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欣赏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2.难点: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山水画的相关图片、画作,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与山水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准备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激发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山水画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学生版)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学习重点】1.能够准确理解“意境”这一概念,包括其内涵、外延以及与相关概念(如“意境”、“山水画”、“文学创作”等)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对山水画艺术的独到见解。

2.能够理顺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从哪些方面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的,能够理解材料是如何用来证明或阐释作者的观点的【学习难点】能够将文章中提到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的鉴赏中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基础积累1.文题解读“山水画的意境”是评论;“意境”是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标题点明了。

2.作者介绍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以画成就最高。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4.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灵魂.()惆怅..()气概.()真挚.()暮霭.()渲.染()赋予.()颐.和园()惨.淡()浮光掠.()影②理解词义:惆怅:身临其境:浮光掠影:语不惊人死不休:一、阅读与讨论(一)明晰概念和相互关系。

活动:默读课文,依次从文中圈点勾画出本文的概念。

说说概念间的关系,并确定哪个是核心概念。

(二)圈画观点,梳理思路。

1.默读课文,请大家依段圈点勾画出的观点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

如果没有观点句,请概括或说明那一段的作用。

第一段:第一段的观点句是什么?第二段:阅读课文,画出观点句并把它写到横线上。

第三段:这一段有什么作用?第四段:阅读课文,画出观点句并把它写到横线上。

第五段:第五段起什么作用呢?第六段:阅读课文,画出观点句并把它写到横线上。

第七段:阅读课文,画出观点句并把它写到横线上。

第八段:阅读课文,画出观点句并把它写到横线上。

初中语文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初中语文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幅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同学们请欣赏。

李可染是中国山水画大家,谙熟山水画艺术,那么在他看来,山水画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进入《山水画的意境》的学习,从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首先,同学们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

展示1.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内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结构方式。

3.明确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体会山水画意境之美,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我们一起读一下。

三、知识冲浪,夯实基础在学习正文之前,我们先积累相关基础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作者简介(教师解读)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作品,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读准下列蓝色字的读音。

投影展示,学生齐读。

惆怅(chóu chànɡ)暮霭(ǎi)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夔门(kuí)真挚(zhì)渲染(xuàn)请大家特别注意“掠”字的读音。

3、词语释义惆怅:伤感,失意。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临,到;境,境界,地方。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朝朝暮暮:意思是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学生齐读学生看屏幕学生识记重点知识学生齐读学生识记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样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导语】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齐⽩⽯的*。

李可染⾃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画,⾏程数万⾥旅⾏写⽣。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笔趋于⽼辣。

擅长画⼭⽔、⼈物,尤其擅长画⽜。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把握本⽂的写作思路,把握⽂本内容。

2.品味⼭⽔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如《使⾄塞上》中“⼤漠孤烟直,长河落⽇圆”⼀联,写进⼊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开阔,构成了⼀种融合⼈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创造出来的浑然⼀体的艺术境界。

⼆、教学新课  ⽬标导学⼀: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画家齐⽩⽯的*。

李可染⾃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画,⾏程数万⾥旅⾏写⽣,晚年⽤笔趋于⽼辣,擅长画⼭⽔、⼈物,尤其擅长画⽜。

 李可染先⽣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度艺术加⼯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  ⽬标导学⼆:⽂章初探,把握⽂本⾏⽂思路  1.在⽂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做简要概括。

 明确:⾸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产⽣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形成意境。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文章内容概述
01
阐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文章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强调了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
位,是画家通过笔墨、构图等手段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02 03
分析山水画意境的创造方法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山水画家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感悟生活、运用 笔墨技巧等方法来创造意境的,包括了对景写生、意象造型、笔墨语言 等方面的探讨。
山水画创作基本步骤演示
01
02
03
04
观察与构思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山水,了解 山水的形态、色彩和光影变化,
构思画面的主题和意境。
构图与布局
指导学生运用散点透视、高远 法等构图方法,合理安排画面
的远近、高低、虚实关系。
勾勒与皴擦
示范山石的勾勒和皴擦技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笔法和墨色的
表现效果。
点染与设色
这句话说明了山水画家在创造意境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要运用艺术手段 对自然进行加工和提炼,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
这句话阐述了笔墨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画家是如何运用笔墨技巧来 表现自然景物和创造艺术形象的。
03 山水画技法与意 境表现
举例说明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
文章通过举例不同山水画家的作品,展示了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说明 了不同画家在意境创造上的差异和个性。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先总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然后分别阐述意境的创造方法和 多样性,最后再总结全文。
逻辑严密
文章在阐述山水画意境的过程中, 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从概念到方 法再到实例,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 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意境。

