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人生八,知登州,再回朝

合集下载

苏东坡的数字人生

苏东坡的数字人生

苏东坡的数字人生我们可以借用“数字”来概括苏东坡的一生。

第一组数字:8341。

苏东坡从政的主要经历。

“8”是“八州太守”。

苏东坡先后当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个州的太守。

,徐州、湖州、杭州、扬州大家比较熟悉,密州在今天山东诸城,颍州在今天安徽阜阳,登州在今天山东蓬莱。

定州就是今天河北定州。

在密州、徐州、杭州的任期稍长,两年左右;最短的是登州,任期5天;其他地方都是几个月时间。

“3”是“三部尚书”,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

任期都不长,吏部7个月,兵部l个月,礼部9个月。

“4”是“四处贬谪”,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儋州,汝州还没来得及到任。

“1”是“一任皇帝秘书”,正式职务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这一职务都是由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担任,正三品。

苏东坡在这一任上干了2年零6个月,起草了800多道诏书。

干得非常出色。

总的来说,苏东坡从政40年,在地方做官33年,在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是一个典型的能上能下的“交流型干部”,交流的幅度和频率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二组数字:三起三落。

苏东坡的人生跌宕起伏、极为坎坷。

一起:步入仕途。

l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

他的“高考”限时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人《古文观止》,使他名震京师、脱颖而出。

考中进±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品级不高,从八品,扎扎实实干了将近3年。

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

在那里读了很多书。

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

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当时38岁,属于“年轻干部”。

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

可以看出,苏东坡步人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

逐步被提拔重用。

一落:大难临头。

l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l30天。

苏轼 感叹人生的 诗句

苏轼 感叹人生的 诗句

苏轼感叹人生的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以其豪放洒脱的文风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如今也被后人传颂不衰。

在苏轼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感叹与思考,下面就来看看苏轼感叹人生的诗句。

苏轼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生离死别的感叹。

他在《东坡吟》中写道:“少年听唱兰亭集,一宿清愁如许留。

学道那堪千载别,言间悲欢两素修。

”这两句描绘了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但也透露出离别之痛。

在岁月的长河中,人们不断地遭遇离别,感叹时光匆匆,不能永恒停留。

苏轼也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和诸文士谒聪公屡值过从退》中写道:“主人犹恐见游人,酒盏唤破五更尘。

花迎软玉朝凌晓,赋入甘棠夜不宁。

”这里他描绘了主人热情款待客人的场景,但也表达了对世俗繁华和功名利禄的厌倦。

苏轼认为,人生并非只有功名利禄,追求物质享受和虚名虚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道:“一尘不到真公子,道上行人皆可为。

我不祝福人间世,肯把悠悠日月诛。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虚幻与浮华的认知,认为真正的公子并不在人间,世俗的功利并不能给人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苏轼主张超然物外,追求内心的自在与清净。

苏轼的诗句无不饱含着深深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以豪放洒脱的文风将自己的心声倾诉于诗中,启迪着后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或许在苏轼的诗句中,我们能够找到关于人生的一些启示,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让我们一同倾听苏轼的感叹,领悟人生的真谛。

第二篇示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坛巨匠。

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苏诗三百首”中的佼佼者。

苏轼的诗风率直豪放,情感真挚,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叹和对世事的深刻思考。

苏轼在他的诗作中经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他看淡人生,却又感慨其中的无常。

苏轼人生每个阶段所写的诗

苏轼人生每个阶段所写的诗

苏轼人生每个阶段所写的诗【原创版】目录一、苏轼人生的四个阶段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3.流放时期4.晚年时期二、苏轼各阶段代表诗作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和子由渑池怀旧》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水调歌头》3.流放时期:《念奴娇·赤壁怀古》4.晚年时期:《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正文苏轼,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流放时期和晚年时期。

每个阶段,苏轼都留下了许多代表性的诗作。

在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苏轼致力于读书学习,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对未来的期望和豪情壮志。

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苏轼因与朝廷意见不合,请求离朝,担任地方官员。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水调歌头》,诗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政治现实的无奈。

流放时期,苏轼因涉及“乌台诗案”被流放至海南。

在这个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表达了苏轼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怀念。

晚年时期,苏轼重返政坛,但已年老体衰。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诗展示了苏轼在晚年依然怀揣着少年时的豪情壮志,对生活充满热情。

总结来说,苏轼的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每个阶段的诗作都展现了他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翻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和子由渑池怀旧【评析】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

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

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

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

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

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

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

苏轼的诗词人生 四、知密州.

