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语法入门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
检测
❖ 项为之强 《童趣》
•“强”(jiāng) 通“僵”
❖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女”(rǔ) 同“汝”
❖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被”(pī) 通“披”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zhǔ) 通“嘱”
❖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畔”(pàn) 通“叛”
助 词
动 词
2、)那个戴墨镜的人静静地等
待着助 词,还连词 不副词时用介词 指名 词尖轻形 容 词轻地助 词敲动 词
助名
着词桌词面。
22
常见实词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词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五、偏义复词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 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 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 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 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17
虚词之
4. 助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 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主要是表示 成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其他助词:所、连、们、似的
18
虚词之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 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 的肯定、疑问、祈使等意义。
如:
的、了、呢、吧、吗、啊、罢了、啦……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 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 里、为什么、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
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下面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本语法知识点1. 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其中,名词的用法更加广泛,有专有名词、普通名词等不同类别。
2.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通常是“主谓宾”的顺序。
有时也会出现倒装、省略等特殊的语序结构。
3. 句法:文言文中常见的句法结构包括并列句、主谓句、从句等。
从句有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不同种类。
二、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之处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2. 拟人: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特征。
3. 借代:用一个与原指不同但相关的词来代替,常用于形容词和动词的借代。
4.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言语表达,以强调或渲染其效果。
5. 排比:通过多次列举同类事物或相似结构的句子来增加语言的热度和修辞效果。
6. 对仗:通过平行排列的句子或短语来形成对称的结构和语言的和谐感。
三、语言特点1. 文言文注重文法和词义的准确,句子结构通常比较规范,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善于运用比拟、夸张等手法。
2. 文言文词汇丰富,有很多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注重意象的表达,常用典故来说明或强调。
3. 文言文注重音韵的运用,有明显的韵律感和平仄格律,包括押韵、平仄、辞章等。
4. 文言文在句法结构上较为复杂,有时候使用从句和并列句来表达复杂的意思。
四、阅读技巧1. 注意词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2. 理解句子:句子结构较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3. 注意标点: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注意标点的位置和作用。
4. 阅读背景知识:文言文中常涉及历史典故、古代文化等知识,通过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掌握的语法知识是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对的一些常见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讲解。
一、的基本句式结构在中,句子的结构较为简洁明了,通常由主谓宾三要素组成。
主谓宾结构是句子的基本句式,但其组成成分可以有所变化。
比如,常常会出现主谓状句式,即在主谓宾结构中增加状语的修饰。
例句:君子修道治国者,无敢不治的也。
二、的动词用法1. 动词的时态和语气中动词没有明确的时态,通常根据上下文判断动作发生的时间。
在过去的事件中使用“已”字来表示,未来的事件使用“將”字来表示。
另外,中的动词也常常带有语气的含义,比如“欲”表示“想要”,“可”表示“能够”。
例句:王将军明日出征,必能获胜。
的动词后常常带有补语,补语是对动词的进一步说明或补充。
常见的补语有宾语、状语、定语等。
例句:哲人知道,真理不是靠权力来抑制的。
三、的名词用法1. 名词的数与格中的名词没有明确的复数形式,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名词的格有主格、宾格、属格等形式,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
例句:吾家有一只狗,狗狗非常聪明。
2. 名词的修饰中的名词常常需要通过定语来修饰,定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前。
另外,名词也可以通过状语的修饰来增加描述。
例句:子曰:“君子之道,九州可一可再也。
”四、的副词用法中的副词通常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
副词修饰动词时可以表示程度、方式等意义,修饰形容词时可以加强形容词的程度。
例句:孟子之言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学者。
2. 副词的语气中的副词除了表示修饰的意义外,还常常承担语气的作用。
比如,“可”表示可以,可以表示可能,可能表示说话人的猜想、推测等。
例句:将军应该勇往直前,不可轻易退缩。
五、的连词用法1. 并列连词中的并列连词有“与”、“及”、“而”等,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或者相似的词、短语、从句。
例句:宜与时俱进,不可固执己见。
2. 转折连词中的转折连词有“然而”、“而”等,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吾爱学习。
二、文言文的动宾结构文言文的动宾结构中,通常使用“以”、“为”、“为之”等作为介词,其形式如下:1. 以 + 动词 + 宾语: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以勤学苦练以求进步。
2. 为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或出于某个目的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3. 为之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之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
