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部发展史
医学护理学发展史
2、人群健康需求不断增长
(1)疾病谱
(2)人口老龄化
(3)医学模式的转变(4)医学科学和诊疗技术的发展
3、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
(二)我国护理发展展望
1、护理教育层次结构合理化 2、护理人员角色多元化 3、护理工作社会化 4、护理管理科学化 5、中国护理特色化 6、护理工作国际化
“提灯女 神”
“克里米亚天 使”
2、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主要贡献
(1)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 1860年 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
(2)撰写著作,指导护理工作 《护理札记》和 《医院札记》
(3)开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 (4)创建了一套护理制度
确定针对护理人员的相应政策,使其担负责任 并适当授权
(一)远古时代 《本草》
(二)春秋战国 扁鹊
(三)秦、汉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五禽戏” 华佗
(四)唐代
《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
(五)宋、元 《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 《小儿药证真诀》钟仲阳
(六)明、清 《本草纲目》 李时珍 《瘟疫论》 吴又可
二、中国近代护理的诞生
(一)西方护理工作的传入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这是护理 工作的转折点,也是护理专业化的开始,国际上成为“南 丁格尔时代”
1、南丁格尔生平
南丁格尔(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 英国人 ,出生于父母旅行之地——意大利佛罗伦萨
1837年 日记里写道“我听到上帝在召唤我为人类服务”
1850年 慕名去了德国的凯撒斯维斯 3个月的的护理训练 1853年在慈善委员会的资助下,在英国伦敦成立了看护所 1854年—1856年 克里米亚战争“驻土耳其英国总医院妇女团团 长”
护理部发展史
护理部发展史我院于1918年1月27日正式开院。
当时称为中央医院,护理工作主要由修女主持。
1942年6月,成立了护理部。
首任主任江尊群。
此后由左汉颜、朱瑞霖、郑元华主持护理工作。
从此护理工作由中国护士接管,法国修女撤离。
1943年,张德芬任护理部主任,当时只有手术室、外科、内科、妇科、儿科、放射科和检验科。
经多方努力,又增设了25张床的产科及婴儿室。
1948年,任命林斯馨为护理部主任。
在此期间,要求病房每日有书面报告,以便及时掌握病房及门、急诊护理的全面情况。
林主任还经常根据少见病种或难度大的护理病历,组织护理查房。
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人民医院的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0年4月卫生部接管我院,改名为中央人民医院。
我院护理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系统。
1958年反右派斗争后,我院同社会上其它医院一样,取消护理部。
医院业务组办公室安排周桂鸾老师兼管护理工作,原护理部主任林斯馨被安排到图书馆工作。
当时人们不把护理当成一种专业去发展和保护,而任意从护理队伍中调出人才去干其它工作,使护理工作受到摧残,陷入低谷。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业务组改为医护小组,周桂鸾、龚美陵、何水仙相继负责护理工作。
1979年任命何水仙为护理部副主任。
1982年,医院任命白慕荣为护理部主任。
首要工作是抓护士素质教育,开展了护士“三基三1983年任命龚美陵、曲维香为护理部副主任,何水仙老师因病离开护理部。
1984年开始实行护理三级管理体系,护理部组织编写护理常规,完善了各种护理管理制度,整顿了岗位职责,强调择优上岗。
健全门诊护士服务工作,订立服务公约,对加强候诊管理,缩短候诊时间起了很大作用。
同时还加强了探视的管理,改进了探视制度,将陪住率由27%下降至7%~8%,儿科基本取消陪住。
1985年开展了“责任制护理”,对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86年护理部为了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将科护士长和护士长分成病房管理组、技术操作组、写作组等,并分别制定了病房管理、重病护理、技术操作、护理表格书写、消毒隔离、基础护理标准等,并定期进行检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北医组织的联合检查中获得了北医“优秀管理奖”。
ICU的发展历史
ICU的模式
• 1.麻醉复苏室:一般情况下属麻醉科领导,作为 麻醉复苏室专门收治术后病房,病情稳定或拔出 气管插管后转入其他病房。功能较为单一。
• 2.专科ICU:专门收治某专业病员,对该专业危重 患者的抢救有丰富的专科经验。
• 3.综合ICU:为单独临床科室,有专门的医护人员。 负责危重患者的处理。病员来源于院内各科室, 这种模式有利于重危患者的抢救和监护以及充分 发挥设备的效益。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一级军队中逐步建 立起烧伤单位。1943年建立休克病房。1942年开 辟烧伤病房(BrunsUnit)。1945年建立产后恢复 室。
• 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并 发呼吸衰竭得患者大量死亡,人工气道持续的手 法通气一级后期Engstrom呼吸器的应用,使病死 率由87%下降至40%,随后多家医院相继开发了ICU, 并激发了危重病医学的崛起。
ICU的发展历史
• 1863年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撰文:‘在小的乡村医院 里,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 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况已 不鲜见’。这种专门为术后病人开辟的‘小房间’即 被认定为ICU的雏形。
国际危重病医学的发展
• 1923年,Dandy在美国为脑外科病人开辟术后恢复 室。1930年Kirschner在德国创建手术恢复室与 ICU混合型病房。
ICU的专科划分
• MICU-内科重症监护室 • 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 • 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 • 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 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 • 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