苏轼的诗词人生 四、知密州.

四、知密州由于在杭州工作已满三年,按宋朝的规定得换地方任职了。

苏轼为了能够和在济南作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作官,于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到达密州任。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改调到山西的河中府,离开密州,共在密州生活工作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在此介绍了他在密州期间写的十二首诗词和一篇赋。

神宗赵顼熙宁七年(1074)九月,三十九岁的苏轼在结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之后,为了能够和在济南作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作官,可是,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见面的兄弟俩。

受诏移知密州(山东诸城),秋末离杭,十二月三日到达密州任。

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兼怀子由,做《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他遣怀为主,遣怀什么?兼怀子由。

苏轼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不到时两个月,王安石又第二次罢相(1074年第一次罢相)。

神宗赵顼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苏轼改调到山西的河中府,离开密州,共在密州生活工作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次年苏辙改赴南京(今河南商丘)做签判。

七月,兄弟会晤在徐州。

夜晚共宿。

想着当年的期约,如今又要分别,苏辙便写下了著名的两首诗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和《逍遥堂会宿》。

《雪后北台书壁》或《雪后书北台壁》1其一黄昏犹作雨纤纤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虚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赏析】此诗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

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

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

“堆盐”,即堆雪。

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

苏轼《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全诗翻译及赏析

苏轼《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全诗翻译及赏析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宋·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八声甘州:词牌名。

源于唐大曲,又名《甘州》、《潇潇雨》。

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浙江于潜人。

精通佛典,工诗,苏轼与之交厚。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后,寄赠他这首词。

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俯仰昔人非: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见《列子·黄帝》,传说海上有一个人喜欢鸥鸟,每天坐船到海上,鸥鸟便下来与他一起游玩。

一天他父亲对他说,“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于是他就有了捉鸟的“机心”(算计之心),从此鸥鸟再也不下来了。

这里说苏轼清除机心,即心中淡泊,任其自然。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苏轼《和子由送春》:"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相得:相交,相知。

谢公雅志:《晋书·谢安传》载:谢安虽为大臣,“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造讽海之装,欲经略初定,自江道还东。

雅志未就,遂遇疾笃”。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路”三句:《晋书·谢安传》载:安在世时,对外甥羊昙很好。

安死后,其外甥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

某次醉酒,过西州门,回忆往事,“悲感不已”,“恸哭而去”。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

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翻译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登州的古诗

登州的古诗

登州的古诗
以下是一些关于登州的古诗:
1. 《登州海市》——苏轼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

信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我天其功。

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2. 《登州蓬莱阁观海》——秦观山巅危构倚空楼,北望沧溟万倾秋。

晓日三竿凭槛出,却疑身到水晶宫。

3. 《登州》——释绍嵩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这些古诗都描绘了登州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登州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苏东坡,北宋文豪、艺术家。

其散文、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创作赏析苏东坡与其弟苏辙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

这首词便作于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

苏东坡是怀着矛盾复杂的心情前往密州的。

由于与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难以立足。

赴密途中,触景伤情,凭鞍沉思,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唏嘘,通过词作,把胸中块垒一古脑儿向子由倾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东坡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东坡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的诗词人生八、知登州、再回朝

苏轼的诗词人生八、知登州、再回朝

八、知登州、再回朝神宗顼元丰八年(1085.04.01)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继位,由高太皇太后听政,恢复起用因反对新法被贬斥的人。

五月六日,任命轼为朝奉郎,登州知州(七品),十月十五日任登州太守,二十日被召还京任礼部郎中(六品),十二月十八日,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六品)。

哲宗煦元祐元年(1086),轼49岁,三月十四日,免试为中书舍人(四品)。

九月十二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轼从一个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只用是十七个月。

