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影像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影像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影像诊断1、CT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的应用随着CT功能的日益发展和完善,CT在原发性肝癌诊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螺旋CT,电子束CT和多尾CT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象后处理功能,能非常方便、快捷地完成肝脏的分期扫描、动态扫描及癌灶和血管的三维重建。
有助于癌灶的准确定位,判断癌灶与邻近肝静脉、门静脉和其他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了解肿瘤的血供、与非癌变肝组织之间的境界是否清晰、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有无门脉癌栓等,从而有利于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诊断率、评估肿瘤的生长方式、生物学行为,选择治疗方案,预测预后等。
1.1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CT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辩率有利于发现病灶、准确定位及判断病变的性质。
目前,S-CT,E-BCT,Multi-sliceCT的反应,对肝内小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皆有了显着提高。
CT能清晰显示癌灶与肝静脉、门静脉及肝门胆管和邻近组织器官的解剖关系,有天门静脉癌栓、肝外侵犯、淋巴结转移等。
CT扫描能在一定程度反映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了解有无动-静脉、动-门脉短路存在,判断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等。
此外,经肝动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更有利于发现肝内微小病烂及其数目。
1.2CT评估原发性肝癌生物学行为的价值①反映肿瘤大体生长方式:CT扫描可显示肿瘤有无包膜及包膜是否完整、癌与非癌变肝组织交界是否清晰、有无门脉癌栓、肝静脉、门静脉及肝门胆管等是否受累,以此判断肿瘤的生长方式,如呈侵袭性生长或膨胀性生长。
②反映原发性肝癌组织病理学类型:根据癌灶大体形态特征、增强表现及血供情况,可初步判断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如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并可在一定程度判断肝细胞癌细胞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特点③反映肿瘤血供特征:根据癌灶是否强化、强化程度及是否均匀、供血动脉显示情况,可反映肿瘤血供是否丰富。
肿瘤包膜是否强化,可判断包膜结缔组织内血管是否丰富。
肿瘤血供丰富。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肝癌属于恶心肿瘤常见疾病,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肝癌对人体的危害性相当大,一旦怀疑自己患有肝癌,就要及早的采取措施进行诊断。
那么,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空军总医院放疗科专家的介绍。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一、肝癌的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诊断早期肝癌最常用的检查,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操纵简单且用度低,是目前较好有定位价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二、肝组织活检:该项检查具有一定创伤性,但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正确性高,可谓是获得小肝癌确诊的有效方法,因其在检查上还存在一些禁忌症,所以在肝癌的诊断上该项检查应用不是很广泛。
三、甲胎蛋白:目前临床上AFP检查可谓是诊断肝癌的特异性高的指标,其能在肝癌的早期就可出现浓度升高的反应,当检测AFP200ug/L、持续升高2个月以上或AFP400微克/升以上时,在排除妊娠、新生儿、生殖腺胚胎性肿瘤、活动型肝炎等情况外,即提示肝癌。
四、血液酶学检查肝癌:肝癌患者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谷氨酰转肽酶高的原因有哪些),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功酶等可高于正常范围,但因其缺乏特异性,多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检查。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篇伽玛刀的定位极准确,误差常小于0.5毫米;每条伽玛射线剂量梯度极大,对组织几乎没有损伤。
但201条射线从不同位置聚集在一起可致死性地摧毁靶点组织。
它因功能尤如一把手术刀而得名,有无创伤、不需要全麻、不开颅、不出血和无颅内感染等优点,手术时间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伽玛刀也不是立即显效的,常需要3个月至半年时间才能显效,甚至1~2年后仍有效果。
伽玛刀的出现的确是神经外科的一大进步。
目前全世界已有数万人接受了治疗。
空军总医院放疗科拥有“中国伽马刀第一人”的夏廷毅专家,夏廷毅专家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经验有目共睹,各大媒体都有报道,胰腺癌晚期十年生存记就是最好的视频案例。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发热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肝大、腹水等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原发性肝癌可能无明显症状,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在B超检查中,原发性肝癌呈低回声或等回声肿块,边界模糊,部分病灶可出现点状强回声。
