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主义文学的转折意义——试以卢梭与歌德为例
论歌德对启蒙理性的疏离与超越
论歌德对启蒙理性的疏离与超越作者:王红莉来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01期摘要: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向自然和感性回归观点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歌德的创作表现了对法国启蒙运动理性的疏离;歌德从浪漫到古典的转变又呈现出创作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完成了对法国启蒙理性原则的超越。
关键词:法国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歌德;浮士德;理性;感性中图分类号:K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1-0121-03以往我们在评价歌德时,往往引用恩格斯的著名论述:“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
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
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恩格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指出歌德身上的“鄙俗气”和妥协性同他的阶级出身的必然联系。
也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指出歇德在政治上的软弱性、矛盾性和局限性。
这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当我们换一种角度,从文化史的眼光,从人摆脱宗教神性的束缚而追寻自我的解放和发展的角度看,歌德身上的这种多重性、矛盾性又恰恰是他为摆脱精神束缚,追求人生的多重体验,追求自我人格全面发展,追求人性自由的必然结果。
歌德不是一个阶级论者,甚至也不是一个民族论者,因为“他所受的教化是世界性的,使他没法太爱国”。
所以他只是一个人性论者。
正如比学斯基所说,歌德的人生“从容自然得像一朵花的展开,像种子成熟。
树干上升,绿叶成盖”。
显然。
歌德是要让自己,同时也是让人在一种既无宗教压抑、又无阶级纷争的“自然”氛围中自由地展示人生,追寻人性的完整、丰满和自由。
由于文艺复兴发现的主要是感性意义上的“人”,而启蒙运动主要发现的是理性(知性)意义上的“人”,所以歌德对人性的这种独特的理解,对自我人格的全面性追求,显示出他在“人”的观念的理解上对文艺复兴的理性的契合与贴近、对启蒙理性的疏离和超越。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文学表现——《哥德尔作品选》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文学表现——《哥德尔作品选》1. 引言1.1 概述欧洲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和文化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和人类自由,并试图推翻传统社会体制和权威观念。
在这个时期,许多思想家和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本文将聚焦于启蒙运动在18世纪欧洲文学中的表现,特别关注《哥德尔作品选》对启蒙运动的反映和探索。
通过对该作品及其作者哥德尔的简介与背景介绍,探讨它在当时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哥德尔作品选》及其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哥德尔对启蒙运动及后世文学产生影响的探讨以及结论。
通过这种结构安排,我们将逐步深入分析欧洲启蒙运动在18世纪文学中的地位,并探讨哥德尔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最后,本文将总结启蒙运动在18世纪欧洲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哥德尔作品对现代文学影响的局限性和持续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哥德尔作品选》及其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地位进行详细研究,揭示该作品对当时思想潮流的回应和推动力量,并探讨它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贯穿全文的论述和分析,加深读者对欧洲启蒙运动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
2.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2.1 十八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化环境在18世纪,欧洲社会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时期被称为启蒙运动。
在此之前,欧洲社会主要被封建主义和宗教统治所笼罩。
然而,在18世纪初,人们开始对传统权威进行质疑,并推动理性、科学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崛起。
在社会层面上,欧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
这些变革包括中产阶级的兴起,其代表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寻求政治权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
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兴产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思想上,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
《哲学通信》(1734) 《中国孤儿》(1755)
《风俗论》(1756)
哲理小说《查第格》、 《老实人》和《天真汉》
启蒙运动的主将——狄德罗
哲理小说
戏剧创作
文艺理论
“浪漫主义之父”——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754)
《社会契约论》(1762) 《新爱洛伊丝》(1761)
《爱弥尔》(1762)
《忏悔录》(1782)
卢梭对浪漫主义的影响
“天赋平等”的思想
“回归自然”的思想 讴歌大自然
重视情感
表现自我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成就
丹尼尔· 笛福(1660- 1731) 江奈生· 斯威夫特(1667 -1745) 亨利· 菲尔丁(1707- 1754) “感伤小说”
政治倾向性
宣传教谕性 民主平民性 现实关怀性 文体创新性
观念教条性
启蒙文学的主要成就
法国启蒙运动文学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德国民族文学法、英、德蒙文学的比较法国历史背景 主要任务 基本特征 封建体制 危机呈现 资产阶级 夺权革命 激进性 革命性
英国
资本主义 体制确立
德国
国家分裂 经济落后
启蒙主义的思想内涵
前现代时期 人的观念 身份意识、义务责 任、共同感 宪政观念 权力私有化和神秘 化 知识形态 宗教、道德、习俗 现代时期 个人自由、平等、 独立、个性 权力公共化和公开 化 科学、法律、契约
法国启蒙教育代表人物
法国启蒙教育代表人物法国启蒙教育代表人物是指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对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理性、自由和人道主义,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法国启蒙教育代表人物中,卢梭、孟德斯鸠和沙洛特·布朗德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教育领域的杰出思想家。
他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爱弥尔》对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以培养人的自由和个性为目标,主张“按照自然”的教育方法,反对严格的纪律和功利的教育。
他强调儿童的天性善良,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提倡通过体验和实践来培养儿童的能力和品格。
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孟德斯鸠(Charles-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ède et de Montesquieu,1689-1755)是另一位对法国启蒙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
他的著作《法政论》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理论,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孟德斯鸠主张“教育是国家的一切”,强调教育对培养公民品质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当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倡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和政治制度。
孟德斯鸠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社会的密切联系,对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沙洛特·布朗德(Charlotte Brontë,1816-1855)是法国启蒙教育代表人物中的女性代表。
她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代表作品有《简爱》和《雾都孤儿》等。
沙洛特·布朗德的作品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对教育、女性地位和社会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
