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影像学表现
肝癌的CT检查影像表现有哪些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肝癌的CT检查影像表现有哪些
肝癌是生活中常见的癌症,这种疾病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CT 作为高端的技术设备诊断和鉴别肝癌的重要检查技术,且在多数情况下,肝癌患者都需要进行CT 检查来确诊。
那么,肝癌的CT检查影像表现有哪些?
(一) 平扫
①大小:平扫难以发现直径<1 cm的病灶;
②数目:多数为单个,亦有一部分为多病灶;
③部位:右叶多见,左叶次之,尾叶较少,少数病灶带蒂,突出于肝外,定位困难;
④形态:绝大多数呈圆形、卵圆形,病灶浸润性生长时呈不规则形状;
⑤边界:膨胀性生长的肿瘤易压迫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呈晕圈征;浸润性生长者边界模糊;
⑥密度:绝大多数病灶平扫呈低密度,密度变化与病灶的分化程度、大小、肝脏基础病变有关。
分化好者易呈等密度,肿瘤大者易坏死而呈低密度;原有脂肪肝时,病变可呈低密度;极少数病灶因出血或钙化而呈高密度。
(二) 增强扫描:正常肝脏血供的20%~30%来自肝动脉,75%~80%来自门静脉,而肝癌的绝大多数血供来自肝动脉,故增强扫描时,早期癌灶密度迅速上升且超过肝组织密度达峰值,持续时间短暂,然后迅速下降,反映了肝癌灶内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
(2) 门静脉系统侵犯和癌栓:是肝内扩散的主要形式,肿瘤较大且呈浸润表现时,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较高,其CT表现为:
①门静脉主干、分支的粗细不成比例;
②增强后血管内可见充盈缺损;
③受累静脉壁强化;
④肝静脉、下腔静脉受累时亦呈此表现。
CT检查对于肝癌患者明确分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实施精确的手术切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上海体检中心:/021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原发性肝癌核磁影像特征分析附86例报告
原发性肝癌核磁影像特征分析附86例报告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特征。
方法:以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核磁影像诊断结果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扫查结果提示块状型肝癌58例,结节型肝癌14例,小肝癌10例,弥漫型肝癌4例;核磁共振成像检出表现为边界较清晰,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平扫T1WI以低信号为主,病灶内坏死处更低信号,出血部位则为高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坏死灶呈现较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不均匀强化,病灶组织明显强化,坏死部位则无明显强化。
结论:临床上核磁共振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体现出的显著价值与可行性,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和诊断效率,有助于病人接受到早期治疗。
关键词:核磁共振技术;原发性肝癌;诊断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a report of 86 c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Methods: 86 case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confirmed by path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studied.Image data ofthe MRI finding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howed 58 cases of mass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14 cases of nodula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10 cases of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4 cases of diffu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ignal; T2WI for uneven high letters. No. 3, the necrotic lesions showed high signal intensity; enhanced scan showed uneven enhancement, the lesion tissue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necrotic site was not significantly enhanced. Concl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has a significant value and feasibility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t has a significant application value and diagnostic efficiency. It is helpful for patients to receive early treatment.Key words: MRI technology; primary liver cancer; diagnosis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多发性[1]。
