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企业用工现状调查汇报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区企业用工现状调查汇报3篇
园区企业用工现状调查汇报第1篇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加大,工业企业数量逐渐增多,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随着企业数量增多,用工需求增加,部分企业招工困难,导致这些企业开工不足,不能达产达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园区企业用工情况
20xx年1月至7月,县劳动部门及招工帮扶单位加大企业招工力度,举办了多场招聘会,全力为企业招聘员工,取得一定的效果,完成招工803人,完成目标任务数的61%。
(1)工业园区企业开工情况:截止20xx年7月底,峡江县工业园区进区企业72家。
现已正常开工投产55家,吸纳4250人就业。
受今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尤其欧美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县部分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一部分企业甚至停工停产。
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或流失员工260人,有3家企业已停工停产,分别是金茂铜业、泰昌铜业、亚丰洁具,雄狮纸业已关闭。
(2)工业园区岗位需求情况:根据园区劳动保障所年初对工业园区企业用工调查来看,县内部分园区企业用工需求1300人,主要是电车缝纫工、纺织工、包装工等劳动密集型岗位,占用工需求的80%。
用工需求年龄多在40岁以下,女性大大多于男性,且都是需求熟练操作工,出现结构性用工难。
造纸、金属材料加工等工业企业用工需求缺口不大,招工情况比较理想。
(3)企业员工工资水平情况:县工业园区企业员工工资大多数是计件工资。
按件计酬,多劳多得,工资水平与加班时间成正比。
从调查的情况看,800-1000元工资的有1568人,占33.89%,1000-1200元工资的有1444人,占33.97%,1200-1500元工资的有345人,占8.12%,未写明工资的656人,占15.43%,1500元以上工资的有237人,占5.57%。
(4)企业参加社会保险情况:目前园区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有26家,参保人数为1581人,占园区职工总人数37.2%;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0家,参保人数为407人,占园区职工总人数9.6%;参加失业保险的有1家,参保人数为30人,占园区职工总人数0.7%;参加生育保险的有8家,参保人数为788人,占
园区职工总人数18.5%;参加医疗保险的有3家,参保人数为53人,占园区职工总人数1.2%;劳动合同签订2903人,占园区职工总人数68.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企业而言
(1)社会保障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企业用工不签合同,不缴社会保险,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劳动保护不完善等;二是企业为员工办理工伤、养老、生育、失业、医疗五险不到位。
大多数园区企业只想为中层骨干员工参保,不为一线员工参保。
经过劳动部门宣传动员及努力,劳动合同签订率比去年有所提高,社会保障意识有所提高。
目前只有三力法规落实比较到位,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落实较全面,劳动合同签订率100%。
(2)工资及福利机制不健全。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与周边邻县工业园区职工工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与沿海企业相比差距更大,企业职工工资正常晋升的机制有待健全;个别企业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环境等与工资水平还不尽适应;职工福利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企业关爱员工的企业文化还没有真正建立。
(3)职工在岗教育跟不上。
大多数企业都想招熟练工人,而不注重新员工的培训。
企业为节省成本,只针对新招工人进行岗前教育和安全教育,但不注重在岗职工技能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4)企业管理观念较陈旧。
部分企业经营者的用工理念有待于更新,用工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有的企业仍实行家庭作坊式管理,甚至有的企业经营者还存在着歧视职工的行为,这也是造成职工流失的重要原因。
2、就务工者而言
(1)跳槽现象严重。
园区企业中大都存在员工频繁跳槽现象,一些务工人员进厂时就有"骑马找马"的想法,不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企业招工时承诺的薪酬待遇实际落实不到位或者常停工停产,造成已有员工的流失;部分企业缺乏对员工的关爱,没有确保职工招得进、留得下、稳得住的机制,企业劳动关系不稳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2)缺乏专业技能。
据多数投资者反映,部分务工者到企业应聘,一味挑选工种好、报酬高的岗位,而所掌握的技术不够,导致许多应聘者得不到聘用。
部分企业需求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为了保证用人需要,他们也出资支持部分有潜质的员工出厂深造。
对一些企业来说,招工难一定程度上是技工荒。
(3)缺乏吃苦精神。
一些年轻人在实际工作中怕苦怕累,眼高手低,一些重、脏、累的岗位不愿干,而一些技术性强的岗位又干不了。
认为去发达地区、大城市、大企业打工能开拓视野,即使外出打工待遇差别不大,也往往舍近求远。
因此,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往其它大中城市,而留乡的多以中年劳动力为主。
3、就服务环境而言
(1)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许多务工人员说,工业园区目前除了只有几条水泥路和企业外,周边几乎没有购物商店、小吃餐馆、娱乐设施、学校、住房。