启蒙文学
③在理论上主张要真实、要自然,现实主 义创作方法渐成主流,且批判成分日益增 强,直接影响到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 形成和发展。
④创造了多种新的文学形式
为便于宣传启蒙思想,启蒙文学中出现了多种 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游记体讽 刺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 等。
法国文学
说《老实人》和《天真汉》。
在哲学方面,代表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
《牛顿哲学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
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历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1731)、《路易十
四时代》(1751)和《风俗论》(1756)等。
卢梭(1712-1778)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 《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 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丝》、 《忏悔录》等。
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 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 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 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 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
伏尔泰的名言: ●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
的权利。 ●人类最宝贵的财产——自由。 ●书读得多而不思考,你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很
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 求。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 间的矛盾。
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 迁就退避。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仍然尽心竭力为 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 建树,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启蒙文学与歌德
启蒙文学与歌德启蒙文学是欧洲17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其主要旨在推动人类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
在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本文将探讨启蒙文学与歌德之间的关系,以及歌德对德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影响。
一、启蒙文学的背景与特点启蒙文学起源于17世纪欧洲,当时社会风气逐渐转变,人们开始对传统权威和宗教迷信提出质疑,对于人类理性和智慧的追求变得日益强烈。
启蒙文学家们倡导废弃过时的观念,提倡通过理性思考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他们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呼吁改革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
在文学方面,启蒙文学家们追求真实和客观,主张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写社会和人物。
他们将文学视为一种宣传和教育的工具,通过作品的传播来启迪人们的思想。
启蒙文学充满了批判的精神,对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二、歌德与启蒙文学的关系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创作涵盖了多种文学形式,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
尽管歌德生活在启蒙时期,但他的作品并非典型的启蒙文学,而更多地展示了他个人的思想与情感。
然而,歌德在文学和思想上仍然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他对于个体的关注和对自由的追求与启蒙文学的核心观点相契合。
歌德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社会不公和迷信观念的批判,他通过故事和角色的刻画向读者传递了启蒙的思想。
三、歌德对德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作为德国文学的巨匠,歌德对其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浮士德》被视为德国文学的里程碑,不仅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德国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歌德的作品促进了德国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歌、戏剧和小说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通过多样的形式和主题引领了后来的文学创作风潮。
歌德的作品不仅在德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歌德对德国文化和思想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他提倡个人解放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鼓励个体通过自由思考来寻找真理。
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以理性原则裁决社会与人生——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概述一、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1、英国文学丹尼尔·笛福(1660?——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小说家,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人。
重要作品有《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和《摩尔·弗兰德斯》。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受到了高度评价,恩格斯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
鲁滨逊有三个特征:①有冒险进取精神。
他厌恶平凡中庸的小康生活,一心要到海外去,父亲劝告,船破教训,都不能使他回头,毅然决然舍弃安逸生活,宁愿与风波坎坷为伍。
②有坚强的毅力。
由于船只触礁,他只身来到荒岛二十八年。
离开文明社会的日子是艰难的,但是,鲁滨逊最后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牧场和两处住处,除了缺少“人与人的交往以外,什么都不缺”,在荒岛上建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③他又有殖民主义特点。
总之,鲁滨逊是一个理想化的新资产阶级典型,表现了上升时资产阶级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观念和殖民主义占有欲。
《鲁滨逊漂流记》在艺术上也很有成就:注意用具体行动来塑造人物,注重细节描写,语言自然流畅,用第一人称叙述,描写非常具体,穿插一些日记和书信,使人如临其境,真实可信。
约那旦·斯威夫特(1667——1745)是个杰出的讽刺作家。
其代表作《格利佛游记》共分4个部分:写外科医生格列佛航海漂流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智马国。
作者借格列佛游历小人国,批判了英国官场的腐败:还揭露了无聊的党争:作者借格列佛游历飞岛国影衬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其艺术价值在于:以漫画的夸张技巧塑造人物形象;以一本正经的严肃、态度和口吻,叙述无耻和无聊的人情事故;通过具体的情节,鲜明地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形象和矛盾关系。
受拉伯雷的影响,把粗俗作为审美对象,使粗俗蕴藏着更深的文化内涵,用粗俗亵渎某些貌似神圣的东西。
鲁迅多次称赞斯威夫特的讽刺技巧,把他与果戈理相提并论。
西方文论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论
席勒:《强盗》、《阴谋与爱情》
特色:平民色彩、反古典精神、意识有强烈政治倾向和高昂战斗热 情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
法国启蒙主义文论是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 义的过渡,有承上启下作用。卢梭提出 “返回自然”的观点,狄德罗提出严肃戏 剧理论。
他定义诗为“一种完善的感性谈论,诗法 就是诗的科学,诗的艺术就是用诗的特有 构思方式创作作品,诗人则是指能欣赏诗 意的人”。
他认为诗的要素是感性表象、作为符号的 词和两者关联,在强调诗的审美价值。
鲍姆嘉通强调的“表象”就是意象,通过 感动而由感性印象再生并激起情感。意象 越明晰,越有诗意。
