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传统 总论 第一课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第一讲

古代文学第一讲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十年春,齐师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 公将战。曹刿请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遂入见。 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 望之,刿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故逐之。”
二、古代汉语课程
“古代汉语是工具课,它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 古代汉语是工具课, 古代汉语是工具课 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王力《古代汉语》 生阅读古书的能力”。王力《古代汉语》卷 首序言 学习古代汉语,传承传统语言文化。 学习古代汉语,传承传统语言文化。 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代汉语,提高现代语言修养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课件·绪论、第一节:“典乐”与“诗言志”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课件·绪论、第一节:“典乐”与“诗言志”

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建立在民族文学的土 中,全盘苏化与全盘西化都解决不了中国文学 的特殊问题。如史诗问题、文学分类问题、诗 歌意境问题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1)熟悉重要的文论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论 观点; (2)了解古代文论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大体轮 廓; (3)初步运用古代文论的知识分析和评价文 学现象; (4)培养进一步钻研古代文论的兴趣。
• • • • • •
1927年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个研究热潮: 一是建国前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 二是建国初 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是开放后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蔡仲翔《中国文学理论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顾易生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蔡镇楚《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
(4)唐代的孔颖达就明确提出:“在己为 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情志的统一, 扩大了“诗言志”的表现范围,在文学思想 发展上是一个进步。 纵观人们对“诗言志”的认识, 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产生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歪曲阶段, 四、调和阶段。
诗言志”的提出,可 以 说为中 国古代 文学 理 论举行 了简朴 的奠 基礼!
“教胄子”而要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 虐,简而无傲”的道德要求,这完全是儒家中 庸思想的表白,它的产生时代应该更晚。
《尧典》论乐反映出漫长的历史中的文艺观念 的演变,从重视“神人以和”的宗教功能发展 到强调“教胄子”的政教功能,显示了宗教文 艺观向政治文艺观的质的飞跃。这在中国文艺 思想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1第一章 总论(提要版)

1第一章 总论(提要版)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定义(重点掌握)我国第一本关于民间文学的概论方面的书是1927年由世界书局出版的《民间文学》,作者徐蔚南认为:“民间文学是民族全体所合作的,属于无产阶级的、从民间来的、口述的、经万人修正而为最大多数人民所传诵爱护的文学。

”钟敬文的定义被认为是较为权威的表达,他认为:“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的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①当代学者陈建宪认为“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②教材这三个基本内涵包括:民间文学的主体(民间文学是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民族集体的文学创作,是一个民族的共同遗产。

)、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以口头形式存在并作为流传形式)、民间文学的传统与趋时特性等。

③三方面进行区别: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

(1)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书面流传的。

(2)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

与民族文学的界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间文学”与“民族文学”应该是在不同运用域发挥作用的术语,它们既交叉又有区别。

4、与民俗学的关系“民俗学”的英文名称源于“Folklore”,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William Thorns,1803-1885)于1846年首先提出,第二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具有在创作、流传上相对稳定的几个特征,这几个特征分别是: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ppt
一、原始文化──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氏族社会晚期,中国存在三大民族集团,即河洛民 族 华夏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是秦晋文化、中原文 化的摇篮 、海岱民族 东夷集团,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是燕齐文化、邹鲁文化的发祥地 、江汉民族 苗蛮集 团,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是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的源 头,
二、奴隶制文化 ──传统文化的雏型期
三、朱熹集宋明理学之大成
闽学派朱熹把理作为其学说的 最高范畴,认为理是存在于自然和社 会之先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 皆由此而派生出来,他主格物致知,穷理灭欲,并以伦理观 为核心,融儒道释为一体,给传统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 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制,形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理为本的天人 合一宇宙观,他发展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并以三从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 妇功 相补充,朱熹著作甚丰,且致力于讲学授徒,所注释的 四书五经成为此后历朝的科举教材,实现了对儒学有功 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四、近代文化──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走向 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开 始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 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从鸦 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 统文化既受到严重冲击,又 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化 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 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的特 征,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ZHOU),宗教唯 心论和朴素唯物主义萌发,殷商奴隶主利用 和改造原始宗教,(ZHOU)代以德 损益天 命,论证君权神授 ,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 五种元素作为构成物质的基础,形成了朴素 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易经用 - - 爻和 - 爻表示阴阳对立,经过排列组合成64卦,对辩 证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向封建社会 过渡的春秋战国 即先秦 时期,产生了强烈的 人文意识,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 体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说,百家争鸣,蔚为壮 观,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1中国文学-第一讲课程概述

