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诊断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讲义ppt课件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 断
精品课件
一、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划分及CT表现
腹膜后间隙是指壁腹膜与腹横筋膜 之间的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上达膈下, 下至盆腔入口,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 除疏松结缔组织、脂肪以及淋巴、神经组织 外,还包含很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肾和肾 上腺以及输尿管,胰和12指肠 等)。
或淋巴结转移以及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明确区分。
但腹膜后纤维化一般均不累及大血管后方,因而
不使大血管向前移位。CT平扫时与肌肉组织密度
相当,可以不均匀;增强扫描,可以明显强化或
不强化。
精品课件
腹膜后纤维化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肾周间隙内器官的病变导致肾筋膜增厚, 并侵犯肾周脂肪囊。
精品课件
(3)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 间,内仅含脂肪组织,内侧止于肾后筋膜与腰 大肌、腰方肌筋膜融合处,外侧与腹侧壁的腹 膜外脂肪层相连,下方在髂嵴水平是开放的。 上方、肾旁后脂肪层向上伸延至隔下腹膜外脂 肪层。此间隙因为不含重叠的器官,因此,病 变很少来源于此处。
肾旁前间隙内的任何结构的病变 都可能引起肾前筋膜和侧锥筋膜的增厚, 最常见的病因来源于胰腺、结肠、十二指 肠或阑尾。而肾脏很少是肾旁前间隙病变 的原因。
精品课件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内 含肾上腺、肾脏、肾脏血管、肾盂及周围的脂肪囊。 肾筋膜上方与膈筋膜相融合,外侧与侧锥筋膜相融, 下方肾筋膜前后两层与髂筋膜及输尿管周围的结缔 组织疏松融合或相连,因此,此间隙下部与髂窝相 通,内侧肾前筋膜融会于肠系膜根部围绕大血管的 致密结缔组织中,肾后筋膜则与腰大肌和腰方肌筋 膜融合。
⑦儿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母细胞 瘤,可发生钙化,其次为畸胎瘤。
精品课件
一、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划分及CT表现
腹膜后间隙是指壁腹膜与腹横筋膜 之间的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上达膈下, 下至盆腔入口,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 除疏松结缔组织、脂肪以及淋巴、神经组织 外,还包含很多重要的器官和结构(肾和肾 上腺以及输尿管,胰和12指肠 等)。
或淋巴结转移以及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明确区分。
但腹膜后纤维化一般均不累及大血管后方,因而
不使大血管向前移位。CT平扫时与肌肉组织密度
相当,可以不均匀;增强扫描,可以明显强化或
不强化。
精品课件
腹膜后纤维化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肾周间隙内器官的病变导致肾筋膜增厚, 并侵犯肾周脂肪囊。
精品课件
(3)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 间,内仅含脂肪组织,内侧止于肾后筋膜与腰 大肌、腰方肌筋膜融合处,外侧与腹侧壁的腹 膜外脂肪层相连,下方在髂嵴水平是开放的。 上方、肾旁后脂肪层向上伸延至隔下腹膜外脂 肪层。此间隙因为不含重叠的器官,因此,病 变很少来源于此处。
肾旁前间隙内的任何结构的病变 都可能引起肾前筋膜和侧锥筋膜的增厚, 最常见的病因来源于胰腺、结肠、十二指 肠或阑尾。而肾脏很少是肾旁前间隙病变 的原因。
精品课件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内 含肾上腺、肾脏、肾脏血管、肾盂及周围的脂肪囊。 肾筋膜上方与膈筋膜相融合,外侧与侧锥筋膜相融, 下方肾筋膜前后两层与髂筋膜及输尿管周围的结缔 组织疏松融合或相连,因此,此间隙下部与髂窝相 通,内侧肾前筋膜融会于肠系膜根部围绕大血管的 致密结缔组织中,肾后筋膜则与腰大肌和腰方肌筋 膜融合。
⑦儿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母细胞 瘤,可发生钙化,其次为畸胎瘤。
腹膜后原发肿瘤CTppt课件
肾旁前间隙:胰腺、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升段、以及供 应肝、脾、胰腺、十二指肠的血管
肾周间隙:即肾囊,包括肾上腺、肾脏、肾脏血管及肾周 脂肪、输尿管、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及分支
肾后间隙:脂肪、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 淋巴管及胚胎残留组织等
腹膜后肿瘤病理分型
脂肪组织 30% :脂肪瘤
肝肾隐窝较大肿瘤判断来源较 困难
与腹腔内器官原发较大肿瘤鉴 别困难
解决方法
熟悉解剖知识,仔细判断肿瘤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诊断体会
肿瘤特征及毗邻关系分析及 描述 对外科治疗意义重大,尤其是
与大血管与脏器关系,决定术前准备、 备血及麻醉选择情况
