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复习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试题专练对偶修辞及表达效果(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试题专练对偶修辞及表达效果(含解析)

语用试题专练-------对偶修辞及表达效果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

“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

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

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

一席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交相辉映喧闹无比络绎不绝原汁原味B.相互映衬热闹非凡连绵不断原汁原味C.相互映衬喧闹无比连绵不断汁醇味正D.交相辉映热闹非凡络绎不绝汁醇味正(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歌声是时代的号角,____________的历史总能在经典词曲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跟国歌一样,校歌同样记录着党和国家的伟大征程,同时又承载着育人的神圣使命。

它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也是一所学校师生__________的灵魂家园。

民族节日知识点总结

民族节日知识点总结

民族节日知识点总结
在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民族节日,其中一些是传统的农历节日,而另一些是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上所设立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主要民族节日的知识点。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每到春节,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走亲访友、吃团圆饭、放鞭炮、舞狮子和龙等传统节目。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为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烛火和祭品。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阴历八月十五日的节日,用以纪念古代的月神嫦娥。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赏月、吃月饼、赋诗等。

国庆节:国庆节是中国的国家节日,定于每年的十月一日。

这一天,人们会参加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包括升国旗、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举行文艺表演等。

除了以上的传统民族节日外,中国还有一些特色鲜明的民族节日,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耕节等。

这些民族节日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与中国不同,世界各地的民族也有各自的传统节日。

如印度的排灯节、日本的七五三节、美国的感恩节、澳大利亚的澳洲日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总结民族节日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还可以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民族节日的庆祝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精彩。