(法国)百科全书学派: 《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 艺大词典》,1751—1780,狄德罗、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爱尔维修 等。向民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启 迪民众的心灵,宣扬天赋人权、自由、 平等。
(德国)古典主义→ “蛙鼠之争” 莱比锡(哥特舍德)追求古典主义戏 剧、法国楷模 、理性→ 苏黎世(布 莱丁格)追求“可能世界”,英国楷 模、想象 → 莱辛、歌德、席勒
鲍姆嘉通将美学分为理论的和实践的,前 者主要指美的理论,后者主要指艺术理论。
鲍姆嘉通的理论重心落在人的感性认识,他 的哲学努力旨在探求感性认识的机制与意义。 尤为注意“哲学根本无法解释诗歌艺术中的 知识问题”
他发现,人类的心理结构本来就包括知、意、 情三个部分。知即理性认识,已有逻辑学研 究,意志已有伦理学研究,唯独情即感性认 识却一直无家可归,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知识 体系建构中的一个漏洞。
他对古典主义持彻底批判的态度。
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卢梭从科学和艺术的历 史经验和自身特征两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和艺术的 作用是伤风败俗的。
法国启蒙时期的文学思潮与大思想家
法国启蒙时期的文学思潮与大思想家法国启蒙时期(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是欧洲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多大思想家和文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引领了法国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从文学思潮和大思想家两个方面探讨法国启蒙时期的重要性。
一、文学思潮法国启蒙时期的文学思潮是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反思旧有的专制体制,提倡自由、理性和人权,这种思想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政治和哲学领域,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创作。
1. 理性主义启蒙时期的法国文学家倡导理性主义,强调人类通过理性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文学家维尔贝尔,他的作品《塞辛芬娜》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讨,呼吁通过理性来改善自身和社会。
2. 指导性文学启蒙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致力于启迪读者的思想和道德。
例如,小说家蒙特古在其作品《波尔图加历险记》中揭示了政治权力的腐败和社会不公,呼吁人们要勇于表达对不公正现象的批评和反抗。
3. 风格多样性与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
一方面,许多文学家注重通过散文和小说的形式来传达思想。
另一方面,诗歌也保持着重要的地位,例如,文学家卢梭通过诗歌表达了自然和爱的情感。
二、大思想家启蒙时期的法国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通过自己的著作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后世的发展。
1. 卢梭卢梭是一个多产而又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作品涵盖了政治、教育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人民主权的观念,对后来的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蒙田阿方索·蒙田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和文人,他以他的《论怀疑》和《随笔集》而闻名。
他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使他成为法国启蒙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
3. 狄德罗狄德罗是法国启蒙时期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观点涉及到政治、文化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百科全书》致力于收集和传播知识,为当时的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迪。
歌德与卢梭比较
《忏悔录》的总体特点
他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一七六六年被迫害离开圣皮埃 尔 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 他历数了孩提时寄 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 描写了他进入社 会后所 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 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 、 “强权即公理”以 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在这部被称为“文学史上的 奇书”中,卢梭把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他把自 己的灵魂真诚地、赤裸地呈现给读者,其坦率程度是 史无前例的。由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个性自由的精神, 该作品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兆。
另一方面,卢梭又以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追
述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
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 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卢梭自传中 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
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法国人自己说
得好:“没有一个作家象卢梭这样善 于 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卢梭的出生
卢梭一七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 的家庭, 卢梭的祖父原是法国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十 六世纪中期来到瑞士。父亲是钟表匠伊萨克· 卢梭,技术精湛; 母亲是牧师的女儿苏萨娜· 贝纳尔,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 亲因生他难产去世。(p6.‘我的出生使母亲付出了生命,我 的出生也是我无数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他一出生就失 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苏萨娜· 卢梭)抚养大的。比 他大七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 始终没有音讯。(p9, 可能是因为作者是他母亲用命换来的,所以家里人对作者过 分疼爱,对其哥哥未免有些漠不关心,这种漠不关心影响了 他的教养,父亲也特别爱打他。后来就越来越堕落,终于从 家里逃走)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卢梭懂事时,知道自己 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 父亲的疼爱。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老实人》 老实人 邦葛罗斯 居内贡小姐 “要紧的还是种我们的园子” 德勒兹: “《老实人》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从莱布 尼兹到伏尔泰,这是思想史上一个根本的时 刻。伏尔泰,这就是启蒙时代,确切地说, 就是光明的制度,物质的生活、理性的制 度……”
3、狄德罗 Denis Diderot
思想家、作家、 戏剧理论家 艺术评论家
它的宗教自由思想最终使欧洲的教会和国家分离;
它提出的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关系的准则。 启蒙主义的局限在于过分强调思想的力量,而忽视 了其他。
◆ 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制 度; (2)具有深刻的民主性,描写正常生活的普通人, 反映他们的情感和生活;
启蒙戏剧:也称为“市民戏剧”或“正剧”, 是一种反映市民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 活,打破悲喜剧的严格界限而又兼具悲喜剧的 优点,能够充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的新型剧种。 首先由狄德罗提出市民剧理论,并影响到 博马舍,首次用正剧来指称这种戏剧形式。
1、孟德斯鸠 Baron de Montesquieu “三权分立” 《波斯人信札》
(5)关于表演艺术,对演员来说,理解是不够的,必须 感受,必须表达出感情;表演的基调,应该平稳而有 节制,即使表现强烈的感情也是如此。
3、狂飙突进时期(70—80年代) 狂飙突进运动: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 规模的文学运动,其名称来源于克林格的剧本 《狂飙与突进》。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在于主 张个性解放,崇尚感情,返回自然,推崇天才, 主张民族意识的崛起,反对束缚和阻碍人的全 面发展的社会、道德束缚。 代表人物:青年时期的歌德、席勒
粗暴少年伸手摘, 原野上的小玫瑰, 玫瑰自卫去刺他, 还是遭到他采折, 徒然含悲她忍泪。 玫瑰,玫瑰,红玫瑰。 原野上的小玫瑰!
