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位置》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位置》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位置》是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理解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文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如教室、操场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位置关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2.能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不同的情境确定不同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体验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的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2.能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3.理解并掌握基本的位置关系词汇。
【教学难点】:1.体验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2.在复杂的生活场景中准确应用位置关系词汇。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
他们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场景更感兴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准确地用数学语言描述位置关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几和第几_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几和第几一、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是一本基础教材,是幼儿园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教材之一。
本册教材共分为三个大部分,分别为“先认识数”,“数的比较”和“简单的加减法”。
其中,在“先认识数”章节中,除了介绍与数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外,还有重点探讨了“认识几和第几”的问题。
本文将以“认识几和第几”这个课题为主题,详细分析该部分教材的要点,并对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和归纳。
二、教学内容分析1. 认识几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让学生认识“几”这个概念。
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中,“几”被定义为“某一数量的数目,以数码表示出来的符号”。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出示一些物品来帮助他们对“几”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几”的方式,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教学内容。
2. 认识第几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几”的概念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认识“第几”。
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第几”被定义为“有顺序地排在一定位置的个别成分”。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卡片或者牌子来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第几”的概念。
例如,在一群小动物中,找出第一只狗,第二只狼等等。
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对于任何一组物品,它们都有自己的顺序、位置和数量。
而“第几”正是用来描述物品在这一序列中的位置和次序。
3. “几”与“第几”的关系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了“几”和“第几”的概念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给出了“第几个就是几”的定义。
这也是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理解的关键。
例如,在一组物品中,如果第一个是苹果,那么第一个就是“1”;如果第二个是梨子,那么第二个就是“2”,以此类推。
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那么他们就能很好地应用它来解决有关“认识几和第几”的问题。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1. 以身作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把各个概念的关系与孩子身边的环境联系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0~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0~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0~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字0至5,这六个数字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以及加减法运算,并掌握这些数字的基本加减法运算。
通过生动的情境图和直观的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认识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再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字的读写和加减法运算,将能够理解数字的顺序、大小关系,以及初步的数学运算概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 0~5 这六个数字,会读、会写这些数字。
2.掌握数的顺序,能够比较数字的大小。
3.学会 0~5 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4.能够认、读、写 0~5 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掌握 5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加减法运算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会正确计算 5 以内的加减法。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 0~5 的加减法运算。
2.认识数字0至5,掌握0至5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数字的含义,建立数感,正确进行加减法运算。
3.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以及0在加减法中的特殊性。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还比较有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数字,但对数字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他们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1.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计数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认识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是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包括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这部分教材主要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活动,学生将学会辨识这些基本图形,并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特征,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识别并命名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从不同的图形中挑选出指定的图形,并能描述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图形的过程。
3.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这些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特征,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识别并描述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区别不同形状的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四、学情评估: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限。
他们喜欢通过具体的操作和游戏来学习新知识;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立体图形,但对这些图形的特征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
新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天宁教研室
邓 炜
数与代数
20以内的数,得数在10以内的一位数加一位数与 相应的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简单的方位知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简单的分类,初步的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的方法
实践与综合应用
《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