肝占位≠肝癌,超声检查可分辨
健康域影像超声检查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检查手段,近些年随着影像学诊断持续发展和应用,肝占位病变的检出率显著增加。
肝占位通俗来讲就是肝脏上长了一个东西,占据了一部分正常肝脏。
一些人认为肝占位就是肝癌,这也导致很多患者出现消极情绪。
其实从临床检查来说,肝占位并不是肝癌的代名词,肝癌会有肝占位表现,但并不代表检查结果出现肝占位就是得了肝癌。
若是超声检查中提示肝占位不需要过于紧张,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肝脏增强磁共振或增强CT,以及抽血化验肝功能、乙肝丙肝病毒、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等项目检查,用以确定具体疾病性质。
肝脏超声检查之“肝占位”肝脏超声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肝占位的方法,方便快捷,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和血流情况,寻找有无肝脏占位性病变。
在超声检查过程中,肝占位通常表现为肝内清晰可见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等不同形状的结构,根据其内部的回声特征、回声均匀程度、边界是否清晰以及病变内血供情况,可以大致判断出占位的性质。
但是,极少数情况下肝脏超声难以确定病变的良恶性,这时就需要通过其他影像学检查如增强CT或MRI等检查方式来判断,经皮超声引导下肝组织活检是判断的金标准,可以确定占位的性质。
肝癌的超声影像表现人们常说的肝癌通常指原发性肝癌,即来源于肝脏细胞的癌症,大部分患者有病毒性肝炎的病史。
肝癌在肝脏超声检查中一般有以下几种:1.巨块型肝癌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外周常有声晕存在,因体积较大,内部回声通常表现为混合回声。
若该型肝癌是由多结节融合状而来的,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该类型肝癌容易发生破裂出血。
2.结节型肝癌该类型肝癌的超声影像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质地坚硬,表现为高回声或不均匀低回声的结节,少数内部有出血、坏死或液化。
此时表现为混合回声型,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晰。
3.弥漫型肝癌此类型肝癌癌肿数目众多,弥漫分布于整个肝脏,肝脏体积增大,以不均匀低回声多见,少数可以表现为高回声,边缘不清晰,无声晕或包膜样回声。
肝癌核磁共振报告
肝癌核磁共振报告引言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模式,可以提供肝脏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
本报告旨在描述肝癌的MRI特征,通过观察和分析肝脏病变来辅助诊断和治疗。
方法进行肝癌核磁共振检查时,患者需要保持平躺位,使用专用的身体线圈放置在腹部区域。
常用的MRI序列包括T1加权、T2加权、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动态增强成像等。
结果肿块表现肝癌在MRI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或中等信号的肿块。
T1加权图像上,肝癌常呈低信号;而在T2加权图像上,肝癌常呈高信号。
这是由于肿瘤细胞的细胞内有丰富的脂质,导致T1信号降低。
另外,由于肝癌细胞的增殖和坏死,T2信号相对增高。
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评估肿瘤组织弥散性的成像模式。
在DWI图像上,肝癌区域呈现高信号,这主要是因为肝癌细胞的增殖导致水分子的受限扩散。
动态增强成像动态增强成像是通过连续拍摄多个序列,观察肝脏血流的变化。
动态增强成像可以提供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浸润范围。
在肝癌的动态增强成像中,通常可以观察到肿瘤早期强化,之后出现排除强化的特征。
华氏曲线华氏曲线是动态增强成像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可以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enhancement pattern of liver tumors. 华氏曲线分析通过计算肝脏区域的信号强度与时间的变化,提供了关于肝脏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在肝癌的华氏曲线上,通常显示出快速的强化和排除强化的特征。
诊断根据MRI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得出肝癌的初步诊断。
讨论肝癌的MRI特征是基于肿瘤细胞的不同组织学特点和水分子的扩散性质。
通过使用不同的MRI序列和成像模式,可以提供详细的肝脏解剖和功能信息,有助于与其他肝脏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MRI的高分辨率和非侵入性特点,使其成为肝癌诊断和随访的重要工具。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