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边界及血供情况,对于肝内转移灶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更好,对于小肿瘤和血管浸润的显示也更为清晰。
PET-CT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对于判断原发性肝癌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帮助。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有着重要意义。
常规的血清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α-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的检测,这些指标的异常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肝穿刺活检是常用的组织学检查手段,通过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总结。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多种手段。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表现引言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之一,也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影像学是诊断和评估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将介绍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方法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Ultrasound, US)、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肝动脉造影(Hepatic Arteriography, HA)等。
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和技术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应症,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方法。
影像学表现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表现多样,以下为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特点。
超声1.肝内低回声结节:多为单个或多发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2.壁结节征:部分HCC可出现结节样改变,呈壁结节征,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呈高回声分界。
3.黄韧性结节:较大的HCC可显示坚韧、弹性变形的特点,称为黄韧性结节。
4.血流信号:超声多普勒可显示肿瘤的血流信号,高频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肿瘤内的血流分布及血流速度。
CT1.扫描增强表现:肝动脉期呈等或低密度,门静脉期稍有增强,延迟期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
动脉期增强和门静脉期稍有增强是HCC的特征之一。
2.强化模式:根据HCC病灶的强化模式可分为动脉期早期强化、门静脉期稍有增强和延迟期似正常肝组织三种类型。
3.动态增强扫描:可进一步观察病灶边界、内部坏死、包膜、侵犯周围组织等特征。
MRI1.T1加权像:大多数HCC在T1加权像上呈等或低信号,有的可呈高信号。
2.T2加权像:大多数HCC在T2加权像上呈等或高信号,有的可呈低信号。
3.动态增强扫描:同CT,MRI的动态增强扫描可显示肿瘤的强化模式,帮助鉴别HCC与其他肝脏病变。
肝动脉造影肝动脉造影是一种直接显示肝脏血供情况的影像学方法。
HCC通常呈持续性、等或稍低密度强化。
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诊断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外科 ) &($&(& *
!"" 主要对组织的纵向弛豫时间 ’ () * 、横向弛豫时间 ’ (! * 及质 子密度进行成像, () 是指质子由受电脉冲激发至横向磁化 后恢复至纵向磁化的时间; (! 由共振质子间的相互磁性作 用引起,即共振质子保持相干性或保持在相位中旋进的时 间。正常肝组织在 () 加权像为低信号,而在 (! 加权像上为 高信号,脂肪则正相反。 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的信号强度与正常肝组织相比, 前者 () 与 (! 弛豫时间皆延长,用 () 加权像或 (! 加权像的 自旋回波技术可以清楚的显示肿瘤的大小和形态,用短 (! 加权像自旋回波技术时,肝细胞癌的信号强度高于周围正 常肝组织。由于肝细胞癌与正常肝组织弛豫时间 () 与 (! 差 别显著,因此磁共振成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很容易。癌灶 伴有出血、坏死、脂肪变性和纤维瘢痕等改变时,其磁共 振成像表现为混杂不均匀信号。肿瘤周围水肿带和假包膜 为早期肝癌特征性改变,前者在 (! 加权像上表现为弥漫高 信号强度,后者不论 () 加权像或 (! 加权像均表现为一个薄 的低信号环。 磁共振扫描不需要放射线,且强磁场和电脉冲不会造 成急性或慢性损伤,与 +( 及超声相比,磁共振成像确定病 变大小的能力与超声相仿而强于普通 +(;矢状面、冠状面 或任意平面成像均可完成,不需造影药即可显示血供情 况。