一、 数一数 --------------------- 1课时 二、 比一比 -------------------- 1课时 三、 分一分 --------------------- 1课时 四、 认位置 --------------------- 1课时 五、 认数(一) -------------------- 10课时 六、 认识物体 -------------------- 2课时 七、 分与合 -------------------- 6课时 八、 加法和减法 --------------------21课时 九、 统计 -------------------- 1课时 十、 认数(二) -------------------- 5课时 十一、认钟表 -------------------- 1课时 十二、加法 --------------------10课时 十三、期末复习 -------------------- 4课时 建议教学到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完后(P60)进行期中检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然后设计送水环节。
“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图片) 送给跑了第一的运动员吗?”(注意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排队 顺序,不再按跑步名次排队了),让 生把水贴到了第一名的动 物下面。 师接着提问:“跑了第一名的动物,现在排在第几?” 这 时学生有可能说出不同的答案,因为有可能有的从左边数,有 的从右边数。此时教师适时小结,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 老师继续提出要求:你能把这水送给第3个运动员吗?学生 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有可能发生了分歧,可能给从左数的第 三个运动员送水,也可能把水送给从右数的第三个运动员。在 争论中,让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 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老师再继续提出要求:老师这里还有几杯水,谁能给从左 数的第2名运动员送水?谁能给从右数的前2名运动员送水? “第2名”与“前2名”的人数一样多吗?有什么不同?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天真活泼,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
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有过一些简单的数学启蒙,但对于系统的数学知识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包括数学游戏分享、0 - 5 的认识和加减法、生活中的位置、6 - 9 的认识和加减法、图形的初步认识(一)、10 的认识和加减法、好玩的抢“10”以及认识11 - 19 等内容。
数学游戏分享: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数的认识和加减法部分:从0 开始逐步认识数字,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数的大小、数的顺序以及加减法的运算意义。
生活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图形的初步认识(一):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解其特征,为后续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好玩的抢“10”:以游戏的形式巩固10 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反应速度。
认识11 - 19:帮助学生认识两位数,理解数的组成和数位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0 - 19 这些数字,理解数的意义、顺序和大小关系。
掌握0 - 5、6 - 9、10 以及11 - 19 范围内的加减法运算。
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解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各单元的修改情况1、第二单元“比一比”。
原来“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5道题,现在增加至7道,还增设了一道思考题。
增加的题目内容包括:三条折线比长短,三杯水比多少。
三中水果比轻重。
2、第三单元“分一分”原“想想做做”第3题移作“试一试”,原第4题改为用不同方法分茶杯(色彩、有把无把)。
3、第四单元“认位置”原“想想做做”第3题增加辨认左右的内容。
原第5题移至“1—5的认识”之中;增设了一道思考题,内容是看图判断上下楼梯的小朋友中,谁走错了。
4、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1)单元名由“认数(一)”改称“认识10以内的数”。
(2)“认识1—5”由原来1课时增加至2课时,主要体现一些知识的综合,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
在认识10以内数时,数字“0”“1”“2” (9)的认、读、写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
(3)“几和第几”中增设一则“你知道吗”,内容是介绍冠军、亚军、季军。
(4)练习一由原来的5道题增加至9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5以内数的认识。
(5)“6—9的认识”由1课时增至2课时,加强了知识的简单应用,为学生增加练习写数的机会。
这部分内容最后还增设了一则“你知道吗”,内容是用手势表示1—9。
(6)练习二由6道题增至10道题,还增设一道思考题,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1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探索规律和知识的简单应用。
5、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单元名由“认识物体”改称“认识图形(一)”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里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在此之前,教材没有教学平面图形的安排。
现在的编排是,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种平面图形。
这样的编排,充分考虑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
在日常生活的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物体(三维立体),平面图形(两维图形)是对立体的面的表达。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022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数一数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
教材由两局部构成。
第一局部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种物体,各种物体的个都不一样。
第二局部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点图。
每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都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别离出来的,圆点图里的小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本节课的知识点1. 结合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或人,数1到10各数。
2. 用圆点图记数。
三、教学重点:根据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的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
四、学生已有根底: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些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根底,一般都能数出10以内各数。
但是,许多儿童是“唱山歌〞似的依次说出一、二、三、四……他们完全不理解这些数的意义,完全不知道数学课上将学些什么,该怎样学。
所以,看似简单的数数,怎样去进展教学呢?五、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数数、表述一句完好的话。
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是教材提倡的数数方式。
学生在数数、交流时,老师不要限制数什么和怎样数,但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好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单位名称,并对学生数的方法进展点评,从而引导学生数数时要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或者边数边做记号,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也能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习惯。
2.用圆点图记数,引导学生弄明白场景图、小图、圆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十幅小图是从综合情境中别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
教材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认数教学要在第五单元才进展,在学生认数之前,不宜用数字表达物体的个数。
二是物体有几个就画几个圆点表示,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相对应,浸透了对应思想。
三是圆点作为一种符号,它只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是一次认识上的抽象,浸透了符号化思想。
小学数学苏教版(2024)一年级上册《认识11~19》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苏教版(2024)一年级上册《认识11~19》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19》这一单元是数的认识的重要阶段。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它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以及更大数的认识的基础。
(一)知识的前后联系前期基础学生在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0~10这些数字的认识、书写、数的顺序、大小比较等内容,并且能运用这些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和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数数方面,他们能按顺序准确地从1数到10,理解数与物的对应关系。