肝癌超声影像表现(一)包膜直径<3cm的肝癌结节常常包膜完整。
包膜由纤维组织组成,其声阻抗较周围肝组织及癌肿均高,因此形成界面反射,在二维声像图上可显示一圈细薄的低回声膜包围整个癌肿节。
包膜的厚度估测<0.5mm。
声像图上包膜比较光滑均匀,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
体现小肝癌膨胀性生长的特点。
但声像图上的包膜在结节两侧始终显示中断,此为大界面的回声失落效应。
肝癌体积很大时,其包膜一般模糊不清。
但也有癌结节直径大于5cm以上时包膜仍然非常完整,此时,其内侧回声多伴声晕表现。
(二)内部回声癌结节内部回声高低不一,且具多变倾向。
除均匀低回声结节以外,其他各种癌结节回声均属不均匀分布。
<1cm的肝癌结节,超声检测的检出率为33%一37%.癌结节按回声的高低分类如下:1、低回声结节2、高回声结节3、混合性结节4、等回声结节5、结节回声高低与血供的关系(三)癌结节的彩色血流肝癌结节及其周围因血供丰富,而可获得各种有关的血流信息。
二次谐波声学造影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组织血流的敏感性高,能准确反映肝癌的血供情况。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识别肝癌结节的流人血管、流出血管及瘤内血管,流人血管可为肝动脉,也可为门静脉。
流出血管可为肝静脉,也可为门静脉。
瘤内血管表现为树干状、彩点状或彩色镶嵌的“簇状”斑块,在频谱多普勒分析中可为肝动脉、门静脉或肝静脉血流。
癌结节周围的血流可表现为整圈状或弧形围绕,可用频谱多普勒测出是连续性门脉血流或搏动性动脉血流。
(四)癌栓肝癌患者容易发生癌栓,癌栓可出现在门静脉系统、肝静脉系统或胆道系统。
1.肝静脉内癌栓肝内静脉的癌肿浸润是肝癌的特征性病变之一,使早期病变也不例外。
癌栓可从小肝静脉波及到较大静脉,亦可因静脉癌栓堵塞流出道,并且使癌栓逆向蔓延至小门静脉、较大门静脉或门静脉主干中。
2.门静脉内癌栓门静脉内癌栓在病理观察中,凡肝静脉有癌栓者,其门静脉内几乎均受累及。
肝癌合并肝硬化的病例,由于硬化致输出静脉阻塞而导致癌栓逆行性发展。
肝癌的病例分析和病例报告
肝癌的病例分析和病例报告病例分析和病例报告:肝癌导言:肝癌,又称肝细胞癌,是发生于肝脏组织中的一种恶性肿瘤。
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趋势,且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进行肝癌的详细分析与报告,以增进对该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5岁,平时体格健康,无家族史。
最初就诊时,患者主述乏力、食欲减低、体重减轻、腹痛等症状。
临床检查结果如下:1. 体格检查:气色极度苍白,腹部轻度胀痛,肝脾可触及。
2. 血液检查:血红蛋白:90g/L(正常值:120-160g/L)白细胞计数:7.8×10^9/L(正常值:4-10×10^9/L)血小板计数:120×10^9/L(正常值:150-350×10^9/L)血清转氨酶:AST 145U/L(正常值:7-40U/L),ALT 125U/L(正常值:7-56U/L)AFP:560ng/mL(正常值:0-20ng/mL)3.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显示在肝脏右侧叶探及一个直径约4.5cm的占位病变。
4. 病理检查:经肝活检和穿刺活检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肝癌。
分析与讨论:1. 病症表现:患者主观上感到乏力、食欲减低、体重减轻、腹痛等,而在体格检查中,出现了明显的贫血症状。
这些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患有肝癌,并且腹部轻度胀痛以及可触及的肝脾也是体格检查中常见的肝癌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
这与贫血的表现相符。
此外,血清转氨酶AST和ALT的升高,提示肝功能异常。
AFP的升高也是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
3.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在肝脏右侧叶存在一个占位病变。
这一结果与患者的症状相吻合,支持了肝癌的疑诊。
4. 病理学检查:经过肝活检和穿刺活检,经病理学检查确认患者患有肝癌。
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是诊断肝癌的关键方法之一。
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该患者患有肝癌。
肝癌核磁初步报告
肝癌核磁初步报告概述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肝脏。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肝脏图像。
本文将根据患者的核磁共振结果,进行初步的肝癌报告。
患者信息•姓名:XXX•性别:男•年龄:XX岁•就诊日期:XXXX年XX月XX日核磁共振结果患者进行了肝脏MRI检查,以下是初步报告的结果。
肝脏总体评估•肝脏形态正常,大小位于正常范围内。
•肝脏轮廓清晰,未见明显肿块。
T1加权成像•肝脏T1加权成像显示,肝脏组织信号均匀。
•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区域。
T2加权成像•肝脏T2加权成像显示,肝脏组织信号均匀。
•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区域。
弥散加权成像•肝脏弥散加权成像显示,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区域。