中国传统节日的高考作文范例5篇

中国传统节日的高考作文范例5篇

中国传统节日的高考作文范例5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高考作文1我国的传统节日可真多啊!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的来历吗?我来告诉大家吧.从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它在每年的最后跑来吃人.为此,大家很焦急.一个个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有个人知道年怕红红的和声响大的东西.于是,他让大家贴春联,放爆竹.这样就把年吓跑了.这个时候定为〝春节〞.春节习俗有很多.比如放炮,看春晚,贴春联与倒贴〝福〞字.我呢,最喜欢放炮了呢!我欢蹦乱跳地拿着刚买的炮向楼下奔去.〝嘭〞〝啪〞各种炮.瞧啊,那炮像一朵朵美丽的水花,迎着光飞奔而去,背着光慢慢落下.好美哦!OH!MYGOD!那火花直冲我奔来.我吓得拔腿就跑,夺路而逃.等火花熄灭了,我也跑得气喘吁吁了.除了习俗,最令人垂涎三尺的非美食莫属了.年糕年糕年年高升,汤圆汤圆团团圆圆,饺子饺子吉祥如意.在众多的食俗里,我最爱吃的就是美味的家家团圆的汤圆了.光看起来美,闻起来香,吃起来甜就能说明一切.咬开一口软软黏黏的皮呀,芝麻流露出来.再咬一口芝麻,哇哦!好美味哦!正是〝此味只应地上有,天上能有几回闻〞啊!过春节是我最喜欢的.有年的故事,有好吃的汤圆,还有美丽的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你给我们了多少快乐,我喜欢你!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高考作文2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欢度春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三十那天,家家户户都很高兴,都张灯结彩的.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早,爸爸妈妈就忙得不可开交,我扫地.蹲地,我妈妈擦桌子,我爸爸有时也来帮帮忙.只见妈妈利索地擦洗着桌椅.门窗.地板,屋子的里里外外都被妈妈擦洗得闪闪发光,最值得惊奇的是玻璃擦得明晃晃的,看上去像没有隔着玻璃似的.爸爸帮完我们后,就拿起了春联出去,我高兴得跟了出去.爸爸贴春联的技术可是一流的.我看了高兴得叫〝好〞.夜幕降临,全家人喜气洋洋地围坐在一起,〝好丰盛啊〞,我高兴得喊出了声.有鸡.鸭.排骨等等,都是美味阿.我看着这一桌子丰盛的晚餐,好激动啊,好想现在就解决了他们阿.〝好香啊!〞我闻了闻,把我的馋虫都勾出来了.〝开饭啦〞我爸爸喊了一声.〝开动了!〞我高兴得说.〝吃饱了!真好吃啊!〞我三下五除二地解决了〝战斗〞.等待着新一轮的〝战斗〞,因为我知道还要吃饺子.吃完了饭,我就打开了电视,准备看春晚啦.这届春晚有很多有意思的节目,看了半天,终于轮到本届春晚的压轴节目—《火炬手》,〝白云〞,〝黑土〞这对老搭档刚走上舞台,就使观众们哈哈大笑!最后陈述的那一段:〝感谢铁岭TV,辽宁TV,将来还有可能感谢CCTV.今天在这个特殊的场合,我要透露一个深藏多年的秘密.我是一个早产儿,从小与火结缘,三四岁开始玩火,曾经给家里引起一场巨大火灾.六七岁不慎跌入火盆,至今臀部仍有印记.十几岁我踏上火车,来到火家屯,经一个伙夫介绍,认识了这个让我上了一辈子火的黑土.同时我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我多少时间都在寻思,为啥我火急火燎的来到延边?为啥我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我就是为奥运火炬手而生的!昨天晚上,我的妈妈叮嘱我,我妈说,小云啊,奥运火炬手非你莫属,因为你是在火堆旁边出生的!我妈还说了,谁要是敢跟你争这个火炬手的位置,我和你爹就把他带走!谢谢我妈.〞我听完了后,逗得我肚子都疼了.〝吃饺子拉!〞〝噢,好啊,太好了!〞那一个个香喷喷的饺子,把我的馋虫又勾起来了.我一嘴一个的吃了起来,吃得好开心啊……〝放炮仗了!〞〝噢,好!〞我穿上鞋走出了家门,我把炮仗,放在了地上,用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索,然后快步跑开了,〝砰!砰!〞〝好漂亮!〞紧接着我们又放了好多的炮仗,好开心.这一天是我寒假最快乐的一天了,我好想这样的日子能越来越多.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高考作文3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哪里称得上是〝老师〞啊?他们,才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啊!这些义工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一句,感恩,感谢!在每天到达会场之后,都会诵读《弟子规》,全场三千多人,诵读经典,有些甚至过目不忘,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为人子的道理.有一位讲师说,中华传统文化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孝〞字,两个字就是〝道德〞二字,还有一位讲师说过,《弟子规》不仅仅是儿童的规,更是做人的规,确实,《弟子规》中许多都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对待父母要〝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待兄弟朋友要〝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对待自己的行为要〝朝早起,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与他人相处则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等等做人处事的道理不胜枚举.讲课的内容我就不详细说了,因为仅凭我三言两语是无法阐述和描述清楚的.在一场场的讲课中,感动之处可以让人痛哭流涕,激动之处可以让人手掌发麻,几次我都是眼含热泪,哽咽低头,就在举行闭幕式,观看讲课花絮时,我从屏幕上看到一行字:义工们不忍心浪费一粒粮食.屏幕上出现的是收拾饭盒的义工们,面带微笑的在吃从观众手中收回的饭盒中的剩菜剩饭,有些还看见镜头不好意思的躲开了,这时,我再也无法把他们吃剩菜剩饭的镜头看完了,我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低下头,任由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滑落,脸上是痛苦的表情,心中更似针扎.满脑子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我这四天把自己的饭菜全吃的一干二净,但是还是觉得内心是深深地自责和痛苦.也许,面对这五千多年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我还很小,还很不懂事,但是我知道,我有义务和责任,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在的今天,尤为重要!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高考作文4春节是中国人的重大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而春节的许多小规矩小迷信也那么那人探寻.大家都应该知道春节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上供.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件事情这可是有讲究的.例如,上供用的水果不能精选,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适合去供奉祖先和神灵的.要选着寓意好的水果.例如:苹果——平平安安,桔子——金桔满堂,橙子——心想事成.像梨,就不可以作为贡品因为有一部分人认为梨和〝离〞是同音别字.所以不受大家欢迎.还有就是香蕉——焦头烂额.所以有些水果不能上供.水果只是一部分贡品还有就是饺子作为贡品一定要成双成对的放不能落单.把糖作为贡品上供的时候要放硬糖不能放软糖.因为这样的甜蜜够硬不会散.上供还要有红烛,火纸,佛香等等,不过最重要的是火纸,火纸要被真钱压过才可以烧,而且要一家之主压,这可能是觉得更加真诚吧.不管这些是真是假,但至少被老祖宗们津津乐道就一定有它的原因.希望这些春节中的小常识可以让更多的80后,90后们知道春节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有多么的举足轻重.如果春节没有任何禁忌那么也就代表没有那么多人关注它.规矩越多越能体现春节的重大意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高考作文5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高考作文。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重阳节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重阳节