因此,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上,磁共振成像的准确度明 显优于 +(,其对比分辨率亦优于 +(,而空间分辨率则与 +(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磁共振成像有以下特点: ! 能十分 清楚地反映肿瘤与肝内血管的关系; " 对肝肿瘤的定位准 确;# 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 可进行矢状和冠状 位的直接成像;% 在不注射造影药的情况下可区分胆管与血 管。此外,应用顺磁性造影药可提高对肝癌的检出能力。 ! 放射性核素显像 新核医学仪器的发明、检查方法的进展使肝脏放射性 核 素 显 像 已 成 为 , 超 、 +(、 磁 共 振 等 无 创 检 查 的 有 效 补 充,它能显示直径 $ -. 的病变。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 描 ’ /01234 567871 4.0//071 +(, 9:;+( * 及 正 电 子 发 射 计 算 机断层扫描 ’ 57/08<71 4.0//071 +(, :;( * 三维显像技术的 开发使其分辨率显著提高。目前,放射性核素显像可发现 ) -. 以下的肝脏病变,多种肝脏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联合 使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鉴别诊断敏感性明显提高。 目前常用的肝脏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包括如下 $ 个内 容: ! 肝脏胶体显像,放射性胶体物质能被肝脏网状内皮 系统吞噬,肝内某一部位的网状内皮系统一旦破坏,吞噬 放射性胶体物质的能力明显降低甚至消失,本法只能检出 破坏网状内皮系统的病变,在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诊断方 面作用有限; " 肝血流灌注和血池显像,正常肝脏的血液 供应, =%> 来自门静脉, !%> 来自肝动脉,静脉注射肝血 池显像剂如放射性核素锝 ? @@.(- A B 红细胞,通过肝血流灌注 对肝血池进行显像, 因肝细胞癌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 血流量大,属多血供型肿瘤,肝血流灌注显像的动脉像 内,肝细胞癌表现为明显的放射性聚集,肝血池影像呈现 为充填或部分充填的特征表现,对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准 确,对肝细胞癌的诊断阳性率为 C#> D "#> ,肝血管瘤在
原发性肝癌的影像诊断学进展
原发性肝癌的影像诊断学进展影像诊断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笔者综述了原发性肝癌在超声、DSA、CT、MRI的影像学特征和相关研究进展。
标签:肝癌;影像诊断原发性肝癌是肝脏常见的恶性肿瘤,血清蛋白测定一直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主要诊断方法。
近年来,由于对原发性肝癌病理认识的加深和外科手术迅速发展,对肝癌的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各种影像技术相继应用于临床,为提高小肝癌SHCC(瘤体直径≤3cm)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临床提供及时的手术治疗时机。
笔者就肝癌影像诊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综述。
1 原发性肝癌的各种影像学表现1.1B超B超无创伤性可称之为肝癌筛选的“最佳工具”,肝癌90%由B超检查发现,直径在1.0~2.0cm的肿瘤即可检出。
肝癌的超声表现为:①边缘低回声带(晕环)。
②镶嵌样图像。
③隔壁回声。
④外侧阴影。
⑤后方回声增强。
结节型和肿块型2cm以上的肝癌表现为内部有低回声、回声不均匀和内部有隔壁回声,呈典型的镶嵌样图像;肿瘤超过5cm者边界不清,直径在3~5cm发现率约70.5%;弥漫型肝癌为混杂性回声,与正常肝脏分界不清。
刘华丽等认为肝癌的超声表现多样:①直接征象:高回声型占多数,其次是低或混合性回声。
②间接征象:病灶周围多数伴有声晕,部分有卫星结节,巨块型内部常有不规则的无回声区,超声的确诊率为87.3%。
戴琳认为小肝癌的典型声像图表现为瘤灶多呈类圆形、单发,以弱回声光团居多,病灶周边清晰,有完整包膜伴有暗晕,暗晕是超声鉴别小肝癌和其它良性肿瘤的典型特征。
经静脉注射“全氟显”超声造影剂后肝癌特征是造影前超声显示病灶呈弱回声光团,注射造影剂后超声显示病灶迅速显影回声增强,动脉像肝癌病灶与周边正常肝组织边界对比清晰,延迟期病灶呈低回声,消退时间明显短于正常肝组织呈现“快进快出”特征。
徐金峰静脉注射气体微泡混悬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表现为动脉期微泡迅速进入肝癌的微血管内使肿瘤快速整体增强,较大肝癌到达峰值时可表现为不均匀增强,同时由于动静脉瘘的形成,门脉期快速消退呈低回声,延迟期进一步消退。
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恶性肿瘤。
在世界范围内,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
因此,准确了解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筛查手段,原发性肝癌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回声不均匀的肿块,边缘模糊,有时可见到强回声,边界有软组织外推和血流丰富的表现。
此外,在超声检查中还可观察到周围肝脏的异常结构和肿胀情况,有利于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分期。
二、CT检查CT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位置、血供等信息。
原发性肝癌在CT图像上呈现为低密度灶,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到斑点状、条索状的高密度影,局部有明显的造影剂浓聚现象。
此外,CT检查还可评估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浸润和转移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三、MRI检查MRI检查对于显示原发性肝癌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有利于准确诊断和术前评估。