在加减法计算中,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这为学习11~19这些数奠定了基础。
后续延伸本单元的知识将为后续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更复杂的数的运算、数的概念拓展等内容提供支撑。
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对11~19各数的组成和理解将有助于学生进行计算,同时也为认识更大的数如百以内数、千以内数等建立起数位、数值等概念基础。
(二)教材内容特点直观形象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物、计数器等多种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认识11~19这些数。
例如,会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铅笔、小棒等,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来建立数感。
同时利用计数器,通过在十位和个位上拨珠子的方式,直观地呈现数的组成,帮助学生理解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注重实践操作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1~19各数,在摆的过程中感受数的大小和组成。
通过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而且教材中的练习题也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材的育人价值培养数感通过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数字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在购物时对价格、数量的估算等。
发展思维能力在认识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这些思维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习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心得体会学习心得
学习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心得体会学习心
得
学习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学校一年级开始使用苏教版新教材,为了更好地使用新教材,____年10月11日星期二下午本校数学组组织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培训学习,在简秀梅组长对新教材的解读下,我对改版后的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改版后的新教材在版面设计上更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
书本里面的图画更加鲜艳更加生动了。
新教材所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变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
新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注入了新血液、新精神,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了时代气息。
新教材在内容上所做的调整,更是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此次培训,老师们都有很深的体会和感悟。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新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深入钻研,更好的开展教学,引领孩子们在数学的广阔天地里翱翔。
心得体会,学生生活,教师培训,教学,数学。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字10,并掌握10的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 0-9 这些数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10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它不仅是计数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加减法、乘法等知识的关键。
通过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 10 的组成、读写以及进行10 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数字 10,会正确读写 10。
2.让掌握 10 的组成,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 10 的加减法计算。
3.掌握 10 的组成,能熟练地进行 10 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经历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感受数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数字10,掌握10 的组成和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2.10的认识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10 的加减法。
2.理解10的组成,以及加减法运算中数的进位和退位。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阶段,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但对10的认识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字和加减法运算,但是对于 10 这个数字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认识1-5(说课稿)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1-5(说课稿)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教材分析1.教材基本信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是一本符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思维品质的启发式教材”的新教材。
该册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数、认识数学符号、认识1-5等内容。
本次课程将重点讲述的是“认识1-5”部分。
2.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成以下教学目的:1.认识数字1-5,学会写出数字1-5的数码和中文;2.能够通过观察物品的数量,将数量与数字1-5相对应;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判断和表达的能力,初步建立数学思维。
3.教学重点1.记住数字1-5的数码和中文;2.能够通过观察物品的数量,将数量与数字1-5相对应。
4.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判断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认识数字1-51.认识数字1-5的数码和中文;–演示数字1-5的数码、中文;–学生跟读数码和中文。
2.数字练习;–听老师读出数字,学生用铅笔写下数字;–听老师读出数字,学生说出数字的中文。
2.物品数量与数字对应1.认识数字1-5的多样表示方式;–通过图片展示数字1-5的多种表示方式,如手指、棍子、点等;–学生观察并说出每种表示方式的数字是几。
2.数量对应数字;–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表示1-5,如一只猫、两只狗、三个苹果等;–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写数字1-5。
3.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式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演示法2.实物展示练习3.绘本故事4.语音教学5.视频教育4.教学步骤1.热身环节:播放数字歌曲,帮助学生记住数字1-5的数码和中文。
2.第一部分:认识数字1-51.演示数字1-5的数码、中文,并帮助学生跟读。
2.数字练习:•听老师读出数字,学生用铅笔写下数字。
•听老师读出数字,学生说出数字的中文。
3.第二部分:物品数量与数字对应1.认识数字1-5的多样表示方式,学生观察并说出每种表示方式的数字是几。
新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共 243 张ppt)
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的数
1.教学整数的认识有两个基本 的要求。
2.本单元的内容大体分两段安排。
• 认识1~5(含1~5的认、读、 写,几和第几,大小比较)。
• 认识6~10(含6~9的认识, 10的认识)。
3.教学1~5的认识,重点要引导 学生经历数的抽象过程,初步 体会自然数列的基本特性。
• 提倡逐一计数,每数一个做一 个标记,避免重复和遗漏。
• 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3.经历事物数量的抽象过程, 体会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的 对应关系。
• 用圆点表示相关事物的个 数,体现了对事物数量属 性的抽象。
• 不要急于给出数字,因为那不 是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 教材安排的抽象活动具有清晰 的层次性。
综合与实践 丰收的果园
1.本次活动的重点有两个。
• 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发现 并提出问题。
•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步 感受数学应用的综合性特点。
2.依据场景图中的信息,可以 提出的问题大体有三类。
• 与数量多少和次序有关的数数 问题。
• 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 与“求和”“求剩余”有关的 加减实际问题。
• 图:P27第9题 P29思考题
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一)
1.本单元的基本内容是直观认 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 球。
2.为什么要先认识体后认识面?