启蒙时代一曲_人_的赞歌_试论卢梭自传_忏悔录_的开创性意义_孟晖
《 四十自述 》 , 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类似地, 卢梭显然也十分推崇传记的求实原则, 并对欧洲旧传记作品中同样存在的 “ 谀墓 ” 或自我粉 饰现象进行了批判。 在《 忏悔录 》 第一章, 卢梭就说出 他那句石破天惊的名言: “ 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 例、 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 我要把一个人 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
[ 2 ] ( 595 )
真话而引以为豪 。他还攻击过蒙田 《 随笔集 》 的不够 真诚: “ …… 他把自己写成他愿意给人们看到的那 样,就是一点也不像他本人的实际情况 ……他们用 说真话来骗人 。 蒙田让人看到自己的缺点, 但他只暴
[ 5 ] ( 815 ) 露一些可爱的缺点” 。
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样的传记理念显然 有进步意义 。有学者分析过欧洲启蒙时期传记发展 的飞跃: 中世纪只有少数圣徒能够拥有程式化的传 记, “ 圣徒传记 ” 实际上成为对宗教教义的演绎 。 而十 八世纪这种情况开始发生改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文主义思潮对于人的尊重 、 对于个性自由的倡导, 以 及启蒙主义思潮强调理性的批判,使得传记写作插 上了 “ 自由的翅膀 ” , 传记作家可以把目光自由地转
[ 4 ] ( 1) 我。” 卢梭的作品中洋溢着高度的自信, 以敢说
《 新爱洛绮丝》 、 《 社会契约论 》 、 《 爱弥儿》 、 《 忏悔录 》 等著作, 被公认为现代政治 、 教育 、 文学等领域的经 典之作, 他本人则被誉为 “ 暴风雨的前驱, 新时代的 导师” 。由于其地位和影响的特殊性, 以及传主本人 经历的传奇性,卢梭的自传自然能够引起人们浓厚 的阅读兴趣, 人们试图从自传中探索卢梭是 “ 怎样的 人” 以及“ 何以成为这样的人 ” , 而《 忏悔录 》 很大程度 上满足了读者的这种阅读期待。 真实是传记作品的生命所在 。在现代中国较早 提倡自传写作的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传记最重要的 条件是 “ 纪实传真 ”
启蒙主义文学激进派代表人物
启蒙主义文学激进派代表人物孟德斯鸠:也与前文所说者一样,反对当代的政治,但他注重的是法律的部分,他不忍心看见自己的子民在君主的残暴的统治下渐渐对君主失去信心,所以提出了一个“三权分立”,他是理性的代表人物,浑身充斥着法律的严谨。
卢梭:他与他上面所说的人就不一样了,上面的人出生于贵族世家,而他,则是一代钟表匠出身,歌德说他是新一代的开辟者。
他认为,人的权利是上天赋予人们的,谁也没有权力剥夺,人们是拥有主权的,而在世间,人们有三、六、九等级的原因就是有很多人所拥有的财产是他们自己的,并不是大家、不是社会的,这才造成了人们为了争抢钱财而从内心滋生出来的丑恶的情绪。
康德:他主要是在强调,人们是上天赐予这个世界的,并不是属于某个人的,也就和本文第一个所说的人的思想是差不多的,他一直在强调“人”是什么意思,并不能为君主一人所用,而是归于世界的,归于这个天下的。
十八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国家,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农村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盘剥下已是满目疮痍,宫廷贵族挥霍无度、国库空虚。
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不同信仰者和有进步思想的人们。
与专制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进步力量的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
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天主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
在西欧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和英国资产革命的影响下,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启蒙文学与歌德
感伤主义
又名主情主义。18世纪中后期产生于英国并影 响到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由英国感伤主义代 表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它 遍及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门类。 主要特点:以人物的情绪、感受、心理为主体, 关心普通人的不幸和痛苦,允许显现出文学的 主观性和情感性的审美特质,成为19世纪浪漫 主义文学的先导。
《费加罗的婚礼》
《塞维勒的理发师》的续篇,费加罗和阿勒
玛维伯爵的矛盾是这部喜剧的主要冲突。 当费加罗准备与伯爵夫人贴身使女苏珊娜结 婚时,伯爵对她威逼利诱,企图从她身上赎 回他曾经当众宣布放弃的贵族对农奴新娘的 初夜权。他的阴谋遭到费加罗的反对,苏珊 娜也坚决抵制。伯爵夫人也站在费加罗一边。 最后,终于使伯爵阴谋失败,当众出丑,喜 剧在费加罗婚礼的狂欢中结束。
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为启 蒙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基本完成 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英国资产阶级 而言,主要任务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法国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尖锐的社会 矛盾,导致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是启 蒙运动的“标本”和“中心”。