原发性肝癌在MRI图像上呈现为信号强度不均匀的低信号灶,边界清晰,周围肝脏受损程度较轻。
通过MRI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四、PET-CT检查PET-CT检查是一种功能性影像学检查,通过检测肿瘤的代谢活性,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原发性肝癌在PET-CT图像上呈现为代谢活跃的高吸收灶,周围正常组织代谢活性较低。
结合CT和PET的信息,可以全面评估肿瘤的生长速度、浸润情况和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和PET-CT检查等多种手段,每种检查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应症。
了解不同检查方法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有助于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为患者争取更好的生存机会。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干货丨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建议收藏
干货丨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建议收藏一、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1.好发于30~60岁男性。
2.多为肝细胞癌,AFP阳性,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关系密切。
3.可有肝区疼痛、肝肿大、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4.巨块型:肿块直径≥5cm,最多见。
结节型:每个癌结节<5cm。
弥漫型:<1cm小结节弥漫分布全肝。
小肝癌:≤3cm,少于2个结节。
5.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肿瘤血供丰富。
【影像学表现】1.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CT平扫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影,T1WI上为边界不清楚稍低信号,T2WI上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
2.肿瘤周围可见假包膜,呈低密度,T1WI为低信号。
3.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动脉期明显强化,不均匀,门脉期和肝实质期迅速下降。
▲巨块型肝癌 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中央坏死无强化▲弥漫型肝癌CT平扫示肝内弥漫分布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小肝癌 CT平扫示肝右叶小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外生型肝癌 MRI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快进快出”强化【鉴别诊断】不典型肝癌需与肝血管瘤、肝硬化再生结节、炎性假瘤、转移性肝癌、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鉴别。
【检查方法】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最常用,MRI可提供更多信息。
肝动脉造影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二、转移性肝癌【临床特征】1.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AFP多阴性。
2.多来自门静脉系统引流的脏器,如结肠、胃、胰等。
3.除原发肿瘤症状外,可出现肝大、肝区疼痛、消瘦、黄疸、腹水等。
【影像学表现】1.肝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肿块,CT平扫呈低密度,T1WI 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多发低信号结节影,T2WI呈稍高信号。
2.增强动脉期肿瘤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平衡期低密度,典型表现为“牛眼征”。
▲病灶增强呈“牛眼”▲CT平扫呈低密度,T2WI呈边界清楚稍高信号【鉴别诊断】肝囊性转移瘤需与肝脓肿、肝结核、肝包虫病等鉴别。
原发性肝癌影像诊断
动脉期
第十四页,共24页。
门脉期
影像表现
特殊类型肝癌:
小肝癌:单个癌结节≦3cm,或两个相邻癌结节直径之和 ≦3cm
纤维板层型肝癌:年轻,瘤体内放射状致密瘢痕,组织学癌 巢间宽窄不易,呈板层排列的胶原纤维带,常伴钙化,AFP 、HBsAg阴性
第十五页,共24页。
小肝癌
第十六页,共24页。
CTA(20-25s)
CTV(50-70s)
第十七页,共24页。
鉴别诊断 ➢ 肝血管瘤
➢ 肝局灶结节增生(FNH) ➢ 肝硬化铁质沉着结节
➢ 肝腺瘤
➢ 肝转移瘤
第十八页,共24页。
血管瘤
第十九页,共24页。
局 灶 性 结 节 增 生
第二十页,共24页。
肝 硬 化 铁 质 沉 着 结 节
第二十一页,共24页。
肝腺瘤
第二十二页,共24页。
复习小结
复习小结:
肝细胞癌的病理分型
肝细胞癌的强化特点,假包膜征
肝细胞癌的血供特点
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第二十三页,共24页。
第二十四页,共24页。
第一页,共24页。
概述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胆管细胞癌
混合型肝癌
第二页,共24页。
临床与病理
临床特点
肝区疼痛、腹胀、纳差、消瘦乏力 与慢性肝炎、肝硬化密切相关 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 ↑
第三页,共24页。
临床与病理 分型
动脉期 20-25s