到哲宗煦元祐四年(1089),轼任知州,四年左右的时间,这里介绍了这期间所写的诗词十六首。

高太皇太后执政之后,就以母改子政的形式宣布废除新法,她在当时有一个最重大的举措,就是把已经退隐回家十五年之久的、64岁的老臣,也就是反对派的旧党的领袖人物司马光请出山来,让他担任宰相,主持大计。

北宋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历史上把这个阶段叫“元祐更化”,元祐是哲宗的年号,更化就是重打锣鼓新开,以前都不作数了,一扼振风吹过了。

这司马光一上台就有三个举措:第一,讨论新法,舆论先行。

号召广大的官员纷纷上疏言事,让步大家好好讨论一下这个新法到底合适不合适,其实说白了,这事儿就是为了废除新法来造舆论的。

第二,废除新法,贬斥新党。

纷纷贬斥新法跟新党的人物。

第三,启用旧党,轼回朝。

把过去的反对派的旧党人物纷纷地召进朝中。

轼的回朝,回到中央,就是在这样一个“元祐更化”的回中央的浪潮当中才回来的。

从神宗顼元丰八年(1085)五月到哲宗煦元祐元年(1086)九月,在短短的十七个月的时间里头,轼从一个被贬到偏远地区的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这是轼这一辈子最辉煌的时刻了。

我们列个时间表来看一看轼提拔的速度,神宗顼元丰八年(1085),轼这一年48岁,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继位。

五月六日,任命轼为朝奉郎,登州知州,相当于登州市市长,七品。

九月十八日,任命为礼部郎中,六品,主管朝廷的礼仪、祭祀、科举等事务。

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

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

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下面是下店铺整理的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欢迎来参考!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此时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此时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此时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此时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此时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然后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守岁】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和子由踏青】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浣溪纱苏轼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古诗_作者苏轼_古诗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古诗_作者苏轼_古诗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

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

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注释去岁:去年。

东武:西汉初年置县,始称东武,隋代改称诸城,宋、金、元属密州。

明、清称诸城。

建国后设诸城县,1987年撤县建市。

子由: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

自号颍滨遗老。

卒,谥文定。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

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

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安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汉族,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

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

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苏轼的诗词人生 九、知杭州、回朝、知颍州

苏轼的诗词人生 九、知杭州、回朝、知颍州

九、知杭州、回朝、知颍州苏轼东山再起,一跃成为三品大员,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过去和改革派有矛盾,现在和保守派矛盾也不小。

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九月一日,为相八个月的司马光病逝,很多人都不愿意让苏轼坐到这个位置上,不愿意让他做大。

在元祐四年(1089),朝廷终于批准苏轼任浙西地区的行政长官兼杭州市的市长。

元祐六年(1091),他又被调回朝任吏部尚书。

哲宗赵煦元祐六年(1091)八月调往颍州,任颍州太守(即知州),元祐七年(1092)二月,任扬州知州。

这期间共计三年时间,这里介绍苏在此期间所写的诗词十二首。

(一)知杭州苏轼东山再起,他再一次地回到了朝廷,并且在较短的时间里边,一跃而成为一个三品大员,但是很快他发现自己所坚持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点与他本人所处的政治立场、政治派别之间存在着矛盾,特别是与当时反对派的旧党人物的领袖司马光存在着矛盾,那么这个让苏轼既感到很苦恼也感觉很无奈。

那么这个新一轮的政治矛盾是什么呢?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洛蜀党争”。

在北宋的历史上,有三个很著名的学术兼政治派别:一个是以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洛党,因为这兄弟两个都是河南洛阳人。

还有就是苏轼、苏辙兄弟为首的蜀党,四川人。

还有一个是什么呢?以司马光为首的朔党,因为司马光是山西人,那么山西朔县古称朔州,所以历史上把他这一派叫朔党。

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九月一日,为相八个月的司马光病逝,司马光去世后,苏轼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更为激烈。

尤其是和道学家程颐格格不入,俩人的门生故吏也紧随其后。

于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就形成了洛党和蜀党两大派系。

这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了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洛蜀党争”。