毗邻脏器受侵、推移、包绕、 压迫
毗邻血管受侵、推移、包绕、 压迫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诊断体会
良恶性判断 准确率达70%,除
神经母细胞瘤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以外, 大部分腹膜后原发肿瘤在成人(尤其是) 老人多发,男性略多于女性
组织来源判断
根据肿瘤生长特征及影像学表现, 综合分析;以脂肪组织(脂肪肉瘤)、 神经源肿瘤(神经鞘瘤)及纤维母细胞 性及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纤维瘤)、 平滑肌肉瘤较常见
好发于脊柱两旁交感神经丛分 布区
有见缝就钻的特点
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部分可 见钙化
CT平扫:大多密度欠均匀, CT值较低,易误诊为囊性病
F461360 F/60
病理: (右)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547223 M/50
胚胎残留组织细胞肿瘤-畸胎瘤
发病高峰:出生后6个月和青 壮年
理分型
3 腹膜后常见原发肿瘤 的CT表现及病例展示 4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诊
腹膜后肿瘤的CT的诊断
肾旁后间隙的病变常常与其他腹膜后间 隙的病变有关。
精选ppt课件
7
精选ppt课件
8
精选ppt课件
9
(4)腹膜后间隙之间的交通: 尽管腹膜后三个间隙解剖上是完整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交通,一个间隙的病 变可波及另外的间隙:
1)同侧的三个腹膜后间隙在髂嵴平面下潜 在相通。
2)两侧的肾旁前间隙在中线潜在相通。 3)两侧的肾周间隙在中线是否相通,存在 争议,多数人认为潜在相通。
c,主动脉、腔静脉组,亦称中间腰淋巴结, 位于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
淋巴结的正常直径小于1cm
精选ppt课件
17
(2)膈脚后淋巴结:位于膈肌脚后间隙内, 直径小于6mm,有时不易与血管结构如奇 静脉、半奇静脉鉴别。增强扫描可加以鉴别。
(3)其他:这些淋巴结包括:胰腺、腹腔 及肠系膜淋巴结,正常情况下不易看到。
精选ppt课件
2
1。腹膜后间隙的划分
• 肾筋膜或称Gerota筋膜,分为前后两层, 分别称为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肾筋膜的 厚度正常约1—2mm。
• 上述两层筋膜在降结肠后融合,形成侧锥 筋膜。这三层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 间隙。
精选ppt课件
3
精选ppt课件
4
(1)肾旁前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后壁腹 膜之间,外侧止于侧锥筋膜、两侧的间隙 潜在相通,其内含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以及供应肝、 脾、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血管。
精选ppt课件
19
CT图像上,腰大肌为腰椎旁成对的对称软 组织密度影,从上到下其形态由三角形渐变 为圆形,体积也变大,在第3—4腰椎水平直 径最大,周围为脂肪组织。
腰小肌位于腰大肌前方,表现为小圆形 软组织密度影,不要误认为淋巴结。
精选ppt课件
7
精选ppt课件
8
精选ppt课件
9
(4)腹膜后间隙之间的交通: 尽管腹膜后三个间隙解剖上是完整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交通,一个间隙的病 变可波及另外的间隙:
1)同侧的三个腹膜后间隙在髂嵴平面下潜 在相通。
2)两侧的肾旁前间隙在中线潜在相通。 3)两侧的肾周间隙在中线是否相通,存在 争议,多数人认为潜在相通。
c,主动脉、腔静脉组,亦称中间腰淋巴结, 位于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
淋巴结的正常直径小于1cm
精选ppt课件
17
(2)膈脚后淋巴结:位于膈肌脚后间隙内, 直径小于6mm,有时不易与血管结构如奇 静脉、半奇静脉鉴别。增强扫描可加以鉴别。
(3)其他:这些淋巴结包括:胰腺、腹腔 及肠系膜淋巴结,正常情况下不易看到。
精选ppt课件
2
1。腹膜后间隙的划分
• 肾筋膜或称Gerota筋膜,分为前后两层, 分别称为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肾筋膜的 厚度正常约1—2mm。
• 上述两层筋膜在降结肠后融合,形成侧锥 筋膜。这三层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 间隙。
精选ppt课件
3
精选ppt课件
4
(1)肾旁前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后壁腹 膜之间,外侧止于侧锥筋膜、两侧的间隙 潜在相通,其内含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以及供应肝、 脾、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血管。
精选ppt课件
19
CT图像上,腰大肌为腰椎旁成对的对称软 组织密度影,从上到下其形态由三角形渐变 为圆形,体积也变大,在第3—4腰椎水平直 径最大,周围为脂肪组织。
腰小肌位于腰大肌前方,表现为小圆形 软组织密度影,不要误认为淋巴结。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介绍PPT课件
96
Case 10
女 65岁.腹部不适两月余.
