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诗两首》纸船_寄母亲学案1鄂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七年级上鄂教版第6课《诗两首》学案(附解析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鄂教版第6课《诗两首》学案(附解析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诗两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了解“借物抒情”、重叠、衬托等手法,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深入品味诗句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的亲情。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难点: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深入品味诗句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1、朗读、熟读成诵2、品读赏析重点语段和句子,分析作者感情。

(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

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青年时期的冰心形成了自己“爱的哲学”的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大主题——母爱、童心、自然. 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2、背景介绍:1923年秋天,冰心乘约克逊号邮轮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她眼含热泪、专心执著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有一只能漂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

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一、朗读诗歌(1)初读诗歌、读懂诗意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下列任务,读懂诗意。

A、通过初读,你读懂了这是什么?(这是女儿对母亲的思念)你从哪里看出来的?B、诗人是借助什么具体意象来抒写对母亲浓浓的思念?(纸船)(2)再读诗歌,读出诗情和画面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仿照课后练习题一,自己在文中进行停顿、重音的批注。

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温馨提示:深沉或高昂)节奏是(舒缓)(温馨提示:急奏或舒缓)二、合作探究①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

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

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

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七上《诗两首纸船——寄母亲》PPT课件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七上《诗两首纸船——寄母亲》PPT课件
创作背景
• 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 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离上海10天 后,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 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 首《纸船——寄母亲》思念母亲的诗。
• 教学目标:
1、培养有感情阅读的能 力及抒发生动、具体、 含蓄、深沉的感情。 2、培养自主、合作、探 究、感悟的学习方式。
朗读设计参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在/我游戏/中间 有时/似乎/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当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自学指导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自学指导2.
结合背景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和依恋 之深?
2.纸船的命运如何呢?
3.作者希望纸船流到什么地方? 你相信纸船会 漂进母亲的梦中吗?你相信女儿会闯入母亲的 梦中吗?讲一讲你的理由。
• 3、体验人间至深至爱的 亲情,受到美的熏陶, 在生活中感受自己的母 爱。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讲清母女之间深 厚的感情。
• 难点:拖物寓情的写法。
•返回
纸船
纸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初中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纸船—寄母亲》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初中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纸船—寄母亲》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初中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纸船—寄母亲》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感情基调、语气、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学习本诗写法上的特点,培养学生仿写诗歌的初步能力。

3、体验人间亲情,感受美的熏陶。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
首先,本课为现代诗的教学内容,在这以前已学习过部分近体诗,对诗歌已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同时,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理解诗歌的绘画美。

其次,从心理上来看,七年级的学生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饱含深情的现代诗歌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生活中母子离别的场景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家长离家外出打工,学生有过离开父母的经历,有利于学生进入诗歌的情景之中;但学生与诗人当时生活的年代不同,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3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诗的感情基调、语气、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学习本诗写法上的特点,培养学生仿写诗歌的初步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纸船寄母亲教案2新版鄂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纸船寄母亲教案2新版鄂教版1

《诗两首》《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寄母亲》授课设计授课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领悟这两首诗所包括的真谛。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碰到美的熏陶和传染,培养健康尊贵的审美情味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授课重点屡次朗诵,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授课过程一、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朗诵诗歌1.前提:打扫字词阻挡匿 ( nì) 隐蔽: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祈祷,向神恳求保佑。

衍(yǎn)2.朗诵诗歌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配乐仿读。

朗诵指导: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样的地方,朗诵办理的方法是不同样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忧虑,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欣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快乐,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无缘无故。

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俏皮的语气。

学生自由朗诵,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俏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感悟诗歌1.教师导语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觉到母子情深,感觉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

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爽朗,那么可爱?{生:因为他沐浴着母爱。

}爱是沟通的。

儿童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2.合作学习分组共同商讨以下问题(注: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朗诵诗歌过程中提出的拥有共性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同样。

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应着母爱的光芒。

人们喜欢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能够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梦想。

泰戈尔的想像实在奇异而美好。

②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能够理解他的梦想。

《纸船——寄母亲》精选教案

《纸船——寄母亲》精选教案

《纸船——寄母亲》精选教案《《纸船——寄母亲》精选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的内容、主题和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通过“寻找诗眼、把握诗情;揣摩饰语、体验诗情;叩问意象,品赏艺术”,让学生学会阅读、品析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

会背诵部分诗分。

三、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四、教学方法:情境法、诵读品赏法、探究体验法五、教具:录音、千纸鹤相关背景材料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走近文本。