那么,这场“洛蜀党争”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苏轼的引退是否和这件事情有关系呢?哲宗继位以后,苏轼给他当老师。

那么这个程颐呢,因为是当代的大儒,司马光奏请朝廷,也请他给小皇帝哲宗当老师,但他的等级、他的官位比起苏轼要低很多,程颐学问很大,程氏兄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他们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苏轼《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译文] 有情的风卷来万里潮水,却又无情地将潮水送回。

[出典] 北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廖子》注:1、《八声甘州》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2、注释:“参寥子”,即僧人道潜,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人推崇,是苏轼平生交谊甚深的一位方外友人。

公元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后,寄赠他这首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苏轼《和子由送春》:"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塌两忘机。

"相得:相投合。

"约他年"三句:以东晋谢安的故事喻归隐之志。

《晋书o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

""西州路"三句:据《晋书o谢安传》,太山人羊昙素为谢安所重。

谢安过西州门病死之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

"此处是说自己要实现谢公之志,要参寥子不要像羊昙一样痛哭于西州路。

3、译文1:钱塘江的大潮仿佛是随着大风的感情变化而涨落,潮来潮去似乎没有眷恋,已然不记得有多少次,看到残阳照射中的钱塘大潮了。

也不用思古论今,转眼间物是人非,不必替古人担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

有谁能像我这样呢,泯灭机心,无意功名,淡泊宁静。

记得西湖之畔,我们一同游春,山峰青翠,烟雾迷茫。

你我相知颇深,很少有人能够相提并论。

我希望他年能够与你重返浙东,一同归隐山林,但愿不违背这美好的愿望。

放心吧,我一定不会像谢安那样雅志相违,使你失望的。

苏轼人生再难不过八万餐出自哪里的诗句

苏轼人生再难不过八万餐出自哪里的诗句

苏轼(1037-1101)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他的诗文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在他悠长的一生中,留下了众多经典的诗句和名篇,其中有一句“人生再难不过八万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常常被引用来表达人生的坎坷和艰难。

那么,这句诗句出自哪里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寻这句诗句背后的故事。

一、诗句的出处这句诗句出自苏轼的《赤壁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万俱鬼,大丈夫何端不苦。

兴师动众,来从东南。

探月西厢。

梦为追风。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强为变文身。

”二、诗句的内涵从整篇《赤壁赋》可以看出,苏轼在里面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和苦难的思考。

在朋友和家人相继去世之后,苏轼深感人生短暂,充满了苦难和无奈。

他以“八万餐”来形容人生的坎坷和磨难,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和感慨。

这句诗句所包含的内涵,令人深思不已,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悲凉感叹。

三、诗句的影响苏轼的《赤壁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和阅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这句诗句“人生再难不过八万餐”更是被后人广泛引用,成为表达人生坎坷和苦难的经典诗句。

在文学、影视、音乐等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这句诗句的身影,凸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四、诗句的启示苏轼的《赤壁赋》以及其中的这句诗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人生的启示。

人生坎坷和磨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同时也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感恩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仍然能够写出如此豁达和深刻的诗句,这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和信念。

通过对苏轼这句诗句的深入探寻,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文学巨匠的心灵世界,也从中获得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这句诗句的内涵和影响,一定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成为人们面对人生风雨时的一盏明灯。

让我们一起向苏轼学习,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用坚强的意志去迎接挑战,让自己的人生历程更加丰富多彩。

4首苏轼豁达诗词,读完豁然开朗,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4首苏轼豁达诗词,读完豁然开朗,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4首苏轼豁达诗词,读完豁然开朗,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很多人喜欢苏轼,因为无论是谁,都能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当然,我们终究成不了他。

苏轼的前半生算是顺风顺水,青年及第,功名在身,皇帝赏识,旷世才情名满京城。

本应是宰辅之才的他,在相继失去双亲和相爱的妻子重新回到朝廷后,反对新法,得罪小人,结果深陷牢狱。

饱受折磨,出狱后飘零半生,不是在流放之地,就是在流放的路上。

苏轼这一生,也算大起大落,但落的过程总比起多太多了,失意和挫折是若是能下酒,苏轼必然烂醉如泥。

然而,苏轼却把失意化作“诗酒趁年华”的过程,把挫折更是化作“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旷达,他人生所有的苦乐得失,在他那豁达大度的心胸面前不值一提。