97
平扫
98
99
增强
100
101
腹膜后肾前间隙内巨大肿块,明显推压左侧肾及周边组 织,肿瘤血管丰富,但左侧肾上腺隐约可见。
病理--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102
Case 11
女性患者,50岁,发现左腹部包块一个月
103
平 扫
104
105
106
75
Case 8
女性,14岁,腹部逐渐增大一年余,近二个月增大 明显加快,在当地医院多次检查,未能确诊。无发热、 无贫血、血象正常,原食欲及饮食正常,近来食后感饱 胀。月经尚未潮,第二性征不明显
76
平 扫
77
78
79
80
81
82
增 强
以下是增强扫描图像,肿块高密度CT值754.5-964.1Hu;软组 织肿块平扫时平均CT值为43Hu,增强后CT值为68Hu。右侧肿
35
病理--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即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中老年人常见,四 肢及躯干好发,发生于腹膜后较少见,一般境界较清,可 有假包膜,位于深筋膜或肌层,切面灰白、灰红或灰黄, 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镜下一般分为四型:车辐状多 形性型(19例,40.4%)、黏液膜型(6例,12.8%)、巨细 胞型(4例,8.5%)和黄色瘤型(炎症型,18例,38.3%)。 按WHO病理组织分级,G 级7例,占14.9% ;G21 1例, 占23.4% ;G,级19例,占40.4% ,G4级10例,占 21.3%。
块内低密度CT值-57Hu,无强化
83
84
85
86
87
Case 10
女 65岁.腹部不适两月余.
97
平扫
98
99
增强
100
101
腹膜后肾前间隙内巨大肿块,明显推压左侧肾及周边组 织,肿瘤血管丰富,但左侧肾上腺隐约可见。
病理--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102
Case 11
女性患者,50岁,发现左腹部包块一个月
103
平 扫
104
105
106
75
Case 8
女性,14岁,腹部逐渐增大一年余,近二个月增大 明显加快,在当地医院多次检查,未能确诊。无发热、 无贫血、血象正常,原食欲及饮食正常,近来食后感饱 胀。月经尚未潮,第二性征不明显
76
平 扫
77
78
79
80
81
82
增 强
以下是增强扫描图像,肿块高密度CT值754.5-964.1Hu;软组 织肿块平扫时平均CT值为43Hu,增强后CT值为68Hu。右侧肿
35
病理--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即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中老年人常见,四 肢及躯干好发,发生于腹膜后较少见,一般境界较清,可 有假包膜,位于深筋膜或肌层,切面灰白、灰红或灰黄, 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镜下一般分为四型:车辐状多 形性型(19例,40.4%)、黏液膜型(6例,12.8%)、巨细 胞型(4例,8.5%)和黄色瘤型(炎症型,18例,38.3%)。 按WHO病理组织分级,G 级7例,占14.9% ;G21 1例, 占23.4% ;G,级19例,占40.4% ,G4级10例,占 21.3%。
块内低密度CT值-57Hu,无强化
83
84
85
86
87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讲义精品课件
腔静脉及输尿管周围,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增
生,导致大血管及输尿管因受纤维组织包绕
而发生狭窄或梗阻。
二.临床:
临床表现通常均较轻,仅有背痛或腹
痛。当病变累及输尿管使产生狭窄或梗阻时
可产生一定尿路症状,此病一般常见于中年
男性。
精品 可修改
58
三.CT表现:
一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并具
有清楚边缘的鞘,同时并有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
精品 可修改
48
腹膜后畸胎瘤
精品 可修改
49
畸胎瘤
精品 可修改
50
鉴别诊断:
大多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下列征象有助于鉴别定性诊断: ①良性腹膜后肿瘤边缘较光滑,密度均匀,其周围组
织器官无侵犯,而恶性肿瘤边缘不清,邻近组织器 官多有侵犯。 ②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CT表现为均匀液性低密度,边 界清楚,壁薄无强化。 ③神经源性腹膜后肿瘤多靠近中线沿脊柱两侧分布, 脂肪肉瘤多见于肾周围。 ④畸胎瘤为混合密度肿物,如含有脂肪、高密度钙化 等,为其特异表现 。
边缘模糊表现,因而有时难以与淋巴瘤或淋巴结
转移以及腹膜后原发性肿瘤明确区分。但腹膜后
纤维化一般均不累及大血管后方,因而不使大血 管向前移位。CT平扫时与肌肉组织密度相当,可 以不均匀;增强扫描,可以明显强化或不强化。
精品 可修改
59
腹膜后纤维化
精品 可修改
60
精品 可修改
61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9.2 520.9.2 5Friday, September 25, 2020
精品 可修改
29
淋巴管瘤
精品 可修改
30
腹膜后肿瘤】ppt课件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寸英丽
-
1
目的要求
了解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 掌握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掌握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 • 熟悉腹膜后肿瘤的治疗。
-
2
概述
• 发病率:占全身肿瘤的0.07 -- 0.2% • 常见为软组织肿瘤 ,可起源于胚胎、泌尿
生殖系残留组织 、交感神经系统 • 多为恶性,以各种肉瘤最多见。 • 手术不易切净,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仍是
-
14
诊断
-
15
症状和体征
• 压迫性表现 • 占位性表现 • 毒性反应表现 • 内分泌功能紊乱性表现
-
16
压迫性表现
• 胀、酸、麻、痛
• 上腹饱胀感、恶心、呕吐
• 肛门排气和大便不畅感
• 小便不畅、尿急、尿频、尿潴留
• 腹壁、会阴部和下肢静脉怒张 、下肢和会阴部
•
肿胀和沉重感
• 腹水
-
17
占位性表现
• 腹部肿块 • 盆腔肿块
-
18