它以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现出一种高远超拔、含蓄深沉的意境。

本课将通过学习《山水画的意境》这篇文章,加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欣赏,提高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

一、导入新课1. 呈现导学案主题,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欣赏山水画,提高审美能力和智慧。

二、课文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山水画的意境》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2. 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理解,得出共识。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三、重点理解1. 仔细阅读课文,认识什么是山水画,山水画的魅力在哪里。

2. 加深对日本画的理解。

四、拓展思维1. 通过课文,学生是否认识到自然景观的无穷魅力和美妙。

2. 山水画所表现的景观都是真实存在的,可以通过观看山水画来欣赏并了解到这些美景。

五、加深学习1. 学生选择一幅山水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中的景物,并且为这幅画赋予一个合适的名字。

2. 学生互相交换自己的作品,并进行欣赏和讨论。

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六、总结回顾1. 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归纳。

对山水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学生回顾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

七、作业布置1. 写一篇文章,表达对山水画的感受和理解。

2. 准备一个山水画的图片,带着问题,让同学们欣赏和分析这幅画。

以上是一份关于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的导学案,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及其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创作和欣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

八、深化课堂讨论在本节课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课堂讨论和思考,进一步探讨山水画的意境。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 在《山水画的意境》中,作者通过描绘山水画的特点和魅力,来表达山水画的意境。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画的意境》精品教案14 ⼭⽔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能⼒1.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能够感受⼭⽔画的意境之美,初步理解⼭⽔画的意境营造;2.初步掌握⼭⽯树⽊的画法,学习画⼭⽔画的⽅法步骤,学⽣能创作或临摹⼀幅⼭⽔画作品,来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法1.通过听课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借⼭川之情,抒发感情描写意境。

2.通过⽰范教学法,让学⽣领会⼭⽔画的基础知识和⼭⽔画的表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感受传统绘画的魅⼒,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更加热爱中国传统⽂化。

2.体会艺术与⾃然的关系,学习⽤艺术和⾃然愉悦⼼灵丰富情感,陶冶⾼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对⼭⽔画构图、留⽩、墨⾊的分析,使学⽣了解中国⼭⽔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美。

2.对笔墨和勾、皴、擦、染、点等技法的学习。

难点:让学⽣在⼭⽔画的树⽯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课时安排 2第⼀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李可染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画的灵魂。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他所写的《⼭⽔画的意境》⼀⽂将给你提供满意的答案。

预习展⽰1.⾛近作者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⑵学⽣回答后多媒体展⽰: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画家齐⽩⽯的弟⼦。

李可染⾃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画,⾏程数万⾥旅⾏写⽣。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物,尤其擅长画⽜。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红遍》《井冈⼭》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墨写⽣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等。

2.字词识记(多媒体展⽰)⑴正⾳灵魂.(hún)熟.悉(shú)黄鹤.(hè)遥.望(yáo)真挚.(zhì)赋.予(fù)暮霭.(ǎi)礼拜.(bài)渲.染(xuàn)惆怅.(chàng)情趣.(qù)夔.门(kuí)⑵补充注释。

《山水画的意境》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

3.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2.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三幅画同学们,你们从这三幅画感受到这三幅画的意境吗?下面请你们跟随我一起走进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去体会。

教师板书课题:14 山水画的意境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以山水画艺术成就最高,开创中国山水画黑、满、重、亮的新画风。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

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

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

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

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1)字音惆怅(chang)真挚(zhi)渲染(xuan)胸有成竹(xiōng)朝朝暮暮(mu)浮光掠影(yǐng)(2)词义【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

3.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2.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三幅画(出示课件1、2、3)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三幅画的意境吗?下面请你们跟随我一起走进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去体会。

教师板书课题:14 山水画的意境(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6)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以山水画艺术成就最高,开创中国山水画黑、满、重、亮的新画风。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写作背景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

