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官报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二章 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①开创“时务文体”,也叫“新文体”。 ②对新闻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在我国新闻史上影响深远的“耳目喉 舌”论。 ③阐述报纸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如“开风气”、教愚民、振民气等。 ④对“报章体例”等报刊业务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要完善“报章体例。”
第二节 国人第一次办报的高潮
梁启超
第一节 国人办报的尝试及其新闻思想
(二)洪仁玕及其新闻思想 洪仁玕
洪仁玕(1822—1864),广东花 县人,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 全的族弟。1859年6月,他从香港辗转 来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 遂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领导人。 洪仁玕到天京后,向洪秀全呈奏《资 政新篇》,为太平天国描绘了一幅现 代化的理想蓝图。他主张仿效西洋, 建工厂,开矿山,修铁路,办银行, 立报馆,等等。洪仁玕在《资政新篇》 中还提出了自己的办报主张,并阐述 了他的新闻思想。
办报思想主要有三方面内容:①报纸“以通外 情为要务”。②新闻记者应该恪守职业道德。③记 者要有自己的坚守,不要一味迎合讨好受众。
第二节 国人第一次办报的高潮
《国闻报》
《国闻报》
1897年10月26日,为更好地宣传变法维新 的思想和唤起民众的觉悟,严复邀集王修植、 夏曾佑、杭辛斋共同创办了《国闻报》,当年 12月8日,又创办了《国闻汇编》旬刊。《国闻 报》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张日报。其内容主要 有电传上谕、路透电报、本馆论说、地方新闻、 外洋新闻等。《国闻汇编》十日一册,每册约3 万字。其内容首译域外评论,次译俄、英、法、 德、美、日各国报纸中的纪闻和学术文章。
第二节 国人第一次办报的高潮
三、严复及其他维新人士的办报活动与报刊思想
(一)严复办报活动及报刊思想 严复
严复(1854—1921) 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

晚清民间办报高潮与清政府官方应对

晚清民间办报高潮与清政府官方应对

晚清民间办报高潮与清政府官方应对作者:王鑫宏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9期摘要:晚清民間办报出现了两次高潮,这是随着近代救国思潮的演进而出现的。

民间报纸的大量出现危及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因而清政府试图对民间报纸加以控制,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事与愿违。

这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清政府控制能力的低下。

关键词:晚清;报纸;清政府;官方应对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190-02中国最早的报纸是邸报,是西汉封建王朝的政府机关报。

历来各封建王朝都严禁邸报以外的任何报纸出版。

宋、元、明、清等朝虽出现过小报、“小本”、“小钞”或“报条”等不同称谓的民间报纸,但都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查禁。

究其原因,在于阶级社会里,报纸是一个阶级与敌对阶级进行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

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化报刊在我国出现,我国境内出版的最早的中文近代化报刊,是外国侵略者创办的。

到十九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创办了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

与此同时,国人自办的民间报纸也逐步走向繁荣,并且在晚清出现了两次民间办报高潮。

本文试图对晚清这两次民间办报高潮和清政府官方的应对进行探讨。

一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国内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化报纸,它们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的萌芽,最先创刊的是在香港出版的《中外新报》和《华字日报》。

到八十年代末,在上海、广州等地,陆续出现了中国人主办的报纸。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些报纸经常受到来自帝国主义和封建政府的冲击,大多被迫停刊。

甲午战后到戊戌政变前,随着维新思潮的兴起,近代报刊大量涌现,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

报业在晚清的第一次繁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宣传改良思想的客观需要。

第一个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利用来传播它们的思想的报纸,是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它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在政治改良思想的传播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末官报缘何落败于民报

清末官报缘何落败于民报
苏全有 :
清末 官报 缘 何 落败 干 民报
清 末 官 报 缘 何 落 败 于 民 报
苏全 有
( 南师 范大学 社会发展 学院 ,河 南 河
中图分类号 :2 6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新 乡 430 ) 5 0 7
文章编号 : 0 0 28 (0 2 0 — 1 9 0 1 0 — 9 7 2 1 )2 0 3 — 3 息准确性差 , 混淆视听 ; 三是 私报刺探泄露 国家机密 , 因而需 仿照西制设立官报 , 耳 目开通 , 使“ 视听 自壹”1 1 2 。次年三 月五 日, 宪政馆大臣上 折赞成赵炳麟建议 :预备立宪之基础 , “

自办 官报
晚 清 时 期 官 方 对 报 刊 的 舆 论 控 制 有 一 个 变 化 的过 程 , 其
初是封杀 , 如中 日甲午战后 , 光绪帝锐 意变法维新 , 为宣传新
政, 下诏允许官 民办报 , 但很快 即遭到慈禧太后封 杀。 O世纪 2
初, 清政府 的政策发 生转化 , 即由封杀控 制而 为参与 引领控

1 9・ 3
晋阳学- 2 1 T 0 2年第 2期 t j 清末官报之 所以落败于 民报 ,原因主要涉及 营销方式 、
以推 动 相 关 研 究 走 向 深入 。

必先造成 国民之资格 ; 欲造 国民之资格 , 自国民皆能 明悉 国 必
政始 。东西各国开化较迟 , 而进化独速 , 宪法成立 , 其 乃至上下

体, 气脉相通 , 莫不藉官报以为行政之机关 , 以风动令 行 , 是
纤悉毕达。 ……欲开民智而正人心 , 自非办理官报不可。唧 ” 并 拟官报章程。九月二十 日, 宪政编查馆主办的政治官报开始发 行。宣统三年闰六月二十五 日, 内阁又奏请将政治官报改为 内 阁官报 , 公布法律命令之机关 , 为“ 凡谕旨 、 章奏及颁行全 国之 法令统 由内阁官报刊布”I q 。 l 4 2 ’ 1 《 政治官报》 的问世为清末 官报 的巅峰期标志 , 在此前后 , 各级政府纷纷创办官报 ,逐渐编织 了一个纵横交错 的官报 网 络体 系1 “ 5 。应该说 , 1 与同时期世界各国相 比较 , 清末官报创

清末“新政”与新式官报

清末“新政”与新式官报

推波助澜作用 ,一定程度上加速 了清政府的灭亡 。
式表达对 “新政 ”的态度和看法 ,呈现 出一派舆论鼎沸
一 、 新 式 官报 是 域 的产物
景象。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客观上为新式官报的发展
“新 政 ” 在 意 识 形 态 领 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前提 。概括起来 , “新政”期间沸
腾的社会舆论主要表现在 以下两个方面 :
有着不容 回避的一席之地 。表面看来 ,是 辛亥革命直接 处 ,作为议商变法条陈、制订新政措施 的机关 ,标志着
导致了官报的消亡 ,但通过研究不难发现 ,作为舆论控 清末 “新政”正式启动 。 “新政 ”期间 ,社会舆论对这
制的一种手段 ,新式官报在清王朝覆灭的过程中起到了 一 事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采 用多种渠道、方
二是作 为大众传媒 的报刊 ,也不同程度 地发 出对 沟通上下之间和国内外之间的信息交流 ,培养 “新政”
“新政”的质疑之声 。言禁 、报禁放开之后 ,报刊数量 人才 ,达到立宪 自强的 目的。 围绕 这三道 谕 旨,统一
大增 (如表 1所 示 )。与之形 成鲜 明对 比 的是 ,清末 报刊 社 会舆 论 并 论证 官 方政 治 变革 的合 法性 ,是 官报 承 载 的
表现 出严重的 “去官方化”倾 向。在众多报刊中, “为 重任。然而 ,新式官报未能担负这一职责 ,反 而在与民
清廷控制者不足10%”。[3 相反,由民间人士创办 、民营 间、外报等媒介系统的对话和冲突中 ,消解了清王朝政
资本介入的民办报刊数量多 、比重大 ,在社会舆论 中居 治 意识形 态合 法性 的基础 ,从 而加 速 了它 的灭 亡。
的社会舆论 ,且多数最终演化为暴力形式的 “民变”。 月1日 )、立 宪施行方法谕 (1907年7月8日 )。这 三道