二、启蒙运动
(一)概念解析 :
启蒙(Enlightenment)意为“照亮”或“启迪”.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很快波及全
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社会黑暗腐败的根源在于人 们头脑浑浊,因此,要用近代哲学,科学和文艺等知 识的光辉去照亮启发人们思想,恢复理性的权威. 启蒙主义:是在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包括哲学、政治、宗教、社会等各方面的思想内 容)。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歌德-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目的与要求了解歌德(1749-1832年)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把握《浮土德》的思想和艺术。
一、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
据说写这部小说之前,歌德所爱的少女夏绿蒂即将与其未婚夫结婚;他的友人耶路撒冷,在一个大使馆当秘书,由失恋而自杀。
这两件事给了他很大的震动,他在“新的不快”的刺激下,在短短四个星期内,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
它记录了诗人青年时代一段重要经历,写得缠绵悱侧,深情感人。
2、两场赌赛的寓意第一场赌赛指天帝与靡非斯特订约,其本质是关于人性善恶的哲学论辩和试炼;第二场赌赛指靡非斯特与浮士德订约,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变革现实的愿望。
3、五个悲剧的寓意(1)知识悲剧(第一部1―6场) A、体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人文主义者渴望走出精神牢笼,恢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亲密联系的理想写照。
B、隐喻了任何一个精神探索者求“知行合一”理想境界的愿望。
(2)生活悲剧(第一部7―25场)表现资产阶级(或所有精神探索者)的两面性:理性与情感、精神性与世俗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方面耽于感官享受,另一方面又努力自拔,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同时,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放纵行为。
(3)政治悲剧(第二部第一幕) A、表现启蒙主义者企图依靠君主改良现实的迷梦的破产;表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以及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B、说明在强大的国家机器中,个人力量微不足道。
浮士德为皇帝复活海伦(图)(4)艺术的悲剧(第二部第二、三幕)寓意1 表现歌德“艺术改良”理想的幻灭,欧福里翁是其理想的化身,即古典美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但因这种理想远远超越德国现实而毁灭。
海伦代表古典美,她的消失意味着现代人的刻板复古,只能借到形式,不能得其精髓。
寓意2 宁静、和谐的古典美的精神,不能挽救浮躁、动荡的现代人的灵魂。
因为现代人只能生活在现代。
(5)事业悲剧(第二部第四、五幕)表现浮士德“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社会理想的幻灭。
文学作品中的启蒙思想与社会改革
文学作品中的启蒙思想与社会改革近代文学作品在传递各种思想和理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启蒙思想和社会改革是两个相互交织的主题,它们共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本文将就文学作品中的启蒙思想与社会改革进行讨论,并重点探讨几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一、康德的启蒙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康德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他提出的启蒙思想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深远。
启蒙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人的思维能力和解放,这种解放是通过理性和知识的提升实现的。
在文学作品中,康德的思想体现在对人物性格塑造和道德观念的表达上。
例如,卢梭的《忏悔录》中,主人公通过经历和反思,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并最终追求道德和精神的自由。
这种对内心觉醒和自我认知的描写正是康德解放思想的体现。
二、雨果的作品中的社会改革主题雨果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强烈的社会改革主题。
他通过对社会不公和道德冲突的描写,呼吁社会改革和人类的进步。
《悲惨世界》是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对贫民窟生活的真实描写,揭示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小说中的主人公让·瓦尔简正是通过他对社会的质疑和反叛,最终引发了社会上层的转变和社会改革的浪潮。
三、奥威尔的对权力的思考与警示奥威尔是20世纪英国作家,他的作品中对权力和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警示。
他认为权力容易导致滥用和压制,这种批判性的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中。