毒性反应表现
• 发热 • 全身营养不良 • 尿毒症
-
19
内分泌功能紊乱性表现
• 低血糖 :巨大肿瘤的首先症状
• 阵发性高血压: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
•
胞瘤的特有症状
-
20
检查方法
• 临床检查 • X线摄片 • 胃肠钡剂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泌尿系造影术 • 血管造影术
•
瘤的起源;
• ②根据动脉造影所显示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行
•
经、分布及形态等改变,可以区分腹腔
内
•
或腹膜后肿瘤;
• ③了解肿瘤内血管分布情况;
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寸英丽
-
1
目的要求
了解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 掌握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掌握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 • 熟悉腹膜后肿瘤的治疗。
-
2
概述
• 发病率:占全身肿瘤的0.07 -- 0.2% • 常见为软组织肿瘤 ,可起源于胚胎、泌尿
生殖系残留组织 、交感神经系统 • 多为恶性,以各种肉瘤最多见。 • 手术不易切净,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仍是
-
14
诊断
-
15
症状和体征
• 压迫性表现 • 占位性表现 • 毒性反应表现 • 内分泌功能紊乱性表现
-
16
压迫性表现
• 胀、酸、麻、痛
• 上腹饱胀感、恶心、呕吐
• 肛门排气和大便不畅感
• 小便不畅、尿急、尿频、尿潴留
• 腹壁、会阴部和下肢静脉怒张 、下肢和会阴部
•
肿胀和沉重感
• 腹水
-
17
占位性表现
• 腹部肿块 • 盆腔肿块
-
18
毒性反应表现
• 发热 • 全身营养不良 • 尿毒症
-
19
内分泌功能紊乱性表现
• 低血糖 :巨大肿瘤的首先症状
• 阵发性高血压: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
•
胞瘤的特有症状
-
20
检查方法
• 临床检查 • X线摄片 • 胃肠钡剂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泌尿系造影术 • 血管造影术
•
瘤的起源;
• ②根据动脉造影所显示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行
•
经、分布及形态等改变,可以区分腹腔
内
•
或腹膜后肿瘤;
• ③了解肿瘤内血管分布情况;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ppt课件
面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可能会 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支持可 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THANKS FOR WATC描, 用于初步观察肿瘤的位置 和形态。
增强扫描
注射造影剂后进行扫描, 有助于观察肿瘤的血供情 况。
三维重建
通过软件将CT图像进行三 维重建,以更直观地观察 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 系。
图像解读与报告
阅片流程
由专业医生对CT图像进行解读, 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 合分析。
明显增大。
组织密度
良性肿瘤组织密度通常均匀, 而恶性肿瘤组织密度多不均匀 ,可伴有坏死、囊变或钙化。
边缘形态
良性肿瘤边缘光滑、整齐,而 恶性肿瘤边缘多不规则,可呈
浸润性生长。
淋巴结转移
良性肿瘤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而恶性肿瘤常伴有淋巴结转
移。
不同类型肿瘤的鉴别诊断
脂肪瘤、血管瘤等软组织良性肿瘤
01
肿瘤形态
肿瘤形态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些肿瘤可能呈分叶状或具有 浅分叶。
肿瘤的密度与强化
密度均匀性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密度可能均匀或不均匀,取决于肿瘤的 病理类型和内部成分。
强化特征
大多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在增强扫描时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强化程度与肿瘤的血供有关。
肿瘤的边缘与毗邻关系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contents
目录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概述 • CT诊断技术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与预后
0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起源于腹 膜后间隙的肿瘤,不包括腹膜、 肝脏、胰腺和肠道等腹内器官的 肿瘤。
病例讨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ppt课件
发病机制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发生可能与腹膜 后组织的异常增生、分化、代谢等因 素有关,也可能与基因突变、染色体 异常等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大小、位置、性质等因素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部肿块、消 化系统症状等。
诊断方法
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病理组织 学检查等。通过综合检查结果,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为后续的治疗提 供依据。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一种方法。 目前,免疫治疗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中仍处于研究阶段。
其他治疗手段
放疗