这些配套服务设施没完善好,本地工业园区对务工人员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2)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我县缺少规模型、专业性培训机构,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设备缺乏、教学内容趋同,针对性不强,与我县产业结构供需脱节,校企对接效果不甚理想。
同时企业也不善于利用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而且缺乏一些沟通校企之间的媒介。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用工制度。
制定出台劳动力培训、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培训等相关措施,努力扩大培训受益面,为企业招工储备足够的有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
在此基础上,劳动就业部门应以乡镇或培训技术工种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档案"制度,对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和参加过培训的剩余劳动力实行动态管理,从而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
2、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
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把改善就业环境作为破解企业招工难的首要问题来抓:一方面,抓好"软环境"建设,出台农民工子女入学、医疗、户籍、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保证农民工进城后"欢心",进厂后"安心";另一方面,抓实"硬环境"建设,大力改善企业配套设施及与之相配套的生活、文化、工资福利、交通、治安等方面环境的建设,达到以环境吸引农民工,留住务工人员的目的。
3、进一步规范用工行为。
引导企业经营者转变用工观念,主动摒弃短期利益至上的思想,更多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量企业的竞争力,真正做到以"
薪"换"心",以"仁"留"人"。
企业要建立工资晋升、社会保险、教育培训、劳动保护、文化娱乐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真正从根本上消除职工流失的企业内部因素。
学习先进企业设立住房补贴、租房补贴、交通补贴、困难家庭补助等福利制度,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
同时,建立完善用工跟踪管理机制,不断加大劳动保障和用工监督,全面监督和要求用工企业与进厂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工人的合法权益在进厂后得到全面维护,企业的承诺在工人进厂后得到全面兑现。
要组织企业内部员工开展经常性的员工评优创先活动,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4、进一步创新用工方式。
有些技术性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像中亚纺织一样,实行计件工资,将原料分发到农户和居民家中,把车间建到千家万户,家家户户老少可利用空闲时间为其生产加工产品。
有些技术性要求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像鸿裕纺织和忠信玩具那样,把厂子设到农村村庄,开到打工者的家门口。
这样既可节省招工成本,又可充分利用本地闲散劳动力,扩大用工范围。
5、进一步创新招工方法。
一是企业及劳动就业部门要抓住重大节假日(如春节、端午、中秋)及农忙季节大量农民工返乡之机,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平台,通过电视宣传、发放资料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要打工、不出县、有保障、更安全"的观念家喻户晓,引导广大返乡者就近就业;二是企业要根据生产特点,合理安排生产环节,灵活地错开用工时间和用工方式,盘活启用一大批闲置在家的"季节工"、"钟点工"进厂就业,以缓解企业缺工压力。
同时,引导企业建立缺工档案,不定期的发布用工信息,负责招工的单位(或部门)要根据企业缺工情况,灵活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工活动,进一步提高招工成效;三是建立完善招工信息网络,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宣传推介力度,在乡镇建立相关组织,在村一级设立招工信息员,在电视台设立企业信息发布平台,使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愿望实现有效的对接。
6、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
一是要整合培训资源,拓宽培训领域。
督促各培训机构紧紧围绕我县企业用工需求,健全培训制度,增加培训设施,增设培训专业,壮大培训师资,严格培训管理,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力度,为规模以上企业委托培养员工;二是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培训机构。
凡企业创办
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可确定为我县就业再就业和阳光工程定点培训机构,享受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
园区企业用工现状调查汇报第2篇
一、企业的用工现状
金融危机给我市不同企业带来不同影响,在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预计春季会增加52个技术性工作岗位,同比增长4.5%。
我市以电厂、自来水公司为主的国有企业,在用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用工情况稳定,在受访的国有企业中,末与末单位从业人员基本无变化。