苏轼这份豁达和修养,这就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今天长风就给大家分享苏轼的7首豁达诗词,每一首都非常经典,虽然读过很多次,但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悟。

《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在密州时,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

一年暮春,苏轼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离家在外,每个人有想故乡的时候,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

世上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我们常想一二,不念八九,那就开心很多。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与其想着过去,倒不如珍惜当下,过好眼前,则幸福可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万事如意,心想事成那是说在嘴里,写在纸上的祝福,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意,很多时候意外和明天都不知哪个先到来。

苏轼只因几句牢骚话,便让人抓住机会陷害他,从文坛领袖到阶下之囚,也就瞬息之间。

“乌台诗案”给了苏轼打击,但同样也赋予了他力量,人生沉浮,一定要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即使风雨在前,也要泰然自若,不可乱了分寸。

苏轼的诗词人生 十、知扬州,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知定州、贬惠州

苏轼的诗词人生 十、知扬州,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知定州、贬惠州

十、知扬州,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知定州、贬惠州哲宗赵煦元祐七年(1092)二月,任扬州知州,哲宗赵煦元祐七年(1092)九月,苏轼由知扬州改任兵部尚书,回京赴任途经宿州。

哲宗赵煦元祐八年(1093)高太皇太后去世,苏轼妻丧,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九月任定州知州。

哲宗赵煦元祐九年(1094)四月十二日,改元绍圣,哲宗要继承父皇改革的遗志,将革新变法的大业进行到底,将苏轼一赃官再贬,哲宗赵煦绍圣元年(1094)六月,再遭贬惠州。

从此没有再回朝廷了。

从元祐七年(1092)二月,任扬州知州,到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七日,把苏轼再贬儋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九品)。

这期间共计五年两个月,这里介绍了这期间苏轼所写的诗词十首,还有一篇游记。

(一)知扬州哲宗赵煦元祐七年(1092)二月,任扬州知州,哲宗赵煦元祐七年(1092)九月,苏轼由知扬州改任兵部尚书,回京赴任途经宿州。

哲宗赵煦元祐八年(1093)高太皇太后去世,妻丧,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九月任定州知州。

1《江城子 墨云拖雨过西楼》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注释】1.巫山:此暗指美人。

用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相会的故事。

2.篘:chōu,一种竹制的滤酒的器具:“黄篾楼中挂酒篘。

”(皮日休《奉和鲁望新夏东郊闲泛》或《奉和鲁望新夏东郊闲泛见怀次韵》)酒新篘,新漉出的酒。

3.月华羞:美人笑脸盈盈,顾盼生辉,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弗如。

4.瓯:ōu,杯。

瓯子。

金瓯,酒杯的美称。

5.歌扇:旧时歌者歌舞时用的扇子。

歌扇萦风,(美人)翩翩舞扇招来徐徐清风。

6.“试问”三句:苏轼以酒色自娱来解嘲,似乎自己放浪形骸,忘怀一切,其实不过是苦中作乐。

7.醉扬州: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苏东坡八句诗大全

苏东坡八句诗大全

苏东坡八句诗大全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王安石变法后一手策划、推行文化改革,自幼聪慧,善于文学、书画、草书、饮食和医药,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作品多达2000余首,一生著述繁多,其中包括了许多诗词,特别是著名的八句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苏东坡八句诗大全。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苏东坡的《临江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这句话表达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须要怀着欢乐的心情享受所拥有的幸福,不过要时时谨记,欢乐之余也不能过于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然后才能长久地保有自己所珍视的幸福。

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赤壁赋》。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段文学片段,其中文字的简洁明了,表达的意境却又是那么深远。

3.“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是苏东坡《定风波·三月七日》中的句子。

这句话表达出了时间与空间的某种关系,使用了艺术点染的手法,在短短的一句中表达出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话是苏东坡的《江城子·滁州西涧》中的句子。