ICU的床位设置
• 小房间,单独监护。优点:减少交叉感染机会和 患者之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中国护理发展史1
中国护理发展史1过去的事情就是开端刘燕萍霍杰座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的国家档案馆的后面有一座雕像——一位坐着的妇女在膝上放着一本打开的书,雕像的底座上有一句铭文:“过去的事情就是开端”。
过去的事情就是历史,研究历史可以指导现实,也可以预测将来。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医学史历来是医家研究医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遗憾的是,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护理学,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尚未得到我国护理界的足够重视。
西方护理学传入我国已经近一个多世纪,但护理界对其发生、传入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研究甚少。
我们现在还没有一本规范的中国护理史的教科书及著作,护理教育甚至高等护理教育中尚未开设护理史课程,护理史的学术研究活动也是一个空白。
当我们打开近代中国护理发展历史这部“教科书”,会惊奇地发现,那是一座多么丰富的宝库。
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尘封中,有1920~1949年25卷100册由中华护士会主办的护理杂志,记载了我国近代护理学的诞生及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护理历史史实。
其中,关于公共卫生护士培训、北平卫生事务所的工作、乡村卫生护理等,无不给我们今天正在积极探索的社区与家庭护理工作以启示。
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高级护理教育即在我国兴起,甚至在穷乡僻壤的山西汾阳,也曾建有规范的高级护士学校,更不必说享誉海内外的北平协和医学院的高级护士学校了。
近代中国护理的历史发展,曾经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历史留给后人的这笔宝贵的财富,会从中得到多少有益的启迪和教益啊! 医学史教育和研究一直在中国医学教育和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1935年,中华医学会筹备成立了医史委员会,1936年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医史专号》。
目前,我国的医史研究和教育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和人员队伍。
相比之下,同样为独立学科的护理学,其学科史的研究和教学尚是一片处女地。
护理学的发展在当今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关于护理学史的研究在国外亦有一个世纪之久。
手术室护理发展史 (1)
刘艺
手术室护理工作特点
手术室是外科诊疗和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 也是医院重要技术及仪器装备部门。随着 现代临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及医学模式 的转变,综合性大型医院手术室已经逐步 形成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具有专 科特色的手术室护理。
手术护理工作范畴
•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范畴也越来广,包括临床(围术期护理、 专科手术配合)、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
• 第二代手术室:又称分散型手术室。20世纪,欧洲医院的部分病房内 开始配置各自相关的手术室。1937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万国博览会 上,现代模式的手术室正式创立。
第三代手术室:
• 有称集中型手术室。20世纪中期,病房开始集中化后,也就出现了集 中型手术室。1955年日本东京大学集中型中心手术部正式开设,揭开 了日本集中型手术室的帷幕。1963年中央供应型手术室平面布局在美 国诞生。1966年,世界上第一间层流洁净手术室在美国的巴顿纪念医 院设立。1969年,英国卫生部推荐的手术室平面布局,就是今天被广 泛使用的污物回收型布局的雏形。
5、奉献型 手术室护士的别名为奉献,它是一种爱,是对手 术患者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的付出。
6、知识性 手术室护士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 广博的生理、心理、社会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德、才、体、识、学”缺一不可。护士必须在工作岗位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十足的干劲,迎接每一台手术。
7、技能性 外科手术的实施是手术团队人员共同完成的,每 个成员各自承担着一定的角色,并执行不同技能的任务, 手术室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性强,内容广泛。
锐利的眼睛,拥有一种不容易激动或混乱的心境,具备判断不寻常情 况的能力,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 1894年,外科医师Robb提出“手术团队”的理念,当时是资深护士 担任器械护士,年轻护士和学生担任巡回护士
护理发展史
护理部发展史在建院之初,我院护理队伍由11名护士组成,直至发展到今年292名护士的规模,护理队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打基础阶段:1985年护理工作主要由病区范家珍总护士长负责主持,后增添新科室顾玉荣承担内科护士长,1986年医院开设急诊科由施小莺负责筹建护理工作。
1990年医院迎来新的发展时机,病房从平房搬迁至现在的门诊楼,护理工作主要由高澄兰负责,护理人员相应增到36人。
随后戴艳秋、戴振义先后主持过护理工作。
1994年以后陆续招聘本专业的大专生:张慧慧、王丽、程胜娟、丁淑梅、张宏、汪惠丽等8人。
1997年全院护士齐心合力通过“二级甲等医院”的考核,1998年医院任命朱诗文接管护理工作。
基层护士学习气氛浓郁,其中汪惠丽、詹鹤琴两位护士考取博士学历。
从1999年开始护理承担临床教学工作。
在2004年医院招聘了沈薇、秦勤两位护理本科生。
二.走人正规阶段:2005年新的七层病房楼投入使用时,护理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护理人员成倍增长,新开病区护士长竞争上岗、择优录取。
同时修订各种护理管理制度,整顿了岗位职责,形成严密的质控网,分组交叉检查,制定护士规范的三基培训。
同时护理部不断组织全院护士技术大练兵,同年7月份配合医院完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评审的各项工作。