门静脉期 60-70s 平衡期 120-180s
第五页,共24页。
影像表现
CT表现
平扫:低密度结节、肿块,边界欠清,伴有假包膜者边界 清晰。伴出血、坏死、钙化密度不均。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1)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1)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
CT是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提供肝癌的明细信息。
以下是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的相关内容。
1. 肝内肿块
原发性肝癌通常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肝内肿块。
CT影像上,肿块呈高密度,它可以是空心状,也可以是实性的。
肿块边缘呈现出结节状,甚至可能是分叶状。
但在某些情况下,肝内肿块不一定是原发性肝癌,应注意鉴别。
2. 鉴别与良性病变
肝内囊肿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肝内脂肪瘤呈现出低密度,亦有良好的边缘清晰特点。
这些良性的肝内病变可通过CT成像排除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3. 肝外转移
常见的肝外转移有肺、肾上腺、胰腺、胆囊、胃等部位。
肝外转移通常表现为多发性肝内肿块或近似肝上的病变。
CT可以提供有关肝外转移部位的详细信息。
4. 鉴别与其他恶性病变
肝内恶性淋巴瘤是可能的肝内肿块,而肝外恶性淋巴瘤通常表现为脾
肿大、腹水和淋巴结增大。
肝内转移性瘤通常表现为多个肝内不规则、边缘不清的肿块。
5. 关键点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CT影像可以提供关于肝癌的细节信息,如肝内肿块、肝外转移等。
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内囊肿、肝内脂肪瘤
等良性肝病;以及与肝内转移性瘤、肝外恶性淋巴瘤等恶性病变。
在评估原发性肝癌和相关病变时,CT成像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识别出
该肿瘤,对于早期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由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其临床诊断标准的认识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水、肝大、肝区疼痛等。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血液学异常等症状。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对于有患者的临床医生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原发性肝癌通常呈现为肝脏局部或弥漫性的肿块,边界模糊,内部可见坏死、出血、囊变等表现。
此外,肝动脉瘤样血供、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淋巴结转移等特征性表现也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三、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α-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
AFP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AFP的检测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通过肝穿刺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血管侵犯情况等重要信息。
此外,对于原发性肝癌的免疫组化检测、分子病理学检测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评估预后。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综合运用以上各项检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原发性肝癌,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V1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V1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肝脏肿瘤。
CT检查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癌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以下是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的相关内容:1. 肝内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肝内占位性病变,CT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病变密度和周围肝组织密度相近或略高,病变边缘不规则或毛糙,部分病变还可出现低密度坏死区域。
(2)病变较大时可压迫或破坏周围血管和胆管,导致血管和胆管周围区域密度减低或出现液性暗区。
(3)肝内卫星灶表现为直径小于1cm的小结节样病灶,一般位于肝内较大的原发性肝癌周围。
鉴别:肝内结节病、血吸虫病、肝血管瘤等疾病也可出现肝内占位性病变,但它们的CT表现与原发性肝癌有所不同,可从病灶形态、密度等方面进行鉴别。
2. 血流灌注表现(1)肝动脉期增强:病灶强化程度高于肝实质,边缘清晰。
(2)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均强化,不规则浸润性生长时门静脉旁可见缺损。
鉴别:其他肝脏肿瘤、肝内结节病等疾病也可出现肝动脉期增强和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均强化的表现,但在灌注方式、强化程度、整个病灶的强化形态等方面也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3. 肝功能损害(1)原发性肝癌病灶与肝实质交界处可出现“假包膜”,导致肝功能损害。