《1984》是奥威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一个虚构的极权社会的描写,展现了权力对个人自由的摧残和对社会的毁灭性影响。
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通过反叛和对真实的追寻,展现了个体对权力的抵抗和对自由的追求。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启蒙思想和社会改革主题是相互交织的。
启蒙思想通过对理性和知识的追求,促进了个体的解放和自我认知。
而社会改革主题则通过揭示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等问题,引发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思想和主题的呈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启蒙主义文学的转折意义试以卢梭与歌德为例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
启蒙主义文学的转折意义——试以卢梭与歌德为例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如果我们试图探察启蒙主义文学重要的转折意义,并且这种探察还应以其整个西方文学史为背景,并且在这种已被限定下的宏大的主题下,如果我们还试图要探察出个究竟来,那么我们就不如芟繁从简,以卢梭与歌德为例。
这似乎就会很巧妙的避免这种宏大主题的并且是历史性的叙述。
之所以说它是历史性的叙述,依照恩斯特·卡西勒(一般翻译为恩斯特·卡西尔)的说法,就是这种问题研究已经“缩减为仅仅是历史事实,使我们除了完全照直理解它、描述它以外便无事可做。
”①还有既以卢梭与歌德为例,就务必要注意,我们举此例是在谈启蒙主义文学,不是启蒙运动,也不是启蒙主义思想。
因为你稍不留神,卢梭就可能作为一个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而歌德却可能作为一个神学家,哲学家。
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人文科学的内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人文科学之间相通的内蕴,而非作为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神学家的外部的表象。
启蒙主义文学是指在启蒙运动这样一时代背景之下的一类秉着类似的文学思潮的潮流的涌起。
它不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以及批判现实主义等那样拥有自己的统一纲领,也没有一定的文学理论以及创作原则可秉持(这有些类似于后来的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
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严格的文学流派,只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分支,一个在另一领域的表现。
只是一种范畴域。
然而,众所周知,启蒙主义文学:从英国到法国,再到德国,有众多的作家组成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观念思想、创作立场等无不争相着代表着这种蜂拥而起的文学思潮。
像英国的尼尔·笛福(代表着并拥护着新兴资产阶级形象),江奈生·斯威夫特(喜剧的讽刺的手法),亨利·菲尔丁(“散文体滑稽史诗”),劳伦斯·斯特恩(感伤主义的由来)等;法国的阿兰·勒内·勒萨日(揭开了启蒙文学的序幕),孟德斯鸠(“信札”),伏尔泰(哲理小说),狄德罗(“百科全书派”)等;德国的莱辛(文艺论),赫尔德(文学的人民性和民族性),席勒(戏剧与文艺论)等。
歌德与卢梭的比较
卢梭的出名经历
一七六一年《朱丽》(或名《新爱 洛依丝》)在巴黎出版,获巨大成功。
一七六二年发表《致德.马勒泽尔布 先生的信》(2月)、《社会契约论》 (4月)、《爱弥儿》
返回
《忏悔录》的写作动机
一七六二年,他五十岁,刊印他的著作的书商,阿姆斯特 丹的马尔克-米谢尔· 雷伊,建议他写一部自传。但卢梭 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爱弥儿》出版后大理院下令焚烧 这部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并要逮捕作者,从此, 他被当作“疯子”、“野蛮人”而遭到紧追不舍的迫害, 开始了逃亡的生活。更沉重的一击又接障而来:一七六五 年出现了一本题名为《公民们的感情》的小册子,对卢梭 的个人生活和人品进行了攻击,影射卢梭遗弃自己的五个 孩子,把他们送进孤儿院。卢梭眼见自己有被抹得漆黑、 成为一个千古罪人的危险,迫切感到有为自己辩护的必要, 于是在这一年,当他流亡在莫蒂亚的时候,他怀着悲愤的 心情开始写他的自传。
返回
卢梭的谋生手段
13岁时,当律师书记。但卢梭非常讨厌这种只为了赚钱而缺乏 趣味的职业,每天琐碎的杂务使他头晕目眩,难以忍受。那位 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么喜欢卢梭,常常骂他懒惰愚蠢。卢梭 无法忍受这种侮辱,便辞掉了工作 。 后在一位雕刻匠手下当学徒。鉴于以的不少教训,所以他对这 个新工作依命而行,毫无怨言。卢梭本来很喜欢这种工作,因 为他爱好绘画,挥动刻刀也觉得很有兴趣。 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 他在巴黎以教授音乐和给贵妇人充当秘书为生。 1743年谋得驻意大利使馆秘书的职位
教育 谋生
性格及爱好
爱情
卢梭
出名 《忏悔录》 《爱弥尔》
他的作品
《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基础》
《新爱洛依丝 》
卢梭的基本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蒙主义文学的转折意义——试以卢梭与歌德为例如果我们试图探察启蒙主义文学重要的转折意义,并且这种探察还应以其整个西方文学史为背景,并且在这种已被限定下的宏大的主题下,如果我们还试图要探察出个究竟来,那么我们就不如芟繁从简,以卢梭与歌德为例。
这似乎就会很巧妙的避免这种宏大主题的并且是历史性的叙述。
