洲打入世界影坛,并获得成功的武术动作影片。同年的《龙虎争斗》是李小龙与美国好莱坞华纳影业公司合资生产的影片,成为中国第一部与国外电影公司合作的武术动作片。《死亡游戏》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最后一部影片,遗憾的是李小龙并没有拍完这部电影就去世了。
在整个1929年至1931年期间,上海的50余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余部武侠电影,占全部出产影片的60%。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电影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武侠电影第一次高潮的结束。
第二次高潮
中国电影第二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术动作片和言情电影一样,成为支撑香港和台湾电影业的两大支柱。在这期间,涌现了一批代表这个时期武术动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员与导演。如李小龙、洪金宝等及以后的成龙、元氏兄弟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最经典的30部电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最经典的30部电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最经典的30部电影(组图)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在这3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了极大提高。

作为精神生活的一种,电影已成为了大众娱乐的重要形式。

中国电影人用胶片记录和反映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拍摄出许多影响深远的电影作品。

那么,在这些年中有哪些电影堪称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精品呢?下面,独家盘点30年来中国最经典的30部电影!一、《小花》(1979年)导演:张铮主演:陈冲、刘晓庆、唐国强本片以真假小花与哥哥三人的情感纠葛,展现出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本片不但红了陈冲、刘晓庆、唐国强,就连演唱插曲的李欲一也一炮走红,《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流传至今。

二、《庐山恋》(1980年)导演:黄祖模主演:张瑜、郭凯敏影片以景生情、以景抒情、借景写情,描绘华夏山河之妖娆,展现人物爱国之情怀。

通过本片,广大观众认识了张瑜。

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导演:李俊主演:王馥荔贾六田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版本将原著悲剧情节的中心由四姑娘许秀云移到了许茂身上,对主要人物的个性、心理活动重新进行的加工,强化了影片的思想性和社会性。

影片在选景、构图等方面采用水墨画的写意风格,并表现出具有浓郁的四川特色。

四、《少林寺》(1982年)导演:张鑫炎主演:李连杰《少林寺》是中国功夫电影的一部经典之作,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部由香港公司投拍、内地武术运动员主演的功夫电影,开创了大陆武侠电影的先河,并创造了当时功夫电影的最高票房收入。

长春国贸也曾受少林寺的影响爱好上了武术,只可惜后来还是中途放弃了。

五、《火烧圆明园》(1983)导演:李翰祥主演:梁家辉刘晓庆李翰祥在执导《火烧圆明园》时有内地政府大开方便之门,开放故宫等名胜重地及诸多珍贵文物供其拍摄,其恢宏气势、历史实感于国产电影中前所未见!当年这部电影红极一时,几乎被当作爱国主义教材。

六、《高山下的花环》(1984年)导演:谢晋主演:吕晓禾、唐国强、王玉梅这是一部让人无法忘却的影片。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1954年6月至9月,电影局及所属各制片厂的领导干部共9人组成赴苏访问团,经过长达3个月的考察,回国后向中共中央上报了《电影工作者赴苏访问团工作报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该《报告》,各电影厂(部门)便相继开始了大规模体制建设和调整,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产量下降而艺术质量上升,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影片达到近30部,占全年总数的1/3强,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被称之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第四节 欧化、尚古与唯美
第三章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第一节 概述42
第二节 古装片、武侠片——中国电影的两大类型

《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观后感

《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观后感

《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观后感在大学的通识选修课堂上,我选择了一门名为《中国电影史》的课程,这门课的副标题是“武侠篇”。

当时的我对这门课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只是抱着完成学分任务的心态去上课。

然而,这门课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课堂上,我通过观看一系列武侠电影,对武侠电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记住了张彻、楚源、胡金铨等导演,也欣赏了《大醉侠》《黄河大侠》等经典作品。

但是,对于《侠女》这样的1970年代的特技武侠片,我并不是很欣赏。

我更喜欢的是《Kill Bill》《座头市》等“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

然而,通过这门课程,我学会了如何系统地观看电影,了解了电影史的发展,以及什么是类型片。

我也明白了,经典电影之所以能够传世,是因为它们能够影响后辈导演,并且在电影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武侠,什么是侠?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但是,在武侠电影中,大侠往往不是社会的标配,他们更像是社会边缘人。