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

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重点)2.掌握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把握意境和意匠之间的关系。

(难点)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审美情趣,学会自由地表达意境。

(重点)【设计意图】该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较为典范的文艺论文,本文侧重理论探讨,重在阐发“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倡学生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设置这三个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学习思辨的方法,体会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教学过程】一、诗情画意—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幅山水画-桂林山水图。

有句诗这样描绘它“群山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还有句诗这样说“水作青罗带,山如玉碧簪”。

中国山水画重在体现诗情画意,请同学们结合这句诗再来欣赏这幅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美?--淡雅、壮丽之美,这其实就是这幅画传达给我们的意境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二、文本初探—说意境(一)看题目,揣读文章请同学们看题目,说说你对哪个词充满了好奇感?--意境。

那么文章围绕“意境”可能写了什么内容呢?--预设:什么是意境?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二)读文章,验证推测1.请自读课文,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结构,在文中勾画关键语句,补全结构导图。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2.分享你的发现:提出问题: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分析问题: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解决问题: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三、文本再探—析意境(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1.意境的理解作者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3、4自然段大篇幅写诗歌的意境?交流点拨: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以诗作的意境为例,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语文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语文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山水画的意境课文原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似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表达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导学案》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导学案》

《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导学案一、导入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李可染是当代闻名的山水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奇特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本节课将以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为例,探讨其意境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李可染及其山水画作品的特点和风格;2. 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手法;3. 理解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方式,培养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三、导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展示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其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意境表达,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山水画的认识和感受。

2. 进修李可染的山水画介绍李可染的艺术生涯和作品特点,分析其山水画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李可染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情感。

3. 进修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李可染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原则和表现手法,包括山水的前景、中景、遥景的处理,水的表现、树木的描绘等。

4. 讨论山水画的意境表达引导学生讨论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方式,包括如何通过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意象塑造来营建出一种深遥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5. 创作实践让学生动手尝试绘制一幅山水画作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构图原则和表现手法,尝试表达自己对自然风景的情感和理解,体验山水画的魅力。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了解了李可染及其山水画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还掌握了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手法,理解了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方式,培养了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热爱艺术,感受山水画的魅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3.能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出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学会赏析山水画和古诗词中的意境,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过程及要求(一)前置学习1.请先为第14课标好小节号,然后大声朗读课文一遍、书下注解及书后读读写写各两遍并完成下列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hóuchàng ()真zhì( ) 浮光掠. ( )影 chóng 高()xuàn( )染暮ǎi( ) 身lín()其境朝.朝暮暮 ( )英雄气 gài()金bì()辉煌(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胸有成竹:②浮光掠影:③惨淡经营:请根据词义判断对错: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王记药铺居然又红火起来了。

()2.结合文章第四小节,读一读。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3. 了解山水画和作者(1)“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2)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见课本79页)《万山红遍》(可上网找一下并欣赏)《井冈山》等。

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部编九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中,有一篇关于山水画的文章《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特点、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能深入体会其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呈现题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山水画的认识。

2.阅读指导:(1)师生共同阅读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2)师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什么是山水画?它具有哪些特点?b.为什么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c.山水画有哪些意境?如何表现这些意境?3.听音指导:(1)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2)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完背景音乐后,让他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4.观察指导:(1)呈现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其中的意境。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5.体验指导:(1)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一位山水画家,用画笔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山水意境。

(2)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6.总结指导:(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山水画的特点是什么?b.山水画的意境有哪些?如何表现这些意境?(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课堂延伸:1.展示名家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山水画的魅力。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教师版-导学案.doc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教师版-导学案.doc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山水画,谈谈自己的感受)二.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四.细读感悟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

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探究: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