从《南洋官报》对日俄战争报道中看清末官报的逐渐转型

从《南洋官报》对日俄战争报道中看清末官报的逐渐转型

2020年第8期边疆经济与文化(总第200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2020 General.N o.200从《南洋官扌艮》对日俄战争扌艮道中看清末官扌艮的逐渐转型毛婷婷,赵维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730000)摘要:日俄战争是1904—1905年间日本与俄国之间为了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爆发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奠定了其在东亚军事强国的地位,也进一步加剧了其侵略扩张主义野心与决心。

《南洋官报)作为清末时期与《北洋官报)并列存在的官方报刊,主要刊登官场动态、官方文件与官方新闻o1904年创刊于南京,中间经过三次改版,于1911年末停刊。

《南洋官报)创刊初期,正值日俄战事,因此它对日俄战争进行了快捷而持续的关注与报道。

本文试从本报道中去总结出清末官报报道新闻全面、第一时间、对社会增加关注等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去探析清末官报为近代化转型所作出的尝试。

关键词:《南洋官报);日俄战争;主要特色;近代化转型中图分类号:K252,D8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20)08-0056-04清末官报,是一种由清政府各级部门主办的近代形态的机关报刊。

在政治上,它服务于清王朝反动统治的需要.但是在新闻发展史上,它和其他类型报刊一起,成为我国第一次报业高潮的组成部分。

它的问世提高了近代新型报刊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且最终宣告了中国古代形态报刊的消亡。

研究官报中新闻报道的特征,对于掌握清末官报的发展和逐渐转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南洋官报^的创刊《南洋官报》既是晚清时期南洋通商大臣与两江总督衙门主办的地方性当局官报,也是南京近代最早的官办报纸。

其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2月16日创刊,初为两日报,由南洋官报局出版发行。

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3月改为旬报。

宣统元年(1909年)起改为五日报,宣统三年(1911年)末停刊。

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

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

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作者:鞠方安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890 更新时间:2007年07月09日文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一个政权的兴衰,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制度健全、配置合理、廉洁高效、代谢有序的文官制度,会起到巩固政权,稳定社会,促进发展的作用;反之,配置失当、缺乏监督、效率低下、代谢无序的文官制度,则会导致一个政权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到明代和清前期发展得相当完备和成熟,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传统的封建体制被逐渐打破,文官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1](P3)1901年—1911 年清末官制改革对文官的设置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更张,为整个清朝历史所仅见,这一调整和更张的过程,既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规律,其结局又给后人提供了警醒和鉴戒,因而有探讨的价值。

一、清末官制改革中的文官设置过程清末官制改革中文官制度的大规模调整和更张,始于1901年之后的新政立宪改革。

在此之前,也有一些新官职和新衙门如五口通商大臣、南北洋通商大臣以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但那不足以代表官制改革的主流,也没有形成以国家意志为特点的整体改革。

戊戌维新运动中,变革官制的呼声一度形成强大的态势,在光绪皇帝的主持下,也裁撤归并了几个冗闲衙门,但由于运动的失败,裁掉的衙门旋又复旧。

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的统治遭受沉重打击,中央权威严重削弱,地方督抚权力加强,尤其通过“东南互保”,清廷对地方已呈尾大不掉、呼应不灵、内轻外重、枝强干弱的局面。

《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国内矛盾日渐尖锐,革命派日益活跃,对清廷的统治提出严峻的挑战。

另外,作为清廷最高权力中枢的中心人物慈禧太后,在庚子西狩的过程中,饱尝了凄风苦雨、颠簸流离的滋味,深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1901年1月29日,西太后在西安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了“变法”上谕,内称“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成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摘要】清末民初我国新闻报刊业的发展几经起伏,而且,清末与民初的新闻发展特点也不同,这些都与当时政府机构的新闻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奠基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发展与管理我国古代的官方信息传播系统,一般情况下都体现为封闭性、迟缓性、保密性和单向性的特点。

这种传播特点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传播思想开始逐渐受到国人的注意。

综观整个晚清时期、国民党临时政府时期,袁世凯政府时期以及北洋军阀执政期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和新闻传播制度、管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看,清末民初新闻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清末民初新闻报刊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取消了对传教的禁令,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大量的中文报刊,如《中外新报》(美国人玛高温、应思理1954年在宁波创办)、《六合从谈》(英国人伟烈亚力1957年在上海创办)、《中西新闻见闻录》(美国人丁韪良1872年在北京创办),以及《中外杂志》、《广州新报》、《闽省会报》等。

根据1895年基督教会李提摩太调查中国报刊出版情况时所做的统计,当时先后刊行的76种中文报刊之中,“十之六系教会报”。

1我国最初开始进行具有官办意识的办报实践,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

1851年,御史张芾奏请以官报形式刊刻邸报并发行各省,但遭到咸丰皇帝的斥责,认为“所有刊发抄报,乃民间私设报房,转向递送,与内阁衙门无关。

” 若为官报,“不但无此例,且恐别滋弊端。

”2可见当时报业改革维艰。

中日甲午战争打破了洋务运动的迷梦。

清政府开始有所注意文化传播和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性。

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康、梁一类的知识分子。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康有为等人多次上书,提出创办官报的设想。

1898年,光绪皇帝听从康有为(化名宋伯鲁)的谏议,将要对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时务报》改为官报,并命令康有为督办,公开宣布“报禁”的法令,使民报和官报第一次同时获得自由办报的权利。

简论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的作用——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例

简论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的作用——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例

NEWS WORLD新闻史话一、报纸与革命宣传的关系(一)报纸与革命宣传辛亥革命并不是一朝起义便一朝成功,在此之前以革命党人为首的仁人志士进行了极为艰难的摸索。

起初是通过在沿海内陆各地,以孙中山等个人的号召力进行革命演说,结果并不理想。

接着是通过大大小小的起义试图唤醒麻木的社会神经,最终也效果甚微。

孙中山在见识了欧美等国的先例之后,深感报纸威力之巨大,决定自办革命报纸,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筹划革命运动的主阵地。

1900年1月,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和《中国旬报》旬刊,合称“中国报”,被誉为“革命报之鼻祖”,“革命党组织言论之元祖”。