放疗可以作为手术和药物治疗的辅助 手段,用于缩小肿瘤、缓解症状或控 制肿瘤的生长。
热疗
热疗是通过物理方法将肿瘤局部温度 升高,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热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手术、 放疗等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 出血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对患者和家属的指导和建议
01
02
03
心理支持
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知 识和治疗方案,提供心理 支持,减轻焦虑和恐惧情 绪。
健康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 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不包括腹膜、肝脏、胰腺和脾脏等器官的肿瘤。
分类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其中良性肿瘤占多数,但恶性腹膜后肿瘤的发病率更高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发生可能与腹膜 后组织的异常增生、分化、代谢等因 素有关,也可能与基因突变、染色体 异常等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大小、位置、性质等因素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部肿块、消 化系统症状等。
诊断方法
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病理组织 学检查等。通过综合检查结果,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为后续的治疗提 供依据。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一种方法。 目前,免疫治疗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中仍处于研究阶段。
其他治疗手段
放疗
放疗可以作为手术和药物治疗的辅助 手段,用于缩小肿瘤、缓解症状或控 制肿瘤的生长。
热疗
热疗是通过物理方法将肿瘤局部温度 升高,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热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手术、 放疗等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 出血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对患者和家属的指导和建议
01
02
03
心理支持
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知 识和治疗方案,提供心理 支持,减轻焦虑和恐惧情 绪。
健康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 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 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不包括腹膜、肝脏、胰腺和脾脏等器官的肿瘤。
分类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其中良性肿瘤占多数,但恶性腹膜后肿瘤的发病率更高 。
腹膜后肿瘤CT影像诊断护理课件
,加强病情监测。
详细描述
转移性腹膜后肿瘤在CT影像上通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肿块,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 ,增强扫描后强化不明显。这类肿瘤多由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护理上应关注 患者的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提供疼痛管理,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治疗,同时加强
病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病例三
总结词
协助手术操作
根据手术需要,协助医生进行术中操作,确保手 术的顺利进行。
防止并发症
注意预防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感染等,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术后护理
疼痛管理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如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等,缓解患者的疼痛。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术后的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迹 象,及时发现并处理。
04
腹膜后肿瘤CT影像诊断
腹膜后肿瘤的CT影像表现
肿块影
腹膜后肿瘤在CT影像上通 常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 影,形态多不规则,边缘 模糊。
密度不均
腹膜后肿瘤内部密度不均 ,可伴有坏死、囊变或钙 化。
侵袭性生长
腹膜后肿瘤可侵犯周围组 织器官,如肾脏、肝脏或 肠道等,CT影像上可见肿 瘤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腹膜后肿瘤通常在腹膜后的空间内生长,这个区域位于腹部器官和背部之间的空间 。
由于腹膜后肿瘤的位置比较隐蔽,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因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腹膜后肿瘤分类
腹膜后肿瘤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组织 学分类和生物学行为分类。