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重阳节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九日(唐)崔善为①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②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注]①崔善为:曾任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客死于此。

②萸房:这里指茱萸。

1.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古体诗选粹》B.《乐府诗集》C.《唐宋格律诗选》D.《唐人绝句选》2.以下对本诗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雅淡悠远B.豪迈雄奇C.清新明丽D.深沉低婉3.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贺新郎·九日(南宋)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②。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释】①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

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悲”喻人生短暂之悲。

②孟嘉落帽:东晋时桓温参军孟嘉,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这里指当时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

4.下列作品与本词在意境上类似的一项是()A.《短歌行》(曹操)B.《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D.《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5.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湛湛长空黑”一句如奇峰突起,营造了一种压抑愁苦的氛围,浇筑出作者胸中块垒。

B.“白发书生神州泪”几句表明作者不仅因为神州残破沉沦而落泪,也因人生短暂而落泪。

C.“怕黄花、也笑人岑寂”一句,作者不直说借酒消愁,而是说怕被菊花所笑,曲折委婉。

D.“鸿北去,日西匿”两句描写天际广漠之常见景物,以此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6.刘克庄在《有感》中曾写道“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训练专题中国传统节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训练专题中国传统节日

诗歌训练专题-------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大量的古典诗词中就写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诗歌训练让我们来了解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3、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4、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8、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10、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11、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12、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一、春节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甲午元旦①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注】①元旦:即现在的“春节”。

1.《甲午元旦》诗中所写的春节习俗,在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的一项是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2.下列诗句与《甲午元旦》一诗中尾联所表达情感最相近的一项是A.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B.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C.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D.饯岁愁虽剧,迎年喜亦深。

3.下列对联不适合作“春联”的一项是A.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B.家居光天化日下,人在春风和气中C.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D.百福尽随新节至,千祥俱自早春来4.这首诗语言朴素平实,言浅意浓,请以“竟”“催”“倾”中的一词为例,对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二、元宵节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寒食节(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寒食节(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寒食节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①杜甫消渴②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邙山③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注】①熟食日,寒食日,寒食节禁火,吃熟食。

宗文宗武,杜甫的两个儿子。

②消渴,一种疾病,杜甫诗中也称“消中”。

③邙山,杜甫先祖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葬于邙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身患消渴病,流落寄居于江汉之地,而此时国家战乱还在延续,仍未平息。

B.颔联中“几年”强调时间长,“万里”是实指,写距离远,表现出诗人常年远离故乡的心。

C.颈联写寒食日诗人留在白帝城而无法回故乡,不禁回想起故乡去邯山祖坟的松柏路。

D.尾联写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诗人感觉这是催自己变老;而回首故乡,诗人老泪纵横。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平陵寓居再逢寒食朱湾①几回江上泣途穷,每遇良辰叹转蓬。

火燧②知从新节变,灰心还与故人同③。

莫听黄鸟愁啼处,自有花开久客中。

贫病固应无挠事,但将怀抱醉春风。

【注】①朱湾:生卒年均不详,大历年间进士。

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征辟。

②火燧:古有钻燧改火之俗。

因季节变换改用不同的燧木以取火。

③灰心:《庄子·齐物论》有“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之语。

故人:古人,此指介子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标题不难看出,诗人在外漂泊已久,这是他在平陵寓所度过的第二个寒食节。

B.首联用词巧妙,“几回”“每遇”“泣”“叹”数词,写尽久旅的沧桑与凄苦。

C.颈联写诗人告诫自己关注客居之地鸟语花香的春日美景,表明其心境开始转变。

D.尾联直抒胸臆,困顿之中本不应再让忧烦萦心,只需放开胸怀陶醉于春风之中。

4.颔联“灰心”一词巧妙而隽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教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讲义+笔记)

教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讲义+笔记)

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讲义)古代传统节日01-有哪些传统节日?02-有什么节日习俗?03-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节日?(一)春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二)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三)寒食节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卢象《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日即事》(四)清明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五)端午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六)乞巧节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七)中元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八)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九)重阳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腊八节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十一)除夕(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真题回顾(幼儿、中学 2012 下)1.下列节日中,“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所描写的是()。