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探究: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惆怅() 颐( )和园渲( )染
2.重要词语
(1)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胸有成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测试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惆怅朝朝墓墓B颐和园金碧辉煌C喧染富丽堂煌D真执胸有成竹
答案:B解析:A朝朝墓墓——朝朝暮暮C喧染——渲染富丽堂煌——富丽堂皇D真执——真挚
2.填写诗句。
(1)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国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佶的字有弹性,有韧性,有精神,像钢丝。书画家白蕉说:“瘦金体的线条,未必输给颜真卿的线条。”瘦金体是文人字,并非帝王字。到底什么是帝王字,我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是文人字,我更说不清。我只能说自得其乐是文人字,旁若无人是帝王字。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赵佶、董其昌的手迹一片自得其乐或者洋洋得意,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的手迹旁若无人或者居高临下。字从心出,心惜字形,有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有人战战兢兢进屋来,有人桀骜不驯,有人规规矩矩,有人放肆泼辣,有人内敛斯文……
答案:
3.“泠泠风雨声”出自清人陈邦彦《秾芳诗帖》题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瘦金体给人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以“泠泠风雨声”为题,富有诗意,别有韵味,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4.线条薄利,笔锋锋利;纤细、青郁、劲挺、有力;不追求虚静,独树一帜;既入世更出世;有弹性,有韧性,有精神。
5.文章语言古朴典雅,富有文化韵味;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特别是对偶句、排比句的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气势;使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文采斐然。
(3)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唯见长江天际流(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3)语不惊人不罢休
课外阅读:
(2017·山东莱芜中考卷)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泠泠风雨声
胡竹峰
平日偶得闲情,我会看看碑帖里笔墨的旧影心迹,古琴素手纸窗瓦屋灯火青荧天与地合,意与神会,情通自然。意与神兮如痴如醉,情通自然兮惠风和畅。
书法的奇妙在于,每个字的点画构成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连绵动感产生出的墨迹之美,我对书法的兴趣,严格说来是对墨迹的沉迷。
宣纸上,中国文化轻流徐淌。
墨迹间,前人气息屡屡不绝。
3.本文以“泠泠风雨声”为题,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答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3.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4.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2)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3)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4)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李可染
合作探究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2.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中国艺术,道家的痕迹处处可见,阴阳为骨,无为是表。前些时日读《易经》,象曰:“风行水上,涣。”大意是水上见风,涟漪泛起,散而不乱,涣然而和,成自然之象。宋人书法,受老庄道家影响,大抵虚静,瘦金体是异数。每见瘦金体,像在冬天的梅园游玩,老树新花,四周一望,虚室生白,全是一片吉祥。
有回在朋友画室玩,他运转提顿写瘦金体给我看。想起当年的赵佶,一笔一画运转提顿在汴京皇城里自得其乐。瘦金体的精气神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更多还是入世的。我读赵佶书法,读出自得其乐——天下与我何干?且写字画画去,差不多是那样的字外音,
《秾芳诗帖》,大字楷书长卷,每行二字,共二十行,清人陈邦彦曾题跋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
纤细,青郁,劲挺,有力,瘦金体之味差不多就是这样。不要说书法,宋人文章也涓涓始流一派文气,不像唐朝欣欣向荣、郁郁勃发。唐人写时间流逝无可奈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人却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唐朝人慷慨,宋朝人感慨。慨慷常常是壮士,感慨往往为道家,宋徽宗恰恰是道君皇帝。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国学名句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
3.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
自主突破
1.给加点字注音。
3.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4.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5.“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5.联系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绵绵,阴寒不散,夜里悠悠忽忽读了些旧人诗词。元人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云:“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瘦金书我很熟,想起小时候玩过一枚“大观通宝”铜钞,钱文正是赵佶手笔。
赵佶的帖读过不少,《千字文》《牡丹诗》。瘦金体的线条仿佛金戈银丝,有一年把玩《秾芳诗帖》,看久了,越发觉得线条薄利,笔锋可以削水果,手不敢触。我看瘦金体,老想到春秋时候的尖首刀币。
赵佶好诗,好画,好歌舞,好花岗岩,好李师师,好鲜衣骏马,好美食华灯,好梨园鼓吹,好古董花鸟,本是纨绔儿,可怜帝王身,糟蹋了一身才华。
瘦金体,又名瘦筋体。瘦金体三字有风雅气,瘦筋体三字有稼穑味。瘦筋,筋瘦,夏天,从水塘里挑水浇园的农夫筋瘦筋瘦。叶圣陶先生有文章说:“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每见瘦金体,总想起紫赤的臂膊和肌肉突起的小腿。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瘦金体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浮光掠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答案:
1.chóuchàngyíxuàn
2(1)惆怅:伤感,失意。
6.瘦金体给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艺术素养;书法是高雅的艺术,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热爱书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总结反思
6.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