1、高尔基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爱。

谁能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母爱的歌曲、母爱的名言等和大家分享。

学生口述,激励评价,适当点拨。

2、投影出示: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师生齐诵〈游子吟〉。

启发:母爱就是那衣裳上密密的针脚,是那远行之前的一声声叮嘱,是那失意时鼓励的眼神,是那村口企盼的身影……做儿女的又会如何对等母亲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3、出示课题:纸船——寄母亲4、学生简介诗人的生平及代表作,及诗文的写作背景,最后投影出示加以补充。

写作背景: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8月17日她从上海乘船赴美国留学,本诗写于太平洋上的旅途之中。

粼粼的波光,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水鸟让诗人亲近了大自然,只有母爱愈来愈远,无法亲近。

在诗人的早期的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个要素:母爱、童心、自然。

因此旅途之中诗人格外地思念母亲,甚至于因思念而得病,也因梦中见母亲而病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诗两首纸船_寄母亲学案2鄂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诗两首纸船_寄母亲学案2鄂教版1

《纸船》一、文学常识学习。

1、《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是《新月集》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

2、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曾赴英国学习文学和音乐,十余次周游列国,与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毕生致力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协调。

泰戈尔以诗人著称,创作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他又是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作曲家和画家,先后完成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1500多幅画和2000多首歌曲。

天才的泰戈尔还是一位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泰戈尔以诗歌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是中国读者心目中最具地位的外国作家之一,能与其匹敌的大概只有英国的莎士比亚一人。

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集》。

本诗选自《泰戈尔散文诗全集》。

3、关于《新月集》:《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英文儿童散文诗集,也是他众多散文诗的第一本,共收录诗歌40首。

出版于1913年。

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

《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

语言朴素,格调明快,譬喻瑰丽。

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孩子的世界》、《开始》、《金色花》、《告别》、《纸船》等是《新月集》里有代表性的诗作。

《新月集》洋溢着一种向往自由的浓烈情绪,折射着诗人童年时的种种梦想和憧憬。

二、字词学习。

(一)字词注音:泰(tài)戈(gē)尔浮泛(fàn)刊载(zǎi)满载(zài)(二)词语解释:异地:他乡,指家乡以外的地方。

仰望:抬头向上看。

游伴:旅游时的伴侣。

子夜:半夜。

浮泛:课文指漂流在水面上。

满载:运输工具装满东西。

诗两首《纸船─寄母亲》《金色花》学案1

诗两首《纸船─寄母亲》《金色花》学案1

诗两首《纸船─寄母亲》《金色花》学案1诗两首课题:《诗两首》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学习要点: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尝试解决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xī(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nì(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1.依据拼音在括号中写出汉字,并辨析这两个词的作用。

明确:“笑嘻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我”变为金色花后的开心和得意。

“匿笑”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调皮和狡黠。

2.“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和“孩子,你在哪里呀?”这两个疑问句各表达了甚么意思?明确:第一个问句是“我”变为了金色花后在心里对妈妈所说的话。

作为孩子,他晓得妈妈深爱着自己,他但愿尽管自己的形象产生了变化,但妈妈依然可以认识自己。

然而,他又没有十足把握,所以在心底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表现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爱。

第二个问句是妈妈发现孩子不见时大声寻找时说的,表现出了妈妈对孩子深切的爱和找寻不到时焦急的心情。

3.有同窗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类说法吗?明确:不同意。

在“我”变为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摆布,注视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无比爱自己的妈妈。

之所以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由于他个性天真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

所以不能说“我”是个坏孩子,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

三、课外阅读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问题: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1.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拟人。

诗两首《纸船─寄母亲》《金色花》学案1

诗两首《纸船─寄母亲》《金色花》学案1

诗两首《纸船─寄母亲》《金色花》学案1诗两首课题:《诗两首》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学习要点:1.指点学生掌控诗文基调,有感情诵读诗文,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育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捉住重点字词,品尝诗歌的语言美。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育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琢磨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声情并茂地诵读诗歌。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尝试解决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xī(嘻)(嘻)地在空中扭捏,又在新叶上舞蹈,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nì(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1.依据拼音在括号中写出汉字,并辨析这两个词的作用。

明确:“笑嘻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我”变为金色花后的开心和得意。

“匿笑”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调皮和滑头。

2.“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和“孩子,你在哪里呀?”这两个疑难句各表达了甚么意思?明确:第一个问句是“我”变为了金色花后在心里对妈妈所说的话。