由于两报均由革命党人创办,因此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倾向。

在两报创办之初,报馆就是革命党的总部,其基本功能是“立党、宣传、起义”。

《民报》是同盟会成立后所办的第一份具有深刻意义的机关报。

孙中山说:“《民报》成立,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

在当时,民众已被封建帝制愚民政策奴役两千多年,绝大多数人仍在奉清政府为“天朝正统”、“民族象征”,孙中山等人苦心提倡的革命民主理念还没有被人们所知晓。

经过几年的时间,革命浪潮就如汹涌波涛铺天而来,以《民报》为首的革命报刊为此做出了推波助澜的巨大贡献。

第一,在宣传三民主义、公开表明革命党主张方面,这些报纸有着振聋发聩的力度。

三民主义提出多年一直未能形成气候,原因是没有阵地能够深入探讨何为“三民”。

从《民报》始,公开宣传“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并将“六大主义合为一大主义”的“革命”目标大张旗鼓。

正如胡汉民所指出的:“革命报之作,所以使人知革命也。

盖革命有秘密之举动,而革命之主义。

则无当秘密者。

非惟不当秘密而巳,直当普遍于社会。

以斟灌其心理而造成舆论。

行于专制之国,格子禁令,应而和者不蘧显,然深蓄力厚,其收效乃愈大。

”第二,驳斥改良保皇的言论,催生革命的排满风潮。

在《民报》等创刊之前,能够在中国大陆一呼百应的思想是康有为、梁启超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日本《官报》的设计理念

日本《官报》的设计理念

□ 周光明一、引言2000年,我在京都第一次翻看《官报》时,甚为惊讶!一是它真的“其貌不扬”,只有32开本大小,封面印有“官报”字样,一点气派都没有!当时,我想莫非是日本民营新闻业太过发达,以致于将《官报》逼回到了古老的报刊形式——发行量很少的书册式读物?另一个是,它一俟确定就一直没有变化,我是说117年以来它未曾变化过,它从明治时代、到大正时代到昭和时代再到平成时代,无论风云何等变幻,它仿佛决意恪守某种庄严的承诺,不为所动。

对它那坚韧的连续性,我感慨不已。

说起来,我对中日比较研究原也有一定的兴趣,但此前似乎长久停留在“梁漱溟阶段”,满足于大处着眼,而不在乎细节。

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恰当的选题,于是试着做了一点初步的工作。

2001年,我在《国际新闻界》上发表过一篇短文,对日本《官报》的设计理念有所涉及,但限于篇幅以及当时所掌握的资料而未能展开。

这几年来,相关的研究还是很少,我又有机会可以再继续做一点思考。

二、晚清官报(1896—1911)为讨论日本《官报》的设计理念,我想先介绍一下晚清官报的情况。

与晚清110年(1800—1911)相对的是日本幕末1与明治时代。

十九世纪上中叶中日两国先后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都被迫进行现代化转型。

过程中,官报创办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简而言之,这项工作可作为考察政府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的技术指标之一,从现代化的角度讲,官报是如何设计与运作的,或许可窥全豹之一斑。

中国自唐宋始即有官报,但移至晚清已日趋式微了,民营《京报》部分地代行了官报的职能。

1851年,曾有官员以“京报内容简略,寄递迟延,且价贵难得”为由,奏请刊刻官报,被咸丰皇帝严斥为“识见错谬,不知政体,可笑之至!”2论者常嗤咸丰为可笑,而不知龙颜震怒实亦有其道理。