这句话用了不同的景物或自然形象,表达出了人生的悲壮感和惆怅,展现出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句话是苏东坡《赤壁赋》中的一部分,这句话将自然的美妙和清新搬到了诗人的眼前,传递出了一种哲学的思考与美学的欣赏。

6.“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苏东坡《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诗。

这句话则表达出了不同季节和情境中的美丽形象,透过那落叶花瓣和落星,显得给人特别的愜意和心悦诗人胸怀。

7.“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苏东坡的《赤壁赋》中的一句诗,表达着对历史的追溯和回顾,也表达着对自己时代生活的无奈和思考。

8。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话是苏东坡的《夏日山居·客中作》中的一句,这句简短的句子表达了诗人情感的显现和心境的真实,唤起人们所追求的自然和平静的游牧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知登州、再回朝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04.01)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继位,由高太皇太后听政,恢复起用因反对新法被贬斥的人。

五月六日,任命苏轼为朝奉郎,登州知州(七品),十月十五日任登州太守,二十日被召还京任礼部郎中(六品),十二月十八日,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六品)。

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苏轼49岁,三月十四日,免试为中书舍人(四品)。

九月十二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苏轼从一个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只用是十七个月。

到哲宗赵煦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四年左右的时间,这里介绍了这期间苏所写的诗词十六首。

高太皇太后执政之后,就以母改子政的形式宣布废除新法,她在当时有一个最重大的举措,就是把已经退隐回家十五年之久的、64岁的老臣,也就是反对派的旧党的领袖人物司马光请出山来,让他担任宰相,主持大计。

北宋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历史上把这个阶段叫“元祐更化”,元祐是哲宗的年号,更化就是重打锣鼓新开张,以前都不作数了,一扼振风吹过了。

这司马光一上台就有三个举措:第一,讨论新法,舆论先行。

号召广大的官员纷纷上疏言事,让步大家好好讨论一下这个新法到底合适不合适,其实说白了,这事儿就是为了废除新法来造舆论的。

第二,废除新法,贬斥新党。

纷纷贬斥新法跟新党的人物。

第三,启用旧党,苏轼回朝。

把过去的反对派的旧党人物纷纷地召进朝中。

苏轼的回朝,回到中央,就是在这样一个“元祐更化”的回中央的浪潮当中才回来的。

从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五月到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九月,在短短的十七个月的时间里头,苏轼从一个被贬到偏远地区的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这是苏轼这一辈子最辉煌的时刻了。

我们列个时间表来看一看苏轼提拔的速度,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苏轼这一年48岁,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继位。

五月六日,任命苏轼为朝奉郎,登州知州,相当于登州市市长,七品。

九月十八日,任命为礼部郎中,六品,主管朝廷的礼仪、祭祀、科举等事务。

十二月十八日,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六品。

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苏轼49岁,三月十四日,免试为中书舍人,四品。

九月十二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

这快得有点不正常,这是跟司马光担任宰相有直接的关系,那么苏轼的这样一个飞速的东山再起说明了什么呢?这意味着,第一,六品官——京官起居舍人,主管的是礼仪、祭祀和科举事务,但是他还有个重要的任务是如实地记录皇帝的言行,随侍在皇帝的左右。

第二,四品中书舍人,这更重要,国家的典章制度的修订、完善和编修,都由中书舍人来主持,而且起草任命官员的诏书,也由中书舍人来起草。

在北宋有个规定,要担任中书舍人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任用,可是苏轼是免予考试的。

第三,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更了不起了。

中书舍人起草诏书,那还比不上翰林学士,翰林学士专门起草册封太子、册封将相、册封皇后这样最高等级的诏书,而且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他可以直接参与决策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国务大事。

从中唐以来,翰林学士有个绰号叫什么呢?叫内相,实际上就是宰相的预备人选。

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都曾经担任过翰林学士,在历史上速度最快的担任翰林学士不过两三个月就立刻提拔做宰相。