作为孩子,他晓得妈妈深爱着自己,他但愿尽管自己的形象产生了变化,但妈妈仍然可以认识自己。

然而,他又没有十足掌控,所以在心底发出了这样的疑难,表现了孩子对妈妈的迷恋和爱。

第二个问句是妈妈发现孩子不见时大声寻觅时说的,表现出了妈妈对孩子深切的爱和找寻不到时焦急的心境。

3.有同窗认为,在妈妈急切寻觅“我”时,“我”却躲起来玩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赞成这类说法吗?明确:不赞成。

在“我”变为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摆布,注目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无比爱自己的妈妈。

之所以在妈妈寻觅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由于他个性无邪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其实不是真的玩弄妈妈。

所以不能说“我”是个坏孩子,其实“我”是一个无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

三、课外浏览浏览冰心的《繁星》完成以下问题: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1.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拟人。

初中语文7、诗两首_纸船_寄母亲_学案1word版

初中语文7、诗两首_纸船_寄母亲_学案1word版

初中语文7、诗两首_纸船_寄母亲_学案1word版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至爱:最爱。

至,最、极。

馨x‰n香:芳香。

悠y u远:距离远。

凝注:注意力集中在一点。

妄弃:随便丢弃。

倘若:假如。

惊讶:感到奇怪,惊异。

无端:没有由来;无缘无故。

端:原因,起因。

吹卷:形容物体被风撮起或裹住。

二、相关背景:1 / 181、关于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有冰心女士、男士等。

1900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福建长乐县。

父亲是清政府的海军军官。

1904年她随父移居烟台,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自幼热爱大海。

1911年进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学习,1918年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

“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两个家庭》,开始了以社会、家庭、妇女为主题的“问题小说”的创作。

随后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等。

1921年后,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等,作品多以“母爱”或“人类之爱”为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理想。

1923年,她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专攻英国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冰心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1931年写了小说《分》,标志着作家对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32年北新书局开始分集出版《冰心全集》。

抗战爆发后,她于1938年到昆明,1940年到重庆,曾以“男士”的笔名写了散文《关于女人》。

1946年抗战胜利后,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1951年秋回国,她写了散文《归来以后》等作品,创作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1956年出版了《陶奇的暑期日记》。

1958年3月《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她的《再寄小读者》,内容多是介绍国外见闻、歌颂友谊以及勉励儿童努力上进。

此外,还出版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2 / 18。

【精品】初中语文7、诗两首_纸船_寄母亲_学案1word版

【精品】初中语文7、诗两首_纸船_寄母亲_学案1word版

诗两首纸船和母亲导学练测资料包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至爱:最爱。

至,最、极。

馨x‰n香:芳香。

悠y•u远:距离远。

凝注:注意力集中在一点。

妄弃:随便丢弃。

倘若:假如。

惊讶:感到奇怪,惊异。

无端:没有由来;无缘无故。

端:原因,起因。

吹卷:形容物体被风撮起或裹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有冰心女士、男士等。

1900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福建长乐县。

父亲是清政府的海军军官。

1904年她随父移居烟台,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自幼热爱大海。

1911年进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学习,1918年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

“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两个家庭》,开始了以社会、家庭、妇女为主题的“问题小说”的创作。

随后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等。

1921年后,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等,作品多以“母爱”或“人类之爱”为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理想。

1923年,她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专攻英国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冰心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1931年写了小说《分》,标志着作家对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32年北新书局开始分集出版《冰心全集》。

抗战爆发后,她于1938年到昆明,1940年到重庆,曾以“男士”的笔名写了散文《关于女人》。

1946年抗战胜利后,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1951年秋回国,她写了散文《归来以后》等作品,创作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1956年出版了《陶奇的暑期日记》。

1958年3月《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她的《再寄小读者》,内容多是介绍国外见闻、歌颂友谊以及勉励儿童努力上进。

此外,还出版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以及《冰心小说散文选》等。

教学设计1:纸船——寄母亲

教学设计1:纸船——寄母亲

第7课诗两首《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教学点: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2. 能力训练点: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3. 德育渗透点:对母亲的爱。

4. 美育渗透点: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学法引导】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

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

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教学步骤】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

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

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

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

1923年8月,冰心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叠dié 抛pāo生词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

例:欢迎之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诗两首纸船_寄母亲教案4鄂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诗两首纸船_寄母亲教案4鄂教版1