三、文言文的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使用“而”、“且”、“亦”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起来,并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吾好学而且勤奋。
四、文言文的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若”、“如”、“若果”等引导词引导,用于表示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若能努力学习,则必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的比较句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常使用“若”、“如”、“胜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例:君子胜于小人。
六、文言文的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通常使用“不”、“未”、“毋”等词语进行否定。
例:吾不善辞令。
七、文言文的祈使句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以”、“愿”、“请”等词语表示请求、命令或祝愿。
例:请君暂停片刻,听闻下文。
八、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使用“之”、“乃”、“者”等词语,用于修饰名词或动词,使语言更加精准。
例:吾乃志于学习。
九、文言文的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描述动作,常见的动词短语有“自谓”、“相信”、“以为”等。
例:自谓天命如此。
十、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简练的句式,通过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文言文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反复、排比、夸张等。
例:生活若水,时光如梭,须珍惜。
总结: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备受推崇。
通过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入门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文言文入门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是我国传统的汉语文字之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提高阅读能力和翻译水平。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一些常用的句型结构。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1. 词序: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一般为“主谓宾”的结构。
例如:“吾爱汝”(我爱你),其中“吾”为主语,“爱”为谓语,“汝”为宾语。
2. 语气助词: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气助词,如“者”、“乎”、“哉”等,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假设等语气。
例如:“公之死者,天下之艰也”(公公之死,是天下最艰难的事情)。
3. 复句结构:文言文中的复句结构较为复杂,常使用“以”、“则”、“所”等引导从句。
例如:“以子之明,则有司之明也”(你明白,有司也明白)。
4. 用字规范:文言文中的用字规范较为严谨,一般需根据文言文的时代背景选择合适的词语。
同时,一些常见的字词写法也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行学习。
二、文言文的常用句型结构1. 主谓结构:即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主谓宾”结构,在主语、谓语、宾语之间的位置一般不能颠倒。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果有千万间房屋,可以庇护天下的穷人们,大家都会开心的)。
2.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常使用“与”、“及”、“而”等连词,连接两个或多个相同或类似的成分。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上行星坚强不倒,君子要有自我奋斗的精神;地势平坦,君子要有厚德载物的品质)。
3. 递进结构:文言文常使用“虽然……但是……”的递进结构表达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递进关系。
例如:“虽有智慧,不如乐则仁;虽有勇敢,不如和则乐”(虽然有智慧,但是不如乐于仁德;虽然有勇敢,但是不如和乐)。
4. 条件结构:文言文中表示条件的句型常为“若……则……”的形式,其中“若”表示条件,“则”表示结果。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知识点1.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分别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组成。
其中,定语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太宗即位,乃以文景之治开基,广大王畿,去官租,巨惠安危,陵亿万之众。
”2.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组成的复句。
并列句的连接词有“而”、“则”、“乃”等。
例如:“君子能容之,则小人不怨;小人不能容之,则君子有怨。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颠倒主谓语序的句子,其中谓语动词通常放在主语之前。
倒装句包括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否定倒装等。
例如:“不听君子言,无论如何行,必受其殃。
”二、词汇知识点1.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进行理解。
例如:“乘”有“乘坐”、“乘势”等不同的意思。
2.常用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有很多,例如“而已”、“之”、“与”、“乃”等。
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三、修辞知识点1.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而不在相见。
”2.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将议论穿插在叙述中,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相似或对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意义。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上仅是文言文知识点的部分梳理,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精髓,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汉语文学语体,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书面语言。
学习文言文需要对其语法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为你介绍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1. 语序规律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排列顺序。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文言文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语序的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 词类特点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虚词等。