根据组织学分类,腹膜后肿瘤可以分为上皮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肿瘤、 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等。
通过X射线束对选定层面进行扫描,接收穿过 人体后的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 。
详细描述
转移性腹膜后肿瘤在CT影像上通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肿块,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 ,增强扫描后强化不明显。这类肿瘤多由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护理上应关注 患者的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提供疼痛管理,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治疗,同时加强
病情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病例三
总结词
协助手术操作
根据手术需要,协助医生进行术中操作,确保手 术的顺利进行。
防止并发症
注意预防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感染等,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术后护理
疼痛管理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如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等,缓解患者的疼痛。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术后的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迹 象,及时发现并处理。
04
腹膜后肿瘤CT影像诊断
腹膜后肿瘤的CT影像表现
肿块影
腹膜后肿瘤在CT影像上通 常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 影,形态多不规则,边缘 模糊。
密度不均
腹膜后肿瘤内部密度不均 ,可伴有坏死、囊变或钙 化。
侵袭性生长
腹膜后肿瘤可侵犯周围组 织器官,如肾脏、肝脏或 肠道等,CT影像上可见肿 瘤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腹膜后肿瘤通常在腹膜后的空间内生长,这个区域位于腹部器官和背部之间的空间 。
由于腹膜后肿瘤的位置比较隐蔽,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因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腹膜后肿瘤分类
腹膜后肿瘤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组织 学分类和生物学行为分类。
根据组织学分类,腹膜后肿瘤可以分为上皮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肿瘤、 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等。
通过X射线束对选定层面进行扫描,接收穿过 人体后的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 。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 “腹膜后肿瘤切除”: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平滑 肌肉瘤。
2021
21
3、纤维肉瘤
• 由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形成的肿瘤。
• 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软组织 密度肿块,较肌肉密度稍低。形态多不规 则,常见大片出血、坏死,少数见钙化, 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增强后,肿瘤实质 部分的软组织密度可有中度到高度强化, 密度多不均匀。
长,倾向于血管源性肿瘤。
2021
62
2021
63
• 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者包膜 完整,境界清楚,恶性者有包膜外浸润, 较大时易发生坏死、出血及囊变,增强呈 不均匀强化。
2021
38
左侧腹主动脉旁、肾门上方异位嗜铬细胞瘤
2021
39
其他良性肿瘤
• (1)淋巴管瘤呈均匀囊性肿块,无侵袭生长方式, 增强无强化;
• (2)畸胎瘤见混合性成分,有脂肪、钙化或软组 织成分;
2021
31
•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CT 扫描显示肿块基 沿神经走行分布,肿块呈卵圆形或梭形、边 缘清晰;神经鞘瘤密度多不均匀,瘤内可含有 脂类成分,密度低于肌肉密度,瘤体大者可见 坏死、囊变区,偶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 轻度或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均匀,发生囊变时 呈环形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学习园地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2021
1
定义
• 腹膜后肿瘤包括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腹膜 后淋巴瘤和转移瘤。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指来源于腹膜后间隙 间质内的脂肪、肌肉、纤维、淋巴、神经 等组织的肿瘤,不包括腹膜后各器官所产 生的肿瘤。
2021
2
定义
• 腹膜后淋巴瘤:多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 但也可单独发生或为首先受累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来源 于交感神经节,常见于年幼儿。
25
神经纤维瘤
平扫
增强
26
神经鞘瘤
增强
27
节细胞神经瘤
平扫
增强
28
节细胞神经瘤
平扫
增强 29
三、PRNs主要CT征象6
4.异位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 属于神经节细胞瘤,沿主动脉、髂血管,