在是否存在"招工难"方面,由于我市国有企业大多属于垄断行业,待遇好、福利高,对普通工人很有吸引力,企业在招工用工上有很大的挑选余地。
而私营企业在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企业用工波动较大,且依据行业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
被调查的10家私营企业,末单位从业人员为2111人,较末单位从业人员增加13.43%,预计春季会新增250个新增岗位,同比增长11.84%。
新增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和技术性岗位上,而目前我市劳务市场以普工和年纪偏大的下岗职工为主,因为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错位而出现劳务输出地的"招工难"现象。
采矿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目前企业用工人数较上年有所减少,在经济企稳回升后有望增加。
以亨通矿业为例,
三季度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5234万元,单位从业人员为98人,受金融危机影响锌价的持续走低,市场的不景气和新《劳动法》的实施使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农民工工资浮动较大;生产时间相应减少、销售下降,在企业生产不饱和的情况下,用工的数量迅速萎缩,底单位从业人员减少为56人,在随着国家储备政策、贴息政策的相继出台和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企业从二季度起逐渐出现回暖迹象,企业从业人员基本稳定在85人。
制造业技术人员紧缺。
调查的天成丝业、昊华公司、旬阳烟厂、开源建材等企业,虽然也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有的企业处于减产、半停产状态,但是与采矿业相比受国际价格因素影响较小,由于生产原料属当地农副产品,产品销售市场也是周边地区,加之企业采取多种措施,使职工队伍相对稳定,但是由于这些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要求职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造成企业对技术性
岗位相对紧缺。
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出现用工短缺。
受我市经济发展和高速路建设的影响,我市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发展迅速,不同程度出现用工短缺,尤其缺乏年轻的务工者。
预计,私营企业随经济形势的好转春季用工有望增加,但是"招工难"问题尚待解决。
二、企业用工短缺的成因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走访,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凸显,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问题同时显现,主要表现:一是招用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目前我市劳务市场上求职的工人多数年龄在35岁以上。
而用工最为短缺的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由于行业特点,希望招聘18-30岁之间的青年务工者。
这样造成供需方年龄结构的错位。
二是工资待遇同求职者愿望有差距。
一方面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利润空间有限,愿意支付的用工成本相对较低,而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费用的上涨,求职者的预期薪金增加,两者的矛盾导致就业意向难以达成。
三是工作强度大的企业招工难。
工作强度大的企业与被聘人员之间的双向选择,一般年青人倾向于到发达地区做能够获得高收入的工作,而不愿到经济落后地区薪水不高而工作强度大的企业里谋职。
就拿兴科房建公司来说,聘用小工每天工资由过去的
30、40元涨到60元,技工工资达到每天100元水平,但仍然会出现招工紧张的现象。
四是法律意识淡漠,给用工单位带来隐患。
新《劳动法》的颁布,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健全、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也依法约束了用人单位。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曝露出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
比如,企业招用的一些简单劳力,月工资几百元,但与企业签订合同后,企业就要依照《劳动法》给工人购买养老、医疗、工伤、大病等险种,除企业按规定予缴纳外,个人缴纳部分要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缴纳,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又远远高于其基本工资,也就是说工人要从本来就很低的薪水中拿出不少钱来购买保险,这样就会导致很多工人不愿意企业给买保险,也会使用人单位不知如何是好。
五是当地求职者整体上文化、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
据了解,在我市农村富余劳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高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是少部分;有初级以上技能的更是少之又少;下岗失业人员中普工占了绝大部份。
六是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培训与中小企业的用工需要缺乏必要的衔接,学校培育的普通人才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专业人员学校未培养,造成中小企业招工难,特别是招技术工人难。
三、多种措施解决"招工难"、"就业难"的矛盾
"招工难"、"就业难"的问题看似一种悖论,但是却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可用之人,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闲置造成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着极大地危害。