在一个没有秩序的世界里,大侠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维护正义和秩序。

黄飞鸿就是这样的一个大侠,他主持正义,用自己的医术、威望和武功来帮助他人。

在《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中,徐克再次展现了黄飞鸿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探讨了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

在《狮王争霸》中,徐克虚构了一个世界,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文化。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

黄飞鸿作为一个正义的化身,试图通过舞狮比赛来振奋国人的精神。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包括来自朝廷内部的腐败和争斗,以及来自民间的误解和敌意。

徐克通过黄飞鸿的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然而,在电影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例如,在舞狮比赛中,一些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舞狮比赛的精神,也违背了侠义精神。

此外,一些人盲目排外,对外国人充满了敌意,这种行为也是不可取的。

黄飞鸿在电影中强调了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

从《刺马》到《绣春刀》--谈武侠电影的时代变迁

从《刺马》到《绣春刀》--谈武侠电影的时代变迁


片” 。
香港对 于武侠 电影传播 的重要 性是不可替代 的。武 侠 片 鼎 盛 时期 张 彻 、 胡金铨 、 楚原等被我们熟知 ( 胡金 铨 的 《 侠 女 》还 拿 到 了中 国电影史 上 第一 个戛 纳 电影节 的奖 项 ) ; 2 0 世纪7 0 年代开始又出现了李小龙 、 成龙 、 洪金 宝为 首的, 让武侠片有了另一种形式的功夫片 ; 8 0 年代左右香港 新浪潮 电影兴 起及 邵 氏大 制片 厂没 落后 徐克 、 程小 东 、 李 惠 民等 导 演 又让 武 侠 电影 达 到一 个 新 的 高峰 , 而 他们 多 少也 受 张彻 和胡 金铨影 响 ( 程 小东 的父 亲程 刚 当年 也算 是邵 氏 的 中流砥 柱 ) , 向武 侠 电影 中注 入新 的元 素 。这 源于香 港武 侠 电影工 作 者基 本都 是学 武术 或者 武行 出身 , 从刘 家 良、 唐 佳、 袁 小 田等 老一代 到成 龙 、 洪 金宝 和袁 和平 等新 一 代都 有 着非 常深 的 武术 功底 , 加 上传 统 的 “ 世家 ”观 念 , 让 香港 武 侠 电影 一直保 持着 注 入新 鲜血 液 的传统 。 传 统 的武 侠 片 基本 基 于 传统 故 事 或 者改 编 民 间传 说 、 奇 案 以及 民族英 雄 ( 黄 飞鸿 、 洪 熙官 、 叶问、 霍 元 甲等 )的 演 义 。早 起 的武 侠 电 影 即是 如 此 , 而 张 彻 和胡 金 铨将 此 类 型提 高 到 了一个 新 的高 度 : 胡金 铨更 注重 影 片的 制作 水准 , 用实景拍摄突出古风的画面感 ; 而张彻善用传统布景体现 氛围, 相 比胡 氏风 格 , 其 画面更 加 明亮 , 色彩 更为 鲜 明 , 并 将 故事真正融人 “ 武侠”两个字 中。而到了现代 , 传统的武 侠 片基 本 已经放 弃 了 当年 的制作 方式 : 外包 装为 武侠 , 实质 借 古讽 今 ; 实 景 与摄 影 棚 、 蓝 绿 幕 特效 搭 配 ; 甚 至 没 有体 现 出 “ 武 侠 ”这两 个字 。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1913年,中国人开始尝试摄制故事片,并由 1913年,中国人开始尝试摄制故事片,并由 短到长,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从1905年电 短到长,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从1905年电 影在中国发端到1913年开拍故事片,期间只 影在中国发端到1913年开拍故事片,期间只 经历了8年时间。这和世界电影1895年诞生 经历了8年时间。这和世界电影1895年诞生 1910年开拍故事片相比,时间缩短了一半。 1910年开拍故事片相比,时间缩短了一半。 20年代,电影创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 20年代,电影创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 象。到20年代末期,社会篇、伦理片、爱情 象。到20年代末期,社会篇、伦理片、爱情 片、神怪武侠片等各种影片类型等各种影片 类型都基本形成。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是从外国电影传入后开始的,是中西方 文化交流的结果。中国电影的诞生,源于北京丰 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的自力更生意识 ——有感 ——有感 于当时在中国放映的都是外国影片,而且片源缺 乏,于是任景丰产生了自己拍摄电影的念头。于 是,1905 是,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纪录片《定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纪录片《 军山》 军山》片段产生。
火红的8~1931年以《火烧 红莲寺》 红莲寺》片集为代表的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代 武侠神怪电影的拍摄狂 潮。
中国第一部劳工片:《掷果缘》 中国最早开拍的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爱情片:《海誓》 中国第一部侦探片:《红粉骷髅》 中国最早的类型片:《车中盗》 中国第一份电影报刊:《影戏丛报》
中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 定军山》
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09张 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09张 石川与郑正秋 中国第一部反帝片:《黑籍冤魂》1916张石 中国第一部反帝片:《黑籍冤魂》1916张石 川与管海峰