• 体是可以触摸的,便于感知, 也是生活中常见的。
• 合乎认知逻辑:由体→面→线→ 点,逐步抽象。
3.要恰当控制教学要求。
• 不要求学生描述上述形体的特 征,只要求在直观感知的基础 上正确进行识别。
5.期末复习:重点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和方法 的整理过程,初步感受复习整理的意义 和价值。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数比比》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数比比》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数数比比》是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通过比较和数数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和数量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数的开始,通过数数、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数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关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本单元内容包括:认识数字1-10,学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以及初步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以生动的画面和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数和比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数字1-10,并能正确书写。
2.让学生通过数数活动,认识 10 以内的数,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 1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 0-10 各数。
4.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在数数、比多少的活动中,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数字1-10,学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
2.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 1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
【教学难点】: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比较的相对性。
2.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进行简单的排序,明白“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和兴趣,但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兴趣,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4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4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4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数字0-10,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加减法运算,以及简单的几何图形等。
本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字0-10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加减法运算,以及简单的几何图形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字0-10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加减法运算,以及简单的几何图形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几何图形卡片,教学课件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数字0-10,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加减法运算等。
同时,结合实物和图片,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如数字接龙游戏,比大小游戏等。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物体》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不同的物体,认识和区分各种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认识和区分各种物体,如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2. 学习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物体的认识基本为零,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模仿。
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触摸、描述物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和区分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不同物体,并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触摸、描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区分不同物体,并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触摸、描述物体,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介绍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基本物体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和区分它们。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触摸、描述物体,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总结提升: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不同物体的特征,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课程目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包括数数、认字、计算等。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结构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数与认字:让学生掌握1-20的数数,并能够认识数字和简单的文字。
2.计算基础:学习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3.空间与图形:初步了解图形的概念,如圆形、正方形等。
4.实践与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简单的问题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本册教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实物教学:利用实物或图片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数学概念。
2.互动游戏: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提高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数学规律和问题解决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与反馈本册教材的评价与反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等。
2.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反馈指导: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材特点本册教材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丰富:包含多个知识点,内容全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贴近生活:教材中的例子和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3.图文并茂:采用生动的图片和简短的文字说明,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数一数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
教材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就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种物体,各种物体的个都不相同。
第二部分就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点图。
每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都就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分离出来的,圆点图里的小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本节课的知识点1、结合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或人,数1到10各数。
2、用圆点图记数。
三、教学重点:根据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的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
四、学生已有基础: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些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基础,一般都能数出10以内各数。
但就是,许多儿童就是“唱山歌”似的依次说出一、二、三、四……她们完全不理解这些数的意义,完全不知道数学课上将学些什么,该怎样学。
所以,瞧似简单的数数,怎样去进行教学呢?五、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数数、表述一句完整的话。
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就是教材提倡的数数方式。
学生在数数、交流时,教师不要限制数什么与怎样数,但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单位名称,并对学生数的方法进行点评,从而引导学生数数时要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或者边数边做记号,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也能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习惯。
2、用圆点图记数,引导学生弄明白场景图、小图、圆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十幅小图就是从综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与表示数量。
教材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就是三个原因:一就是认数教学要在第五单元才进行,在学生认数之前,不宜用数字表达物体的个数。
二就是物体有几个就画几个圆点表示,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相对应,渗透了对应思想。
三就是圆点作为一种符号,它只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她属性,这就是一次认识上的抽象,渗透了符号化思想。
教材中的前面三幅小图,物体以及圆点都已经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圆点个数与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圆点在这里的作用。
这样,学生在飞机、蝴蝶、鸟的下面画表示物体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
至于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分别就是哪些物体的个数,只要求学生说出并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就是几个这样的物体,不要求她们在小图里画出这些物体。