5.恶性间叶瘤(malignant mesenchymoma): 同一肿瘤内含有多种间叶组织成份,密度 不均,强化不均,可见坏死、钙化、分隔、 常呈分叶状。
6.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 软组织块,常有分叶。
7.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 不规则软组织块,密度不均,强化较明显, 常有大片钙化、坏死。
2
分类
间叶组织源性(43~67%),以恶性为多:平滑 肌瘤/肉瘤、横纹肌瘤/肉瘤、脂肪瘤/肉瘤、纤 维瘤/肉瘤、间叶组织瘤、间皮瘤、粘液瘤、脉 管(血管、淋巴管)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神经源性(20~40%),以良性为多:神经纤维 瘤、神经鞘瘤、节细胞神经瘤、神经母细胞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细胞瘤)、感受器细胞 瘤
(Friedman):①实体型:分化差,纤维组织 为主,呈实性肿块,密度较高CT值> 20Hu;
②假囊肿型:以粘液成分为主,形似囊肿, 密度较均匀,CT值-20~20Hu;
③混合型:纤维组织+散在脂肪,密度不均
匀,分化较好。
16
平脂 扫肪 增瘤
强
17
脂 肪 肉 瘤
平 扫 增 强
18
三、PRNs主要CT征象3
9
三、PRNs主要CT征象1
(一)间叶组织源性肿瘤:
1.平滑肌瘤(Leiomyoma)、平滑肌肉瘤 (Leiomyosarcoma):体积较大,边界 清楚。前者密度均匀,偶有囊性变;后者 密度不均匀,常见坏死,甚至成为其主要 特征(Mcleod)。
2.纤维瘤(fibroma)、纤维肉瘤 (fibrosarcoma):与平滑肌瘤(肉瘤)相 似,但密度稍低,体积一般较小。
肾周间隙: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 (Zuekerkanle’s筋膜)之间
肾旁后间隙: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
4
5
6
7
8
二、检查方法
扫描前1小时服碘液800-1000ml, 前15分钟再服300ml;
范围:剑突下→髂嵴,必要时下延; 调整窗宽,以利显示筋膜; 增强以利显示大血管; 螺旋CT更具应用价值。
胚胎组织源性(10~25%),以良性为多: (表)皮样囊肿、畸胎瘤、脊索瘤
来源不明:腺癌、未分化癌(肉瘤)
3
一、腹膜后间隙的正常解剖
腹膜后间隙:后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解 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
三个间隙概念(Meyers 1972年)及其内 容物
肾旁前间隙: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 (Gerota’s筋膜)
1.皮样囊肿(dermoid cyst): 均匀低密度囊性肿块,边缘规则
2.畸胎瘤(teratoma): 体积较大,可见钙化、骨化、牙、脂肪成 分及囊变。
33
皮样囊肿
增强
34
囊性畸胎瘤
增强
35
成熟畸胎瘤(多发)
平扫
36
畸
增强
胎
瘤
增强
37
四、PRNs的定位
下列征象支持PRNs: 1.腹膜后脏器受压移位; 2.腹膜后脏器受侵犯,肿块最大径线在 脏器之外; 3.大血管受累或包埋; 4.肠管受压移位,但无受侵犯表现; 5.肾前筋膜增厚显影,肿块位于其后方; 6. “新月征”或“线样征”。
2.坏死最多见于平滑肌肉瘤。 3.恶性肿瘤中,钙化常见于恶性纤
维组织细胞瘤。
40
六、PRNs组织学类型的估计2
4.神经源性肿瘤位于中线区;功能性异位 嗜铬细胞瘤常有高血压及儿茶酚胺、 VMA增高; 小儿中线区肿块应考虑神经母细胞瘤。
5.含钙化、骨化、牙、囊液等多种成分者, 符合畸胎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CT Diagnosis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Neopasms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放射科教研室
1
概述
定义:PRNs系发生于腹膜后间隙、 且非该间隙脏器内的肿瘤。
据各家报告,恶性肿瘤占40~90%。 作者报告一组54例,恶性占35.2% (19/54)
22
恶性间皮瘤
平扫 增强
23
恶性间皮瘤
平 扫 增强
24
三、PRNs主要CT征象5
(二)神经源性肿瘤
1.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神经鞘 瘤(neurilemmoma):多数密度均匀, 边缘光滑,可有分房、钙化,亦可坏死、 囊变,神经纤维瘤可有多发。
2.节细胞神经瘤(ganglineuroma):来源 于交感神经节,形态规则,密度均匀,可 有钙化。
4.囊性淋巴管瘤(Cytic Lymphangioma):即淋巴管囊 肿(Lymphocyst),属脉管瘤中 的一类。为体积较大之类圆形囊性 肿块,壁光滑,其内为均匀水样密 度。部分蛋白含量较多或纤维组织 增生者,则密度稍高。
19
囊性淋巴管瘤(增强)
20
脉管瘤(平扫)
21
三、PRNs主要CT征象4
伴交感神经链分布,范围广(作者报告一例 位于膀胱后方)。
分为有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类。功能性 者临床表现及检查较典型,CT呈均匀软组 织密度结节,均匀强化多见。无功能性或恶 性者肿块较大,常有坏死、分叶。
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异
位
嗜
增强
铬
细
胞
平扫
瘤
31
异位嗜铬细胞瘤
平扫
32
三、PRNs主要CT征象7
(三)胚胎组织源性肿瘤
10
平滑肌瘤增强
11
平滑肌瘤增强-囊变
12
平滑肌肉瘤平扫+增强
13
肠
系
膜
平 扫
根
增
部
强纤
维
瘤
14
(增强扫描)
纤 维 瘤 术 后 复 发
15
三、PRNs主要CT征象2
3.脂肪瘤(lipoma)、脂肪肉瘤(liposarcoma):
⑴脂肪瘤为均匀脂肪密度,边缘光滑,具特 征性。
⑵脂肪肉瘤因分化程度不同分三型
38
五、PRNs良恶性的估计
良性
恶性
边缘 光滑
光滑、分叶、模糊
密度 均匀
不均匀
囊变 多见
少见
坏死 少见
多见
大小 不定
不定
增强 多不明显 坏死边缘强化
钙化 不定
不定
39
六、PRNs组织学类型的估计1
1.均匀脂肪密度肿块见于脂肪瘤; 多种成分的瘤体内若有脂肪密度区, 则脂肪肉瘤的诊断多可成立。 Friedman的良恶性判断标准
25
神经纤维瘤
平扫
增强
26
神经鞘瘤
增强
27
节细胞神经瘤
平扫
增强
28
节细胞神经瘤
平扫
增强 29
三、PRNs主要CT征象6