从《火烧红莲寺》看中国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潮

从《火烧红莲寺》看中国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潮

从《火烧红莲寺》看中国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潮摘要:武侠电影如同美国的西部片一样,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标志。

1928年由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明星影片公司拍摄完成了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它的上映空前成功,在给电影公司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同时,还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高潮,本文将通过电影《火烧红莲寺》来关照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潮出现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武侠;《火烧红莲寺》;电影热潮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128-01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给明星影片公司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潮,在技术和题材上极大的扩充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内容,从此“武侠”二字便成了中国电影军械库中的常规兵器,使中国电影如同美国的西部片一样,成为民族类型电影的标志。

一、早期武侠电影热潮出现的原因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第一次热潮的掀起并不是无源之水,是有一定的原因:首先,中国早期武侠电影的繁荣有一定社会时代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社会动荡,国民党制造社会恐怖气氛,广大市民阶层因不满当局的统治而愤怒苦闷,失望、悲观、避世的情绪在社会上弥漫,人们渴望有江湖豪侠出来主持正义与公道,在这样的混世中,以“锄强扶弱、除暴安良”为主题的武侠片《火烧红莲寺》诞生,它的出现迎合了观众发泄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心理需要,因此这部影片的问世曾被视为满足人们发泄现实情绪的一个典型代表。

著名作家茅盾曾以《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为题撰文评价,文章写道:“《火烧红莲寺》对于小市民层的魔力之大,只要你一到那开映这影片的影戏院就可以看到,叫好,拍掌,在那些影戏院里是不禁的;从头到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而每逢影片中剑侠放飞剑相互争斗的时候,看客们的狂呼就同作战一般——在他们,影戏不复是‘戏’,而是真实!如果说国产影片而有对于扩大的群众感情起作用的,那就得首推《火烧红莲寺》了。

20世纪80年代内地武侠电影的独特形态-最新资料

20世纪80年代内地武侠电影的独特形态-最新资料

20世纪80年代内地武侠电影的独特形态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所独有的类型,在广义的概念上可划入动作片,却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侠”的形象深入人心,武侠电影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喜爱。

武侠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初始期就处于一个创作热潮,以《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竟在两年之内拍了18集,还引起了银幕上的一片“火烧”之势。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民众已无心关注武侠梦,而是转向了关注国家存亡民族命运的现实主义影片,武侠片随之没落。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武侠电影在香港再度兴起,并出现了李小龙、成龙等动作明星,以及胡金铨、张彻、楚原等知名武侠导演。

20世纪80年代内地的“金庸热”打开了通俗文学的局面,也为武侠电影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市场接受的基础。