A.清明节B.端午节C.中秋节D.重阳节(中学2012 上)2.在下列传统节日中,有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是()。

A.清明节B.重阳节C.端午节D.元宵节(小学2016 上)3.古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元夜”所指的传统节日是()。

文言文知识点:古代传统节日

文言文知识点:古代传统节日

文言文知识点:古代传统节日在古代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

这些节日丰富多样,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传统节日的知识点,以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此外,人们还会拜年、赏花、赏月,以及观看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

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亲朋好友会相聚一堂,共度欢乐时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古代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四月初五或六。

人们在这一天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祭拜,并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

此外,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是踏青,即外出郊游、欣赏自然风光。

踏青的习俗源于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向往。

3.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保护人们免受瘟疫的节日。

人们在端午节会吃粽子、赛龙舟,并且还有抢饮雄黄酒、挂艾草等习俗。

其中,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人们划龙舟、挥桨竞渡,以庆祝这一节日。

4. 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也被称为月圆节。

这一节日是为了庆贺丰收和祈求团圆。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夜晚一起赏月、品尝美味的月饼。

此外,还有一种流行的游戏叫做猜灯谜,人们猜解灯谜以增加娱乐气氛。

5. 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被称为上元节。

这一节日是为了庆祝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浪漫佳节。

人们在元宵节会赏灯、吃汤圆,并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民间活动,如猜灯谜、舞狮、舞龙等。

其中,赏灯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人们可以在公共场所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花灯。

通过了解这些古代传统节日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

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今仍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以保持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传统节日之上元节”(含答案).doc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传统节日之上元节”(含答案).doc

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上元节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杨亿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诗题可知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原由,还可知这是一首应和酬赠诗。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

C.“侵”和“透”二字含蓄表达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悲凉心境。

D.“铜壶漏彻东方曙”与中唐诗人王建的诗句“铜壶滴尽晓钟迟”意思相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

后来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先描写了杭州灯夕热闹繁荣盛况:月光皎洁,灯月辉映,引来满城男女游赏,而后再写富人过节的繁奢景象。

B.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显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

C.“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写出了密州的上元节百姓们击鼓吹箫,到农桑社欢度节日的热闹,与上片“钱塘三五夜”相映衬。

D.“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4.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元宵节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词人丰富的情感意蕴。

(高考)传统文化的高考优秀作文

(高考)传统文化的高考优秀作文

传统文化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国—一个伟大而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古国,它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中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大国。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传统文化的高考优秀作文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传统文化的高考优秀作文1在我们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的一代他们追求韩剧美剧,喜欢汉堡泡菜。

他们在情人节的时候示爱表白,在圣诞节的时候互送礼物。

在我们中国,这些外来节日的气息是非常浓厚的,反观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却越来越不被本国人民所认识。

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大家要会写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辉。

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愿意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传统文化高考语文试卷

传统文化高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成语中,与“桃李满天下”意思相近的是:A. 鸿儒满腹B. 人才济济C. 举世无双D. 风华绝代2. 下列诗句中,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是: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 下列古代文化现象中,不属于“六艺”的是:A. 书法B. 音乐C. 弈棋D. 武术4. 下列节日中,与“春节”同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是:A. 中秋节B. 重阳节C. 清明节D. 端午节5. 下列传统习俗中,与“祭祖”无关的是:A. 赏花灯B. 赏月C. 赏梅D. 赏菊6. 下列古代名著中,属于四大名著的是:A. 《西游记》B. 《红楼梦》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7. 下列古代建筑中,属于古代园林的是:A. 故宫B. 长城C. 颐和园D. 秦始皇陵8. 下列古代服饰中,属于汉服的是:A. 和服B. 藏服C. 汉服D. 套裙9. 下列古代礼仪中,属于“五礼”的是:A. 丧礼B. 婚礼C. 丧葬D. 丧服10. 下列古代医学著作中,属于中医四大经典的是: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C. 《千金要方》D. 《本草纲目》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 简述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3. 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

4. 简述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15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

四、作文(40分)以“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 内容充实,观点明确;2. 语言流畅,条理清晰;3. 字数在600字以上。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考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考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考点汇编(一)传统节日“节日”一词来源于农事,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发展而来。