(2)病灶侵犯肝门、腹主动脉或侵犯周围层间结缔组织,也可引起肝功能损害。
鉴别:肝硬化、肝内结节病等疾病也可引起肝功能损害,但CT表现也有所差异,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以上是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的相关内容,通过CT检查可以较准确地诊断原发性肝癌,并与其他肝脏肿瘤及疾病进行鉴别。
在实际检查中,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及病史等方面综合分析,以更加准确地明确病情。
原发性肝癌DSA影像表现的分析
原发性肝癌DSA影像表现的分析摘要:目的:探讨 DSA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辅助肝动脉灌注、栓塞,并结合 CT、甲胎蛋白等检查结果,对不同类型的 DSA造影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DSA的早期症状有4种:27例患者在手术后恢复正常。
肝动脉和门脉在局部切除后发生了变化,肝脏的残余动脉形态较为规整,末梢血管数量增加,在切缘处出现条片或环状染色。
血管并发症:10个。
并有肝动脉-门静脉瘘,可见门静脉分支或主干的早期显影。
肝内肿瘤的复发/转移:10例.切缘肝动脉末端再发多见杂乱无章,有团块或串珠样的肿瘤染色;肝内的复发/转移以单一或多个结节或团块的形式出现。
经碘油乳剂栓塞后,血管紊乱消失,碘油沉淀明显。
疑似复发/转移:3名患者。
结果显示,肝动脉末梢增加的杂乱无章,碘油未见显著沉淀。
DSA对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96.8%.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后早期 DSA表现多样,能更好的区分术后的正常改变、血管并发症和复发、转移,从而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DSA影像;分析引言: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肿瘤切除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但是50%以上的肿瘤在5年内复发,会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病人的生存率。
所以,对于肿瘤的残余或复发,应及早进行早期的诊断与治疗。
虽然常规的 CT、 MRI等影像学手段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随访,但因早期手术区域结构复杂、形态复杂,对术后的正常反应及异常变化无统一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许多学者将肝动脉造影 DSA及化学栓塞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以发现肿瘤的早期复发灶,并进行局部治疗。
探讨不同类型的肝细胞癌术后早期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一、原发性肝癌DSA影像表现的分析策略(一)分析资料收集2021年至2022年住院、肝胆外科、肿瘤科、肝胆外科确诊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均为22~65岁。
手术前临床表现:39例有慢性乙型肝炎,2例为丙肝,32例为不同程度的肝硬化。
肝细胞癌(结节型)的MRI影像诊断
概述原发性肝癌(约75%-85%为肝细胞癌)为全球第六常见的恶性肿瘤,并且是癌症致死的第四大病因,每年约有841000个新增病例和782000个死亡病例#I肝细胞癌概述☐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 HCC-ICC 混合型 3 种不同病理学类型。
☐肝细胞癌好发于30-60岁,男性多见。
☐发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50%-90%的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30%-50%肝硬化并发肝细胞癌。
HCC的发生☐ 大多数肝细胞癌是由肝硬化结节演变而来的,但也有些肝细胞癌的发生没有经过这一过程,如无肝硬化背景的肝细胞癌。
☐ 在肝硬化结节发展至肝细胞癌的过程中,病灶的异常肝动脉逐渐增多,而正常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供则逐渐减少。
I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对HCC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 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 借助于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
I H CC的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症状。
☐ 中晚期表现肝区疼痛、消瘦乏力、发热、黄疸、腹部包块、慢性肝病、肝硬化表现,晚期病人可呈恶病质改变。
☐ 肿瘤破裂时,可出现急腹症的症状。
☐ 60-90%肝细胞癌的血中AFP呈阳性,血清AFP≥400μg/L,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细胞癌。
☐ 转移灶症状。
I 病理☐ 肿瘤大体分型分三型:1. 巨块型:直径≥5cm,最多见(31%-78%)。
2. 结节型:每个癌结节直径<5cm(19%-49%)。
3. 弥漫型:弥漫小结节分布全肝(1.5%-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素扫描(ECT)
99m TC-PMT对肝腺瘤诊断颇有价值:肝腺瘤细胞与正常肝组织相同,具 有摄取肝胆显像剂的功能。但是正常肝组织具有正常的胆道排泄系统,故 呈一过性显像;而肝腺瘤因无管道排泄PMT,故在延迟扫描图上呈明显 浓聚。 肝细胞癌一般不浓聚PMT,分化好者亦可轻度摄取PMT,但程度不及腺瘤。
实验室检查
2.其他肝癌标志物