所以我刚才说,他做了这个官以后,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

他官位变了,身上的颜色也变了,在北宋官服的颜色大体是三个等级:七品以下绿袍子;五六品的官员穿绯袍,就是粉红色的袍子;四品以上穿紫色的袍子。

苏轼现在穿紫色的袍子,佩戴勋章金光闪闪,穿金戴紫荣极一时。

据《登州府志》记载,苏轼于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十月十五日任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二十日被召还京任礼部郎中,作了五日太守。

苏轼在《留别登州举人》中也明明白白说自己只当了五天太守:“莫嫌五日匆匆守,归去先传乐职诗”!十月份应该也是可信的,这也可以从苏轼的《过莱州雪后望三山》诗中得到印证:“我行适冬仲,薄雪收浮埃”!苏轼关于登州有五首诗,分别是《登州孙氏万松堂》、《登州海市》、《奉和陈贤良》、《留别登州举人》、《过莱州雪后望三山》。

每首诗的具体写就时间无从考证!应该不会全是在登州的五天内写的吧?短短的五天时间,作为文人墨客的苏轼肯定少不了游山玩水,肯定少不了被迎进被送出,同时他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形成的很有份量的调研成果回京后以《乞罢登州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为固登州海防进谏,显示出激扬正气的士大夫风范。

)两道奏折呈交朝廷。

值得提及的是,当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为登州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地百姓为了寄托对苏轼的感激和缅怀之情,专门建起苏公祠,供人们纪念瞻仰。

四个月后,回朝任礼部郎中,再半月后升为中书舍人,陆续升至翰林学士兼侍读。

此时司马光任宰相,尽废新法,苏轼不尽赞同,认为有的法虽有弊但关键还是在执法者是否适当。

苏轼主张变法,但应“渐变”,而反对“骤变”。

此时他又引起了保守魄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至此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处调。

苏公祠门联上有:“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

”五日知登州,风范映千秋。

清⋅张弓有诗曰:“赖有公来官五日,三山万古重蓬莱。

”1《南乡子⋅宿州上元》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

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

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注释】1.上元节有放烟花的民俗。

2.宿州此时的繁华与水运发达有关。

3.江东归老客:用范蠡弃官归隐的典故。

4.白云乡:《庄子 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暗指朝廷所在的地方。

5.淮南:系路名,道名(宋行政区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扬州,今属安徽。

“第一州”即指宿州。

【译文】该词大意是:人们骑马乘车到郊外观赏春光。

小雨如酥,刚下了就干了。

清润可口的美酒供开怀痛饮,此情此景,使我这个江东归老客以及游人留连忘返。

仰望天空,火炮礼花,腾空而起,如同迭相进发的团团星球。

地上,青山如黛(青山如同是着了一抹淡青色的画眉),春水荡漾。

山水的青翠之色让人感到就要滑落下来。

宿州上元春日风光佳丽,胜似仙乡,而且比神仙居住的地方还要温煦可人。

【赏析】这是作者描述在宿州(今属安徽)过元宵节所见繁华景象的小令。

上片开头两句写宿州人们在节日里雨中春游。

潇潇春雨中,人们骑马乘车到郊外观赏春光。

“千骑”,极言人马之多。

“试”,有尝试、初始之意。

意谓,初春时节,乍暖还寒。

但蛰居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按捺不住节日的欣喜之情,在这早春时节便争相出游了。

第二句“小雨如酥落便收”的“收”字极为传神。

干枯的土地一旦洒上小雨,即刻就吸收尽净,一个“收”字,把静物(土地)写活了。

同时承接“小雨如酥”,可以想见春雨的绵软细微。

上片最后三句是作者的感受。

游客如云,小雨如酥,已令人消魂。

加上还有清润可口的美酒供作者开怀痛饮,此情此景,不禁叫人留连忘返。

“江东归老客”,大约是用范蠡弃官归隐的典故,作者以此自况,暗含着作者厌倦仕途、向往人间清景的情愫。

下片写宿州的元宵夜景。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

”两句分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观。

仰望天空,火炮礼花,腾空而起,如同迭相进发的团团星球。

一个“乱”字,点出星火灿烂、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

再看地上,青山如黛(青山如同是着了一抹淡青色的画眉),春水荡漾。

山水的青翠之色让人感到就要滑落下来。

“翠欲流”这是作者的一种审美联想。

以下三句是抒情。

“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两句,是极言宿州上元春日风光佳丽,胜似仙乡,而且比神仙居住的地方还要温煦可人。