《纸船寄母亲》《金色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诗的特征(认知目标)2.掌握诗的内容(能力目标)3.体验诗的意境(诗歌意境,借物抒情)4.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亲情,孝敬父母)教学过程:《纸船——寄母亲》教案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中,《纸船——寄母亲》的朗诵响起(播放朗诵带);2.世上有一种感情最深厚——这就是亲情;世上有一种爱最伟大——这就是——(学生回答“母爱”),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写信、唱歌、写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纪老人冰心的诗作《纸船—寄母亲》板书:《纸船——寄母亲》3.冰心(1900--- 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冰心创作被文坛称为“爱的哲学”,它的三个支柱——母亲、童心和自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4、介绍背景(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

离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思念母亲的诗。

二、[初读诗歌,理解节奏和押韵]1.学生自己初步划分节奏,标示押韵韵脚;纸船寄母亲冰心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生字词妄弃(wàng ):随便丢弃倘若( tǎng )如果,连词,表假设无端:无缘无故至爱:最爱匿(nì)笑:偷偷地笑。

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抛下( pāo )载着(zài )繁衍(yǎn)花瓣(bàn)三、[品读诗歌,学会批注](一)方法和步骤1.学生自由读,圈点批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至爱:最爱。

至,最、极。

馨x‟n香:芳香。

悠y u远:距离远。

凝注:注意力集中在一点。

妄弃:随便丢弃。

倘若:假如。

惊讶:感到奇怪,惊异。

无端:没有由来;无缘无故。

端:原因,起因。

吹卷:形容物体被风撮起或裹住。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有冰心女士、男士等。

1900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籍福建长乐县。

父亲是清政府的海军军官。

1904年她随父移居烟台,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自幼热爱大海。

1911年进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学习,1918年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

“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两个家庭》,开始了以社会、家庭、妇女为主题的“问题小说”的创作。

随后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等。

1921年后,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等,作品多以“母爱”或“人类之爱”为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理想。

1923年,她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专攻英国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冰心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1931年写了小说《分》,标志着作家对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32年北新书局开始分集出版《冰心全集》。

抗战爆发后,她于1938年到昆明,1940年到重庆,曾以“男士”的笔名写了散文《关于女人》。

1946年抗战胜利后,曾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1951年秋回国,她写了散文《归来以后》等作品,创作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1956年出版了《陶奇的暑期日记》。

1958年3月《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她的《再寄小读者》,内容多是介绍国外见闻、歌颂友谊以及勉励儿童努力上进。

此外,还出版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以及《冰心小说散文选》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香港朝阳出版社还出版了她的散文集《樱花和友谊》、《我们这里没有冬天》。

粉碎“四人帮”以后,她开始在《儿童时代》上发表《三寄小读者》。

建国以后,冰心曾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活动。

泰戈尔,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泰戈尔的诗早在“五·四”之前就零零星星地被译成中文。

最初是陈独秀的四首五言古体译文《赞歌》选自《吉檀枷利》。

之后是刘半农的白话译文四首选自《新月集》。

而第一部中文诗集则是西蒂译的《飞鸟集》。

此后各种翻译,介绍,和评述泰戈尔的作品不断出现,尤其是在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前后。

自从《飞鸟集》出版之后,中国诗坛上一种表现随感的短诗就流行了起来。

如冰心作的《繁星》、《春水》等。

其中许多带有哲理,晶莹清丽的小诗赢得了不人的喜爱,碾转模仿的很多,几乎影响了一代诗风。

2、相关知识:《纸船》是作者1923年初夏,燕京大学毕业后乘船经日本赴美国留学时创作的一首诗,在漫长的旅途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备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继《惆怅》之后又叠船赋诗,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泰戈尔诗选》由两部分组成:《诗集》和《故事诗》。

前者是泰戈尔逝世后,他的朋友们为纪念他而选编的诗集,包括了泰戈尔从1886年到1941年间创作的重要作品,其中大多数是表达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与国际主义精神的。

《故事诗》创作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作者居住在谢尔达庄园,从而有机会广泛接触农村社会。

他目睹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及英国殖民统治者对印度人民的专横暴虐,感触很深。

他借诗歌吟颂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纸船——寄母亲》:这首抒情诗,通过不断叠纸船、送纸船、希望母亲梦中见到纸船组成的意象,表现远离家乡的游子(女儿)对母亲日夜思念的深情。