3、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藏着的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起学好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有关场景图的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数一数教室里个数在10以内的物体,鼓励她们用画勾或画点等不同方式将这些物体的个数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4、注意学习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第一堂数学课上,学生比较兴奋,还会有些“乱”,这就是正常现象。
学前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学校里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学习,游戏与学习的要求有很大不同。
学生刚进入学校,正处在习惯游戏到适应学习的变化中,适当建立一些课堂学习常规就是十分需要的,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第二单元比一比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科书第4、5、6、7页。
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
二、本课的知识点1、认识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与轻重的含义。
2、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与轻重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物体长短、高矮与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在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与轻重。
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的生活中,都曾经遇到过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大小、多少等实际问题。
那时,她们只注意问题的答案,即比较的结果,而比较的方法与过程都就是模糊的。
尤其在两个物体的长度、轻重、大小、多少的差异悬殊时,更不会关注比的方法与过程。
本单元教学“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建议1.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积极性。
我们平时见过的很多物体,比如绳子呀,树木呀,水果呀等等,它们有长有短,有高有矮,有轻有重。
(可出示准备的一些物体),想不想知道它们谁长谁短,谁高谁矮,谁轻谁重?好,这节课我们就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弄明白。
2.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规范地比。
(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画的就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2)选择相关物体引导学生依次比较长短、高矮与轻重。
A、比长短,出示两根不同的跳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再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小结让学生明确:比较物体的长短时,通常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瞧两根绳的另一端,这样很容易就能瞧出长短。
B、比较高矮,可以选择两个高矮相差不大的同学,先让她们站在高度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试着进行判断,再通过交流明确:要能正确地瞧出两个人的高矮,通常要让这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
C、比较轻重,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简易天平的状态,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做出判断,判断哪种水果重,哪种水果轻。
教学时,有实物展示操作最好,如果不能,教师可以加以说明简易天平的状态原理。
(3)归纳小结。
3.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比的对象,主动开展比的活动。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与石榴的轻重以后,提出问题“您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不?”鼓励学生继续寻找对象进行比较。
情境图里预留了许多比长度、比轻重的内容,如石榴树与柿子树哪个长得高些?桌子与椅子哪个矮些?两条石子路哪条长些,灯箱与电灯杆那个高些……两种物体除了比长度,还能比轻重、比大小、比多少,如两个小朋友谁的体重重些?石榴与柿子谁大些?桌子与椅子哪种张数多些……4.扎实练习的训练。
引导做“想想做做”里的题。
(3、4、5、6、7题课留第二课时)第三单元分一分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
按一定标准给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二、本课知识点:就是把一些物品按一定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就是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就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
四、学生已有的基础、经验: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就是分类摆放的,如超市里的食品与日常用品;厨房里的餐具等,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些感性认识。
教科书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树叶、动物、交通工具、茶杯、文具等。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品的名称、特点与用途,具有把这些物品分类的条件。
通过分一分,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习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五、教学建议:1.例题教学。
(1)创设情境。
例题呈现了两个物品架,左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玩具,右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书。
每个物品架都分成四层。
物品架上的物品很多,不仅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把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把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
要求学生说说“物品就是怎样摆放的”。
(2)抓住“物品就是怎样摆放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观察、交流。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物品架上分别摆放的玩具与书籍就是两类不同的物品。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玩具就是怎样摆放的?分成了哪几类?书籍呢?(3)引导她们思考这样摆放的方法与好处,从而使她们认识到:把物品分类摆放,一就是显得有条理,二就是便于顾客挑选。
2.教学“试一试”。
要求学生把9片树叶放在3个筐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树叶的形状分,把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还可以按树叶的颜色分,把颜色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就是鼓励学生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尽量不在分类标准的选定上给予指点,更不要做出统一的规定。
二就是在交流中突出分类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分类结果的交流与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相同,那么分的结果也相同;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那么分的结果就不同。
三就是分类的结果不能出现重复或遗漏,即没有哪一片树叶会被同时分进两个筐里,也没有哪一片树叶会分不进任何筐里。
为此,学生分类结束以后,要引导她们瞧一瞧,就是不就是所有树叶都放到筐里去了?有没有一片树叶被放到两个筐里的现象?3.做“想想做做”。
练习时,要重视让学生实际动手分一分,以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第四单元认位置一、本单元的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
安排1课时教学。
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辨认左右方位。
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很易界定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所以对于前后、上下,教材只就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认识,获得经验。
本单元教学方位知识,让学生联系直接经验,以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去辨析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五、教材说明:例题里画出的小朋友与学生同方向,因而关于左右的判断就是一致的。
图中小明的右边也就是学生的右边,小红的左边也就是学生的左边, 教学不会发生混乱。
编排的思考题里,面对面的两个人分辨左与右,结果就是不一致的。
图画中尽管人们上楼梯与下楼梯都要靠右边走,由于上楼与下楼的朝向不同,所以分别走楼梯的一侧与另一侧。
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靠自己的左边走下楼梯,因而走错了。
思考题就是一部分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材料,让她们初步涉及稍复杂的辨别方位的内容,不就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教学建议:1.例题的教学活动分四步展开。
(1)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与右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就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更就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
(2)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这两句话描述课桌上数学书与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就是相对的,应该用“×在×的×边”这种完整的话描述。
而且,如果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右边,那么乙物体就在甲物体的左边。
( 3 ) 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景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左边”与“右边”说出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
( 4 )让学生“瞧图再说一说”,应该以说左右为主。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肢体做出关于左或右的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经常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想想做做”第1题设计的游戏活动,先就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就是左边,右手那边就是右边;最后就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就是相对的。
这些游戏就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材的设计意图。
“想想做做”里的其她练习题,凡涉及左右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边与右边,然后回答问题或进行操作。
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数的教材分析本单元导读: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数认识,主要有0-10共十一个数的意义、读写、大小关系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