2007年护理教研室承担了学院的本科生临床教学工作,2009年承担学院课堂教学工作。
安徽中医药大学授予2007-2008年度、2010-2011年度、2013-2014年度先进教研室称号,2010年被授予实践教学先进科室。
2007至2013年中,连续7年被医院评为先进集体,2008、2009年度被评为先进教研室。
2008年还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及安徽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
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第二届全国中医护理先进集体”,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护理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三等奖”。
同时在2010年成功举办了首次关于“中风康复护理新进展”省级继教班。
中国护理发展史5
--------------------------------------------------------------------------------中国护理发展史--------------------------------------------------------------------------------西方护理是怎样传入中国的霍杰刘燕萍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伴随着西方现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不断传入,西方近代护理学开始传入中国,掀开了中国近代护理的新篇章。
西方近代护理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适应近代工业与社会分工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奠基人是佛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1910)。
她总结了战地救护和医院护理管理的成功经验,写出了《医院札记》、《护理札记》两书和100多篇论文,特别是她1860年在英国圣多玛医院首创近代护士学校,为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南丁格尔的护理实践和护理思想,为护理工作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护理作为一门科学和职业,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使护理学走上了近代发展的道路。
因此,西方近代护理也称为南丁格尔式的护理。
西方近代护理作为西方医学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的最初形式是通过传教士开办医院。
随着中国教会医院的增加,外国护士也随之来到中国。
据1915年在华基督教会报告,当时基督教会医院及诊所共有330所,外国医生383名,外国护士112名。
最早来华的西方护士是美国教会医院护士麦克奇尼(Mekechnie),其他外国护士,如约翰逊(Johnson)、信宝珠(Simpson) 、盖仪贞(Nina D Gage)、贝孟雅(Hope Bell)等也相继来华,从事护理工作。
外国护士来华从事护理工作,为西方护理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随着外国在华教会医院的发展,护理人员明显不足,教会医院开始训练中国的护理人员,并逐步发展为近代的护士学校出现在中国。
护士职业的历史与演变是怎样的
护士职业的历史与演变是怎样的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漫长岁月中,护士这一职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简单的照料者到现代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疗团队成员,护士职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在遥远的古代,护理工作主要由家庭成员或宗教人士承担。
那时,医疗知识有限,人们对疾病的理解也颇为粗浅。
当有人患病或受伤,亲人会在旁照顾,提供基本的生活支持,如喂食、清洁等。
宗教场所也会收留病人,宗教人士在给予精神慰藉的同时,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操作。
但这些都谈不上是专业的护理,更多是基于人性的关怀和本能的照顾。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些宗教团体开始建立医院,专门照顾病人。
修女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护理作用。
她们遵循宗教的教义,为病人提供食宿、照顾伤口、抚慰心灵。
虽然她们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但仍然缺乏系统的医学知识和专业的护理技能。
到了 19 世纪,护理学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目睹了士兵们因医疗条件恶劣和护理不当而遭受的痛苦。
她致力于改善医院的卫生条件,加强护理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并通过统计数据来证明良好的护理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南丁格尔的贡献不仅在于她的实际行动,还在于她的教育理念。
她在英国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确立了护理教育的标准和规范。
从此,护士职业开始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护士们不再仅仅是病人的照顾者,更是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
20 世纪以来,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对护士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的不断涌现,护士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医疗环境。
同时,护理的领域也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医院病房扩展到社区护理、康复护理、精神护理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护士已经成为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与医生、药师、技师等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护理发展史