之所以说它是历史性的叙述,依照恩斯特·卡西勒(一般翻译为恩斯特·卡西尔)的说法,就是这种问题研究已经“缩减为仅仅是历史事实,使我们除了完全照直理解它、描述它以外便无事可做。
”①还有既以卢梭与歌德为例,就务必要注意,我们举此例是在谈启蒙主义文学,不是启蒙运动,也不是启蒙主义思想。
因为你稍不留神,卢梭就可能作为一个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而歌德却可能作为一个神学家,哲学家。
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人文科学的内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人文科学之间相通的内蕴,而非作为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神学家的外部的表象。
启蒙主义文学是指在启蒙运动这样一时代背景之下的一类秉着类似的文学思潮的潮流的涌起。
它不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以及批判现实主义等那样拥有自己的统一纲领,也没有一定的文学理论以及创作原则可秉持(这有些类似于后来的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
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严格的文学流派,只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分支,一个在另一领域的表现。
只是一种范畴域。
然而,众所周知,启蒙主义文学:从英国到法国,再到德国,有众多的作家组成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观念思想、创作立场等无不争相着代表着这种蜂拥而起的文学思潮。
像英国的尼尔·笛福(代表着并拥护着新兴资产阶级形象),江奈生·斯威夫特(喜剧的讽刺的手法),亨利·菲尔丁(“散文体滑稽史诗”),劳伦斯·斯特恩(感伤主义的由来)等;法国的阿兰·勒内·勒萨日(揭开了启蒙文学的序幕),孟德斯鸠(“信札”),伏尔泰(哲理小说),狄德罗(“百科全书派”)等;德国的莱辛(文艺论),赫尔德(文学的人民性和民族性),席勒(戏剧与文艺论)等。
在所列举的每个人都可以恰如其分的冠以领袖名衔。
而且卢梭,其本身思想的矛盾与多元性实在是难以去代表这样一种思潮(狭义上的,通常意义上的启蒙主义文学);更为甚者,歌德是否是属于启蒙文学文学,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质疑的问题。
可见这样做,是在冒着怎样的天下之大不韪。
鉴于此,我不得不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来维护接下来所要陈述的“不韪的事实”。
即把核心框架寄托于这些“—”的能指意义上。
它的直观性精确巧妙的传达出这样一种点题的意义——转折:从前一个立场通过这种符号的联结滑向了几乎与它相对立的后一个立场。
而这种滑向到底是怎样进行的,这就在于居于符号中间的那一立场。
所以很直观的,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滑向就是题意核心——转折。
因此借助于这种符号的滑向意义很可能会导致一种通向表达自己的最佳路径。
[①]一.新古典主义文学——卢梭——浪漫主义文学启蒙运动之前,欧洲文学(尤其以法国最为典型)是这样一种状态:理性成了文学的最高裁决者。
造成这种文学形态有着十分坚固而厚重的基础。
首先,归根于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物理(物质)世界中发现了一切事物现象背后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严谨的规律与法则。
加之以笛卡尔在哲学领域对理性的呼应,自然世界的井然有序的图景观念开始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因而在“三一律”的镣铐下,文学就以古典主义这种形式统治了17和18世纪一百多年的欧洲文学史。
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学潮流的出现逃脱了理[②]性的镣铐,更为可怕的是,很少有哪一种文学潮流想去挣脱这种镣铐,尽管这种完全理性严实的镣铐对于渴求自由的文学与艺术是十分致命的,但是它们甘愿如此,因为这样的世界会给予并保证它们无上的荣誉。
曾经,莫里哀为此做过一番努力。
他的戏剧中的讽刺喜剧精神就是对古典主义的讽刺与反叛,但是在这种十分强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他终归是软弱的。
就像《伪君子》的结尾一样。
徐堡耕教授在这里这样分析“戏剧冲突解决后,又突起波澜,让达尔杜弗以秘密文件相要挟。
在危急万分之时,由于国王明察,使奥尔恭一家获救,骗子伏法从戏剧艺术的内在发展来看,这是一个蛇足”②。
他之所以不惜以添“蛇足”的方式并且用“骗子”一词来取代“伪君子”的原因就在于“他预感到这部作品将会受到圣体会的抨击”③。
这种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文学新形式无疑还是在套着古典主义的镣铐。
而另一位伟人,法国最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之一,伏尔泰。
欧文·白璧德的评价无疑是中肯的且代表着普遍观点的,“伏尔泰尽管拥有各种各样的天才,但他只是古典主义的一个最具妥协性的拥护者”④。
这时,在这种背景下,卢梭给法兰西注入了无限的自由精神与活力。
他可以与笛卡尔并肩而立,从而成为法兰西精神的最伟大的象征。
正是这种精神撼动了这个世界。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勒给予了这种至高的评价。
“卢梭不仅是质疑这种确定性,而且是撼动其根基的第一位思想家。
他拒斥并彻底打破了塑造伦理学、政治学和宗教,还有文学和哲学的种种模式——他这样做,冒着使这个世界又一次沉沦于其原始的混沌,沉沦于自然状态的危险。
”⑤即使冒着这种巨大的危险,卢梭也从未有过一丝犹豫,因为它内心涌动着那种对个性自由解放甚至是对极端的自由以致孤独的无限渴望。
他和这样一种自己身处的充满着浮泛的理性,想象的匮乏的时代格格不入。
即使连伏尔泰都赞不绝口的古典悲剧也都是一种僵化的枯燥的模仿,即使连最应该充满想象,最应该充满活力的诗歌也被长期的囚禁在理性之下而失去了活力,从而导致衰竭。