纸船象征漂泊无依、孤独,象征思念母亲和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母亲》:这首原曾译为“仿佛”的抒情诗,分别写出母亲对自己幼时周至的呵护和带给自己无限的温馨与关切,表达诗人对母亲至纯至诚至爱的感情。

二、文章脉络《纸船——寄母亲》:由实到虚构思,从叠纸船一寄纸船一展开想象。

共3节,分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写“我”在海船上叠着一只只纸船,抛人海中,希望能有一只漂回故乡。

可纸船不是被天风卷回,就是被海浪击毁。

尽管这样“我”仍不灰心,还是叠着,向大海抛下它。

第二部分(第3节):诗人(“我”)幻想母亲能在梦中见到女儿的小船,送给梦中的母亲以深深的安慰,并让母亲了解女儿对她的“至爱”和女儿孤身一人在海上思恋母亲的“悲哀”。

《母亲》:以“我不记得我的母亲”间隔反复,从仿佛又听到母亲所哼摇篮曲、又仿佛闻到母亲带来的气息和仿佛又看见母亲凝注的目光等写出对母亲的挚爱。

全诗共3节,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虽以“我不记得”发语,实为难忘母亲在自己婴儿期、儿童期所哼的歌调。

第二部分(第2节)仍以“我不记得”发语,实为难忘母亲带给自己的温馨。

第三部分(第3节)还以“我不记得”发语,实为难忘母亲对自己全天候的关切。

三、写作方法《纸船——寄母亲》:运用象征手法,情真意切。

本诗以象征物——小白纸船作为“中介”,贯穿全诗。

这洁白的纸船,轻盈、飞动,如美丽、敏捷的海燕,象征着出国远行独自在大海上漂泊无依的诗人,也象征着诗人思恋母亲思念故乡的骚动的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美好、梦幻的心愿。

《母亲》:构思巧妙,语言温馨、含蓄。

怀念母亲的情感比较抽象,写母爱题材的诗也较多,写不好容易空泛和雷同化。

本诗各节字面上用“我不记得母亲”开始,实际上是写出内心“难忘”母亲的情感。

用这种矛盾的心理构思并采用间隔反复手法,重章叠句,显得巧妙、新颖。

诗人又抓住细节“似乎”“仿佛”记得儿时所听母亲所哼之摇篮曲,闻到母亲带来合欢花开的馨香气息,觉得看到了母亲凝望自己博大如天空的眼光,淋漓尽致地渲泄了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语句柔曼,节奏舒缓,正好与作者绵长的思念之情和谐统一。

四、重难点导析诗人是在“我不记得我的母亲”的反复吟诵中,再现母亲的形象的,诗人果真不记得自己的母亲吗?为什么他的眼前总是浮动着母亲的身影,耳畔总是回响着母亲的声音呢?原来,“不记得”,是因为与母亲离别得太久太远;抹不去的,则是纯洁无私的母爱呀!这看似矛盾的构思与表达,实则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我们进行再创造的冲动。

这正是诗人构思的不同凡响之处。

【练习解答】第一题:略第二题:1.“求”表达女儿渴望之恳切,希望纸船不管路途有多么遥远、风浪有多么大,也要将“我”的思念带给母亲。

“爱”与“悲哀”是融合在一起的,因为有爱,才倍觉思念;因为孤独和思念,才有无边的“悲哀”。

这“悲哀”,当然只能诉给母亲听了,所以要将“悲哀”载去。

2.这里的“馨香”是指庙里晨祷时所散发出的缭绕不绝的香气。

这香气随风吹来,沁人心脾,好像母亲身上的气息,在“我”的心中经久不衰,永远芬芳、永远温馨。

第三题:1.“纸船”象征诗人漂泊海外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的一颗心。

诗人将象征着孤独和思念的纸船送人母亲的梦里,以表达怀念母亲的感情。

2.不求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第四题:略【类文品读】对岸(印)泰戈尔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了,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1、很明显,诗人是以“我”的视角来写的,那么,“我”是怎样一个形象呢?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3、诗人通过优美的诗句表现怎样的思想境界?4、文章的题目是“对岸”,若改为“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是否可以?为什么?5、“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是()A、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的海天一色图。

B、拟人,形象地描绘了长草白花与月光一同涌起的波浪图。

C、拟物,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月光照长草白花的水墨画。

(参考答案:1、“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和幻想,做着船夫梦的孩子。

2、第一节:“我”立志做船夫开拓新的世界。

第二节:“我”立志做船夫探索自然改造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