其中,名词主要用于表示实物,动词用于表示动作和变化,形容词用于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连词用于连接句子和词语,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则常常没有实义,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和拟人等。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手法来进行形象的描绘,夸张则是对事物进行夸大的修饰,反问则是通过提问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排比和对偶都是通过一定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呼应和对比,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属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严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用“而”连接两个或以上的并列句时,前后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要一致。
(2) 用“者”、“乎”、“矣”等助词,可以省略主语或宾语,但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
(3) 用“之”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抽象的东西或把它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4) 用“所”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把整个动作或过程作为宾语。
(5) 充分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
5. 阅读技巧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基础知识之后,合理的阅读技巧也非常重要。
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1) 多读古文名篇,积累阅读经验,熟悉古代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要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理解经典著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文言文的语法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吾爱汝”、“天地有正气”。
二、文言文的动词语态文言文的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主动语态)、“吾之过也”(被动语态)。
三、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在名词或动词之后,能够增加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例如:“明而丽者”、“千里而尘不染”。
四、文言文的句末助词文言文中有很多句末助词,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也?”、“愿闻其详”。
五、文言文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来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逗号或者句号相连,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状语从句是指在主句中嵌入一个从句,用来修饰或者说明主句的行为或者状态。
例如:“明日当复旦,吾将以觐于王”。
六、文言文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在句首加上疑问代词“何、奈、焉”等,也可以通过语序的倒置来表示疑问的语气。
反问句则常常用于加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君亦知乎?”、“我之短,曷足以名之?”七、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以美化文章,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的语法要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掌握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望你能够善加利用,持续深入学习。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篇一: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
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一种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形式。
然而,它的语法规则却十分复杂,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帮助读者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一、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
其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其他成分都是对它们的修饰和补充。
主语的选择要注意“谓与主一致”的原则,即主语的人称、数要和谓语保持一致。
例如:“吾欲以之为乐”,此句中主语“吾”和谓语“欲”都是第一人称单数,符合一致原则。
谓语的时态主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将来时,还有完成时、进行时等复合时态。
时态的选择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要表达的意思来决定。
宾语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宾语补足语等。
宾语的语气要与谓语相呼应,如“李白喜欢饮酒”,此句中“饮酒”是谓语的直接宾语,用名词的形式出现,表现出李白喜欢饮酒这个行为。
定语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它可以是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例如:“君子有四时之气”,此句中“四时之气”是名词,定语为“四时”的形容词,表示“四季之气”。
状语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或词组,它可以是副词、介词短语、从句等。
例如:“此志不可移也”,此句中,“不可移也”是谓语,状语为“此志”的副词,表示不可移动的志向。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它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必须搭配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而不及物动词则不需要宾语,可以单独使用。
及物动词的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后,形成宾语和动词的结构。
例如:“传曰:使民以礼节之”,此句中“使”是及物动词,宾语“民”放在动词后面。
不及物动词的语态有主动态和被动态,“被动”用“被”字或“为”字加上动词的被动语态词尾“-之”来表示。
例如:“庖丁解牛之时,且未始有刀牛之时也”,此句中,“解牛”是不及物动词,用“之”来形成被动语态。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基础知识(含语法)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 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谓语部分)。 “美哉,我少年中国。”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 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 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才是举”
(4)其他,表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 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 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 子子曰曰:学学而而时时习习之之不,亦不说亦乎说乎! • 子子曰曰:学学而而不不思思则则罔罔思,而思不而学不则学殆则殆!