有清一代,官文书通过塘报系统传递,纵使其中存有弊端,也决没达到需要立刻手术的程度。

但是,早在一二十年前,近代传媒已在东南沿海出现,林则徐机敏地将其作为重要敌情来源,并将“澳门月报”上呈道光皇帝。

晚清时政类报刊浅析

晚清时政类报刊浅析

学术与传承山东图书馆学刊2021年第1期晚清时政类报刊浅析李㊀进(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㊀要]㊀晚清时期,西方现代文化的涌入推动了国内报刊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以登载时事㊁时政评论等为主的时政类报刊㊂政治环境变迁下的晚清社会,创办的时政类报刊办报环境复杂㊁民间报与官报并存及报刊内容形式多样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㊂活跃于晚清社会的维新派与革命派,在时政类报刊上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最终革命派赢得了舆论㊂政治势力的有意推动,使得晚清时政类报刊的政治作用明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民间报向政党报的转变,成为晚清政治的风向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关键词]㊀晚清㊀时政㊀报刊[中图分类号]㊀G239.29:G25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时政类报刊多以刊发时事㊁政治类新闻性文章为主,这类报刊的内容包含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政治色彩浓厚㊁社会宣传功能强㊂十九世纪中后叶,西方现代文化的涌入,晚清社会首次感受到现代文化带来的意识冲击㊂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下,报刊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发展迅速㊂通过创办时政类报刊,利用其出版平台㊁发行网络,使大众了解国内外时事与政治新闻,并且刊发时政见解㊁政治诉求等㊂晚清时期很多报刊同时开设了多个栏目,其中一些报刊就设有时政新闻栏目,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如晚清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1872),除了刊发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以外,同时会刊载一些时政评论㊂报刊出版界也出现了一批以时政新闻㊁时政评论为主的报刊,如同治十三年(1874)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这是中国第一份以时政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报刊㊂诸多此类报刊的出版给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拓展了民众的视野,是晚清社会重要的大众传媒媒介㊂晚清时政类报刊的研究分析,对于了解该时期时政类报刊的发展概况和特点㊁其反映的民众思想的动态及政治势力之间的思想交锋等晚清社会多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㊂1㊀晚清时政类报刊的概况十九世纪初,一批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传播西方新式教育理念,以报刊的社会宣传功能,试图改变天朝的思想㊂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报刊主要有‘遐迩贯珍“‘六合杂谈“等㊂这些报刊曾对晚清社会的时政新闻进行报道,‘遐迩贯珍“就曾大量报道了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活动情况[1]㊂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的报刊主要是外国人主办,‘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一批报刊均为外国人创办㊂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等创立了‘万国公报“,刊载内容多为时政评论以及国内外重大政治法令㊂1872年,英国人更是在上海创办了近代中国影响最大㊁发行时间最长的报刊‘申报“㊂‘申报“除了刊载商业新闻以外,对于国内外的时政大事也是非常重视,报道战争㊁外交㊁时政评论及晚清政府的各种政令㊁官方告示等内容,成为晚清民众了解政治风向的重要渠道㊂晚清时期的报刊业显然受到了外国的推动,为晚清及后世的时政类报刊的创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㊂到了十九世纪末,以外国人办刊为主的情况发生了转变,国人主办的报刊日益增多,对晚清报刊业及晚清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㊂软弱无能的晚清政府,使晚清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激发了清末国人反帝爱国的忧患意识,尤其是一群具有爱国情怀的文人,以报刊为思想博弈的阵地,宣扬救国思想㊁宣传维新变法㊁宣传革命,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㊂清末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强学报“‘富强报“等刊物,议论时政,宣传 变法图存 ,更是掀起了社会的办报热潮,以报道时政内容为主的报刊接连出现[3]㊂其他各类报刊也加大了对时政的报道,‘中外日报“就揭露了袁世凯等人的丑恶行径,而且登载了很多关于新政的政论文章,受到读者群体的欢迎㊂胡璋创办的‘苏报“,1903年刊载了章炳麟驳斥康有为政见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因此被停刊㊂诸多报刊的时政新闻㊁时政评论报道,是清末㊃63㊃国人关注的焦点㊂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报刊因为登载与晚清政府㊁帝国主义利益冲突的政论等内容,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这并没有扼杀掉晚清国人创办时政类报刊㊁开设时政栏目,刊载时政文章的热情,‘广东日报“‘民报“等报刊刊载的内容更是主张暴力革命,反对君主立宪,极大的冲击了晚清政府的统治㊂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生态下,时政类报刊的发展有了肥沃的土壤,一度成为政治斗争的精神战场,成为舆论风向标,进一步促进了晚清报刊业的发展㊂2㊀晚清时政类报刊的特点西方印刷术的传入,报刊作为晚清时期一种新兴事物,得了快速的发展,掀起了办刊热潮,各类报刊相继面世,内容涉及经济㊁文化㊁政治㊁社会等多个方面㊂晚清时期,社会环境极为复杂,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晚清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活动㊂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谋求国家出路的活动,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去推翻腐朽统治而进行的一些活动,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织,掀起了一股政治浪潮㊂基于晚清时期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各阶层对于时政的关注空前高涨,国内的办刊活动如火如荼,一改之前主要是外国人办报的局面㊂该时期的时政类报刊也因此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2.1㊀办报环境复杂西方文化对晚清中国产生了冲击,传统文化开始瓦解并重新建构,封建统治集团处于危机四伏之中㊂晚清中国也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城市居民数量不断增长,他们关心时政,成为时政类报刊最重要的读者群体,他们的文化需求也成为了报刊力求解决的问题[4]㊂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外国先进科学㊁思想文化等也得到了国人的重视,报刊业的发展也受到其影响㊂外国列强在华办报,输入西方思想,文化入侵,其报刊上常常报道反映列强利益的内容,英商在华办的‘北华捷报“,在小刀会起义爆发后,主张对其镇压,利益立场鲜明㊂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是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曾经在中法战争期间,大量刊登抗击法军的时政报道㊂可见晚清时期,外国人在华办的报刊与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存在利益立场的不同,反映了一些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觉醒,并希望唤醒国民的民族危亡意识㊂外国人在华办报与国人自己办报所反映的利益立场,是晚清时期时政类报刊呈现办报环境复杂的特点的重要原因㊂2.2㊀民间报与官报并存晚清时期,国内刊载时政新闻,时政评论的报刊数量较多,其办报主体可以分为民间与官方㊂维新运动伊始,中国报刊业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民间化,从报刊的印刷出版㊁发行㊁受众到信息内容㊁来源均以民间为主导[5]㊂汪康年㊁黄遵宪㊁梁启超所创办的‘时务报“,是一种政论报,在中国报刊史上起着重要影响㊂该报刊不是清廷和其他官办的报刊,而是一群主张变法维新的人士共同创办的,不仅介绍国内时政,还刊载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时政评论,如‘论东方时势“等㊂邝其照创办的‘中西日报“,因刊登义和团战败八国联军的事实而被当局查禁㊂1896年创办的‘苏报“曾发表章炳麟驳斥康有为政见的文章,也被清廷查封㊂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宣传民主共和,主张推翻君主专制,‘二十一世纪军国民报“也以推翻清政府为主旨, 推专制,诛独夫 ,一度成为开展政治斗争的重要舆论阵地㊂晚清时期诸多此类的报刊受到大众的喜爱,民间办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民办报刊也因发表不同政见被官方所打压,这反映了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清廷对民众思想的管控㊂晚清时期官方也创办了许多报刊,如‘政治官报“‘湖南官报“‘北洋官报“‘四川官报“等㊂‘政治官报“是清廷中央政府机关报, 凡有政治文牍,无不详慎登载 ,是了解朝廷政事等内容的重要方式;‘湖南官报“1902年由湖南洋务局创办,也刊载国内外近期政事等内容㊂这些官办报刊登载的内容都需要官方审核后才能刊登,过于呆板和保守㊂可见晚清时期官方与民间报刊业都发展较快,形成了官报与民报并存的局面,两者都热衷于议论时政,民报的发展存亡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政治倾向㊂2.3㊀报刊内容形式多样晚清时期报刊业欣欣向荣的背景下,设有时政等内容的报刊,登载的内容除了以传统的文字形式外,还出现了分为文字㊁图画两部分的报刊,如‘时事画报“‘醒俗画报“‘点石斋画报“等㊂1905年创办于广州的‘时事画报“,分为了文字㊁图画两部分,创刊号‘本报约章“曰: 仿东西洋画报规则办法,考物及记事,俱用图画,一以开通群智,振发精神为宗旨㊂ 刊载的内容民族民主革命色彩浓厚㊂‘时事画报“不追求商业利益,也不同于那些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刊物,而是极力鼓吹民主革命[6],频繁报道各地的起义事件,立场鲜明㊂1907年黄冈革命后,‘时事画报“对该事件进行了题为 黄冈乱事 报道,刊文配图指责清廷无能,所以才会导致叛乱㊂‘时事画报“编辑潘达微在该报刊上发表多幅 新军㊃73㊃李㊀进:晚清时政类报刊浅析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叛乱 时政漫画,因此受到清政府打压,被迫停刊㊂‘醒俗画报“‘点石斋画报“等在其刊载的内容中也议论时政,批判性强㊂这些分为文字㊁图画两部分的报刊出现,给晚清时期报刊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报刊内容的呈现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纯文字形式的报刊,此类新形式的报刊刊载的内容图文并茂,以图为媒传递时事,结合文字能够互相补充,更加生动㊁直观㊁富有感染力,容易被理解,因而为受众所喜爱㊂3㊀晚清时政类报刊视野下的维新与革命维新思想㊁民主革命思想活跃于晚清社会,维新派人士和革命派人士纷纷通过时政报刊,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态度,争取国内舆论㊂诸多时政报刊的大众传媒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众的传统认知,渐渐打破了传统思想的禁锢,民族意识和革命意识强化㊂维新派与革命派分别创办了许多报刊,构建自身话语的表达空间,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㊂一些其他报刊中也不乏议论时政,鼓吹维新,宣传革命的内容,可见晚清报刊行业对政治风向的普遍关注㊂梁启超于‘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写道: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㊂无耳目㊁无喉舌,是曰废疾㊂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7]㊂他强调了报刊的社会功能,引导社会舆论,争取国民的支持,是维新派人士创办报刊的重要原因㊂1900年兴中会创办的‘中国日报“刊载长篇时论,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㊂‘国民报“也提出了暴力革命㊁建立资产阶级政党的主张㊂‘京话报“迎合清政府的新政,鼓吹变法维新,‘苏州白话报“等亦是政治态度鲜明,拥护皇帝㊁赞成君主立宪㊂报刊成为维新派与革命派思想交锋的阵地,革命派试图将民众对帝国主义的仇视,引向推翻君主专制的立场上去㊂晚清许多时政类报刊因为宣传民主革命,批判清政府而屡屡被查禁,而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实现自身政治愿望的维新派,依靠封建势力,思想上不具有彻底性㊂受传统思想禁锢的国民,在民主革命思想未遍地开花的时候,更倾向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使得晚清一段时间内维新派观点在各时政报刊上特别活跃㊂十九世纪末,维新思想已经比较成熟,维新派相继创办了‘万国公报“‘时务报“‘知新报“等刊物,而民主革命思想在二十世纪初才广为传播,1900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了第一份正式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㊂二十世纪初以前,革命派虽然已经开始致力于民主革命,但其主要活跃于广东和海外地区,仅建立了一些地方的组织,不敢公开活动,没有成立专门的宣传机构㊂二十世纪初,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判了君主立宪的主张,支持实施资产阶级革命㊂二十世纪初,关于实行立宪还是进行民主革命的的论战,使革命派的政治思想趋于成熟,且通过各类时政报刊的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㊂最终革命派赢得了舆论,国内要求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革命爆发,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㊂在这过程中,政治势力的有意推动,一些民间办报可以说已经转变成政党报刊,可见晚清时期诸多时政类报刊出版发行的政治色彩浓厚㊂4㊀结语综上所述,晚清时期西方现代文化的涌入,对国人造成了意识冲击,报刊界出现了很多国人主办的时政类报刊,一度成为晚清时期国人了解政治风向的重要渠道㊂这些时政类报刊的出版发行更是表现出办报环境复杂㊁民间报与官报并存及报刊内容形式多样等特点㊂此外,晚清时期维新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想也活跃于各时政类报刊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二十世纪初革命派的政治思想趋于成熟,利用创办的时政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夺得了舆论制高点㊂时政类报刊成为不同政治势力思想交锋㊁争取舆论的阵地,其服务于现实政治需求的趋势日益加强,许多民间时政类报刊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成政党报刊,起着政治动员作用,在晚清时期报刊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㊂参考文献1 ㊀王桧林,朱汉国主编.中国报刊词典(1815 1949)[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2:3.2 ㊀郭长保.晚清报刊与文人思想意识及文学转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5-40.3 ㊀刘景泰.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J].出版广角,2019(16):77-79.4 ㊀王龙洋.近代报刊与大众文化[J].编辑之友,2016(7):103-107.5 ㊀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J].近代史研究,1991(6):53-76.6 ㊀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晚清画报研究[M].上海: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2018:418. 7 ㊀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102-103.作者简介 ㊀李进(1993-),男,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图情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献与出版㊂(下转第49页)㊃83㊃总第183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21年2月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10 ㊀赵丹群.基于CiteSpace 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若干问题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0):56-58.11 ㊀Milojevic S,Sugimoto C R,Yan EJ,et al.The Cognitive Structure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Analysis of Article Title Word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62(10):1933-1953.12 ㊀Lariviere V,Sugimoto C R,Cronin B.A bibliometric chronicling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 first hundred year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63(5):997-1016.13 ㊀Sugimoto C R,Li D F,Russell T G,et al.The Shifting Sands ofDisciplinary Development:Analyzing North Americ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issertations Using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2011,62(1):185-204. 14 ㊀Yan EJ,Ding Y.Applying Centrality Measures to Impact Analy-sis:A Co -authorship Network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60(10):2107-2118.15 ㊀Haustein S,Peters I,Peters I J,et al.Coverage and Adoption ofAltmetrics Sources in the Bibliometric Community [J].Sciento-metrics,2014,101(2):1145-1163.16 ㊀邱均平,祖旋,郭丽琳,等.机构知识库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1):12-17.作者简介 ㊀刘庆旭(1992-),男,助理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发表核心论文4篇㊂周丽丽(1985-),女,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㊂冯丽娜(1992-),女,助理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㊂马美华(1958-),女,教授,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㊂Research Status ,Hot Spots and Evolution of Library Data Managementin Foreign Language LiteratureLiu Qingxu ㊀Zhou Lili ㊀Feng Lina ㊀Ma Meihua[Abstract ]㊀Based on Web of Science,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time,countries,institutions,ci-ted authors,cited journals,cited references,research hot spots,the leading edge of research and evolution with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knowledge mapping and so on.Based on the results,the paper concludes two development trends of library data management,which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basic theory and keeping pace of the latest informa-tion technology.[Key words ]㊀Library data management;Knowledge mapping;Bibliometrics;Visualized analysis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38页)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Political Periodicals in Late Qing DynastyLi Jin[Abstract ]㊀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influx of western modern cultur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newspaper industry.In the late Qing society with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environm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unded political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re obvious,such as complicated environment,coexistence of civil news-papers and official newspapers as well as diversified contents.The reformists and revolutionaries who were active in the societ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d a fierce ideological confrontation in the political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nd the revolutionaries won the public opinion at last.The intentional promotion of political forces made the political newspap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lay an obvious political role.To some extent,they had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olk newspaper to party newspaper and became the wind van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politics,which wasof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㊀The late Qing Dynasty;Current politics;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㊃94㊃刘庆旭㊀周丽丽㊀冯丽娜㊀马美华:外文文献中的 图书馆数据管理 研究现状㊁热点及演化历程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