然而,正是这种渴望与格格不入的力量的向时代,向人类的不断注入解放了欧洲的精神。
欧洲的人文精神的历史从他这里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此“非理性”/“感性”作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
因此歌德说,卢梭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罗素说,卢梭是浪漫主义之父。
何以出此言?首先,个性自由的解放。
这是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而卢梭一生却都在致力于此。
从他的第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开始,他就吹起了解放人性与自由的号角。
“科学、文学与艺术由于它们不那么专制因而也就更有力量,就把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它们窒息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⑥其实他所控诉的这种被坏社会风气的科学、文学与艺术就是在他身处的那个时代的浮泛理性下的。
接下来,他更为直接的痛斥社会风尚对于人性的泯灭。
“每个人的精神仿佛都是在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礼节不断的在强迫着我们,风气又不断地在命令着我们;我们不断地遵循着这些习俗,而永远不能遵循自己的天性。
”①在《社会契约论》的开头,就提到了人性解放的迫在眉睫。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②这后来无论是思想界还是在政治学界,无论是在人类学还是文学中都成了伟大的名言。
而在剖析自己心灵的《忏悔录》、《卢梭评判让·雅克》、《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著作中,更是直观的发出了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呐喊。
其次,主观精神与对感觉的近乎夸张的描写。
这是浪漫主义的另一核心特征。
浪漫主义者多数都特别注重个人的主观臆想的世界。
他们特别擅长于为所欲为的给主人公塑造出一个理想化的典型化的环境。
卢梭的思想中的浓重的主观臆想的这种味道在他的开创了自然主义教育的《爱弥儿》以及罗曼蒂克式的《新爱洛伊丝》两部小说中体现的十分明显。
《爱弥儿》的自身结构——教育的五段式的分期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
我们是不可能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情感教育截然分立开来的。
然后,就是卢梭为爱弥儿设定的理想主义的教育环境。
小说中的情节都是完全合理化的按照他的主观意愿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的。
当然,这种主观精神最适合于对强烈感情的抒发,尤其是狂热的爱情。
这尤其体现在他的罗曼蒂克的爱情小说《新爱洛伊丝》中。
其中有很大的篇幅在对朱莉与圣普乐那让人心醉神迷的爱情进行着热情的讴歌。
“当我碰到你手的时候,我总是战栗不已、、、我的心醉神迷,对其他东西,我看不见,也感觉不到了”“爱情啊,你是心灵的生命,你快来是我这行将崩溃的生命得到维系”③。
然后至于感觉,最经[③]典的莫过于他在《忏悔录》中对自己从巴黎到文森路途中的突然的灵感的描写以及对与华伦夫人的复杂感情的描写。
首先,看一下欧文·白璧德是怎样从卢梭的原始主义宗教的角度出发来移情于去文森路途的灵感的“他告诉我们,翳障从他眼上掉落,就与保罗在赴大马士革途中翳障突然掉落一样他看到了人们是怎样从自己原始时代的幸福时光中脱落的;”④还有就在与华伦夫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上。
对他来说,她既是他依靠的妈妈,又是渴望占有的情人;既是纯洁善良的温柔的女性,又是手淫时幻想的从不在场到在场的对象。
这让我想到了弗洛伊德心理主义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甚至更多的后现代的流派对于卢梭想象着华伦夫人而自慰的异常的钟情。
我不知道他们如此频繁的拿着这个看起来似乎很无味的来说明各自所创的看法的原因。
但我想可能多少会与卢梭对于自己这种感觉与想象的揭露有关。
他们都在从感性、坦诚的卢梭这里发现了灵感。
主观精神与感觉的描述是密不可分的,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交融。
下面引的《新爱洛伊丝》中关于爱情热情的讴歌的一段是最好的例证。
而且我之所以花了这样长的篇幅来特别地引用这一段。
是因为我觉得这种对于强烈的主观感觉的描写更为有力的证明着卢梭“浪漫主义之父”的不虚其名。
“当我感到、、、我的手在发抖,我的心在颤动、、你玫瑰色的嘴唇、、、朱莉的嘴唇在我的嘴唇上使劲的亲吻,你紧紧拥抱着我的身体!我有一瞬间,竟如同进入了仙境。
不,天上的火,也没有这一瞬间使我全身炙热的火烧得这样旺盛。
我身体的每一部分在这令人心醉神迷的接触中都紧张起来了。
随着我们灼热的嘴唇发出如泣如诉的响声时,我心中的火燃烧的更猛烈了。
”⑤再者,想象性——浪漫主义的符号象征。
正是卢梭把这种不仅代表着浪漫主义的象征而且更是作为文学与艺术最根本的特性——想象从浮泛理性的桎梏下解禁开来。
从他晚年的在隐居时写下的随笔《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是多么的沉醉于隐居时孤独自由的田园生活。
他沉浸于孤独的幻想、遐想的世界。
还有在给白利·德·米拉波的一封信中我们更是看出他对想象的迷恋。
“思想的疲劳使我日益感到痛苦。
我喜欢做梦,但是自由自在的做梦,我的心灵可以自由的漫游,而不受任何主题的约束。
、、、在这个世界上,对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了。
”①他不仅解开了一直以来新古典主义压在人身上的镣铐,而且更是打破了接替而来的启蒙主义(狭义的,通常意义上的)浮泛理性与空洞自由的牢笼。
再者,自然主义(卢梭意义上的,区别于19世纪后期以左拉为代表的强调人的科学性、生物性以实验小说为主要创作手法的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