12-13世纪欧洲基督教徒和 世纪欧洲基督教徒和 穆斯林教徒为争夺圣城耶路 撒冷,展开200年之久的宗 撒冷,展开 年之久的宗 教战争, 教战争,这时期护理工作多 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 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护理
医学科学迅猛发展
护理摆脱教会控制
护理史上黑暗时代
近代护理的诞生
1820年 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1820年5月12日—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接受高等 12日 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精通多国语言。 育,精通多国语言。 1850年 前往德国参加护士训练班 前往德国参加护士训练班。 1850年—前往德国参加护士训练班。 1860年 在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 在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 1860年—在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 1854年—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到克里米亚战场救护伤员。 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到克里米亚战场救护伤员。 1854年 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到克里米亚战场救护伤员 被誉为“提灯女神” 克里米亚天使” 被誉为“提灯女神”、“克里米亚天使”,伤员的死伤率从 42%降为2.2%。 降为2.2% 42%降为2.2%。 1907年 获得英国国民最高荣誉勋章 1907年—获得英国国民最高荣誉勋章 1910年 1910年8月13日逝世,享年90岁。 13日逝世,享年90岁 日逝世 90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她的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她的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她的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教
折 翼 天 使
≠
有钱财 有德才 有势力 有美貌
南 丁
创建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
格 尔 的 主 要Βιβλιοθήκη 著书立说指导护理工作创
护理学发展史
护理学发展史一、公元前的特点:自我保护式的、互助式、经验式、医药护不分。
二、公元后及中世纪的特点:护理工作受宗教和战争的影响,没有系统的护理管理,护理工作局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
主要由贫困人家的女子为了生计和修道的修女为了慈善而为。
三、萌芽阶段1576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圣.文森保罗在巴黎成立了慈善姊妹会,成员经过一定培训后,深入群众,为病弱者提供护理服务使护理逐渐脱离宗教的束缚,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开始萌芽。
真正的护理学的诞生,是从南丁格尔时代开始的,所以,国际上又把这段是时期称之为南丁格尔时代。
四、科学护理学的诞生(南丁格尔时代)1、南丁格尔的生平简介佛罗伦斯南丁格尔(1820-1910 英国人)1820年5月12日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斯,她家境富裕,受过良好的教育,她曾在巴黎大学就读。
1850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到德国凯撒斯韦尔基督教女执士学校参加一个护士训练班,并开始对英、法、德等国的护理工作进行考察研究,写出不少护理学专著。
1853年出任伦敦妇女医院院长1854年至1856年,英、法、土耳其联军与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交战,由于没有护士且医疗条件极差,英军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4%。
在这种情况下,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理人员奔赴战地医院,通过健全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在短短数月内把伤员死亡率降至2.2%。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以其人道、慈善之心为交战双方的伤员服务,被战地士兵称为“提灯女神”。
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授予最高荣誉,并设立了南丁格尔基金。
1857年,在她的努力下,英国皇家陆军卫生委员会成立。
同年,军医学校成立。
1860年,她用公众捐助的南丁格尔基金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推动了西欧各国乃至世界各地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
2、南丁格尔的荣誉1907年英国女王授予她最高民族荣誉勋章1907第八届国际红十字会上设立了南丁格尔奖,1912年首次(在芝加哥)颁发,每2年颁发一次,每次最多50名。
妇幼院护理发展史
妇幼院护理发展史妇幼保健站护理工作是在1994年随着住院业务的工作应用而生的。
开始,第一负责人聂金梅,仅配备2名护士,后增至4人,护理单元为妇产科1个。
1996年,护理业务增加儿科,但护理单元仍不变,有护士9人,妇产科、儿科均设护士长,分科负责,相互配合,各尽其责,各司其务。
1997年,为提高护理质量,站内成立了医疗护理质量委员会,统领、监督护理工作。
1998年12月,妇产科、儿科分设,护士长分别由李红亮、高巧红担任。
护理工作分2个单元,同时设立护理部,贾暾耀任总护士长。
同年设立消毒供应室,护士长由总护士长兼任,护士由儿科8名护士每月派1名护士轮流值班。
手术室护理工作由助产士兼职。
1999年我院顺利通过了一级甲等医院的评审。
2000年底妇产科护士8人,儿科护士10人。
相继派助产士到晋中市妇幼院进修学习,儿科护士到省妇幼院进修学习。
护理队伍逐步走向正规。
2001年儿科在护士长王爱玲的带领下新开展了静脉留置针,引进了高频呼吸机。
护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3年在门诊设立导医小组,规范门诊小桌护士服务要求,提高了门诊病人的满意率。
消毒供应室规范了管理,固定了上岗人员。
2005年医院全面进入了争二乙医院阶段,护理部主任贾暾耀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制定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对科室工作实施量化考核。
2006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顺利通过了二乙医院评审。