动态增强扫描•肝脏动态增强扫描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区域。
初步诊断根据以上核磁共振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 - 肝脏形态正常,大小位于正常范围内。
- 未见明显肿块或异常信号区域。
建议•建议患者继续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液检查、肝功能检查等,以进一步排除其他疾病。
•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营养,避免过度饮酒等不良习惯。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肝脏筛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结论根据患者的核磁共振结果和初步诊断,未发现明显的肝癌或其他异常病变。
但基于核磁共振只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还需进一步的检查和监测来排除其他疾病。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健康筛查,以维持健康状态。
以上报告仅为初步报告,最终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医生的综合评估。
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医生。
肝癌影像学确诊标准
肝癌影像学确诊标准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肝癌的确诊,影像学检查是
至关重要的一步。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可能的转移情况,从而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
依据。
肝癌影像学确诊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检查方法:
1. B超超声检查,B超是最常用的肝癌筛查和诊断工具之一。
它可以清晰显示肝脏内部的肿瘤、囊肿和血管情况,对于初步判断
肝癌的存在和大致范围非常有帮助。
2. CT扫描,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精细的图像,可以清晰显示
肝脏内的肿瘤、转移情况以及血管的情况,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3. MRI检查,MRI检查对于显示肝脏内的肿瘤和周围组织的对
比度更高,能够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并且对于评估肿瘤的性质和
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有着独特的优势。
4. PET-CT检查,PET-CT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扫描的优势,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和转移情况,有助于确定肝癌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通过以上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全面了解肝癌的情况,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转移情况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从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影像学检查只是肝癌诊断的一部分,最终的确诊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综合判断。
2023肝癌诊断标准
2023肝癌诊断标准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2023年肝癌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方面。
1.临床症状肝癌患者在早期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一系列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消瘦、发热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蜘蛛痣、肝掌、皮肤巩膜黄染等肝功能异常表现。
2.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功能和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
在肝癌早期,肝功能可能保持正常或仅有轻微异常。
随着病情发展,肝功能逐渐恶化,可能出现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的升高。
此外,白蛋白、球蛋白等蛋白质代谢也会出现异常。
3.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分泌或宿主对肿瘤反应产生的一类物质。
肝癌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FP)、血清铁蛋白、β-微球蛋白等。
AFP在肝癌患者中明显升高,对肝癌诊断具有特异性。
血清铁蛋白升高可能与肝癌细胞对铁的摄取和利用增加有关。
β-微球蛋白升高可能与肝癌细胞侵犯淋巴组织有关。
4.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超声检查可发现直径仅数毫米的微小肝癌。