晚清京报未转变成近代报刊的原因

晚清京报未转变成近代报刊的原因
晚清京报未转变成近代报刊的原因 null scdecon9 分享于 2016-05-01 13:51:3.66 暂无简介 文档格式: .docx 文档页数: 4页 文档大小: 33.86k 文档热度: 文档分类: 待分类 文档标签: 报刊 近代 转变 谕旨 奏章 清廷
20 0 9年 6月 第2卷 第3 7 期
关键词 : 京报 ; 近代 报刊 ; 转化; 因 原 中图分类号 : 6 2 1 G 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9— 44 2 0 ) 3— 0 1— 3 10 0 4 ( 09 0 0 5 0
收 稿 日期 :09—0 20 4—1 3
作者简介 : 曾宪 明( 90 ) 男 , 南南阳人 , 15 一 , 河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 灵莉( 9 5 ) 女 , 邵 1 8 一 , 河南周 口人, 湖 北大 学文 学院硕士 生。
曾 宪 明 邵 灵 莉
( 湖北 大学文学 院 , 武汉 ,3 02 40 6 )

要: 近代报 刊出现后 , 在某 些方面具 有近代报刊特 点的清末京 报仍按 自身原有模 式发展 、 兴盛 , 没 并
有在新思潮的熏陶下走上近代报 刊之 路。本 文拟在梳理 京报发展概况 的基础上 , 京报本身特 点、 从 清廷 的舆 论控制和京报入的素养及办报 目的三个方 面探 讨京报没有走上近代报刊之路 的原因。
报 比起在府衙传 阅的邸报 , 发行范 围宽广许 多。近 代报刊产生以前 , 京报是清王朝 臣民获知朝政和国 家大事 的 主要 来源 。京 报在 京城 和各 省拥 有一 批包 括官僚 、 缙绅 、 士大 夫 、 人 、 民等组 成 的读者 群 。 商 市 京 报是 我 国古 代 报 刊 最 高级 的发 展形 态 , 它具 有某些 大众传播 工具 的属 性 。用 现代 报学 的眼光 来 看, 京报房只是从 事整理 、 印刷 与发行 的业务 , 并没 有 自采的新闻 , 因此是一种不完整的报馆。可以说, 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比较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