1982年由香港导演张鑫炎拍摄的《少林寺》在大陆引起了轰动,掀起了武侠电影的热潮。

内地独立拍摄的武侠片也在香港武侠片的影响下开始了创作的高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极大的突破。

在制作方式上吸收了香港武侠片的模式,如武打设计比较注重“硬桥硬马”的真功夫,形成写实的武打风格;吸取了商业片运作的经验,在武侠片中加入诙谐搞笑的喜剧元素,如《自古英雄出少年》中的大老婆、小丈夫。

但与香港本土的武侠电影或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比较,内地80年代武侠电影又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在主题上承载着更多的意识形态内容在内地武侠电影中,有着非常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民族抗争、抵御外族侵略的主题。

一方面这取决于中国在近代所遭受的外族侵略,长期的战乱留给人们内心的恐惧和痛苦,让人们自觉自愿地“不忘国耻”。

这种“不忘国耻”在十七年电影中表现为记录中国发展历程的历史题材影片,如《林则徐》《甲午风云》以及直接表现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一系列红色经典电影。

而这些电影由于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必须时刻保持严肃性,免不了有说教的姿态。

在80年代“俗”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娱乐性的渴求日益增长。

于是此时武侠片很好地将娱乐性与教化功能相结合,形成当时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

1905-1966年台湾武侠电影探析

1905-1966年台湾武侠电影探析

|RADIO &TV JOURNAL 2016.9依靠一定技术方能出现的电影艺术,最早出现在1895年的法国。

次年,电影便传入中国大陆。

期间,中国大陆一直放映的是外来片。

1905年,任景丰拍摄的《定军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的第一部武侠电影。

关于武侠电影的界定,学界不太统一,本文采用陈墨下的定义:“以中国的武术功夫、独有的打斗形式,体现中国独有的侠义精神的侠客形象,所构成的类型基础的电影。

”①该定义不仅涵盖了大陆的武侠片、功夫片、武术片、武打片、武术题材影片、侠义题材影片和香港的武侠片、功夫片等,还包括台湾的武侠片、侠义片等。

台湾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分支,是指台湾人民在台湾(或合拍)制作、编剧、导演、主演,以闽南语或普通话发音的影片。

追溯起源,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台湾实况绍介》,拍摄时间是1907年2月,但该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台湾电影,因为该片是由日本人高松丰治郎率领日本摄影师拍的纪录片。

有人认为第一部台湾电影是1925年由李松峰等人成立的台湾映画研究会制作的剧情片《谁之过》,②也有人认为是1932年5月1日放映的《义人吴凤》。

③但颇为权威的台湾本土之台湾电影资料库并未对二者加以收录,其原因不得而知。

而其收录的最早台湾电影则是1949年的剧情片《阿里山风云》。

④一、片目信息针对坊间尚未有专刊或专论对台湾武侠电影拍摄情况加以整理的现状,笔者多方搜罗资料,反复比对,大致确认了83部,如下表。

表11905-1966年台湾电影拍摄情况统计表⑤这些影片分别是:1956年《廖添丁》,导演、编剧唐绍华,主演黄志清、翁典雅等,华利影业社出品、发行。

1957年《朱洪武》(台港合拍),导演孙侠,主演白兰、陈财兴等,亚洲有限公司、安益影片公司出品,亚洲有限公司发行。

1959年《罗小虎与玉娇龙》,导演梁哲夫,主演小艳秋、黄志青等,金马有限公司出品、发行。

1959年《关东女侠》,制片戴传李等,主演张堂春等,美都影业社出品、发行。

中外电影史整理

中外电影史整理

中外电影史整理电影是一种影像艺术,以电影摄影技术为手段,将故事、人物、事件或思想等内容表现在银幕上,以达到艺术创作和传播的目的。

在电影历史中,有许多经典影片和杰出电影人。

下面将介绍中外电影史的发展和重要人物。

一、中国电影史1.早期阶段(1896年-1949年)1896年,电影诞生于法国。

中国的电影史也从此开始。

1905年,上海传入第一台摄影机。

不久后,电影院开始于中国大陆各地兴起。

不过, 最初的电影大多为欧洲或美国的电影。

1913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

其后出现了众多的默片、文艺片、戏曲电影和武侠电影等。

1921年,上海“大光影剧院”成立,它也是中国第一个专门放映电影的场所。

这个成立为中国电影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开始了电影资本集资的形式。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黄金时期。