2009年在新院长的正确领导下,护理部主任贾暾耀狠抓护士素质教育,开展了护士三基三严的培训和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顺利通过了二乙的复审。
病人对护理服务态度满意率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2010年助产士和护士分工明确,由于新老人员更替,护士人数达20人。
2011年在市卫生局组织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3名护士参加了手术室和供应室专科护士培训。
2012年护理上实行三级质控,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经过大家的努力顺利通过了二乙的复审。
在5.12县卫生局组织的首届护理技能比武大赛中,李红亮获得了护理十大标兵和护理理论第三名,王爱玲获得了技术操作优秀奖的荣誉称号。
护理学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护理学发展史的三个阶段护理学的历史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精彩篇章。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护理学的发展,看看这个职业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咱们分三个大阶段来谈,既有过去的风云,又有现在的辉煌。
1. 起步阶段:护理学的萌芽1.1 远古时期的护理护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就已经开始照顾生病的病人了。
虽然那时候没有现代的医疗设备,但人们凭借着智慧和经验,运用草药、简单的治疗方法帮助病人。
就像古人说的,“民间有道”,这些最早的护理方式为后来的专业护理打下了基础。
1.2 古代文明中的护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护理学开始在古代文明中逐渐成型。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在治疗病人时,开始有了更系统的方式。
尤其是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被称为“医学之父”,他的理论和实践给护理学带来了启示。
古代的护理不仅仅是照料病人那么简单,还包括了对病人心理的关怀,这在当时可是非常先进的。
2. 近现代阶段:护理学的专业化2.1 19世纪的护理改革19世纪是护理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护理改革。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她通过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改变了人们对护理的看法。
她提倡科学的护理方法,强调护理人员的教育和训练。
她那句“照顾病人的工作不仅仅是提供物理上的护理,更是心理上的支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
2.2 护理学的教育与培训南丁格尔的改革催生了护理教育的体系化。
在20世纪初,护理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始出现。
护理学不再是单纯的经验传授,而是有了明确的课程和标准。
这一时期,护理学开始被正式认可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护理人员不再只是看护病人那么简单,他们接受了系统的训练,掌握了更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
3. 现代阶段:护理学的全面发展3.1 科技与护理的结合进入21世纪,护理学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为护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现代护理不仅依赖于先进的医疗设备,还融入了信息技术。
手术室护理发展史
2001年
“量化考核” 运用于管理 “人本原理”, “注意特征” 运用于管理 关注职业危害 与自身防护
2002年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介绍弹性排班制度 的实施及效果 重视洁净手术间污 染源调查分析 注视护士形象塑造 强调专科配合质量
CORN
2003年
ISO9000-9002 质量体系在手 术室管理中的 应用 开始研讨绩效 薪酬积分技术 在手术室管理 中的应用
2009年核心内容
百年梦想--新手术时代
手术室护理的未来 手术室护理新趋势 国外手术室护理专科培训及发展 手术室关注临床常见的致病菌 微创外科手术的进展
2010年会议主题
质量、安全、关爱 规范手术室管理,保障患者安全 A Quality Safety .....“ Time Out”
科学技术推动手术室的发展
1886年,细菌的发
现建立了蒸气灭菌
法, 发展了灭菌技
术
科学技术推动手术室的发展
1887年,外科洗手 法的建立,发展了 无菌技术
科学技术推动手术室的发展
1890年,灭菌橡胶手套 在手术中的使用
科学技术推动手术室的发展
1897年,手术中使 用口罩 至今已有100年以 上的历史
手术室护理发展进程
1910年,美国护士协会重新提出巡回护 士由有经验的护士承担 、刷手护士以技 术为导向 1984年,美国手术室护理协会定义手术 室全期护理
全期护理
以病人为中心->全期护理 全期护理的概念 结合身心两方面的护理,强调病 人在手术前、中、后,均能得到连续 性最佳的照顾。 病人的需要
AORN
1984年和1985年:护理实习委员会 (Nursing Practice Committee)负责复核 和修订1978年的报告。1978年报告被认为 过于狭窄,它过分强调了个体的独自操作, 而忽略了整体合作和宏观性的手术室护理 操作
护理专业的历史与进展
护理专业的历史与进展护理作为一门专业,起源于古代的看护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护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和职业。
本文将探索护理专业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进展和发展。
一、古代护理的起源与发展在古代社会中,护理工作是由无专业背景的女性承担的,其主要职责是照顾病人、提供基本的食物和水,以及保持病人的环境清洁。
在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护理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护理道德准则和规范。
古代的护理工作主要基于信仰和经验,没有明确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指南。
然而,在某些文明中,如古埃及,护理工作已经开始有一些组织和纪律。
例如,埃及的护士以“艾哈特”(Ahket)的名字被认识到,他们通过参与病人的治疗过程和执行手术等方式,提供了高度专业化的护理服务。
二、现代护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主要从18世纪末期的克里米亚战争和佛罗伦斯·南丁格尔的工作开始。