要解决这个发展中的难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从就业环境、优惠政策、加强培训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改善就业环境。
一是建立劳动力市场大系统,使信息能在企业、培训学校、求职者三方自由流通,提高培训教学针对性、减少企业招聘成本、缩短劳动者待工时间。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就业观念。
通过宣传典型的方式,激励求职者爱岗敬业。
工会、共青团、妇联、劳动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应积极宣扬在我市境内私企、外企中诚实劳动、爱岗敬业的职工群体,彰显他们的先进事迹。
在评选各类劳动模范、优秀青年、"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时,有意向私企、外企的第一线劳动职工倾斜,引导劳动力受聘于民营企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2、继续提供优惠政策。
一是政府对企业实施相关优惠政策,如减少困难企业保险上缴比例,增加轮岗补贴、特殊技术岗位补贴等方式,减少企业用工成本,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高技术人才、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减轻劳动者保险费用负担。
二是政府对务工人员提供便利服务政策,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廉租房问题、医疗卫生等涉及生产生活的问题。
3、加大职业教育培训。
一是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培训人才。
学生在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基础学习后,可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根据学员工作绩效发给一定劳动报酬。
经过实践,使学生在中专职高毕业前就成为熟练工人。
毕业后招工入厂就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又可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
二是开展灵活办学,
将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将日间学习和夜校、节假日学习结合起来。
不仅要有长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有短期的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训时间不仅局限于白天的日常教学,还可以有针性的开展夜校和周末学习班,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三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企业需要具有高技术有创造力的人才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应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教育、通过创新比赛等方式激励学员动手动脑,积极思考,为技术创新培养人才。
四是将就业宣传工作前移。
提早动员鼓励一批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学一技之长,为将来走出社会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4、增强法律意识。
企业和务工者都应增加法律意识,企业应认真执行《劳动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参照地区行业平均劳动工资标准确定工资额,适当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节假日、平时加班等超时劳动应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支付相关的劳动报酬,依法为全部员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费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本身也应提高法律意识,意识到各种保险的缴纳是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应主动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而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拒绝企业给办理相关保险。
园区企业用工现状调查汇报第3篇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企业用工难问题
1、用工市场供求不平衡,技术工人流失严重。
受宏观经济影响,我区部分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未及时跟上市场需求,企业订单下滑,一方面企业生产总值呈负增长状态,能提供给工人的岗位逐步减少。
另一方面,生产任务不饱和,职工实际收入减少,影响到职工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开支,一些技术工人开始转向农林牧渔、消费、流通等行业。
从走访的某企业情况看,20xx年该企业后勤岗、技术岗和管理岗工人占比约为1:8:1,今年同期该项比例1:6:3,制造业工人流失问题突出。
今年下半年各类招聘会,区内企业提供岗位同比下降53%,低端岗位需求收缩,其中制造业岗位同比下降80%以上。
2、招募平台使用率不高,储备人才难。
目前,区内有21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1家中介职业介绍机构,同时,在官方网站和中国就业网上还开辟有专门的招聘供求窗口。
除了开展日常工作外,每周三、赶场天和特殊的节点均要组织开展大型招聘会。
今年以来,区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44场次,