那时候有很多优秀电影诞生,如《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地道战》等等。

其中,陈省身是当时一流导演之一,他的代表作《乌鸦与麻雀》创造了新规矩,形成中国电影的“民族共生主题”,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上海也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

然而,到了1937年,中国面临侵略战争和国民党时期的摧残,在此期间,中国电影又一次地停顿了下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电影产业的改造和建设,体制化改革也让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阶段。

2.新中国时期(1949年-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了国家的宣传工具之一。

中国的电影领域在政治、宣传和文化层面开始着手改革。

50年代初,中国电影人开始拍摄反映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的影片,如《渡江战役》、《英雄儿女》。

这些影片不仅为社会树立起了理念标杆,同时也为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电影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70年代末,第五代导演潜力崛起,中国电影开始具有艺术性,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士的《黄土地》等作品让世界再次惊讶,中国电影的资深电影风格和制作技巧成功晋级到世界级影坛。

中国电影史1

中国电影史1

中国电影史(一)第一章早期中国电影( 1905—1931)一、草创1、开端⑴国产电影开端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 1905年春夏之交;任庆泰(字景丰)拍摄;谭鑫培主演。

⑵故事片开端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1913 年;导演:张石川、郑正秋;编剧:郑正秋;新民公司拍摄。

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1 年;导演:任彭年;编剧:杨小仲。

【注:短片≤ 6 本;长片≥ 7 本】⑶其他开端香港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 1913 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主演:黎北海、严珊珊(中国第一位女演员、非职业)2、终结《劳工之爱情》—— 1922 年;中国短故事片创作基本终结的标志3、滑稽短片《劳工之爱情》—— 1922 年;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地位:中国喜剧电影的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国电影。

成就:制作过程规范、镜头语言成熟、喜剧元素丰富。

4、“商务”之短片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任彭年5、1919—1922 年间的三大公司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中国影片制造公司、明星影片公司二、初盛景观1、《孤儿救祖记》1923 年年底;明星公司推出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主演:王汉伦——中国第一位女职业电影演员,曾有“悲剧明星”之誉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双重成功的国产片。

其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从此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结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

作为一个电影“事件”,它所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

2、“国产电影运动”特征:⑴制片机构的勃兴【最为显著的特征】著名的流派有“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大中华百合”、“天一”这几个群体。

【补充:“长城画片”——1921年5月,由旅美华侨青年梅雪俦、刘兆明、程沛霖、李文光、李泽源等人成立于美国纽约,以冀通过制作爱国影片,端正海外视听,维护祖国尊严。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再认识