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带领一支志愿者护理队,改善了战场上的护理条件,并提高了伤员的生存率。
南丁格尔的工作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护理的重要性,并开始系统地研究护理科学和实践。
到了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护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并开始在大学中设立护理学部。
1903年,首个护理学校在美国成立,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
护理学的教育内容逐渐完善,涉及临床实践、护理理论、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护理专业的进展与创新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护理专业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护理实践早已超出了古代的环境清洁和基本护理范畴。
护士现在承担着更多的职责,包括药物管理、临床评估、病情监测等。
此外,护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有机结合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护理专业不断推动着临床实践的进步。
护士从直接提供病人护理的角色中,逐渐转变为参与临床决策和健康管理的关键角色。
近年来,护理专业还涌现出了许多新兴领域和角色,如心理健康护理师、老年护理师、社区护理师等。
中国护理百年发展史的主要历程及其评价
中国护理百年发展史的主要历程及其评价1909年“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在江西庐山牯岭成立,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护理事业从此走上了有组织的发展道路。
1914年“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更名为“中华护士会”成为了真正领导全国护理工作的组织机构,这便是中华护理学会的前身[1]。
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起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初建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一百多年来,在护理人员的艰苦奋斗下,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中国护理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
【关键词】中国护理;发展历程;评价解析明末清初西方现代科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众多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内地陆续开办教会医院和学校,在他们治病救人传播宗教思想的同时也把现代医学和护理的思想带入中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开始进入了军阀混战和革命战争的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跌宕起伏的社会中诞生、壮大并走向辉煌。
1 西方现代护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1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社会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西方英、法、美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却依然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缓慢发展。
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1840年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历经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中国完全丧失了国家的主权,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日益受到侵略者的控制和影响[2]。
1.2 西方现代护理思想的传入西方国家对中国除政治、军事、经济侵略外,还进行着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的政策包括办教堂、医院、学校等。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纪要》中记载“真正的基督教学校,其作用不单纯传授宗教,而是给学生以智慧和道德训练,使其成为社会上和教会之中有势力的人物,成为一般人民的导师和领袖”。
护理学发展史
护理学发展史一、早期护理学的发展:1、国外早期护理学的发展:(1)公元前后的护理:无科学依据,医、药、护不分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护理活动,但早期医学与护理并无科学依据。
人们一般从迷信的角度来认识疾病,认为疾病是由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致,并采用巫术或其他迷信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当时医、药、护不分,医师一人兼任医生、药剂师及护士的工作,这种情况持续了数千年。
(2)公元初期的护理: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主要是修女自公元初年基督教兴起后,开始了教会对医护工作长达一千多年的影响,这个时期护理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没有真正的科学意义。
主要以基督教会的宗教意识来安排及组织护理活动。
从事护理工作的主要是修女,她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护理训练,但她们出于宗教的博爱、济世宗旨认真护理病人,此阶段可以看成是以宗教意识为主要思想的护理最初阶段。
(3)中世纪的护理:以宗教及战争为主题中世纪的护理发展主要以宗教及战争为主题。
当时的护理工作环境分一般的医疗机构及以修道院为中心的教会式医疗机构两种。
教会式的医疗机构都遵循一定的护理原则按照病情轻重将病人安排在不同的病房。
当时护理的重点是改变医疗环境,包括改变采光、通风及空间的安排等。
护理逐渐从家庭式的自助与互助模式向规模化、社会化及组织化的方向发展。
(4)文艺复兴时期的护理:长达200年的黑暗时期,一些贫困人家的妇女担任,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护理训练,护理工作几乎陷入了瘫痪的状态。