CT和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位置等信息,并对肝脏周围血管及淋巴结进行评估。
PET-CT检查可提供全身肿瘤信息,有助于早期发现转移病灶。
5.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癌的金标准。
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部分或全部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肝癌的性质、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信息。
病理学检查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肝癌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
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以期早期诊断和治疗肝癌,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影像学在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分期,从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一、肝癌的影像学表现肝癌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超声、CT、MRI和PET等多种检查方法。
其中CT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能够直观地显示肝癌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浸润范围。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肝癌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具有无创、无辐射、低成本等优点。
肝癌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低回声或等回声的肿块,边界清晰,有时可见血流信号。
超声能够评估肿瘤的大小、数量和位置,但对于小肿瘤和深部肿瘤的检出率较低。
2. CT检查CT检查是肝癌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能够提供肝脏的横断面图像。
肝癌在CT图像上呈现为低密度或不均匀低密度的肿块,边界模糊或分叶状。
动脉期增强扫描时,肝癌呈现明显的强化,而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现低密度。
CT还可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周围血管的侵犯情况以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3. MRI检查MRI检查在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提供多种序列的图像,包括T1加权、T2加权和增强扫描等。
肝癌在MRI图像上呈现为低信号或不均匀低信号的肿块,边界清晰或模糊。
增强扫描时,肝癌呈现明显的强化,而肝内血管和正常肝组织呈现低信号。
MRI还可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胆管的侵犯情况以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二、肝癌的鉴别诊断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其他肝脏病变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排除其他疾病。
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肝脏良性肿瘤、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和肝脏炎症等。
1. 肝脏良性肿瘤肝脏良性肿瘤包括肝血管瘤、肝脏脂肪瘤和肝腺瘤等。
肝血管瘤在影像学上呈现为多发、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肝脂肪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可见脂肪沉积的高信号区。
学习日记:肝癌MRI报告模板
学习日记:肝癌MRI报告模板
肝脏表面凹凸不平,肝脏体积增大(或者左、右叶)减小,各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右后叶下段实质内(S6段)见团块状肿块影,T1WI呈等低信号影,T2WI呈等高信号影,信号不均,内可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肿块反相位信号减低,压脂序列呈不均质略高信号影,最大截面约 cmx cm大小,边界尚清,周围见假包膜形成;注射对比剂Gd-DTPA后,肝动脉及固有动脉增粗,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及环形对比(或不均匀强化)增强杂乱动脉血管影,可见,静脉期病灶内部对比增强减退,延迟期病灶持续相对低信号改变;门静脉及腔静脉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灶。
胆囊形态大小未见异常,壁不厚,腔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灶。
脾脏体积增大,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灶。