中国早期武侠电影再认识
1920 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出品的 《车中 盗》(任彭年导演 , 据林琴南翻译小说《焦头烂额》改 编 , 6 本) ,虽属中西合璧 ,但作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开 端 ,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其后的《清虚梦》(1922 年商 务出品 , 陈春生编剧 , 任彭年导演 , 3 本) ,《侠义少 年》(1924 年新中华电影公司出品 , 符舜南导演 , 10 本) ,《孝女复仇》(1925 年百合影片公司出品 , 管海 峰导演 ,8 本) ,及早期著名的《女侠李飞飞》(1925 年 天一公司出品 , 邵醉翁导演 , 10 本) ……等等 , 正式 拉开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帷幕 , 至 1928 年《火烧红莲 寺》一炮而红且影响深远 , 那不过是火上浇油 , 顺势 而为之事 。
·32 ·
背景密切相关 , 即一方面要打倒封建文化以建立新 文化 , 而另一方面则要反对东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 侵略 , 中国的新文化只能在此夹缝之中求得生存与 发展 。其后的新文化运动的分裂 , 以及电影界自成 一体而一度重归老路 , 也就不难理解 。因为所谓的 中国民族文化 ,不仅有旧文化与新文化之分 ,而且还 有正统文化与民间文化之分 。
5. 文化氛围 尽管有不少中国导演的影片看起来与范朋克的 影片及其它的西方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 而从根本 上看 , 中国武侠电影的兴盛仍与西片同工而异曲 。 虽受到了西片的影响 ,却另有更为深广的文化渊源 , 即一是民族文化及其心理的传统的影响 , 二是当时 上海的市民社会的文化氛围的作用 。 ———“中国武 侠神怪片的兴旺是和当时其他的文化部门相一致 , 同时又是相互影响的 ,就小说方面说 ,鸳鸯蝴蝶派的 出版物的销路大半被武侠神怪小说所替代 , 不肖生 的九集《江湖奇侠传》, 陆士谔的《血滴子》、《红侠》, 姚民哀的散篇等重版至十次 。各大报的长篇连载多 用武侠小说 ,如顾明道《荒江女侠》在《新闻报》连刊 几及一年 , 许多石印小字的武侠小说被翻印为铅 版 。舞台上也竞演侠义故事 , 如上海丹桂第一台上 演的《红蝴蝶》与《十三妹》, 卖座历数月不衰”⑧——— 这些小说 、戏剧作品 ,不仅直接为武侠电影提供了改 编的材料 ; 更重要的是 ,报纸 、小说 、戏剧 、电影共同 造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的时代文化 ———严格地说是

香港功夫电影六十年(一)

香港功夫电影六十年(一)

香港功夫电影六十年(一)1949-1968:《黄飞鸿》开启香港功夫片潮流随着《叶问》等功夫片最近一两年在内地取得的火爆票房,沉寂多年的香港功夫片又出现了再次复兴的劲头。

在之后的一年里《叶问2》、《叶问前传》、《功夫·咏春》和《一代宗师》相继开机,香港影坛掀起了一股"叶问热"。

今年2月的春节档更有功夫片的三位领军人物袁和平、成龙与甄子丹分别推出新作《苏乞儿》、《大兵小将》和《锦衣卫》。

如此高的产量,不禁让人回想起昔日功夫片的全盛年代。

从1949年第一部《黄飞鸿》诞生至今,香港功夫片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漫长岁月,站在这岁月的结点上我们不仅需要抚今追昔,更要以史为镜,展望一下功夫片未来的发展之路。

从1949年第一部《黄飞鸿》诞生至今,香港功夫片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漫长岁月,但对于功夫片的起源,电影史学界并无定论,而“八爷”袁和平的一番话也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是《黄飞鸿》电影带起了功夫片潮流,功夫片是从黄飞鸿开始的。

”香港功夫片的源头是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片集。

随着《叶问》等功夫片最近一两年在内地取得的火爆票房,沉寂多年的香港功夫片又出现了再次复兴的劲头。

在之后的一年里《叶问2》、《叶问前传》、《功夫·咏春》和《一代宗师》相继开机,香港影坛掀起了一股"叶问热"。

今年2月更有功夫片的三位领军人物袁和平、成龙与甄子丹分别推出新作《苏乞儿》、《大兵小将》和《锦衣卫》。

如此高的产量,不禁让人回想起昔日功夫片的全盛年代。

从1949年第一部《黄飞鸿》诞生至今,香港功夫片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漫长岁月,在这六十年的岁月里,涌现出了无数的“高手”,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年代几度引领潮流,或开创历史,或将功夫片从低谷推向高峰,使这一类型自始至终佳作不断,甚至成为香港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一个代名词。

但对于功夫片的起源,电影史学界并无定论,而“八爷”袁和平的一番话也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是《黄飞鸿》电影带起了功夫片潮流,功夫片是从黄飞鸿开始的。