1中国文学-第一讲课程概述
句他的坏话;面对克洛德 的淫威,她宁死不屈。她 的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 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 有力控诉,同时也唤起了 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019/10/30
6
《中国文学》第01讲
2.卡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他有着丑到 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 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 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 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 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纯朴的爱,完 全不同于克洛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 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 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
2019/10/30
7
《中国文学》第01讲
我们时代的特点是,人们普遍沉沦于功利性的外在 生活,很少有人真正过内在的心智生活。在这种情况下, 我希望青年人保持清醒,认识到心智生活在人生中的重 要价值。心智生活能使人获得一种内在的自由和充实。
——周国平
2019/10/30
8
《中国文学》第01讲
(三)成为一名合格的文艺青年
21
鉴赏实例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
《中国文学》第01讲
如何让我遇见你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二)文学鉴赏的规律与方法
1.分析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并进一步对其审美价值、 审美情趣做理性的欣赏和鉴别。

传统文学PPT课件

传统文学PPT课件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语言优美,情节曲折 ,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 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的影响深远 ,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 要地位,还深入影响了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 美乐趣。
《水浒传》
01
02
总结词:描写农民起义 的长篇小说,以梁山好 汉的故事为主线,展现 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矛盾 和民族危机。
详细描写
03
04
05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长 篇小说,以梁山好汉的 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画 宋江、武松、林冲等人 物的经历,反应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 ,情节曲折,语言通俗 易懂,深受广大读者的 爱好。
《水浒传》的影响深远 ,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 要地位,还深入影响了 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
详细描写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情势,它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示情节和人物形象,具有 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戏剧作品通常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等类型,能够深 入地反应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散文
总结词
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情势,通过 记叙、议论、描写等方式来表达情感和 思想。
VS
详细描写
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情势,它不受 诗歌和戏剧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作者 的情感和思想。散文作品通常包括游记、 随笔、杂文等类型,具有深入的思想内涵 和人文精神。
小说
总结词
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来反应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的 文学情势。
详细描写
小说是传统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 刻画人物形象来反应社会生活和人性。小说具有丰富的情节 和人物形象,能够深入发掘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 能够反应社会历史的变迁。
戏剧

第六章 中国文学上

第六章 中国文学上

三、豪放派
2、豪放派代表之一苏轼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笔力纵横,夹叙夹议。格调 豪放,题材重大,儒道佛兼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是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一、中国文学的主题
7.格调高雅 7.格调高雅
中国文学作品有典雅、感伤、忧虑的格调,内涵着淡淡 的愁绪。作品的高雅,空灵能够登大雅之堂。净化人们的语 言、情感、心灵,引导人们奋进向上。同时,又有担心惆怅, 别离愁绪,充当了文明守望者的角色。
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
1、和谐为美之一“天人合一” 和谐为美之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类的合二为一,自然是拟人化的自 然。自然是人化的责自然,人是追踪于自然,发源于自然, 以自然为本。
二、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
2、和谐为美之二“情景合一” 和谐为美之二“情景合一”
情景合一。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怀,感情,审美的愉悦, 是主观人化的。景是自然的景色,景物,风景,是自然的造 化,与人类无关。在中国文学中,触景生情,以景抒情;同 时,以情观景,景随情变,情感主宰景色。
图1 盘古开天
图2 女娲补天
一、中国文学的主题
2.中国文学的题材 2.中国文学的题材
在周朝中国文学形成了关注现实,直叙人生的文学视野, 与西方的宗教主题、英雄史诗题材完全不同。“诗言志,歌 咏怀,声依咏,律和声”,古代的诗歌有韵律,音乐相配可 以朗诵、歌唱。诗可以“兴、观、群、怨”。
一、中国文学的主题
中国文化概论
第六章 中国文学上
主讲教师:江 华 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卷 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卷 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节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正式出现,这些作品都是后人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

夏朝的文学:《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

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

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甲骨卜辞《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

卦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大壮·上六》)周朝的文学: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

《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日益成熟。

《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

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诗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

战国的文学: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

《左传》和《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

三、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1、应用性与现实性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很强的应用性。

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看法与感受,从来不回避现实问题。

2、独创性与典范性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的框框,不同的作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