由于护理工作的滞留不进状态,以及重男轻女、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使护理事业落入了长达200年的黑暗时期。
当时由于妇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宗教改革,医院中的修女不能留在医院或其他医疗场所继续照顾病人。
同时,工业革命虽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拜金意识,削弱了其爱心、奉献及自我牺牲精神,护理工作不再由充满爱心的神职人员来担任,而主要是一些贫困人家的妇女由于生活所迫而担任。
护理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护理训练,也缺乏护理经验、工作热情及爱心,爱慕钱财,服务态度恶劣,护理工作几乎陷入了瘫痪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部发展史我院于1918年1月27日正式开院。
当时称为中央医院,护理工作主要由修女主持。
1942年6月,成立了护理部。
首任主任江尊群。
此后由左汉颜、朱瑞霖、郑元华主持护理工作。
从此护理工作由中国护士接管,法国修女撤离。
1943年,张德芬任护理部主任,当时只有手术室、外科、内科、妇科、儿科、放射科和检验科。
经多方努力,又增设了25张床的产科及婴儿室。
1948年,任命林斯馨为护理部主任。
在此期间,要求病房每日有书面报告,以便及时掌握病房及门、急诊护理的全面情况。
林主任还经常根据少见病种或难度大的护理病历,组织护理查房。
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人民医院的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0年4月卫生部接管我院,改名为中央人民医院。
我院护理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系统。
1958年反右派斗争后,我院同社会上其它医院一样,取消护理部。
医院业务组办公室安排周桂鸾老师兼管护理工作,原护理部主任林斯馨被安排到图书馆工作。
当时人们不把护理当成一种专业去发展和保护,而任意从护理队伍中调出人才去干其它工作,使护理工作受到摧残,陷入低谷。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业务组改为医护小组,周桂鸾、龚美陵、何水仙相继负责护理工作。
1979年任命何水仙为护理部副主任。
1982年,医院任命白慕荣为护理部主任。
首要工作是抓护士素质教育,开展了护士“三基三1983年任命龚美陵、曲维香为护理部副主任,何水仙老师因病离开护理部。
1984年开始实行护理三级管理体系,护理部组织编写护理常规,完善了各种护理管理制度,整顿了岗位职责,强调择优上岗。
健全门诊护士服务工作,订立服务公约,对加强候诊管理,缩短候诊时间起了很大作用。
同时还加强了探视的管理,改进了探视制度,将陪住率由27%下降至7%~8%,儿科基本取消陪住。
1985年开展了“责任制护理”,对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86年护理部为了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将科护士长和护士长分成病房管理组、技术操作组、写作组等,并分别制定了病房管理、重病护理、技术操作、护理表格书写、消毒隔离、基础护理标准等,并定期进行检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北医组织的联合检查中获得了北医“优秀管理奖”。
同年,曲维香副主任在全国首届护理工作大会上作了题为“毕业后护士教育的探讨”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关注。
1986年开始相继选派护士境外参观学习及工作,先后选送近百余人次到科威特、约旦、西德、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苏丹、韩国、香港、澳门等。
1987年龚美陵调离护理部,被任命为人民医院卫校副校长。
1989年西直门新医院即将开启使用,护理部除对新病房布局、物资准备外,还对护士人力资源的配备进行了周密的计划。
当年接收新毕业护士90名,并有计划的分配在相关科室进行基础训练,89年、90年又共接收了130名新毕业护士,为新医院开院做好了人力准备。
1989年7月西直门新病房楼竣工,内科、妇产科等相继迁入。
在搬迁过程中,护士长不仅是这次搬迁工作的策划者,更是设计者和组织者,经过全体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使搬迁任务在既定时间内圆满完成。
1989年白慕荣主任退休,1990年任命曲维香为护理部主任。
1989年4月成立了护理学科委员会,任命灵爱真为主任、白慕荣、杨敏洁为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委员会对如何培训护理骨干进行了全面的论证。
经讨论决定开办护士研修班。
此研修班共开办三届,招收学员50名。
1991年新医院门诊大楼开始使用,这时全院有床位1020张,护士587名。
同年1月,任命任秀玲为护理部副主任。
1991年护理部组织编译出版了《实用护理诊断与计划指导》一书。
《计算机辅助护理诊断实践方法》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从1992年起,医院全面进入争创三甲医院阶段,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于 1993年顺利通过了三甲医院评审。
同年还通过了国际卫生组织对我院“爱婴医院”的评审。
1992年10月内科张素、孟春英等人荣获北京市教委、市团委、高教局颁发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
1993年8月,任秀玲调离人民医院。
1995年任命李银雪、闫凤玲为副主任。
1995年我院护理部在北京市率先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组织翻译和编写《标准护理计划(内、外、妇儿)分册》、《如何书写护理病历》、《病人健康教育指导》等理论指导资料及制定整体护理质量评估标准。
通过各级护士长的护理查房,提高了护士观察病人、解决病人问题的能力。
经过一年的努力,使试点病房的病人满意率从原来的90%提升到95%,北医组织的联合检查,6个试点病房全部被评为北医“整体护理模式病房”。
1995年11月,护理部根据《贯彻北京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细则》的要求,成立了继续护理学教育委员会,制定完善了各种有关的规章制度,对深入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起到了保障作用。
1996年9月,龚美陵副校长退休。
闫凤玲调离护理部,任命为北京医科大学卫生学校第二分校副校长。
1997年,任命张海燕为护理部副主任。
1998年,整体护理在全院病房铺开。
在门诊成立导医小组,规范门诊小桌护士服务要求,提高了门诊病人的满意率。
并举办了多期学习班,在全国推广经验,共接待参观学习人员约5000人次。