γ -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GGT2)
异常凝血酶原(APT)
M2型丙酮酸激酶(M2—PyK) 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I) 醛缩酶同工酶A(ALD-A) 血清岩藻糖苷酶(AFu) 同工铁蛋白(AIF)、a1-抗胰蛋白酶(AAT)等
手术治疗
1、根治性切除
• ①单发的微小肝癌②单发的小肝癌③单发的向肝外生长的大肝癌或巨 大肝癌,表面较光滑,周围边界较清楚,受肿瘤破坏的肝组织少于30% ④多发性肿瘤,但瘤结节少于3个,且局限在肝的一段或一叶内。
尽管核素扫描具有一定特征,但是个别病例仍然和肝细胞不能绝对区分。
FNH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e hyperplagia,FNH)为少见的肝脏 良性占位病变,好发于年轻女性,但与口服避孕药无关,无恶心变、 出血及并发症。 其实质部分由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血管和胆管等组成,但正常排 列的肝小叶结构消失。最大的病理特点为:以星状纤维疤痕组织为核 心,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的纤维组织分隔,呈分房状结构;且纤维分 隔内同样含血管腔和增生的胆管,临床上称“瘤巢”。肿块与周围肝 组织分界清楚,但无包膜。
转移性肝癌
CT平扫,肝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肿块,少数 也可为单发。肿块密度多均匀,若发生钙化或出血可见肿瘤内有高密 度灶,液化坏死、囊变则肿瘤中央呈水样低密度。 动脉期,出现不规则边缘强化;门脉期,整个瘤灶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 ;实质期,强化程度减低。 少数肿瘤中央见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于 肝密度的水肿带,呈“牛眼”征象。 MRI,T1WI表现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有时肿瘤周围可见 长T2的高信号环,称“晕征”。
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肝硬化再生结节(regeneration nodule,RN)发展 到不典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DN),都属良性病变,进一步发 展后将发展成小肝癌。 RN及DN在T1WI表现为弥漫分布的等、高等信号,T2WI表现为等、稍低 信号。CT平扫多为高密度均匀小结节或不均匀大结节。 增强后,早期一般无强化,延迟期可见持续的轻度强化,但多与肝实质信 号趋于一致。 若DN在T2WI上见到低信号区内有高信号,出现所谓的“结中结”,对比 增强有强化,提示有癌变。
①巨块型可发生中央坏死而出现更低密度区,合并出血或发生钙化则肿块 内可出现高密度灶; ②有时肿块周围出现小的结节灶,称为“子灶”
HCC CT表现
HCC CT表现
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动脉期:斑片状、结节状早期强化 门脉期:门静脉和肝实质明显强化,而肿瘤强化程度迅速下降 实质期:肝实质持续保持高程度强化,肿瘤强化程度继续下降呈相 对低密度表现 全部增强过程呈“快进快出”强化
肝腺瘤
多见于15-45岁妇女,与口服避孕药有密切关系,停药后可缩小甚至消失。单个 ,圆球形,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几乎都有包膜。镜下可见主要由正常肝细 胞组成,但排列紊乱,失去正常小叶结构,偶见不典型肝细胞和核分裂。内含血 管但无肝内胆管,病灶内可发生出血,有致命性的出血倾向。 CT平扫,肿瘤密度与肝实质接近或略低,边缘清晰,呈球形。病灶中心可因出血呈 低密度;若为新近出血,病灶中心为高密度或不均匀密度,肿块边缘模糊不清。 (部分肿瘤周边出现脂肪组织,呈瘤周低密度环,为特异性表现) 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与正常组织对比清楚;门脉期,密度下降,与正常组织呈等 密度;延迟扫描转变为低密度。如病灶中心出血,则为更低密度并不强化。
胆管细胞癌
CT平扫,呈轮廓欠清的低密度实质性病灶,部分病灶内有不规则高密度 钙化影(非肝内胆管结石)。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强化不明显或表现不均匀轻度强化,随时间推移 ,强化程度逐渐增强,呈“延迟强化”。 MRI,与CT所见大致相同。 肿瘤靠近肝门区时,可见远侧局部肝内胆管扩张,附近肝叶萎缩和门静 脉分支闭塞等征象。 无肝硬化表现,AFP阴性,病灶较大且有点状钙化或大片液体样密度。
• 2、.姑息性肝切除
• 早期施行手术切除是目前首选、最有效的治疗办法。
非手术治疗
1.化学药物治疗
原则上不作全身化疗,可行放射介入治疗,TACE、射频消融术。
2.放射治疗
对一般情况较好,肝功能尚好,癌肿较局限,尚无远处转移而又不适于手术切除或手术后复发 者,可采用放射为主的综合治疗。
3.生物治疗
常用的有免疫核糖核酸、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胸腺肽等,可与化疗联合应用。
骨皮质、钙化 低 水肿、含水囊 低 肿
HCC CT表现
F为脂肪抑制
示︵段 肿 内 块︶有横 强示一断 化肿小︑ 明块结冠 显呈节状 ︵略状面 低略 ︶信高 号信 ︵号︵ ︶肿︑ ︔块 增︵︶ 强箭示 扫头肝 描︶右 ︵︔叶 后 ︶ 下 C ↑ ↑ T1WI D
MRI T2WI A B
RN、DN与肝癌
2.肝外转移
(1)血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因肝静脉中癌栓延至下 腔静脉,经右心达肺动脉,在肺内形成转移灶。
(2)淋巴转移:肝门淋巴结最为常见
(3)种植转移
实验室检查
1.甲胎蛋白(AFP)
在排除妊娠、肝炎和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血清AFP检查诊断肝细胞 癌的标准为:①大于500μ g/L持续4周以上;②AFP在200μ g/L以上的 中等水平持续8周以上;③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部分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例血清AFP可呈低浓度升高,但多不超 过200μ g/L,且多伴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