中国古代文论1、叙

中国古代文论1、叙
1934、1947年郭绍虞先后出版了他的《中国文 学批评史》上、下册,70余万言,大大拓展了由陈 钟凡建立起来的最初框架。由于其规模之宏大,郭
先生也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奠基者。
全书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上 古期——自上古至东汉(纪元期?——纪元190年)”, 即“文学观念演进期”;其间周秦为一期,两汉为 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中古期——自东汉建 安至五代(纪元191——959年),即“文学观念复古 期”;其间隋唐五代为一期,北宋为一期。“近古 期——自北宋至清代中叶(纪元960——1839年)”, 即“文学批评完成期”;其间南宋金元为一期,明 代为一期,清代一期。前两期主要是论述对文学的 认识,后一期“才是以文学批评本身的理论为中 心”,这种划分法源于作者认为“文学史和文学批 评史是有密切的关系的”观点。
铃木此书为借鉴,也是有迹可寻的。但是,从中国 学术界的总体看,铃木此书问世后,并未得到清楚 的了解和足够的认识,则不能不说为一大憾事。
1927年陈钟凡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虽 仅7万余言,然所涉及之批评家已达90余人,大体 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初步框架。第一章总论 “文学之界义”;第二章总论“文学批评”;第三 章为“文学批评史总叙”,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始于 《典论》、《文赋》、《流别论》、《翰林论》; 自第四章后,直到第十二章,将我国的文学批评史 划分为九大时期,其各时期的论述较详,如第五章 中论王充的文论,就标列了七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论
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 本课程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下自学 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选课学生应具备必要 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 及文学理论基础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教学 上贯彻教学相长、古为今用的原则,要求 学生在熟悉和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积 极思考,甄别是非,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倡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件 第7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件 第7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主要章节: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与基本特色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意义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 传统文化历经了3000多年从未断裂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学所形成的 辉煌成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块光芒四射的瑰宝。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元明清时期
明代的长篇章回小说达到了高潮。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长篇 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除此之外还有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西游 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明代戏剧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周朝俊的《红梅记》,高濂的《玉簪 记》,李开先的《宝剑记》,粱辰鱼的《浣纱记》等。
还体现在佛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渗透与影响上。如著名诗人王维 ,不仅本人信奉禅宗,而且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淡、空、寂这三 种境界正是禅宗的追求。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与基 本特色
一、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
(二)中国传统文学是注重理趣的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注重理趣的文化性格,也还因其深受道家自然主义 思想的影响。在道家看来,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都有其自身的原 因.非人力所能左右。因此,自然天道是宇宙天地的基本规律,也 是人必须遵循的最高生存原则。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主要包括诗化的文学、注重理趣的文 学和强调意境的营造;基本特色包括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关注现 实的理性精神,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另外,中国传统文学还具有 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凝聚、审美教育等具有现代意义的功能。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一)1

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一)1

名改姓,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也根据封地各有各的姓。
11
2013-7-8
大禹像
山东省嘉祥县武梁祠 东汉画像石拓片
大禹手持耜(si),头戴斗 笠,上穿宽衣,下穿裳,足穿 方口鞋,率领众人治伏水患, 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此被尊 为贤德的圣人。禹死后,其 子启继承了禹的首领地位,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王朝-夏。因此,禹也被视 为夏朝的创始者,中国历史
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 《淮南子》
15
2013-7-8
黄河三门峡大禹石雕

大禹塑像由中国著名雕塑 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推荐, 重庆美术学院的教授精心 选材建造。大禹像通体用 赭色花岗岩雕成,总高6 米。基座高2米,宽2.3 米,用黑色大理石砌成。 基座正面“大禹”二字, 为我国著名书法家吴丈蜀 先生所题,雕像后面刻有 纪念诗文。



轩辕又用神兽“夔”的皮制鼓,用雷神骨头作槌,鼓声惊 天动地,500里外都听得见,蚩尤军队丧魂落魄。

轩辕布列了变化莫测的阵图,把蚩尤军队重重包围起来, 蚩尤兵败被俘。蚩尤被杀死于涿鹿,他手脚上的枷铐被抛 掷后化为一片颜色鲜红的枫林,那是蚩尤斑斑的血迹。
轩辕通过设置完善的管理机构,根据时令进行耕作,驯养 禽兽,保护水土等手段使得天下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全
蚩尤
黄帝
7
2013-7-8
黄帝的故事

上古时少典族的人,姓公孙,因生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出 生即神异:数月说话,三四岁研究各类建筑,少年时沉湎书


本与思考,成年时已通晓天下之事。 先帮神农氏炎帝平定天下,练军造兵,屡战屡胜,只有蚩尤 不服。炎帝想夺回天下。但诸侯们纷纷投奔轩辕。轩辕推行 德政,根据天气种植收割,使得百姓安康天下太平。还训练 威猛之军,跟炎帝交手多次之后平定了炎帝。 他见人们生活艰苦,常被兽伤,无法控制水火,又感冒发炎, 就经长时间积累写成医书《祝由科》。现在流传的《黄帝内 经》就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本中医药 著作。