远上寒山石径,白云生处有人家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文言名著举例
《千家诗》《诗经》《论语》《春秋》《战国策》
《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2.“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恐为操所先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一、基本语法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用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的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2. 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即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主谓宾结构。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补语用于补充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丹心报国”,意为“以红色的心报答国家”。
3. 并列与从属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并列和从属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并列结构表示同等重要的概念或动作关系,从属结构表示主次、因果或条件关系。
4. 结构短小精炼古代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结构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
句子中通常删除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重点突出动作和事件。
二、常用词汇1. 人称代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之”等。
其中,“吾”用于表示第一人称,“尔”用于表示第二人称,“之”用于表示第三人称。
2. 动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动词包括“行”、“作”、“爱”等。
其中,“行”表示行为的执行,“作”表示动作的进行,“爱”表示情感的表达。
3. 名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包括“人”、“国”、“心”等。
其中,“人”用于表示人的概念,“国”用于表示国家的概念,“心”用于表示内心的情感。
4. 形容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红”、“白”、“青”等。
其中,“红”表示颜色的概念,“白”表示颜色的概念,“青”用于表示颜色的概念。
5. 副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包括“甚”、“必”、“宜”等。
其中,“甚”表示程度的概念,“必”表示必然的概念,“宜”表示适合的概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文言文基础语法入门
文言文基础语法入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智慧。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古代典籍的人来说,掌握文言文的基础语法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基础语法的世界。
一、实词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1、名词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
例如,“山”“水”“书”等都是常见的名词。
2、动词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
文言文中的动词用法多样,有时一个动词会有多种含义。
比如,“走”在古代有“跑”的意思,“行”既可以表示“行走”,也可以表示“实行”。
3、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述或修饰名词,表明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
像“美”“丑”“善”“恶”等都是形容词。
4、数词数词表示数目或次序。
在文言文中,数词有时会直接修饰名词,而不需要量词。
5、代词代词用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
常见的代词有“吾”“汝”“其”“之”等。
二、虚词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
1、介词介词通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与它们结合起来,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等。
例如,“于”“以”“为”等。
2、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而”“且”“则”等。
3、助词助词包括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
结构助词如“之”“者”“所”,语气助词如“也”“矣”“乎”等。
4、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像“甚”“颇”“皆”等都是副词。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词性和语法功能。
1、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相如廷叱之”中的“廷”,是名词“朝廷”,在这里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即“在朝廷上”。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
文言语法纲要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王正平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二)古今词义的变化;(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四)偏义词;三、通假第二节:文言虚词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三、兼词:诸、焉、盍;四、有待补充的内容;第三节:实词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二、形容词用作动词;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一)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二)谓语省略;(三)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四)介词的省略(介词“以”、“于”常被省略)(五)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宾语常省略)(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强调性提宾(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五)介宾词组的后置;文言语法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径。
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死亡没有抵御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其语法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一、名词。
文言文的名词有实词和虚词之分,实词包括实词和名物,虚词包括代词、数词、量词、处所词、时间词等。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单数、复数、格、代词、数词、量词等。
在使用名词时,要注意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搭配关系,避免出现语病。
二、动词。
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包括情态动词、助动词等。
动词在文言文中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时态、语态、语气、语态等。
在使用动词时,要注意其与名词、代词、数词等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三、形容词。
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描述性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虚词包括程度副词、语气副词等。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级、格、数、代词等。
在使用形容词时,要注意其与名词、动词等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四、句法。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前置等。
在使用句法结构时,要注意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五、语气。
文言文的语气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等。
在使用语气时,要注意句子的语气是否符合语境,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总结。
通过上述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复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多加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提高文言文的写作水平。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入门基础知识
文言文入门基础知识关于文言文入门基础知识介绍如下:一、文言文语法基础1. 词类:文言文中主要有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2. 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相似,基本句型有主谓、主谓宾、主谓定状等。
3.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某些词会因为语境的需要,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
二、文言文字词解释1. 常用字词:如“之”、“其”、“何”等的常见含义和用法。