累计介绍成功3812人。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区内企业用工仍以职工内部推荐为主,区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为辅,区内招募平台使用率不高,未能满足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我区还属于劳动力输出区,全区94.32万人,农业人口58万人,其中33.79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区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
同时,受市场经济影响,在引进高中端人才方面的机制和配套环境还不具备吸引力,人才储备能力弱。
目前,我区企业紧缺财务分析、成本预算、市场拓展、工程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关键岗位高技能人才。
3、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稳定工人队伍难。
专家认为:招不到人是待遇问题,留不住人是文化问题。
调查的30余家企业,有意识建设企业文化的企业不到30%,对于我区企业来说,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基本保持既有模式,民营经济在这方面还需加强。
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后,注重人才管理制度创新、将企业文化柔性层面的要求纳入制度体系,创造条件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拓展员工发展空间,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让员工感觉在企业工作有归属感、有奔头。
这样,用工难的状况会得到有效缓解。
(二)企业用工贵问题
1、生产不饱和,用工成本占比提高。
以齿轮行业为例,区内齿轮加工业市场输出产品以重型、大型汽车的配件为主,轻汽、微汽配件制造微乎其微,市场供大于求,导致抗宏观经济下行冲击力弱,目前齿轮经济疲软。
以走访的一家民营齿轮厂为例,正常生产情况下有员工500人左右,平均工资3000元/月,用工成本占生产总值的16.6%;目前,由于订单下降,提供工作岗位减少,离岗发放生活费的员工达390余人。
仅职工工资(含待岗员工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两项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就占生产总值的38.5%以上,企业经济负担增重。
2、学习意识薄弱,各项政策使用率低。
目前我区企业大都未建立完备的培训机制,技能方面的培训主要靠选派员工到上流企业学习,车间以师带徒的方式提高操作工人的技能,管理人员几乎靠自学成才和经验积累,员工培训支出占比较低。
今年以来,区人力社保部门分别针对不同行业的市场主体组织劳动法规、社会保险、就业扶持以及技能提升、职称评定等相关培训十余场,但收效甚微。
以9月30日组织的企业劳资干部培训为例,会务工作人员电话通知参训企业80余家,到场企业不足40家,个别参训人员积极性不高,有迟到、早退现象发生。
学习意识的淡薄直接导致企业对政府服务市场主体的政策不能充分了解,未能及时享受各类政策性补贴,人为增加用人成本支出。
3、法制意识薄弱,增加违法成本支出。
市场主体不学法、不用法,家族式、经验式管理企业的现象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目前主要表现在拖欠劳动报酬、侵犯职工休息权、违反程序解除劳动关系等方面,增加违法用工成本支出。
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劳动争议仲裁立案处理劳动纠纷案已达1080件,其中10人以上的群体案件5件,涉案金额达2594万元左右,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
(三)、企业用工乱问题
近年来,人社部门通过各类活动、讲座、以案说法等形式向区内企业普及相关人力资源政策法规知识,目前劳动关系相对和谐稳定。
但仍有个别违法用工现象出现,表现在:
1、企业用工管理不规范,增加额外支出。
20xx年1-10月,劳动监察投诉举报案件85件,投诉举报案件数比上年度减少9.3%,比20xx年同期下降22.35%,呈逐年下降趋势。
今年以来,因确认劳动关系、订立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争议呈下降趋势,但是因履行、变更、解除劳动合同引发的关于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待遇及福利、经济补偿金、违约金、赔偿金以及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以外条款发生的争议却在上升。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劳动者法律意识提高,主动维护劳动权益能力增强;二是企业用工流程不规范,给员工有机可乘,额外增加违法成本支出。
如企业解除违反单位规章制度的职工,但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未及时按照程序向职工出具《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解除劳动关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后,违规事件一直未解决,遂以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为由,提出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等费用。
至此,解除劳动关系的性质就发生根本变化,用人单位因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疏忽额外增加了违法用工成本支出。
2、对政策法规一知半解,过失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样一家企业,该企业经营管理相对规范,但是在招收初次参加工作的40岁以上女性员工时,无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认为该劳动者达到55岁时,由于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没有15年,不能领取退休待遇。
于是,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