“白云乡”是用典,《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淮南”,系路名,道名(宋时行政区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扬州,今属安徽。

“第一州”,即指宿州。

最后这几句,表面看是盛赞宿州,实则有双关意。

“白云乡”也暗指朝廷所在的地方。

这里流露了作者对在朝中被排挤、被冷落的伤感。

言在此意在彼,是深有寄托的。

【背景】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正月四日,苏轼由泗州到宿州,在宿州过上元节,作了一首《南乡子⋅宿州上元》。

这是作者描述在宿州(今属安徽)过元宵节所见繁华景象的小令。

2《蝶恋花⋅述怀》从常州赴登州云水萦回溪上路。

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

月白沙汀翘宿鹭。

更无一点尘来处。

溪叟相看私自语。

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

尊酒不空田百亩。

归来分得闲中趣。

【注释】1.“云水”三句,描绘宜兴南荆溪上风光。

《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常州:“望,宜兴,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十六乡,湖洑、张渚二镇。

有君山、运河、太湖、阳羡溪。

”阳羡溪即荆溪。

2.沙汀:沙洲。

3.“月白”两句:写荆溪月下澄明清净的景色。

4.溪叟:溪边老者。

5.底事:何事,为什么。

6.区区:微小。

不值一提。

辛苦劳瘁(cuì,疾病,劳累)之意。

7.苦:偏要,硬是要。

8.“溪叟“三句,假设溪叟旁观之言,展现出内心深处出仕与归田的矛盾。

溪叟私下议论说:为什么那样辛苦劳碌,硬要去当官嘛!9.尊酒不空:杯中有酒。

10.“尊酒”两句:说将来自己还是一定要归老于此,享受闲适之趣。

这既是表明终极意愿,也是当前解决内心矛盾的自宽之词。

“尊酒不空”,用《后汉书 孔融传》:“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座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译文】云徘徊,水绕流。

缠着溪边曲曲悠悠的路,重重叠叠的青山,傍溪水绕行,向东流。

清和的月色洒落沙洲,照见翘首而宿的鹭鸟,无风也无尘。

溪边老叟见了自言自语,小而可的事,何苦做什么官去。

有酒杯不空,有田百来亩。

何不归来享份闲趣呢。

【赏析】此词内容,为行前怀宜兴南荆溪之作。

春恋田庄山水美景,假设溪叟之语,表现心中为官与归老之矛盾,希望将来能够如愿归来。

语言清爽中有沉郁之思。

王文诰评此词云:“词云溪上,即荆溪也。

信为起知登州临去所作。

自后入掌制命,出典雄藩,以及南迁海外,请老毘陵未克践归来之语。

读公述怀此为之怃然也。

”(《苏诗总案》卷二十五)王氏的这个体认是比较深刻的。

【背景】苏轼由常州赴登州是在七月下旬,这是他行前怀宜兴南荆溪之作。

《渔父四首》3其一渔父饮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赏析】古代文人常用饮酒和醉中之境界来表现安乐自得的心态,认为只有醉中才能达到无差别状态,即使佛家也有“般若汤”、“无明酒”之说。

此处“饮”,表现了“法悦之味”。

东坡化用了德诚禅师(船子和尚)第三十一渔父词:“虽慕求鱼不食鱼,纲兼蓬户本空无。

在世界,作凡夫,知闻只是个毗卢。

”禅师通过前一、二句,把自己求鱼与世上凡夫求鱼作了对比,寄托了对一切凡夫悉有佛性的希望。

鱼和蟹是张志和、船子、苏轼三者共同所使用的意象,将“鱼蟹一时分付”的条件是已经钓到了鱼蟹,苏轼“一时分付”是禅师“慕求鱼不食鱼”的连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