通过整体护理的实施,转变了护士的观念,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了护士的素质和护理质量,是护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护理模式改革——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研究课题,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0年成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护理教研室,任命张海燕为该教研室主任。
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临床护理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同年,临床护理教研室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学集体一等奖。
2003年2月,任命李银雪为护理部主任,张海燕、李明子为护理部副主任。
2003年4月初,从确诊第一例SARS病人后,先后建立了1号、2号和3号SARS病房,同时将急诊留观病房、急诊监护改建为SARS病房。
共接受200多名SARS病人。
同时每日还要接待门诊发热病人100人次左右。
4月20日又组织60名护士到地坛医院接受培训,其中有30名护士参加了地坛医院SARS 病人救治工作。
在此期间,全院护士亲临一线护理病人,其中有47名护士被SARS病毒感染。
她们用心血、汗水以及生命谱写了一曲抗击SARS的新篇章。
特别是我们的好同事、好姐妹、好护士王晶同志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3年年底,李明子副主任调离我院。
2003年~2004年,曲维香担任护理部顾问,2004年退休。
2003 年7月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卫生局、北京护理学会,在首都卫生系统广泛开展首都护士“发扬成绩、奥运建功、新北京、新奥运‘双千日’文明优质服务系列活动”,还举办了“学习推广年”、“科技论坛年”、“双语服务年”、“服务质量年”和“优质服务年”等五个主题年活动。
我院积极响应,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实施,为奥运提供优质服务奠定了基础。
200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为迎接“三甲”医院复审,护理部组织成立了护理规章制度小组,重新修订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共138项,编写护理常规208项;成立了护士技术操作管理小组,修订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及考核标准近70项,完成了13项基础护理操作DVD的摄制工作;成立了重病护理管理小组,加大对危重病人护理质量的检查力度;成立了护理文件书写管理小组,制定护理文件书写标准;还成立了护理质量缺陷管理小组、静脉输液管理小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抢救小组。
护理部根据医院评审要求,编写了护士长管理手册(门诊、病房)、护理单元药品管理手册等。
为了建立护士培训考核的长效机制,护理部制定了不同层次护士培训及考核计划,编制了培训手册,对不同层次的护士从“三基三严”、专科护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制定了培训内容、方法及考核计划等,并督促实施。
在专科护士培训方面,我院外科重症监护、呼吸监护先后于2004年、2006年被北京市卫生局、北京护理学会评为“北京市ICU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急诊科于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急诊护士临床教学基地”。
2004年胃肠外科被评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造口治疗师实习基地”。
至2007年底,各基地共完成近百名学员的临床实习带教任务。
我院共有30名护士获得北京护理学会北京市ICU专科护士职业资格认定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地区ICU专科护士资格证书,1名护士获国际“造口护理治疗师”文凭。
此外,每年还主办2~5个国家级护理继续教育项目。
2004年,借助我院“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平台,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管理实现了网络实时评估。
2005年1月我院顺利通过“三甲”医院的复审。
同年配合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
2005年是我院护理国际交流最丰富的一年。
全年共邀请美国、台湾、香港、非洲代表团来院参观学习交流护理方面内容11次,共63人次。
2005年7月,任命应菊素为护理部副主任。
2006年4月,顺利通过了北京市“创人民满意医院”的检查。
2006年,尝试了新毕业护士奖金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方式,开展了护理弹性排班。
8月举办了我院第一届护士英语大赛。
2006年4月,顺利通过了北京市“创人民满意医院”的检查。
经过一年的严格训练与考核,在全院护士长和护士共同努力下,于2007年4月在北京市服务质量年“三基三严”的考核中,以前5名的好成绩获得肯定和表彰。
2007年4月,闫凤玲任护理部主任工作。
张海燕、应菊素任护理部副主任。
岚山区人民医院护理发展史岚山区人民医院组建于1991年5月,前身为高旺医院,自高旺迁至汾水后更名为日照市第二人民医院。
于1994年12月28日由租赁的汾水民房搬至现门诊楼正式挂牌营业。
后经历届卫生局、医院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相继建成了病房楼、影像楼。
伴随着我院的发展壮大,护理工作也发生了飞跃性变化——从最初护理人员仅十几人,发展到如今共100余人,从最初一个护理小组,发展到现在12个护理单元,护理模式也经历了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整体护理的转变,发展至现在的专科护理。
医院护理工作在临床、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几年来,在院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护理部各项工作逐步得到完善,组织带领全院护理人员立足本职工作,勤学苦练,从护理工作细节着手,踏踏实实干好每一环节的工作,整个护理队伍的专业素养、护理水平和病人满意度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强化技能培训,打造优质高效护理团队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始终抓紧护理人员的“三基”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实行理论知识每月科室一小考,每季度护理部一大考,有计划地开展护理技术操作训练,每月一项,并按50项技能操作标准融入语言沟通开展培训活动,真正将人文理念落实到每项操作中,考核合格率都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