胰腺形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
腹腔内未见明显积液征象。
肝门区及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诊断】肝细胞癌。
【讨论】肝细胞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一般多发生在肝炎及肝硬化基础上,临床生化检查AFP可增高,起病隐匿,一般发现都是肝癌中晚期。
大体病理解剖分为:巨块型,可由单个或多个结节融合而成,直径>5cm;结节型,指单个或多发结节,直径<5cm;弥漫型,多为直径<1cm结节,弥漫分布全肝;小肝癌指不超过2个癌结节,其最大直径≤3cm。
肝细胞癌增强后造影剂呈“快进快出”特点,与肝血管瘤增强早期边缘结节状强化,呈“快进慢出”可以做出明确的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病例讨论-肝细胞肝癌
患者:男性,45岁 初次就诊病史:患者患乙肝多年,做腹部彩超 示 肝硬化并结节样变,申请做腹部SCT平扫+增 强,了解肝脏情况。
影像表现CT
• 平扫肝右叶可见小片状略低密度影,动脉期呈结节样强化,静脉 期及延迟期呈等密度
影像表现MRI
平扫肝右叶可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动 脉期呈结节样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信号
快进慢出,门 脉期呈等信号 ,均匀强化
快进快出,结 节中结节,环 形强化
实质部分强化 早出晚归,周 方式与HCA基本 边结节样强化 ,向中央扩展 一致
多动脉期明显 强化,静脉期 等密度
包膜
可有纤维性包 膜
可有纤维性包 膜
有假包膜
无包膜
无包膜
中心瘢痕
无中心瘢痕, 中央坏死出血 呈低密度,无 强化
中心可有坏死 区;纤维板层 样肝细胞癌( FL-HCC)常见 中心纤维瘢痕 ,延迟期无明 显强化
中央星状瘢痕 ,延迟强化
一般无中心瘢 痕,大的血管 瘤可有纤维瘢 痕形成,延迟 期无明显强化
动脉期结节内 可见片状低密 度区
•
7个月后患者复查,临床提供病史:较前比AFP 增高,余较前变化不明显。
影像表现CT
平扫肝右叶可见小片状略低密度影,动脉期呈 环形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渐增强,并向中 心填充
影像表现MRI
平扫肝右叶可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动脉 期呈环形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渐增强,并 向中心填充
பைடு நூலகம்
•
•
HCA
HCC
FNH
肝血管瘤
肝硬化结节
肝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 发病率低,好 发病年龄较大 较HCA常见,好
临床特点 发年轻女性, 与服用避孕药 有关 ,多有AFP↑, 发年轻女性, 多有慢性肝病 与服用避孕药 史 无关
(5.2.1)--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胆管CA--MRI
鉴别3:肝腺瘤,(m/60)
鉴别4:局灶性增生结节(FNH)
•无中央疤痕 * •并脂肪肝时,相对高密度√ • 多发 •少血供,强化不均 、不显或 无、延时疤痕无强化 •瘢痕边缘有低密度环(扩张 的淋巴管和淋巴细胞浸润) •肿块边缘环形强化(边缘受 压肝组织) •周围肝实质异常灌注
鉴别5:肝硬化再生结节(RN)与DN
• RN:肝硬化局灶增生形成, 小于10mm,成分类似正常 (肝枯胆纤);
• DN(发育不良结节):较大, 有假包膜。与周围肝实质有异。 肝细胞、血管、胆管(成分变 化,细胞异化)
• 多数情况下,肝内弥漫性再生 结节,T1稍高,T2低等,信 号均匀,无膜无强
• 少数小肝CA与RN无法鉴别
脑等) 淋巴结转移
(直接浸润)种植转移少见
(二 ) 肝癌CT表现
• 平扫: 肝硬化/慢性肝病背景**,也可无 • 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区域分布,形态,数量, (马赛克图案--条块分割,假包膜,出血,坏死,脂
肪变) • CE+:动脉期: 门脉期: 平衡期:(快进快出类
型) • 上述表现在临床上常常简称为一些代表性征象
热;晚期肝脾肿大,腹水黄疸,出血* 其他表现:低血糖,高血钙,RBC↑/WBC
↑
肝细胞癌(HCC)
病理三型:巨块型:直径D>5cm 结节型:D<5 弥漫型:<1cm,肝硬化
小肝癌:单个结节最大径≤3cm, 2个结节径线之和≤3cm(“国标”)
肝癌扩散途径: 血行转移门V,肝V肝内外(肺、肾上腺、骨、肾、
• 依据密度(信号)差别推测病理成分 • 增强曲线通常为流出型,典型病例可直接
诊断 • 不典型病例需结合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节型
弥漫型
外生型 脂肪浸润
纤维包膜和间隔 马赛克征
出血
MRI 信号特征取决于继发的病理改变:出血、 坏死、钙化、脂肪浸润 T1WI 混杂稍低信号 T2WI 混杂稍高信号 T1WI+(钆) 快进快出 不均匀明显强化 延迟期环形强 化(±) 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网状内皮细胞) HCC摄取<正常肝组织 高信号
• 容积扫描和采样以及一次屏气扫描减少病 灶的漏检,部分重叠重建也可增加小病灶的 检出率等 • 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血供的特点, 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控制扫描期相 的优势,进行动脉期、门脉期,或者双期甚 至多期增强扫描。
• 国内HCC的发生绝大部分病例与乙型肝炎 感染后肝硬化有关,包膜型肝癌属多数, 浸润生长型较少见。 • 结节型病例可以单发或多发,临床上单个 结节病灶手术切除后复发率甚高,其中一 个重要原因是手术前检查不彻底,小的病 灶术前甚至术中未曾发现,术后增大而归 咎为复发病灶。