北京大学艺术系: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

北京大学艺术系: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
粉红色的梦南国乊春火山情血啼笑因缘天明都会的早晨母性乊光小玩意脂粉市场春蚕事对一恶邻渔光曲体育皇后神女大路新女性女儿经桃李劫船家女风云儿女都市风光小天使国风天伦新旧上海迷途的羔羊浪淘沙孤城烈女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社会乊花黑旋风前台与后台王老五化身姑娘狼山喋血记长恨歌春到人间自由天地如此繁华艺海风光摇钱树慈母曲人海遗珠联华交响曲等45部
讨论: 《雪中孤雏》与格里菲斯《赖婚》之间的关系。
2013-7-31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 北京大学 艺术学系 lidaoxin@ 李道新 12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6)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研究
一、对象: 1920-1932年中国电影。 1,文字: (1)报纸:《申报》。 (2)专业杂志:《电影杂志》(1922,1期,北京;北大图书馆)、《电 影周刊》(1924,27期,天津)、《明星特刊》(1925,29期)、《影 戏世界》(1925,3期)、《神州特刊》(1925,5期)、《民新特刊》 (1926,4期)、《银星》(1926,18)、《电影月报》(1928,12期)、 《影戏杂志》(1929,84期)、《影戏生活》(1930,52期)。 (3)选本: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中国无声电影剧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陆弘石、李道新、赵小青编《史东山影存》,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影像: (1)影片:《劳工之爱情》(1922)、《一串珍珠》(1925)、《西厢记》 (1927)、《情海重吻》(1928)、《雪中孤雏》(1929)、《儿子英
2013-7-31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 北京大学 艺术学系 lidaoxin@ 李道新 9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5)
中国电影的发生与分期
二、中国电影的历史分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侠,产生于先秦时代,至战国时最为兴盛,秦、汉之后逐渐衰微,其流风却绵延不绝;史书、传奇记载的著名侠士,仅战国和秦汉时代便有魏无忌、荆轲、田光、聂政、高渐离、朱家、季布、剧孟、郭解、万章等数家;另外,以文学艺术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武侠文化,也在曹植的《白马篇》、李白的《侠客行》等诗歌作品以及《李逵负荆》、《黑旋风仗义》等杂剧,《宝剑记》、《义侠记》等传奇,《林冲夜奔》、《武松打虎》、《打渔杀家》、《红线》、《红拂》、《聂隐娘》、《施公案》、《十三妹》等戏曲作品中得到令人心仪的阐发和张扬。而在古代传奇、公案、戏曲和清代侠义小说影响下形成的中国近代武侠小说潮流,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也与蓬勃兴起的新文学运动相伴而生。1922年8月和1923年6月,以发表武侠、侦探小说为主的两本通俗读物《红杂志》和《侦探世界》相继创刊,并几乎同时开始连载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的武侠小说代表作《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从1923年起至1926年间,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姚民哀的《山东响马传》、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以及赵焕亭的《大侠殷一官轶事》等著名武侠小说陆续出版单行本。1 中国文化里的“尚武”精神与大量的武侠叙事文本,不仅塑造出一系列手指白光、口吐神剑、腾云驾雾、飞檐走壁的超级英雄,而且赋予他们仗义扶危、锄暴安良、激昂慷慨、叱咤风云的侠义内涵,这对20世纪初期以来处于内忧外患之困的民族情状以及势弱无助、渴望解救的普通民众而言,不啻是一种精神的拯救和心灵的安慰;所有这些,无疑将要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作为类型的武侠神怪片中得到具体的显现。
与此同时,美国电影明星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主演的展示各种打斗技巧的动作片如《佐罗的标志》(1920)、《罗宾汉》(1922)、《巴格达窃贼》(1924,旧译1 主要参考:(1)陈墨:《刀光剑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2)〖美〗刘若愚:《中国之侠》,周清霖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电影史·武侠篇请勿外传)
·李道新·
《火烧红莲寺》与神怪/武侠片的高潮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影坛初次出现乃至迅速崛起的武侠/神怪电影,是中国历史文化、叙事传统与复杂现实相互交汇的产物,也是欧美武打、剑侠、神话电影影响中国影坛,《银星》杂志大力推崇“新英雄主义影剧”观念,中国电影发展初期积极尝试电影技术,以及国制稗史/古装影片在严酷的商业竞争环境中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