晚清报禁方式探析

晚清报禁方式探析

晚清报禁方式探析作者:张运君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6期摘要:探晚清新思想、新学说以书报为媒迅速传播。

政府通过软性和硬性控制,加强对报刊的检控,以规范意识形态,控制各种思想,稳定统治。

但是清廷希望通过书报检查来掌控意识形态的预期目的并未达到。

相反,清政府的报禁激化了社会矛盾,刺激了被禁书报的广泛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清政府因报禁而制定的引以为据的系列法律法规,客观上加速了近代新闻出版建设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进程,可谓清末报禁政策的另面影响。

关键词:报刊史;晚清;报禁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6.022政治性是报纸的重要特征。

恩格斯曾指出:“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也在从事政治。

问题只在于怎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

”[1]报纸是政府控制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也是传播的重要媒介。

传播学理论认为,对传播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有政府的适度措施。

而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某些对新闻自由的限制已经被公认是符合自由主义原则的”,而且禁止传布淫秽和不体面的内容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对报刊的限制[2]63。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对报刊的适度控制是必要的。

传播学理论把政府对传播的控制分为软性控制和硬性控制两种方式,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清政府的报禁方式①。

一、对报刊的软性控制传播學理论认为,传播的软控制是指循循善诱地转变传播主体的态度,引导传播主体遵循一定方向进行传播,从而对传播的不良倾向进行自我调节,它以鼓励、引导和劝说为控制手段[3]521。

晚清政府对报刊的软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撰写维护封建道统的言词以消减新刊新说之影响。

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惨败,屈辱的《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改良主义者走上政治运动的道路”[4],而民族危机的加深,则又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广告传播理论》考试大纲分析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广告传播理论》考试大纲分析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中传中传教授创办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
《广告传播理论》考试大纲《广告传播理论》考试大纲解读
解读【育明教育解读】
育明教育中传名师团队专注中国传媒大学专业课考研辅导7年经验来看: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本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营销学概论和广告发展史等四个部分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广告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运作流程和发展轨迹,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一)中外广告史
1.中国古代广告史
(1)先秦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市声广告、响器广告、物价牌广告、陈列展示广告等)
(2)秦汉时期原始形态的商标
(3)唐朝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唱卖”活动、现存最早的广告实物、灯笼广告等)
(4)宋元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招幌广告、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最早的广告画、书铺
广告等)
(5)明清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响器广告、招幌、招牌等)
2.中国近代广告史
(1)近代报刊广告的出现
(2)近代主要报纸广告的经营(《申报》、《大公报》、《新闻报》、《上海犹太纪事报》、《立报》
等)
(3)晚清政府的《政治官报》与广告
(4)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广告媒介——月份牌
(5)近代的电影海报
(6)早期广告公司的出现及其演化
(7)近代广告代理业的兴盛及行业自律
(8)近代有特色的广告形式(火花广告、药品广告等)
(9)近代的广告学术研究活动
(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革命报刊的广告宣传。

辛亥革命前后的武汉报业

辛亥革命前后的武汉报业

10 年 的《 98 江汉 日报》 《 、湖北 日报》 《 、艺林报》《 、湖北女 学 日报》 《 、大陆报》 《 报》 10 、华 ;9 9年 的 《 通俗 白话报 》
( 称 《 昌 白话 报 5 、汉 口 商 务 报 》 《 子 江 白 话 亦 武 5 《 ) 、扬
报》 《 国 1报》 《 、军 3 、趣报》 1 1 ;9 0年的《 大江 白话报》 《 、雄
大 风 大 浪 中 。 命 报 纸命 运 多舛 革
报》 为共进会所控制 。这些报纸都敢 于鼓 吹反 清革命 ,
抨 击 君 主 立 宪 主 张 , 扬 革 命 党 和 孙 中 山。 颂 戈 公 振 在 其 所 著 的 《 国报 学 史 》 书 中 写 道 : 中 一 文 字贾祸 , 自古 有 之 ; 纸 既行 , 报 于今 ( 末 ) 烈 。论 “ 清 为 清
风 报 5 《 华 报 》 11 年 的 《 江报 》 《 报 》 《 学 日 5 繁 、 ;9 1 大 、夏 、政
经兴 衰 , 至唐 宋 时 , 城 基 本 定 型 。 V明代 初 成 镇 , 两 汉 1 商
业繁 荣 , 为我 国古 代 四大 名 镇 之 一 。中 国人 在 国 内创 办 的 首 份报 纸 — — 《 昭文 新 、武 、新鄂 报》 。 等
在晚清武汉的 5 0多种 报 纸 中 , 一部 分 为 官 报 和 除 民办 商 报 外 , 余 多 数 掌 握 在 革 命 派 手 中 。如 《 俗 白 其 通 话 报 》 日知 会 员 充 任 主 笔 ;商 务 报 》 由革 命 党 人 编 由 《 初 撰 ,继 而 成 为 群 治 学 社 机 关 报 ;大 江 白话 报 》 《 江 《 、大 报 》 是 振 武 学 社 和 文 学 社 机 关 报 ;湖 北 日报 》 《 风 则 《 、雄

我国宋明清报纸的演变

我国宋明清报纸的演变
除了翻印京报外,地方报房还刊行了一种报纸,受到当地官绅们的注意,这种报纸叫做“辕门抄”。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它们和当地发行的京报相配合,以个体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地方人士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一个大致情况,内容非常多,为了使大家有个清晰的印象,我们在最后对我国古代报纸的状况作一个小结。
京报的发行范围不像官方的邸报,只局限于官府的官员中,而是发自社会各界、甚至全国各地。据史料记载,在晚清时期,京报的发行量曾达到1万份左右,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字。我们知道,邸报的发行是靠提塘从京城、到省城、再到县乡这样一级一级来完成的,而京报则是由各报房雇用的送报人直接送给订户的,在北京的订户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就可以收到前一天的报纸,外地订户最快的两天就可以收到,而边远的省份也能订阅到京报,只不过收到的要慢一些,需要1个月的时间。
(1)邸报
邸报,只是从宋朝开始的,对封建官报的最经常最习惯使用的一种称呼。宋朝的报纸和唐朝一样,也没有固定的名称,邸报是其中一种。
宋朝建立之初,对唐朝的进奏院进行了整顿,我们知道,唐朝的进奏院是由各地方藩镇首领建立的,他们各自为政,各进奏院的官员们只负责摘录各自的长官所需要的信息。这种状况到宋代有了质变。宋朝在这些分散的进奏院之上建立了一个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活动实行统一管理,其中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进奏官或邸吏,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明朝邸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增加了社会新闻,比如说,有这样一则史料:
弘治末,随州应山县女子生髭,长三寸余,见于邸报。
与抄发邸报的地方——提塘报房相比,明代更具重要意义的是民间报房的产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于邸报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内容非常有限,是许多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新闻。小报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但是由于小报是私自发行,政府很难对其施加有效的控制。于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从明朝开始,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样,从事抄报和送报工作,就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这一现象在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比如说,明末有一个叫祁佳彪的御史,在他的日记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2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2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