第一课 上古神话和诗经

第一课  上古神话和诗经

第一课文学简要——古代文学1.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谈天说地、家国情怀2.中国文学的分类:一、古代文学1.先秦文学(远古—秦统一前)神话、诗歌2.秦汉时期文学(前221—220年)散文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221—581年)诗歌、散文、辞赋、民歌4.隋唐五代时期文学(581—960年)唐诗5.宋辽夏金元时期文学(960—1368年)宋词6.明清(前期)时期文学(1368—1840年)小说二、近代文学:清后期(1840—1919年)三、现代文学:(1919—1949年)四、当代文学:(1949—至今)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shuāi。

山无陵línɡ,江水为竭jiã,冬雷震震zhân,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宋)李之仪《卜算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shū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chánɡ断处,明月夜,短松冈sōnɡɡānɡ。

——(宋)苏轼《江城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m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lán shān处。

——(宋)辛弃疾《青云案》沈从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第二课上古文学——民谣、神话、诗歌文学的起源一、文学的起源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最早要追溯到原始社会。

首先,文学从本质上讲起源于劳动。

由于原始社会人类过的是群居生活,参与的是集体劳动。

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减轻劳动负担,促使劳动的和谐,自然发出一些呼喊,循环反复,产生了节奏,这就是最早的音乐、舞蹈、诗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河南中医学院)教学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河南中医学院)教学课件

四、文化的功能
(一)承传功能 (二)教化功能 (三)凝聚功能 (四)调控功能
五、中国现阶段文化层面的分析
(一)主流意识形态文化 (二)精英文化 (三)大众文化
六、中国文化研究的历史概况 七、《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
(一)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负面影响的消除 (三)知识层面的拓展 (四)思维模式的转变 (五)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刘向《说苑· 指武》所说:“文化不改,而后加 诛。” 西方语言中,“文化”一词来自拉丁文cultura (名词是cultivo) 文化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 第二个层次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成果。 第三个层次是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 主的艺术文化。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世界的文明化 二是人类自身的文明化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崇尚伦理道德 二、注重人文理性 三、强调和谐观念 四、倡导忧患意识
第五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一、整体思维 二、辩证思维 三、直觉思维 四、中和思维 五、意象思维 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和意象 思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整体思维是其他思维方 式的基础,辩证思维建立在整体思维之上,直觉 思维更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中和思维又以辩证 思维为条件和前提,意象思维中的“意”与“象” 之间当然地存在着辩证的有机的和谐与统一。
二、文化的特点
(一)民族群体性特点 (二)地域限定性特点 (三)历史承传性特点 (四)现实变异性特点
三、文化的基本结构
(一)物质生产文化 (二)制度行为文化 (三)精神思想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 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大 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的思想文化。 物质文化是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中层结构,思想 文化是深层结构。

3-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3-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总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中国传统的总论,共分四节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传统文化精神。

难点是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多媒体课件演示学时分配: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从文化结构上看(从文化体系或系统上看)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

由于文化结构反映了更凝重、更深刻、更本质的文化现象,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人类(或某一民族)的语言、习俗、社会制度、心理状态的总和。

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具有内部稳定的组织,由此形成整一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的文化特征。

1.整一性整一性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以整一性见长,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及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

中国是一个早熟的大一统国家。

商周严密的家国同构实体,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格局,汉在统治思想上确立大一统机制的地位等等,都将民族意识导向整一观中。

早在先秦时,哲人就提出「一」的概念,《老子·三十九章》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荀子·解蔽》也说:「虚一而静」(两种以上的认识过程中,去掉各种内外干扰,精力专一,克服主观性和片面性,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性,以达到头脑的「大清明」而无所偏蔽的境界[1]。

)「一」与「多」相对,是「统一」(这里不是指「同一」)的意思,也是古代系统论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自从《易》以阴阳消长为基素,「五行」说以元素相互作用为基础,《河图》、《洛书》以象、数、理的统一为根本,建立宇宙发展运动的图式以来,中国的系统观已经在扩大。

战国末年,秦国相国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西汉淮南王刘安编撰《淮南鸿烈》,都试图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尽管没有成功,却表明中国古代系统观已经初具规模。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课件讲义.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课件讲义.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

尧典》、《吕氏春秋。

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

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

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周易。

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理解: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