DN的典型MRI表现
T2WI T1WI+FS
动脉期
平衡期
3、小肝癌
•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
•单个病灶直径小于等于3厘米 •两个病灶,其直径之和小于等于3厘米
小肝癌的CT、MRI表现
• MRI优于CT • CT平扫等或略低密度 • 常见信号模式
– T1WI低或等信号,T2WI略高信号 – T1WI略高信号,T2WI略高信号
– 低级DN – 高级DN
DN的CT、MRI表现
• • • • • • • • 可单发或多发 小的DN淹没于弥漫的RN中,难以检出 影像学可检出较大的DN 直径1cm 或更大 CT平扫:多为等密度,少数为轻微高密度 T1WI:等或略高信号 T2WI:等或略低信号 血供
– – – – – 门静脉供血为主 极少数低级DN和部分高级DN动脉血供增多 动脉期:多数无明显强化,少数可有明显强化 门脉期:等信号 延迟期:强化纤维网格中的低密度或低信号结节
• T1WI
– 等或略高信号
• T2WI
– 等或略低信号
• 血供
– – – – 门静脉供血为主,极少数RN动脉血供增多 动脉期:常无明显强化 门静脉期:等信号 延迟期:强化纤维网格中的低密度或低信号结节
RN的CT、MRI表现
2、不典型增生结节(DN)
• • • • HCC癌前病变 一个结节由一个肝细胞克隆增值形成 细胞学和组织学异常,但未到达HCC标准 组织分型
– 对富血供病变更敏感
• 特异性对比剂
– 肝细胞对比剂:肝细胞功能及胆管发育、排泌 – 枯否细胞对比剂:枯否细胞数量及其功能
• SWI
– 铁沉积及微出血
CT检查技术
• 螺旋CT的出现和临床应用使小肝癌的研究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使CT爆发了新的生 命力,重新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和动态MRI 并驾齐驱,在小和微小肝癌诊断中发挥更 出色的作用。
• 真正的弥漫性肝癌少见,预后也最差。肝 动脉-门静脉分流形成,肝内血管如门静脉 、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受侵和癌栓形成, 也是肝癌的常见表现。
• 归纳起来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肝癌的病理 特点为: • 假包膜形成 • 肿瘤血供丰富 • 动静脉分流 • 门脉侵犯和癌栓形成。
• • • •
CT检查的目的: (1)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 (2)病灶定性。 (3)确定HCC诊断后,尽可能做到术前明 确的分期,包括了解病灶的大小、数目、 分布,肝内血管有否受侵,以及肝外有无 转移存在。 • (4)术后随访,了解有否复发或转移。
肝硬化结节多步癌变过程中的血供变化
RN
Low-DN
High-DN
Wd-HCC
Mp-HCC
门脉血供逐渐减少,异常动脉血供增加
MRI技术在肝硬化相关结节的应用
• T1WI/T2WI
– 更好的软组织分辨力
• 化学位移成像
– 脂肪变性的探测更敏感
• DWI
– 细胞密度改变
• 三维动态增强(LAVA / VIBE / THRIVE)
Turbo SE T2
SPIO注射 后延迟期
DWI 弥散受限 高信号
特殊类型肝癌的影像表现
一、纤维板层型肝癌 巨大分叶状肿块 边界清楚 放射状间隔 中央纤维疤痕伴钙化(>50%) 结节状卫星灶 混杂明显强化 中央疤痕延迟强化 (±)
二、乏血供型肝癌
高分化的小肝癌 低分化的大肝癌
增强扫描各期均呈低 密度(信号)
三、硬化型肝癌 致密纤维化 增强周边向中央渐进 强化
四、混合型肝癌 1、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 混合 2、肉瘤样癌 部分肝细胞癌 组织发生肉瘤样变
门脉期周边廓 清和内部造影 剂渐进强化
静脉癌栓的影像表现
平扫 静脉增宽 肿瘤和静脉相延续 增强 动脉期边缘强化 静脉期充盈 缺损 癌栓可以强化---鉴别血栓 门静脉癌栓---门静脉高压 下腔静脉癌栓---下腔静脉阻 塞综合征 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继发 性布加综合征
• 15~20%可见脂肪变性(化学位移成像) • 70~80%显示假包膜 • 多为增强快进快出强化
男性,67岁。乙肝+丙肝(小肝癌)
T2WI
注药前
动脉早期
动脉晚期
门脉期
平衡期
动脉期
门脉期
莫迪司增强扫描
平衡期
肝细胞期
肝细胞癌脂肪变性
CT-C In-phase Out-of-phase
巨块型
– 高分化HCC – 中分化HCC – 低分化HCC
• 其他偶发伴随结节
– FNH等
Efremidis SC, et al. Eur Radiol 2002; 12:753
MRI检查技术
影像学在肝硬化结节诊治中的作用
• 检出病变 • 定性诊断 • 重点
– 检出小HCC – 检出DN早期癌变灶 – 鉴别HCC与RN/DN
肝癌的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科
影像学规培系列课程
概要
• 肝脏的正常解剖与影像学改变
• 肝癌的基本病变及影像学改变
• 病例分析
一、肝脏的解剖与影像学Leabharlann 变二、肝癌的病变及影像学改变
肝硬化相关的结节病变
• 再生结节(RN) • 不典型增生结节(DN)
– 低级DN – 高级DN
• 肝细胞癌(HCC)
DSA
直接征象 肿瘤染色 肿瘤血管 间接征象 动静脉瘘 门/腔静脉内充 盈缺损 门静脉内线样征
三、典型病例分析
致谢!
各种肝硬化结节的影像表现
1、肝硬化再生结节(RN)
• 肝硬化的基本病变 • 一个结节由多个肝细胞增生形成 • 组织分型
– 小再生结节(小于/等于3mm) – 大再生结节(大于3mm)
• 肝内弥漫分布,通常为毫米级
RN的CT、MRI表现
• 肝内弥漫分布 • 与小DN难以区分 • CT平扫
– 等密度或表现为肝实质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