1.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正式 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2.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 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培养·史学思维
文化自信——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材料 孙中山在借鉴中外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文官考试思想。他认 为文官要“有才、有德”,是否能够委任为政府官员,“要通过考试制度”“最 严密、最公平地选拔”。孙中山主张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上,把我国历 史上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分立出来,由国家设置考试院,主管文官的选拔、 任用和考绩。孙中山规划和公布的有关文官考试的法规法令,其中不少内 容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虽然在文官制度运作的过程中还存 在着一系列问题,但是民国文官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是史无前例的。
情境再现 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这体现了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的文官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的特点? 提示 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而西方文官制 度则标榜“政治中立”。
图解历史 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2.选官制度改革
外务部
认知升华 科举制度以读书做官或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已经不适应时代 发展的需要,统治阶级也越来越感到难以选拔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洋务运 动和维新运动开展后,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式的变化都要求考试制度 必须与之相适应,清政府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最终于1905 年被迫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视角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务员制度 材料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 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①。该规定实施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 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②。

晚清报刊与中国古代报纸比较研究

晚清报刊与中国古代报纸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J005)。

作者简介:赵晓兰,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研究方向:新闻史、出版史;李文冰,浙江传媒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素养教育。

经纬集 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第9页。

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卓南生: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

宋会要辑稿 165册 刑法二 之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第6521页。

晚清报刊与中国古代报纸比较研究赵晓兰 李文冰(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杭州310018)摘要:中国古代报纸邸报,是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工具。

19世纪下半叶,晚清报刊逐渐走向成熟,完成了由古代报纸向近代报刊的转型。

关键词:邸报;晚清报刊;中国古代报纸中图分类号:K 25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5-0108-05中国古代报纸,称为 邸报 ,邸报出现于唐朝开元年间,宋时最为流行,经过元明两代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持续了约1200年。

19世纪上半叶随着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近代报刊的诞生,西方近代报刊的概念与形式被介绍到中国。

19世纪下半叶,晚清报刊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走向成熟,完成了由古代报纸向近代报刊的转型。

1 在邸报存在的1200年中,报纸的内容、形式等虽有所变化,但由于自然经济的制约,特别是封建政府的严格限制,这种变化非常缓慢。

若与近代报刊相比较,邸报自身具有明显的特征。

1 在内容上,邸报完全围绕皇帝、大臣以及封建政府的活动而展开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臣僚的章奏疏表,政府的法令公报,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

如 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

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

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

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

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的官报一.导言清末官报,是一种由清政府各部门主办的近代形态的机关报刊。

政治上,它服务于清王朝统治的需要,但是在新闻发展史上,作为晚清报业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宣告了古代形态报刊的终结,提高了报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刺激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

新闻史研究对象是新闻业的发展规律,应当从整体上涵盖各种新闻现象,找出其间的联系,而不能用情感的判断作为取舍标准,形成缺漏,否则难以准确把握规律性的东西。

许多新闻史著作中对于清末统治阶级官报活动的描述,大体上仍停留在20年代戈公振先生提供的资料上,只提及10种左右官报的名称,然后简单从政治上给予一否定性结论;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这一现象。

因此,官报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有鉴于此,笔者翻检当时各类官办和民营报刊,以及后人编纂的一些资料性书刊、著述,搜寻剔抉,所获资料见有111种官报,1在当时创办的近千种报刊中,是一个不小的类别。

这一数字当已囊括行省以上级别官报的大多数。

2下文将围绕它们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在总体描绘的基础上研究官报这一现象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统计方法上,由同一部门主办并有不间断承继关系者,如直隶学务公所的《教育杂志》、《直隶教育杂志》和《直隶教育官报》,均作为一种计算。

官方机构直接开办并委任官员经理,仅吸收商股参加者,仍包括在官报总数之内。

始商办后官办者,自改归官办之日起计为创办时间。

此外,因官报均附于某政府机构之下,由官方委派主管人员并审核稿件和垫拨官款,所以,当时有些仅接受官方津贴的报刊,时人称“半官半商”者,因其活动方式与严格意义的官报不同,故排除在官报总数之外。

二.官报的概貌及其活动方式首先,我们应当确定官报产生的时间上限和它在各阶段的活动特点。

通常的看法,是将1902年《北洋官报》的问世当作新式官报的起点。

此说不确。

官报肇始自1896年官书局出版的《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

3据笔者能够搜集到的资料,至《北洋官报》创办时的前6年间约有5种问世。

这6年可称为官报的萌芽时期。

和古代形态的《京报》之类相比,二者性质上有着质的差别,这一时期的官报已有了电报、访稿、论说、调查报告等,可归属近代报刊范畴。

它注重国内外的动态性消息和科学知识介绍,形式上比较接近民间商业性报刊;谕旨章奏极少,与此后的官报相比,二者内容的侧重上有着量的差别。

5种官报中,3种由官书局主办,两种为地方商务局主办。

4前者“皆译外国之事”,5后者偏重商务,都嘱意外界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不大像以后那样强调自上而下的“开风气,正人心”。

但是这一时期官报的活动方式已呈现出下一时期的某些特点。

以影响较大的《江南商务官报》为例,该报是江南商务总局的机关报,由江宁布政使及苏、皖、赣三省布政使札发各县派销,期发约2000份,报费从各属养廉6项下扣除。

后期官报的管理和发行特点已初见端倪。

官报的第二个时期,即大发展时期,始自1902年12月25日《北洋官报》的创设,迄于1911年底,其中又以1907年10月26日《政治官报》的问世为巅峰期的标志。

官报是在辛亥革命的打击下退出历史舞台的,它的消亡几乎产生于瞬息之间,因此没有经历一个逐渐衰落的过程。

和萌芽期相比,这一时期官报的特点,首先表现为数量的急剧增长,10年内至少有106种面世,每年平均新开办10.6种;其次,以《北洋官报》为始作俑者,官报正式形成了固定的内容、体例、办报思想、办报方法和完整的布局。

《政治官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央政府直接创办的机关报,延至1911年8月24日《内阁官报》取代《政治官报》出台,官报又被赋予了相当于正式法令、公文的效力,7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它的权威性和地位。

萌芽时期的官报尚属过渡性质,数量甚少,且不具备典型的代表意义,因此,本文将以始自1902年这10年大发展时期的官报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官报”二字是清末的专利品,民国以后很少使用。

8它作为固定报名,最早可溯至戊戌政变时夭折的《时务官报》,以后经过两年多的沉寂,又开始散见于一些报刊和朝臣的章奏之中。

《北洋官报》之前,《湖南官报》已开始征文,山东1902年在政府部门中已有官报局之设。

9这可以说明,官报活动并非始自《北洋官报》,只是由于北洋的特殊地位而使之超越了其他地区。

官报按内容可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按主办单位可分作中央、总督辖区、省和县四级。