在绵延不断的时间流动中,人们设立了一个个的节点,这些日子叫做节日。

节日是人们为了适应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这些节日从远古走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1.春节(1)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春节,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终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2)春节习俗①贴门神: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②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窗花是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所贴的各种剪纸。

“福”字指福气、福运,倒贴“福”字,表示“福运已到”。

(秦叔宝)(尉迟恭)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

相传远古时候,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兄弟俩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姓,神荼与郁垒便将其擒伏,并将其捆绑喂老虎。

后来人们为了驱凶,索性在门上画出神荼、郁垒及老虎的像,以达到驱鬼避邪之效果。

左扇门上画的是神荼,右扇门上画的是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但到了唐代,神荼和郁垒被两位唐代大将秦琼和尉迟恭所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门神。

(倒“福”字)(窗花)③挂贴年画: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练习:传统节日系列(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练习:传统节日系列(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练习:传统节日系列一、材料作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这些节日所具有的独特理念内涵和精神价值的认识很模糊,因而对这些节日不是很重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年关将至,有关烟花爆竹是否能解禁燃放的问题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一件事情。

但是许多地方政府,早已重申燃放禁令。

反对解禁的人士认为:燃放烟花炮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不利于环保;增加防火压力,以往除夕夜火灾发生率高于平时;儿童玩耍烟花,也不安全。

主张解禁的人士认为:春节不燃放烟花爆竹总感觉少了点年味,不像以前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烟花爆竹,欢天喜地,热闹非凡,这样才有过年的味道。

2022年12月,人民日报发文,向地方政府建言:不宜禁放鞭炮,拿环保说事一刀切是懒政、蠢政、霸政。

作为没有亲身经历过满城灯火迷人眼,爆竹连天响夜空的除夕夜的青年人,面对是否解禁燃放烟花爆竹,你的看法是怎样的?请给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写成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春节,是观察传统与现代的一扇窗。

2023年春节,不少人感慨:回家的人多了,年味儿回来了。

一根竹签,挑一缕饴糖,轻轻一吹,便化出惟妙惟肖的生肖糖人;长桌排开,红纸铺就,挥毫泼墨,一个“福”字映入眼帘……材料二:根据美国加州2022年通过的一项法案,2023年中国农历新年首次成为美国加州的法定假日。

从2023年起,加州政府雇员可享有8小时的年假或补偿性休假,以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的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地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地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端午节”(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端午节”(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传统节日端午节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竞渡诗卢肇①石溪②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諏③,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卢肇,江西人,唐会昌三年中状元。

颇有文名,官誉亦佳。

此诗写于卢肇及第后。

②石溪:地名,位于作者故乡。

③諏(hàn):叫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难忘昔日故乡热闹的端午节庆,此时又在馆驿楼前看到了赛龙舟的景象。

B.在隆隆的雷鸣与鼓声中,装饰着威武兽头的龙舟竞发,凌波击浪,场面震撼。

C.“冲波”“跃浪”直写龙舟奋勇争先,“鸟退飞”则衬托出龙舟竞渡时速度之快。

D.诗歌描写细腻,大场面与特写结合,生动描绘了龙舟奋勇、万众助威的盛况。

2.尾联中“果然”一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午日观竞渡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一个“骇”字写出了人们观赏龙舟竞渡的惊恐心理,突出龙舟赛的紧张热烈。

B.颈联写楚国端午日举行龙舟赛的风俗至今犹在,表达人们对屈原深深的怀念之情。

C.尾联闲暇日江亭聚会,醉意中指责《离骚》不能消除忧愁,烘托自己的怨愁之深。

D.本诗从端午节赛龙舟风俗写起,引发对屈原的思念,最后直接抒发情感,层次分明。

4.本诗颔联对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富有特色,深得诗评家称赞,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即事①文天样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②,三湘隔辽海。

[注]①公元1276年(德祐二年)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又一度被谣言诬陷。

而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传统节日背诵

传统节日背诵

传统节日背诵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欢庆的氛围中。

春节是中国人团聚的时刻,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团圆饭。

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美味的佳肴。

饭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肴,象征着丰收和幸福。

大家边吃边聊,边欢笑边祝福。

这一顿团圆饭,让人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除夕夜,人们还会贴对联和春联。

对联是一种写有对仗诗句的纸条,通常贴在门上或墙上。

春联则是写有吉祥话语的红纸条,一般贴在门框上。

对联和春联的内容通常与幸福、健康和好运有关,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美好。

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游戏和活动。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放鞭炮。