1、病毒性肝炎(HBV、HCV)—10%—慢性活动性肝炎
转化率约50%
2、肝硬化
90%HCC合并肝硬化
3、原发性肝癌
其中HBsAg阳性者约80%
重要的病理背景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毒性肝炎 主要为HBV和HCV (二)肝硬化 (三)环境因素 黄曲霉毒素B1 饮用水污染 藻类毒素、华支睾吸虫、化肥农药等其他化 学物质 (井水>沟塘水) (四)遗传因素
总结
首先CT平扫通过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 来进行初步的判断; 怀疑肿瘤病变时往往需要进一步增强检查,通过强化的方式 进一步推断; 或者通过MRI检查; 最后通过病史、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结果来确定病灶的性质。
门脉期(50-60S) 肝实质明显强化,肝内门静脉高于肝实质,肝静脉均匀强化
实质期(120-180S)肝实质持续强化,门静脉密度仍高于实质
HCC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内密度多不均匀
巨块型、结节型 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呈膨胀性生长,边缘有假包 膜者肿块边缘清楚。 弥漫型 广泛结节分布,边界不清。 小肝癌 肝实质内3CM以下的类圆形肿块。
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
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肝内血管呈海绵状扩张。 CT平扫,呈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 ,呈裂隙状、星形或不规则形,为疤痕组织,亦可为血栓形成或出血 灶,偶见钙化。 动脉期,肿瘤边缘可见散在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门脉期,散在强化灶 相互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呈“向心性”强化;实质期,肿瘤 持续均匀强化。整个增强过程呈“早出晚归”特征。 MRI,T1WI呈低信号肿块;T2WI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在肝实质低信号背 景衬托下,肿瘤边缘呈锐利明显高信号,称“灯泡”征。
FNH
CT平扫,为密度均匀的肿块,略低于或接近周围正常肝组织。中心疤痕 组织呈低密度,肿块多位于外周,靠近包膜,可突出正常肝脏轮廓。 增强早期往往呈高密度,病灶中心的疤痕组织及周围条索状纤维分隔无 强化,呈低密度区域。随后病灶密度下降,最后呈相对低密度,而瘤 巢逐渐强化而呈等或高密度,为FNH的CT特征。 MRI,T1WI、T2WI均类似等信号,但与正常肝组织可以分辨。如肿块内 出现瘤巢,即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表现延迟强化。
临床表现
1.肝区疼痛 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半数以上患者有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 胀痛或钝痛。 2.肝脏肿大 肝脏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常有大小不等 的结节,边缘钝而不整齐。 3.黄疸 一般出现在肝癌晚期,多为阻塞性黄疸,少数为肝细胞性黄疸。 4.肝硬化征象 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病者有基础病的临床表现。腹 水一般为漏出液。 5.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 、转移灶症状、伴癌综合征
病理分型(组织学分型)
(1)肝细胞型(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最为多见 ,约占原发性肝癌的90%。癌细胞由肝细胞发展而来,呈多 角形排列成巢状或索状,在巢或索间有丰富的血窦,无间质 成分。癌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丰富、有向血窦内生长 的趋势。 (2)胆管细胞型:较少见,癌细胞由胆管上皮细胞发展而来,腺 样,纤维组织较多、血窦较少。 (3)混合型:最少见,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结构,呈 立方或柱状,属过渡形态,既不完全像肝细胞癌,又不完全 像胆管细胞癌。 纤维板层样肝细胞癌、肝母细胞癌
并发症
(一)肝性脑病 (二)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15%,出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门静脉高压 ②晚期肝癌患者可因胃肠道黏膜糜烂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而有广泛出血。 (三)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可破入腹腔引起急性腹痛和腹膜刺激征。大量出血可致休克。 (四)继发感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转移途径
1.肝内转移:肝癌最早在肝内转移,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并形 成癌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
原发性肝癌
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 生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 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 ,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而我国占 其中的45%。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之比为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