2. 通假字:文言文中,有些字音同或音近,可以互相通用,这些字称为通假字。
3. 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多种解释。
三、文言文句式结构1. 判断句:用判断词“是”、“为”等构成的句子。
2. 被动句:表达被动含义的句子。
3.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了一些成分,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4. 倒装句:句子中的词语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四、文言文修辞手法1. 对偶: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
2. 排比:使用结构相似的句子。
3.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来强调事物的特征。
4. 借代: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
五、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意概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细节理解:注意文中的细节描述和人物言行。
3. 情感分析:分析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文言文翻译技巧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按照原文的词汇和结构进行翻译。
2. 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
3. 调整语序:针对倒装句,需将词语顺序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方式。
4. 补充省略成分:根据上下文,补充被省略的成分,使译文流畅通顺。
七、文言文写作练习1. 仿写:模仿经典文言文的句式和结构进行写作练习。
2. 摘要写作:阅读文言文篇章,提炼出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摘要写作。
3. 创作练习:尝试自己构思主题,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创作,锻炼文笔和表达能力。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即一个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没有宾语。
例如:"吾喜读书"。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孔子教学生"。
3. 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
例如:"山高水长"。
二、文言文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词义明确、用法丰富的特点。
1. 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表示动作。
例如:"起身"、"入睡"等。
2. 动词的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相对简单,主要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例如:"昨夜雨疏风骤"(过去时)。
3. 动词的语气文言文的动词有五种语气:陈述语气、命令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如:"明天有事,勿来"(命令语气)。
三、文言文的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一般比较简洁明了,没有复数和冠词的概念。
1. 名词的单复数文言文的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变化,可以通过词语的上下文来判断单复数的含义。
2. 名词的冠词文言文中没有冠词的概念,不需要使用"a"或"an"。
四、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较为独特,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值得注意。
1.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倒装句来强调语气或改变语序。
例如:"出门不遇时"。
2. 并列句文言文的并列句常常使用"而"、"乃"等连词进行连接。
例如:"风雨交加而不止"。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省略一些主、谓、宾成分。
例如:"德行得人,言语不多"(省略了主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安上纯父。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游褒禅山记》) (《鸿门宴》)
动词“为”、“是”
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文言文特殊句式
3
省略句 主语的省略
例句: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鸿门宴》)
3
省略句 中心词的省略
例句: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修饰语的省略
例句:(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于”、“以”的省略
例句: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文言文特殊句式
4
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强调谓语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03
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
1
被动句
“见· · · 于···”、“见”、“于”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为· · · 所···”、“为所”、“为”
例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六国论》) (《鸿门宴》) (《鸿门宴》)
02
短语
• • • •
①并列短语②偏正短语③动宾短语 ④动补短语⑤形补短语⑥主谓短语 ⑦复指短语⑧介宾短语⑨量词短语 ⑩兼语短语⑪连谓短语⑫助词短语
• 完整的句子结构: (定)主+ [状] 谓 <补>+(定)宾
主语:名词、代词、短语 谓语:形容词、动词、短语 宾语:名词、代词、短语 补语:补充说明形容词或动词,如看几遍,写得好。 定语:修饰名词,如红花,三人。 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如慢慢说,很好,从北京来。
②动词:表行为;表可能、意愿、必要;表判断;表比拟;表使令
③形容词:表性质或状态(前可加副词,后可加“着、了、过”) ④数词 ⑤量词:名量词(名前) 动量词(动后)
⑥代词:疑问、指示、人称
• 指不充当句子成分、表抽象(附加)意义。
012
• 分类: ①副词②助词③连词④介词⑤拟音词⑥ 叹词
•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谓语的省略
例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承前省,《曹刿论战》)
宾语的省略
1.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 例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句: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
文言文特殊句式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安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3.“之”、“是”强调宾语: 主+宾+之(是)+动。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文言文特殊句式
4
倒装句 宾语前置 4.唯+宾+是(之)+动。
文言文基础语法入门
• 从感情色彩上,词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01
词
• 从语体色彩上,词分为书面语、口语。 溜达——散步
• 从词性上,词分为实词、虚词。
• 指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表具体意义。
011
实词
• 分类: ①名词②动词③形容词④数词⑤量词⑥代词
实词
①名词:人、物、方位
2.中心语+之+定语+者。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3.中心语+定语+者。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中心语+数量定语。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文言文特殊句式
4
倒装句
宾语前置 1.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 主+宾(谁、奚、胡、何、曷、安、焉)+动或介。
例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动+于+宾 2.动+以+宾 3.形+于+宾
处所或对象。 工具或对象 翻译成“比”
例句: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句: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文言文特殊句式
4
倒装句
定语后置 1.中心语+之+定语。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虚词
虚词
①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 表程度;表范围;表时间、频率;表否定;表语气 ②助词: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 ③连词: 因果、并列、承接、条件、目的、转折、选择、假设、比较、递进、让步 ④介词: 表时间、处所;表原因、目的;表方式;表排除;表比较;表被动;表对象 ⑤拟音词 叮咚 ⑥叹词 噫
例句: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5.方位词作宾语
例句:亚父南向坐。(《
6.介词“以”
例句: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被”
例句:子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特殊句式
2
判断句 “···者,· · · 也。”、“···,· · · 也。”、“···者,· · · 。” “……者也”
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世家》)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