4.异位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 属于神经节细胞瘤,沿主动脉、髂血管,
5.恶性间叶瘤(malignant mesenchymoma): 同一肿瘤内含有多种间叶组织成份,密度 不均,强化不均,可见坏死、钙化、分隔、 常呈分叶状。
6.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 软组织块,常有分叶。
7.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 不规则软组织块,密度不均,强化较明显, 常有大片钙化、坏死。
2
分类
间叶组织源性(43~67%),以恶性为多:平滑 肌瘤/肉瘤、横纹肌瘤/肉瘤、脂肪瘤/肉瘤、纤 维瘤/肉瘤、间叶组织瘤、间皮瘤、粘液瘤、脉 管(血管、淋巴管)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神经源性(20~40%),以良性为多:神经纤维 瘤、神经鞘瘤、节细胞神经瘤、神经母细胞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细胞瘤)、感受器细胞 瘤
(Friedman):①实体型:分化差,纤维组织 为主,呈实性肿块,密度较高CT值> 20Hu;
②假囊肿型:以粘液成分为主,形似囊肿, 密度较均匀,CT值-20~20Hu;
③混合型:纤维组织+散在脂肪,密度不均
匀,分化较好。
16
平脂 扫肪 增瘤
强
17
脂 肪 肉 瘤
平 扫 增 强
18
三、PRNs主要CT征象3
9
三、PRNs主要CT征象1
(一)间叶组织源性肿瘤:
1.平滑肌瘤(Leiomyoma)、平滑肌肉瘤 (Leiomyosarcoma):体积较大,边界 清楚。前者密度均匀,偶有囊性变;后者 密度不均匀,常见坏死,甚至成为其主要 特征(Mcleod)。
2.纤维瘤(fibroma)、纤维肉瘤 (fibrosarcoma):与平滑肌瘤(肉瘤)相 似,但密度稍低,体积一般较小。
肾周间隙: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 (Zuekerkanle’s筋膜)之间
肾旁后间隙: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
4
5
6
7
8
二、检查方法
扫描前1小时服碘液800-1000ml, 前15分钟再服300ml;
范围:剑突下→髂嵴,必要时下延; 调整窗宽,以利显示筋膜; 增强以利显示大血管; 螺旋CT更具应用价值。
胚胎组织源性(10~25%),以良性为多: (表)皮样囊肿、畸胎瘤、脊索瘤
来源不明:腺癌、未分化癌(肉瘤)
3
一、腹膜后间隙的正常解剖
腹膜后间隙:后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解 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
三个间隙概念(Meyers 1972年)及其内 容物
肾旁前间隙: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 (Gerota’s筋膜)
1.皮样囊肿(dermoid cyst): 均匀低密度囊性肿块,边缘规则
2.畸胎瘤(teratoma): 体积较大,可见钙化、骨化、牙、脂肪成 分及囊变。
33
皮样囊肿
增强
34
囊性畸胎瘤
增强
35
成熟畸胎瘤(多发)
平扫
36
畸
增强
胎
瘤
增强
37
四、PRNs的定位
下列征象支持PRNs: 1.腹膜后脏器受压移位; 2.腹膜后脏器受侵犯,肿块最大径线在 脏器之外; 3.大血管受累或包埋; 4.肠管受压移位,但无受侵犯表现; 5.肾前筋膜增厚显影,肿块位于其后方; 6. “新月征”或“线样征”。
2.坏死最多见于平滑肌肉瘤。 3.恶性肿瘤中,钙化常见于恶性纤
维组织细胞瘤。
40
六、PRNs组织学类型的估计2
4.神经源性肿瘤位于中线区;功能性异位 嗜铬细胞瘤常有高血压及儿茶酚胺、 VMA增高; 小儿中线区肿块应考虑神经母细胞瘤。
5.含钙化、骨化、牙、囊液等多种成分者, 符合畸胎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CT Diagnosis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Neopasms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放射科教研室
1
概述
定义:PRNs系发生于腹膜后间隙、 且非该间隙脏器内的肿瘤。
据各家报告,恶性肿瘤占40~90%。 作者报告一组54例,恶性占35.2% (19/54)
22
恶性间皮瘤
平扫 增强
23
恶性间皮瘤
平 扫 增强
24
三、PRNs主要CT征象5
(二)神经源性肿瘤
1.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神经鞘 瘤(neurilemmoma):多数密度均匀, 边缘光滑,可有分房、钙化,亦可坏死、 囊变,神经纤维瘤可有多发。
2.节细胞神经瘤(ganglineuroma):来源 于交感神经节,形态规则,密度均匀,可 有钙化。
4.囊性淋巴管瘤(Cytic Lymphangioma):即淋巴管囊 肿(Lymphocyst),属脉管瘤中 的一类。为体积较大之类圆形囊性 肿块,壁光滑,其内为均匀水样密 度。部分蛋白含量较多或纤维组织 增生者,则密度稍高。
19
囊性淋巴管瘤(增强)
20
脉管瘤(平扫)
21
三、PRNs主要CT征象4
伴交感神经链分布,范围广(作者报告一例 位于膀胱后方)。
分为有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类。功能性 者临床表现及检查较典型,CT呈均匀软组 织密度结节,均匀强化多见。无功能性或恶 性者肿块较大,常有坏死、分叶。
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异
位
嗜
增强
铬
细
胞
平扫
瘤
31
异位嗜铬细胞瘤
平扫
32
三、PRNs主要CT征象7
(三)胚胎组织源性肿瘤
10
平滑肌瘤增强
11
平滑肌瘤增强-囊变
12
平滑肌肉瘤平扫+增强
13
肠
系
膜
平 扫
根
增
部
强纤
维
瘤
14
(增强扫描)
纤 维 瘤 术 后 复 发
15
三、PRNs主要CT征象2
3.脂肪瘤(lipoma)、脂肪肉瘤(liposarcoma):
⑴脂肪瘤为均匀脂肪密度,边缘光滑,具特 征性。
⑵脂肪肉瘤因分化程度不同分三型
38
五、PRNs良恶性的估计
良性
恶性
边缘 光滑
光滑、分叶、模糊
密度 均匀
不均匀
囊变 多见
少见
坏死 少见
多见
大小 不定
不定
增强 多不明显 坏死边缘强化
钙化 不定
不定
39
六、PRNs组织学类型的估计1
1.均匀脂肪密度肿块见于脂肪瘤; 多种成分的瘤体内若有脂肪密度区, 则脂肪肉瘤的诊断多可成立。 Friedman的良恶性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