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

中国文学传统

中国文学传统

中国文学传统中国文学传统汪涌豪西主1510 周二 1986博士传统:构成文学背后的东西,大本大宗、传的下来、统的下去、基本的内涵特性。

生存样态、言说方式、用园诗意、精神梦境。

第一讲总论:关注现世的文学1.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传统:表现现实日本汉学家百川静:辞书、诗经、神话研究大家,认为中国神话不成体系,因为中国人把神话历史化。

“游仙诗”不是对宗教本身感兴趣,而是表达长生久视的现实渴望,—但现实渴望无法满足,神话体系即分解。

西洋文学则发端于超现实文学,古希腊始,到近代宗教题材也另主流。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学观——不同生存环境第一节、生存环境的制约:西方有文化生态理论:戎一、社会地理环境:中原:地势低平、农耕生活为主、易满足现状、易于对同一种生活方式文化产生认同。

地域封闭:心理上保守因循成为人们普遍全天候适宜。

《诗经·小雅·大东风》周道如笔其直如矢。

周振鹤,曾撰文认为郑和航海是孤立的事件,“以海为因”古代统治者重视海是看京直海之利,而非航海。

《礼记》:三圣奠祀,籍先河而后海李白《估容乐》黄滔《贾客》观存在沧海无线波,利将汲亦深,鲸鲵齿上过? 柳宗元《招海贾关》国人把航海日常生活之外康熙帝下令:片帆不是入海希腊·罗马,月非尼基人是在海洋文化中生存。

中纬度文明:(N 温带)二、物质生产方式:农耕为主,复商周三代耕种只为裹腹不为交换,土地公有不可买卖、集体劳作。

秦——清公,私有兼有,可自由买卖,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多买田宅,以长子孙通过科考,从庶民地主变成官宦地主人束缚在土地上,商品经济不发达。

三言三拍:二拍星有故事《好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反映了明未商人海外致富的理想。

曲终秦雅:运退黄金生色?(主流意识形态)王永彬《融炉坐淡》善谋生看,单内外,勤忧农业,而不必富其家,贤儿多财,则损其智,愚儿多财,则其过。

三、社会组织形式: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宗法意识大量留存亲法制:以长子继承,分封,奠祀等级尊严辜鸿鸣:基督教强调个人本身对个人的价值,做个好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9-20 13:47:00
中国文学传统
总论关注现世的文学
西方:宗教类是大宗
东方:现实主义,慎终追远
游仙诗:长生久视
eg:始于东汉,出于对长生的渴望。

《古诗十九首》
旁南北朝沦落,道教文学下降
系神话:西方文学发源于超现实文学(《荷马史诗》)
eg:品达(BC5古希腊):游吟诗人另类
萨福(BC5-7古希腊):抒情诗人。

“男有荷马,女有萨福。


古希腊多现实主义作品
备注:萨福,史上第一女同志,lesbian即其出生的小岛名。

柏拉图称其为:第十位缪斯。


第一节生存环境的制约
eg:孔子、《礼记》早有认识
荀子:居楚而楚,居下而下。

原因
①地理环境
中国地处北半球,是半封闭的大河陆地。

多平原、丘陵,气候适宜,交通便捷,适
于农耕,形成农耕(大河)文明。

“一道而同风”,陆地上便于交流,导致中国人易于满足、因循守旧,观念同化、文化统一。

大陆——海洋:直至近代鸦片战争、改革开放。

古时中国人重视陆上交通,但“江
河湖海“,轻视海路。


中国文学是农耕文明,不敬天,信奉“人定胜天”,缺乏“向天致敬”
eg:《国语》等记述城际、城市道路规划
战国齐鲁航运昌,但秦统一后,农耕意识严重
认为江河湖海“仅有鱼盐之利”,仅作为农耕的补充
郑和下西洋,孤立事件,无继承无传统。

明清锁国,康熙:片帆不得下海
祭祀先河而后海
先秦诸子、两汉《海赋》等皆不语海、航运之利等
蓬莱传奇、传说等,非真实之海
但汉唐已有贸易,李白有诗
西
西方文学是海洋文学,对自然力的了解与敬畏,祷告、宗教等盛行。

eg:地中海腓尼基人兴于海,以贸易、铁器等著称)
希腊、罗马等皆海上民族,有领土理想、扩张
黑格尔《历史的哲学》:我们渺渺无际的观念敬畏
日本,自然灾害多,因此有悲观宿命论(一个人应在最灿烂最美好的时候去死)
康德:仰望星空,超越人的实际,思考人类的未来河出路。

So中:现世主义观念浓重
西:超现实主义
②物质生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