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能够驱走邪恶的灵魂,带来好运和祝福。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舞龙舞狮、赏花灯和拜年等活动,增加了节日的喜庆和热闹气氛。

春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给孩子们发红包。

红包是一种装有一定金额的红色信封,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长辈们会给小辈们发红包,以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和祝福。

这也成为了孩子们最期待的一件事情。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展示对家庭和亲人情感的时刻。

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尽可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春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通过庆祝春节,人们向亲人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和关爱,同时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迎接幸福和好运的到来。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美好祝愿。

春节的庆祝活动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同时也带来了新年的祝福和期许。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个春节的到来,与亲人团聚,开启新年的幸福之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民俗”复习微写作训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请选定一个节日,针对特定的对象写一段抒情文字。

(150字左右)要求:对象明确;抒情真实自然;语言精练得体【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民间把农历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的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故春节有辞旧迎新之蕴含。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故春节有除秽祈福之说。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家家户户准备年货,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贴新年寄语,也就是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故春节又有举家团圆、吉庆祥和之意。

待初一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圆饭、走亲戚、看朋友、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洋溢在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参考答案】案例1、托物抒情又是一年春节到,我被这辞旧迎新、举家团聚、围席欢谈的欢愉氛围所深深感染:听,那带着脆响的爆竹,祛除了旧年的沉秽,送来了新年的吉庆;看,那艳红逼眼的桃符,驱散了过往的烦忧,兆示了来年的安泰;闻,那满盘腾香的饺子,寓意着岁月的更替,包裹着团圆的幸福。

这红火、热闹的春节啊,寄托着中国人怎样不老的情愫……(149字)案例2、借事抒情又逢新年爆竹声,窗外灯火通明,烟火绚烂。

亲爱的姥姥,您还好吗?因为高三学业紧张,今年我不能回老家看您了,可是您的爆竹一定要备全了呵。

还记得幼时的我被您牵着去买爆竹,贪玩的我总是要买许多许多,您为了让我高兴,都一一答应下来;还记得幼时的我是那么莽撞,一次不小心让爆竹炸到了手,痛得直叫唤,而您牵着我,眼中满是自责的泪花。

姥姥,孙儿现在已长大,不需要您那么费心了。

我希望明年能回老家,牵着您的手,跟随您蹒跚的脚步,一起去听那热闹的爆竹,看那美丽的烟花……【元宵节文化内涵】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说起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坊间流传的两首童谣做了很好的揭示。

其一云:“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

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

”其二云:“元宵节,闹花灯,人们个个都欢腾。

大街小巷做花灯,满街都是红灯笼。

”前者道出了元宵节的祈生意蕴,后者道出了元宵节的狂欢精神。

祈生,就是对生殖的渴望和追求,既包括祈子,也包括祈年。

祈子盼的是人丁兴旺,祈年盼的是庄稼丰收。

元宵节的祈子活动总是与灯联系在一起。

这一方面与灯火通常被视为生命的象征有关,一方面与“灯”与人丁的“丁”音相近、形相似有关。

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元宵节中的狂欢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秩序、制度规范的一系列颠覆和突破来实现的。

辛弃疾《元夕》词一句“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以说明南宋都城临安元宵节活动的丰富多彩。

总之,元宵节的夜晚是被皎洁如轮的圆月、异彩纷呈的烟火、千姿百态的花灯照亮了的,元宵节的街衢是被杂陈的百戏、精妙的歌舞、游观的人群充实了的。

中国诸多传统节日中再没有一个节日像它这样流光溢彩,声色交映。

【清明节文化内涵】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例如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

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

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

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

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

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

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

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

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端午节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什么?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端午节就是买回粽子尝尝鲜。

粽子到处可以买到,而诸如艾叶、菖蒲、香包这些端午节民俗用品却很少看到。

其实,端午节具有两大很有内涵的主题:一是消灾避疫,一是悼念屈原。

这两大主题自六朝之后就一直存在于端午节的习俗之中。

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这种节俗用今天的眼光为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湿热的夏季非常难熬,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还无法完全避免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

因此在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必然会选择传统的文化手段来护卫生命。

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蒿、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都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因此也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东汉以后,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

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而是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