中央一级的除前述《政治官报》和《内阁官报》外,还有《商务报》10、《训兵报》11、《商务官报》12、《学部官报》13、《交通官报》14、《北京日报》15等共8种。

督辖级共5种16,除《北洋官报》和《南洋官报》外17,尚有《两湖官报》(1907年)、《两广官报》(1911年5月)和《东三省官报》(1911年9月)。

在地域分布上,清末22行省除新疆外都办有官报,数量多寡不一。

它的触角还伸到了国外,如1906年12月清政府留学生监督处在东京开办了《官报》,次年7月陆军部留学生监督处也在东京办了一份《远东闻见录》,均以留日学生为对象。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纵向四级两类、横向遍布各地的结构严密的官报网络,恰与金字塔型的各级政权组织及其分工形式相契合,其规模之大为世所仅见。

无论是经典意义上的松散的西欧庄园制封建国家,还是东方式专制主义的俄国、日本、土耳其和印度等,这些国家在向近代化过渡时期,除孤零零的几份官报外,都没有形成如此成熟、几达无远弗届的官报网。

各国新闻发展史从侧面证明,正是在清季已发展到极至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使清末官报能够并且必然呈现出上述分布特点。

清末省级以上官报多由某一政府机构下设的官报局主持具体业务。

这个“局”相当于民间的报馆,没有统辖其他报刊的权力,相互间往来公文须经督抚札转。

省辖各职能部门出版专业性官报时,一般不另立官报局名目,而直接以该部门名义出版。

省府城市除济南、长沙、武汉等少数之外,多不在省级官报之外另设官报。

就主管人员名称看,官报局与民间报馆不同,综理报务的主管称总办(《政治官报》改称局长)、会办,主持庶务的称提调。

这三种称谓以及前述将报馆称局的作法,都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的机器制造局、织布局之类官办企业所习用的。

此类称谓恰恰反映了官报的性质。

官报主持笔政者,通常叫做总纂、分纂,本是清季刊刻官书时对总其成者的称呼,也与民间使用的主笔之类名称不同。

此外还应指出的是,上述人员称谓均首见于《北洋官报》,可以反映该报作为前后两个时期官报分水岭的意义。

至于各员的职衔,不仅各级官报有别,各地同级官报也是不尽相同的。

中央级的《政治官报》以退职三品章京为局长,军机处三品章京两人负责审核文稿;督辖级和省级的多为观察、太守、同知等衔,18品秩在从四品以下。

如《北洋官报》历届总办均为观察衔,《安徽官报》总纂与分纂分别为候补知府和同知衔,《湖北官报》总办为太守衔,等等。

兼职情况较少,仅见《北洋官报》第二任总办有半年左右由洋务局总办兼任。

官报机构中的上述官职,多系署缺而非实缺,并且大量起用候补官员或退休官吏参与其事,似可说明官报在衙署中的地位尚不很高。

省属各职能部门所办专业官报又有所不同,因不设专局,所以总办有时由该部门主官兼任,如《吉林教育官报》即由提学使兼理;有时则由该部门指派本部官员办理。

分析各类内容的比例,是研究官报特点的基础。

根据层级和对象的不同,笔者选取7种官报,即综合类的取中央级的《政治官报》,督署级的取《北洋官报》和《南洋官报》,省级的取《四川官报》和《江西官报》,专业类的取《商务官报》和《学部官报》,将林林总总的栏目归为8类,对平均每期各类内容所占篇幅的百分比进行统计19。

结果可见,官报内容中,公文类占34.07%,章奏23.03%,新知、实业18.09%,新闻10.88%(条数17.53),论说8.72%,谕、抄6.27%,艺文3.49%,广告1.58%。

选取上述各报的理由,第一是它们分别代表了占绝大多数的省和省级以上综合性和专业性官报,有的一直是其他报纸模仿的对象。

很多记载表明,南北洋官报和商学两部官报都多次接待过各地来访者并答复函索办报资料信;两份省报则可代表内地闭塞省份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以这种方法推断总体,其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官报之间的相互模仿、陈陈相因,否则非概率抽样样本是不能任意推总体的。

第二,便是考虑到这几份官报庋藏较为完整,易于统计。

这个统计告诉我们,官报刊载最多的三项内容,依次为公文、章奏、新知与实业。

如将前两项合称官文牍的话,则已占总量的50%以上,这就是官报的主要内容。

公文项下包括公告、往来文札、法规章程和调查报告,又以后两者居多。

以上为官报内容总体状况,倘做个案研究,则需注意各报的某些差异。

以论说为例,官报后期都有减少或取消的趋势,而《政治官报》、《两广官报》等创刊时即无此项内容。

另外,综合性与专业性官报尚有内容侧重的不同。

下面再看官报的活动方式。

它的开办费主要来自官拨款项,但来源不一。

多数由某部门或库银划拨,如《湖北官报》、《长沙日报》的费用由善后局支给,《晋报》由洋务局拨款,《济南日报》借商务局款,《政治官报》、《山西白话演说报》由部、院司库拨银。

专业报则由主办机构拨给,如教育类官报款来自学务部门。

这些款项均属垫支性质,数额由数千至一两万元不等,官报需从以后的订费中扣还。

另有少数在官款之外吸收少量商股做开办费,如《商务报》等,但入股者对报务无发言权,因为官报并没有民间报馆那样的董事会之设,纯粹是一种集资方式。

各级官报的人事任免权归该报的主管政府部门,如督辖级官报由督署任免,省级由抚署任免。

一般来说,官报的主要人事均需指派,个别的甚至连书手亦须派委。

20开办费和人事确定后就可以开张了。

官报内部均不设采访部门,没有专职记者。

虽然所聘访事人数不少,而且往往遍布重要都市、口岸和政府部门,但多系官员兼职,有时索性被称作报告员,类乎今天的通讯员性质,这和民间报馆相比是一个较大区别。

这样的访事并不采访动态性的时政消息,只围绕自己职责撰写综述性的新政进展情况,如新办学堂、劝工场活动、新订规章等,勉强可称为非事件性新闻。

其取舍以成果为主,存在的问题为辅。

官报内容中的公文类,多半由此构成。

至于消息,即硬新闻,除少数层次较高的官报由能力直接接收外国通讯社电或选译外报外,多数则采自国内各大报,虽范围很广,但也已是三四手的材料了。

在审核方面,各类文稿定稿后须先交主管部门过目,如《长沙日报》由抚署文案处核定,《吉林教育官报》脱稿后要“禀承学宪分别去取”21。

像《粤东公报》的论说直接“由学务处撰稿”22的作法,则比较罕见。

除中央级官报,各地官报的地方色彩很浓,选材以与地方有关者为主,这样的内容也决定了它们的发行范围,如《南洋官报》主要在所辖苏、皖、赣三省发行,《安徽日报》如欲在苏、赣两省派发,须呈督署转咨。

官报以“派销”为主,这是它与民营报刊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